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革工艺技术知识

制革工艺技术知识
制革工艺技术知识

1、制成成品皮革需要经过几十道工序:生皮----浸水----去肉/削里----脱脂----脱毛----浸碱----膨胀----脱灰----软化----浸酸----鞣制----剖层----削匀----复鞣----中和----染色----加油-----填充-----干燥----整理----涂饰----成品皮革。其种类也非常多,按材料分一般常见的有羊皮革、牛皮革、马皮革、蛇皮革、猪皮革鳄鱼皮革等,按性能又可分为二层皮革、全粒皮革,绒面革、修饰面革、贴膜革、复合革、涂饰性剖层革等。

其中,牛皮、羊皮和猪皮是制革所用原料的三大皮种。

制革是指将生皮鞣制成革的过程。除去毛和非胶原纤维等,使真皮层胶原纤维适度松散、固定和强化,再加以整饰(理)等一系列化学(包括生物化学)、机械处理。制革工艺过程通常分为准备、鞣制和整饰(理)三阶段。制革过程使用最多的设备是转鼓,浸水、浸灰、脱毛、软化、浸酸、鞣制、染色、乳液加油等工序都要在转鼓中完成,通过转鼓的机械作用,促进各种化工材料的均匀渗透,完成制剂对皮的化学作用。

2、工艺过程

工艺过程一般分为准备工序、鞣制工序、整理工序,下面是各工序的操作方法:

I、准备工序

轻革和重革的准备过程大致相同。将规格、产区相同的生皮按产品要求组成生产批,经一系列化学处理,使生皮纤维结构适度松散。鞣制毛皮时,首先要将原料软化,恢复鲜皮状态,除去皮毛加工中不需要的成分(皮下组织,结缔组织,肉渣,肌膜等)。

浸水:浸水目的就是使原料皮恢复到鲜皮状态,除去部分可容性蛋白质,并除去血污,粪便等杂物。浸水的温度随原料皮的种类而定,一般以15-18℃为宜,如在18℃以下皮的软化慢,20℃以上细菌容易繁殖。浸水的时间,一般盐皮或盐干皮,在流水中浸泡5-6小时即可,若存放时间很长的干皮或盐干皮,应在浸泡时再加以物理或化学的方法使其软化。浸泡时间可在20-24小时。要求皮张不得露出水面,浸软,浸透,均匀一致。浸水要特别注意掌握温度以及浸水时间。利用生皮在碱性水中膨胀的原理,减少生皮浸水时间,抑制细菌繁殖,常在浸水中加入硫化钠,氢氧化钠,氢氧化胺,亚硫酸钠等。氢氧化钠的用量为0.2-0.5

克/升,硫化钠用量为0.5-1克/升。

削里:将浸水软化后的毛皮。里面向上铺在半圆木上,用弓形刀刮去附着在肉面上的脂肪,残肉等,为了不伤害毛根,在刮时可在圆木上先铺一层厚布。削里与下一步的脱脂有密切的关系。若残留脂肪多不利脱脂。用弓型刀刮里面的作用还在于通过挤压,使皮里面的残存脂肪升到皮表面,利于脱脂。

脱毛:除去生皮上的毛和表皮及胶原纤维间的纤维间质,使胶原纤维适度分离的过程。常用的脱毛方法有碱法和酶法两类。此外还有氧化脱毛法、二甲胺脱毛法,均需严密的防护措施,且有损操作者的健康,故生产上很少采用。

1、碱法脱毛。有灰碱法、盐碱法、碱碱法等。主要是用硫化钠使生皮上的毛和表皮的硬角蛋白在碱液中水解,破坏双硫键,削弱毛和表皮对真皮的依附,达到脱毛的目的。同时纤维间质也被部分除去,使胶原纤维得到分离。碱法脱毛废液中含有害的硫化物,必须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防止污染环境。

2、酶法脱毛。通过生物化学作用脱去生皮上的毛和表皮。利用蛋白酶消解生皮毛囊周围和表皮与真皮连结的基础物质,破坏软角蛋白的结构,削弱毛和表皮对真皮的紧密依附,在机械作用下使毛和表皮脱落,达到脱毛的目的。酶脱毛过程中也伴随着酶软化作用。酶法脱毛的工艺控制条件比碱法脱毛要求严格,但它的废液中不含硫化物,有利于环境保护。

浸灰:沉浸在石灰溶液中以除去毛发(如鞣皮)或溶解蛋白质(如制动物胶)。脱灰:脱灰是用酸性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除去皮内碱和石灰的操作。浸灰后裸皮吸附了大量的灰碱,处于膨胀状态。将裸皮中的石灰和碱部分或者全部除去的操作较脱灰,也叫脱碱。主要目的是消除裸皮的膨胀状态,调节裸皮的pH值,为软化,浸酸等工序创造条件。再者是为了去除裸皮里的灰碱,利于鞣剂的渗透和结合。

软化:指裸皮的软化,又称酶柔或酶软。将脱灰后的裸皮,用铵盐调节成弱碱性(pH值在8.0左右)及温热条件下(约38℃),用胰酶和(或)蛋白酶制剂溶液处理,可以清除皮内残留的毛根分解物、油脂、类脂等物质以及部分非胶原物质及其降解物,进一步消除皮的膨胀,同时使皮纤维经轻分散而疏松。软化后的裸皮具有很好的透气性,制成的革比较柔软细致,富于弹性和延伸性。一般轻革都须酶软化。

(利用酶的作用清除皮垢,消解部分非胶原蛋白和所有降解物质,使成革柔软,粒面光滑。通常采用胰酶制剂进行软化,其他的微生物蛋白酶也具有软化作用。采用多种酶的软化作用较好,胰酶与微生物蛋白酶结合使用的软化效果更好。)脱脂:含脂量大的生皮(绵羊皮、猪皮等)必须进行脱脂,否则将不利于皮纤维的适当分散,阻碍化学材料的渗入及引起染色不匀等缺陷。除用去肉机除去皮下脂肪外,常用的方法有加碱皂化、脂肪酶水解及表面活性剂乳化等。脱脂操作可在浸水、软化、浸酸、中和前后酌情分次进行。

浸酸:是用酸和盐的溶液处理裸皮的操作,目的是调节裸皮的pH值,使之适合于鞣制的操作,或者因防腐的需要。其次是能使胶原纤维结构进一步松散。也可以再浸酸的时候加入有机酸,起到蒙囿的作用。

II、鞣制工序

鞣制:制革和制裘的首要工序,是鞣剂分子向皮内渗透并与胶原分子活性基结合而发生性质改变的过程。这道工序之后,只剩下皮革中的真皮留下来进行进一步的加工。生皮在制革的鞣制前须经浸水、浸灰、脱毛、软化、脱脂、浸酸等一系列准备工序。鞣制一般在转鼓内进行,鞣法依皮革品种不同而异。主要有铬鞣法和植物鞣法,其他还有醛鞣、油鞣、铝鞣、锆鞣、结合鞣、明矾鞣、甲醛鞣等。

(只说明矾鞣法)。配制鞣液,明矾4-5份,食盐3-5份,水100份。先用温水将明矾溶解,然后加入剩余的水和食盐,使其混合均匀,原理:明矾溶解水中后,产生游离硫酸,能使皮中蛋白纤维吸水膨胀。加盐的目的是抑制膨胀,但加食盐多少要依温度而定,温度低时,可少加食盐,温度高时可多加食盐一般可按1份明矾加0.7-2份食盐。

鞣制方法:料液比4-5:1,(湿皮重为1时,鞣制液4-5)。放入容器中,使毛皮充分浸泡在料液中,为了使料液均匀渗入皮质中,要充分搅拌(最好采用转鼓),隔夜以后每天搅拌一次,每次搅拌30分钟左右,浸泡7-10天鞣制结束。中和:除去湿革中的游离酸,减弱革面过强的阳电荷,防止复鞣、染色、乳液加油所用的阴离子材料在革面结合太快造成不均匀渗透。常用的中和剂有碳酸氢钠、碳酸氢铵、醋酸钠等。

