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三叠教学反思
初中音乐_《阳关三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乐_《阳关三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阳关三叠》教学设计【课标解读】本节课课标要求:1、通过聆听、演唱等多种实践形式领悟古曲《阳关三叠》的⾳乐内涵。
2、学习演唱歌曲《阳关三叠》中的第⼀部分,能够听辨旋律的⼒度、速度等⾳乐要素,能⽤⾃然的声⾳、准确的节奏和⾳调,按照歌曲的意境有表情地演唱。
3、能够认识中国的民族乐器——古琴,并能了解其⾳⾊特点。
【教材分析】《阳关三叠》是古代⼀⾸著名的琴曲,今天我们学习的《阳关三叠》确切地说应该是⼀⾸古代琴歌。
所谓琴歌,是指在古琴弹奏下吟唱的歌曲。
歌曲创作的初衷来源于唐代王维著名的送别诗——《送元⼆使安西》,也被称作《阳关曲》《渭城曲》。
由于全曲分为三个部分,基本上⽤⼀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名《阳关三叠》。
在唐代它已经是⼀⾸家喻户哓的“流⾏歌曲”了,我们现在传唱的《阳关三叠》每⼀叠的上阕歌词还是引⽤王维的原诗,⽽下阕则是后⼈为了丰富歌曲⽽创作的长短句。
诗意清新,旋律质朴,感情真挚,对培养学⽣的品⾏修养有深刻的意义。
【学情分析】课程标准倡导设计丰富的⾳乐实践活动,引导学⽣主动参与。
由于现代社会⼈的思想观,价值观与古代⼈差别较⼤,加之流⾏⾳乐对古典⾳乐的冲击,学⽣很少有机会也不愿意去接触这样节奏缓慢,意味深长的古曲,从⽽导致了他们对于古代⾳乐⽂化的兴趣逐渐缺失,更难以体会我国传统⾳乐⽂化的博⼤精深。
七年级的学⽣⼼理有所成熟,参与的意识有所增强,表达感情的⽅式也增多增强了,加上本节课所学歌曲的歌词是在⼩学就学过的古诗的基础上进⾏添加的,学⽣⽐较熟悉,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先从古诗⼊⼿,利⽤古诗的情感和韵味引领整个课堂,使⽤聆听、模仿、⼩组讨论、演唱、谈话、欣赏等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辅以多媒体等教具,运⽤多种评价⽅式,引导学⽣体验并感知⾳乐,同时提⾼学⽣的感受与评价欣赏的能⼒。
【教学⽬标】1、通过对古诗的吟诵和古曲《阳关三叠》的聆听、演唱,感知古曲韵律,理解“三叠”的含义,拓宽学⽣的⾳乐视野,了解中国灿烂的⾳乐⽂化。
初中音乐_初中音乐初二下《阳关三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理解对友人那种无限关怀的诚挚情谊。
2.分析体验《阳关三叠》的别离情绪,并聆听、演唱《阳关三叠》,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体验运用不同的表演方式表达友人间的别离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表现力,展现个人魅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我国唐代琴歌《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并聆听、演唱《阳关三叠》。
教学难点:演唱时如何表现歌曲中忧伤、惜别、期待的真挚情感。
教具学具电脑、大屏幕教学方法欣赏法、对比法、创作法、体验法、小组合作法教学过程一、创设课堂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民族器乐曲,学生进入课堂。
苏轼的词———离别(送别)的艺术作品齐唱《送别》)导语: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两句非常有名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月亮的阴晴圆缺乃是一种自然规律,而人的悲欢离合则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
作者借这两句词来抒发自己和胞弟苏辙的离别之情。
“人生自古伤离别,执手看泪眼”,漫漫人类历史,人们演绎了无数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古今中外用来表现离愁别绪的艺术作品也是屡见不鲜。
我们今天的音乐课就是和离别的话题有关系。
下面请大家共同演唱《送别》。
二、新授教学刚才大家演唱的《送别》是由近代李叔同先生填词而成的著名学堂乐歌。
其实在我国古代有很多类似题材的艺术作品。
下面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欣赏一首唐诗。
1.播放、朗诵《送元二使安西》,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播放。
不知道这古朴淡雅的音乐是否帮助我们打通了时空隧道,勾起我们对巍巍唐朝文学艺术大家们的回想。
2.让学生自主简介这首诗的产生背景和王维的生平。
