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一音乐阳关三叠教案
阳关三叠音乐教案

阳关三叠音乐教案篇一:高一音乐阳关三叠教案一教学内容:《阳关三叠》二课时安排:20分钟三课型:单一课型渗透式欣赏教学四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五教学目标: 1 聆听《阳关三叠》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
2 认识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3 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刻的去体会在表现送别场景这一特定的内容上,《阳关三叠》和其他音乐艺术形式有什么区别。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六教学重点:体会《阳关三叠》正确体会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绪情感,作者与朋友之间的友谊七教学难点:对歌曲《阳关三叠》创作背景的理解,对诗词的理解,音乐的内涵八教学方法:设疑法情景创设法讨论法演示法九教学过程:一导入背景音乐《送别》师:同学们,谁知道课前听的这首歌曲的曲名是?生:《送别》师:这是一首三十年代的电影歌曲,它描写了现代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情绪。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那古代人在送友离别时,是怎样来抒发和表达感情的呢?有没有同学知道一些关于古人送友离别的诗句?生: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古代人送友离别的诗,下面请同学们朗诵这首千古绝句,看谁的感情表达的最真切,最富有音乐感。
出示课件。
朗诵《阳关三叠》后你们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听完你们的感受,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下乐曲《阳关三叠》二欣赏歌曲师:欣赏完这首乐曲请同学们说说这首乐曲表现了怎样的情境?生: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留恋的诚挚情感深沉、惆怅、师:〈〈阳关三叠〉〉的歌词用了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原名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描写了王维送好朋友元二到安西服兵役的情景。
《阳关三叠》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曲,目前所见的是一首琴歌,也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难得的精品,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唱,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一、教材、年级及单元教材:《普通高中音乐教科书(必修)·歌唱》(人音版音乐教材)年级:高一单元:第五单元“天长地久”二、课型音乐唱歌课三、教材分析(一)作品背景:《阳关三叠》原为琴歌,又名《渭城曲》或《阳关曲》唱词原作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的友人完二,名元常,因家中排行老二,故称元二。
原诗为七言绝句,篇幅虽短,但内容丰富,情感深厚,生动地描绘了王维于渭城(今西安市西北)送元二赴安西都护府(今新疆库车附近)赴任时依依惜别的情景。
据传,王维在完成诗作后,又专门为诗文谱写了琴歌曲谱,可惜原谱在宋朝已失传,不过后世却流传有三十余种不同版本,尽管诸多版本的词、曲、曲体结构有些许不同,但旋律却基本相近。
本教材使用的是根据近代琴家夏一峰的演奏谱改编的版本。
(二)音乐要素:交替拍子,曲式“三叠结构”,美声,古代歌曲(三)作品解读:《阳关三叠》可分为三段,因每段的旋律、节奏和唱词结构相同,从而构成了变化重复的曲式特点,“三叠”指结构相同的三个段落。
然而,若从音乐结构角度分析术,每一叠均为二段体结构,其中前四句为A乐段,均以王维原诗为唱词。
诗文构思精巧,诗人通过时空的对置,营造离愁别绪的氛围,使场景和心境浑然一体。
作品现采用独唱形式。
在伴奏音乐风格上适当借鉴了琴曲的风格。
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音乐基础不一,多数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美还处于一个低层次的欣赏阶段。
要通过本课音乐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开展学习不同音乐要素的学习,根据音乐的旋律美、节奏美、音色美、风格美、意境美等方面进一步感知、分析、理解音乐是如何通过对特定的音乐语汇和形式要素进行不断变化发展,从而推动音乐情感表达和创作思想的抒发,对诗词歌曲中文化内涵从感性欣赏上升到理性欣赏。
五、教学目标(一)审美感知:通过对经典作品《阳关三叠》的聆听与演唱,感受并探究作品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和声特点。
体验音乐情绪,感受音乐的意境和风格,了解艺术歌曲的相关知识。
《阳关三叠》教案3篇

《阳关三叠》教案《阳关三叠》教案3篇《阳关三叠》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通过欣赏和解读《阳关三叠》,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聆听欣赏不同表演形式的《阳关三叠》和自己亲身哼唱其中的音乐片断,充分体验艺术歌曲诗词、旋律、伴奏完美结合的魅力,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评价音乐。
三、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地去体会在表现送别场景这一特定内容上,《阳关三叠》和其它音乐艺术形式有什么不同之处。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课堂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民族器乐曲,学生进入课堂。
苏轼的词———离别(送别)的艺术作品———齐唱《送别》导词: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两句非常有名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月亮的阴晴圆缺乃是一种自然规律,而人的悲欢离合则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
作者借这两句词来抒发自己和胞弟苏辙的离别之情。
“人生自古伤离别,执手看泪眼”,漫漫人类历史,人们演绎了无数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古今中外用来表现离愁别绪的艺术作品也是屡见不鲜。
我们今天的音乐课就是和离别的话题有关系。
下面请大家共同演唱《送别》。
