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6 高三地理一轮学案-荒漠化的防治 √
2[1].1(荒漠化的防治)学案 人教版必修三
![2[1].1(荒漠化的防治)学案 人教版必修三](https://img.taocdn.com/s3/m/65d4740aaf45b307e87197e2.png)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一、.考点再现:1、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和成因。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布、成因及治理。
二、知识结构:三、主干知识梳理:考点一:荒漠化的概念及类型1、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因素发生变异与人类过度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在耕地退化、草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按荒漠的成因分类:有风蚀沙漠化、水蚀荒漠化、冰蚀荒漠化、盐碱荒漠化等。
其中风蚀荒漠化是最主要的类型。
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的沙漠边缘和绿洲、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此外,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黄淮海平原区和青藏高原区也有较大面积的荒漠化土地。
全国荒漠化土地262万平方千米。
3、土地荒漠化是逐渐发展的过程,有一系列的“先兆”(即指示荒漠化的迹象),迹考点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我国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范围:西北内陆,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内蒙古大部分 地形:位于第二级阶梯,东、中部起伏高原,西部“三山夹两盆”气候:远离海洋、加上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同纬度降水最少、最干旱的地方本区水分条件和自然景观由东向西逐渐演变,东部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呈草原景观,受水分条件制约向西逐步变为荒漠草原。
西部因干旱的大陆性气候,为荒漠景观。
其中有一部分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2、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⑴自然原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物质松散(物质基础)和大风吹扬(动力因素)。
其中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荒漠化的进程,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进程,但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进程并非起决定作用。
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具有荒漠化发生的潜在自然因素⑵人为原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④水资源利用不当。
统计表明: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中,人类活动不当引起的占90%以上,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高考地理 荒漠化的防治学案 新人教版

荒 漠 化 的 防 治 学案一、重点和考点1.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和成因。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布、成因及治理。
3.世界其他地区荒漠化的分布、成因及防治措施。
二、主干知识点梳理、 案例 我国西北地区 荒 漠 化 的防 治三、重点解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而热带雨林的破坏已引起世界关注,因此本章是高考的热点。
在综合课中,本章的考查将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入手,把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地形等要素综合分析。
四、典题解析)例1.土地荒漠化是逐渐发展的过程,它有一系列的“前兆”。
下列不是荒漠化“前兆”的是()A.地表反射率增加B.主要动物物种丧失C.土壤紧实度下降D.植被覆盖度下降解析:土地荒漠化是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的过程,反射率增加、植被破坏、动物物种丧失、土壤紧实度增加是土地生产力下降的表现。
答案:C例2 (2004•江苏地理)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油气资源丰富。
回答(1)~(3)题:(1).该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A.地势较高,降水稀少 B.过度樵采、放牧和农垦C.环境污染加剧 D.农业集约化经营(2).西部大开发首先要:A.发展高新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 B.人口外迁,减轻环境压力C.治水改土,改造低产田 D.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3).“西气东输”的主要原因是:A.西部资源开发成本低 B.东部市场需求量大C.地势西高东低,便于管道输送 D.东材愫每海,便于出口【答案】(1)B (2)D (3)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西气东输、西部大开发等热点问题,以及西部面临的突出问题——荒漠化的原因,表明当前的高考并不回避热点。
【试题解析】西部地区位于我国的半干旱、干旱区,降水少,植被覆盖差,生态环境脆弱,有大面积的原生荒漠;但随着西部地区人类活动的加剧,对自然的索取增强,出现了过度樵采、放牧和农垦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了当地植被,使荒漠化加剧。
高三地理 荒漠化的防治学案

