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阳关三叠教案

合集下载

《阳关三叠》教案3

《阳关三叠》教案3

《阳关三叠》教案教学目标:一、感受、体验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引发对我国古代音乐及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关注。

二、通过对音乐节奏、旋律的分析,体会歌曲忧伤、惆怅的情绪。

教学重点:一、熟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二、感受歌曲的背景,理解当时作者的心情。

教学难点:“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和附点节奏的准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师: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你和好友分别,你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寄托你的思念呢?(通信、发邮件、打电话、点歌等。

)2、师:你知道有哪些表达友谊的歌曲呢?(《友谊地久天长》音频)。

二、情感体验。

1、师:你们说得很好。

其实古代也有很多表现友谊的音乐作品。

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首描写友谊的古曲,请你听后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阳关三叠》音频)。

2、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三、诵读歌词。

1、讲述歌词的来源。

师:这段歌词的前一部分实际上是来自一首唐诗,你们知道这首唐诗是谁的什么作品吗?师:这位同学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扎实。

这首诗在语文课上学过,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

唐朝时,为诗配乐进行演唱十分盛行,很多古诗都被合乐而唱,《阳关三叠》也是其中之一。

原诗描绘了怎样的情节呢?(《阳关三叠》动画)。

2、讨论“三叠”。

师:我想再问一问同学们,你认为《阳关三叠》名字中的“三叠”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允许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都很有想法。

原曲分成三大段,由于将一个曲调变化叠唱了三遍,故名三叠。

教材中选用的是一部分,也就是其中的一叠。

阳关是一个地名,所以歌曲叫《阳关三叠》,曲中还有一个地名——“渭城”,所以歌曲又叫《渭城曲》《阳关曲》。

3、分析歌词。

师:歌词部分比原诗要长,我们来看后面部分的歌词,“遄”这个字念chuán。

齐读一下。

师:“遄行”是指“一路上你要快快地走,快快地走”,寄托了对友人无限关爱之情。

“长途越渡关津”指遥远的旅途要穿越多少关山、渡口!“历苦心,历苦心”是指“要经历千辛万苦,千辛万苦”。

《阳关三叠》教案3篇

《阳关三叠》教案3篇

《阳关三叠》教案《阳关三叠》教案3篇《阳关三叠》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通过欣赏和解读《阳关三叠》,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聆听欣赏不同表演形式的《阳关三叠》和自己亲身哼唱其中的音乐片断,充分体验艺术歌曲诗词、旋律、伴奏完美结合的魅力,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评价音乐。

三、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地去体会在表现送别场景这一特定内容上,《阳关三叠》和其它音乐艺术形式有什么不同之处。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课堂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民族器乐曲,学生进入课堂。

苏轼的词———离别(送别)的艺术作品———齐唱《送别》导词: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两句非常有名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月亮的阴晴圆缺乃是一种自然规律,而人的悲欢离合则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

作者借这两句词来抒发自己和胞弟苏辙的离别之情。

“人生自古伤离别,执手看泪眼”,漫漫人类历史,人们演绎了无数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古今中外用来表现离愁别绪的艺术作品也是屡见不鲜。

我们今天的音乐课就是和离别的话题有关系。

下面请大家共同演唱《送别》。

二、进行新课。

刚才大家演唱的《送别》是由近代李叔同先生填词而成的着名学堂乐歌。

其实在我国古代有很多类似题材的艺术作品。

下面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欣赏一首唐诗。

1、播放、朗诵《送元二使安西》,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播放。

不知道这古朴淡雅的音乐是否帮助我们打通了时空隧道,勾起我们对巍巍唐朝文学艺术大家们的回想。

2、让学生自主简介这首诗的产生背景和王维的生平。

教师简单小结: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他不仅会写诗,而且对佛经有研究,所以后人推尊他为“诗佛”。

他还擅长绘画,苏轼赞美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欣赏课件中的王维山水古画)。

他自己也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除此之外,王维还特别精通音乐。

阳关三叠歌唱课教学设计

阳关三叠歌唱课教学设计

阳关三叠歌唱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阳关三叠》的歌曲知识,在欣赏中感受该歌曲的情感表达;2、学习基本的乐理知识,了解简谱的基本表达和作用,能够通过简谱知晓歌曲曲调、旋律等内容;3、理解并掌握该歌曲的艺术特点和意义,通过唱歌练习,提高自身的表演技能和勇气,增强自信。