削匀:削匀裸皮、湿革或半干革,以使其达到所需厚度。

复鞣:铬鞣轻革常在削匀后复鞣。它不仅起到填充作用,还能改变革的表面电荷,有利于染料均匀着色和加脂剂的均匀渗透,使染色后的革色泽鲜艳和革身丰满。染色:大多数的轻革在鞣制后都需要染色,以提高革的使用价值。一般使用水溶性染料,最常用的是直接染料和酸性染料。轻革的染色方法有浸染、刷染及喷染等。

浸染的主要设备是转鼓。转鼓的机械作用可以加速染料的渗透,使染色均匀,同时还可在同一转鼓内进行乳液加油。

刷染是将事先溶解好的染液刷在湿革的表面,在挂晾干燥过程中染料逐渐被粒面吸收而着色。刷染可以节约染料,但是工效低,易造成色差和色花,因此未被广泛采用。

喷染是在已染色的革上喷上染料,进一步遮盖粒面的缺陷,使粒面着色更为均匀、饱满,并改善色调,增强染色效果。湿革也可不经浸染而直接喷染,以适应小批量生产和色泽的变化。现代喷染一般使用金属络合染料,使粒面色调丰满,还可产生不同的颜色效应。

乳液加油/加脂:鞣制后的湿革如不经过加油,干燥后革中纤维会相互粘结,降低纤维之间的润滑性,致使成革僵硬。加油能使革柔软、耐曲折,部分油脂还能起到轻微的补充鞣制作用,增强革的韧性。用于加油的制剂称加脂剂。加脂剂的种类、加油的方法和油的用量要根据产品的用途决定。加油一般采用水包油型的乳液,在革里湿态进行。铬鞣正鞋面革经阴离子乳液加油后,最好再加适量的阳离子加脂剂,以增加粒面层的油脂结合量,有助于后期的贴板或真空干燥。III、整理工序

回潮:加脂干燥后的毛皮,皮板很硬,为了便于刮软,必须在内面里适当喷水,这个过程称为“回潮”。可用毛刷刷,也可用喷雾器喷内面。用明矾鞣制的毛皮,因其缺乏耐水性,最好用明矾鞣液涂布,将涂抹后的毛皮,再内面与内面迭折,用油布或塑料布包裹好,压一石块,放置一夜,使其均匀吸水,然后进行刮软。刮软:将回潮后的毛皮,铺于半圆木上。毛面向下,用钝刀轻刮内面,使皮纤维长,面积扩大,皮板变柔软。

磨革:指对革的表面用砂纸进行摩擦的操作,包括磨面、磨里及磨绒。产生粉尘。

抛光:磨光滑。

整形及整毛:为了使刮软后的皮板平整,需要进行整形,将毛面向下钉于木板上,进行阴干,避免阳光暴晒,充分阴干后用浮石或砂纸将面磨平,然后从钉板上取下修边。再用梳子梳毛。

4、特征污染物:

废气:NH3、H2S、臭气浓度、挥发性有机物(VOC)

废水:pH、COD cr、BOD5、NH3-N、SS、S2-、动植物油、总铬、六价铬、色度固废:肉渣、毛、皮、废皮革下脚料、含铬污泥(危险废物)

5、产业政策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

限制类:年加工皮革10万张(折牛皮标张)以下的制革项目;

淘汰类:年加工皮革3万张(折牛皮标张)以下的制革生产装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7号)

淘汰年加工3万标张以下的制革生产线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10]7号文件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鲁政发[2010]46号)

淘汰年加工3万标张以下的制革生产线及落后工艺和设备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制革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工信部消费[2009]605号)

依法取缔违法违规小制革,淘汰年加工3万标张以下的制革生产线;严格限制投资新建年加工10万标张以下的制革项目;淘汰落后技术和能力,到2011年,淘汰落后制革产能3000万标张;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杜绝新增落后生产能力,防止落后生产能力变相转移

6、含硫废水:指采用灰碱法脱毛时产生的浸灰废液及相应的水洗工序废水。需进行预处理。

脱脂废水:在制革及皮毛加工脱脂工序中,采用表面活性剂对生皮油脂进行处理所形成的废液和相应的水洗工序废水。需进行预处理。

含铬废水:指在铬鞣和铬复鞣工序中产生的废铬液及相应的水洗工序废水。需进行预处理。

制革工艺学思考题全部

1、生皮与革的区别? 解答:生皮是指从动物身上剥下的不经过加工、适合皮革加工的原料皮。基本成分是胶原纤维、以及可溶性蛋白质、脂肪、血液、肌肉等物质。而革是指皮经鞣剂等加工变性处理,所获得的一种能够满足人们不同使用性能的高分子生物材料。 生皮与革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⑴、生皮的胶原纤维机构没有变化,而革的胶原纤维结构已经发生变化; ⑵、生皮溶于热水变成胶液,而革不能溶于热水变成胶液; ⑶、生皮水分含量大易腐烂变质,而革水分含量小不易腐烂变质; ⑷、生皮干燥状态时坚硬易断、不易弯曲,革干燥状态时柔软、易弯曲; 生皮制成革后,改变了内部的组织结构和成分;其物理、机械、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也发生重大变化,提高了革的强力、弹性、松软性能,遇水不易发生膨胀,满足了革制品使用性能的需要。 2、什么是鞣质和鞣剂?鞣剂主要有哪几类? 解答:鞣质是指在制革加工过程中,使皮发生质变而转变成革的物质。鞣剂是鞣制的工业产品。鞣制包含在鞣剂之中,它是纯净的,是鞣剂中的核心有效成分。 制革生产过程中的鞣剂通常有两种: ⑴、无机类的三价碱式铬盐鞣剂、三价碱式铝盐、三价碱式铁盐、三价碱式锆盐、四价碱 式钛盐、硅酸盐、磷酸盐和其他; ⑵、有机类的植物鞣剂(又称栲胶或者植物浸膏)、合成鞣剂、合成树脂鞣剂、醛鞣剂、 油鞣剂和其他。 3、革是如何分类和命名的?皮革有哪些特殊技能? 解答:革的分类方法和命名主要有几下几种: ⑴、按合成革的原料皮种类进行分类:主要包括牛皮革、羊皮革、猪皮革。牛皮革又可分 为黄牛革、水牛革、和牦牛革;羊皮革又可分成山羊革、绵羊革。还包括鳄鱼革、鸵鸟革、廘皮革、马皮革、蜥蜴皮革、鲸鱼皮革、蛙皮革、鸡爪革; ⑵、按皮革行业的习惯分类:可分为重革和轻革。轻革是指用铬鞣剂鞣制而成的较小较轻、 出售时以面积计的革,常见的有鞋面革、服装革、家具革、手套革等。重革是指用植物鞣剂鞣制而成的较大较重,出售时以质量计的革,常见的有鞋底革、装具革、轮带革、护油圈革等; ⑶、按鞣制的方法分类:可分为铬鞣革、植鞣革、油鞣革、醛鞣革、结合鞣革等; ⑷、按革的用途分类:主要包括如轮带革、护油圈革等的工业用革、如鞋面革、手套革、 箱包革、服装革等的生活用革、如武装革、枪套革、靴鞋革等的军事用革等。 皮革的特殊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⑴、耐用性能:强度高、耐撕裂、耐刺破性、不易老化; ⑵、穿着舒适性:透气性、吸湿排汗性、呼吸性能、绝热性、导热性、应变性好 ⑶、耐化学物质性、耐温耐热性好。 4、制革工艺过程主要分为哪几个工段?各工段的目的是什么,包含哪些工序? 解答:制革工艺一般分为准备工段、鞣制工段和整饰工段三个工段。其目的和包含的工序为:准备工段:目的是出去皮上的毛、无机和有机污物、油脂等制革无用之物以及表皮、纤维间质、皮下组织等不需要的皮组织、对构成皮的主要有效成分胶原纤维进行适当的松散,从而使皮处于最佳的鞣制状态之下。主要工序及顺序为:组批、去头尾、称量、浸水、去肉、称量、灰碱烂毛、水洗、去肉、修边、剖层、称量、复灰、水洗、脱灰、水洗、软化、水洗、浸酸等操作。 鞣制工段:用鞣剂处理使之转变成革,并使革具备后工段处理所必备的性能和条件。主要工

