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优质课教案_1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动荡的春秋时期》优质课 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动荡的春秋时期》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动荡的春秋时期》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和诸侯争霸的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诸侯争霸的过程以及春秋时期的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春秋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学会分析历史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历史、探究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
2.难点:诸侯争霸的过程及其对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素材。
3.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如书籍、文章、网络资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春秋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春秋时期的地理环境。
教师简要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春秋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齐桓公、晋文公等。
引导学生了解诸侯争霸的过程,并分析春秋时期的历史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春秋时期的历史现象。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对后世的影响。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总结春秋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加深学生对春秋时期的印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主要介绍了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
本课内容涉及到春秋五霸的崛起、春秋时期的战争和变革,以及周王室的衰落。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特点和重要历史人物。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历史学科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针对春秋时期的历史知识可能相对较为陌生。
学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以及春秋五霸的崛起和周王室的衰落。
此外,学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掌握春秋五霸的崛起和周王室的衰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春秋五霸的崛起和周王室的衰落。
2.难点:春秋时期的战争和变革,以及周王室的衰落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和辅助资料,自主学习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春秋五霸的崛起和周王室的衰落的原因和影响。
3.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观点。
4.案例分析:教师呈现春秋时期的战争和变革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辅助资料:准备教材和相关的辅助资料,如历史书籍、论文、文章等。
2.多媒体设备:准备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用于展示教材中的插图、图表和案例。
3.板书设计:准备板书设计,包括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以及春秋五霸的崛起和周王室的衰落。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情境,引发学生对春秋时期的兴趣和好奇心,如:“你们听说过春秋时期吗?你们认为春秋时期是怎样的一个时期?”2.呈现(10分钟)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教材中的插图、图表和案例,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特点。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春秋时期的开始、周王权的衰落、诸侯争霸、春秋五霸的出现以及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特点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春秋时期的历史知识相对较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事实来加深对春秋时期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于春秋时期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也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特点,掌握春秋五霸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春秋五霸的相关知识。
2.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春秋五霸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春秋时期的历史知识。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地图等PPT幻灯片。
2.教材:准备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6课的教材。
3.参考资料:收集与春秋时期相关的参考书籍、论文等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者历史事件,引发学生对春秋时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幻灯片呈现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春秋五霸的相关知识,同时进行讲解和阐述。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和影响,通过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春秋时期的动荡、战国时期的分裂;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了解春秋时期的动荡、战国时期的分裂。
三、教学难点: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利用图片、视频或实物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回想或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动荡时期,如战国时期、五代十国等,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习新课:(1)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动荡原因,如贵族的斗争、邻国的侵略等。
(2)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分组讨论并汇报:在春秋时期,各国为什么会频繁发生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什么?(3)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春秋时期的动荡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有什么意义?3.巩固扩展:(1)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小组讨论、辩论或角色扮演等活动,深入了解春秋时期的各国争霸、贵族政治等。
(2)引导学生进行多元思考,设计相关问题,如《春秋》是如何成为一部史书的?春秋时期的贵族政治与中国封建政治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五、课堂作业:设计作业,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网上搜索,了解春秋时期的其他重要历史事件,并制作一份PPT或写一篇小论文,进行总结和交流。
六、板书设计:动荡的春秋时期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动荡和战国时期的分裂,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在巩固扩展环节中,设计了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多元思考,深入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意义。
通过课堂作业,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扩展知识面。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了解春秋时期的时间、周王室地位下降的原因及其影响。
1.2掌握春秋五霸及其主要事迹。
1.3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
2.2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激发其学习兴趣。
3.2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社会进步需要付出代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时间、周王室地位下降的原因及其影响;春秋五霸及其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春秋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图上的诸侯国,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诸侯国?2.讲解春秋时期背景2.1讲述周王室地位下降的原因,如分封制的瓦解、诸侯国的崛起等。
2.2通过多媒体展示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分布图,让学生直观感受诸侯国的数量和范围。
3.春秋五霸3.1介绍春秋五霸的概念及其事迹。
3.2分析每个霸主的特点,如齐桓公的改革、晋文公的称霸等。
3.3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春秋五霸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4.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4.1讲述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
4.2分析诸侯争霸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兼并战争导致土地集中、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等。
5.2布置作业: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春秋时期著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下节课分享。
四、板书设计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1.春秋时期背景1.1周王室地位下降原因1.2诸侯国的崛起2.春秋五霸2.1齐桓公2.2晋文公2.3宋襄公2.4秦穆公2.5楚庄王3.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3.1农业3.2手工业3.3商业4.春秋时期的影响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案例、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对春秋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公开课教案_1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2.了解周王室衰微的史实.3.识记诸侯争霸的人物,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对社会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让学生观察分析春秋时期生产工具变化,对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初步掌握基本社会发展规律.教学重难点1.农业2.诸侯争霸导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师: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