二、教学内容1、教学过程:(1)学生观看《阳关三叠》MV,了解该歌曲的歌词和曲调,并感受歌曲表达的主题和情感;(2)老师讲解简谱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学会简谱的表达方法,理解简谱所表示的音符和节奏;(3)老师演唱《阳关三叠》,引导学生跟唱;(4)老师指导同学们进行合唱练习,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够融合声音,增强团队协作;(5)老师根据学生的水平,对合唱表现的细节进行指导和调整,提高表演技巧和发音清晰度;(6)老师请几位学生上台表演,鼓励他们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勇气;(7)总结教学内容,让同学们对所学的曲目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掌握。

2、教学要点:(1)认识学习《阳关三叠》的歌曲内容,理解其情感表达意义;(2)掌握简谱的基本知识和表达方法,能够通过简谱了解歌曲的曲调和节奏;(3)进行合唱练习,提高团队协作和发音表现能力;(4)引导学生进行个人表演,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勇气。

三、教学方法1、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在欣赏、演唱《阳关三叠》的过程中,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理解歌曲的主题和意义。

2、合作学习法:通过对学生的合唱练习,鼓励同学们互相协助,相互支持,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合作精神。

3、示范教学法:老师通过演唱、指导练习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示范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

4、练习实践法:教师通过反复练习和表演,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掌握歌曲的表演技巧,增强自信和自我表现能力。

四、教学评价1、评价标准:(1)掌握《阳关三叠》的曲调和歌词;(2)理解该歌曲的情感表达和意义;(3)掌握简谱的基本知识和表达方法;(4)能够进行合唱练习,提高团队协作能力;(5)个人表演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提高。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阳关三叠》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及特点分析:《阳关三叠》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作者王之涣,以描写丝绸之路上的阳关驿站为题材,通过景物描写和感慨抒发,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思考和对异乡漂泊的无限思念之情。

教材内容朴素而深沉,充满着中国人特有的乡愁情怀,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以及历史意义。

通过对该篇诗歌的学习,可以开启学生对古文学的兴趣和学习充分领略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设定: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阳关三叠》课文,使学生了解该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对古代文学的类型和特点有一定了解。

2.能力目标:通过深入剖析课文中的意象描写、写作技巧以及表达感情等,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文化意识以及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阳关三叠》,唤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珍爱家国的情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阳关三叠》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分析课文结构和写作技巧,理解其中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3)培养学生对“乡愁”这一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意象的把握能力,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1)呈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背景图片,与学生进行引导式的对话,唤起他们对大漠、长河等的联想和情感。

(2)通过提问“你们有过离别的经历吗?留下了什么感受?”引出离别之情和乡愁之意。

2.学习诗歌:(1)解读诗歌的字面意思,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描绘的具体景物。

(2)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与情感,理解乡愁之情的表达方式。

(3)分析诗歌结构和写作技巧,解析作者的创作意图。

3.诗歌赏读:(1)师生共同赏析诗歌,倾听学生关于诗中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的理解与感悟,进行讨论。

(2)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对学生的理解进行指导和引导。

阳关三叠的初中教案

阳关三叠的初中教案

阳关三叠的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的优秀音乐文化的认识,并能正确感受古曲所蕴含的深厚感情。

2. 通过学唱歌曲、观看老师演奏、欣赏歌曲录音、分析歌曲要素等教学手段,学唱歌曲《阳关三叠》。

3. 了解琴歌这一艺术形式,用连贯、流畅、饱满的声音表现古曲的韵味和情感。

教学重点:1. 理解《阳关三叠》的歌曲背景和歌词含义。

2. 学会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演唱《阳关三叠》。

3. 掌握《阳关三叠》的旋律和节奏。

教学难点:1. 理解古曲的韵律和情感表达。

2. 演唱时如何把握歌曲的韵味和情感。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音响设备。

2. 乐谱和歌词。

3. 教学录音机或音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图片,交流图片内容。

老师:同学们,这幅图展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呢?”学生:xxxx 的场景。

”2. 提问学生关于图片上的诗和作者。

老师:这幅图上有一首诗,大家知道这首诗的原名及作者吗?”学生: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3. 介绍《阳关三叠》的背景和意义。

