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论题之一_预设

合集下载

语用预设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语用预设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语用预设相关研究文献综述语用预设领域的研究成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深入和丰富,相关研究论著的相继发表,预设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成果,这些论著记录了预设的研究发展历程,代表着各个阶段预设的研究水平,同时也为以后继续进行相关的研究的学者奠定基础。

本文对这些相对零碎但是丰富的研究资料进行系统分析,使整个语用预设的研究现状在学术上给读者呈现宏观的认识,以便探究预设文献研究的大致水平以及基本状况。

标签:语用预设;综述;预设理论;应用研究一、引言预设又称前提、先设,由德国哲学家弗雷格率先提出,他认为任何命题都存在着“一个理所当然的预设”。

随后英国的斯特劳森发展,将预设看做是自然语言中一种特殊的推理现象。

随着预设的发展,语言学家们发现,预设进入语言学范畴以后,慢慢进入了语用学范畴。

随着国内外预设研究的不断深入,预设理论也更加全面与系统化,其理论的应用研究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兴趣。

二、国外研究现状弗雷格在《意义和所指》中用“预设”解释了语义中的逻辑现象。

预设本来是逻辑学概念,后来进入到语用学领域。

利奇将预设分成逻辑和语用预设,法国语言学家基南把预设看作是话语的社会合适性所需要满足的条件。

菲尔摩(1971)结合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语用预设。

斯特劳森在1950年提出了预设新理论,预设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佩斯在他的《语用学》一书中进行了预设理论的论述。

戴维·克里斯特尔把预设定义为“与语言相关的,当说话人说某一句子时所持有的假设。

”莱文森指出,预设有两大区别特征,一是可取消性,二是依附于表层结构。

卡图南(1973)列举了主要的预设触发语,列文森(1983)列举了13种预设触发语的类型,和卡图南的分类大致相同,但是多了一种类型。

国外的理论应用研究近几年也开始涌现:Stalnaker 在1974年提出了两个有巨大影响的主张,2006年Ippolito 从语义合成的角度探讨虚拟条件句中的预设投射现象。

其后,Schlenker在2007年提出了透明理论,进一步将预设投射问题的研究向纵深推进。

语义学和语用学中的“预设”问题

语义学和语用学中的“预设”问题

浅析语义学和语用学中的“预设”问题摘要:”预设”(presupposition)也称之为前提,是语义学中的重要概念。

上个世纪70年代曾有大量文献讨论过这个概念。

一般说来预设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

语义预设是以真值条件为基础的,存在于句子结构与句意之中。

语用预设是关于说话与语境之间的关系,其特征是预设的合适性和共知性。

本文从语义学和语用学角度浅谈”预设”在语义学中和语用学中的区别和联系。

关键词:语义预设;语用预设;区别和联系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05-011.语义学领域的预设1.1 语义预设的理论基础。

语义学领域的预设研究句子本身固有的意义,不考虑说话人或者作者以及听众对语言的背景知识的理解,也就是说它与语境无关,它是建立在真值条件语义理论的基础之上的,例如:a. peter’s grandma bought him a new bike.b. peter has a grandma.上面的例子在语义学领域下根据我们学过的”真值条件”应该这样进行描述:如果a 是真实的,b则是真实的;如果a 是虚假的,则b还是真是的;如果b是真实的,则a 或者是真实的或者是虚假的。

具体到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这样进行解释:彼得的奶奶给他买了一辆自行车是真实的,则彼得肯定是有奶奶的。

如果彼得的奶奶给他买了辆自行车是假的,那么彼得还是有个奶奶的。

而彼得有个奶奶,那他奶奶给他买自行车这件事是可真的也可是假的。

也就是说彼得的奶奶给他买不买自行车都是可以的。

1.2 语义预设的特点。

一般说来,语义预设有稳定性(stability)、可变性(changeability)这两个基本特点。

(俞如珍,1996,25)①稳定性(stability)。

语义预设依赖于语言内部词语的词汇意义和句子结构,不受外部语境的影响,因此是稳定的。

对语句进行否定或者加以疑问都不会影响句意和句子预设。

浅析语用预设

浅析语用预设

浅析语⽤预设2019-03-17摘要: 预设是语⾔哲学的⼀个重要课题,是⼀种普遍的语⾔现象。

预设分为语义预设和语⽤预设。

本⽂从语⽤学的⾓度,分析了语⽤预设的基本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语⽤预设在⾔语交际中的重要作⽤。