制革工艺技术知识

1、制成成品皮革需要经过几十道工序:生皮----浸水----去肉/削里----脱脂----脱毛----浸碱----膨胀----脱灰----软化----浸酸----鞣制----剖层----削匀----复鞣----中和----染色----加油-----填充-----干燥----整理----涂饰----成品皮革。其种类也非常多,按材料分一般常见的有羊皮革、牛皮革、马皮革、蛇皮革、猪皮革鳄鱼皮革等,按性能又可分为二层皮革、全粒皮革,绒面革、修饰面革、贴膜革、复合革、涂饰性剖层革等。 其中,牛皮、羊皮和猪皮是制革所用原料的三大皮种。 制革是指将生皮鞣制成革的过程。除去毛和非胶原纤维等,使真皮层胶原纤维适度松散、固定和强化,再加以整饰(理)等一系列化学(包括生物化学)、机械处理。制革工艺过程通常分为准备、鞣制和整饰(理)三阶段。制革过程使用最多的设备是转鼓,浸水、浸灰、脱毛、软化、浸酸、鞣制、染色、乳液加油等工序都要在转鼓中完成,通过转鼓的机械作用,促进各种化工材料的均匀渗透,完成制剂对皮的化学作用。 2、工艺过程 工艺过程一般分为准备工序、鞣制工序、整理工序,下面是各工序的操作方法: I、准备工序 轻革和重革的准备过程大致相同。将规格、产区相同的生皮按产品要求组成生产批,经一系列化学处理,使生皮纤维结构适度松散。鞣制毛皮时,首先要将原料软化,恢复鲜皮状态,除去皮毛加工中不需要的成分(皮下组织,结缔组织,肉渣,肌膜等)。 浸水:浸水目的就是使原料皮恢复到鲜皮状态,除去部分可容性蛋白质,并除去血污,粪便等杂物。浸水的温度随原料皮的种类而定,一般以15-18℃为宜,如在18℃以下皮的软化慢,20℃以上细菌容易繁殖。浸水的时间,一般盐皮或盐干皮,在流水中浸泡5-6小时即可,若存放时间很长的干皮或盐干皮,应在浸泡时再加以物理或化学的方法使其软化。浸泡时间可在20-24小时。要求皮张不得露出水面,浸软,浸透,均匀一致。浸水要特别注意掌握温度以及浸水时间。利用生皮在碱性水中膨胀的原理,减少生皮浸水时间,抑制细菌繁殖,常在浸水中加入硫化钠,氢氧化钠,氢氧化胺,亚硫酸钠等。氢氧化钠的用量为0.2-0.5

皮具基本知识

一、皮料知识: 1、皮料类别: 纵观世界制革工业,皮革包括真皮、再生皮和人造革。 (一)“真皮” 在皮革制品市场上是常见的字眼,是人们为区别合成革的一种习惯叫法。真皮既是所有天然皮革的统称,也是商品市场上一个含糊的标识。真皮主要是由动物身上剥下的原皮,经皮革厂鞣制加工后,制成各种特性、强度、手感、色彩、花纹的皮具材料,是现代真皮制品的必需材料。真皮种类繁多,品种多样,结构不同,品质各异,价格也相差悬殊。依生理的观点言之,任何兽皮均有毛发、表皮及真皮部分。由于真皮中含有网状的小纤维束,故皆具相当的强力和透气性。另外真皮具有良好的耐寒度。 制革的原料 制革的原料是动物皮,虽然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是猪皮、牛皮、羊皮,但实际上大多数动物皮都可以用于制革。只是牛皮、猪皮和羊皮的质量好且产量大,是制革的主要原料。 虽然制革的原料皮种类繁多,根据国际颁发的动物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真正用于生产的原料在一下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其中,牛皮、羊皮和猪皮是制革所用原料的三大皮种。 皮料的特性与区别 真皮又分为头层革和二层革两类。 其中头层革有粒面革、修面革、压花革、特殊效应革;二层革又分猪二层和牛二层革等。 1.头层皮 是由各种动物的原皮直接加工而成的全粒面皮,或对较厚皮层的牛、猪、马等动物皮脱毛后横切成上下两层,纤维组织严密的上层部分则加工成各种头层皮。皮面有自然的疤痕和血筋痕等,偶尔还有加工过程中的刀伤以及利用率极低的肚腩部位,进口头层皮还有牛只的编号烙印。

全粒面皮可以从毛孔粗细和疏密度来区分属于何种动物皮革。牛皮种类较多,如奶牛皮、肉牛皮、母牛皮、公牛皮、未阉割的公牛皮及阉割过的公牛皮。在我国还有黄牛皮、水牛皮、牦牛皮和犏牛皮等。每一种的皮革均以其背脊位置最好,以腩位置最差,所以背部以外的皮革,多用作制造小皮革用品或干脆丢掉。(另外,鸵鸟皮、鳄鱼皮、短鼻鳄鱼皮、蜥蜴皮、蛇皮、牛蛙皮、海水鱼皮(有鲨鱼皮、鳕鱼皮、鳘鱼皮、鳗鱼皮、珍珠鱼皮等)、淡水鱼皮(有草鱼、鲤鱼皮等有鳞鱼皮)、带毛的狐狸皮(银狐皮、蓝狐皮等)、狼皮、狗皮、兔皮等则容易辨认,且无法制成二层皮。) 2.二层皮 是厚皮用片皮机剖层而得,是纤维组织较疏松的二层部分,经化学材料喷涂或覆上 PVC 、 PU 薄膜加工而成,所以也称贴膜牛皮。其价格一般较头层皮便宜,利用率高。但是随工艺的变化也制成各种档次的品种,如进口二层牛皮,因工艺独特,质量稳定,品种新颖等特点,为目前的高档皮革,价格与档次都不亚于头层真皮。 区分头层皮和二层皮的有效方法,是观察皮的纵切面纤维密度。 头层皮由又密又薄的纤维层及与其紧密连在一起的稍疏松的过度层共同组成,具有良好的强度、弹性和工艺可塑性等特点。 二层皮则只有疏松的纤维组织层,只有在喷涂化工原料或抛光后才能用来制作皮具制品,它保持着一定的自然弹性和工艺可塑性的特点,但强度较差,其厚度要求同头层皮一样。 还有用于现今流行制作的各种皮革,皮面加工工艺有些不同,但区分方法一样 下面详细介绍多种经过皮面加工的皮革: (1)粒面皮革:在诸多的皮革品种中,全粒面革居榜首,因为它是由伤残较少的上等原料皮加工而成,革面上保留完好的天然状态,涂层薄,能展现出动物皮自然的花纹美。它不仅耐磨,而且具有良好的透气性。特性为完整保留粒面,毛孔清晰、细小、紧密、排列不规律,表面丰满细致,富有弹性及良好的透气性,是一种高档皮革。用此牛皮制成的皮革产品,使用舒适耐久且美观。 (2)修面皮革:是利用磨革机将表面轻磨后进行涂饰,再压上相应的花纹

制革工艺设计讲解

年产2800万张水牛皮沙发革 轻化工程 原料皮:水牛盐湿皮 工艺流程:组批—称重—水洗—预浸水—去肉—称重—主浸水—脱毛浸灰—水洗—去肉—片灰皮—称重—水洗—脱灰—软化—水洗—浸酸—铬鞣—出鼓搭马—静置—挤水平展—剖层—修边—削匀—称量—水洗—复鞣中和—染色—加脂—填充—水洗—出鼓搭马—静置—挤水平展—揩油—棚板干燥—挂晾—回潮—拉软—棚板干燥—修边—磨革—组批—绷板—熨平—辊涂—熨平—喷底浆—熨平—喷效应层—压花—摔软—喷顶层—冷绷板—修边—检验分级—量尺—包装—入库。 工艺方案: 组批:按照《盐湿水牛皮分类组批规定》进行挑选分类。 预浸水: 条件:液比F:3.0,温度22-28℃。 材料:500-800%的水,0.5%的渗透剂(JFC)。 操作:调节好液比和温度后,加入渗透剂转动1h,静置1h,转动1h,静置1h,控水。 去肉:割去头、尾、蹄,适当修边,去肉。 水洗:划槽中水洗10min。 主浸水: 条件:液比F:3.0,温度20-25℃,