教师简单小结: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他不仅会写诗,而且对佛经有研究,所以后人推尊他为“诗佛”。
他还擅长绘画,苏轼赞美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欣赏课件中的王维山水古画)。
他自己也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除此之外,王维还特别精通音乐。
初中音乐_《阳关三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聆听古曲《阳关三叠》,体验音乐深沉含蓄、真切动人的情感。
2. 认识我国民族古老乐器──埙,体会其独特的音色。
3. 通过熟悉乐曲主旋律,感受“埙”音色的特点,初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提高音乐的鉴赏力。
教学重、难点1. 认识我国民族古老乐器──埙,体会其独特的音色。
2. 体验音乐深沉含蓄、真切动人的情感。
教材分析欣赏合唱《阳关三叠》,埙、中阮重奏的《阳关三叠》。
在多声部的合唱中,由于高声部和低声部音色的丰富、层次分明,力度的起伏突出了歌曲的高潮,表现情感时有着更为宽广的空间。
埙是我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音色古朴、浑厚,具有独特的古风,善于表现内在深沉的感情。
用它演奏的《阳关三叠》多了几分古色古香和情绪的厚重感。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一、复习歌曲《阳关三叠》1. 师:这首古曲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哪句旋律?你能唱唱吗?(可能第一句、“遄行”句或“历苦心”句。
)2. 师:八度大跳的旋律,使歌曲情绪趋向激动,表达了离别的痛苦心情。
“历苦心”句重复了三遍,说出了作者提醒友人前路非常辛苦,对友人无限关切的诚挚情感。
二、乐曲欣赏1. 初听乐曲。
师:上节课我们从歌曲《阳关三叠》和合唱曲《阳关三叠》中,都感受和体验到了歌曲中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无限关怀和留恋的诚挚情感。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欣赏曲《阳关三叠》,再次体验乐曲给你怎样的感受?与歌曲的感受有何不同?(《阳关三叠》重奏音频)2. 谈听后的感受。
3. 复听乐曲。
师:乐曲有种深沉、悠远的情感和意境,请你再次仔细聆听这种意境,思考是用什么乐器表现的?4. 介绍埙及埙的历史。
师:大家的感受很独特,这些都是埙的特点。
这就是埙。
(出示埙图片)在我国古代的吹奏乐器中,埙是最古老的一种,其主要发展阶段在商周,故其音色明显带有商周时代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古朴、浑厚、低沉、沧桑、神秘、哀婉,所以,埙特别擅长抒发哀怨之情和制造肃穆、旷古、凄厉的特殊效果,一直以来被视为一种特色乐器。
初中音乐_唱歌阳关三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唱歌《阳关三叠》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歌曲的演唱学习中,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优秀音乐文化的认识,并能正确的感受古曲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古琴知识、观看古琴演奏、欣赏歌曲录音、分析歌曲要素与情感表达、视唱歌曲旋律、对比欣赏、表演音乐情景剧等手段,学唱、表现琴歌《阳关三叠》。
3.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古琴的相关知识。
(2)知道琴歌这一艺术形式。
(3)用连贯流畅、饱满的声音表现出古曲的韵味和情感。
教学重点:1、熟唱歌曲的旋律,学唱琴曲《阳关三叠》。
2、感受体验音乐的内涵。
教学难点:“遄行、遄行”八度音程的大跳和附点节奏的准确。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钢琴、古琴、三角铁、情景剧道具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播放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师生问好歌!一、导入:(1)展示古琴、交流古琴知识老师提问: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乐器,请问同学们认识这件乐器吗?(2)交流知识a.老师提问:古琴有几根琴弦呢?b.老师提问:琴面上的白点叫什么吗?一共有多少个?c.老师提问:古琴的琴面和古琴的背面,是什么形状的呢?d.老师介绍古琴的结构:古琴有琴头、琴颈、琴肩、腰身、尾部,在古琴的背面有两个出音孔。
e.感受古琴的音色。