关键词: 语⽤预设语⽤学基本特征⾔语交际功能⼀、引⾔预设,也叫“前提”、“先设”,由德国哲学家Frege于1892年最早提出。

Frege认为,命题都存在着“⼀个理所当然的前提”,即充当命题主项的“简单或者复合的专有名词都必须具有指称现象”。

20世纪50年代,英国语⾔学家Strawson发展了Frege的这⼀思想,将这类现象看作是⾃然语⾔中的⼀种特殊的推理关系(王杨,2005)。

预设由此进⼊了语⾔学的研究范围。

随着语⽤学的发展,语⾔学家意识到了预设与语境的紧密联系,因此,预设成为了语⽤学⼀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语⽤预设这⼀概念最早由Stalnaker(1975)提出。

此后,很多语⾔学家开始对语⽤预设进⾏研究。

本⽂从语⽤学的视⾓,讨论和分析语⽤预设的基本特征及其在⾔语交际中的功能。

⼆、语义预设和语⽤预设(⼀)语义预设语义预设是从语句的意义或命题的真假值来考察和定义的。

在哲学家和逻辑学家看来,语句⽆真假,只有命题才有真假。

否定句⼦本⾝,前提保留不变。

(1a)John’s brother has just got back from Nigeria.(1b)John has a brother.(1c)John’s brother hasn’t got back from Nigeria.句(1a)的意思是“约翰的哥哥从尼⽇利亚回来了”。

该句话中必须有⼀个“预设”,那就是(1b)“约翰有⼀个哥哥”。

如果否定句(1a),即(1c)“约翰的哥哥没有从尼⽇利亚回来”。

这句话也有⼀个预设,即(1b)“约翰有⼀个哥哥”。

因此,语义预设是稳定的。

同时,它⼜是可变的。

语句的预设与它的焦点有密切关系。

随着信息焦点的变化,即使保留句中的每个词,预设也会随之变化。

语用预设

语用预设

语用预设1.引言预设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尤其是语义学和语用学领域争议颇多的研究课题。

一方面,预设类似于蕴涵能脱离语境而存在,而另一方面,预设似乎对语境,例如句内语境又具有敏感性传统上,语义学理论将预设看作是基于语句间真值条件的一种语义关系。

语用学理论则倾向于把预设作为有效执行言语行为的适切条件或者说话人及其听话人共享的共有知识来对待。

2. 语用预设的概念预设也称“前设”、“先设”、“前提”,同时它也是一种推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的推理即在语言结构的基础上,依靠逻辑概念、语义、语境等推断出话语意义的先决条件。

预设一般可分为语义预设(Semantic presupposition)和语用预设(Pragmatic presupposition)两种。

语义预设建立在真值条件基础上,绝大部分是由语言本身所引起的。

如John’s brother is ill.无论这话真实与否,前提“John has a brother”一直存在,此预设由属格“’s”而来。

可见语义预设是语句命题本身所拥有的一种意义,是静态的、抽象的。

但在具体的话语交际中,语句总是与具体使用相联系,处于一定的语境中,因此从单纯的语义角度来研究预设显然是不够的,有必要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研究预设,这就构成了预设的语用研究。

语用预设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何自然,1997:68)。

语用预设把预设和说话人联系在一起,与语境密切相关,是动态的、具体的。

语用预设一般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理解:(1)语用预设是说话人或当事人对语境所作的设想。

说话人对自然语言环境有他自己的理解,有一些设想,并基于这些设想展开话语交际,语用预设是话语产生的背景信息。

(2)语用预设涉及说话人或当事人的态度和意图。

说话人想通过自己的话语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并希望听话者理解他的话中语,以达到说话人想要的效果。

