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胎蛋白阳性胃癌论文
联合检测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对肝肿瘤的鉴别诊断

联合检测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对肝肿瘤的鉴别诊断文国泰【期刊名称】《实用医院临床杂志》【年(卷),期】2008(005)005【摘要】目的探讨联合检测甲胎蛋白(AFP)和癌胚抗原(CEA)对原发性肝癌(PHC)、转移性肝癌(MHC)、肝良性肿瘤和肝囊肿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83例PHC、29例MHC、17例肝良性肿瘤和肝囊肿患者及60例健康对照者,用微柱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AFP和CEA.AFP、CEA对PttC和MHC的诊断效率采用矩阵决策法.结果 PHC患者血清AFP为(3542.3±5647.4)μg/L,明显比MIIC、肝良性肿瘤和肝囊肿组及健康对照组高(F=13.69,P<0.01);MHC以CEA最高,达(75.6±162.1)μg/L.AFP对PHC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报值、阴性预报值和准确度均较高,分别达81.93%、91.30%、94.44%、73.68%和85.27%;而CEA对MHC有较高灵敏度、阴性预报值和准确度,分别为72.41%、87.69%和60.47%.结论联合检测AFP和CEA能较好地诊断和鉴别诊断PHC、MHC、肝良性肿瘤和肝囊肿.【总页数】3页(P34-36)【作者】文国泰【作者单位】四川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四川,简阳,641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相关文献】1.联合检测甲胎蛋白与癌胚抗原在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J], 钟安军2.甲胎蛋白与癌胚抗原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J], 乔正蓉3.甲胎蛋白与癌胚抗原联合检测在肝癌鉴别诊断中应用价值1 [J], 高述芳4.胃蛋白酶原、癌胚抗原、黏蛋白类癌胚抗原联合检测对胃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效能 [J], 林凯;宋莎莎;章礼久5.联合检测甲胎蛋白、α-岩藻糖苷酶、癌胚抗原、谷氨酰转肽酶在肝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J], 徐雪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EA、AFP、CA242在胃癌病理诊断及预后评

系统医学 2022 年 10 月第 7 卷第 19期CEA、AFP、CA242在胃癌病理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许晖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病理科,江苏扬州225200[摘要]目的探讨CEA、AFP、CA242在胃癌病理诊断以及评估预后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1年12月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收治确诊的胃癌患者60例为观察组,另取同期诊治胃良性肿瘤者6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CEA、AFP、CA242阳性检出率,分析该3项指标对胃癌的诊断效能以及胃癌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
结果观察组CEA、AFP、CA242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0.00%、46.67%、75.00%,均高于对照组的3.33%、1.6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416、33.149、57.982,P<0.05)。
CEA、AFP、CA242诊断胃癌与病理检查比较,一致性一般(Kappa=0.67、0.45、0.68)。
胃癌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复发组CEA、AFP、CA242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6.00%、76.00%、100.00%,均高于无瘤生存组的51.43%、25.71%、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96、14.816、14.286,P<0.05)。
结论 CEA、AFP、CA242均属于诊断胃癌的敏感指标,并可用于胃癌患者预后的评估。
[关键词]胃癌;病理诊断;预后评估;CEA;AFP;CA242[中图分类号]R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782(2022)10(a)-0041-04The Role of CEA, AFP and CA242 in the Pathological Diagnosis and Prog⁃nostic Assessment of Gastric CancerXU HuiDepartment of Pathology, Jiangdu People's Hospital, Yangzhou, Jiangsu Province, 2252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CEA, AFP and CA242 in the 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gas⁃tric cancer as well as the assessment of prognosis.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diagnosed from June 2019 to December 2021 admitted to Yangzhou Jiangdu People's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other 60 cases with benign gastric tumors diagnosed during the same period were taken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positive de⁃tection rates of CEA, AFP and CA242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o analyze the diagnostic efficacy of these three indicators for gastric cancer and the value of prognostic assessment of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Results The positive detection