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逻辑关系_武东生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中的人生哲理与价值观

古代文学中的人生哲理与价值观

古代文学中的人生哲理与价值观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与价值观。

通过古代文学作品,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们对生活的思考与体验,还能够探寻到人类智慧的源泉。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探讨古代文学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与价值观。

一、古代文学中的生命价值观古代文学作品中对于生命的看法,与现代有着截然不同的思考方式。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强调了生命的无限价值。

在古代文学中,生命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意义。

例如,《诗经》中的《生民之乐》一诗,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生活幸福的期待与祝福,体现了对生命的崇尚。

二、古代文学中的人性哲理人性哲理是古代文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关乎到人们对于自身和他人行为的判断。

《孟子》中提到的“君子之道”就是对人性的精确把握与诠释。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则是古代文学中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他的善良、纯洁与矛盾性格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深入思考人性的本质,反思自身行为,进而增进自我修养。

三、古代文学中的人生哲理古代文学作品中关于人生的思考与探索常常是作者对生活的总结与感悟。

《论语》中的孔子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人生的智慧箴言。

《诗经》中的《无衣》一诗,表达了作者对于物质欲望的思考,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的幸福,不要追逐虚无的财富。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这些智慧,启示着我们正确对待人生,珍惜生命与幸福。

四、古代文学中的道德观念道德观念在古代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古代文学作品往往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与思想,来表达对于道德的探索与呼唤。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就是一个典型的道德英雄形象,他通过自身的奋斗与成长,最终领悟到了正义与真理。

通过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对待道德价值的高度重视,并从中汲取道德行为的力量。

五、古代文学中的社会价值观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社会价值观往往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

《红楼梦》中通过对贾家荣辱得失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阶级与家族观念。

2.1哲学的基本问题

2.1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何为第一性
(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
.......
存在决定思维
思维决定存在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世界的存在和发展不是意识决定的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荀子 (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 年)
认为意识决定了世界万物的存在
相传有一天王阳明和朋 友去看花,朋友问他,你常 说天下无心外之物,你看这 朵花,在山中自开自落,不 随你的心而开落,你做何解 释? 王阳明的回答:“你未 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 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 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 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守仁 (1472年10月31日—1529年 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 伯安,别号阳明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否有同一性)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注意:
......
有没有同一性 (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存在) 能 不能
可知论
不可知论
一是关于物质对象和上帝 是否存在不可知; 另一个是关于经验之间因 果关系(或普遍必然规律)是 否存在不可知。
追 求 生 第 活 的 一 智 单 慧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课知识回顾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Nhomakorabea起源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对世 界的思考
哲学
功能 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本义上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4、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时哲学的基本问题?
结论:生活和实践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哲学家要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解读深入解读古代哲学对人生与道德的思考

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解读深入解读古代哲学对人生与道德的思考

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解读深入解读古代哲学对人生与道德的思考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解读深入解读古代哲学对人生与道德的思考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积淀着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

这些经典蕴含着关于人生和道德的深刻思考,不仅对古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世的人们提供了启示。

本文将深入解读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对人生与道德的思考,旨在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哲学的智慧。

一、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人生哲学《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

在这部经典中,孔子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生和道德的重要观点。

他强调人的修养和自律,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修炼才能达到对道德的实践和完善。

孔子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重要原则,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待人接物来展现个人的道德修养。

二、道家经典《道德经》中的人生哲学《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

其中,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从内心深处发掘自己的本性和天道的意义。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衡,舍弃功利和物欲的追求,追求自然之道,使自己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德经》中还有许多关于人生与道德的思考,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治大国若烹小鲜”等等,这些哲学观点旨在引导人们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并追求内在的修养。

三、墨家经典《墨子》中的人生哲学墨子学派主张以兼爱为原则,提倡以仁爱和和平为核心的道德伦理,在《墨子》一书中得到了充分阐述。

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主张以和平为根本,反对战争和暴力。

他的思想对于当时战乱频繁的社会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对于当代世界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墨子还提出了“天下为公”的观点,强调人类是众生平等的,不应该对他人施以不义的伤害,而应该追求和平与协作,营造和谐的社会。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对于人生与道德的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中国的道德伦理与人生哲学

古代中国的道德伦理与人生哲学

古代中国的道德伦理与人生哲学古代中国是一个注重道德伦理与人生哲学的社会。

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使得中国文化独具特色,奠定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生活哲学。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论述古代中国的道德伦理和人生哲学。