(3)语用预设涉及说话人所作强调。

第六章 语用学(预设和

第六章  语用学(预设和

第四节 语言的接触

三、多语共用 (一)社团双语和个人双语 (二)自然双语和 认为双语 四、语言接触 (一)语言融合的成因 (二)语言融合的方式:1、自愿融合 2、被迫 融合 五、语言混合:1、皮钦语 2、克里奥尔语
二、地域方言

(一)地域方言的成因 1、交际的阻隔 2、异族语言的影响 (二)地域方言的差异 (三)地域方言的发展
地域方言的论述《颜氏家训 音辞篇》

“自兹厥后,音韵铎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喻,未知孰是。 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榷而量之,独金 陵与洛下耳。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旨,失在浮浅,其辞多 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沈浊而讹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 然冠冕君子,南方为优;闾里小人,北方为愈。易服而与之谈,南 方士庶,数言可辩;隔垣而听其语,北方朝野,终日难分。而南染 吴越,北杂夷虏,皆有深弊,不可具论。其谬失轻微者,则南人以 钱为涎,以石为射,以贱为羡,以是为舐。北人以庶为戍,以紫为 姊,以洽为狎,如此之例,两失甚多。“

b. Assertion:drink(Akiu,red wine)
指示语的类型



指示语一般分为:人称指示、时间指示、空间指 示、社交指示、语篇指示。 人称代词的人称指示用法: 谁去呢? 我去——你去——您去 我们去——咱们去 我们去,你留下。
指示语的常规用法和变异用法



(1)荔枝原产我国,是我国的特产。(我=我 们) (2)我们要介绍的祥子,不是“骆驼”,因为 “骆驼”……(我们=我) (3)他这个人很内向,你问他十句,他才回答 你一句。(不定指:你、他)
(二)预设触发语

语用预设及其功能

语用预设及其功能

参考内容三
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是语言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语义预设指的是语言交流中 隐含的语义关系,而语用预设则是指言语表达中隐含的语用关系。理解这两个 概念对于理解语言交流和言语表达的实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语义预设是指语言单位之间的语义关系,这种关系往往在字面意义之外,需要 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理解。例如,“他打开了电脑”这个句子中,就隐含着“他 拥有电脑”的语义预设。这种语义预设在语言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 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减少误解的发生。
1、语用预设不是一种逻辑、语义或语用问题,而是一种语言现象。 2、语用预设与语境密切相关,是语境的一部分。
3、语用预设通常涉及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共有知识或背景知识。
三、语用预设的功能
语用预设在语言交流中具有多种功能,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功能:
1、预设句子的真值:语用预设可以是句子意义的基础,帮助听话人理解说话 人所要表达的意图。
参考内容二
语用预设,作为语言交际中的一种重要现象,一直以来都受到语言学家和哲学 家的。这种预设现象不仅涉及到语言使用的语境敏感性,还反映了人们对于世 界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过程。本次演示将探讨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
一、语用预设的特征
1、语境依赖性:语用预设与特定的语境密切相关,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 能正确理解和解读预设的含义。例如,“他是个独子”这句话,如果没有特定 的语境,我们无法确定这是陈述了一个事实,还是预设了某个人的家庭情况。
4、案例分析: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例如,我们可 以运用一些实际例子来说明关键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 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同时也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5、总结结论:对文章进行总结,并给出一些启示或建议。在总结时,我们应 该简要概括文章的主题和观点,同时也要指出这些观点对读者有什么启示或建 议。此外,我们还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思考,以鼓励读者进一步思考 和讨论。

语用学(第五章)

语用学(第五章)

语用学(第五章)一共六章语用学主讲教师:徐志奇主讲教师:第五章预设什么叫预设预设与蕴涵的关系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预设的利用一、什么叫预设什么叫预设预设(presupposition)或译为“预设(presupposition),或译为“前先设”广义的预设,提”、“先设”。

