《史记》选读文言基础知识复习讲义1——太史公自序

合集下载

最新苏教版选修(史记)专题一第1课《太史公自序》课件.ppt

最新苏教版选修(史记)专题一第1课《太史公自序》课件.ppt
答案
要点突破
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答案 (1)家族赋予的使命。 (2)父亲的遗愿、时代的要求。 (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 (4)总结写《史记》的目的。
答案
2.父亲临终嘱托有几层意思? 答案 (1)写史是祖传的序业,修史是孝亲。 (2)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 的作用。 (3)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记载。(史记散绝)司 马迁修史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时代的要求。
于是论次其文:_读__l_ú_n_,__编___ (5)论 孙子膑脚,而论兵法:_论__述___
论考之行事:_讨__论___
3.虚词归纳
以传剑论显:_介__词__,__凭__借___ 是故《礼》以节人:_介__词__,__用__来___ 以 以天下之大过予之:_介__词__,__把___ 作《师说》以贻之:_连__词__,__来___
4.古今异义词 (1)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 古义:_参__与__其__事__。__ 今义:_做__,__投__身__到__(_事__业__中__去__);__(_按__某__种__办__法__)_处__理__。____ (2)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 古义:_我__,__谦__称__。__ 今义:_男__孩__子__;__人__(_用__于__男__性__,__含__轻__蔑__意__)。____
(3)《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 古义:_纲__常__,__法__度__。__这__里__用__作__动__词__,__有__“__规__范__”__之__意__。_____ 今义:_策__划__并__管__理__(_企__业__);__经__营__。____
(4)余所谓述故事①,整齐②其世传 古义:①__旧__事__。___②__整__理__,__归__纳__。__ 今 ①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义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 _能__感__染__人__;__文__艺__作__品__中__用__来__体__现__主__题__的__情__节__。__②__有__秩__序__;__有__条__理__;__不_ 凌__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 文中指遗业。 (5)维我汉最继低五的帝等末级流或,品接类三。代绝业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史记文言文篇目知识点总结

史记文言文篇目知识点总结

史记文言文篇目知识点总结一、《太史公自序》《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序言,由司马迁亲笔写就,是全书的开篇。

通过自序可以了解司马迁的写书动机,以及他在历史研究上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二、本纪本纪是《史记》的第一篇,共计八十纪,主要讲述了各个君主的生平事迹和政绩。

这些君主有的勇武果断,有的仁政明智,有的昏庸暴虐,而司马迁在本纪中较多地表现出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三、表表是《史记》的第二篇,共计三十四表,主要收录了历史事件的年表和重要世系等资料。

通过表可以了解各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演变过程,对于了解整个历史进程非常有帮助。

四、世家世家是《史记》的第三篇,共计三十七家,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世族和重要人物。

通过世家可以了解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各种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影响。

五、列传列传是《史记》的第四篇,共计七十一传,主要是对历史上的伟人和名臣进行详细的评述和介绍。

司马迁在《列传》中对这些人物的形象塑造非常成功,通过列传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各种风云人物和他们的贡献。

六、后记《史记》的后记包括《报任少卿书》和《续汉书》,主要是对司马迁自己的一些心得和研究成果的总结。

后记可以让读者了解司马迁的学术思想和写书理念,对于理解《史记》有一定的帮助。

七、《史记》的价值和影响《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的经典之作,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影响。

通过《史记》,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有着极大的帮助。

八、《史记》的不足之处《史记》虽然是中国古代史书的经典之作,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笔法清新朴实,但有时候显得过于简单和直白,没有太多的修辞和隐喻;另外,在对待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上,司马迁有时候过于主观,对一些历史事实和人物评价存在偏颇。

以上就是《史记》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史记》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史书,更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研究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史记 知识点

