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
14、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

——贝多芬
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 ——巴赫
1、巴赫是哪个国家的音乐家?
2、巴赫被人们誉为什么?
3、巴赫是哪个音乐时期的杰出 代表?
原意是指形状不规则的珍珠,最初是泛
指流行于17世纪的一种新奇的、怪异的建筑
风格,后来逐渐用来称呼西方艺术风格历史
·
·
思考:
a、乐曲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b、这种气氛是通过哪些音乐要素表现的?
第72分曲是一首著名的圣咏旋律,题目是 “主啊,此时不要离开我”,黯然悲沉的音调 营 造了耶稣死去后的悲痛气氛,也成为第1分曲 情绪的进一步加深。
思考:
a、乐曲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b、这种气氛是通过哪些音乐要素表现的?
1、这1分曲运用了什么样的创作手法? 2、这1分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3、整部作品下来,巴赫是用音乐宣扬了什么 样的精神?
一种多声音乐,这几条旋律线都具有独立意义,注重
各自的横向发展,彼此形成对比或相互补充。
《马太受难曲》 ——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
受难曲:
是为纪念耶稣被钉十字架而写的大型套
曲,主要用圣经中的马太福音书词句写成而
得名,乐曲被誉为最受欢迎的古典音乐作品 之一。
《马太受难曲》取材于《圣经》中耶稣受难过 程的叙述。 整部作品共有78首分曲,分为两大部分:第一 部分有35首,描述了耶稣被门徒出卖和最终被捕的 过程;第二部分有43首,描绘了耶稣受审、被钉十 字架和被埋葬等场景。
上的一个时期。
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 ——巴赫
1、巴赫是哪个国家的音乐家?
2、巴赫被人们誉为什么?
3、巴赫是哪个音乐时期的杰出 代表?
主调音乐:
几个声部注重纵向结合,其中只有一条具有独立
宗教复调音乐的巅峰——巴赫

宗教复调音乐的巅峰——巴赫目标:欣赏《马太受难曲》的第1、72、78曲,感受欧洲宗教音乐的特点,通过欣赏了解巴赫,并总结出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点;大概的了解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和十二平均律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对欧洲后世音乐的影响。
重点难点:感受并体会《马太受难曲》的音乐风格;理解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和十二平均律;了解巴赫和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特点。
标签:巴赫巴洛克马太受难曲过程:一、导入师:(出示投影巴洛克时期的绘画、建筑、雕塑)请同学们看下面几幅画,思考这是什么地方的画?各有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共同的点?生:举手回答。
师:这是欧洲巴洛克时期的艺术,今天老师将带你们走进欧洲巴洛克时期的宗教复调音乐。
师:首先请同学回答什么是巴洛克?生:(课下查的资料)“巴洛克”一词源于葡萄牙语指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后来引申为奇特怪异的事物。
17世纪的时候用来泛指意大利的建筑、绘画、雕刻艺术。
师:巴洛克时期指的是从1600到1750年这一个半世纪左右的时间,称做西方专业音乐发展史上的“巴洛克时期”为什么把这一时期称做巴洛克时期呢?生:思想奇怪、做事怪异———等等师:因为在这这一时期西方社会正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人们的启蒙思想开始发展,艺术上也开始有原来文艺复兴时期的庄重典雅向巴洛克时期的华丽,夸张,宏伟上发展。
二、新课学习巴洛克时期出现了很多音乐家,比如拉莫、维瓦尔第、斯卡拉蒂、亨德尔、巴赫等等。
但在这众多音乐家中要数巴赫最有名。
师:巴赫出生在德国的一个人丁兴旺的音乐世家,有着300多年的历史,家族共出现了52为音乐家。
其中巴赫是最为著名成就最高的一位。
(出示视频巴赫的简介)设问:听完巴赫的简介后,请问你们知道了巴赫多少,能简单的概括一下巴赫的创作时间吗?。
生:总结巴赫师:老师简单的把巴赫的创作分成三个时期。
1、魏玛时期是巴赫创作成熟期,也是酝酿阶段,这一时期重点是以管风琴为主。
2、柯登时期是巴赫创作的高峰期。
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教案

