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科学课堂笔记.doc

合集下载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第一学期课堂笔记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第一学期课堂笔记

牛津上海版七年级第一学期科学第八章身边的溶液第一节溶解1.溶液: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如:消毒酒精;生理盐水;碘酒等等可溶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物质。

不可溶物质:不可在水中溶解的物质。

2.溶质:溶解在液体里的物质。

固体、液体或气体。

3.溶剂:溶解溶质的液体。

液体,常见的如水、酒精,汽油。

4.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溶质颗粒大小(颗粒越小溶解速度越快)搅拌与否(搅拌使溶解速度加快)温度高低(加温使溶解速度加快)第二节水以外的溶剂1.生活中除了水,酒精,汽油等也可以作为一些物质的溶剂使用。

2.水是常用的溶剂,但它不能溶解所有的物质。

碘和指甲油等不能溶于水,但却可以溶于其它溶剂。

3.干洗:利用水以外的更容易溶解污渍的溶剂,清洗衣物,并且该溶剂不会溶解衣物。

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溶液溶液的分类:酸性溶液;中性溶液;碱性溶液第四节常见的酸碱指示剂1. 常用酸碱指示剂:石蕊是酸红、碱蓝,水紫(原)色酚酞是碱红、酸和水无(原)色。

2. pH试纸:遇酸变红色,遇碱变蓝色,遇蒸馏水变淡绿色3. pH试纸特点:pH值在0—14之间pH值小于7是酸性 pH值等于7是中性 pH值大于7是碱性pH值越小,酸性越强 pH值越大,碱性越强第五节酸碱溶液混合后的变化1.在碱溶液中加入酸溶液后,溶液的碱性减弱。

2.在酸溶液中加入碱溶液后,溶液的酸性减弱。

3.中和作用:酸碱混合时,会使对方的酸性和碱性减弱生成盐类物质和水。

4.酸碱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第六节酸雨1. 酸雨是pH小于5.6的雨水2. 引起酸雨的主要物质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3. 酸雨的危害:(1)河流、湖泊酸化,导致水生物、植物死亡。

(2)土壤酸化,导致森林死亡,农作物枯萎。

(3)加速建筑物和文物古迹的腐蚀和风化过程。

(4)影响人体健康。

4. 预防酸雨的措施:控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第七节酸碱溶液的腐蚀性1. 稀盐酸的腐蚀性:(1)稀盐酸可以与除铜以外的金属发生反应,反应速度快慢不一,生成氢气等,所以不能将稀盐酸存放在金属容器中。

七年级上册第9课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第9课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第9课课堂笔记以下是一份七年级上册第9课的课堂笔记:第9课:《我的信念》一、重点字词嘈杂(cáo) 2. 寂静(jì) 3. 企盼(qǐ) 4. 窒息(zhì)蹂躏(róu lìn) 6. 猝然(cù) 7. 庸碌(yōng lù)二、重点词语解释嘈杂:声音杂乱扰人。

寂静:没有声音,安静。

企盼:盼望。

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摧残。

猝然:突然,出乎意料。

庸碌:平庸,无所作为。

三、问题解答1、“我永远追求安静的工作和朴素的生活”一句中“安静”和“朴素”两词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答:不能互换位置。

“安静”是针对工作环境而言的,“朴素”是针对生活环境而言的。

2、“我一直过着恬静的日子”一句中的“恬静”是什么意思?“恬静”与“安静”有区别吗?答:“恬静”是指内心平静、安宁。

“安静”是指环境没有声音,平静。

3、“一位朋友去看她时,说她依然年轻、漂亮、活泼”一句是作者对居里夫人容貌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答:其作用是突出居里夫人的美丽、活泼、乐观,强调她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女性。

4、“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朴素的生活”一句中“永远”能否删去?为什么?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不能删去。

“永远”表达了作者对安静的工作和朴素的生活的执着追求,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喜爱和不变的情怀。