材料:0.2%的渗透剂(JFC),纯碱0.5% 操作:调节好温度和液比,加入所需助剂转动30min,静置30min,转动30min,静置30min,浸水过夜,过夜时自动控制没1h转动10min,次日检查浸水程度。 终点:较厚部位切口呈乳白色,无“黄心”,全张皮柔软,用手折搓臀背时,应感觉不出皮心发硬,各部位都可以自然伸展开。 脱毛浸灰: 条件:液比F:1.0 ,温度20-25℃。 材料:3%硫化钠(60%),8%石灰粉,0.2%渗透剂,150%水。 操作:按规定调好液比和温度,在加入硫化钠溶液,转动2h,停20min,反复2次。加入石灰粉,转动1h,停10mi。检查脱毛情况,毛脱尽后,补加水,加入渗透剂,转动30min,停30min,之后间歇转动,没60min转动3min,反复6-8次,浸灰总时间18-24h。 终点:检查脱毛情况,将裸皮对着阳光透视,观察各部位是否有残留毛根,观察颈部、臀部、四肢与正身相连接处的切口是否有毛根,用手指挤压毛根是否容易被挤出,还要检查膨胀程度是否适度。 水洗:流水洗5-10min 去肉:用去肉机去肉,要求浮肉,油膜去尽。 片皮:用剖层机片皮,片去过厚的脖头、臀部;使裸皮厚度均匀。 水洗:流水洗3-5min左右。 脱灰: 条件:液比F:2.0,温度30-35℃ PH 7.5-8.5

制革工艺

制革工艺专业术语 Ironning 熨平(烫光)Sudding 刮皮推挤净面Conditioning 调节回潮Thickness 皮厚度鞋面革 Upper 重革(植鞣革) Heavy leather 阳离子染色 Aniline leather 苯胺革 aniline finish 苯胺涂饰 Oiling 加油 Grease stain 油斑 Caging 转笼摔软 Toggling 绷板 Sulfited oil 亚硫酸化油 Antique finish 仿古涂饰Imitation leather 人造革 Clothing(Garment) leather 服装革Irregular pattern 不规则花纹 Color matching 调色 Fixine of dye 染料的 Fleshing 去肉 Shaving 削匀削薄 Splitting 片皮 Wool grease 羊毛脂 Wool skin 绵羊皮 Emulsion 乳浊液乳液Ellagtannin 加水型分解丹宁Elastin 弹性蛋白 Salt soluble protein 盐溶性蛋白Dry salted hide 盐干板(皮)Basic chromium salt 盐基性铬盐Basic dye (dyestuff) 盐基性染料Basicity 盐基度 Setting out 延伸 Wet salted hide(skin) 盐生皮Curling 防腐,保存 Salt cured hide(skin) 盐腌皮Trimming 修边 Salt stain 盐斑 Embossing 压花 Saw dusting 锯末回潮 Invoice 发票 Opening-up (皮纤维结构)松散

《制革工艺实验》教学大纲

《制革工艺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中文名称:制革工艺实验(experiments on leather-making process) 二、课程编码:1121292007 三、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 课程目标:制革工艺实验是在制革本科学生完成专业基础课、大部分专业课如制革工艺学等课程之后开设的一门实验课程。本课程以实验为主,讲解为辅,其主要特点是将制革工艺学中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问题,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一些制革现象和观念等融入实验,通过动手实验而找到答案,以便学生尽快走出课堂进入制革生产实际,为后期的理论学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设计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 基本要求:制革工艺实验是以直各工序中的一些问题,某种重要的制革现象,基本理论等而设计的具有显示性的试验,以实验室规模模拟完整的以制革生产过程为主线而又不完全同与制革厂生产的实验。它强调生产的实际性,旨在营造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制革生产,让学生亲自动手,同时又解决在实际生产中往往难以或无法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驾驭工厂大生产和工厂现场指挥等综合能力。 四、课程总学时:32学时[理论:0学时;实验:32学时] 五、课程总学分:2学分 六、适用专业和年级:适用于皮革化学与工程专业或者应用化学专业皮革化工专业模块本科三年级以上学生。 七、实验项目汇总表:

八、大纲内容: 实验一皮革鞣制实验 [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皮革鞣制的基本方法和原理,深化对皮革鞣制理论的理解; 2.掌握皮革鞣制过程的操作和工艺控制方法; [实验内容] 1.皮革鞣制的工艺和铬鞣方法; 2.皮革鞣制的工艺操作规程; 3.皮革鞣制过程的控制和检查。 [主要实验仪器与器材] 1、皮革鞣制实验转鼓; 2、收缩温度测定仪; 3、测厚仪; 4、电子天平; 5、烧杯若干; 6、量筒若干; 7、剪刀; 8、手套; 9、鞣剂; 10、酸、碱、盐等相关试剂若干; 11、酸皮。

皮料基础知识

皮鞋材料基础知识 ●鞋子的构造 一双皮鞋,是由帮面、内里和底材三个部分组成的。 帮面由鞋面、侧帮、后帮三部分,鞋面中间有一圈的,这一圈称为鞋胆,鞋胆所用的皮料都是最好的(牛屁股上的两块皮是牛身上最好的皮)。而内侧帮面的皮料则相对差一些。 男鞋一般只有系带和船鞋两种,当然拖鞋和皮靴除外。系带的这两块皮称为鞋耳,两个鞋耳下的这块称为鞋舌,很形象。 再说内里,内里有两部分,分别是衬里和垫脚,垫脚还分前掌和后垫,有的鞋子这两者是分开的。这是大家能看到的部位,那在垫脚下面还隐藏着什么呢?下面还有中底、海绵垫和钢勾心。中底一般是植物纤维和化学材料合成的,具有透气、吸汗、防静电等功能。海绵垫是增加舒适度的。而钢勾心作为鞋子的前后支撑点,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外底有鞋跟、大底两块,正装鞋这两块是分开的,所以又称片底。因为鞋跟是装配上去的。有些休闲鞋两块是连在一起的,这成为成型底,一般是通过模具制出来的。外底上边这一圈称为围条,也叫沿条。 ●帮面 帮面一般由动物真皮构成,常见的是牛皮、羊皮等,高档皮鞋会采用袋鼠皮、鹿皮、鲨鱼皮、鸵鸟皮、蜥蜴皮、鳄鱼皮、蟒蛇皮、孔雀皮、海狮皮、大象皮等。还有一些会采用其它材质:比如PU革、布料等。 真皮分为头层皮和二层皮两类: ○1头层皮是由各种动物的原皮直接加工而成,或对较厚皮层的牛、猪、马等动物皮脱毛后横切成上下两层,纤维组织严密的上层部分则加工成各种头层皮。 ○2二层皮是纤维组织较疏松的二层部分,经化学材料喷涂或覆上 PVC 、 PU 薄膜加工而成。 1) 牛皮 牛皮的毛孔呈细密而不均匀的特点。牛皮主要有胎牛、小牛、中牛、大牛等,胎牛是指刚出生的牛,小牛是指一岁以下的牛,中牛指1岁至5岁的牛,大牛指5岁以上的牛。意大利胎牛皮和小牛皮是高档皮鞋常用的皮料,其次是法国胎牛和小牛皮,国产的胎、小牛皮在皮料、工艺等方面比进口皮料要稍逊一些。 ○1胎牛皮就好比一件上等的瓷器,其光洁的皮面、细腻的手感非常完美和漂亮。几乎看不出毛孔,小牛皮的毛孔要稍许明显一些。我们男鞋的进口鞋多是意大利原产胎牛皮和小牛皮制成的。在柔韧性、延展性、细密性以及纹理的细致和手感的柔滑等方面具备优势。 ○2中牛和大牛在皮质的柔韧性、延展性、细密性以及纹理的细致和手感的柔滑等方面要差一些,但其在抗折皱、抗撕裂度、皮质强度等方面要优于胎、小牛。但随着制革工艺的改进,胎、小牛在抗撕裂度、抗折皱等方面也能做得很好。 ○3另外,有许多牛皮经工艺处理后产生特殊纹路和花式。常见的有荔枝纹、羊驼纹、羊胎纹、缩花、摔纹、打腊、油浸以及各种其他动物皮纹(蜥蜴纹、鳄鱼纹、驼鸟纹)等。 羊驼纹:是将整张牛皮放在特制的药水里浸泡后使真皮组织紧缩,尔后形成特定纹路、机理的工艺,经此加工后的牛皮延展性、抗折皱、抗撕裂度、皮质强度等方面更强,皮纹也更细腻、更美观。 摔纹皮:是将整张牛皮用机器摔出一定的细纹来,称为自然摔。这样处理后的牛皮纹路

