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三叠》教案(集体备)

合集下载

《阳关三叠》教案-新

《阳关三叠》教案-新

人教版音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华夏古韵》第一课时《阳关三叠》教学内容:《阳关三叠》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歌曲的演唱学习,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优秀音乐文化的理解,准确感受古曲所蕴含的深厚情感.通过交流古琴知识、观看古琴演奏视屏、分析歌曲音乐要素与情感表达、视唱旋律、比照欣赏等手段,学唱、表现琴歌《阳关三叠》。

3.知识与技能(1)初步理解古琴相关知识。

(2)理解琴歌这个艺术形式。

(3)用流畅、连接、饱满的声音表现出古曲的韵味和情感。

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1)播放古琴曲《太极》片段,让学生感受我国古典音乐的不同韵味。

师:美好的音乐令人陶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寻我国古典音乐的音韵之美。

( 2 )出示教学目标★理解民族乐器古琴与古筝的历史构造及音色,欣赏古乐曲《流水》片段。

★学唱古代琴歌《阳关三叠》(3)交流知识★出示幻灯:请问谁能解释“华夏”的含义?(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

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华夏是汉族和中国的古称,即“荣耀的中国人”。

)中国上下五千年,孕育了很多灿烂的文化,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探讨华夏音乐文化.★今天老师穿了什么服装呢?(汉唐服装)(在古时候,服饰也是人们身份的象征,不同等级与地位的人,锦缎、绸缎色彩艳丽多为皇族与贵族们所有,贫民就是简单的素色,绸缎也不是很好。

不同等级,花纹也有不同的要求。

有兴趣的同学可做进一步的理解。

)★师:今天老师想考考同学们,看看大家对华夏古韵理解多少。

挑战你的听力小组围坐,欣赏两个音频片段后,快速讨论判断出是哪两种乐器并在小白板上写出答案,由组内成员亮牌抢答。

(古筝古琴)请说出二者音色的区别,在答题纸上写上关键词,古筝的音色: 清脆、明亮、高亢;古琴的音色: 深沉古雅)师:古筝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今天,老师向同学们隆重介绍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以及古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琴歌。

请看图观察找出古琴与古筝的区别小组围坐讨论,并在小白板上写出关键词,由组内一位同学总结发言。

《阳关三叠》教案3篇

《阳关三叠》教案3篇

《阳关三叠》教案《阳关三叠》教案3篇《阳关三叠》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通过欣赏和解读《阳关三叠》,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聆听欣赏不同表演形式的《阳关三叠》和自己亲身哼唱其中的音乐片断,充分体验艺术歌曲诗词、旋律、伴奏完美结合的魅力,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评价音乐。

三、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地去体会在表现送别场景这一特定内容上,《阳关三叠》和其它音乐艺术形式有什么不同之处。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课堂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民族器乐曲,学生进入课堂。

苏轼的词———离别(送别)的艺术作品———齐唱《送别》导词: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两句非常有名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月亮的阴晴圆缺乃是一种自然规律,而人的悲欢离合则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

作者借这两句词来抒发自己和胞弟苏辙的离别之情。

“人生自古伤离别,执手看泪眼”,漫漫人类历史,人们演绎了无数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古今中外用来表现离愁别绪的艺术作品也是屡见不鲜。

我们今天的音乐课就是和离别的话题有关系。

下面请大家共同演唱《送别》。

二、进行新课。

刚才大家演唱的《送别》是由近代李叔同先生填词而成的着名学堂乐歌。

其实在我国古代有很多类似题材的艺术作品。

下面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欣赏一首唐诗。

1、播放、朗诵《送元二使安西》,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播放。

不知道这古朴淡雅的音乐是否帮助我们打通了时空隧道,勾起我们对巍巍唐朝文学艺术大家们的回想。

2、让学生自主简介这首诗的产生背景和王维的生平。

教师简单小结: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他不仅会写诗,而且对佛经有研究,所以后人推尊他为“诗佛”。

他还擅长绘画,苏轼赞美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欣赏课件中的王维山水古画)。

他自己也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除此之外,王维还特别精通音乐。

阳关三叠古琴曲阳关三叠教案

阳关三叠古琴曲阳关三叠教案

阳关三叠古琴曲阳关三叠教案歌曲《阳关三叠》教案【教学内容】1、欣赏埙、中阮重奏曲《阳关三叠》;2、学习歌曲《阳关三叠》。

【教学目标】1、欣赏古曲《阳关三叠》,了解埙的相关知识;2、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够感受和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讲音乐故事1.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关知音的故事吗2.请学生讲故事,教师补充。