5、“我想用整个心灵来守护它”一句中的“守护”一词能否换成“珍惜”?为什么?答:不能换成“珍惜”。

“守护”是强调保护、保卫,强调作者对科学的热爱和坚守;“珍惜”强调重视、爱惜,不符合语境。

第一章第二节课堂笔记

第一章第二节课堂笔记

第一章第二节课堂笔记第一课时:一、石蜡燃烧1、白瓷板压在火焰上现象:观察到黑色的粉末状物质产生原理:石蜡不完全燃烧产生了炭黑说明:石蜡中含有碳元素2、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现象: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说明:石蜡燃烧产生了水3、沾有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现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石蜡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4、子母焰实验说明:白烟的成分是固态的石蜡小颗粒5、石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石蜡+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区分的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新物质是指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不同的物质)常见易混淆的例子:铁铸成锅是物理变化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导热性、延展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不稳定性等。

四、化学变化的现象:化学变化中除了生成新物质外,还伴随着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有助与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但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注意: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五、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实验:加热试管中的火柴头现象:火柴头急速燃烧,橡皮塞被弹出说明: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

植物的光合作用: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石蜡、酒精等物质的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干电池工作: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蓄电池充电: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第二课时:一、灼烧葡萄糖、砂糖、面粉有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变黑,说明里面都含有碳元素。

二、金刚石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而石墨质地柔软,可做润滑剂。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为什么物理性质差异那么大?结构不同,性质也不同。

结构决定性质。

三、科学家(1)法国—拉瓦锡—空气的成分(2)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3)俄国—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4)居里夫人发现了钋和镭(5)中国—侯德榜改变纯碱的生产工艺。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目录
1. 物质
2. 细胞
3. 声音
4. 光
5. 电
6. 地球
7. 天文学
8. 生物
物质
- 物质的分类:固体、液体、气体
- 物质的性质:质量、体积、密度、颜色、形状、硬度
- 认识物质的方法:观察、测量、比较
细胞
- 细胞是一切生命现象发生的基本单位
- 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和相同点
声音
-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 声音的传播方式:空气传播、固体传播、液体传播- 声音的特征:响度、音调、音色

- 光是一种能量传播方式
- 光的来源:太阳光、光源
- 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吸收

- 电是一种常见的能量形式
- 电流的产生原因:电压、电阻
- 电路的组成:电源、导线、电器
地球
- 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
- 地球的内部:地壳、地幔、地核
- 地球的大气:大气层、气候
天文学
-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 星座和星图的认识
- 月亮的形态变化:月相
生物
- 生物的组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 生物的分类:植物界、动物界
- 遗传的基本规律:基因、显性、隐性、遗传性状
以上是新北师大版七年级科学的知识点总结。

总字数:XXX。

关于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科学知识点大全

关于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科学知识点大全

关于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科学知识点大全一、单元概述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要涉及科学领域中的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基础知识。

本单元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掌握生命的基本特征、物质的组成和变化、以及物体的运动和力等基本概念。

二、生物学知识点1. 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线粒体2. 动植物细胞的异同- 动物细胞无细胞壁、叶绿体;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叶绿体。

3. 生物的分类- 生物的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4. 生物的适应性-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

三、化学知识点1. 物质的组成- 物质由元素组成,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 原子和分子-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粒子。

3.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

- 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4.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四、物理学知识点1. 物体的运动- 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 物体运动的快慢叫速度。

2. 力的作用-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重力与质量- 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 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五、总结本单元涉及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多个科学领域的知识点,内容较为丰富。

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理解生命的基本特征、物质的组成和变化、以及物体的运动和力等基本概念,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一上册第1章总结知识点

初一上册第1章总结知识点

初一上册第1章总结知识点
本章主要介绍了科学与科学实践的基本概念,包括科学的概念、科学实践的基本特点、科
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对科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科学
实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以后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进行科学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1 科学的概念
科学是一种寻求真理的理性活动。

它是通过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进行观察、实验和理论构建,从而揭示客观规律和规律性的认识活动。

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
界的重要手段。

科学是寻求真理的过程,它包括了对现象、规律、机理、方法等方面的认识。

1.2 科学实践的基本特点
科学实践是验证科学理论的最终标准。

科学实践的基本特点包括:客观性、系统性、可验
证性、可预测性、可控制性和可重复性等。

这些特点是科学实践持续发展和提高科学认识
水平的重要保证。

1.3 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了实验、观察、模型建立、推理等。

其中,实验是科学研究中最
重要的手段之一,它是对自然界进行人为干预的过程,是获取科学知识的有效途径。

总之,初一上册第一章的内容涉及了科学概念、科学实践的基本特点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
方法等方面,对学生们初步了解科学、认识科学研究方法和发展规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自觉尊重科学、
学习科学、使用科学,不断完善自己,为将来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
好准备。