老师:在古代的时候,诗与歌是紧密相联,密不可分的,在《史记》中也记载: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

我们今天就以这首诗为歌词,学唱一首古韵十足的古代琴歌《阳关三叠》。

”二、了解歌曲(5分钟)1. 讲解《阳关三叠》中“三叠”的含义及古代琴歌这种艺术形式。

2. 出示歌曲完整的歌词,理解“三叠”的含义。

三、学唱歌曲(15分钟)1. 老师范唱《阳关三叠》,学生跟随哼唱。

2. 分组学唱,互相交流演唱心得。

3. 老师指导学生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演唱《阳关三叠》。

4. 学生独立演唱,老师点评并指导。

四、欣赏与分析(5分钟)1. 欣赏《阳关三叠》的录音,感受歌曲的韵味和情感。

2. 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和和声。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自己在学唱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2. 老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教学。

教学延伸: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阳关三叠》,感受古曲的魅力。

阳关三叠教案

阳关三叠教案

阳关三叠教案教案标题:阳关三叠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阳关三叠”这一传统节日的教学案例,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感受,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将在情感、认知和技能等多个层面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阳关三叠”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

2.学生能够掌握与“阳关三叠”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

3.学生能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对“阳关三叠”传统节日的理解和感受。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信息搜索和整理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传授“阳关三叠”节日的起源和传承。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阳关三叠”的文化内涵。

2.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阳关三叠”节日的图片、播放相关视频等方式,引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兴趣,激发学生思考和交流。

2.知识传递与掌握(15分钟)a.教师讲解“阳关三叠”节日的起源和意义,并介绍一些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

b.学生分组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加深对“阳关三叠”节日的理解。

c.学生自主搜索相关的资料,收集并整理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

3.情感体验与表达(20分钟)a.学生根据自己对“阳关三叠”节日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文章或设计一张海报,表达自己对节日的看法。

b.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交流和讨论,增进对该节日的了解。

4.语言运用与拓展(15分钟)a.设计一些与“阳关三叠”相关的口语表达题目,让学生进行对话练习,并互相评价。

b.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个小故事,并进行表演。

5.评价与总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阳关三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能复述“知音”的故事。

了解古琴曲的音乐内涵,认识古琴的音色。

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感受和表现歌曲的基本意境。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古代音乐有一定的了解,学习之后能够自觉地寻找和学习古代音乐。

2、教材的内容:介绍了古代音乐,古代音乐是很悠久,可以流传到今有它值得学习应用的道理,可以是可以古为今用,用它来调节气氛情绪,颐养情操。

3、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在学习了古代音乐之后,学生对古代音乐有进一步的了解,知道怎样来应用古代音乐,丰富我们的学习生活。

(2)通过多样的方法使过程丰富起来,欣赏、演唱、故事表演、讲故事等来调节课堂氛围。

(3)感受音乐的美好,讨论学习古代音乐的意义。

培养实事求是和一丝不苟的态度。

4、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重点:让学生加入学习古代音乐的行列,会唱歌曲《阳关三叠》,懂得欣赏分析古代音乐。

难点:学会分辨古代音乐和现代音乐,能说出它们的异同。

学习方法:实验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归纳法二、学情分析:从知识掌握程度来看,学生已经学习知道了一些简单的学习方法,如何欣赏分析歌曲音乐、识谱视唱。

从学习能力来看,学生能很好地利用所学知识来进行欣赏和表演。

从心理特点来看,学生能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

三、教法分析:指导、分析、欣赏、演唱、故事表演、讲故事合作探究四、教学资源分析:课件五、教学理念分析:以音乐为本的学科综合,转变教师的角色,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起到带领作用,不满堂灌。

