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同步阅读材料二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与理解及答案(精编)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与理解及答案(精编)一、阅读下面片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莱畦.(qí xí),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zăn cuán)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鲁迅《朝花夕拾》材料二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后,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
”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二十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脖子上没有银项圈罢了。
“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鲁迅《故乡》材料三这去的三个月的创作,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
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留的阶级观念。
……但著者的本意却是在表出“人生来是一气的,后来却隔离了”这一根本观念。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理解阅读同步练习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理解阅读同步练习及答案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②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在柏林》节选)1.“身体虚弱而多病”可以用一个成语___________来表达。
2.概括第①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画线句属于___________描写,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奇特的举动”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说)。
5.第①段和第②段都写了“静”,说说你对这两次“静”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第①段最后一句“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说说此刻老兵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太空垃圾——人类自设的隐患人类为了追求更加清洁,优美的生活环境,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治理地球上的垃圾等有害物质。
但鲜为人知的是,在太空,成千上万吨垃圾正在不断地在诞生。
它不仅________而且还______,其中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些垃圾存在大量放射性物质__________。
太空垃圾是人类在进行航天活动时遗弃在太空的各种物体和碎片。
如各种卫星的零部件,各种火箭发动机在空间爆炸产生的残骸,核动力卫星及其产生的放射性碎片;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丢弃的螺母、螺栓和螺丝刀等各种物体。
小学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课内外阅读(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内外阅读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狼牙山五壮士(节选)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
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
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疏。
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1.“屹立”一词的意思是,从这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五位壮士的高大形象。
(2 分)2.“眺望着”和“望望”都有“看”的意思,在文中交换位置行不行?为什么? (2分)3.班长为什么要在跳崖前把枪砸碎?(2分)4.从“说"“砸”“走”“跳”“昂首挺胸”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分)5.选文结尾连用两个感叹句,有什么作用? (2分)(二)小兵张嘎这老钟本是个脾气随和,有小孩心性的人。
虽然三十多岁了,可对唱小曲,破谜语,编快板,说笑话等,都有兴致,英雄故事又多,住的日子也长,跟小嘎子搅在一起,真定情投意合,转眼就是撕不开扯不断的朋友了。
现在,小嘎子打北屋出来,直奔了东墙根去。
在那里,一排儿戳着十几个苇个子,好像贴墙立着的一扇大屏风。
他走上前去,把第三个苇子轻轻挪开,一侧身,就从缝儿里钻进去了。
然后又回身把苇个子原封摆好,猫着腰,在那苇与墙之间的小夹道中往前摸,不两步,就摸着一个三尺来高的窟窿。
钻过窟窿,再拨开一堆豆秸,恰好就是东院猪圈的炕上了。
小嘎子跳出猪圈,轻悄悄去推南屋那块独扇的小门儿,小门拉开了,屋于里一片昏黑,只从窗户上的坯缝儿里漏进几道光来。
老钟叔正坐在烂草上,“凿壁偷光”似的就着一道亮儿在弄一件什么东西。
小嘎子近前一看,乐得跳起高儿来了。
原来老钟叔削成了一把木头手枪。
【部编版】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单元阅读训练二(含答案)

阅读训练二(一)大雪山大雪山在四川省的西部。
那里没有人烟,没有花草树木,连条小路也没有。
一年四季,山上都盖着厚厚的雪。
夏天,别的地方热得摇蒲扇,大雪山上还是白雪纷飞,寒风刺骨。
红军从江西出发已经走了8个月了。