史记 知识点

《史记》选读知识点《太史公自序》词类活用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名作动)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名作动)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名作动)于是迁仕.为郎中(名作动)其在卫者,相.中山(名作动)乡射..邹峄(名作动)南.略邛笮昆明(名作状)上.明三王之道(名作状)王.卬于殷(名使动)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为动)故述往事,思.来者(使动)孔子修旧.起废.(形作名)善.善恶.恶(形作动)整齐..百家杂语(形作动)贤.贤贱.不肖(意动)古今异义市长发愤仪表道义其实故事文学彬彬隐约整齐句式此孝之大者(判断句定后)夫子所论,欲以何明(提宾)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被动)后世中衰,绝于予乎(状后)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判断句)《鲁周公世家》词类活用天乃雨.(名作动)东.伐至盟津(名作状)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意动)南面倍依以朝.诸侯(使动)至于小大..无怨(形作名)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形作动)宁.淮夷东土(使动)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为动)古今异义流言句式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判断句)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状后)维长终是图(提宾)周公藏其策金滕匮中(省略)大木尽拔(被动)《高祖本纪》文言知识整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大泽之陂(bēi )(2)高祖常繇咸阳( yáo )(3)乃以秦王属吏(zhǔ)(4)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xi àng )(5)日夜跂而望归(qǐ)(6)随刘贾、齐梁诸侯皆大会垓下(gāi )(7)高祖奉玉卮( zhī)2、解释重点词语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大腿)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轻视)昌邑未拔.(攻下)摄.衣谢.之,延.上坐(提/道歉/请)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乃以秦王属.吏(交付、委托)非有功伐..(功劳)还军.霸上(驻扎)去辄.烧绝.栈道(就/断)与齐王等期.会而击楚军(约定日期)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水的北面)起为太上皇寿.(献酒献物,祝人长寿)父兄不能给.(供给,使足)可.四千余人(大约)单父人吕公善.沛令(与……交好)乃绐.为谒曰“贺钱万”(欺骗)有功者害.之(嫉妒)示.鲁父老项羽头(给……看)萧何为主.吏(主管、主持)3. 指出通假字(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通“债”(2)遂坐上坐,无所诎“诎”通“屈”(3)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卤”通“掳”“憙”通“喜”“解”通“懈”(4)无内诸侯军……距之“内”通“纳”“距”通“拒”(5)乃详尊怀王为义帝“详”通“佯”(6)不如决策东乡“乡”通“向”4. 解释古今异义词(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家人:句中古义“平民百姓”今义“家庭成员”作业:句中古义“劳苦的工作”今义“学习完成的功课”(2)诽谤者族句中古义:公开批评、议论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句中古义:规约,规章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4)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句中古义:没有出息(赖:依恃)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5. 一词多义解释(1)相吕公者,好相人(动词,给人看相)无如季相(名词,面相)相与共尊汉王为皇帝 (共同、一起) 苟富贵,无相忘(互相)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辅助、帮助)(2)固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本来)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坚持)(3)引因重敬之,引入坐(引领)沛公引兵西(率领)(4)辄去辄烧绝栈道(就)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总是)(5)解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逃脱)项羽解而东归(解散诸侯军队)⑹因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于是、就) 高祖因狎侮诸客(趁机)因张良遂略韩地轩辕(经由、通过)蒙故业,因遗策(因袭、沿袭)6、指出词类活用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使动用法使……与众不同)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意动用法认为……奇怪)降.章邯(使动用法使……投降)及见怪.(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怪现象)沛公从.百余骑(使动用法使……跟从)都.彭城(名词活用为动词定都)父老苦.秦苛法久矣(意动用法以……为苦)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名词活用为动词安家)秦王子婴素车白马....(名词活用为动词驾着白马白车)沛公然.其计(意动用法认为……正确)夜.往见良(名词作状语在夜间)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名词作状语在途中)会项伯欲活.张良(使动用法使……活命)吕媪怒.吕公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发火)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赶在诸侯之前)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名词作状语向北)单父人吕公善.沛令(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与……交好)大王起微细..(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平民,卑微的身份)7、指出特殊句式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判断句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定语后置句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状语后置句诸将过此者多定语后置句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被动句遇彭越(于)昌邑状语后置句此三者,皆人杰也判断句系颈以组状语后置句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定语后置句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判断句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被动句不然,籍何以生此提宾句8、虚词积累(1). 则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就)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如果)(2). 因高祖因狎侮诸客(趁机)因与俱攻秦军(于是)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凭借)(3). 以乃以秦王属吏(把)二世使使者斩以徇(而,表承接)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因为)啖以利(用)可以有大功(凭借)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动词,认为)(4). 然然恐,不敢不服耳(表转折,“但是”)不然,籍何以生此(这样)喟然太息曰(……的样子)9、翻译下列句子。

苏教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讲义:01 太史公自序

苏教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讲义:01 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自序浮生若茶一位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去请教一位得道高僧。