以学生的学为主,教为辅。

教学过程:一)唱歌1、请同学朗诵诗句2、歌曲简介,欣赏歌曲《阳关三叠》。

3、随着录音学唱。

4、请学生分析歌曲在调式、节奏等方面的特点。

如:歌曲前面部分比较平缓,音与音之间多位邻音,节奏上先长后短。

5、教师辅导学生学会唱这首歌。

全班集体演唱。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4篇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4篇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4篇《阳关三叠》教学设计11、本课的引入部分获得了预期的效果,学生一开始就被吸引,并成功地引入到课题;确实激发了学生想对古琴做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2、在感受与体验这一部分,两次对比鉴赏层层深入:通过吟唱上阕,对琴歌中上阕与下阕的音乐要素对比,学生可以感受到歌曲情感的递进,深刻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离别之情。

比如:课堂上学生讨论到八度大跳所表达的情感起伏;反复吟唱所表达的无限眷恋与依依不舍之情等;接下来是合唱版与琴歌版的对比,通过对音色、速度、力度、艺术表现力等方面的对比鉴赏,学生能体会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并由此关注现代的合唱作品是如何传承古代音乐文化的。

3、在创造与活动这个环节,学生积极性被调动,参与面也很广,几乎每个学生在小组讨论部分都积极参与,场面活跃。

辩论赛上,两组学生都能很准确地阐述自己对古代音乐文化传承的'认识,并很具说服力。

在创造性的改编活动中,学生结合所学,新的创意层出不穷,让人大吃一惊。

整个后面的环节,可以说课堂里学生妙语连珠,掌声不断,气氛热烈。

4、不足之处在于对歌曲所表达的离别之情的背景等介绍还不够。

还有吟唱的部分还可再加强一点。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2《阳关三叠》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而改编的歌曲。

为了让“友情”这根主线贯穿于整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几个环节:一、激情导入二、诵读古诗通过对古诗的讲与诵读,去了解、体会诗人王维与元二之间的深厚友情三、释疑、解决难点1、讲解“阳关三叠”的含义。

2、同音相连、八度大跳、切分音、强音记号。

四、新歌教学1、通过视唱、模唱旋律,感受音乐情绪。

2、通过有节奏地朗读歌词,有感情地演唱歌词,来体会诗人对元二那种伤感、悲凉、惜别、期待的内心世界。

3、通过齐唱、接龙唱、同桌深情对唱等形式的演唱,让学生熟悉歌词的同时,引导他们珍惜友情、师生情、同学情。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3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学科:(苏少版)九年级音乐《阳关三叠》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1)利用百度搜索唐代诗人王维及《送元二使安西》(2)利用百度搜索古代乐器图片:编钟古琴古筝埙等二、教学课题《阳关三叠》教室前方投影背景幻灯三、教材分析这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谱写的琴歌,编入教材第三单元―悠远古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阳关三叠教案《阳关三叠》教学目标:一、通过欣赏和解读《阳关三叠》,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聆听欣赏不同表演形式的《阳关三叠》和自己亲身哼唱其中的音乐片断,充分体验艺术歌曲诗词、旋律、伴奏完美结合的魅力,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评价音乐。

三、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地去体会在表现送别场景这一特定内容上,《阳关三叠》和其它音乐艺术形式有什么不同之处。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课堂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民族器乐曲,学生进入课堂。

苏轼的词———离别(送别)的艺术作品———齐唱《送别》导词: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两句非常有名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月亮的阴晴圆缺乃是一种自然规律,而人的悲欢离合则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

作者借这两句词来抒发自己和胞弟苏辙的离别之情。

“人生自古伤离别,执手看泪眼”,漫漫人类历史,人们演绎了无数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古今中外用来表现离愁别绪的艺术作品也是屡见不鲜。

我们今天的音乐课就是和离别的话题有关系。

下面请大家共同演唱《送别》。

二、进行新课。

刚才大家演唱的《送别》是由近代李叔同先生填词而成的著名学堂乐歌。

其实在我国古代有很多类似题材的艺术作品。

下面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欣赏一首唐诗。

,、播放、朗诵《送元二使安西》,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播放。

不知道这古朴淡雅的音乐是否帮助我们打通了时空隧道,勾起我们对巍巍唐朝文学艺术大家们的回想。

,、让学生自主简介这首诗的产生背景和王维的生平。

教师简单小结: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他不仅会写诗,而且对佛经有研究,所以后人推尊他为“诗佛”。