他们衣服穿破了,草鞋穿烂了,这样冷的雪山,怎么过得去呢?但是任何困难也挡不住英雄的红军。
为了北上抗日,为了打倒反动派,红军要跟凶恶的敌人作战,也要跟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战。
红军要征服大雪山,越过大雪山。
大队人马来到大雪山脚下,战士们把能穿的全都穿上了。
有毯子的就把毯子裹在身上,有油布的就把油布披在头上;有的战士找到些布片和枯草,绑在脚上,当做棉鞋;有的战士找到一张羊皮披在身上当做大衣。
上山以前,每个战士都喝一碗辣椒汤。
辣椒汤能刺激血液循环,使身体发热,可以抵御山上的寒风。
红军开始翻越大雪山了,一个接一个,一队接一队,出现在白茫茫的大雪山上。
风卷着雪花,万马奔腾似的,从山顶上呼啸而来,把战士们吹得摇摇摆摆,站不住脚。
乌云带来了冰雹,打在炊事员挑的洋铁桶上,“叮叮当当”地响。
冰雹刚过去,大雨又来了,冰凉的雨水淋湿了衣裳,还直往领子里灌,弄得战士们浑身是水。
英雄的战士踏着没膝的积雪,一步一步向山顶前进。
越近山顶,气候越冷,空气越稀薄,呼吸越困难。
许多战士冻得嘴唇发白,牙齿“格格”地响。
他们年轻的扶着年老的,身强的扶着体弱的,男的拉着女的,小鬼们拉着马尾巴。
走啊!走啊!越过大雪山,就是胜利!红军的宣传队大部分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
他们站在半山腰,敲着锣,打鼓,挥着红旗,鼓动大家前进。
几万红军跟着红旗,跟着毛主席,在白茫茫的雪地上前进。
他们从早晨到中午,从中午到黄昏,前进,前进,终于翻过了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
1.用“√”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没.(méi mò)膝.(xī qī)的积雪稀薄.(bó báo)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抵御:白茫茫:年轻力壮: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理解精选题(含答案)

学习与生活的苦,每一个人必须选择一个。
不管你选择了哪一个,都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只有做到最好,人生才会在不留遗憾。
老一辈教育我们,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人中苦,方为人上人;吃亏是福,在学习的年龄不要贪图享乐;认认真真听课,勤勤恳恳学习,美好的未来可以值得可期。
第二单元阅读理解精选题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短文狼牙山五壮士(节选)①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
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②“打倒日本帝国主义!”③“中国共产党万岁!”④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1.面对绝境,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战士们没有丝毫犹豫。
词语“、”准确地表现了五位战士跳崖时的义无反顾。
2.品读画“——”的句子,句中加点的“屹立”可以换成“站立”吗?试着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面对文段中最后画“ ”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有()(多选)A.“这声音”指五壮土跳崖时呼喊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B.“这声音”体现出五壮士对日本侵略者的无可奈何。
C.这两句话振聋发聩,赞颂了五壮士坚强不屈、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D.这两句话点明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毫不动摇,抗战的力量无比巨大,抗战必定胜利。
4.请用小标题概括这部分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五壮士在狼牙山顶峰望着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此时,五壮士心里会想些什么?他们又为什么要选择跳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
人教部编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1实用性阅读

1. 实用性阅读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对232人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统计材料二:某社交软件的聊天群里大家的讨论发言同同:我觉得手机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它的好处很多。
比如,我就通过手机学到了很多知识。
天天:手机还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用它可以购物、挂号、导航、照相……龙龙:可它也有弊端,有的人成了“低头族”,他们将大量的时间都用在各种社交软件和玩游戏上。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少了,感情都淡了。
梦梦:我不同意你说的。
用手机不仅能给朋友发文字短信、图片、视频,还能进行语音、视频通话,这难道不是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吗?典典:长期看手机会损害视力。
手机里的个人信息也容易泄露出去,要是被坏人利用,那可就惨了。
材料三:减少“低头族”,降低近视率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的“近视大军”早已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小学生的近视率也接近40%,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均已超过七成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在造成近视的多种原因中,过多接触手机等电子产品所造成的伤害实在不容小觑。
