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三叠 教案
阳关三叠音乐教案

阳关三叠音乐教案篇一:高一音乐阳关三叠教案一教学内容:《阳关三叠》二课时安排:20分钟三课型:单一课型渗透式欣赏教学四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五教学目标: 1 聆听《阳关三叠》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
2 认识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3 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刻的去体会在表现送别场景这一特定的内容上,《阳关三叠》和其他音乐艺术形式有什么区别。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六教学重点:体会《阳关三叠》正确体会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绪情感,作者与朋友之间的友谊七教学难点:对歌曲《阳关三叠》创作背景的理解,对诗词的理解,音乐的内涵八教学方法:设疑法情景创设法讨论法演示法九教学过程:一导入背景音乐《送别》师:同学们,谁知道课前听的这首歌曲的曲名是?生:《送别》师:这是一首三十年代的电影歌曲,它描写了现代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情绪。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那古代人在送友离别时,是怎样来抒发和表达感情的呢?有没有同学知道一些关于古人送友离别的诗句?生: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古代人送友离别的诗,下面请同学们朗诵这首千古绝句,看谁的感情表达的最真切,最富有音乐感。
出示课件。
朗诵《阳关三叠》后你们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听完你们的感受,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下乐曲《阳关三叠》二欣赏歌曲师:欣赏完这首乐曲请同学们说说这首乐曲表现了怎样的情境?生: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留恋的诚挚情感深沉、惆怅、师:〈〈阳关三叠〉〉的歌词用了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原名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描写了王维送好朋友元二到安西服兵役的情景。
《阳关三叠》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曲,目前所见的是一首琴歌,也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难得的精品,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唱,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阳关三叠的教案

《阳关三叠》教案教学内容:1 聆听欣赏器乐和合唱不同版本的《阳关三叠》,感受起音乐情感。
2 学生学唱《阳关三叠》的上阕教学目标:1教导学生正确的发声方法,使学生在生活中优美的歌唱。
2学唱《阳关三叠》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
3情认识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重难点:重点是体会学唱《阳关三叠》难点,要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方法:启发对比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间播放古琴曲《流水》。
(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器乐音乐的魅力,引入中国古代声乐作品)学生简述搜集的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的资料(教师补充)(二)听赏,体验1 《阳关三叠》是躺代的一首著名的歌曲,《阳关三叠》也被称作《阳关曲》《渭城曲》等。
其歌词是王维的七言律诗《送元二使安西》,其曲式有“三叠”的结构,所以称为《阳关三叠》。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 让学生朗诵《送元二使安西》指明诗词的表达的意境3听赏器乐和合唱不同版本的《阳关三叠》,感受起音乐情感。
A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王维在原诗中,把古代文人墨客在惜别时的伤感与把酒临风的惆怅表现的深入而彻底;《阳关三叠》使古代文人有感于一位从军朋友的别离之情而写的。
曲调不仅淋漓尽致地渲染了上述的复杂情感,更把离别时清虚、激越的意境有机地糅合在其中,含蓄的反映了人们在不合理的征兵徭役制度压迫下的哀怨情绪,渲染了特定环境下的离别之情。
B 聆听时注意哪个段落重复了三遍,区分上阕和下阕,并体验其音乐情绪。
三学生学唱《阳关三叠》的上阕。
1.发声练习。
指导学生基本的姿态,声音的位置,及开口音闭口音的嘴形。
2、教师弹琴一句一句的教唱,注意咬字“尘”“新”“酒”“人”3、听录音机跟唱歌曲全体齐唱。
4采用齐唱、接唱、小组唱等方式复习歌曲《阳关三叠》。
5 组织和引导学生根据歌曲《阳关三叠》编排并表演音乐情景剧。
发挥学生自主创造的能力。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阳关三叠》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及特点分析:《阳关三叠》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作者王之涣,以描写丝绸之路上的阳关驿站为题材,通过景物描写和感慨抒发,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思考和对异乡漂泊的无限思念之情。
教材内容朴素而深沉,充满着中国人特有的乡愁情怀,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以及历史意义。
通过对该篇诗歌的学习,可以开启学生对古文学的兴趣和学习充分领略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设定: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阳关三叠》课文,使学生了解该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对古代文学的类型和特点有一定了解。