rates of CEA, AFP and CA242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70.00%, 46.67% and 75.00%, respec⁃tively, all of them were higher than 3.33%, 1.67% and 6.67%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57.416, 33.149, 57.982, P<0.05). The consistency of CEA, AFP and CA242 in diagnosing gastric cancer compared with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was general (Kappa=0.67, 0.45, 0.68). The positive detection rates of CEA, AFP, and CA242 in the recurrence group were 96.00%, 76.00%, and 100.00%, respectively, in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with surgery, all of them were higher than 51.43%, 25.71%, and 57.14% in the tumor-free surviva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13.796, 14.816, 14.286, P<0.05). Conclusion CEA, AFP and CA242 are all sensitive indicators for the diagnosis of gastric cancer and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prognosis of gastric cancer patients.[Key words] Gastric cancer; Pathological diagnosis; Prognostic assessment; CEA; AFP; CA242DOI:10.19368/ki.2096-1782.2022.19.041[作者简介] 许晖(1981-),男,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病理细胞专业。
肿瘤标志物AFP、CA125、CA199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肿瘤标志物AFP、CA125、CA199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糖原抗原CA125与CA199联合检测在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PHC)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原发性肝癌(PHC)组40例、肝硬化组40例、乙肝丙肝组40例和正常对照组40例,检测血清AFP、CA125和CA199水平。
结果PHC组血清AFP、CA125、CA199水平均明显高于乙肝丙肝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HC组血清AFP、CA125 和CA199阳性率分别为67.5%、80.0%、62.5%, AFP、CA125、CA199联检阳性率为92.5%。
结论血清AFP、CA125和CA199联合检测可提高PHC阳性检出率。
标签:原发性肝癌;AFP;CA125;CA199原发性肝癌(PH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消化系恶性肿瘤中仅次于胃癌而居第二位。
AFP的升高是肝癌诊断的首选肿瘤标志物,乙肝、丙肝及肝硬化伴AFP升高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肝癌的关键。
本研究将血清AFP、CA199和CA125进行联合检测,探讨其在原发性肝癌、肝硬化、乙肝、丙肝诊断中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PHC组40例,男31例,女9例,平均年龄37.9岁,合并腹水患者27例;慢性肝炎组40例,其中男30例,女10例,平均年龄34.3岁,慢性乙肝患者30例,丙型肝炎患者10例;肝硬化组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平均42.7岁,合并腹水患者18例;正常对照组40例,均为来笔者所在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者, 其中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43.1岁。
1.2方法采集清晨空腹静脉全血3 ml,分离血清检测。
用美国雅培I2000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检测AFP、CA125 和CA199,操作严格按说明书进行。
AFP>13.4 ng/ml、CA125>35.0 U/ml、CA199>37.0 U/ml判断为阳性。
高尔基体蛋白73、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异质体3%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高尔基体蛋白73、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异质体3%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诸琴红【摘要】目的探讨高尔基体蛋白73、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异质体3%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浙江省德清县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1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原发性肝癌组,选取我院同期收治的100例良性肝脏疾病患者作为内部对照组,选取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100名作为外部对照组.甲胎蛋白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高尔基体蛋白73、甲胎蛋白异质体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观察三组研究对象高尔基体蛋白73、甲胎蛋白水平、甲胎蛋白异质体3%;甲胎蛋白不同水平者高尔基体蛋白73阳性率;高尔基体蛋白73、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异质体3%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情况.