高僧明白他的来意后,便在他面前放了两只装了茶叶的杯子,他用温开水冲了一杯,叫年轻人喝。

年轻人细细喝了几口,发现一点香味也没有。

高僧又用沸水冲了另一杯,没冲满,只见茶叶在杯子里上上下下地沉浮着,一会儿,一丝细微的清香便缓缓地从杯中溢出来。

接着,高僧又往杯里加了点沸水,一共加了三次水,里面的茶叶一次比一次沉浮得厉害。

年轻人闻到的是沁人心脾的芳香,他细细地品味了一会儿,满意地点了点头,说一切全都明白了。

【内容赏析】同样的茶叶,两种不同温度的水致使一杯索然无味,一杯却香气四溢。

其实,人生就犹如一片茶叶,只有在艰难险阻中沉浮,在痛苦辛酸中磨砺,才能真真实实地体味到生活的原味与魅力。

在那一次次的沉浮与磨砺中,生命便变得光彩照人、芳香四溢。

[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颛顼..(kuǎi)(kuì)..(zhuān)(xū)蒯聩簒弑..(léi)(xiè)..(cuàn)(shì) 缧绁羑.里(yǒu) 股肱.(ɡōnɡ) 封禅.(shàn) 牝牡..(pìn)(mǔ) 朔.旦(shuò) 东渐.于海(jiān) 重.译款塞.(chón ɡ)(sài) 喟.然而叹(kuì) 善善恶恶..(wù)(è) 二十八宿.(xiù) 辅拂.(bì) 俶傥..(tì)(tǎnɡ)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堕先人所言(“堕”同“隳”,毁)(2)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纂”同“缵”, 继承)(3)辅拂股肱之臣配焉(“拂”同“弼”,辅助)(4)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俶傥”同“倜傥”,卓越洒脱,不拘于俗)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适⎩⎪⎨⎪⎧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动词,到……去)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形容词,舒适,满足)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动词,享受)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动词,女子出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副词,恰好)适.得府君书(副词,刚才) (2)本⎩⎪⎨⎪⎧本.《诗》《书》《礼》《乐》之际(动词,遵奉)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名词,树木的根)自言本.是京城女(副词,本来)今存其本.不忍废(名词,稿本)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动词,推理,探究)。

史记》选读第一讲

史记》选读第一讲

《屈原列传》
▪ 1.博闻强记: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出处: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语法:联合式;作谓语、 定语;用于称颂人。
▪ 2.泥而不滓:染而不黑。比喻洁身自好,不受坏的影响。泥, 通“涅”。染黑。滓,通“缁”。黑色。出处:“濯淖污泥 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 者也。”
《管仲列传》
▪ 1.管鲍分金:管:管仲;鲍:鲍叔牙,战国 时齐国的名相;金:钱财。比喻情谊深厚, 相知相悉。出处:“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 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 我贪也。”
▪ 2.因祸为福:变坏事为好事。出处:“其 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语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 6.价值连城:连城:连在一起的许多城池。形容物品十分贵重。出处: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之遗赵书,愿以十五城请易 璧。”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形容物品十分贵重。
《滑稽列传》
▪ 1.优孟衣冠:优孟:春秋时楚国著名的的演杂戏的人,擅 长滑稽讽谏。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也指登场演戏。出 处:《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楚相孙叔敖死后,儿子很穷。优 孟穿戴了孙叔敖的衣冠去见楚庄王。楚庄五受到感动,封了孙 叔敖的儿子。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 4.一鸣惊人:鸣:鸟叫。一叫就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 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出处:“此鸟不飞则 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语法主谓式;作主语、 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国家、集体。
▪ 5.乐极悲生:高兴到极点时,发生使人悲伤的事。出处: “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 3.对簿公堂: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公 堂:旧指官吏审理案件的地方。在法庭上受审问。出处: “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选修《史记》语言知识整理

选修《史记》语言知识整理

选修《史记》语言知识整理《太史公自序》语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其指数千同“旨”,要旨。

2.失之豪厘同“毫”,细微。

3.天人之际,承敝通变同“乘”,顺应。

4.扶义俶傥,不令已失时同“倜傥”,卓越洒脱,不拘于俗5.弗敢阙同“缺”,遗漏。

6.而子迁适使反同“返”,归来7.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同“毋”,不要8.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同“弼”,辅助二、词类活用1. 名词用作动词其在卫者,相中山(做相)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活埋)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封……为王)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为君、成为臣、成为父、成为子)著十二本纪,既科条(按科条目记述)因而守之(做郡守)2. 意动用法则学者至今则之(以……为准则)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以……为善,以……为恶,以……为贤,以……为贱)3.使动用法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使……恢复,使……延续)上明三王之道(使……明确)拨乱世反之正(使……返)扬名后世,以显父母(使……显耀)4. 为动用法忠臣死义之士(为……死)5. 形作动整齐其世传(整理)6.形作名拨乱世反之正(正道)7.名作状上明三王之道(向上)南略邛、笮、昆明(向南)三、古今异义词1.使复典之,至于夏商古:到了;2.无泽为汉市长古:掌管市场的官长;3.不得与从事古:参与其事。