制革废水

制革废水

制革废水处理工艺 1.废水排放的特点 皮革加工是以动物皮为原料,经化学处理和机械加工而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大量的蛋白质、脂肪转移到废水中;在加工过程中采用的大量化工原料,如酸、碱、盐、硫化钠、石灰、铬鞣剂、加脂剂、染料等,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进入废水之中。制革废水主要来自于准备、鞣制和其他湿加工工段。这些加工过程产生的废液多是间歇排出,其排出的废水是制革工业污染的最主要来源,约占制革污水排放总量的2/ 3。据统计,制革行业每年排放废水7 000 多万t ,约占全国工业废水总排放量的0. 3 % ,其特点是碱性大、色度浓、耗氧量高、污染物种类繁多、成分复杂。目前,我国制革企业上万家,但有相当一部分厂家产生的废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制革厂废水排放量大、pH 值高、色度高、污染物种类繁多、成份复杂。主要污染物有重金属铬、可溶性蛋白质、皮屑、悬浮物、丹宁、木质素、无机盐、油类、表面活性剂、助剂、染料及树脂等。根据测定,铬鞣原液、脱毛原液和染色原液虽然只占总废水量的20 %~30 % ,但污染负荷却占了70 %~80 % ,因此,对制革废水原液的 处理极为重要,并且节省开支,这是制革废水处理的关键步骤。所以,在实践中我们对全厂废水采取了“原液单独处理、综合废水统一处理”的工艺路线。 2废水处理工艺和效果 2.1 铬鞣原液处理 铬是制革废水中唯一的重金属污染,铬及其化合物是一种致癌、致敏物质,通过水、食物等进入人体,危害人类健康。如何消除铬污染的危害是目前各国正在探索而未解决的问题,经过反复实验,铬鞣废液的回收利用关键在于废液中的蛋白质和中性盐难分离,回收铬的纯度难达到要求。为此,我们采用碱性(NaOH) 水解沉淀法,破坏废液中的蛋白质的各级结构。同时,控制pH 值,在铬沉淀完全,上清液达到排放标准的前提下,使铬泥中蛋白质含量最低。并且使回收的铬再用于生产,产生经济效益。 基本工艺流程是将废铬原液从集液池泵入中和水解沉淀池,加碱产生氢氧化铬沉 淀后测上清液中Cr3 +的含量,如达到要求则将上清液排入综合废水池,将含一定水的 铬泥泵入压滤机压滤后进入整理铬泥池中,然后对其pH 值等进行调整,使铬泥达到回 收标准时便可用于生产。

制革工艺学课后思考题考试重点

制革工艺学课后思考题考试重点

制革化学与工艺学 第一章 1.生皮和革的区别 答:生皮是从动物体上剥下,没有经过任何化学处理和机械加工的皮。革是生皮经过一系列化学和机械处理,特别是经过鞣制处理,成为具备一定使用性能的产品(天然高分子材料)。 2.什么是鞣制和鞣剂?鞣剂主要有哪几类? 答:鞣制---用鞣剂处理皮使生皮转变成革的过程,即通过一些化学物质与生皮蛋白发生作用,在生皮的胶原蛋白链间形成交联,从而增加了皮蛋白质结构的稳定性,因此,革更耐湿热,化学药品和微生物的作用。 鞣质---能与生皮蛋白质结合,使生皮转变成革的物质,其纯物质称为鞣质。鞣质的工业制品称鞣剂(分子大小合适) 鞣剂的分类---无机鞣剂、有机鞣剂、无机与有机结合鞣剂 3.革是如何分类和命名的? 答:分类及命名 (1)按鞣制方法分:铬鞣革、植鞣革 (2)按原料皮种类分:猪皮革、牛皮革 (3)按皮革行业的习惯分:轻革、重革 (4)按革的用途分:工业用革、生活用革、军用革 4.制革工艺过程主要分为哪些工段?各工段的目的是什么?各工段主要包括哪些工序? 答:四大工段及各自的目的和主要包括的工序: 鞣前准备工段—将原料皮加工成适合于鞣制状态的裸皮—组批、称重、(浸水)、去肉、称重、浸灰、去肉、剖层、称重鞣制工段—使皮转变成革—脱灰、软化、浸酸、铬鞣搭马 鞣后湿处理工段—改善革的使用性能—挤水、剖层、削匀、称重、复鞣、中和、搭马、染色加脂 整饰(或整理)工段—使湿革在外观和使用性能上达到成革的质量要求—干燥、摔软、涂饰 5、制革过程就是把从动物体上剥下的皮制成适合于人们各种用途的革的过程。 6、鲜皮或血皮:从动物体上剥下,没有经过任何化学处理和机械加工的皮。易腐烂变质,防腐处理(盐腌、干燥)。 生皮或原料皮:鲜皮和防腐处理过的、具有制革价值的皮,都是革的原料,统称生皮或原料皮。 7、生皮的性质? 1)刚从动物体上剥下来时含有较多的水分而柔软,干燥后变得板硬,虽经机械处理,仍不能变软。 2)在66℃以上的热水中,生皮会收缩,T越高,收缩越大(Ts)。 3)不耐微生物的作用,在湿热的条件下易腐烂。 4)在化学品的作用下,生皮易被破坏。 5)生皮的卫生性能差,透水、透水汽性不好。 6)干的皮不耐折,易断裂。 8、革的性质? 1)革在干燥后可以用机械的方法使之变软。Why? 2) 革在热水中发生收缩的T都在65℃以上,有些革甚至在沸水中也不发生。 3)比生皮更耐微生物、化学药品的作用。 4)革的卫生性能即透水、透水汽性比生皮好。 5)革比生皮更耐曲折,不容易撕裂。 9、皮革的特殊性能? (1)耐用性能:强度高,如撕裂强度、抗刺破性能等。 撕裂强度---如皮革制品在缝制时不需要锁边 耐刺破性---在相同的柔软度和厚度下,皮革具有很高的耐刺破性。如底革的皮鞋不易被钉刺穿,穿用安全。 (2)穿着舒适性 卫生性能(透气/汽,呼吸性能) 吸湿排汗性:皮革可吸收人体的汗液,并能将汗液蒸发出去,含30%水分无潮湿感,其他最高达15%。