高三地理一轮微专题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一、荒漠化概念1.沙漠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风蚀2.红漠化(东南丘陵地区)——水蚀3.石漠化(云贵高原地区)——水蚀4.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地区)——水蚀5.盐碱化(华北和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是指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它属于荒漠化的一种。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另外在藏北高原、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面积分布风化:古尔班通古特岩漠、雅丹地貌风蚀:流动沙丘与戈壁砾漠冻融:盐沼与高原荒漠水蚀:红色荒漠与石漠化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的地区,当地表土流失后,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丧失了生产力,所以被称为红漠化。
石质荒漠化是指在原来的岩石地带的植物被破坏,可能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最终成为岩石裸露的地表,形成类似荒漠的景观。
石质荒漠化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贵州、云南、广西)表现明显。
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的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
多发生在气候干旱、蒸发量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
在我国多发生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
因受人为不合理灌溉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
【世界荒漠带分布】热带荒漠:西亚和北非、澳大利亚中西部、纳米比亚等。
温带荒漠:亚欧大陆内陆地区、南美巴塔哥尼亚荒漠等。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类型多样、程度严重。
受风蚀、水蚀、盐碱化、冻融等因素影响,我国干旱的沙漠边缘和绿洲、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黄淮海平原、南方湿润地区和青藏高原等地都有分布。
其中以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发展最为严重。
二、我国荒漠化主要分布地区三、荒漠化的成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重点】请结合西北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分析其荒漠化的原因(完成必修三课本P37活动题)行政范围:涉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1、地形:东中部是辽阔坦荡的内蒙古高原,西部是“三山夹两盆”。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43 荒漠化的防治

学案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目标定位].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原因,从而理解导致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人为因素。
.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及成因。
.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内容、原则、重点及综合治理措施。
一、荒漠化.概念:是指发生在①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②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实质是一种③。
.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④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西北地区的范围: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⑤一线以北;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干旱特征的成因:地处⑥腹地,加上山岭重重阻隔,水汽难以到达。
.西北地区以⑦为界,形成东、西两大区。
.干旱的自然特征: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⑧作用显著;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⑩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⑪和不合理利用。
.人为因素的表现:过度⑫、过度放牧、过度⑬、不合理的灌溉。
四、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古代盲目垦耕,大部分古绿洲相继被迫放弃;近代北方⑭地带大规模移民开垦,人口剧增,迫于生计,农垦规模扩大,直接加剧荒漠化;现代由于⑮和管理失误,荒漠化越来越严重。
五、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荒漠化防治的内容()预防⑯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⑰。
.防治原则:坚持维护⑱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防治措施()合理利用⑲资源。
()利用⑳措施和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问题。
()控制人口增长。
【问题思考】.议一议:沙漠化与荒漠化有何区别?.想一想: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2.1 荒漠化的防治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二)【课前预习】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为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其对荒漠化进程的影响是非常缓慢的,只是产生荒漠化的必要因素。
原因具体内容气候气候干旱,风力强劲,风化、风蚀作用强烈地形高山环绕盆地,加剧干旱程度水文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植被植被稀少,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土壤土壤发育差,地表覆盖着厚厚的沙质沉积物2、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社会经济存在密切联系,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荒漠化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人为因素所占比例主要分布地区危害过度樵采32.7%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破坏防止风沙前移及抑制地表起沙的机制过度放牧30.1%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过度开垦26.9%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加快土地退化沙化水资源利用不当9.6%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水源减少,河流萎缩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0.7%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破坏地表植被3、荒漠化的防治项目内容防治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防治内容地的生产力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防治原则合防治重点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合理利用水资源;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解决农牧防治措施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恢复地表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但荒漠形成的原因不同,治理的措施也不同。
如在气候干旱条件下形成的荒漠,必须依靠设置人工沙障;在半干旱地区的荒漠草原地带,经济活动要有利于草本植被的保护;在半湿润地带要加强林木保护,提高土地肥力,防止土地质量退化、沙化。
所以防治荒漠化要因地制宜,这也是国土整治工作必须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训练案】一、单项选择题1.由于形成荒漠化的原因不同,图4—2一l甲图中A、B、C、D多形成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的是()图4一2—l2.乙图说明了()A.我国荒漠化土地得到了治理,面积缩小B.自然原因对荒漠化的形成起决定作用C.人为原因对荒漠化的形成起决定作用D.荒漠化土地都有由扩大到缩小的过程3.内蒙古哲里木盟草原土地沙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过度樵采B.过度放牧C.过度开垦D.水资源利用不当目前西部地区因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500亿元。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含解析鲁教版

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认识荒漠化[易错提醒] 荒漠化不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主要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但在一些半湿润地区甚至湿润地区也有发生,如我国华北地区的盐碱化、云贵地区的石漠化。
二、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易错提醒] 西北地区荒漠化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其中人为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自然因素为这一过程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剧、加速了这一过程。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2018·山西太原期末)我国荒漠化类型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四种。
以下为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的四类荒漠化比重表,读表完成1~2题。
1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C.东北地区D.西部地区2.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方针,下列措施对该省级行政区荒漠化防治最有效的是( )A.禁止采矿B.建设防护林C.实施封沙禁牧D.实施生态移民答案1.D 2.B(2019·四川绵阳一诊)降雨侵蚀力是指由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危险性,是客观评价由降雨引起土壤分离和搬运的动力指标。
重庆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西北部和中部丘陵、低山为主,东部靠大巴山、武陵山山脉,长江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荒漠化