七年级上册英语科学普及出版社课堂笔记记录

七年级上册英语科学普及出版社课堂笔记记录

七年级上册英语科学普及出版社课堂笔记记录英语arise arose arisen 呈现、出现beat beat beaten 打败become became become变成begin began begun开始bend bent bent弯曲bet bet bet 打赌bite bit bitten 咬、叮break broke broken打破bring brought brought 带来broadcast broadcast broadcast 广播、播放build built built 建设burn burnt burned burnt burned燃烧burst burst burst 爆炸、爆裂buy brought brought 买can could 能catch caught caught 抓住choose chose chosen选择come came come来cost cost cost 花费cut cut cut 切割deal dealt dealt处理dig dug dug挖do did done 做draw drew drawn画dream dreamt dreamed dreamt dreamed 做梦、向往dirnk drank drunk喝drive drove driven驾驶eat ate eaten吃fall fell fallen降落、落下feed fed fed喂feel felt felt 感觉fight fought fought打架find found found 发现fly flew flown 飞have had hadhear heard heard 听hide hid hid 隐藏hit hit hit 碰撞hold held held握住、认为hurt hurt hurt 伤害keep kept kept保持know knew known知道lay laid laid 平躺lead led led 导致learn learnt learned learnt learned学习leave left left离开let let let 让lie lay lain说谎light lit lighted lit lighted点燃lose lost lost 失去make made made 制造、做may might 可能mean meant meant 表示…的意思meet met met 遇见mistake mistook mistaken错误must must 一定pay paid paid 付款put put put放ring rang rung 打电话给…rise rose risen上升run ran run 跑say said said 说see saw seen 看见seek sought sought寻找sell sold sold卖send sent sent 送、寄、派遣set set set 出发shake shook shaken震惊shall should 将一、介词一些容易混淆的介词:1、表示时间的at、on in的用法区别at主要表示:(1)在某具体时刻之前,如at seven o’clock,at 7:30。

科学课堂笔记

科学课堂笔记

科学课堂笔记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一水滴里的生物1、细菌、霉、病毒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2、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

3、绝大多数的微生物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4、微生物在大自然中的分布极广。

5、使用显微镜时要注意什么?答:(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二做酸奶1、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变成酸奶。

2、利用细菌可以(加工食品)、(生产药品)、(净化环境)、(生产燃料)。

3、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和细菌叫做(病菌)。

4、许多传染病是由(病菌)引起的。

用(捂住鼻子打喷嚏)、(用热水冲洗筷子)、(勤用肥皂洗手)等方法可以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

5、请你设计如何自制酸奶?答:材料:牛奶、玻璃瓶、酸奶、小勺、杯子、温度计、锅等。

步骤:(1)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

(2)待牛奶冷却到35~40℃,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

(3)再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

(4)保温5~6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现象:牛奶变成了粘稠的酸奶。

结论: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三馒头发霉了1. 青霉菌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做青霉素。

2. 物体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霉。

3. 英国细菌学家费莱明首先发现了青霉素。

4、怎样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答:(1)真空包装;(2)放干燥剂(3)低温保存;(4)太阳暴晒。

5、请你设计馒头发霉的实验。

答:材料:湿馒头、干馒头、塑料袋等。

步骤:(1)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2)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5天后观察它们。

现象:湿馒头发霉了,干馒头没有发霉。

结论:温暖、潮湿的馒头容易发霉。

四搭建生命体的“积木”1.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2. 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功能。

3. 英国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胡克是最早观察到细胞的科学家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上科学课堂笔记第一章科学入门§1-2:观察和实验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1-3:长度和体积的测量一、长度的测量1、测量: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2、测量工具:刻度尺(零刻度、量程、最小刻度)二、体积的测量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中央最底处相平。