制革工艺学复习资料

1复鞣的作用 ① 补充鞣制作用,使整张皮铬含量均匀一致,并强化铬鞣革的性能。 ② 填充革中较松软的部位,使粒面更紧实。 ③ 加强成品革耐化学作用的稳定性。 ④ 提高坯革的耐抛光、打光、熨平、磨革和压花性能。 ⑤ 合理的改变皮革的表面电荷和pH 值。。 2含铬鞣剂的复鞣性能与应用 ① 粒面细致,提高耐湿热稳定性; ② 改善柔软性和丰满性; ③ 可获得软硬不同的皮革; ④ 一般情况下用量为4%。 3影响复鞣的主要因素 a 蓝湿革的含革量---影响复鞣剂的吸收与固定 b 复鞣剂的选择---依据所加工的成革的性能要求 c 复鞣操作条件---影响复鞣剂性能的发挥 1.蓝湿革的含铬量 ②铬量低的蓝湿革,阴离子复鞣剂能深入皮革内部,而且分布较均匀,会使皮革柔软。 ②含铬量高的蓝湿革,阴离子复鞣剂大部分都集中在皮革的外层,不完全渗透,能够提高成品革的弹 性和丰满的手感。 2复鞣的操作条件 ?液比50%~200% ?一般为100% ?温度35℃~45℃ ?一般为40℃ ?时间铬复鞣2小时 ?其它的1~2小时 pH 值依据具体的复鞣剂来决定 4中和的作用 ① 除去皮革中中性盐和未结合的铬盐。 ② 中和皮革中的自由酸,升高皮革的pH 值。 ③ 促进铬盐的进一步配聚。 ④ 调整皮革表面所带的正电荷。 5中和的原理 ①适当的升高革的pH 值,使其接近皮革的等电点,以降低皮革的正电性。 ②小分子的阴离子化合物,对结合的铬进行蒙囿,以降低皮革的正电性。 6中和条件控制 a 控制pH :服装革5-6.5 ;鞋面革4.5-5.5 b 材料合理搭配 c 温度30-35;水量200% 7中和注意问题: A 中和剂要分步加入 B 中和必须在同一天完成 C 合理控制终点PH 8染料和颜料的区别: 染料是能将纤维或其它物质染成一定颜色的有色物质。大都溶于水或在染色时转变为可溶状态。 颜料是不溶于水和一般有机溶剂的有色物质,有有机的,也有无机的。 区别在于二者与被染物的亲合力不同,染料与被染物有着很强的亲合力,能牢固地与被染物相结合;而颜料本身与被附着物之间一般没有亲合力,它只能借助其他介质附着在被染物表面,一旦失去介质,颜料也就脱落。 9皮革染色对染料的要求: a 染料应有鲜艳的色泽; b 切实可行的染色方法; c 一定的染色坚牢度; d 对人体和环境不造成危害。 10皮革常用染料:酸性染料:渗透性好,色泽鲜艳 a 直接染料:色泽浓厚,饱满,对铬鞣革着色力强 b 碱性染料:渗透性差,监牢度差,表面着色强 c 活性染料:浅色艳色多,耐水洗性 11皮革染色的过程和机理 皮革染色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其基本历程可以分为吸附、扩散和固定三个阶段。 ① 染料由溶液中被吸附在皮革的表面,吸附速度是较快,染色一开始就能达到平衡。 ② 染料向皮革的内层扩散(渗入),打破了表面的吸附平衡,这时,又从染浴中吸附染料建立新的平衡,如此不断地扩散、吸附,染色过程向前推进。 ③ 染料在皮革纤维上固着。这个过程既有物理的作用(如分子间的引力)又有化学的作用(如氢键、离子键、共价链和配位键的结合)。 12影响染色作用的因素: a 染液的Ph: ①染液的pH 值偏低时,颜色偏浓,渗透不足。 ②提高染浴的pH 值,有利于染科的渗透,使上染速度减缓,使染色均匀。 ③染液的pH 值太高,则渗透较深,表面色泽偏淡,染液中剩余的染料较多。 ④在实际生产中,为了提高染料的利用率使皮革颜色浓艳,初期pH 较高,后期加入适量的有机酸,以降低染液的pH 值达到固色的目的。 b 染液的温度 ①染液温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染料及皮革的性质,一般用酸性,直接染料染铬鞣时,温度可控制在 50~65℃的范围;用碱性染料染植鞣革时,温度应控制在40~45℃。 ②提高染液的温度,有利于染料的扩散、渗透和吸收。 ③降低染液的温度,着色愈慢、愈均匀,渗透也愈深。

制革工艺涂饰部分

皮革涂饰概述 1. 什么叫皮革的涂饰? 将成膜剂、着色剂、添加剂等分散于水或有机溶剂中配成浆状混合物(涂饰剂),通过揩、刷、喷、淋或辊印的方式将其(施)涂于干坯革表面,经过干燥,使其在革面上形成一层均匀的薄膜。 2. 为什么要对皮革进行涂饰? (1)提高革的使用性能 常规干坯革易沾污、防水性差。通过涂饰可在坯革表面覆盖一层保护膜。这种保护膜具有一定的耐干湿擦、耐溶剂、耐挠曲、耐冲击性及防水性,不易沾污,易清洁保养,从而可提高革的使用性能。 (2)提高美观性并获得不同的花色品种 在涂饰剂中加入着色剂,形成的涂层具有一定的色彩,可以弥补染色时着色的不足,也可通过变换着色剂和涂饰方法生产出各种花色的革。如果变换涂饰剂中的成膜剂和添加剂,可得到不同光泽、不同手感风格的革。 (3)适当遮盖革面的伤残和缺陷,提高产品档次 3. 皮革涂饰有哪些特殊性? (1)涂层的底基(坯革)是柔软的多孔物质底基对涂饰剂的吸收能力强,形成的涂层为柔性涂层。 (2)底基的组织结构和表面特征是非均一性的不同部位,不同张,对涂饰剂的吸收能力强弱不同,涂后的外观存在差异。 (3)底基为单张且外形不规则,厚度不均匀不易进行连续精确的自动化涂饰操作 4. 皮革涂饰所追求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在提高皮革使用性能、美观性能和产品档次的前提下,突出天然皮革的真皮感。即保持革身丰满性、柔软性、有弹性的手感,突出革面(粒纹)自然舒适的观感,最大限度地保持天然皮革的卫生性能。 5. 在涂饰部分应掌握的重点内容 (1)涂饰剂的基本组成与常用的几种涂饰系统(整饰材料化学) (2)常用涂饰材料的性能特点(整饰材料化学) (3)涂饰剂的配置方法 (4)皮革涂层应具备基本性能 (5)涂层的一般构成与设计 (6)涂饰剂的成膜机理 (7)常用的施涂方法 (7)几种常见产品的涂饰过程 (8)涂饰中的污染与清洁生产方法 6. 主要参考书 (1)魏世林、刘镇华、王鸿儒编. 制革工艺学.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年1月 (2)王鸿儒编著. 皮革生产的理论与技术.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7月,2006年10月 第一节涂饰剂 一、涂饰剂的基本组成 (一)成膜剂 1. 成膜剂的作用:容纳或粘结其他组分形成薄膜,将薄膜牢固粘结在革面。 2. 可作为成膜剂的物质 主要有:合成树脂(丙烯酸树脂、丁二烯树脂、聚胺酯)、纤维素衍生物(硝化纤维、醋酸纤维素)、蛋白及其改性产物(酪素、蛋白酐及改性蛋白) 3. 评价成膜剂性能的主要指标 (1)形成的涂层的观感特征:①遮盖性;②柔软性;③均匀性;④手感;⑤表面风格。 (2)形成的涂层的物理机械性能 ①耐干湿擦;②与革面的干湿粘着性;③挠曲性(干/湿/冷);④耐光性;⑤耐热性;⑥耐磨性;⑦耐老化性;⑧ 抗水性。 (3)涂饰操作中的使用性能 ①储存稳定性;②pH稳定性;③机械稳定性;④与添加剂及有机溶剂的配伍性;⑤流平性;

制革工艺及产污环节

制革生产工艺 准备鞣制 干操作 湿操作 以上图表是生皮加工工艺,蓝皮加工工艺从复鞣工艺开始(去掉准备阶段和鞣制工序)。 蓝皮:蓝湿皮。用碱式铬盐鞣制得到的外观呈蓝色的在制品。 典型工艺分析: (1)牛皮轻革的生产工艺基本工序 组批—称重—预浸水—主浸水—碱脱毛、浸灰—去肉(或剖层)—脱灰—软化—浸酸—鞣制—静置—剖层—削匀—复鞣—水洗—中和—填充—染色加脂—挤水—干燥—振软—封底—干燥—振软—喷中层—干燥—振软—摔软—喷顶层—成品革。 (2)猪皮轻革的生产工艺基本工序 组批—称重—预浸水—主浸水—碱脱毛或酶脱毛、浸灰—去肉—脱灰—软化—浸酸—鞣制—静置—剖层—削匀—复鞣—水洗—中和

—填充—染色加脂—挤水—干燥—振软—补伤—封底—干燥—振软—喷中层—真空干燥—振软—摔软—喷顶层—成品革 (3)羊皮轻革的生产工艺基本工序 组批—称重—预浸水—主浸水—涂灰脱毛—浸灰碱—去肉—脱灰—软化—浸酸—鞣制—静置—削匀—复鞣—水洗—中和—填充—染色加脂—挤水—真空干燥—挂晾干燥—振软—封底—干燥—振软—喷中层—干燥—振软—摔软—喷顶层—成品革 污染物产生及治理: 一、废水 表-1 各主要生产工序加入辅料及废水主要污染物特征 表-2 各工段废水主要成分和水量分配情况