二、进行新课。
刚才大家演唱的《送别》是由近代李叔同先生填词而成的着名学堂乐歌。
其实在我国古代有很多类似题材的艺术作品。
下面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欣赏一首唐诗。
1、播放、朗诵《送元二使安西》,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播放。
不知道这古朴淡雅的音乐是否帮助我们打通了时空隧道,勾起我们对巍巍唐朝文学艺术大家们的回想。
2、让学生自主简介这首诗的产生背景和王维的生平。
教师简单小结: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他不仅会写诗,而且对佛经有研究,所以后人推尊他为“诗佛”。
他还擅长绘画,苏轼赞美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欣赏课件中的王维山水古画)。
他自己也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除此之外,王维还特别精通音乐。
阳关三叠歌唱课教学设计

阳关三叠歌唱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阳关三叠》的歌曲知识,在欣赏中感受该歌曲的情感表达;2、学习基本的乐理知识,了解简谱的基本表达和作用,能够通过简谱知晓歌曲曲调、旋律等内容;3、理解并掌握该歌曲的艺术特点和意义,通过唱歌练习,提高自身的表演技能和勇气,增强自信。
二、教学内容1、教学过程:(1)学生观看《阳关三叠》MV,了解该歌曲的歌词和曲调,并感受歌曲表达的主题和情感;(2)老师讲解简谱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学会简谱的表达方法,理解简谱所表示的音符和节奏;(3)老师演唱《阳关三叠》,引导学生跟唱;(4)老师指导同学们进行合唱练习,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够融合声音,增强团队协作;(5)老师根据学生的水平,对合唱表现的细节进行指导和调整,提高表演技巧和发音清晰度;(6)老师请几位学生上台表演,鼓励他们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勇气;(7)总结教学内容,让同学们对所学的曲目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掌握。
2、教学要点:(1)认识学习《阳关三叠》的歌曲内容,理解其情感表达意义;(2)掌握简谱的基本知识和表达方法,能够通过简谱了解歌曲的曲调和节奏;(3)进行合唱练习,提高团队协作和发音表现能力;(4)引导学生进行个人表演,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勇气。
三、教学方法1、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在欣赏、演唱《阳关三叠》的过程中,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理解歌曲的主题和意义。
2、合作学习法:通过对学生的合唱练习,鼓励同学们互相协助,相互支持,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合作精神。
3、示范教学法:老师通过演唱、指导练习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示范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
4、练习实践法:教师通过反复练习和表演,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掌握歌曲的表演技巧,增强自信和自我表现能力。
四、教学评价1、评价标准:(1)掌握《阳关三叠》的曲调和歌词;(2)理解该歌曲的情感表达和意义;(3)掌握简谱的基本知识和表达方法;(4)能够进行合唱练习,提高团队协作能力;(5)个人表演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提高。
阳关三叠教案

阳关三叠教案第一篇:阳关三叠教案教学内容:1.学唱歌曲《阳关三叠》2.讲述音乐故事,欣赏古琴曲《流水》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阳关三叠》的欣赏、学唱,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珍惜同学朋友见的友情,和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2.方法与过程目标:1)通过听赏,引导学生分析乐曲《阳关三叠》的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2)以看、听、想、说的实践活动形式,感受并表现音乐,学生自创情景剧展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表现音乐的乐趣。
3.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够感受和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绪。
2)认识民族乐器——古琴3)了解并复述《知音》的故事。
教学重点:通过演唱和欣赏《阳关三叠》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1.体验音乐的情绪和内涵2.掌握“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在音乐中开始上课,师生问好。
一、导入新课1、课堂开始时,展开一张图片,提问学生:这张图片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场景?(古代离别时的场景,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2、假如老师给你两首诗,你将会选择哪首诗作为对此画面的写照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那么我们常说诗和歌是密不可分的,现在这个场景大家说还需要什么?(音乐)同学们太棒了,下面老师同样给你两段音乐让你选择,并说出理由。
4、以音乐为背景共同朗诵古诗,让学生体会音乐。
二、新课1、首先我们一起欣赏一段《阳关三叠》,(听后问学生听后感)2、领学生分析歌曲:《阳关三叠》的歌词用了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所作,原名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描写了王维送好朋友元二到安西服兵役的情景,原诗中有渭城(今陕西渭水)、阳关(今玉门关)两个地名,又叫《渭城曲》和《阳关曲》,又因当时王维反复咏唱三次,故称“三叠”。
目前我们所见的《阳关三叠》是一首著名的古代琴歌。
琴歌是随古琴边弹边吟唱的一种音乐形式。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4篇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4篇《阳关三叠》教学设计11、本课的引入部分获得了预期的效果,学生一开始就被吸引,并成功地引入到课题;确实激发了学生想对古琴做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2、在感受与体验这一部分,两次对比鉴赏层层深入:通过吟唱上阕,对琴歌中上阕与下阕的音乐要素对比,学生可以感受到歌曲情感的递进,深刻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离别之情。
