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防治学案
荒漠化的防治 学案.docx

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一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导学案班级:___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_______ 组名: 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能说出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能记住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对策和措施。
3.会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
【重点难点】重点: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难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与对策【学法指导】读图分析方法和材料分析方法相结合,对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危害进行了解,找到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知识链接】荒漠化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荒漠和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较少、蒸发强烈、植被贫乏,以及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的一种自然景观类型,包括戈壁、沙漠和沙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而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现象,并且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数的土地逐渐退化,并且最终连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且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学习过程】知识点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荒漠化是指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这种土地退化。
它是等自然因素与相互作用的产物。
主要表现在、、而引起的、和o (A 级)2.读图2.1,说出我国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找出400毫米的等降水量线,记住图中的沙漠名称。
(A级)3.说岀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从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方面归纳)(B 级)4.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屮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C级)知识点二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于,另一方面则是由于o (A 级)1.读图2. 4,简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人教版)范文

2024最新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分布和影响,提高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
3. 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成因、分布和影响;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2. 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效果评估。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共同探讨荒漠化防治策略。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荒漠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定义和成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荒漠化的分布和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国内外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总结荒漠化防治的经验。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荒漠化防治的措施,并分析措施的实施与效果评估。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2. 选取一个荒漠化严重的地区,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六、教学内容:荒漠化的类型与特征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不同类型,如水力荒漠化、风力荒漠化等。
2. 分析各种荒漠化的特征,如土壤退化、植被减少等。
3. 通过实例讲解各类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七、教学方法:1.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通过比较了解不同类型荒漠化的特征。
2. 运用图像展示法,直观展示荒漠化的各种类型和特征。
3. 采用问题解答法,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八、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荒漠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类型和特征。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各种荒漠化的特征。
3. 实例讲解:分析具体实例,讲解各类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4. 问题解答:解答学生关于荒漠化类型和特征的疑问。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43 荒漠化的防治

学案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目标定位].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原因,从而理解导致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人为因素。
.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及成因。
.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内容、原则、重点及综合治理措施。
一、荒漠化.概念:是指发生在①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②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实质是一种③。
.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④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西北地区的范围: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⑤一线以北;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干旱特征的成因:地处⑥腹地,加上山岭重重阻隔,水汽难以到达。
.西北地区以⑦为界,形成东、西两大区。
.干旱的自然特征: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⑧作用显著;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⑩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⑪和不合理利用。
.人为因素的表现:过度⑫、过度放牧、过度⑬、不合理的灌溉。
四、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古代盲目垦耕,大部分古绿洲相继被迫放弃;近代北方⑭地带大规模移民开垦,人口剧增,迫于生计,农垦规模扩大,直接加剧荒漠化;现代由于⑮和管理失误,荒漠化越来越严重。
五、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荒漠化防治的内容()预防⑯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⑰。
.防治原则:坚持维护⑱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防治措施()合理利用⑲资源。
()利用⑳措施和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问题。
()控制人口增长。
【问题思考】.议一议:沙漠化与荒漠化有何区别?.想一想: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2.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荒漠化的定义及其成因。
2. 荒漠化对环境、人类的影响。
3.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三、教学难点:1. 荒漠化的成因及其内在联系。
2. 荒漠化防治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荒漠化治理案例,引导学生理解防治方法。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荒漠化防治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准备:1. 课件:荒漠化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的相关图片和数据。
2. 案例材料: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
3. 小组讨论问题:荒漠化防治策略。
4. 教学视频:荒漠化防治的实地拍摄视频。
六、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定义及其成因。
2. 荒漠化对环境、人类的影响。
3.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荒漠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现象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新课导入:讲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荒漠化治理案例,引导学生理解防治方法。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荒漠化防治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
八、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荒漠化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荒漠化防治策略的认识。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九、荒漠化的成因:1. 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地质构造等。
2. 人为因素:过度开发、土地利用不当等。
十、荒漠化的危害:1. 生态环境恶化:植被减少、土壤贫瘠、水资源减少等。
2. 社会经济影响:农业生产下降、基础设施破坏、人口迁移等。
3. 人类健康风险:沙尘暴、干旱等自然灾害。
荒漠化的防治导学案精品