结果原发性肝癌组高尔基体蛋白73[(175.8±51.4)μg/L]、甲胎蛋白[(2125.1±566.8)μg/L]、甲胎蛋白异质体3%[(15.5±5.8)%]均明显高于内部对照组[(82.5±32.5)μg/L、(83.8±34.4)μg/L、(8.4±3.2)%]和外部对照组[(16.5±13.4)μg/L、(10.2±4.3)μg/L、(6.2±0.9)%],内部对照组高尔基体蛋白73、甲胎蛋白水平、甲胎蛋白异质体3%均高于外部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肝癌组、内部对照组、外部对照组研究对象在甲胎蛋白≤200 μg/L时的高尔基体蛋白73阳性率(2%、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肝癌组在甲胎蛋白>200-300 μg/L、>300~400μg/L、>400μg/L时高尔基体蛋白73阳性率(4%、6%、59%)均明显高于内部对照组(0、0、0)和外部对照组(0、0、0),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敏感性(96%)、特异性(99%)均高于单一高尔基体蛋白73检测的81%和93%、单一甲胎蛋白检测的63%和91%、单一甲胎蛋白异质体3%检测的78%和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尔基体蛋白73、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异质体3%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6(013)005【总页数】4页(P130-133)【关键词】高尔基体蛋白73;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异质体3%;原发性肝癌;诊断价值【作者】诸琴红【作者单位】浙江省德清县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浙江德清3132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原发性肝癌属于人体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有95%属于肝细胞癌,病死率仅次于胃癌和食道癌,全世界每年有近70万人死于原发性肝癌,其恶性程度高,病情进展迅速,临床治疗难度大,疗效不理想,病死率高,临床上的原发性肝癌,一旦发现大部分属于中晚期[1-2]。
联合检测血清AFP、CEA对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意义

联合检测血清AFP、CEA对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应用化学光标记免疫法联合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对肝脏疾病的癌变诊断价值。
方法:以化学光标记免疫法对原发性肝癌组32例、肝硬化组22例、慢性肝炎组30例、正常对照组35例的AFP、CEA 进行联合检测。
结果:原发性肝癌组AFP、CEA,肝硬化组AFP、CEA与正常对照组相应指标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
同时应用AFP、CEA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检出率可达90.63%。
结果:AFP、CEA联合检测对于判断原发性肝癌差异具有显著性。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AFP CEA肝脏是人类疾病的好发部位,也是其他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器官,而原发性肝癌在我国农村和城市分别处于恶性肿瘤病死率的第一、第二位,全世界每年有38.6万人死于肝癌,其中45%在中国[1]。
因此及早发现并确诊疾病至关重要[2]。
由于肝癌细胞的生物化学性质及其代谢异常,常致肝癌病人的体液、排出物及组织中某些特异性物质(称肿瘤标志物)在质或量上的改变。
因此,临床上可利用这些异常来了解肿瘤的存在及其活动情况,进行原发性肝癌高危人群的筛选、辅助诊断、病情进展的判断。
本文通过采用化学光标记免疫法联合检测病人血清AFP、CEA,探讨其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受检对象:选取本院传染科就诊肝病患者84例,其中男59例,女25例,年龄15~75岁;慢性肝炎30例,肝硬化22例,原发性肝癌32例(所选为初发且未经抗癌治疗病例)。
对照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20~68岁,均为同期健康体检者。
[LL]方法:早晨空腹采静脉血2m1,在本院检验科待测。
结果判定标准:以AFP>20 ng/ml、CEA>4.6 ng/ml作为阳性界值。
统计学处理方法:计量数据用X[TX-]±S表示,采用t或t2检验,多组计量资料用方差分析。
结果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见表1。
源于胃的库肯勃瘤伴甲胎蛋白增高症1例

库 肯勃瘤是 常见 的卵巢转 移性 恶性肿瘤 , 主要源 于胃肠
道 , 0 一8 % , 占4 % 0 胃癌 占 5 % 一8 % , 0 0 结肠 癌 占 2 % , 0 发生
于 卵巢 间质 , 有 特 征 性 的 充 满 粘 液 的 印 戒 细 胞 , 病 年 龄 具 发 大 多在 绝 经 前 , 性 程 度 高 , 存 期 短 。经 手 术 及 病 理 证 实 , 恶 生
及 糜 烂 , 分 腺 体 呈 息 肉样 增 生 。2月 5 日 C 19 3 9 6 / 部 A 9 :3 . u mlC 15 4 .u m , F > 3 0 n/ l 20 ,A 2 :36 / lA P 0 0 g m 。 0 9年 2月 2 日 0
该 患者 库肯勃瘤 源于 胃。
管 、 网 膜 、 面 、 脾 未 见 异 常 。腹 盆 腔 无 粘 连 。切 除 左 附 大 膈 肝
B r n l o man I型的进 展期 胃癌 , 清 中 A P升高 , 灶多位 于 r l 血 F 病
胃 窦部 , 理 类 型 多 为 低 分 化 腺 癌 , 转 移 是 A P C最 明 显 病 肝 FG 的 特征 。 产 甲胎 蛋 白 胃癌 最 早 的 英 文 文 献 见 于 17 9 1年 I , 2 国 外 文 献 中 A P 占全 部 胃癌 的 5 1 一1 % [ , 内 的 胡 亦 FG .% 5 3 国 3 钦 报告 了 4 2例 A P C, 同期 胃癌 的 6 4 。 FG 占 .% A P C在 病 理 组 织 学 上 具 有 与 普 通 胃癌 不 同 的 特 点 。 FG 18 9 5年 Ih uaH 在 分 析 了 一 组 产 生 大 量 血 清 A P为 特 si r k F 点 的 胃癌组 织 形 态 改 变 后 , 出 了 胃肝 样 腺 癌 的 概 念 , 肿 提 既
胃癌术后肝转移致血清甲胎蛋白(AFP)明显升高1例报道

胃癌术后肝转移致血清甲胎蛋白(AFP)明显升高1例报道周继;谭长军;史颖弘;樊嘉
【期刊名称】《复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12(39)1
【摘要】血清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对诊断肝细胞肝癌有相对专一性,目前临床上血清AFP≥400 μg/L,并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等,即可考虑肝癌诊断.而转移性肝癌一般AFP不升高或者升高不明显.因此,AFP在临床上广泛用于肝癌的普查、诊断、判断治疗效果和预测复发[1]99,而对胃肠道癌患者术后复查及检测肿瘤学指标时,常常忽略了AFP的检测.随着近几年医学的发展,临床上转移性肝癌伴有AFP升高的案例也常见报道[2-5].