(如果学生不了解,由教师讲故事。

)3.问:同学们,听了知音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

学生的答案可能涉及到朋友间的友情,这为下面学唱歌曲《阳关三叠》做了铺垫。

二、欣赏埙曲《阳关三叠》1、介绍歌曲背景。

2、让学生背诵《送元二使安西》,体会歌词内涵。

这是唐代非常著名的一首差别诗,当时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

前两句,点明了送客的时间和地点。

初春的早晨,一场细雨使尘埃落定,空气变得湿润清凉;从渭城的客舍放眼看去,到处是青青的柳色,一片生机盎然。

诗中柳色的"柳"与留恋的"留"谐音,更表达出诗人对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

后两句写在送别的酒席上,诗人劝他多饮几杯,因为从渭城西行出了阳关,再不会遇到熟悉的朋友了,何况此行的目的地,是比阳关更遥远的安西呢这两句,字面上似乎只是劝酒,实际上却是衷心地祝愿着好友,在那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

诗中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话语中,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3、初听感受音乐,请学生回答全曲意境。

4、分段欣赏、分析,感受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完美艺术效果。

5、音乐知识:认识吹奏乐器--埙埙是我国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埙的起源与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

传统的埙多为卵形埙,现在则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等多种,样式美观,工艺精细。

三、唱歌1.先听歌曲范唱或录音《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阳关三叠-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阳关三叠-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教案针对《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中的篇目《阳关三叠》。

该篇目是中国传统音乐经典,著名的流行歌曲。

歌词简短、优美,曲调优雅、悠扬。

学生通过学习本曲,能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提高音乐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阳关三叠》的旋律,并能辨认出乐曲的基本音乐要素;2.了解《阳关三叠》的背景、故事和意义,领悟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3.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合理表达对《阳关三叠》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预备知识:了解中国传统音乐,认识基本的音乐元素:节奏、旋律、和声;2.导入环节:让学生听一段简单的中国传统乐曲,让学生先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3.学习主题:介绍《阳关三叠》的历史背景,详细解析曲调及歌词;4.基本技能:让学生练习听辨基本音乐要素,如节奏、旋律、和声;5.探究主题:全班合唱《阳关三叠》;6.展示与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对《阳关三叠》的理解和感受;7.提升评价:评价学生练习的成果,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1.前置导入:通过展示视频、播放音乐等方式,让学生先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2.讲解法:以故事形式,讲解《阳关三叠》的背景及歌词解析;3.互动交流:引导学生与伙伴一起探究《阳关三叠》中的基本音乐要素;4.基本技能:利用多种练习方式,让学生逐步掌握听辨基本音乐要素的能力;5.合作探究:通过全班合唱《阳关三叠》,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及对音乐的理解;6.展示与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对唱歌的表现能力和对《阳关三叠》的理解;7.提升评价: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阳关三叠》的历史背景及音乐特色;2.歌曲的基本音乐要素:旋律、节奏、和声;3.学生的协作能力及对音乐的理解能力;4.学生自我表达和分享的技能。

六、教学评价方式1.监测渠道: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学习笔记、作业任务;2.评价标准:掌握基本音乐元素;掌握《阳关三叠》的历史背景及音乐特色;掌握合唱技巧;能够表达对《阳关三叠》的理解和感受;3.评价方法:评分制、小组互评。

阳关三叠-苏少版九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阳关三叠-苏少版九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阳关三叠-苏少版九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阳关三叠》这首古曲,了解中国古典音乐的特点;2.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让学生从中感知音乐的美;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社交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阳关三叠》这首古曲。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介绍《阳关三叠》的历史背景和音乐特点,指导学生正确的欣赏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进行合唱,掌握合唱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过程和方法1. 前期准备1.教师将《阳关三叠》的乐谱和MP3音频准备好;2.教师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6人;3.教师调整好教室的灯光和音响。

2. 导入用一些简单易懂、与古代战争相关的图片来引入课题,使学生对于古代战争产生浓厚兴趣。

然后放一段《阳关三叠》的音频,让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历史情感。

3. 学习乐曲1.教师向学生介绍《阳关三叠》的历史背景和音乐特点;2.教师播放音频,让学生跟着音乐感受旋律和节奏,同时尝试唱出旋律;3.老师指导学生听、唱、跟读、记谱,重点讲解合唱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4. 合唱演练1.按照分组,让学生进行分组排练;2.逐步合并,让不同小组之间进行协调演唱。

5. 展示1.小组进行展示;2.整体合唱。

6. 练习巩固1.用手拍节奏,进行口头训练,让学生记住乐曲中的技巧和注意事项;2.教师再展示一次乐曲演唱。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2.整体合唱的效果不理想,需要再加强演练;3.教师需要更好地组织活动,让学生更加感到教学的趣味性。

