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

合集下载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优化实施方案佳作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优化实施方案佳作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优化实施方案佳作汇报人:日期:contents•背景介绍•布局优化原则与目标目录•布局优化实施策略•保障措施与建议•学校布局优化案例分享01背景介绍城市学校数量多、容量大,而农村地区学校数量较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城乡学校布局与人口分布不匹配,导致部分地区学生上学难、上学远等问题。

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主要呈现城市集中、农村稀疏的特点,导致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现状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加剧了城乡教育差距。

学校布局与人口分布不匹配,导致部分地区学生上学难、上学远等问题。

学校布局缺乏整体规划,存在不合理之处,如部分地区学校过于集中,导致资源浪费。

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存在的问题通过优化学校布局,可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使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提高教育质量优化学校布局有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促进教育公平通过优化学校布局,可以减少学生上学难、上学远等问题,提高教育效率。

提高教育效率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优化的必要性02布局优化原则与目标确保所有适龄儿童都能获得义务教育机会,不论其社会经济地位、性别或居住地。

公平性原则效率原则均衡发展原则持续发展原则优化学校布局,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方便学生就近入学。

注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均衡发展,避免教育资源过度集中。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化趋势,不断调整和优化学校布局,确保教育的可持续性。

到2025年,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与区域发展规划的有机衔接,满足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划片入学需求。

目标1确保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差距明显缩小。

目标2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形成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供给体系。

目标3增强义务教育学校的生机与活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目标403布局优化实施策略政府应加大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资金投入,提高学校的硬件设施水平和教育教学环境。

布局调整实施方案

布局调整实施方案

营山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为了进一步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四川省教育厅(联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意见》精神,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全县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阶学校布局调整实施方案。

一、现状分析我县共有义务教育学校736 所,其中初中校点68所,小学校点668 所(单设初中12 所,完全小学17 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6 所),共有在校学生114254人,其中初中阶段在校学生37739人,小学阶段在校学生76515人;教职员工5117人,其中:小学2813人,初中2304人;专任教师4655 人,其中初中阶段专任教师1996人,小学阶段专任教师2659 人。

全县共有初中小学校园地1231444平方米。

其中:小学626816平方米,初中604628平方米,校舍486269平方米,其中:小学校舍232686平方米,初中253583平方米。

“十五”期间,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结合“普九”巩固提高工作,大力实施学校布局调整,优化配置教育资源。

但受丘陵地区自然、经济环境等条件限制,布局调整的目标没有完全达到。

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希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迫切愿望及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与滞后的办学条件的矛盾日益显现,突出地表现在:一是戴帽初中和村小布点仍然分散,规模较小,办学效益低下。

目前,全县村民小校点1444个,单师班1444个,而班额在25以下的就占491个,占村民小的34 %,近三年戴帽初中学校三个班不足200人,招生或毕业人数不足50人的就达20 所。

这种大摊子,高成本,低效益的办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二是中小学教师队伍量少质弱。

急待优化提高,多数农村中小学师资,特别是戴帽初中师资力量薄弱,初中学科严重不配套,代课教师多、学历偏低和老龄化的教师数量大,村小教师老龄化现象更为突出,与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改要求远远不相适应。

教育部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教育部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近上学的需要。农村小学1至3年级学生原则上不寄宿,就近走读上学;小学高年级学生以走读为主,确有需要的可以寄宿;初中学生根据实际可以走读或寄宿。原则上每个乡镇应至少设置1所初中,3万人口以上的乡镇可设置2所初中;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寨,要设置村小或教学点;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应保留或设置教学点。各地要根据实际条件合理确定学校覆盖范围,一般应使学生每天上学单程步行时间不超过40分钟;具备公共交通或校车服务条件的,学生每天上学单程乘车时间应不超过40分钟。
教育部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随着我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逐年增加、农村人口出生率持续降低,农村学龄人口不断下降,各地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进行了布局调整和撤并,促进了办学条件改善、教师队伍优化和办学质量提高。但同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大幅减少,导致部分学生上学路途变远、交通安全隐患增加,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并带来农村寄宿制学校不足、一些城镇学校班额过大等问题。有的地方在学校撤并过程中,规划方案不完善,操作程序不规范,保障措施不到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为进一步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现提出如下意见。
二、科学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
县级人民政府要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合理确定县域内教学点、村小、中心小学、初中学校布局,以及寄宿制学校和非寄宿制学校的比例,保障学校布局与学龄人口居住分布相适应,明确学校布局调整的保障措施,专项规划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并由省级人民政府汇总后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备案。
五、解决学校撤并带来的突出问题
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对学校撤并后学生需要寄宿的地方,要按照国家或省级标准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为寄宿制学校配备教室、学生宿舍、食堂、饮用水设备、厕所、澡堂等设施和必要的管理、服务、保安人员,寒冷地区要配备安全的取暖设施。有条件的地方应为学校配备心理健康教师。要科学管理学生作息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开展符合学生身心特点、有益于健康成长的校园活动,加强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和教育。