他还擅长绘画,苏轼赞美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欣赏课件中的王维山水古画)。

他自己也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除此之外,王维还特别精通音乐。

关于他精通音乐还有很多传说和典故。

正因为如此,有人说王维的许多诗歌很合音律,诗的意境特别适合用音乐去表达。

在以上过程中,播放小提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

提问:这首诗主要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哀怨离别之情)由王维原诗所表达的情感过渡到具有更多情感内容的琴歌——《阳关三叠》。

过渡词:说到情感,应该讲所有的艺术都能表达情感。

但是,各种艺术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是各不相同的,表达情感的深度和层次上有时也是有所区别的。

所以才有古人如下一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应该说王维的这首诗在抒写离别之情方面已经够的上是精品之作,但后人为了让这首诗表达的意境更深,抒发的感情更浓、更真切,对它进行了新的艺术加工,把它改编成一首扶琴歌唱的琴歌——《阳关三叠》。

,、欣赏《阳关三叠》知识点:“琴歌”——是指在古琴弹奏下吟唱的一种音乐表演形式。

“三叠”——三段。

《阳关三叠》分为上下两个阕。

上半阕将王维的原诗分别反复咏唱三遍,故称三叠。

下半阕是后人增加的三段长短句诗词,分别补缀在原诗的后面。

先听蒋大为演唱的第一叠,然后再完整地欣赏由王震亚改编的合唱《阳关三叠》,学生可以跟着哼唱。

设置问题:?合唱与独唱相比,它在音色、力度、速度等方面有哪些不同或特点,艺术表现力如何,(音色更加丰富,力度强弱对比很明显,速度处理以中、慢速为主。

正因为这些音乐要素恰到好处的运用,才使作品更具艺术表现力,把情感渲染的更充分。

) ?分段欣赏,结合歌词和旋律去感受每一叠所渲染的情感各有什么侧重点,,、师生共同赏析三叠中的部分片断。

(,)浅析第一叠上半阕的旋律和下半阕的诗词内涵。

第一句是开始句,称作“起”句,旋律以级进的形式进行,音乐情绪显得平稳、柔和与深情,为营造浓浓的惜别气氛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二句总体上继续了第一句的主要材料,尤其后半句是完全相同,可称之为“承”句。

第三句和前两句相比,虽然还有某些句法影子的存在(如后半句的向上二度模进),但更多的是变化和对比。

前半句小三度的下行,使音乐更加深沉,这一句可称之为“转”句。

第四句和第一句完全相同,形成头尾呼应,故可称之为“合”句。

知识点:“起、承、转、合”是旧时写作诗文的结构章法,也是我们音乐创作的重要手法之一。

让学生共同演唱以上四句。

下半阕开始就是八度跳进,音乐情绪趋向激动,与上半阕旋律的平稳进行形成对比。

问题:第一叠主要渲染的是什么情感,(“宜自珍”——惜别)(,)共同赏析第二叠下半阕。

问题:第二叠主要渲染的是什么情感,(“泪沾巾”——忧伤)(,)共同赏析第三叠下半阕和尾声。

问题:第三叠主要渲染的是什么情绪,(“尺素申”——期待)尾声渲染的又是一种什么情绪,(“噫”——感叹),、评价(,)让学生对《阳关三叠》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

自己意见可以针对任何方面,比如它的词曲、表演形式、时代性、是否喜欢的理由、喜欢的程度等等。

(,)这首歌在唐代非常流行,可以说它是唐朝的一首流行歌曲。

尤其是在那些文人墨客当中流传更盛。

许多诗人都留下了赞誉这首琴歌的诗句。

如:“不堪昨夜先垂泪,西去阳关第一声。

”——张祜“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

”——李商隐“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

”——白居易同时播放管子演奏的《阳关三叠》。

(,)这首歌曲创作和流行的年代离我们确实已很遥远,似乎谈不上具有任何的时尚性。

但今人之所以仍在传唱欣赏,我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莫过于歌曲中所渲染的那种真切的情感。