2.能力目标:通过深入剖析课文中的意象描写、写作技巧以及表达感情等,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文化意识以及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阳关三叠》,唤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珍爱家国的情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阳关三叠》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分析课文结构和写作技巧,理解其中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3)培养学生对“乡愁”这一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意象的把握能力,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1)呈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背景图片,与学生进行引导式的对话,唤起他们对大漠、长河等的联想和情感。
(2)通过提问“你们有过离别的经历吗?留下了什么感受?”引出离别之情和乡愁之意。
2.学习诗歌:(1)解读诗歌的字面意思,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描绘的具体景物。
(2)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与情感,理解乡愁之情的表达方式。
(3)分析诗歌结构和写作技巧,解析作者的创作意图。
3.诗歌赏读:(1)师生共同赏析诗歌,倾听学生关于诗中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的理解与感悟,进行讨论。
(2)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对学生的理解进行指导和引导。
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 阳关三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阳关三叠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古曲《阳关三叠》,感受和体验其风格特点,引发对我国古代音乐及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关注。
2.通过对音乐节奏和旋律的分析,体会歌曲忧伤、惆怅的情绪。
教学重点:1.熟练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2.理解歌曲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和附点节奏的准确掌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如果你和好友分别,你会以什么方式表达你的思念呢?”2.教师播放《友谊地久天长》音频,询问学生有哪些表达友谊的歌曲。
二、情感体验。
1.教师介绍古代表现友谊的音乐作品,并播放《阳关三叠》音频,要求学生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2.教师询问学生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诵读歌词。
1.教师讲述歌词的来源,介绍歌词的前一部分实际上来自唐代诗人XXX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阳关三叠》名字中的“三叠”的意思,解释原曲分成三大段,由于将一个曲调变化叠唱了三遍,故名三叠。
歌曲中还涉及到一个地名——“渭城”,所以歌曲又叫《渭城曲》《阳关曲》。
3.教师分析歌词,解释“遄行”是指“一路上你要快快地走,快快地走”,寄托了对友人无限关爱之情。
“长途越渡关津”指遥远的旅途要穿越多少关山、渡口!“历苦心,历苦心”是指“要经历千辛万苦,千辛万苦”。
“历历苦心,宜自珍”指“再累再苦啊,你要自己保重,自己多多保重”。
4.教师要求学生合乐诵读歌词,注意每一句强调的语气和声音上强弱的变化。
四、听唱结合,学唱歌曲。
教师播放《阳关三叠》歌曲研究视频,引导学生跟唱歌曲,特别是“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和附点节奏的准确掌握。
1.学唱曲谱时,要特别注意每句旋律走向上的强弱变化,尤其是第二句前十六后八的节奏。
同时,要注意唱满句尾两拍的时值,以及“遄行”句八度音程的音准。
此外,第二个“遄行”比第一个多了一拍,需要特别注意。
唱准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注意“历历苦”的重音记号,通过力度变化表现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阳关三叠的初中教案

阳关三叠的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的优秀音乐文化的认识,并能正确感受古曲所蕴含的深厚感情。
2. 通过学唱歌曲、观看老师演奏、欣赏歌曲录音、分析歌曲要素等教学手段,学唱歌曲《阳关三叠》。
3. 了解琴歌这一艺术形式,用连贯、流畅、饱满的声音表现古曲的韵味和情感。
教学重点:1. 理解《阳关三叠》的歌曲背景和歌词含义。
2. 学会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演唱《阳关三叠》。
3. 掌握《阳关三叠》的旋律和节奏。
教学难点:1. 理解古曲的韵律和情感表达。
2. 演唱时如何把握歌曲的韵味和情感。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音响设备。
2. 乐谱和歌词。
3. 教学录音机或音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图片,交流图片内容。
老师:同学们,这幅图展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呢?”学生:xxxx 的场景。
”2. 提问学生关于图片上的诗和作者。
老师:这幅图上有一首诗,大家知道这首诗的原名及作者吗?”学生: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3. 介绍《阳关三叠》的背景和意义。
老师:在古代的时候,诗与歌是紧密相联,密不可分的,在《史记》中也记载: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
我们今天就以这首诗为歌词,学唱一首古韵十足的古代琴歌《阳关三叠》。
”二、了解歌曲(5分钟)1. 讲解《阳关三叠》中“三叠”的含义及古代琴歌这种艺术形式。
2. 出示歌曲完整的歌词,理解“三叠”的含义。
三、学唱歌曲(15分钟)1. 老师范唱《阳关三叠》,学生跟随哼唱。
2. 分组学唱,互相交流演唱心得。
3. 老师指导学生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演唱《阳关三叠》。
4. 学生独立演唱,老师点评并指导。
四、欣赏与分析(5分钟)1. 欣赏《阳关三叠》的录音,感受歌曲的韵味和情感。