一、儒家道德伦理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以“仁爱”和“孝道”为核心概念,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人伦道德的规范。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儒家思想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 仁爱“仁者爱人”,儒家强调要以仁爱之心待人,凡事体恤他人、关心他人的疾苦,并通过仁爱的实践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人们通过亲密关系的建立,如父子、兄弟和君臣之间的相互关爱,来维护社会秩序。

1.2 孝道儒家提倡“孝道”,也是中国古代道德伦理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孝道是指儿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认为孝顺父母是社会道德基石,体现了家庭和谐和孝道精神。

孝道观念深入人心,孝顺父母成为古代中国人一种道德约束和传统美德。

二、道家思想的人生哲学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另一支重要流派,主张虚静无为、追求自然和谐。

道家思想关注个体的修养和自然界的规律,提出了一种独特的人生哲学。

2.1 虚静无为道家认为通过“虚静无为”的修炼,人们可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和谐。

将个体与自然相融合,舍去功利和欲望,追求一种真实、自然的生活状态。

2.2 追求自然和谐道家认为人应当追求与自然界的和谐,不应过多干涉自然的发展。

人应顺应自然界的规律,以达到个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三、佛教与人生解脱作为古代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佛教主张通过修行追求解脱和悟道,对人们的世俗生活与人生价值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3.1 禅修与内心净化佛教通过禅修、冥想等修行方式,使人们能够超越尘世的困扰和痛苦,达到内心的净化与清明。

佛教强调通过修行和觉悟来解脱苦难,并通过慈悲与智慧,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解脱。

3.2 超越生死的世界观佛教认为人的一生是一个无常的过程,通过涅槃实现生死的解脱,并追求超越尘世世界的永恒和平静。

古代文学中的人生哲学与人生态度

古代文学中的人生哲学与人生态度

古代文学中的人生哲学与人生态度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与人生态度。

它们在描绘人类存在的同时,启迪着读者的思考,引领着人们探索人生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探讨其所展现的人生哲学与人生态度,让我们一同领略古代智慧的光芒。

庄子的《齐物论》给我们带来了对待人生的深入思考。

在这篇哲学小品中,庄子以循环的自然现象,揭示了“道”的概念。

他认为,万物自有其定数和规律,在这个宏大而有序的宇宙中,人们应当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无为而治。

庄子的这种人生态度强调顺从天道,摒弃功利的追求,以达到心境的宁静与人生的自在。

《红楼梦》则展现出了一种忧伤的人生哲学。

曹雪芹以富丽堂皇的词藻和细腻入微的描写,勾勒了贾宝玉一生的起伏和辗转。

贾宝玉作为书中主角,他的人生经历着家族的兴衰、爱情的纠葛和生活的无常。

作品中所表达的忧伤,是对人生脆弱和无常的真实感受。

藉由贾宝玉的遭遇,曹雪芹将人们的人生之路比喻成红楼梦,暗示着人生如梦幻般虚幻而逝去。

这种人生态度告诫人们珍惜当下、珍惜幸福,不要轻易放弃与追求。

古代文学中的人生哲学与人生态度不仅出现在小说之中,诗歌亦是重要的形式之一。

例如杜甫的《登高》。

这首诗展现了杜甫在乌台边所抒发的无限忧伤和病痛的时刻。

他以登山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生的思索,剖析了人生中的挫折与痛苦。

然而,他并没有沉沦于痛苦之中,而是通过反思与哲思,追求人生的宽慰与宁静。

这种人生哲学意味着人们不应被生活中的痛苦所压倒,而是应积极面对困境,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康乐。

再者,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也是以特殊的形式诉说人生态度。

白居易以诗意的笔调,描绘了大自然中的一幕景象,给人一种宁静和放松的心情。

通过触景生情,白居易让读者感受到人生如同季节更迭的自然律。

他的人生观不拘一格,认为人生无常,但也无需困扰,因为万物皆生于自然,亦应以自然为师。

这种人生观提示我们要虚怀若谷,顺应人生的起伏,不忧不惧,放眼大千世界。

中国古代文学与人生哲学人生智慧古代中国文学中的人生哲学与生活智慧

中国古代文学与人生哲学人生智慧古代中国文学中的人生哲学与生活智慧

中国古代文学与人生哲学人生智慧古代中国文学中的人生哲学与生活智慧中国古代文学与人生哲学:人生智慧的源泉中国古代文学是一座宝库,汇聚了许多人生哲学的智慧。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现,更是对人类生活和命运的思考与探索。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人生的真谛与智慧,为我们的人生旅程提供指引。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人生哲学与生活智慧。