【总页数】2页(P109-110)
【作者】周继;谭长军;史颖弘;樊嘉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普外科江阴 214400;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上海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上海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上海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上海20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37
【相关文献】
1.胃腺癌肝转移伴AFP显著升高1例报告 [J], 夏宣平;胡方方;郑君杰
2.AFP明显升高的纤维板层型肝细胞癌1例 [J], 黄润生;程羽青
3.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AFP明显升高2例 [J], 魏燕;梅琪;陈坚
4.雷尼替丁致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1例报道 [J], 周曾芬
5.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出现AFP明显升高2例分析 [J], 杨阳;杨龙;韩丽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甲胎蛋白(AFP)及癌胚抗原(CEA)检测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

甲胎蛋白(AFP)及癌胚抗原(CEA)检测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3-07-31T09:34:44.7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1期供稿作者:鲁向峰1 赵福鑫2 [导读] 检验试剂 BECKMAN原厂配套试剂及质控品。
鲁向峰1 赵福鑫2(1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人民医院检验科内蒙古奈曼 028300)(2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新镇中心卫生院内蒙古奈曼 028300)【中图分类号】R85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1-0197-01 【摘要】目的探讨AFP、CEA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定量检测1238例健康体检人员血清中AFP、CEA的含量,对检测结果进行归纳分析。
结果 1238例体检者中有36例(2.9%)AFP>9ng/ml,52例(4.2%)CEA>5ng/ml。
结论 AFP、CEA在健康体检中有一定的阳性率,有利于早期发现良恶性肿瘤及鉴别诊断。
【关键词】AFP CEA 检测由于本地是癌症高发地区,而近年来群众的健康意识有较大提高,对于癌症的早期筛查更是受到理解和关注。
根据当地消化系统肿瘤高发,我院特开展了甲胎蛋白(AFP)及癌胚抗原(CEA)检测,以便早期发现良恶性肿瘤及为鉴别诊断提供相关依据。
甲胎蛋白(AFP)及癌胚抗原(CEA)的临床意义及正常参考范围:1 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胎儿发育早期,由肝脏和卵黄囊及胃肠上皮合成的一种血清糖蛋白。
临床意义:①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AFP浓度明显升高,约有77.1%的患者AFP>500ug/L,但也有18%的病人无AFP升高。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AFP浓度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其水平常<300ug/L,实际上大部分病人<100ug/L。
AFP 升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受损的肝细胞再生而幼稚化时,肝细胞便重新具有产生AFP的能力,随着受损伤细胞的修复,AFP逐渐恢复正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胎蛋白阳性胃癌1例
【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7-0363-01
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是在胚胎发育时期由胎肝及卵黄囊合成的一种糖蛋白。
血清afp水平升高对肝细胞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有部分胃癌患者中血清afp也可以升高,称为afp阳性胃癌(alpha-fetoprotein positive gastric cancer,afpgc)。
我科收治1例afpgc,现报告如下,同时结合文献就afpgc 的特点和afp在胃癌中的意义加以探讨。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24岁,因“反酸、恶心3年余,加重1周”于2012.2.6入院。
既往无肝炎病史。
入院查体:神清,精神可,轻度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明显肿大,心肺听诊无殊,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右下腹部可触及约5*5cm大小包块,无压痛,活动度差,肠鸣音正常,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
辅助检查:2012.1.30 当地医院胃镜示:胃窦部溃疡,活检病理诊断:胃窦部印戒细胞癌,2012.2.21我院复阅病理片,诊断:胃窦印戒细胞癌。
我院2012.2.17 血清afp 1904.3ng/ml,cea 26.6ng/ml,ca199 1755.2u/ml,ca125 169.5u/ml;hbsag 阴性。