比如:课堂上学生讨论到八度大跳所表达的情感起伏;反复吟唱所表达的无限眷恋与依依不舍之情等;接下来是合唱版与琴歌版的对比,通过对音色、速度、力度、艺术表现力等方面的对比鉴赏,学生能体会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并由此关注现代的合唱作品是如何传承古代音乐文化的。
3、在创造与活动这个环节,学生积极性被调动,参与面也很广,几乎每个学生在小组讨论部分都积极参与,场面活跃。
辩论赛上,两组学生都能很准确地阐述自己对古代音乐文化传承的'认识,并很具说服力。
在创造性的改编活动中,学生结合所学,新的创意层出不穷,让人大吃一惊。
整个后面的环节,可以说课堂里学生妙语连珠,掌声不断,气氛热烈。
4、不足之处在于对歌曲所表达的离别之情的背景等介绍还不够。
还有吟唱的部分还可再加强一点。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2《阳关三叠》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而改编的歌曲。
为了让“友情”这根主线贯穿于整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几个环节:一、激情导入二、诵读古诗通过对古诗的讲与诵读,去了解、体会诗人王维与元二之间的深厚友情三、释疑、解决难点1、讲解“阳关三叠”的含义。
2、同音相连、八度大跳、切分音、强音记号。
四、新歌教学1、通过视唱、模唱旋律,感受音乐情绪。
2、通过有节奏地朗读歌词,有感情地演唱歌词,来体会诗人对元二那种伤感、悲凉、惜别、期待的内心世界。
3、通过齐唱、接龙唱、同桌深情对唱等形式的演唱,让学生熟悉歌词的同时,引导他们珍惜友情、师生情、同学情。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3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学科:(苏少版)九年级音乐《阳关三叠》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1)利用百度搜索唐代诗人王维及《送元二使安西》(2)利用百度搜索古代乐器图片:编钟古琴古筝埙等二、教学课题《阳关三叠》教室前方投影背景幻灯三、教材分析这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谱写的琴歌,编入教材第三单元―悠远古风。
阳关三叠音乐教案

阳关三叠音乐教案本节课我们要一起欣赏一首唐朝流行歌曲《阳关三叠》。
这首歌曲在唐宋时期曾经轰动一时,成为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传唱至今。
它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深深思念和留恋之情,是一首充满真挚情感的经典音乐作品。
二、研究1.学生阅读___的诗《送元二使安西》,理解对友人的关爱。
导言:同学们,我们先来读一下___的诗《送元二使安西》,通过阅读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关爱之情。
请学生们阅读诗歌,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2.了解《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
导言:同学们,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
请看屏幕上的课件,我会用多媒体的形式给大家展示一下。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介绍《阳关三叠》的曲调、节奏、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点。
)3.演唱《阳关三叠》。
导言: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演唱这首经典音乐作品。
在演唱的过程中,要注意表现歌曲中的忧伤、惜别、期待的真挚情感。
教师演示如何演唱,学生跟唱。
)三、总结1.学生自我评价。
导言:同学们,我们已经研究了《阳关三叠》这首经典音乐作品,你们觉得自己掌握了多少呢?请你们自我评价一下。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2.课堂小结。
导言:同学们,今天我们研究了一首唐朝流行歌曲《阳关三叠》,通过欣赏和演唱,感受到了友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和经典音乐文化的育人魅力。
希望你们能够沿着古曲发展的脉络,去了解更多的艺术歌曲,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演唱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了《阳关三叠》这首经典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和情感表达,达到了拓展学生音乐文化知识和加强审美能力提高的目的。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表现得比较被动,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师小节:同学们介绍得非常好,感谢你们!大家还记得吗?刚才有同学介绍了唐代音乐创作中使用唐诗入歌的手法,其中《阳关三叠》是其中的佳作之一。
这首歌以___的诗《送元二使安西》为词,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表达了离别和对远行友人的关怀。
阳关三叠教案

阳关三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阳关三叠》的背景与作者。
2.理解《阳关三叠》中的意象与意义。
3.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教学重点】学习《阳关三叠》的背景与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阳关三叠》中的意象与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杨洪基的歌曲《阳关三叠》。
2.观看杨洪基现场演唱该歌曲的视频,引发学生对于这首歌曲的兴趣。
二、讲解背景1.介绍《阳关三叠》的作者王之涣,讲解他是唐代文学家,曾任长安宰相。
2.简要介绍《阳关三叠》的创作背景,即贞观时期的边塞战争。
三、品味意象1.学生们分组进行课文解读,理解每一句的意思。
2.归纳《阳关三叠》中的意象,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四、探讨意义1.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他们思考《阳关三叠》的意义。
2.提问学生该诗表达了什么情感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
五、拓展讨论1.引导学生对比《阳关三叠》与其他具有边塞题材的文学作品。