4.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古:最终到。

5.则学者至今则之古:求学的人。

6.迁俯首流涕曰古:泪。

7.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古:在这时。

8.先人有言古: 古人,已死去的先辈。

9.小子何敢让焉古:自称的谦词。

10.是非242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古:准则。

11.余所谓述故事古:旧事。

12.夫《诗》《书》隐约者古:含义隐晦、言辞简约。

13.维我汉继五帝末流古:遗业。

14. 则文学彬彬稍进古:精通文献经典的人。

四、一词多义1.略南略邛、笮、昆明(巡行、巡视)序略,以拾遗补艺(大体,简要)2.论论《诗》《书》(编撰)论考之行事(研讨)3.序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名词用作动词,排列次序,理,这里是主管的意思)序略,以拾遗补艺(叙述)五、虚词积累以以传剑论显(介词,凭借,依靠)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目的连词,来)以天下之大过予之(介词,把)是故《礼》以节人(介词,用,用来)六、特殊句式1.被动句孙子膑脚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2.宾语前置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夫子所论,欲以何明3.省略句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史记》知识点梳理汇总复习资料doc

《史记》知识点梳理汇总复习资料doc

引言概述《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一部中国历史专著,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载了从上古到汉代初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内容丰富多样,开创了中国史书的编纂风格,影响深远。

正文一、《太史公自序》的重要性《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序言部分,其中包含了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和意图,阐述了他撰写《史记》的动机和理念。

《太史公自序》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为读者了解《史记》的背景和立意提供了重要线索。

小点详述:1.司马迁的身世与学术背景2.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动机和目的3.《太史公自序》的文风和修辞手法4.《太史公自序》对后世历史学的影响5.《太史公自序》的文学价值与审美追求二、史书的分类及《史记》的重要地位史书是中国古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史记》作为中国古代史书的代表作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地位。

小点详述:1.史书的分类与特点2.《史记》与其他史书的关系及差异3.《史记》对后世史书的影响与传承4.《史记》的主要特点与创新之处5.《史记》的地位与意义三、《史记》的传世与演变《史记》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传抄、刊定和传播的过程,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多个版本。

这些版本不仅在内容上有所差异,还在注释、编排和传承等方面存在一些特点。

小点详述:1.《史记》的传世史与抄本研究2.《史记》的早期刊本与版本传承3.《史记》的版本差异与文本校勘4.《史记》的注释与评价5.《史记》的影响与流传四、《史记》的历史价值与批评《史记》的价值不仅在于记载了丰富翔实的历史事实和人物形象,更在于其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独特的史观,成为了后世史学研究的重要依据。

《史记》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需要进行客观的评价和批判。

小点详述:1.《史记》的历史价值与重要意义2.《史记》的历史真实性与偏见性3.《史记》的历史思想与史观4.《史记》的文学性与艺术性5.《史记》的争议与批评五、《史记》的影响与接受《史记》作为中国古代史书的经典之作,不仅在中国古代史学和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在韩国、等东亚国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传承。

史记选读基本知识点复习梳理

史记选读基本知识点复习梳理
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A、吾尝三战三走 B、明年,秦割汉中 地与楚议和 C、颜色憔悴 D、及见贾生吊之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活用不同于其他
三项的一项是 (C)
A、孔子语鲁大师
B、如王四国
C、管仲因而信之
D、弟子皆服三年
3、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
A、黯然而黑,几然而长
B、夫子盖少贬焉
管仲 仓廪
jiàsè sòng bào
稼穑 听讼 鲍叔牙
gǔ xián
zǐ chuò
商贾 娴熟 渣滓 啜饮
Zōu
kù wū
B、陬邑 帝喾 商於之地
重点实词虚词

一词多义


通假字
识 考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一、通假字
几然而长
(颀)
夫子盖少贬焉 (盍)
约其文辞而指博 (旨)
屈平既绌
(黜)
总结:同音通假 异音通假
管仲囚焉
句 语意被动句
5、离骚者,犹离忧也 判 有判断标志的判断句
其先宋人也

孔子布衣
句 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
6、遂绝齐 遂绝(于)齐
欲以通乎景公 欲以(之)通乎景公
省略句
经典原题回顾
1、下列各句中画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C)
A、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启发
B、读《易》,韦编三绝
牛皮
C、君子亦有穷乎?