荒漠化的防治导学案精品一、导言荒漠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导致的干旱地区植被退化、土地贫瘠和土壤侵蚀的过程,严重威胁到全球许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有效防治荒漠化的蔓延,科学家和政府部门努力制定了一系列的防治导则和行动计划。
本文将为您介绍荒漠化的防治导学案精品。
二、荒漠化防治导学案精品1.背景知识- 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导致的干旱地区植被退化、土地贫瘠和土壤侵蚀的过程。
- 荒漠化的影响荒漠化对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包括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食品安全等问题。
2.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地质条件等。
- 人为因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的农业与水资源管理等。
3.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植被恢复:通过人工种植和植树造林来恢复植被覆盖,防止土壤侵蚀。
- 合理管理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的综合管理,减少过度用水和浪费。
- 土地保护:实施科学的耕地轮作制度,控制农业扩张和土地的过度利用。
4.政府角色- 制定政策:建立荒漠化防治的法律政策和计划。
- 资金支持:提供经费和奖励来支持荒漠化防治项目。
- 教育宣传:加强公众的环境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对荒漠化问题的认识。
5.社区参与- 教育培训:提供培训,增加农民和当地居民的荒漠化防治意识和知识水平。
- 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与社区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合作伙伴的关系,共同推动荒漠化防治。
6.案例研究- 中国荒漠化防治:介绍中国在荒漠化防治方面的政策和成果。
- 非洲荒漠化防治:以非洲国家为例,讨论荒漠化防治在非洲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三、总结荒漠化是一个严重威胁全球许多地区的环境问题,需要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
本文介绍了荒漠化的背景知识、原因以及防治导学案精品,包括植被恢复、水资源管理、土地保护、政府角色和社区参与等方面。
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和案例研究,能够提高人们对荒漠化问题的认识,共同为荒漠化的防治贡献自己的力量。
c必修三学案3--荒漠化的防治(学生版).doc

荒漠化的防治一一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地理课程标准:谋区域为例,分析荒漠化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防治的对策与措施。
步骤一:认识“荒漠化”1、背景知识:(阅读)土壤--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土壤组成----有机质、矿物质、水分和空气。
小结:什么是荒漠化?概念区分:荒漠化的三种表现分布地区补充:内流河水文特征--塔里木河步骤三: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步骤五:荒漠化的防治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2荒漠化的防治对策和措施---具休问题具体分析(1)合理利用水资源。
'200-年降水量mm u::::沙地(2)利用牛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措施 地区(位置)措施牛物措施 绿洲地区外围沙漠边缘前沿地带 内部工程 措施 缺水源地区流沙地区小结:例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般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叶片总面积越大,生长速度和蒸腾量越大。
下图所示区域 50多年来,年年植树,但因成活率低,目前森林覆盖率不到1%。
(D 根据干湿地区的划分,图示区域属于 _________ 。
导致该区域降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2)在该区域进行生态建设,如果有①植树造林、②种草、③自然恢复三种措施,你倾向于哪 一种?请说明理由。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自然条件条件差异土地的适宜性原则 自然条件条件差异措施选择农牧用途现有林地 绿洲边缘的灌草地带已荒漠化地区(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
荒漠化教案(共5则)

荒漠化教案(共5则)第一篇:荒漠化教案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目的: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学过程导入:土地荒漠化是全球的环境灾害,他已经影响了六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有六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这些地区。
目前,全球荒漠化的面积已经达到3600万平方千米,占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全世界每年因荒漠化而遭受的损失达420亿美元。
1、你经常参加植树活动吗?2、你平时有使用一次性筷子的习惯吗?3、你的口袋里是不是早就不见了手帕的踪影,换成时髦的纸巾了?一、荒漠化1、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2、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4、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范围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 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人教版)范文