因为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永恒的主题。

,、知识链接和创作(,)围绕“送别”或“离别”主题,请大家联想有关古诗词,当然这些古诗词要和音乐有关系。

教师的准备:《赠汪伦》——李白,《琵琶行》——白居易。

语言是不能解释音乐的,但音乐是可以用语言来描绘(描述)的。

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抽象的音乐,我觉的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称一绝。

(,)请同学们试一试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现“送别”或“离别”的场景,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

(,)围绕“送别”或“离别”主题,请大家回想以往学过或听过的有关音乐作品。

教师的准备:《送别》李叔同词奥德威曲《送别》——精编教案--(北师大版)三年级英语上册教案 Unit 5Our School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听、说、认、读playground、garden、teacher’s office、library、canteen等新单词。

2(会运用句型This is my computer/book. That is our playground/garden.来向别人介绍学校校舍的分布情况。

3(能简单说出学校每个场所的不同功能,例如:Go to the garden water the flowers/Go to theplayground play the football…技能目标:1(能听懂Let’s do部分中所学的指示语,并能按照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

2(学会Library 、canteen 、office等单词和Go to the library ,read a story book.短语的正确读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生单词teacher’s office、library canteen、playground garden。

学会单词Library canteen的正确发音。

教学多媒体设计:1.复习导入部分,通过倾听学生感兴趣的歌曲融入到学习中去,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Let’s learn部分,通过直观的校园分布图来教学生学习playground 、garden 等新单词,真正的让英语单词与汉语意思相对应起来。

运用单词卡片检查学生学习新单词的情况,既直观形象又能提高让学生对这些单词有更深的印象。

3.在Let’s do部分通过多媒体听听做做的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愉快的掌握所学的新单词,也可以让学生从各种指令的相应动作中学习短语。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播放录音Word and play,让学生听着歌曲进入情景。

2.提问:上学期我们学习了用英语问教室里有些什么,大家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3.引导学生回顾句型:What’s in the classroom?4.学生根据教室实物进行回答,顺便可以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英语单词如:A board,four lights, many desks等。

二、新课呈现谈话导入:以前我们学习了问我们教室里有些什么,也学习了应该怎样用英语来回答这些问题。

这节课我们将认识的范围扩大,学习一下用英语问答我们学校有些什么场所,以及学校里一些常见物品的表达方式。

1.课件出示校园简易地图,提问:Look at this picture, it's ourschool ,what can you see?2.学生认真观察并进行抢答,可能他们只能用中文来回答,像操场,花园,等。

3.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这些场所在地图中相应的位置,对于图中没有被观察到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来观察。

4.对于图中学生观察到的地方,一一进行教学;图中出现单词的同时,播放该单词的读音,让学生认真的听。

5.单词教学:教师将单词写在黑板上,带学生认读。

6.以开火车头的形式让学生将单词读一遍。

7.提问:Where is the canteen? Do you know? (8)让学生上前在图中指出,然后说明:It’s on the first floor.8.继续提问:Where is the…?(师生进行对话练习)9.同桌间进行对话练习。

10.请一、两组同学站起来在班上演习。

三、趣味操练1.出示Let’s do 里面的五福图片,播放录音,让学生根据录音来找相应的图片。

2.提问:Look at these pictures, which is the garden? Which is the library? 让学生举手回答。

3.再将这五幅图画一一的展现出来出,并出示每幅图画所对应的短语;4.进行短语教学:Go to the garden,water the flowers. Go to the canteen, eat some noodles.等5.随意的指着其中的一幅图画,请同学来说说这些地方的功能,也就是读读刚刚所教的这些短语6(同桌间相互练习:例如,一个人说Go to the garden.另一人要能很快对出下面的Water the flowers.如此进行一一练习,请一、两组同学进行演示。

7(老师念指令(不按顺序),学生做相应的动作,再一次熟悉这些短语。

四、扩展练习1.将这节课学到的有关学校场所的一些单词,短语说给自己的朋友听听2.平时和同伴在一起的时候互相用英语问答这些在课堂上学到的单词,短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