2. 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和和声。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自己在学唱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2. 老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教学。
教学延伸: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阳关三叠》,感受古曲的魅力。
阳关三叠-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阳关三叠-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教案针对《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中的篇目《阳关三叠》。
该篇目是中国传统音乐经典,著名的流行歌曲。
歌词简短、优美,曲调优雅、悠扬。
学生通过学习本曲,能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提高音乐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阳关三叠》的旋律,并能辨认出乐曲的基本音乐要素;2.了解《阳关三叠》的背景、故事和意义,领悟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3.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合理表达对《阳关三叠》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预备知识:了解中国传统音乐,认识基本的音乐元素:节奏、旋律、和声;2.导入环节:让学生听一段简单的中国传统乐曲,让学生先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3.学习主题:介绍《阳关三叠》的历史背景,详细解析曲调及歌词;4.基本技能:让学生练习听辨基本音乐要素,如节奏、旋律、和声;5.探究主题:全班合唱《阳关三叠》;6.展示与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对《阳关三叠》的理解和感受;7.提升评价:评价学生练习的成果,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1.前置导入:通过展示视频、播放音乐等方式,让学生先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2.讲解法:以故事形式,讲解《阳关三叠》的背景及歌词解析;3.互动交流:引导学生与伙伴一起探究《阳关三叠》中的基本音乐要素;4.基本技能:利用多种练习方式,让学生逐步掌握听辨基本音乐要素的能力;5.合作探究:通过全班合唱《阳关三叠》,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及对音乐的理解;6.展示与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对唱歌的表现能力和对《阳关三叠》的理解;7.提升评价: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阳关三叠》的历史背景及音乐特色;2.歌曲的基本音乐要素:旋律、节奏、和声;3.学生的协作能力及对音乐的理解能力;4.学生自我表达和分享的技能。
六、教学评价方式1.监测渠道: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学习笔记、作业任务;2.评价标准:掌握基本音乐元素;掌握《阳关三叠》的历史背景及音乐特色;掌握合唱技巧;能够表达对《阳关三叠》的理解和感受;3.评价方法:评分制、小组互评。
阳关三叠教案

阳关三叠教案第一篇:阳关三叠教案教学内容:1.学唱歌曲《阳关三叠》2.讲述音乐故事,欣赏古琴曲《流水》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阳关三叠》的欣赏、学唱,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珍惜同学朋友见的友情,和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2.方法与过程目标:1)通过听赏,引导学生分析乐曲《阳关三叠》的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2)以看、听、想、说的实践活动形式,感受并表现音乐,学生自创情景剧展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表现音乐的乐趣。
3.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够感受和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绪。
2)认识民族乐器——古琴3)了解并复述《知音》的故事。
教学重点:通过演唱和欣赏《阳关三叠》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1.体验音乐的情绪和内涵2.掌握“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在音乐中开始上课,师生问好。
一、导入新课1、课堂开始时,展开一张图片,提问学生:这张图片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场景?(古代离别时的场景,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2、假如老师给你两首诗,你将会选择哪首诗作为对此画面的写照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那么我们常说诗和歌是密不可分的,现在这个场景大家说还需要什么?(音乐)同学们太棒了,下面老师同样给你两段音乐让你选择,并说出理由。
4、以音乐为背景共同朗诵古诗,让学生体会音乐。
二、新课1、首先我们一起欣赏一段《阳关三叠》,(听后问学生听后感)2、领学生分析歌曲:《阳关三叠》的歌词用了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所作,原名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描写了王维送好朋友元二到安西服兵役的情景,原诗中有渭城(今陕西渭水)、阳关(今玉门关)两个地名,又叫《渭城曲》和《阳关曲》,又因当时王维反复咏唱三次,故称“三叠”。
目前我们所见的《阳关三叠》是一首著名的古代琴歌。
琴歌是随古琴边弹边吟唱的一种音乐形式。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4篇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4篇《阳关三叠》教学设计11、本课的引入部分获得了预期的效果,学生一开始就被吸引,并成功地引入到课题;确实激发了学生想对古琴做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2、在感受与体验这一部分,两次对比鉴赏层层深入:通过吟唱上阕,对琴歌中上阕与下阕的音乐要素对比,学生可以感受到歌曲情感的递进,深刻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离别之情。