一、《论语》:仁义道德的根基《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哲学价值的经典之一。

其中的伦理道德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仁”的重要性,认为“仁者,人也”。

“仁”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行为,通过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可以达到和谐与公正的社会关系。

这一理念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社会,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宝贵的人生智慧。

二、唐诗宋词:人生苦乐之间的感悟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以其深情、质朴的表达赢得了世人的赞美。

在不同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生苦乐之间的深刻感悟。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以登高望远的方式,抒发了对短暂而宝贵的人生的思考与珍惜。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则借叙述弟弟的情感,反映了作者对亲情和人生无常的感悟。

这些作品在表达中融入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理解,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自己的生活与人生意义。

三、红楼梦:命运与人生哲学的探讨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它以丰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人生命运与哲学思辨。

小说中塑造了大量具有复杂性格和命运的人物形象,如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

通过描写这些人物的人生起伏和命运变迁,小说深入探讨了人生的无常和宿命力量。

小说中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既是现实生活的缩影,也警示着人们对于命运和人生的思考。

四、诸子百家:多元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中国古代文学中不仅仅有诗词和小说,还有丰富多样的哲学著作。

在诸子百家的思想体系中,包括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思想流派。

中国古代生活的哲学原理

中国古代生活的哲学原理

中国古代生活的哲学原理
中国古代生活的哲学原理有很多,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原理:
1. 和谐与平衡: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这体现在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依赖上,以及人际关系的顺利沟通和协调上。

2. 仁爱与道德:中国古代哲学倡导仁爱和道德的实践。

这体现在人们对他人的关爱和善行上,强调心地善良、道德行为和道德修养。

3. 恩儿孝道:中国古代强调孝道,即对父母的尊重和孝顺,以及对家族和家庭的重视。

孝道被认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4.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哲学倡导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与天地宇宙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关联的。

人应该与自然相融合,追求与宇宙相和谐的生活。

5. 中庸之道:中国古代哲学重视中庸之道,即追求平衡和合理的生活方式。

中庸之道强调节制欲望、遵循中庸的原则,以达到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

6. 道法自然:中国古代哲学强调道法自然,认为宇宙具有自身的规律和道理,人应该顺应自然的法则,追求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避免人为的干涉和违背。

这些哲学原理在中国古代的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影响了人们的行为、
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试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

试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

试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摘要】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起源与发展、基本特征、所关注的基本问题、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以及当代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分析中国传统哲学对人类生存、道德伦理、政治治理等方面的思考,可以看到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中国传统哲学中所涉及的基本问题,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生命意义等,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同时本文也强调了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深入了解和挖掘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其优秀文化传统,为当代社会提供更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中国传统哲学,基本问题,起源,发展,基本特征,现代社会,启示,当代意义,重要性,研究展望。

1. 引言1.1 中国传统哲学的概述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涵盖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流派。

中国传统哲学以其独特的思辨方式和哲学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宇宙观念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实践,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它强调的是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而非纯粹的学术讨论。

中国传统哲学还特别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提倡仁、礼、义等传统价值观念,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中国传统哲学从古代开始就一直关注着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的种种基本问题,如人生意义、道德价值、宇宙规律、社会政治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和思考,中国传统哲学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和哲学观念,为后世思想家提供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资源。

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它承载着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基因,对中国古代社会和近代社会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拓展我们的思维视野,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性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性在于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弘扬具有深远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逻辑关系武东生(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300071) 〔摘要〕 人生理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绝大的比重,内容丰富渊闳。

本文将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人生哲学思想作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探讨其中包含的基本问题及其逻辑关系。

中国传统人生哲学(“性命义理之学”)基本理论框架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阐释天人关系、人性的“性命”学说,二是说明人生最高准则的“人道”论以及对人生范畴的讨论,三是说明修养途径、方法和人生境界的“为学之方”。

而其中“人道”论则是该理论系统建构的核心。

〔关键词〕 人生哲学 性命义理 逻辑关系〔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01)04-0022-04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它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实际上构成了该门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生哲学当然也是如此。

然而,“人生哲学”面对的主要问题及由此所规定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学科,人生哲学与世界观理论、与研究人的其他学科的联系和区别又是什么?如何给“人生哲学”下一个定义?这在目前的学术界还没有一种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说法,似乎人们也并不着意去探讨这些问题,尽管“人生哲学”概念经常出现在哲学、尤其是伦理学类的论文和学术著作之中,也还有一些学者在专门研究有关的问题。