阳关三叠教案

阳关三叠教案

阳关三叠教案教案标题:阳关三叠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阳关三叠”这一传统节日的教学案例,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感受,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将在情感、认知和技能等多个层面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阳关三叠”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

2.学生能够掌握与“阳关三叠”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

3.学生能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对“阳关三叠”传统节日的理解和感受。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信息搜索和整理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传授“阳关三叠”节日的起源和传承。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阳关三叠”的文化内涵。

2.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阳关三叠”节日的图片、播放相关视频等方式,引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兴趣,激发学生思考和交流。

2.知识传递与掌握(15分钟)a.教师讲解“阳关三叠”节日的起源和意义,并介绍一些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

b.学生分组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加深对“阳关三叠”节日的理解。

c.学生自主搜索相关的资料,收集并整理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

3.情感体验与表达(20分钟)a.学生根据自己对“阳关三叠”节日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文章或设计一张海报,表达自己对节日的看法。

b.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交流和讨论,增进对该节日的了解。

4.语言运用与拓展(15分钟)a.设计一些与“阳关三叠”相关的口语表达题目,让学生进行对话练习,并互相评价。

b.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个小故事,并进行表演。

5.评价与总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4篇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4篇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4篇《阳关三叠》教学设计11、本课的引入部分获得了预期的效果,学生一开始就被吸引,并成功地引入到课题;确实激发了学生想对古琴做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2、在感受与体验这一部分,两次对比鉴赏层层深入:通过吟唱上阕,对琴歌中上阕与下阕的音乐要素对比,学生可以感受到歌曲情感的递进,深刻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离别之情。

比如:课堂上学生讨论到八度大跳所表达的情感起伏;反复吟唱所表达的无限眷恋与依依不舍之情等;接下来是合唱版与琴歌版的对比,通过对音色、速度、力度、艺术表现力等方面的对比鉴赏,学生能体会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并由此关注现代的合唱作品是如何传承古代音乐文化的。

3、在创造与活动这个环节,学生积极性被调动,参与面也很广,几乎每个学生在小组讨论部分都积极参与,场面活跃。

辩论赛上,两组学生都能很准确地阐述自己对古代音乐文化传承的'认识,并很具说服力。

在创造性的改编活动中,学生结合所学,新的创意层出不穷,让人大吃一惊。

整个后面的环节,可以说课堂里学生妙语连珠,掌声不断,气氛热烈。

4、不足之处在于对歌曲所表达的离别之情的背景等介绍还不够。

还有吟唱的部分还可再加强一点。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2《阳关三叠》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而改编的歌曲。

为了让“友情”这根主线贯穿于整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几个环节:一、激情导入二、诵读古诗通过对古诗的讲与诵读,去了解、体会诗人王维与元二之间的深厚友情三、释疑、解决难点1、讲解“阳关三叠”的含义。

2、同音相连、八度大跳、切分音、强音记号。

四、新歌教学1、通过视唱、模唱旋律,感受音乐情绪。

2、通过有节奏地朗读歌词,有感情地演唱歌词,来体会诗人对元二那种伤感、悲凉、惜别、期待的内心世界。

3、通过齐唱、接龙唱、同桌深情对唱等形式的演唱,让学生熟悉歌词的同时,引导他们珍惜友情、师生情、同学情。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3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学科:(苏少版)九年级音乐《阳关三叠》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1)利用百度搜索唐代诗人王维及《送元二使安西》(2)利用百度搜索古代乐器图片:编钟古琴古筝埙等二、教学课题《阳关三叠》教室前方投影背景幻灯三、教材分析这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谱写的琴歌,编入教材第三单元―悠远古风。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阳关三叠》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阳关三叠》的作者及背景;2.能够理解《阳关三叠》的主题和意境;3.能够背诵《阳关三叠》,并理解其中的意思;4.能够进行朗诵并表达个人对《阳关三叠》的感悟。

二、教学内容: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阳关三叠》的视频或音频,让学生先感受一下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2.导读:(10分钟)3.课文理解:(20分钟)教师逐句解释《阳关三叠》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思和情感。

同时,让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讨并分析这首诗的核心内容。

4.课文背诵:(2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阳关三叠》的背诵,并让每组选派一名学生进行朗诵,展示给全班同学。

5.个人感想:(20分钟)在学生朗诵完毕后,让每位学生表达自己对《阳关三叠》的看法和感悟。

可以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想,或者口头表达。

6.活动设计:(15分钟)设计一些小活动,例如学生自己创作一首类似《阳关三叠》的诗歌,或者以这首诗为主题进行一场小型朗诵比赛等。

7.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参与讨论。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诗歌朗诵和小活动的参与等方面进行评价,以及学生的写作和口头表达来评估他们对《阳关三叠》的理解和领悟程度。