液体体积常用升和毫升表示。

§1-4:温度的测量一、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二、单位:摄氏度,用℃表示。

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在0到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一摄氏度。

三、测量工具:温度计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切勿用来测量超过温度计量程的温度。

测量时,手要握温度计的上端,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如果测量的是液体温度,则要使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要接触容器壁和底部。

测量时,要等到温度计的水银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

读数时,眼睛应平视,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纪录读数时,数字和单位要写完整。

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使用之前必须用力甩几下。

§1-5:质量的测量一、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质量和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无关。

二、测量工具:天平(左物右砝)物体质量= 砝码总质量+ 游码读数§1-7:科学探究(1)提出问题(2)建立假设(3)设计实验方案(4)收集事实证据(5)检验假设(6)交流和评价单位换算:(1)长度:1千米=1000米1米=100厘米=1000毫米=106微米=109纳米1km=1000m 1m = 100 cm = 100 0mm = 106 μm = 109 nm(2)体积:1立方米=1000升1升=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1m3=1000L 1L=1000mL 1mL=1cm3(3)质量: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4)时间1时=60分1分=60秒1h=60min 1min=60s第二章观察生物§2-1:生物与非生物一、观察蜗牛蜗牛的身体有眼、口、足、壳、触角等部分;蜗牛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没有听觉。

二、生物与非生物生物的基本特征:生长、繁殖、营养、排泄、应激性、遗传变异三、动物与植物动物与植物最根本的区别是能否进行光合作用、能否自由快速运动。

§2-2:常见的动物鱼类:体温不恒定、卵生两栖类:体温不恒定、卵生脊椎动物爬行类:体温不恒定、卵生鸟类:体温恒定、卵生哺乳类:体温恒定、胎生、哺乳动物原生动物:草履虫腔肠动物:海蜇(水母)、水螅、海葵、珊瑚虫扁形动物:涡虫、血吸虫无脊椎动物线形动物:蛔虫、蛲虫环节动物:蚯蚓、水蛭(蚂蟥)软体动物:蜗牛、螺、乌贼(墨鱼)、章鱼、蚌、蛤节肢动物:昆虫、虾、蟹棘皮动物:海星§2-3:常见的植物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2-4:细胞一、细胞的发现1665年,胡克发现细胞(其实是细胞壁)二、细胞的结构细胞膜:保护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细胞质:生命活动的场所细胞壁:保护支持细胞植物特有液泡:内有细胞液叶绿体:含有叶绿素,光合作用的场所三、细胞学说提出者:施莱登和施旺内容: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构成的。

四、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1、细胞的分裂:单细胞生物,增加个体数目;多细胞生物,增加细胞数目。

2、细胞的生长:增大个体体积3、细胞的分化:形成具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五、显微镜的使用(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1、使用步骤: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2、使用原则:先低后高、先粗后细、先降后升六、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擦、滴、取、展、盖、染、吸§2-5: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一、单细胞生物单细胞植物:衣藻、蓝藻单细胞动物:草履虫、变形虫二、细菌和真菌螺旋菌细菌球菌原核生物(无细胞核)杆菌霉菌真菌酵母真核生物(有细胞核)食用菌三、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四、组织:许多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

细胞分化组织五、植物的组织保护组织(根冠、表皮、种皮)输导组织(导管、筛管)营养组织(叶肉、果肉)机械组织(木纤维)分生组织(根尖分生区、芽生长点、茎形成层)六、动物的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血液、软骨、肌腱)肌肉组织(心肌、骨骼肌、平滑肌)神经组织七、皮肤的结构表皮真皮皮下组织§2-6: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生物体人体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2-7: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保护色、警戒色、拟态二、保护生物多样性大多数生物的灭绝是因为丧失了栖息地。

为了保护现有自然资源和生物种类,我们要建立自然保护区。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3-1:我们居住的地球一、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1、远去的帆船总是船身比桅杆先消失;2、一直西行的船又回到了原地;3、月食时缺损边缘总是呈弧形;4、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二、地球相关数据:赤道半径:6378千米,两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3-2:地球仪和地图一、经纬线经线: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也叫子午线。