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类 活 用
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作动词
形容词作名词
动词作名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史公自序昔在颛顼..【音:zhuān xū】,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

唐虞之际,绍.【义:继承】重黎之后,使复典.【义:掌管】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义:理,这里是主管的意思】天地。

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

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

司马氏世典周史。

惠襄之间,司马氏去.【义:离开】周适.【义:前往】晋。

晋中军随会奔.【义:逃亡】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其在卫者,相.【义:作……丞相】中山。

在赵者,以.【义:凭借】传剑论显,蒯聩..【音:kuǎi kuì】其后也。

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义:攻占】,因而守之。

错孙靳.【音:jìn】,事.【义:事奉】武安君白起。

而少梁更名曰夏阳。

靳与武安君阬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于华池。

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

蒯聩玄孙卬.【音:áng】为武信君将.【义:部将】而徇.【义:攻占】朝歌。

诸侯之.【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相王..【义:一并封王】,王卬于殷。

汉之伐楚,卬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

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巿长..【古义:掌握市场的官长;今义:行政长官】。

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

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有子曰迁。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义:山南水北为阳】。

年十岁则诵古文。

二十而南.【义:南下】游.【义:游历】江、淮,上会稽..【音:guìjī】,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义:研讨学问】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义:巡行】邛、笮、昆明,还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古义:跟从侍奉;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故发愤..【古义:抒发愤懑;今义:决心努力】且.【义:将要】卒。

而子迁适.【义:恰逢】使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句式:状语后置】。

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

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

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音:yuán】及公刘,以尊后稷也。

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义:以……为准则】之.【义:代词,指《春秋》】。

自获麟以来四百有馀岁,而诸侯相兼,史记..【义:史书的通称】放绝。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为……而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义:表语气,可要】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义:整编】旧闻,弗敢阙.【义:通“缺”】。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 .【音:缀集】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五年而当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历始改,建于明堂,诸神受纪。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古义:到;今义:表另提一件事】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义:辞让,推辞】焉。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句式:宾语前置】?”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义:嫉害】之,大夫壅.【义:阻塞】之。

孔子知言之.【义:主谓之间】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义:..【义:褒贬评定】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把……作为】天下仪表..【古义:标准;今义:人的外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义: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活用:形→动,奖】善恶.【活用:形→动,惩】恶,贤贤贱不肖,存.【活用:使动,使……恢复】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义:名→动,规范】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谿谷禽兽草木牝.【音:pìn】牡雌雄,故长于风.【通假:通“讽”】;《乐》乐所以..【义:……的原因】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义:用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通假:通“旨”】数千。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弑.【音:shì】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句式:定语后置】。

察其所以..【义:……的原因】,皆失其本已。

故《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音:cuàn】弑之诛,死罪之名。

其实皆以为..善.【活用:形容词作名词】,为之不知其义,被.【义:蒙受,遭受】之空言而不敢辞。

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

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

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义:留传】空文..【义:用笔墨写成的著作】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句式:宾语前置】?”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

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义:极,十分】纯厚,作《易》《八卦》。

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

汤武之隆,诗人歌之。

《春秋》采善.【活用:形容词作名词】贬恶.【活用:形容词作名词】,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

’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音:shàn】,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

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

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

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通假:同“隳”,毁】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余所谓述故事..【义:历史旧事】,整齐..【义:整理,归纳】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义:拿……相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义:整理】其.【义:指代先父司马谈】文。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縲.绁.【音:lãi xiâ;义:牢狱】。

乃喟.【音:kuì】然而叹曰:“是.【义:这】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

”退而深惟.【义:思虑,考虑】曰:“夫《诗》《书》隐约..【义:隐奥而言辞简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义:才】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义:抒发愤懑】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于是卒.【义:最终】述陶唐以来,至.于.【义:到】麟止,自黄帝始。

维我汉继五帝末流..【义:遗业】,接三代绝业。

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

于是汉兴,萧何次.【义:整编】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义:配合恰当】稍.【义:逐渐】进.【义:进用】,《诗》《书》往往间出矣。

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义:没有】不毕集太史公。

太史公仍.【义:沿袭】父子相续纂.【音:zuǎn】其职。

曰:“於戏..【音:wū hū】!余维先人尝掌斯事,显于唐虞,至于周,复典之,故司马氏世主天官。

至于余乎,钦念哉!钦念哉!”罔.【通假:通“网”】罗天下放失.【通假:通“佚”】旧闻,王迹所兴,原.【义:推原】始察.【义:考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义:到】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

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

礼乐损.【义:减少】益.【义:增加】,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义:顺应】敝.【义:衰败】通变,作八书。

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音:gǔ】,运行无穷,辅拂.【通假:同“弼”,辅助】股肱.【音:gōng】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扶义俶傥..【音:tì tǎng;通假:同“倜傥”,卓越洒脱,不拘于俗】,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

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序略,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义:代词】名山,副在京师,俟.【义:等待】后世圣人君子。

第七十。

太史公曰: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义:止】,百三十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