电子产品中所含的短波蓝光可以穿透晶状体直达视网膜,若是长时间接触,眼睛很有可能会受到不利影响,从而发展成近视。
尤其对于儿童来说,眼睛还处于发育阶段,受到短波蓝光的影响会更加严重。
对孩子来说,电子产品可以用,但要用之有度。
使用电子产品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孩子成长,方便孩子学习。
若是最后反而伤了眼睛,变成消遣时间的“玩具”,那就得不偿失了。
1. 根据材料内容,完成练习。
(1)过多接触手机等电子产品,造成人们视力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材料二里的讨论发言,这五个人的发言呈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使用手机好处多,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种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长时间看手机会使人与人之间感情变淡、会损害视力、容易泄露个人信息。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同步阅读训练:21 文言文二则(含答案)

类文阅读-21 文言文二则韩娥善歌昔韩娥东①之齐,匮②粮,过雍门③,鬻歌④假食。
既去,而余音绕梁欐⑤,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⑥。
过逆旅⑦,逆旅人辱之,韩娥故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
遽⑧而追之。
娥还,复为曼声⑨长歌,一里老幼,善悦抃⑩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⑾。
乃厚赂发之。
(选自《谐文趣心历代寓言小品》)【注释】①东: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行。
②匮:缺乏。
③雍门:齐国的一座城门。
④鬻(yù)歌:卖唱。
⑤欐():中梁。
⑥左右以其人弗去:周围的人都以为她并没有离开。
⑦逆旅:客栈。
⑧遽(jù):立刻,匆忙。
⑨曼声:拖长声调。
⑩抃(biÀn):拍掌,两手相击。
⑾忘向之悲也:将以往悲苦都忘了。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A.既:已经。
B.去:离开。
C.向:方向。
2.“韩娥善歌”的“善”意思是,后来,这个词成了成语,用来比喻。
3.解释“一里老幼,善悦抃舞,弗能自禁”这句话的意思。
4.你还知道哪些和音乐有关的成语?请写下来吧。
【参考答案】1.C2.善于,擅长真正的艺术家,应当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与大众共悲欢,成为他们忠实的代言人3.韩娥的热情演唱,又引得十里之内的老人和小孩个个欢呼雀跃,鼓掌助兴,大家忘情地沉浸在欢乐之中,将以往的许多人生悲苦都一扫而光。
示例:弦外之音、高山流4.人教部编版水、余音绕梁、一唱三叹、余音袅袅等。
画鱼捉獭(tǍ)魏明帝游洛水,水中有白獭数头,美净可怜,见人辄去。
帝欲取之,终不可得.(děidé)。
侍中徐景山曰:“獭嗜鲻(zī)鱼,乃不避死。
”画板作两生鲻鱼,悬置岸上,于是群獭竞逐,一时执得。
帝甚佳之,曰:“闻卿能画,何以妙也?”答曰:“臣未尝执笔,然人之所作,可庶几耳。
”帝曰:“是善用所长.(zhǍnɡchÁng)也。
”(选自《中国古代民间故事长编魏晋南北朝卷》)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2.选择加点字词的正确意思。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理解专项训练素养阅读训练材料一:长征的基本概况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途经省份闽、赣、粤、湘、桂、黔、川、滇、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陕等部队红第一、二、四方面军历史意义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性质战略转移,北上抗日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主要目的北上抗日、摆脱敌军“围剿”基本路线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会师(1936年10月)材料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材料三:贵州遵义老支书黄大发艰苦奋斗,带领群众历经三十余年,靠着工具和双手,硬生生在绝壁上凿出一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生命渠”。
1.结合材料内容填空。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开始于________________(日期),结束于________________(日期),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2.判断对错,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1)红军长征的主要目的是北上抗日。
()(2)长征的主要领导人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
()(3)红军长征途中一路播撒下了共产主义的种子,所以长征有“播种机”的作用。
()(4)《七律·长征》一诗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两句描写的战斗是“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
()3.结合材料三,说说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该如何践行长征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题阅读训练(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天亮之前,不拿下碉堡,大部队总攻就会受阻,解放全中国的大计就会受到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展阅读二: 我要比洋人强
王晓林张旭升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少年时代就有一句诺言:“我要比洋人强!”