“人生”是人的生活的总名称。

人们活动于现实的人生当中,不能不对人生有所思考,思考而有所得并形成一个总的看法或观点,于是就有人生观的产生。

人生观人皆有之,人们通常所说的“人生哲学”,就是建立在人生观基础上,经过思想家们的加工改造而形成的。

本文所谓“人生哲学”,指“理论化、系统化的人生观”,即思想家们把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人生观加以提炼和升华,用逻辑的形式表达出来,使之具备理论形态的人生观。

就研究内容和把握对象的方法来讲,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这里所谓的“人生哲学”与学界以主体性原则综合研究人的问题的“人的哲学”不同,与作为伦理学中一个特殊问题的“人生观”研究也有所区别。

人生哲学以人的实际生活中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回答“人是什么”、“人生理想”、人生诸范畴(如“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努力与命运的关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生与死的关系”等)、“人生修养”(途径、具体方法、人生境界等)诸问题,其核心是“人生理想”。

“人生哲学”是哲学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哲学的层面上或者说是用哲学方法研究人的实际生活中诸基本问题而形成的系统理论。

“哲学”是汉语中的外来语,中国古代也没有“人生哲学”的概念。

但是,人生理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绝大的比重,内容丰富渊闳,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诚如有学者论,中国哲人的文章和谈论,常常是第一句讲宇宙,第二句便讲人生,中国思想家多认为人生的准则即是宇宙的本根,宇宙的本根便是道德的标准;中国哲学中关于宇宙的根本原理,也即是关于人生的根本的思想,所以常常一句话,既讲宇宙,DOI:10.13904/ k i.1007-1539.2001.04.005亦谈人生。

(参见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人生哲学”能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成立和发展,在今天还是一个需要作深入研究的课题,然而,中国古代曾经有“人生哲学”,人生论构成中国古代哲学的中心,中国古代哲学家所思所议,绝大部分是关于人生问题的,这当是不成问题的。

本文无意给“人生哲学”下定义,只是希望从一个特定的视角,把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人生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思想体系来讨论,分析其包含的基本问题并借此对其内部逻辑作一番初步的探索。

一今天所谓“哲学”,在中国先秦时代被称作“道术”,到了宋代称作“义理之学”。

“道术”或“义理之学”包含了“天道”、“人道”及二者关系等内容,其中关于“人道”的思想理论,就是专以人本身为研究对象的。

不过,“人道”思想在中国古代涵盖的内容十分宽泛,既有狭义的人生观问题,也还包括与今天人们所谓的哲学本体论、认识论、真理论、历史观以及政治学等存在着交叉关系的问题,如知与行、名与实、形与神、常与变等。

就本文对“人生哲学”的界定而言,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相对应的思想学说大体上相当于宋明时期哲学家们探讨的“性命义理之学”,或可简称为“修身之学”。

“义理”指具有一般意义的道理,孟子讲“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大体上说明了中国古代哲学家所以把人生理论称作“性命”义理之学的缘由。

由对“性”、“命”的理解和说明为基础,确立人生的最高准则,讨论人生的各种范畴,再提出“为学之方”,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上可谓是“一以贯之”的通则。

因而,以讨论人生最一般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修身之学”,在中国古代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性命”学说,二是“人道”论,三是“为学之方”。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性”一般指人性,即人的类特性;“命”有必然性、命定、命运等多种涵义。

“性命”学说作为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主要讨论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天人关系,其二是人性。

人首先是作为宇宙中一种物类而存在,因而,讨论人生的修养问题,就不能不“究天人之际”,研究宇宙本体、宇宙本体与万物之关系、人为宇宙中一物与其他物类的关系等问题。

在这些问题当中,人生哲学所特别关心的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道与天道的关系两个问题。

春秋时代郑国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左传》昭公十八年),经孔子将表示某种必然性的“命”从具有人格神意义的“天”中剥离出来,逐步形成了一个根本性的哲学观念“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多数哲学家以“性”“命”合一原则说明人为“万物之灵”,肯定人之卓越地位;阐释天人相通的道理,提出“心即性也,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其实只是一个道”,(《二程语录》,十八)均为天人合一观念在人生哲学理论中的贯彻。

在“人性”理论方面,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异说纷呈,涉及的问题深入而广泛,主要有:人性的来源(是生俱的还是后天形成的,人性与天道的关系)、人生的具体内容、人性的善恶评价、人生的同异(在基本属性上人与人之间是相同的还是相异的)、性一元还是多元等。