河南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有关问题的通报

河南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有关问题的通报

河南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有关问题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布日期】2016.11.03•【字号】教基一〔2016〕905号•【施行日期】2016.11.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教育正文河南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有关问题的通报教基一〔2016〕905号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教育局:现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有关问题的通报》(教基一厅[2016]5号)转发给你们,请高度重视,认真落实,进一步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

对于确需撤并的学校和教学点,要按照国家要求,严格撤并条件、规范撤并程序,坚持实事求是、先建后撤的原则,妥善解决好寄宿学生住宿、就餐和上下学交通等问题,防止《通报》中类似事件在我省发生。

各省辖市、县(市、区)要按照2013年报省政府备案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专项规划,对是否严格落实专项规划、保障措施是否到位、工作程序是否完善等情况认真自查,并将自查报告于11月30日前报省教育厅基教一处。

我厅将于11月底前组织检查组对各地专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联系人:仝志贤电话:69691880 信箱:**************河南省教育厅2016年11月3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有关问题的通报教基一厅〔2016〕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对科学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严格规范学校撤并程序和行为、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等做出了规定,要求县级人民政府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并备案。

近年来,各地严格执行专项规划,保留和恢复了一些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促进了农村教育健康发展。

同时,一些地方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撤并程序不规范、保障措施不完善、政策宣传不深入、少数教师群众不理解等问题。

鹿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方案

鹿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方案

鹿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方案一、县域教育发展背景环境分析鹿寨县地处中国西部12个省份之一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偏东北部,县域面积3356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人。

近年来,鹿寨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城乡发展,积极融入柳州“一小时经济圈”,扎实开展“二次创业”,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加快“经济升级城市转型”进程,全县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2009年,在克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洪灾、旱灾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0亿元,增长1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亿元,增长89.33%,;农民人均纯收入4990元,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40元,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4.2%。

当前,我县经济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教育必须跟上并适应这种发展势态。

教育作为社会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作用,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推动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历年来,鹿寨县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探索“有序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谐发展特殊教育,促进全县各级各类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具有鹿寨特色的县域教育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推进“初中进县城、小学进集镇”的集中办学工程,促进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打造教育强县。

二、义务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一)义务教育发展现状分析近几年来,农村人口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农村学校学生数呈急剧减少趋势。

一是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产生实质效果,学龄儿童高峰期已过,上中小学的学生相对减少;二是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把孩子带出去上学了;三是先富起来的一批人,纷纷外出创业,卓有成就,举家进城,在城里建房上户;四是外出务工的女孩子在外结婚,带出了一批人。

我县现有初中学校10所,其中寄宿制初中9所,初中在校生总数是8940人,寄宿生数是6440人,占总数的72.0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节选)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节选)

农家之友2012.12本栏责编林义丹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大幅减少,导致部分学生上学路途变远、交通安全隐患增加,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并带来农村寄宿制学校不足、一些城镇学校班额过大等问题。

有的地方在学校撤并过程中,规划方案不完善,操作程序不规范,保障措施不到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为进一步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总体要求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是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是政府的法定责任,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要适应城镇化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统筹考虑城乡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变化,以及当地农村地理环境及交通状况、教育条件保障能力、学生家庭经济负担等因素,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处理好提高教育质量和方便学生就近上学的关系,努力满足农村适龄儿童少年就近接受良好义务教育需求。

二、科学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县级人民政府要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合理确定县域内教学点、村小学、中心小学、初中学校布局以及寄宿制学校和非寄宿制学校的比例,保障学校布局与村镇建设和学龄人口居住分布相适应,明确学校布局调整的保障措施。

专项规划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并由省级人民政府汇总后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备案。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要保障学生就近上学的需要。