f.老师讲解琴歌的基本概念:早在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把中国的古琴艺术列入了第二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老师:古琴的艺术是我们中国最值得骄傲的艺术,其中琴歌也是古琴艺术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欣赏琴歌:老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代著名的琴歌,叫《阳关三叠》。
老师:聆听琴歌,在聆听的时候,边听边思考琴歌《阳关三叠》可以分为几个乐段呢?老师:这首琴歌的第一乐段运用了诗人王维的诗句,诗句的名字是什么呢?《送元二使安西》。
我们刚才说歌曲的名字叫《阳关三叠》,三叠是指什么意思呢?叠是古代对同曲变奏结构的一种称谓,三叠也就是指一个曲调变换演唱了三遍,所以就叫《阳关三叠》,而这首诗中提到了阳关、渭城这两个地名,所以也叫阳关曲、渭城曲。
阳关三叠 初中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阳关三叠南宁市第三十七中学刘青【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阳关三叠》【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型】综合课【教学目标】1.吟唱感受《阳关三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感受友情的珍贵,增强对我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2.通过欣赏古琴曲《阳关三叠》和演唱琴歌《阳关三叠》,让学生感受、体验古曲的韵律。
3.能够感知古代“琴歌”的古诗古韵、用正确的情感演唱《阳关三叠》,体验表现《阳关三叠》的风格、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教学重点】熟唱《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感受古人的诗词与古琴的韵味。
【教学难点】唱准“遄行,遄行”八度大跳音,体验难分难舍的情感。
从相关音乐要素中体会歌曲忧伤、惜别和期待的情感。
【教学准备】一、录制教学视频:1.《阳关三叠》学节奏和唱谱视频。
2.《阳关三叠》学唱歌视频。
二、布置教学任务:1.根据教学视频,学习歌曲《阳关三叠》的节奏和乐谱、学唱歌曲《阳关三叠》。
2.分组寻找中国诗词和音乐结合的歌曲,并在课堂上演唱。
(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两大组,分别寻找一首与中国古诗词相关的歌曲,并把歌曲带到课堂上进行演唱,演唱形式自行决定,有需要老师指导和帮助也可提前联系老师。
)3.布置两位会弹古筝的同学练习《阳关三叠》的伴奏。
三、教具准备:古琴、古筝、键盘、鼓。
【教学过程】一、导入根据课前教学任务,分组上台演唱与诗词有关的歌曲。
二、新课(一)认识古琴1.认识古琴结构和背景。
教师把古琴带到课堂上,实物介绍乐器古琴。
2.认识古琴三种基本音色。
散音、按音、泛音。
3.教师弹奏古琴曲《阳关三叠》。
教师弹奏古琴曲《阳关三叠》后,学生回答有哪种基本音色?(二)唱歌《阳关三叠》1.朗诵歌词①全班朗诵歌词前四句,也就是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②加重音几号,再次朗诵,感受韵律。
③请一位同学上台朗诵,教师用古琴伴奏,感受古人琴诗共鸣的古韵。
2.根据教学视频,检查学生唱谱情况。
①练声。
初中音乐_华夏古韵阳关三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华夏古韵——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阳关三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力图通过简洁的材料及相关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对作为华夏古代文明有机组成部分的音乐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学唱琴歌《阳关三叠》欣赏《流水》等一些传统乐器演奏的作品,展示了古代雄浑古朴的音乐风格。
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1、能够用连贯、流畅、饱满的声音背唱歌曲《阳关三叠》,感受琴歌中吟唱的演唱形式。
了解琴歌这一艺术形式。
2、讲解“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欣赏古琴《高山流水》片段,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辨能力,感受音乐与诗歌、文学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间的深厚友谊。