杨振宁出生在安徽省合肥市。
他很小的时候就和母亲一道迁进了北京“清华园”。
当时,小振宁的父亲杨武之虽说是清华大学的数学教授,但他们一家三口挤在一间小屋子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小振宁很懂事,当他的弟弟妹妹出世以后,就帮助妈妈照顾弟弟妹妹,好让妈妈安心做家务事。
有一天,小振宁家里来了几位客人,吃罢晚饭后就闲谈起来,谈天论地,说东道西。
小振宁那时只有七八岁,对客人们的谈话虽不十分懂,但明白他们说的是“做官”“发财”之类的话。
“振宁,你长大后想做什么,愿意做大官吗?”一位客人关切地问,他希望从振宁那里得到满意的答案。
“你是不是想做大官?”小振宁的母亲也故意问。
其实,她心里早就有一本账。
原来,这几位客人不是一般的客人,而是振宁他们家的几位亲戚,都是有钱有势的大官。
在那个年代,天下做父母的大都巴不得自己的子女,让亲戚们拉一把,升官晋级,光宗耀祖。
但杨振宁的母亲在那个守旧的岁月里,却不以做官发财为然,而是经常激励儿子勤奋读书。
“我长大后不做官,我要比洋人强!”振宁的回答很干脆。
母亲快意地笑了,客人们感到十分惊讶!因为这几位亲戚看到振宁他们家太贫寒,想让振宁做官发财,没想到振宁的回答和他母亲一样。
“我要比洋人强”这句话并不是振宁信口开河,而是有来由的。
有一天,小振宁在大街上踽踽独行,捡起一片片被秋风扫落的梧桐树叶,用枝条穿起,准备拿回家烧火煮饭。
突然,从一个十字路口冲出一辆人力车,拐弯的时候因车速太快,差点撞到前面那棵梧桐树上,于是车夫身子向后倾斜用力将车停了下来。
“快,快,他妈的!”车上的洋人破口大骂。
那车夫骨瘦如柴,浸透汗水的单衣印着凸出的脊骨,他已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了。
在车夫正在调正车前行的方向时,洋人又骂起来,用黑色的皮鞋蹬着车夫的脊背。
车夫强忍住剧烈的疼痛,起步前行,那洋人又骂骂咧咧:
“病夫,病夫,东亚病夫!”
小振宁在那棵梧桐树下,见到了这一幕。
起先他呆呆地站在那儿,为这车夫的委屈而不平,又为车夫受到侮辱而难过。
顷刻,他把目光转向了洋人,充满了恨,随手捡起一块砖头,使尽全身力气狠狠地向洋人投去,可是车已经走远了。
小振宁的脸上布满了阴云。
“为什么洋人要用皮鞋蹬中国人的脊背,为什么洋人要骂中国人是‘东亚病夫’?”小振宁带着愤怒的疑问,疾步往回家的路上走,他想从妈妈那里得到解答。
小振宁快到清华园大门时,又见到了一幕。
一个佝偻着背的盲人乞丐,身穿像落叶一样串缀而成的单衣,一手托着破碗,一手拿着细长的竹棍在地上敲敲点点探路,十分缓慢地走着。
几个持枪的洋人耀武扬威地迎面走来,快要接近盲人时,他们见盲人摇摇晃晃地走着而没有让路。
持枪的洋人不由分说,用枪上的刺刀挑飞盲人的竹棍,就在盲人弯腰伸手去摸竹棍时,洋人的铁蹄早已重重地踏在盲人手上了。
那盲人痛得直叫,洋人却哈哈大笑,大摇大摆地走了。
这时,小振宁向盲人跑去,慢慢扶起他,又拾起竹棍递到他的手上。
“穷人为什么没有饭吃,还要受洋人的欺侮?”小振宁心中又生起了疑团。
小振宁回到家里,把在街上见到的情景告诉了妈妈。
他问妈妈:
“洋人为什么要欺侮中国人?”
在军阀混战、洋人入侵的时候,中华民族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小振宁当然不能明白这些事情。
但是,小振宁在街上见到的这些,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已有了淡淡的阴影。
“洋人手上有枪啊!”妈妈只回答了一句。
小振宁望着妈妈那苦楚的神色,似乎明白了一些,便捏紧拳头,大声地对妈妈说:
“我要比洋人强!”
妈妈听到儿子这样的话,从内心感到高兴,搂着儿子,说:
“好好读书,将来一定比洋人强!”
振宁说得到也做得到。
抗日战争时期,南京被日军侵占之后,安徽也相继沦陷了。
振宁冒着敌人的炮火,随着千千万万不甘屈服在敌骑之下的中国新青年,跋涉到湖南长沙,苦读在岳麓山下。
而后,他又攀山越岭辗转去昆明,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他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
意大利物理学家,1938年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第一颗原子弹设计监造者费尔米教授,曾这样评价:
“杨振宁是今世最杰出的科学家,他跟中国古代著名而永垂不朽的学者不求闻达的态度完全一样。
能结识他,深以为荣。
”
全世界鼎鼎有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世时,每与他的门人讨论到中子与核子的许多科学问题时,他常悄悄地笑着说:
“让那个姓杨的中国小博士,也来动动脑筋,他的想法有时比你我还清楚。
”
昔日被洋人诬作“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儿子,今天成了世界科学的巨匠。
杨振宁实现了自己少年时代的诺言:“我要比洋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