农村小学1年级~3年级学生原则上不寄宿,就近走读上学;小学高年级学生以走读为主,确有需要的可以寄宿;初中学生根据实际可以走读或寄宿。

原则上每个乡镇都应设置初中,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寨要设置村小学或教学点,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应保留或设置教学点。

各地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体力特征、道路条件、自然环境等因素,合理确定学校服务半径,尽量缩短学生上下学路途时间。

三、严格规范学校撤并程序和行为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程序。

2023年县域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

2023年县域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

县域农村义务培训学校布局规划为进一步合理布局各级各类学校,切实化解学前培训"入园难'、中学校校"大班额'"大校额'等问题,统筹推动县域城乡培训一体化改革与义务培训优质均衡进展,有效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依据《市城乡规划局市培训局关于开展培训网点专项编制工作的通知》(赣市规字〔20xx〕42号)精神,结合县情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培训设施现状布局状况目前,全县有一般高中2所(其中完中1所),中职学校1所;有义务培训阶段学校128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含民办学校1所)、特殊培训学校1所、学校9所、学校35所、教学点75个;有幼儿园121所,其中县城区公办幼儿园6所、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10所、学校附属幼儿园38所、民办幼儿园67所。

中学校在校同学46928人,其中学校24014人、学校12790人、一般高中8171人、中职1953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1598人;有教职工3269人。

始终坚持培训优先进展战略,不断加大培训投入,整合培训资源,改善办学条件,网点布局结构日趋合理。

县城区设置一般高中2所、中职学校1所、特殊培训学校1所、义务培训学校8所,其他乡镇均设置1所学校、1所中心学校或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遵循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原则,在人口较密、相对集中的村或地处边远、交通不便的村均设置了村小或教学点。

县城区有公办幼儿园6所,各乡镇均设置公办中心幼儿园、增设学校附属幼儿园。

二、培训设施进展目标和任务(一)基本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就近入学的原则。

科学规划学校布局,便利同学就近入学,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培训。

原则上每个乡镇都设置学校、中心学校、中心幼儿园,人口相对集中的村设置村学校、教学点、幼儿园,人口稀有、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保留或设置教学点和附属幼儿园。

2.坚持规范程序、先建后撤的原则。

严格规范农村义务培训学校撤并程序,确因生源削减必要撤并的,必需履行撤并方案制定、论证、公示、报批等程序;学校撤并应先建后撤,保证平稳过渡,依法规范撤并后原有校内校舍应优先用于当地培训事业。

巩义市人民政府关于巩义市“十三五”期间农村义务教育布局和寄宿制学校建设专项规划的报告

巩义市人民政府关于巩义市“十三五”期间农村义务教育布局和寄宿制学校建设专项规划的报告

巩义市人民政府关于巩义市“十三五”期间农村义务教育布局和寄宿制学校建设专项规划的报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巩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7.10.25•【字号】巩政文〔2017〕108•【施行日期】2017.10.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巩义市人民政府关于巩义市“十三五”期间农村义务教育布局和寄宿制学校建设专项规划的报告巩政文〔2017〕108号河南省人民政府: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优化农村中小学校布局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意见》(豫政〔2016〕71号)精神,适应我市城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优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努力提升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特制定本规划。

一、巩义市义务教育基本情况巩义市位于省会郑州和古都洛阳之间,是诗圣杜甫的故乡,河洛文化的摇篮。

总面积1041平方公里,下辖15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288个行政村,总人口82.4万人。

全市现有义务教育学校97所,其中小学69所、初中28所,在校学生76448人。

市区学校14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民办1所)、初中4所(民办1所),小学8所(民办2所),在校生24308人;农村学校83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初中19所、小学61所、教学点52个,在校生52140人(其中教学点4593人);全市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54所,寄宿生27363人,其中农村寄宿制学校47所,寄宿生21710人。

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职工共计5759人。

二、十二五期间我市农村义务教育布局专项规划实施情况巩义市委、市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围绕促进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发展目标,按照“优化资源促均衡,教育公平惠民生”的工作思路,持续增加教育投入,以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为切入点,集中力量组织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资源整合工程和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城乡之间办学条件差距明显缩小,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整体稳步提升,教育公平迈出重要步伐,2015年3月我市通过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的国家认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
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
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
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
见》,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县、教育为本和富民强县、教育先行的治县方略,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结构,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使教育适合城镇化的趋势,办人民需要和满意的教育,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全面提高质量为宗旨,围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创人民满意的学校这一目标,科学合理地布局,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进
社会城镇化进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立足长远,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发展。