3、通过古筝与古琴的对比,初步了解古琴这种古老而传统的乐器。
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优秀音乐文化的认识,感受古曲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三、评价目标:1、通过聆听音乐、教师范唱和分段学唱的形式达成目标一。
2、对比欣赏两段音乐,在教师的引导和讲解下达成目标二。
3、通过认知、观看、讲解等形式对比两者的特点达成目标三。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用吟唱的方式表演唱歌曲,感受古代琴歌的演唱形式。
难点:小附点节奏以及八度跳进和延音线的正确唱法。
五、教学过程:导入部分: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古代文人雅士的四艺是什么吗?(琴棋书画)为何琴能够排在首位呢?对此有很多的解释,其中有一种解释为,除了琴以外的三样,它们都是“有形”的事物,唯独琴音转瞬即逝为“无形”的事物,“无形胜有形”因此,琴被古人排在首位,可是,老师认为琴之所以能够排于四件雅事的首位,足以说明它在古代的重要性。
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琴音走进音乐,首先,仔细聆听下面这段音乐,静静的感受这首古琴曲适合于怎样的一种场景?(播放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新课部分:2、首次播放琴歌《阳关三叠》,从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当中找出刚才问题的答案。
(出示曲谱)3、生总结:古曲表现了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4、师总结:同学们通过旋律感受到琴曲的忧伤,在歌词中确定琴曲表达了离别之情。
《阳关三叠》教学反思一(精选篇)

《阳关三叠》教学反思一
《阳关三叠》教学反思一
《阳关三叠》音乐课结束了,我首先谈谈自己的反思。
我的音乐活动:歌曲《阳关三叠》,在整个活动中学生还是放不开,比较被动。
在掌握节拍·附点力度方面尤其不好,学生们对学习缺少兴趣。
给学生的资料比较局限。
因此限制了孩子的想法。
在指导孩子进行节奏练习
《阳关三叠》音乐课结束了,我首先谈谈自己的反思。
我的音乐活动:歌曲《阳关三叠》,在整个活动中学生还是放不开,比较被动。
在掌握节拍·附点力度方面尤其不好,学生们对学习缺少兴趣。
给学生的资料比较局限。
因此限制了孩子的想法。
在指导孩子进行节奏练习是,在制定目标时就过于难了,所以,学生的兴趣就不是很高,没有激情,到后面进行演唱时,歌词也记不清楚,节奏也不是很准。
再一个我]在进行教学中,自己准备的不够充分。
总的感觉,我的这节课比较失败。
在评课时,各位老师对这节课也做了很好的评价,有优点、也指出了缺点。
所以我一定吸取教训,注意自己的缺点,向好的老师学习,在教学上要有创新能力。
初中音乐_【课堂实录】阳关三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赏析古琴曲《流水》,使学生了解并复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认识古琴的音色,感受古琴曲《流水》的音乐内涵,。
2、能用连贯的气息、柔和的声音和充满友爱的情感演唱歌曲《阳关三叠》,通过对音乐节奏、旋律的分析,体会歌曲忧伤、惜别的情绪。
3、音乐创编表演活动。
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情感,增进学生对祖国音乐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赏析《流水》使学生感受到古琴音色的魅力;唱准歌曲《阳关三叠》中附点音符及八度音程,体会歌曲忧伤、惜别和期待的情感;创编表演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关怀和留恋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体验古琴曲的神韵与魅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古琴曲《流水》片段,师问: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谁知道关于这一段音乐的音乐故事?答:是用古琴演奏的”。
师:回答的很好,是古琴演奏的旋律流畅、抒情古朴、典雅”.学生讲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教师补充这个音乐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的故事,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的懂,他在高山上扶琴,曲高而和寡。
终于有人经过,听懂了他弹的《高山流水》。