2.让学生表达他们对于边塞题材的感悟与思考。
【教学反馈】1.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表观点。
2.小组展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他们对于《阳关三叠》的理解和感悟。
3.书面反馈:布置一篇作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对《阳关三叠》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拓展】1.播放其他以边塞为题材的音乐或影视作品,开展相关艺术活动。
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真实的边塞风貌。
3.鼓励学生在课外自由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拓宽对边塞题材的理解。
【板书设计】《阳关三叠》教学内容:导入-《阳关三叠》介绍-背景讲解-意象品味-意义探讨-拓展讨论-反馈【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音乐视频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启发学生对于《阳关三叠》的兴趣。
通过讲解诗歌的背景和意象,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通过小组展示和书面反馈,检测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思考。
在拓展讨论中,拓宽了学生对边塞题材的认识和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内容:《阳关三叠》
二课时安排:20分钟
三课型:单一课型渗透式欣赏教学
四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
五教学目标:1聆听《阳关三叠》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
2 认识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3 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刻的去体会在表现送别场景这一特定的内容上,《阳关三叠》和其他音乐艺术形式有什么区别。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六教学重点:体会《阳关三叠》正确体会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绪情感,
作者与朋友之间的友谊
七教学难点:对歌曲《阳关三叠》创作背景的理解,对诗词的理解,音乐
的内涵
八教学方法:设疑法情景创设法讨论法演示法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景音乐《送别》
师:同学们,谁知道课前听的这首歌曲的曲名是?
生:《送别》
师:这是一首三十年代的电影歌曲,它描写了现代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情绪。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那古代人在送友离别时,是怎样来抒发和表达感情的呢?有没有同学知道一些关于古人送友离别的诗句?
生: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古代人送友离别的诗,下面请同学们朗诵这首千古绝句,看谁的感情表达的最真切,最富有音乐感。
出示课件。
朗诵《阳关三叠》后你们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听完你们的感受,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下乐曲《阳关三叠》
二欣赏歌曲
师:欣赏完这首乐曲请同学们说说这首乐曲表现了怎样的情境?
生: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留恋的诚挚情感深沉、惆怅、
师:〈〈阳关三叠〉〉的歌词用了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原名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描写了王维送好朋友元二到安西服兵役的情景。
《阳关三叠》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曲,目前所见的是一首琴歌,也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难得的精品,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唱,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这首乐曲产生于唐代,是根据著名诗人、音乐家王维的名篇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诗中安西----指今天的新疆乌鲁木齐一带,渭城----指今天的陕西渭水北岸,阳关----指今天的玉门关一带。
因原诗中有这两个地名,所以也叫《阳关曲》或《渭城曲》又因当时在演唱时将王维的这首诗反复咏唱了三次,故称《阳关三叠》。
大约到了宋代,《阳关三叠》的曲谱便已失传了。
目前所见的古曲《阳关三叠》则是一首琴歌改编而成
原诗已饱含深沉的惜别之情,谱入琴曲后又加了一些词句,加强了惜别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留恋的诚挚情感,感人至深。
下面让我们投入到作者的感情世界里再欣赏一遍这优美的乐曲,让我们也深深体会下作者与其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
师:刚刚我们有说到,《阳关三叠》是一首琴歌,琴歌是随古琴边弹奏边吟唱的歌曲。
哪位同学了解古琴或见过古琴?出示课件古琴:请看古琴,它是一种七弦琴,在中国已经流行三千多年,从古至今,独一无二,常流行于文人雅士之中。
现在我们一起欣赏一段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感受古琴的音色。
生:(师启发学生)古琴:高雅、含蓄、悠远、情意绵绵
师:欣赏完这首感人的《阳关三叠》,有哪位同学还知道王维的其他作品
生:使至塞上
师:由于他曾出使塞外,到过居延(今甘肃凉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的是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这样极富塞外特色的诗句。
后来他的朋友元二要去更远的西安,他便写了今天所欣赏的《送元二使安西》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十激发练习
1、填空:〈〈阳关三叠〉〉根据唐代诗人----的------而谱成的琴歌,在曲中共反复了-----次。
2、《阳关三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讨论)
十一教学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