二、基本原则
统筹兼顾、提高质量原则。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要处理好提高教
育质量和方便学生就近上学的关系,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
高度重视并逐步解决学校大班额问题,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村小和教
学点教学质量,努力满足农村适龄儿童少年就近接受良好义务教育需
求。

就近入学、科学合理原则。

农村1至3年级学生原则上不寄宿,就近走读上学,小学高年级学生以走读为主,确有需要的可以寄宿;每个乡(镇)都设置初中;保留和恢复必要的教学点。

尽量缩短学生上下学路途时间。

分步实施、先建后撤原则。

确因生源减少需要撤并学校的,要严格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的规定履行论证、听证、公示、报批等程序。

学校撤并应先建后撤,统筹考
虑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寄宿生学生设施等条件保障,保证平稳过渡。

要结合村镇建设和学龄人口居住分布,加强趋势预测,合理确定建设项目,合理安排建设资金,新建、扩建、改建一批学校,做好学校布局调整的保障措施。

坚持标准、内涵发展的原则。

布局调整的学校规模,占地面积、校舍面积、平均班额、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学校建设标准。

新建的学校在师资设备、办学力量上都要配套跟进,使新建的学校成为内涵发展的特色学校。

三、发展目标
一)小学。

现有小学128所,其中城区四所(桃花江小学、桃花路小学、桂花园小学、近桃小学),农村完小100所,教学点24个。

规划到201X年:
1.城区。

新建城南学校小学部,计划招生小学30个班1350人,其他四所完小,提质扩容,解决城区小学大班额问题。

农村。

撤并桃花江镇肖家山小学、桃花江镇莲花小学、大栗港镇铁锚村教学点和金牛村教学点,恢复重建学校1所:
大栗港镇黄龙嘴教学点。

届时全县共有小学125所。

其中城区4所,教学点22所,农村完小99所(寄宿制小学18所)。

二)初中。

现有初中学校44所(包括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其中寄宿制学校为42所,城区现有4所初中(桃花江镇一中、桃花江镇二中、桃花江实验中学、玉潭实验学校),农村有40所。

规划到201X年:
1.城区。

新建城南学校初中部,计划招生30个班,1500名学生。

农村。

撤并桃花江镇花桥中学、桃花江镇株木潭中学。

届时全县共有初中43所,其中城区5所,农村38所。

九年一贯制学校。

现有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桃花江镇花果山学校、高桥乡石井头学校、鸬鹚渡镇板溪学校、三堂街镇湖莲坪学校、大栗港镇栗山河学校、牛田镇杉树仑学校、松木塘镇中心学校、松木塘镇桥头河学校。

规划到201X年,继续保留和扩建这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满足该学区就学需要。

四、重点和难点
1、撤并学校6所:
其中:
初中2所,小学2所,教学点2所。

桃花江镇花桥中学、株木潭中学、肖家山小学、莲花小学,大栗港镇铁锚村教学点和金牛村教学点。

2、新建学校1所,即城南学校。

3、恢复学校1所,即大栗港镇黄龙嘴教学点。

五、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

为顺利平稳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县政府成立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发改、财政、编办、人保、城建、国土资源、公安、信访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负责日常工作。

各部门要明确各自责任,通力协作,形成合力,扎实推进。

二)确保资金投入。

财政、教育部门要合理测算资金需求,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二是依法盘活撤并调整学校闲置校产、地产,变现资金全部用于学校建设;三是争取国家和省级
中小学建设项目和专项经费,统筹利用好校安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教育文化园区建设项目等资金。

三)做好宣传动员。

学校布局调整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各乡镇、各部门要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加快学校布局调整的必要性、紧迫感和现实意义,尽早形成共识,取得社会各界理解和支持,使广大群众大力支持和配合学校布局调整工作。

四)编制校园规划。

县教育局负责规划指导申报,各校要确定专人,会同有资质的部门制定好布局调整学校建设规划。

城区所有学校校园规划要按标准化学校要求进行整体设计,将校园文化、美化、绿化、亮化等工程列入校园规划,做到功能分区明确,建筑特色鲜明,整体布局合理,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优美的育人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