2024最新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荒漠化的概念,了解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2. 让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2.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问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荒漠化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防治的实际案例。
四、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及其成因2. 荒漠化的危害3.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4. 国内外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5. 学生实践活动:提出荒漠化防治的创意方案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荒漠化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问题。
2. 新课导入:介绍荒漠化的概念及其成因。
3. 案例分析:介绍荒漠化的危害及国内外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
4. 知识拓展:讨论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5. 实践活动:让学生提出荒漠化防治的创意方案。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调查本地区的荒漠化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荒漠化概念、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国内外荒漠化防治案例的分析能力。
3. 创意方案展示:评价学生提出的荒漠化防治创意方案的创造性及可行性。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了解当地荒漠化情况。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荒漠化防治的实践。
3. 开展校园环保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改进。
3. 反思实践活动是否具有实际意义,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九、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制定个人环保行动计划,践行环保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荒漠化的防治学案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 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及荒漠化的表现,学会用几个关键词描述荒漠化的过程;
2. 读图分析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理解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3. 理解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提高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4.了解西北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理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义。
【学习要点】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⑴概念:指发生在______________及一些_____________的土地退化。
⑵形成:是气候变异等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 退化、 退化、 退化而引起的 化、 化和 化。
⑷影响:已成为当今____________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___的陆地、______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_________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 以西, 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 包括 、 、甘肃(北部)、_______(大部)
2.地貌特点
地形以 和 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_______和___________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示意:
⑵景观特色——以_____、______为主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水汽难以到达 阻隔水汽进入 高山环绕盆地地形 青藏高原隆起 位置
4.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本区条件分析:①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 ②物质条件 ——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加剧荒漠化进程。
三、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
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_______作用。
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_____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⑴来自于_________
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___ ___、_________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3⑴绿洲:在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⑵次生盐渍化形成:
○
1由于___ ___落后,___ ___不当; ○
2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________,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四、荒漠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1.原则:坚持 相结合; 相结合。
2.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因地制宜地对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进行综合治理。
3.措施:(1)合理利用
;(2)利用 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 、 、 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 问题;
(5)控制_________增长。
4.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现状:
(1)建立了一批融科学实验、治理和开发利用于一体的防治荒漠化实验推广站,创造
出 、 、小流域综合治理等许多成功的治理措施。
(2)我国政府先后实施了“ ”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
东 西
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3)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再造“”的努力,正在艰难而又坚定地进行。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我国西北地区包括的省(区)简称是()
A.陕、甘、宁、青、新B.陕、甘、新全部、内蒙古西部
C.新、宁、内蒙古大部及甘北部D.内蒙古、新、宁、青
2.西北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是()
A.森林面积广B.干旱为主
C.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D.无森林
3.我国最大的沙漠是()
A.准噶尔沙漠B.宁夏平原沙漠
C.毛乌素沙漠D.塔克拉玛干沙漠
4.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是()
A.盆地、平原B.山地、高原C.高原、盆地D.丘陵、盆地
5.西北地区降水稀少的原因是()
A.纬度较高B.远离海洋C.无高大山地阻挡D.纬度较低
6.锡林郭勒草原牧民定居点附近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农垦B.过度放牧C.过度樵采D.水资源利用不当
7.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A.位于非季风区,基本不受季风的影响
B.温带大陆性气候,东西有显著差异
C.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D.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都在200毫米以下
8.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绿洲形成的重要条件是()
A.平坝的高原B.人口密集C.有绿色屏障保护D.交通发达区
9.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原因是()
A.过度樵采B.战争、瘟疫C.道路修建D.工矿建设
10.下列省区属西北地区的是()
A.青海B.四川C.宁夏D.西藏
11.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
C.采取适当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
D.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12.与荒漠化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
①植被破坏②气候变异③海面上升④酸雨危害⑤风沙侵蚀⑥水土流失⑦过度开发
⑧太阳活动
A.①②⑤⑥⑦
B.②③④⑤⑥
C.③④⑤⑥⑦
D.④⑤⑥⑦⑧
13.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的原因是()
A.地势较高,降水稀少
B.过度樵采、放牧和农垦
C.环境污染加剧
D.农业集约化经营
14.限制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稀缺性资源是()
A.水资源
B.石油资源 C .天然气资源 D.太阳辐射能15.防治荒漠化土地的措施主要有
①大量的人口外迁,以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②开发深层地下水,扩大农田灌溉面积③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水能,解决农村用能问题④扩大植被覆盖率,设置沙障
与封育固沙⑤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放牧,积极营造护田林网⑥合理分配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
二、综合题
1.读某区域图,回答问题:
(1)图中河流是,山脉是,铁路是。
(2)C处东南方向地形区的名称是,该地形区内最严重的生态问题是。
(3)为防御流沙对铁路的侵袭,科研人员在A处设置了沙障。
(4)该沙障的功能,一方面是,另一方面是。
2.读全球荒漠分布示意图,回答(1)~(3)题。
(1).全球荒漠分布地区主要受哪几种气候类型控制()
①热带季风气候②热带沙漠气候③温带大陆性气候④亚热带季风气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约3600万平方千米,而且呈扩大和加剧的趋势,其影响因素中不包括()
A.过度放牧 B.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乱垦滥伐、砍伐森林 D.全球CO2排放量增加
(3).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冬春沙尘暴天气频发。
下列受沙尘暴天气危害较重的一组城市是()
A.乌鲁木齐、呼和浩特、银川 B.成都、武汉、南京
C.沈阳、天津、青岛 D.贵阳、昆明、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