1、含硫脱毛浸灰废水的处理 浸灰工序中产生的废液含有大量的Ca(OH)2、硫化物、蛋白质和油脂、毛发等,废水占总废水量的10%~20%左右,硫化物含量占制革废水硫化物总量的90%以上。目前常用的处理方法主要有: (1)铁盐沉降法(FeSO4。或FeCL3):这种方法处理彻底,但生成的黑色污泥量大,处理困难,对于高浓度含硫废水,药剂耗量大,费用高。 (2)化学混凝法(碱式AlCl3等):该法对悬浮物去除率达60%以上,对COD和硫化物的去除率可达70%以下,但出水硫化物通常不达标,需进一步处理。 (3)催化氧化法(MnSO4为催化剂):该法优点是投资费用低,操作安全,脱硫率高。为进一步提高脱硫率并回收利用废水中的蛋白质,可在MnSO4催化氧化后,添加FeSO4作辅助脱硫剂,并调节pH=5.0左右,析出的蛋白质可作为动物饲料。 2、脱脂废水的处理

制革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制革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制革工业废水是一种对水源生态环境严重污染的废水。它的生化需氧量高,悬浮物多,带有色泽及臭味,并含有硫化物、铬、植物鞣剂及酚类合成鞣剂等有害物质,是一种较难治理的工业废水。 制革工艺主要包括腌制、浸灰(回软、脱脂、脱毛)、鞣制、以及后整理工序。大多数的废物和污染物是在湿加工过程(浸灰、鞣制)产生。我国大多数制革厂采用石灰脱毛和铬鞣技术,少数制革厂采用酶脱毛和铬鞣技术。 制革废水由强碱性的浸灰脱毛废水和弱酸性的鞣革废水组成,废水中含有高浓度的鞣料、氯化物、硫化物、表面活性剂、化学助剂、油脂、蛋白质及SS 等污染物;混合废水呈碱性,外观浑浊,有难闻气味, 水质水量随时间变化很大。一般情况下,综合废水的COD 3000~4000 mg/L、BOD 1500~20XX mg/ L、SS 20XX~4000 mg/L、S2-50~100 mg/L、Cr3+80 ~100 mg/L。 制革废水的可生化较好,一般均可采用生化法处理。但废水中常含有硫化物和铬离子,会对微生物产生抑制,故要充分重视预处理的作用,所以在制革废水的治理中,一般均采用“物化—生化”组合工艺。 一、工艺选择应考虑的因素 1制革原料及制革工艺 制革原料及生产工艺不同,对制革废水的水质影响很大。如羊皮革生产废水的COD、BOD、油脂浓度较低,但Cr3+、S2-浓度较高,碱性较强;猪皮革生产废水中SS、油脂及Cl-浓度较高。 不同的制革废水,要选择不同的处理工艺,以期取得更好的处理效果。如制革废水中含有过高的盐类物质,容易对微生物的活性产生抑制,所以,选择耐盐性较强的低负荷活性污泥法,还是选择耐盐性较差的中负荷生物膜法,要权衡利弊后确定;一般制革废水的生化性很好,但制裘皮的综合废水,BOD/ COD的比值在0。2以下,而COD的含量并不高,一般不超过20XX mg/L,当采用接触氧化法处理时,池中填料形成不了生物膜,所以最好在废水处理工艺中,加一道水解酸化,以提高其BOD/COD的比值。 如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钙铁离子,采用纤维填料, 初期运行效果很好,但长期运行,钙铁离子易粘附在纤维表面并结垢,造成纤维钙化,使之发脆、断裂,使处理效果越来越差。如果经常更换填料又增加了企业负担,因而接触氧化工艺在此类制革废水处理中要慎用。 2进水水质和出水处理标准 制革废水的COD一般在3000~4000 mg/L,生化性较好,经污水处理工艺处理后,一般出水要求达到国标二级标准(COD<300 mg/L),但也有一些污水处理站的运行,需要满足更严格的排放标准,如湖南某制革服装有限责任

皮革工艺

皮革工艺 皮革工艺 2011年07月06日 1 皮革涂饰方法 皮革涂饰既可增加革面的美观感,提高皮革耐用性能,修正革面缺陷,提高皮革的使用价值,又能增加皮革的花色品种,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皮革涂饰因设备、条件的不同大致可分为揩、刷、淋、喷等,但最常用的方法是刷涂和喷涂. 1.1 刷涂刷涂又称刷浆。这是最原始的涂饰方法。因刷涂具有一定的机械作用,能促进革面的润湿和涂饰剂在革面渗透,增强机械粘附,且形成的涂层较厚。此法工具简单,操作方便,但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功效低,不便于连续的机械化操作,涂层不够均匀,易产生/流丝0,条纹或斑痕。刷涂工具可用软毛板刷,但刷毛不能太硬,否则易产生刷痕。还可用自制的平绒布包裹海绵,此时刷涂动作要快,以便缩短刷涂时间,浆液不能太稠或太稀,太稀易产生流浆,太稠拉不开刷,涂饰不均匀。 1.2 喷涂 喷涂又称喷浆,是目前最为普遍的涂饰方法。喷涂是利用喷*,借助空气压缩机将浆液喷涂于革面,形成涂层,但若压力不足,雾化不好,易产生粗点或流丝。喷量要适中,防止喷花或起点,手工喷涂要注意革面均匀性。喷涂是机械化操作,具有涂饰均匀,省工省料等特点。 2 涂饰剂的配制方法

配浆时,经常会发生结块、沉淀或产生细小颗粒的情况。产生这种现象除了涂饰剂及助剂方面的原因外,多是配料的条件控制不好或加料的先后顺序不当造成的。配浆的先后顺序大致如下: 2.1 颜料膏、揩光浆称量后先用适量温水化开,搅拌均匀后待用。 2.2 调节好树脂的pH值,丙烯酸树脂称量后,以氨水(工业氨水稀释 5~6倍)在搅拌下缓缓加入, 将pH值调至7左右;若树脂本身pH值在5.5以上,不用调pH。因为pH值调得过高,成膜速度过快,尤其刷涂时易产生小球或粗 点附于革面上,结膜太慢易产生流丝(垂流)。 2.3 将其它配料成分在搅拌下加入颜料膏溶液中。 2.4 在搅拌下将树脂加入以上的颜料膏溶液中,配好后最好立即使用,不可放置过久。 2.5 配方中如须用甲醛,应最后加 3 涂饰工艺 皮革涂饰包括涂饰剂的配制,涂饰操作及涂饰、后的干燥整理等。由于所用涂饰材料、涂饰方法、涂饰设备及革的品种不同,各厂家的涂饰工艺不尽相同,很难制定出统一的方案,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对底层涂饰总的要求是: 涂层柔软,粘着力强,适当渗入革内,与革面牢固结合,具有与革面一致的延伸性和耐弯折强度;色调浓厚、均匀一致,可遮盖细微伤残的底色,熨烫后仍可保持浓厚均匀的与成革一致的颜色;具有阻止中、顶层涂饰剂中的增塑剂 及其它成分往革面渗透的能力。由于需要较好的耐弯折性和延伸性,在配方中要多用软性树脂,少用或不用中硬性树脂,不宜多加蜡类影响粘着牢固的材料及蛋白类影响延伸性的硬性材料。为了增加底层粘结牢固度,充许树脂