腹部b超示:胃壁明显增厚伴胰腺体尾部周边多发淋巴结肿大,肝
脏未见占位性病变。
阴超示:右附件区不均质包块(库肯搏氏瘤首先考虑),盆腔积液。
全腹ct平扫+增强示:胃窦部占位伴周围及后腹膜淋巴结肿大,盆腔内软组织肿块,胃窦癌伴盆腔转移,首先考虑为krukenberg 氏病,腹水。
住院期间先后于2012.2.23、2012.3.15、2012.4.5行三次eox 方案化疗(表阿霉素?+奥沙利铂?+希罗达),2012.3.31复查全腹ct,与老片对比提示:右附件区包快较前明显缩小。
2012.4.25复查血清afp 34.9ng/ml,cea 4.5ng/ml,ca199 485.3u/ml,ca125 26.6u/ml,2012.4.26开始行第四次化疗。
2 讨论
自1970年bourreille等报告首例血清afp升高的胃癌之后,已经有不少学者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国外报道此类afpgc占胃癌5.1%-15%(1),且近年来研究发现,afp表达水平与胃癌病情进展相关(2)。
afpgc与afp之间的因果关系目前尚不明确。
afp增高的原因,可能为胃和肝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同属原始前肠衍生物,原始多潜能干细胞在肿瘤生长过程中,由于分化的失常,某些胃癌可能向肝细胞方向分化,最终这些胃癌就可以像肝癌一样产生大量的afp(3)。
目前认为afpgc多位于胃窦部,且组织学类型主要是肝样腺癌,这种胃癌特征是afp产生过度和两种组织学形态明显,即腺型和类似肝细胞癌样型(4)。
kono k等(1)对大量afpgc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其淋巴结转移率、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和肝转移率都高于afp阴性组,胃癌根治术后生存率明显低于afp 阴性组。
另有学者等将afp阳性作为afpgc患者一个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认为其预后差可能是因为afp 是免疫抑制因子,机体免疫力受抑制后使癌细胞生长加快,易侵犯脉管形成癌栓,从而加速淋巴和血运转移(5)。
本资料中患者腹部肝脏b超、ct检查虽未发现肝脏转移,但来院检查时已发现合并淋巴结、盆腔转移,亦说明该类胃癌预后差。
对于afpgc,目前尚未发现特异性治疗方法,原则上以根治性切除为主,包括原发病灶切除、肝及其他转移灶切除和腹腔淋巴结清扫(6)。
针对本例患者,因胃癌发现时考虑已合并盆腔卵巢转移,同时结合患者及家属意愿,因此予以姑息性化疗方案治疗,三次化疗结束后复查afp明显下降,且右附件区包快缩小明显,说明治疗有效。
而针对该患者,待完成4个疗程化疗后,是否进一步化疗或者行手术治疗以及该患者预后,我们也将继续密切关注。
综上所述,afpgc是一组具有特殊临床特征的胃癌,易发生全身多处转移,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具有明显的侵袭性和恶性生物学行为。
了解afpgc发病机制及研究其高侵袭性的分子作用机制对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标本免疫组化检查及血清afp的动态观测, 有助于早期诊断afpgc,这对患者获得根治性手术机会和改善预后有
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kono k, amemiya h, sekikawa t, et al.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of gastric cancers producing alpha-fetoprotein[j]. dig surg, 2002, 19(5):
359-365.
[2] inagawa s, shimazaki1 j, hori m. hepatoid adenocarcinoma of the stomach[j]. gastric cancer, 2001.4(1): 43–52.
[3] nakahashi c, kinoshita t, konishi m, et a1.long -term survival
achieved by repeated resections of metachronous pulmonary and adrenal
metastases of alpha-fetoprotein-producing gastric cancer:report of a case[j]. surg today, 2004, 34(9):784-787.
[4] matsunou h, konishi f, jalal re, et al.
alpha-fetoprotein producing gastric carcinoma with enteroblastic differentiation[j]. cancer,
1994,73(17):534-539.
[5]chang yc, nagasue n, abe s, et al.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of afp-positive and
afp-negative gastric cancers[j]. am j gastroenterol, 1992,87(3):321-325.
[6 ]hirata d, okanobu h, kuga y, et al. a case of afp- producing gastric cancer with multiple liver metastasis responding to ts-i and cisplatin combination chemotherapy[j]. nihon shokakibyo gakkai zasshi, 2005, 102( 12) : 1523-1528.
作者简介:
杨霁,1984.2,女,汉族,浙江衢州人,硕士,主要从事消化
系统疾病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
杨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