广义的预设,指交际双方预先设定的信息,双方预先设定的信息,即说话和写作时假定对方已知的信息。

狭义的预设,假定对方已知的信息。

狭义的预设,是在句义中体现出或暗含着的某些客观事情况。

态、情况。

预设是使用一个句子的先决条件,预设是使用一个句子的先决条件,也是是使用一个句子的先决条件一种推理,一种推理,它以实际的语言结构意义为根靠逻辑概念、语义、据,靠逻辑概念、语义、语境等推断出话语的先决条件。

语的先决条件。

预设从内容分有存在性预设和事态性预设两种:设两种:存在性预设是指客观存在的人事物是指客观存在的人事物。

存在性预设是指客观存在的人事物。

事态性预设是指人事物的情况状态是指人事物的情况状态。

事态性预设是指人事物的情况状态。

例如:例如:①甲:你怎么迟到了?你怎么迟到了?我的自行车给偷走了。

乙:我的自行车给偷走了。

乙的这句话有如下预设:乙的这句话有如下预设:1、存在一种叫自行车的车子;乙有自行车。

行车的车子;2、乙有自行车。

否则乙就不会对甲说这句话,甲说这句话,这句话也不能成为乙解释为什么迟到的理由,甲也无从推导出它的含义。

迟到的理由,甲也无从推导出它的含义。

二者同为存在性预设。

同为存在性预设。

杯中的普洱茶真好喝。

②杯中的普洱茶真好喝。

要使此语的句义得以形成,必须有如下预设:要使此语的句义得以形成,必须有如下预设:至少有一个杯子;存在一种叫普洱的茶;1、至少有一个杯子;2、存在一种叫普洱的茶;杯子中有普洱茶;说话人喝过杯中的茶。

3、杯子中有普洱茶;4、说话人喝过杯中的茶。

否则其会话含义(是向对方发出提醒,否则其会话含义(是向对方发出提醒,或进行劝告等)无法表达和推导出来。

语言运用预设

语言运用预设

“你肯定要鸡蛋”;
• 本句要表达的意思是“具体是要一个 还两个鸡蛋”。
4
预设,从字面上讲就是“预先设定”, 指的是一句话,一个言语行为,除了字面 直接表达的意思外,还 包含了有关说出这 句话的一系列前提。这些推理中认定的前 提,是理解使用语言的重要依据,靠逻辑 概念、语义、语境等推断出来的话语的先 决条件,是交际有效性的保证。
西安杨森制药厂推出的治疗脚气病的“达克宁”抗真 菌药膏,它的预设是“治疗脚气,达克宁疗效最好”。
这两个广告的预设都带有的强烈的主观性特点。
10
预设的种类 观念预设
家用电器广告:好空调,格力造。 馒头作坊广告:大老张手工馒头。
此广告的预设为:由于目前国内各家电厂商生产的空 调其主要零部件都依赖进口,纯国产的空调质量难以 保障,而格力集团推出了国产化的高端产品,质量过 硬,堪与国际品牌竞争,就此而言,只有格力,才能 造出质量优良的空调;同时还希望消费者能以民族工 业为骄傲,多多支持民族工业的发展。
—-- 曹禺《雷雨》第一幕 提问:周朴园三次问话的预设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19
预设的运用
在这一段,周朴园三次发话都有一个共同的预设:繁漪是有病的, 而且病得不轻。尽管这个预设是周朴园主观设想的,但他要求听话人 (繁漪、周冲等)接受并相信。因为在周家造成“繁漪有病”的共识,那 么繁漪一切争扎反抗的言行都可以视为病态的表现,以一个自由灵魂 被扼杀为代价来维护周朴园作为封建家长的权威。这个预设可以说充 分暴露了人物专制、残忍、冷酷的性格。然而,作为听话人的繁漪和 周冲对这个预设是不愿意承认的。繁漪说:“病原来不重”,就是对其 预设的一种较为委婉的否定,表现了人物在长期的压抑之下,有反抗 的欲望,同时又带着一份无奈和畏惧的心态;而周冲的回答却很干脆: 母亲原来就没什么病。完全否定了周朴园的预设,其单纯、率直的性 格展现无遗,因而也引起了周朴园的不满而发生了冲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