牛皮白湿皮剖层制革工艺

一种牛皮白湿皮剖层制革工艺, 1=将牛皮原皮经浸水回软后去除皮下组织层的肉,称重后装入鼓内, 2=加入湿皮重量等量的清水,控温40-50℃, 3=加入温皮重量1%的碳酸钠,在转动状态下脱脂2小时, 4=在转动状态下先后间隔加入湿皮重量1%的氢硫化钠和湿皮重量1.5%的硫酸钠,控温25-30℃,转动120分钟后停转60分钟,进行脱毛, 5=脱毛后向鼓内加入湿皮重量等量的清水,控温23-25℃,在转动状态下加入湿皮重量10%的氢氧化钙,30分钟后补加湿皮重量5%的氢氧化钙,以后每转5分钟停60分钟,共转停6次进行浸灰,浸灰结束的PH值为7.5-8.0,浸灰后水洗至PH值为7.3-7.6, 6=出鼓进一步将皮下组织层的余肉除净,称重后装入鼓内,加入湿皮重量一倍半的清水,控温34-36℃,在转动状态下先加入湿皮重量2%的硫酸铵,转动5分钟接着加入湿皮重量0.3%的甲酸,继续转动60分钟进行脱灰,脱灰结束的PH值为7.5-8.0,脱灰后不断地向鼓内加入清水并不断地排出废水,水洗至PH值为7.3-7.6, 7=鞣制后出鼓陈化,根据生产品种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复鞣、染色、加脂及整理工艺,制造成适合不同要求的成革, 其特征是:脱灰水洗后装入鼓内加入硫酸钠进行浸硝,浸硝后出鼓铺平静置、挤去水分后进行剖层、水洗,软化、水洗,浸酸、鞣制,浸硝前将鼓内水放净、加入湿皮重量10%的硫酸钠,控温18-20℃,转动60分钟出鼓铺平静置,静置后挤出水分进行剖层,剖层后称重装入鼓内,加入剖层皮两倍的清水,控温30-35℃,在转动状态下先进行闷洗,后用流动水水洗,水洗后将鼓内水放净,加入剖层皮重量等量的清水,控温37-38℃,在转动状态下加入剖层皮重量0.5%的硫酸铵和剖层皮1%的胰酶转动软化60-90分钟,软化后加入流动水水洗,水洗后将鼓内水放净,加入剖层皮重量80%的清水,控温18-20℃,在鼓转动状态下加入剖层重量8%的氯化钠,5分钟后加入剖层皮重量0.5%的甲酸和剖层皮重量0.6%的硫酸,在转动状态下浸酸90分钟,浸酸结束的PH值为2.5-2.8,放出部分浸酸液,在转动状态下加入剖层皮重量7%的铬粉和剖层皮重量1%的醋酸钠,转动90分钟后,将剖层皮重量0.8%的碳酸钠分多次间隔加入鼓内,加完后继续转动30分钟,然后向转动的鼓内加入剖层皮重40%的热水,提高鞣制温度的热水,鞣结束的PH值为3.8-4.0。

制革化学与工艺学(上)思考题及其答案

制革化学与工艺学(上)思考题及其答案 制革化学与工艺学 第一章 1.生皮和革的区别 答:生皮是从动物体上剥下,没有经过任何化学处理和机械加工 的皮。 革是生皮经过一系列化学和机械处理,特别是经过鞣制处理,成 为具备一定使用性能的产品(天然高分子材料)。 2.什么是鞣制和鞣剂?鞣剂主要有哪几类? 答:鞣制---用鞣剂处理皮使生皮转变成革的过程,即通过一些化 学物质与生皮蛋白发生 作用,在生皮的胶原蛋白链间形成交联,从而增加了皮蛋白质结 构的稳定性,因此,革更耐湿热,化学药品和微生物的作用。 鞣质---能与生皮蛋白质结合,使生皮转变成革的物质,其纯物质 称为鞣质。鞣质的工业 制品称鞣剂(分子大小合适) 鞣剂的分类---无机鞣剂、有机鞣剂、无机与有机结合鞣剂 3.革是如何分类和命名的? 答:分类及命名 (1)按鞣制方法分:铬鞣革、植鞣革 (2)按原料皮种类分:猪皮革、牛皮革 (3)按皮革行业的习惯分:轻革、重革 (4)按革的用途分:工业用革、生活用革、军用革 4.制革工艺过程主要分为哪些工段?各工段的目的是什么?各工段 主要包括哪些工序?答:四大工段及各自的目的和主要包括的工序:鞣前准备工段—将原料皮加工成适合于鞣制状态的裸皮—组批、 称重、(浸水)、去肉、 称重、浸灰、去肉、剖层、称重 鞣制工段—使皮转变成革—脱灰、软化、浸酸、铬鞣搭马 鞣后湿处理工段—改善革的使用性能—挤水、剖层、削匀、称重、复鞣、中和、搭马、染色加脂 整饰(或整理)工段—使湿革在外观和使用性能上达到成革的质 量要求—干燥、摔软、涂饰 5、制革过程就是把从动物体上剥下的皮制成适合于人们各种用途 的革的过程。 6、鲜皮或血皮:从动物体上剥下,没有经过任何化学处理和机械 加工的皮。易腐烂变质, 防腐处理(盐腌、干燥)。

制革工艺学课后思考题考试重点

制革化学与工艺学 第一章 1.生皮和革的区别 答:生皮是从动物体上剥下,没有经过任何化学处理和机械加工的皮。革是生皮经过一系列化学和机械处理,特别是经过鞣制处理,成为具备一定使用性能的产品(天然高分子材料)。 2.什么是鞣制和鞣剂?鞣剂主要有哪几类? 答:鞣制---用鞣剂处理皮使生皮转变成革的过程,即通过一些化学物质与生皮蛋白发生作用,在生皮的胶原蛋白链间形成交联,从而增加了皮蛋白质结构的稳定性,因此,革更耐湿热,化学药品和微生物的作用。 鞣质---能与生皮蛋白质结合,使生皮转变成革的物质,其纯物质称为鞣质。鞣质的工业制品称鞣剂(分子大小合适) 鞣剂的分类---无机鞣剂、有机鞣剂、无机与有机结合鞣剂 3.革是如何分类和命名的? 答:分类及命名 (1)按鞣制方法分:铬鞣革、植鞣革 (2)按原料皮种类分:猪皮革、牛皮革 (3)按皮革行业的习惯分:轻革、重革 (4)按革的用途分:工业用革、生活用革、军用革 4.制革工艺过程主要分为哪些工段?各工段的目的是什么?各工段主要包括哪些工序? 答:四大工段及各自的目的和主要包括的工序: 鞣前准备工段—将原料皮加工成适合于鞣制状态的裸皮—组批、称重、(浸水)、去肉、称重、浸灰、去肉、剖层、称重 鞣制工段—使皮转变成革—脱灰、软化、浸酸、铬鞣搭马 鞣后湿处理工段—改善革的使用性能—挤水、剖层、削匀、称重、复鞣、中和、搭马、染色加脂 整饰(或整理)工段—使湿革在外观和使用性能上达到成革的质量要求—干燥、摔软、涂饰 5、制革过程就是把从动物体上剥下的皮制成适合于人们各种用途的革的过程。 6、鲜皮或血皮:从动物体上剥下,没有经过任何化学处理和机械加工的皮。易腐烂变质,防腐处理(盐腌、干燥)。 生皮或原料皮:鲜皮和防腐处理过的、具有制革价值的皮,都是革的原料,统称生皮或原料皮。 7、生皮的性质? 1)刚从动物体上剥下来时含有较多的水分而柔软,干燥后变得板硬,虽经机械处理,仍不能变软。 2)在66℃以上的热水中,生皮会收缩,T越高,收缩越大(Ts)。 3)不耐微生物的作用,在湿热的条件下易腐烂。 4)在化学品的作用下,生皮易被破坏。 5)生皮的卫生性能差,透水、透水汽性不好。 6)干的皮不耐折,易断裂。 8、革的性质? 1)革在干燥后可以用机械的方法使之变软。Why? 2) 革在热水中发生收缩的T都在65℃以上,有些革甚至在沸水中也不发生。 3)比生皮更耐微生物、化学药品的作用。 4)革的卫生性能即透水、透水汽性比生皮好。 5)革比生皮更耐曲折,不容易撕裂。 9、皮革的特殊性能? (1)耐用性能:强度高,如撕裂强度、抗刺破性能等。 撕裂强度---如皮革制品在缝制时不需要锁边 耐刺破性---在相同的柔软度和厚度下,皮革具有很高的耐刺破性。如底革的皮鞋不易被钉刺穿,穿用安全。 (2)穿着舒适性 卫生性能(透气/汽,呼吸性能) 吸湿排汗性:皮革可吸收人体的汗液,并能将汗液蒸发出去,含30%水分无潮湿感,其他最高达15%。 绝热性:导热性小,保暖性好。热时出汗,很快被皮革吸收,再蒸发降温,夏天耐热。 耐温性好:可耐120-160℃高温,-50℃到-60℃低温,在此T围,皮革的软硬和弹性等无明显的变化。 良好的应力-应变性能,保证了皮革的穿着舒适性。 第二章 1.制革主要原料皮有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