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就是钟子期,非常遗憾钟子期抱病不治而亡。
俞伯牙悲痛欲绝,他唯一的知音已去世,再也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
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前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了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
人们常感叹知音难觅,这就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2、聆听全曲,问题设计:全曲的速度、力度发生怎样的变化?同学们讨论回答:乐曲的第一部分是用较慢的速度、中弱的力度,奏出幽静的幽涧滴泉的意境。
第二部分稍加快了一些,力度也比第一部分强些,似水流越来越急。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乐曲的华彩乐段,速度加快、力度也加大了许多,似瀑布飞流、骇浪翻涌。
《流水》是一首对祖国壮丽河山的颂歌,气势磅礴,听后使人心旷神怡,激起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关三叠教学反思一今天上午第二节课在音乐教室的黑板上我写下了《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课题,乍一看,有些像上语文课的意味,课题选用的是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的最后一句,其实不然,我是想用这句话引出今天音乐课的主题,让学生沉下心来,抛开浮躁,体味一次真正的情感之旅,对古曲《阳关三叠》的鉴赏。
我想用这个课题,最能表达作品的意义,离别的惆怅顿时溢满心中。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着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着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
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据说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
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
正是怀着这份对渭城的向往,这份对阳关的憧憬,我和同学们相携走近了她,进行了穿越时空的对话。
情感体验第一步铺垫,体验别离的情绪《送别》的旋律响起来,这是学生们不反感的歌曲之一,也是学生们在合唱比赛中会选择的曲目之一,当学生们听到这首歌的时候,便自然而然的哼唱起来,旋律的悠扬,节奏的平缓,幽幽的离别情绪在教室里铺散开来。
学生们进入到情绪里,体验开始了。
第二步引出主题,体验时空的别离对于唐诗,学生们不陌生,都能背上几首,在唐诗中,表达离别情绪的有很多,比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
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王昌龄《芙蓉搂送辛渐》中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等等诗句,我开了个头,学生们就帮我举了很多例子,黑板上《送元二使安西》的诗句已经离我们很近了,当学生在朗读这首诗的时候,今天的主题已经呈现。
第三步《阳关三叠》,体验作品的别离在欣赏这首歌之前,我在课下搜集了一些资料,整理成一篇文章,让学生合着《阳关三叠》的二胡曲进行配乐朗诵,在二胡如泣如诉的声音中,学生们也渐入佳境,原来时空并不遥远,音乐的魅力无穷尽。
三段基本相同的旋律重复三次,最后一声叹息,这就是三叠,阳关不仅仅是地名,而是别离的代名词,比如断肠声里唱阳关等等阳关的泛指。
在二胡声中,学生们和我一起陶醉了,朗诵的学生,可能因为紧张,情感有些不到位,声音太小。
第四步;《阳关三叠》,直观体验别离由于我是声乐专业的,遇到歌曲的鉴赏,我总会给学生范唱,直观体验比听碟的效果要更具杀伤力,这已是我课堂的特色了。
当我坐到钢琴边时,学生们就笑了,老师又要演唱了,当钢琴上的第一个音响起时,我就倾注了我所有的情感,感动自己就能感动别人。
古曲的旋律有别于现代流行歌曲的旋律及韵味,在娓娓到来的旋律中,感情层次的变化犹如水彩画,明和暗的对比,细腻而分明,每一叠中,又分前段和后段,情绪的走向又不十分相同,钢琴的音色和着我的歌声在教室里回荡,在古曲的曲调中,学生们空前的感受了不一样的离别情绪。
当我弹下最后一个音的时候,我感受到了离别的忧伤,相信学生们也和我一样。
第五步《阳关三叠》,亲身体验别离
欣赏完后,我决定让学生们来唱一叠,古曲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会涉及到的音乐,学生们饶有兴致的和我一起唱了起来,我建议他们在每句的最后一个字上加个小倚音,古曲的味道就能出来了,学生们演唱的很好。