比如:课堂上学生讨论到八度大跳所表达的情感起伏;反复吟唱所表达的无限眷恋与依依不舍之情等;接下来是合唱版与琴歌版的对比,通过对音色、速度、力度、艺术表现力等方面的对比鉴赏,学生能体会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并由此关注现代的合唱作品是如何传承古代音乐文化的。
3、在创造与活动这个环节,学生积极性被调动,参与面也很广,几乎每个学生在小组讨论部分都积极参与,场面活跃。
辩论赛上,两组学生都能很准确地阐述自己对古代音乐文化传承的'认识,并很具说服力。
在创造性的改编活动中,学生结合所学,新的创意层出不穷,让人大吃一惊。
整个后面的环节,可以说课堂里学生妙语连珠,掌声不断,气氛热烈。
4、不足之处在于对歌曲所表达的离别之情的背景等介绍还不够。
还有吟唱的部分还可再加强一点。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2《阳关三叠》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而改编的歌曲。
为了让“友情”这根主线贯穿于整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几个环节:一、激情导入二、诵读古诗通过对古诗的讲与诵读,去了解、体会诗人王维与元二之间的深厚友情三、释疑、解决难点1、讲解“阳关三叠”的含义。
2、同音相连、八度大跳、切分音、强音记号。
四、新歌教学1、通过视唱、模唱旋律,感受音乐情绪。
2、通过有节奏地朗读歌词,有感情地演唱歌词,来体会诗人对元二那种伤感、悲凉、惜别、期待的内心世界。
3、通过齐唱、接龙唱、同桌深情对唱等形式的演唱,让学生熟悉歌词的同时,引导他们珍惜友情、师生情、同学情。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3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学科:(苏少版)九年级音乐《阳关三叠》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1)利用百度搜索唐代诗人王维及《送元二使安西》(2)利用百度搜索古代乐器图片:编钟古琴古筝埙等二、教学课题《阳关三叠》教室前方投影背景幻灯三、教材分析这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谱写的琴歌,编入教材第三单元―悠远古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阳关三叠》
2.讲述音乐故事,欣赏古琴曲《流水》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阳关三叠》的欣赏、学唱,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中国古代音
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珍惜同学朋友见的友情,和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
爱。
2.方法与过程目标:
1)通过听赏,引导学生分析乐曲《阳关三叠》的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
2)以看、听、想、说的实践活动形式,感受并表现音乐,学生自创情景剧展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表现音乐的乐趣。
3.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够感受和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绪。
2)认识民族乐器——古琴
3)了解并复述《知音》的故事。
教学重点:通过演唱和欣赏《阳关三叠》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1.体验音乐的情绪和内涵
2.掌握“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在音乐中开始上课,师生问好。
一、导入新课
1、课堂开始时,展开一张图片,提问学生:这张图片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场景?
(古代离别时的场景,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
2、假如老师给你两首诗,你将会选择哪首诗作为对此画面的写照呢?(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那么我们常说诗和歌是密不可分的,现在这个场景大家说还需要什么?(音
乐)同学们太棒了,下面老师同样给你两段音乐让你选择,并说出理由。
4、以音乐为背景共同朗诵古诗,让学生体会音乐。
二、新课
1、首先我们一起欣赏一段《阳关三叠》,(听后问学生听后感)
2、领学生分析歌曲:
《阳关三叠》的歌词用了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所作,原名七言绝句《送元二
使安西》,描写了王维送好朋友元二到安西服兵役的情景,原诗中有渭城(今
陕西渭水)、阳关(今玉门关)两个地名,又叫《渭城曲》和《阳关曲》,又
因当时王维反复咏唱三次,故称“三叠”。
目前我们所见的《阳关三叠》是一
首著名的古代琴歌。
琴歌是随古琴边弹边吟唱的一种音乐形式。
此曲扩充了
一些歌词,我们叫做下阕,王维的原诗称为上阕。
3、古琴的介绍:是一种七弦琴,在中国已经流传了三千多年,常流行于文人雅
士之中,一起欣赏一段由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请学生说说其音色。
(高
雅、含蓄、悠远、情意绵绵等)。
4、欣赏歌曲《阳关三叠》。
5、教师范唱《阳关三叠》的第一叠。
6、教唱歌曲(注意速度)。
7、随琴演唱歌曲(注意情感的表达)。
8、分组演唱,并给与评价。
9、让学生跟随音乐有感情的演唱。
10、请学生列举有关友情的诗句,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伦送我情”等。
三、创编音乐情景剧
找几位学生上台表演“送友人”教师给与鼓励。
四、音乐故事——高山流水遇知音
让学生或老师讲述,背景音乐用《流水》
五、回顾本节课内容
六、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古代歌曲《阳关三叠》可以看出:古人在感情表达上
描写的非常细腻,感人至深。
不愧是我国古代音乐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千百年来传唱不绝。
可见有着很强的艺术生命力,相信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会更加珍惜同学朋友之间的友情,更加热爱我国的古代音乐和我们的国家。
华夏古韵之
阳关三叠
牡丹区解元集中学
侯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