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章节题库】(第6章 夏商周考古)【圣才出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章夏商周考古

一、名词解释

1.偃师商城

答:偃师商城是商代早期城址,在今河南省偃师市。商城城址包括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垣。大城平面近长方形,城墙四周有5座城门,城内有纵横交错的道路若干条。在大城的西南部,还有一个平面呈长方形的小城。大城、小城的建筑方法一样,都是先挖基槽,然后层层夯筑而成。小城的年代早于大城,大城是在小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城内有密集的宫殿建筑群,分布于宫城的中、南部。可早到二里岗下层早期,邹衡先生认为是太甲桐宫。

2.利簋

答:利簋,又称“武王征商簋”,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为周武时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其特征为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器内底铸铭文4行32字,铭文载武王伐商之事。因而为西周铜器断代提供了重要标准,而且证实了古文献对武王伐商史事的记载。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3.甲骨文字

答:甲骨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公元前14~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者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

兴起以后,甲骨文还绵延使用了一段时间。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成,上承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4.妇好墓[川大2006年]

4.妇好墓

答:妇好墓的墓主是妇好,为商王武丁的配偶之一,1976年发现与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墓圹为长方形竖穴,南北向,墓内有二层台和腰坑,有棺椁、殉人、殉狗。墓内出土大量铜器、玉石器、骨器、陶器等,所出带铭文铜器为武丁时期断代的标准器物。妇好墓的发现,对于研究商代晚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5.盘龙城

答:盘龙城遗址于1954年发现,1974、1976年进行较大规模发掘,其位于湖北省黄陂县叶店。年代约为公元前15世纪前后,属于商代中期的城市遗址。这一遗址的发现对于了解商代文化的分布、城市性质、宫殿的形制和建筑技术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古城位于府河北岸高地偏东南部,平面略呈方形。遗迹的分布状况表明,城内仅有宫殿,具有宫城形制,城外侧则是居民区和手工业区,表明该古城尚属早起城市的形态。

6.人祭

答:人祭是用活人来祭祀祖先(人鬼)、神灵或自然界万物,主要流行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制社会的整个历史时期中。在中国,人祭约出现在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河南陕县邯郸涧沟、河南洛阳王湾、陕西沣西客省庄的遗址中,曾发现龙山文化杀祭坑。到了东周时期,已逐渐衰落,且越来越遭到社会舆论的反对,秦汉及其以后保留了献俘的传统,

但不同于商周时期的当场杀祭,而是以俘虏和馘献祭太庙、郊社。

7.空首布

答:空首布是春秋战国时期周、晋、郑、卫等国铸行的一种金属货币,是布币中最早的形式。它取相农铲,其首中空,所以称空首布。它主要流行于春秋至战国晚期的中原和三晋地区,流行的时间为春秋至战国晚期。按形制可大致分为耸肩尖足空首布、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三种。后来空首布体型逐渐变小,平首布是从空首布演变而来。

8.饕餮纹

答:饕餮纹是商周青铜器常见兽面纹饰,多以两对称夔龙纹为主要构图内容。“饕餮纹”最早见于北宋徽宗年间《宣和博古图》。饕餮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贪食的怪兽,以饕餮纹装饰青铜器,或许具有一定的宗教意义。

9.青铜

答: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的发明,是红铜和锡或铅的合金,因颜色中泛青,被称为青铜。熔点在700~900ºC之间,具有较高的铸造性能。公元前四千年初,青铜最早出现于伊朗、土耳其及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中国最早的青铜出现在马家窑文化甘肃东乡林家遗址,时代大约距今5000年左右。中国的青铜时代延续时间长,精美的艺术品迭出,在世界青铜时代占有重要地位。

10.生铁

答:生铁是在1150℃~1300℃的条件下冶炼出来的铁器。从目前考古出土的铁器看,至迟在春秋后期,我国已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生铁出炉时呈液态,可以连续生主,可以浇铸成型,由于含碳量高,质地比较硬,这就使冶炼和成型效率以及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大为提高。所以由块炼铁到生铁,是炼铁技术上的一次飞跃。

11.璧

答:璧是中国古代重要礼器,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之说。璧是一种圆板形、片状、中部有孔的玉器,《说文》“璧”条载:“瑞玉,圆器也”。《尔雅》释“璧”:“肉倍好谓之璧”的说法,肉即边,好即孔,边为孔径的两倍便是璧。

12.卜甲

答:卜甲是占卜用的龟甲。龙山时代即有龟甲随葬,不知是否为占卜用。商代大量使用卜甲,这在商代墓葬中,尤其是殷墟中大量发掘,所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多,背甲相对较少。两周时期,龟卜依然较盛,秦汉后渐趋衰落。商周卜甲,多有钻凿及灼烧痕迹,据灼烧所得之兆纹占卜吉凶。

13.璧瑗环

答:璧瑗环是三类玉礼器,《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环;肉好若一,谓之瑗”。好是中间的孔,肉是指边。边大孔小的叫璧,孔大边小的叫环,孔和边一样

大的叫瑗。

14.四坝文化

答:四坝文化是指甘肃山丹县的四坝滩遗址文化,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区,距今约3800年~3500年,相当于夏代中后期到商代前期这一时段。后玉门火烧沟遗址的发现丰富了其文化内涵。四坝文化有可能是从马家窑文化的马厂类型演变而来,后又受到齐家文化的巨大影响。其居民过着亦农亦牧,而以牧业为主的生活。青铜制作在齐家文化基础上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基本上仍停留在生产武器、工具和小件饰物的低级阶段。墓葬情况显示,已存在贫富分化和人殉现象,并出土过权杖首、玉斧一类标志权力的仪礼器物,表明已处于原始社会的末期。

15.周原

答:周原是周王朝的发祥地和早期都城遗址,位于陕西省岐山与扶风两县之间。古公亶父时期,周人由邠迁徙周原,称岐邑;至文王晚年迁居丰前,此处一直是早周都邑。武王灭商后,将周原分封给周、召二公作采邑。直到戎人入侵,周平王东迁洛邑,岐邑毁于战火,终被废弃。周原考古在70年代后期重大发现很多,已发掘有岐山凤雏和扶风召陈2处大型墓葬。墓葬分布范围很广,已发掘400多座,一般都是中小型土坑竖穴墓,少数为洞室墓,自西汉以来,西周的铜器窖藏已发现多处,被称为“青铜器之乡”。

16.成都金沙遗址

答:成都金沙遗址是发现于成都市西郊苏坡乡金沙村的一处史前文化遗址。遗址所清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