师: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了西周的灭亡。
之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东迁,史称东周。
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这是一个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动荡的春秋时期。
同学们,前面我们讲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人们都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石制工具、磨制骨工具和铜制工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到了春秋中期,我国出现了铁制农具,铁农具的出现是我生产工具的重大的变革。
因此,铁农具的经广泛使用就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由于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就使得深耕细作成为可能。
此外,我国在春秋时期已经使用牛耕,到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并出现了用两头牛牵引的耕作方式。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它促进了耕作方法的改进,使深耕细作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
而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更为农业生产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自主预习时间:前770~迁476年1、生产力发展状况:青铜工具广泛使用,铁器开始出现。
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
政治局面:2、周王室日渐衰微,无力控制局面。
3、较大的诸侯国不断发动战争,先后起来争霸。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1.生产工具的改变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的影响有那些. 我国在春秋时期已经使用牛耕,到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并出现了用两头牛牵引的耕作方式。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它促进了耕作方法的改进,使深耕细作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优质课教学设计_1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课堂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
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变动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
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
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
教学方法讨论、练习、启发。
教学手段课件、触控一体机。
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导入:出示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复习提问:这是西周的什么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周王与诸侯的关系是怎样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周王是天下共主,高高在上。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争霸斗争成为时代特征。
师:板书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二、讲授新课(1)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1、春秋时期,经济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2、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师: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特别是铁农具的使用的牛耕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中国进入铁器时代。
生:农业方面;手工业及其他作业方面;商品的交换及金属货币的使用。
生:铁农具的牛耕的使用。
(2)王室衰微师:指名读《王室衰微》部分。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特点。
本课内容丰富,涉及诸侯争霸、礼乐制度、社会变革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到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級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對於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特点可能还不太熟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了解,深入分析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从而把握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礼乐制度、诸侯争霸等概念可能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重点讲解和阐述。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特点,掌握诸侯争霸的基本情况,认识春秋时期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特点。
2.难点:诸侯争霸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春秋时期的历史氛围。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沟通能力。
4.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春秋时期与其他时期的历史特点,加深学生对春秋时期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和教学辅助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春秋时期的地图,让学生对春秋时期的地理位置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教师简要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历史知识,提问:春秋时期是怎样的一个时期?有哪些重要事件?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春秋时期的历史特点,呈现春秋时期的重要事件,如齐桓公称霸、晋文公称霸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春秋时期,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D.春秋时期,“霸主”取代了周天子
10.关于春秋争霸战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争霸的背景是周王室的衰微
B.争霸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威信
C.争霸的实质是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的政治经济特权
导
学
过
程
课
堂
反
馈
练
习
与
巩
固
一、单项选择题
1.春秋时期可以看到的一种新的耕作场景是()
A.用耒耜耕作B.使用打制石器
C.使用青铜农具D.出现牛耕
2.春秋战国乱悠悠,“春秋五霸”这样的争霸局面的出现,源自哪一制度的衰落()
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
3.《论语》中说:“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是古人对下列哪一历史时期的描述()
课题
第六课时动荡的春秋时期
课型
新授课
主备
学
习
目
标
1.了解春秋时期经济发展及王室衰微的表现;
2.识记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并探究春秋争霸的影响。
3. 通过学习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史实,认识到国强要革新,国兴靠人才的道理。
学习重点
春秋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学习难点
春秋时期的主要特征
导
学
过
程
预
习
自
测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3、影响:(1)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2)出现了大规模的。
4、诸侯国最早出现于时期,源于西周实行的制。
课
堂
交流与探源自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周来说,正是它所分封的诸侯国最终取代了帝国的荣耀,周的地位甚至连一个小国都不如。失去约束的诸侯之间,为了自己的利益开始了争霸的历程,一位当时出生在山东的文人记录下了这一切,他把这本记录历史的书叫做《春秋》。
D.争霸的结果是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也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诸侯国
11、下列不属于春秋霸主的是( )
A.晋文公 B.齐桓公 C.楚庄王 D.秦孝公
12、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从木、石、骨、蚌农具到铁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是生产工具上的革命。铁工具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是在( )
A.商朝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C.齐桓公本人的威信和能力D.管仲的改革壮大了齐国的力量
8.战车自商代晚期崛起,春秋趋于鼎盛。随着作战地域的扩大,战车受地形的限制,到战国时期开始衰落,逐渐被步兵和骑兵取代。战车的兴衰直接反映了当时()
A.商业的发展B.社会的安定C.战争的需要D.运输的需求
9.下列关于春秋时期的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周天子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B.周天子已不能对各诸侯国发号施令
C.诸侯成为霸主,开始左右周天子D.诸侯国对周天子已不存在纳贡的义务
6.与其他历史时期相比较,春秋时期最主要的社会面貌用下列哪个词语来概括最为恰当()
A.争霸B.分封C.变法D.通商
7.齐桓公首先称霸有诸多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在于()
A.以“尊王攘夷”为号召B.周天子派人参加会盟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
4.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朝贡周天子7次,同时也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种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B.鲁国主动结好齐、晋
C.周王室地位衰落D.天子依附于诸侯
5.史书记载:周平王去世时,丧葬费筹集不出来。继位的周桓公只得派人去鲁国,乞求鲁国出些财物好办丧事。此事说明,东周初年()
1、农业:出现农具和。
2、手工业:规模扩大,专业化程度提高。
3、商业:商业活动活跃,出现交换市场。
2、王室衰微
1、背景:社会动荡,逐步瓦解。
2、表现:周王室统治势力大减,无务控制诸侯,甚至依赖诸侯国的支持。
3、诸侯争霸
1、方式:以“”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地位。
2、著名霸主:、、、等先后争霸中原。
(2)材料二中提到“霸主的兴替”,请你说出在春秋时期,相继出现的四位霸主。
(3)材料二中提到“霸主的兴替”全部取决于战争,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请你结合所学说一说,决定春秋时期霸主兴替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4)试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评价春秋争霸的影响。
(5)你知道春秋时期有哪些脍炙人口的成语吗?写出两个?
材料二历史上的春秋时代,历时200多年,100多个诸侯国家,竞相争霸,战争不断。表面上看,诸侯国的强弱变迁,乃至霸主的兴替,全部取决于战争。但实际上,战争只是一层表象而已。——《春秋争霸之我见》
(1)春秋时期开始于哪一年?在材料一中为什么说“所分封的诸侯国最终取代了帝国的荣耀”?材料一中提及的“诸侯之间为了自己的利益”指代哪些利益?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