五、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同时可以结合其他相关的诗歌和文学作品,开展更加深入和丰富的学习。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第三单元华夏古韵
第一课《阳关三叠》
教材:七年级下第三单元课型:综合课时间:年月日
主备人:马文礼参备教师:汤铭、王娟姜丽娜闫新慧
课题:《阳关三叠》
教学内容:1、了解古琴知识、欣赏音乐《流水》、
2、学习歌曲《阳关三叠》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演唱,感受和体验我国古代乐曲和歌曲的风格特点,
(二)聆听古琴曲《流水》,能够辨别主题乐段和其他乐段在情绪上的区别。

(三)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体会歌曲的意境和情绪,并能够用饱满的热情
(四)知道我国有辉煌的古代音乐文化,知道中国古代乐器——古琴和古筝的形状,并能区分其音色。

课型:综合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同学们,请看这两种乐器,你能说出它们是什么乐器吗?你了解这些乐器吗?它们的外形和音色有什么区别?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补充讲解(古琴和古筝区别)
刚才大家看到是中国的古琴和古筝。

这两种乐器都是中国的古老乐器。

在外观上古琴是七根弦,古筝是13根弦,古筝琴身要大些。

现代古筝发展成为21根弦。

大屏幕: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

她以其历史久远,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

遗存之丰硕堪称中国乐器之最。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如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传说。

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等,均已载人史册。

要求:学生读出来
二、听老师讲《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欣赏古琴曲《流水》
1、教师:提到古琴曲,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呀?请大家说说。

2、欣赏古琴曲《流水》。

图片
注意:(1)说说古琴的音色。

(2)让学生谈谈听完的体会,
2、教师讲故事——《高山流水觅知音》
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俞伯牙、钟子期、——友谊
3、(1)让学生分组讨论
(2)谈谈感受。

(真诚的友谊建立的基础:真诚平等、互帮互谅、共同的追求)
2、欣赏《流水》
教师:(介绍音乐作品《流水》)音乐欣赏《流水》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音乐的意境,教师可给学生看一些历史的图片,在音乐的进行中,要给学生介绍音乐的段落(全曲共分九个段落还有尾声。

)在学生欣赏音乐中,让学生发挥想象,联想水的画面。

作品分析:乐曲为多段体结构。

分为九段,划为四个部分
起、(主题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段。


承、(展开部分)(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五两段,是用按音演奏的曲调,是乐曲的展开部分。


转、(华彩部分)(第三部分,由第六、七两段组成,就是张孔山增加的著名滚、拂段落,实际上也是乐曲的华彩部分。

第六段旋律性较强,多由一对对称的乐句作反复、变化。


合、(再现部分)(
变化重现了第二部分的按音曲调。

末段用滚、拂演奏与上段呼应,形象地表现了流水似乎已经穿越急流险滩,以从容不迫的姿态向前奔流,浩浩荡荡地注入大海。


尾声(简短的尾声以泛音奏出歌唱般的主题音调,作为全曲的结束:富有透明色彩的泛音好像描绘流水由动态转为静态,人们的心境也渐渐平静下来。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并记住这段音乐教师再次让学生欣赏乐曲的第八和第九段,感受古琴表现流水一泻千里,奔腾向前,渐渐消失的场景。

3、(1)让学生分组讨论
(2)谈谈感受。

三、学习歌曲:《阳关三叠》。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古琴曲《流水》,下面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一首古琴曲《阳关三叠》。

1、让我们来共同背诵唐代诗人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

乐曲简介:
《阳关三叠》是古代一首优秀的艺术歌曲。

歌曲产生于唐代,根据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

由于当时演唱曾将其中某些诗句反复咏唱三遍,故名《阳关三叠》,也因诗中有“渭城”(今陕西咸阳市东北)、“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玉门关南)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
2、教师范唱:歌曲《阳关三叠》
3、新歌学唱
1)、学生朗诵诗句,教师弹奏作为背景音乐。

2)、学唱。

3)、分析歌曲在调式(五声调式)、节奏、音程等方面的特点。

比如,歌曲前面部分较为平缓,音与音之间多为邻音,节奏上先长后短等。

使学生总结出这些特点对歌曲情感表达的作用。

4)、分组演唱
5)、歌曲艺术处理。

(1)气息
(2)咬字、吐字、口型
(3)情绪
6)、全班集体演唱。

教师伴奏
7)、可以让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弹琴为其他同学的演唱伴奏,并为下节课的音乐情景剧做铺垫。

8)、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四、教师点评,小结
五、作业:完成教材19页的音乐情景剧创编
剧情:两位诗人阳关话别。

角色分配:诗人、元二、杨柳、吹箫人、伴舞者、酒保。

六、下课礼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