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课标(2017年版2020修订)】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学习目标】1.结合资料,说出生态脆弱区的基本含义。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2.结合实例,说明某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区与荒漠化地区)主要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分析该环境与发展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探究综合治理该生态脆弱区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具体措施。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3.归纳分析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综合思维)【考点】荒漠化(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水土流失(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设计】环节一感悟高考(2020年全国III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
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
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
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风沙活动越强。
研团队调查1万来毛乌素沙地东湖沼沉积和风沙数量的变化,结多,某科年以南部沉积果如多in少10 8 6—风沙沉积勿湖沼沉积4 2 0距今时间/千年年平均气温/Y 年降水量/m1995 1998 2001 2004 2007 2010 2013 年份图8所示。
图9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
图8 图9(1)分别简述图8所示I、II. III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
(8分)(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
(6分)(3)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6分)(4)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
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4分)环节二整合知识环节三变式练习海南岛西部沿海自历史时期逐渐形成了一狭长的沙漠化地区(位又见左图)。
高中地理专题: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类型、分布和影响。
2. 使学生掌握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3.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环保意识。
4. 引导学生学习荒漠化防治的措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2. 荒漠化的分布与影响3. 荒漠化的成因4. 荒漠化的危害5.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教学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评价。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荒漠化问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荒漠化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荒漠化防治措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荒漠化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2. 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讲解荒漠化的概念,介绍荒漠化的类型。
3. 荒漠化的分布与影响:分析荒漠化的分布特点,讲解荒漠化对环境、人类的影响。
4. 荒漠化的成因:讲解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成因。
5. 荒漠化的危害:分析荒漠化对生态环境、水资源、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危害。
6.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介绍荒漠化防治的技术、政策和管理措施。
7.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荒漠化防治案例,如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
8. 小组讨论:讨论荒漠化防治措施的优缺点及改进方向。
9.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评价荒漠化防治工作的意义。
10.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荒漠化防治的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荒漠化定义、类型、分布、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的掌握程度。
2. 考察学生对荒漠化防治案例的分析能力。
3.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协作精神。
4. 检查学生作业中提出的荒漠化防治建议的合理性和创新性。
七、教学拓展1. 邀请荒漠化研究专家或环保工作者进行讲座,分享一线经验和观点。
2. 组织学生参观荒漠化治理项目,实地了解治理效果和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荒漠化的防治
【学习目标】
1.能够说出荒漠化的成因和治理措施
【基础回顾】
1.认识荒漠化
(1)含义:发生在_______、_______地区及一些_______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主要成因:荒漠化是___________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_______退化、_______退化、_______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
次生盐渍化。
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东西差异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1)古代:人们对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开垦,破坏固沙植被,大部分古绿洲相继被迫放弃。
(2)北方农牧过渡地带大规模移民开垦,人口剧增,迫于生计,农垦规模扩大,直接加剧荒漠化。
(3)现代:迫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荒漠化趋于严重。
5.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①预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扭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恢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解析】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
(1)干旱的气候(基本条件)
(2)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
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提供了物质来源。
(3)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动力因素)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
节,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气候异常(重要影响因素)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加
速荒漠化进程。
2.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
(右图)
3.盐渍荒漠化(次生盐碱化)
盐渍荒漠化主要是指土壤普遍积盐,形成大面积盐渍化土地的过程。
在某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壤惟有依靠地表水灌溉才能发展农业。
而如果人类采取的灌溉措施不合理,再加上蒸发强烈,这些地区就极易出现地表盐分的积累,从而形成土壤次生盐渍化。
在我国比较集中地连片分布在河套平原、华北平原及黄河三角洲,在青藏高原海拔较高的地方也有大面积分布。
4.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5.我国其他地区的生态问题
【练习】
1.下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
读图回答(1)~(2)题。
(双选)
(1)P 地与Q 地相比,P 地 ( )
A.年大风日数少
B.年降水量多
C.年降雪日数少
D.沙尘暴日数多 (2)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 )
A.截留水分
B.改变气候类型
C.削弱风力
D.改变植被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