赤道: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

纬线:与赤道平行的线。

二、经纬度经度:以0°经线为界划分东西经各180°纬度:以0°纬线(赤道)为界划分南北纬各90°三、半球的划分东西半球:20°W,160°E南北半球:赤道四、高中低纬度的划分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五、地图线段式比例尺数字式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文字式大比例尺地图(≥1:100000)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小比例尺地图(≤1:1000000)表示的范围大,内容简单经纬网定向法地图三要素方向指向标定向法一般定向法图例和注记§3-3:太阳和月球一、太阳日地平均距离为1.5亿千米,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约为11年。

光球层:太阳黑子太阳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二、月球1、月地平均距离为38.44万千米。

2、月球表面亮区是高地(月陆),暗区是平原或低地(月海)。

3、月球表面最引人注目的是随处可见的环形山。

4、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所以不能传播声音,也没有生命。

§3-4:观测太空1、国际上把天空划分为88个星座。

2、星图方位:上北下南、左东右西3、北斗七星是指大熊座,其斗柄春夏秋冬分别朝向东南西北。

北极星在小熊座,牛郎星在天鹰座,织女星在天琴座。

4、星等越小星越亮,肉眼可见的最暗的星是6等星。

冬季星空亮星最多。

§3-5:月相一、月相形成的原因①月球本身不发光②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化二、四个典型月相及农历日期新月(农历初一)上弦月(农历初七、初八)满月(农历十五、十六)下弦月(农历二十二、二十三)三、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正月初一(新月)端午节:五月初五(接近上弦月)中秋节:八月十五(满月)重阳节:九月初九(接近上弦月)§3-6:日食和月食一、日食1、日地月位置(月球在中间):2、发生时间:农历初一3、类型:日全食、日环食、日偏食4、过程(亏西):二、月食1、日地月位置(地球在中间):2、发生时间:农历十五、十六3、类型:月全食、月偏食4、过程(亏东):§3-7:探索宇宙1、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2、哈雷彗星绕日公转周期是76年。

3、银河系中,类似太阳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宇宙中,类似银河系的天体系统有10亿个左右。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4-1:熔化与凝固一、常见晶体:硫代硫酸钠(大苏打、海波)、冰、金属、食盐、明矾、萘、石膏、水晶常见非晶体:松香、沥青、玻璃、橡胶、塑料、蜂蜡二、发生热传递的唯一条件:温度差三、晶体熔化的两个必要条件:1.温度达到熔点;2.持续吸热。

四、晶体凝固的两个必要条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2.持续放热。

§4-2-1:蒸发一、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沸腾二、蒸发的特点:1、蒸发只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2、蒸发可在任何温度下发生。

三、影响液体蒸发的因素:温度、表面积、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四、液体蒸发吸热§4-2-2:沸腾一、液体沸腾的两个必要条件:1、温度达到沸点;2、持续吸热。

二、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三、沸腾时一定会有蒸发现象,但蒸发时不一定会有沸腾现象。

§4-2-3:液化一、气体液化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二、液化放热§4-3:升华与凝华升华实例:灯泡变黑、樟脑丸消失、结冰的衣服变干、干冰人工降雨。

凝华实例:雪、霜、雾凇、冰棍外表的霜、室内窗户上的“冰花”。

§4-4:物质的构成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分子之间有空隙。

.3、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

.4、扩散:固体、液体、气体三者都会发生扩散现象。

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都在做无规则的运动,同时也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4-5:物质的溶解性1、一定条件下,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溶解能力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

3、气体也能溶解在液体中。

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能力越弱。

4、物质溶解时,有的温度会升高(如氢氧化钠),放热;有的温度会降低(如硝酸铵),吸热。

§4-6: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一、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二、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气味、软硬、熔点、沸点、熔解性等。

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酸碱性、可燃性等。

三、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1、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酸石红、碱石蓝)2、测溶液的酸碱性:紫色石蕊试液测溶液的酸碱度:pH试纸3、酸性越强,pH越小;碱性越强,pH越大。

水有固态的冰、液态的水、气态的水蒸气三种不同的状态;水蒸气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常见实例分析:1、冬天,人口里呼出的“白气”:人呼出的较温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

2、打开冰箱门看到的“白气”:冰箱外面的水蒸气遇冷液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