第六步走出《阳关三叠》,体验现代人的别离古今的别离是不一样的,古时的别离,一去不复返,常常老死在异乡;在通讯发达的现代社会,距离不再是距离,而变成了一种期待,一种希望,没事打打电话,发发短信,上网聊天,别离的日子中等待重逢是每个人的心愿,双吉他弹奏的类似校园民谣的歌曲《永远的画面》应该能表达我们现代人离别的心声了,从忧伤的情绪中走出来,朗朗上口的旋律芳草碧连天,固执的季节,寒冬一过,还有春天,希望永不凋谢…… 在充满希望的旋律声中,这节情感体验之旅也告一段落了。
这节课的优点,我觉得是在有限的40分钟里,让学生体验到了音乐带来的心灵震撼,走进古曲《阳关三叠》的魅力,体验情感之旅,很好的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互动也很到位,由布置下去查资料,到课堂上的反馈整合,资源共享,学生们做的都很好,很积极,高一27班的孩子是一群充满灵气的孩子。
不足的地方,因为是第二次上公开课,还没有达到其他老师那样游刃有余,难免有些紧张,设计好让学生和我一块有感情的朗诵《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的部分,我自己朗读了,忘了让学生一起朗读,有部分学生是和我一起朗读的;在让学生配乐朗诵时,音响声音过大,因为学生的音量小了,朗读的部分前面有些不清楚,这点我没有估计好;在课程最后结束的时候,我应该让学生们把《阳关三叠》的旋律在回味一遍,情
感再次升华,因为经验不足,我疏忽了;虽说我是声乐专业的,但课堂上不可能唱到歌唱家的演唱水平,但我会尽全力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感受到我要传达给他们的情感,也会让他们一如既往的和我一起感受歌唱带来的愉悦和满足。
通过这次公开课,成长杯真的让我成长了,课程和细节安排方面肯定还有不足的地方,也许整节课都要在梳理规整一下,恳请各位前辈老师们给予我帮助,我会不断进取,努力完善自己的。
阳关三叠教学反思二《阳关三叠》是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以华夏古韵为主题,这首歌曲是古代一首感人至深的古曲,是根据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着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着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而音乐作品《阳关三叠》正是根据王维的诗改编而成的,正是怀着这份对渭城的向往,这份对阳关的憧憬,我和同学们相携走近了她,进行了穿越时空的对话。
这节课的优点,我觉得是在有限的40分钟里,让学生体验到了音乐带来的心灵震撼,走进古曲《阳关三叠》的魅力,体验情感之旅,很好的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互动演绎也很到位,由布置下去查资料,到课堂上的反馈整合,资源共享,学生们做的都很好,很积极。
不足的地方,课下找了很多影像资料,因为时间关系,没能给学生放完,《阳关三叠》演唱部分只听一遍,应该全听完就好了。
设计好在课程最后结束的时候,我应该让学生们把《阳关三叠》的旋律在回味一遍,情感再次升华,因为经验不足,我疏忽了,应尽力让学生感受体验歌曲所传达的情感。
阳关三叠教学反思三《阳
关三叠》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而改编的歌曲。
为了让友情这根主线贯穿于整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几个环节一、激情导入二、诵读古诗通过对古诗的讲与诵读,去了解、体会诗人王维与元二之间的深厚友情三、释疑、解决难点1、讲解阳关三叠的含义。
2、同音相连、八度大跳、切分音、强音记号。
四、新歌教学1、通过视唱、模唱旋律,感受音乐情绪。
2、通过有节奏地朗读歌词,有感情地演唱歌词,来体会诗人对元二那种伤感、悲凉、惜别、期待的内心世界。
3、通过齐唱、接龙唱、同桌深情对唱等形式的演唱,让学生熟悉歌词的同时,引导他们珍惜友情、师生情、同学情。
总的来说,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我还是比较满意的,达到了预期效果。
如果我能准备得更充分一些,比如能做成课件用多媒体展示,相信他们会给我更多的惊喜。
新闻两则教学反思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心声教学反思
将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再放入大烧杯内隔水加热,叶片颜色逐渐由变成。
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洗掉碘液。
这时可以看到,叶片遮光部分呈色,没有遮光的部分呈色。
)步骤①的作用是:。
)步骤④中酒精的作用是:。
)这个实验说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