“人道”的本义是人事、人伦、为人准则,中国古代人生哲学中所讨论的“人道”,在人生哲学理论体系中的意义与今天人们所谓“人生理想”相仿佛,但涵义有所不同。

在现代汉语中,人们所说的“理想”意思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作为人生理论的专门范畴,在保留日常用语这个涵义的同时,还需作进一步的分析,就是说,人生哲学规定具备现实根据的、合理的想象和希望才是“人生理想”。

中国古代哲学家所讲的“人道”,意思是人生的最高原则或人们习行践履的基本准则,并没有从理想和可能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加以界定。

“人道”论除了提出人生的最高准则外,还包括对人生各个方面问题的讨论。

人生哲学应说明人是什么,应确立人生的最高准则,同时更应该对人生哲学所涉及的各个基本范畴予以深入而具体的阐释,这是因为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而普遍面临的正是这些范畴所概括的具体问题。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哲学家们主要讨论的人生哲学范畴有:义与利、兼与独、情与理、自然与人为、力与命、生与死等。

从字面上理解“为学之方”,意思就是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学”的内容可以非常广泛,孔子讲:“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这里的“学”主要是指分门别类的文化知识和技能;而荀子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荀子·劝学》)则把“学”理解为一种旨在提高道德境界的活动。

中国古代哲学家不排斥“学文”,但是认为“学文”只不过是作为“美其身”的一个条件、一个前提,人们看重荀子所讲的“君子之学”,以为这才是学问的根本。

因此,他们所讲的“为学之方”,主要是讨论人生修养问题。

古代思想家们论及人生修养,所涉及的内容有“为学”的目的、态度、途径、具体方法以及人生境界等问题。

二人生观作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了“性命”论、“人道”论、“为学之方”等方面,而这些方面,又相互关联有机地组成一种系统的理论。

在思想史上,较早对这一系统理论加以诠释的,大概要算儒家的两篇经典著述《大学》和《中庸》了。

《大学》之被后世儒者所推崇,主要在于提出了“三纲领八条目”的“大学之道”。

所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其关系是:始于发扬自己的品德,其次用高尚的道德来教化百姓,最后从“大人”到百姓,其行为都符合人生的最高准则。

紧接着“三纲领”,《大学》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八条目”排列顺序所体现的内部逻辑与“三纲领”完全一致,所谓“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在此,“修身”是其他七条目所围绕的中心,又是其他七条目之“本”。

“修身”以上属于个人之修养,“格物”、“致知”是讲把握义理,“正心”、“诚意”讨论修养方法,“修身”以下各条则为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追求。

相对于《大学》而言,《中庸》更具体地讨论了人生修养问题,该文起首论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句话解释人性的由来,提出人道的根据,并说明教化的内容,表示了儒家,尤其是儒家中“思孟”一派关于人生修养的根本观点。

不过,这三句话还可以被看做是人生哲学理论逻辑的陈述,就此而论,它与《大学》一样则远不仅代表儒家的看法。

“天命之谓性”讨论天人之际、人性问题,是“性命”论;“率性之谓道”说明人性与人道的关系,借以确定“人道”论;“修道之谓教”又作“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中庸》具体地解释为“尊德性而道问学”,这是讲“为学之方”。

自“天命”而至“人性”,由“人性”进而建立“人道”,再就遵循“人道”原则说明教化,《中庸》用这三句话已经以极为简明的方式解释了人生哲学各部分理论的关系,其意义实际上可以看做是对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理论内在逻辑的概括。

自唐以降,《大学》、《中庸》备受儒家学者的推崇,其中涉及人生修养的性质、理论结构的思想,具有超出儒家学派的一般意义。

然而就我们今天要把握的问题而言,《大学》和《中庸》的讨论还过于抽象,显得语焉不详,并且二者又是从儒家的立场出发阐释自己的思想。

关于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理论各部分间的关系及其内部逻辑,还可以从两个方面作进一步的探索:一是从发生学的角度,根据在历史上问题提出的顺序,考虑各部分理论间的关系;二是清除掉历史发展过程中外在的和偶然的因素,把中国人生哲学视作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说明这一体系内部各部分间的必然联系。

前者可说是历史的方法,后者则为逻辑的方法。

两种方法都是必要的,把两者结合起来(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才能还历史以真实,更好地揭示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内在逻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