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教案主题:探索巴赫的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导语:宗教复调音乐是一种追求宗教精神和音乐艺术结合的形式,这种音乐在巴赫的作品中达到了顶峰。
本教案将对巴赫的宗教复调音乐进行深入探索,并了解巴赫为何成为这一领域的领袖。
通过学习巴赫的宗教复调音乐,学生将能够理解宗教音乐的意义和巴赫作品的独特之处。
目标:1.了解宗教复调音乐的定义和特点;2.研究巴赫宗教复调音乐的作品;3.探索巴赫作品中宗教音乐的意义;4.分析巴赫作品中运用的技巧和结构。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1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宗教复调音乐的了解,分享他们听过的或了解过的宗教复调音乐作品。
教师则简要介绍宗教复调音乐的定义和特点,并解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步:研究巴赫的作品(30分钟)1.向学生展示巴赫的宗教复调音乐作品的例子,如《圣约翰受难曲》或《大堂颂》。
让学生听一段或其中的一个乐章,并要求他们关注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和技巧运用。
2.让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部巴赫的宗教复调音乐作品进行研究。
鼓励学生在网上或图书馆中找到相关资料,了解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主题和结构。
3.学生小组展示他们的研究结果,分享他们对巴赫宗教复调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步:探索宗教音乐的意义(20分钟)1.学生讨论巴赫作品中的宗教音乐与宗教精神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巴赫如何通过音乐传达宗教信仰、情感和思想。
2.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或演讲,探讨巴赫作品中宗教音乐的意义,并详细解释他们所选择的一部巴赫作品中的宗教主题。
第四步:分析巴赫作品中的技巧和结构(25分钟)1.介绍巴赫作品中常见的技巧和结构,如赋格、对位法和旋律演绎。
2.鼓励学生通过分析巴赫的一部宗教复调音乐作品,探究他们发现的技巧和结构,并解释它们如何增强宗教音乐的表达力。
3.学生可以通过创作一个简短的音乐片段来演示他们发现的技巧和结构。
第五步:总结和展望(10分钟)学生回顾他们对巴赫宗教复调音乐的学习体验,并回答以下问题:1.巴赫的宗教复调音乐有何特点?2.巴赫如何通过音乐传达宗教信仰和情感?3.学生对巴赫宗教复调音乐的作品有何新的理解和欣赏?作业:要求学生继续研究巴赫的宗教复调音乐作品,并写一篇短论文,探讨他们对巴赫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

课题: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课型:音乐鉴赏课执教老师:熊咏怡授课对象:高二学生一、教学内容(一)听赏《马太受难曲》的第1、第72、78分曲,了解欧洲宗教音乐的风格;(二)初步认识复调音乐、主调音乐,十二平均律及巴赫。
二、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聆听《马太受难曲》感受、体验欧洲宗教音乐风格,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并使他们尊重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二)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使学生形成思考的习惯,如思考西方宗教音乐对后世西方音乐的影响。
(三)知识与技能:能分清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的区别;知道十二平均律的知识、认识音乐之父——巴赫。
三、教材分析马太受难曲创作于1724-1727年间,被人们称为“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
整部作品结构宏大,共有78首分曲,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有35首,描述了耶稣被门徒出卖和最终被捕的过程:第二部分有43首,描述了耶稣受审、被钉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场景。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聆听、分析《马太受难曲》,感受、体会宗教音乐风格特征。
难点:理解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的概念。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音响资料六、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展开深入拓展1、教师先播放一段音频:巴赫的《二部创意钢琴曲》第一首。
2、出示课件,简单介绍音乐之父—巴赫以及十二平均律。
3、教师弹奏巴赫的《小步舞曲》。
4、教师让学生用图示的办法说明主调与复调。
聆听欣赏《马太受难曲》第1、第72分曲片段,试者让学生分辨1.学生聆听、思考。
2.学生学习新的理论知识3.学生感受思考4.学生感受体会。
5.学生讨论、研究后,得出结论。
6.学生随钢琴视唱曲谱。
创设课堂情境走进巴赫,走进复调音乐。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对比欣赏,听辨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的区别。
再次强化听辨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的特点。
让学生感受体两首作品是主调音乐或复调音乐。
5、欣赏《马太受难曲》第1、第72分曲片段,辅助欣赏亨德尔《哈利路亚》。
《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教案

《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教案教案: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巴赫的音乐作品,了解宗教复调音乐发展的历程和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巴赫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音乐表达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宗教复调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巴赫的音乐作品及其特点。
2.宗教复调音乐的发展历程和表现形式。
三、教学难点1.如何准确理解和欣赏巴赫的音乐作品。
2.宗教复调音乐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积淀。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0分钟)1.向学生展示巴赫的音乐作品片段,并引导学生准确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情感表达。
Step 2 学习巴赫的音乐作品(30分钟)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巴赫的音乐作品进行学习,并分享给其他同学。
2.指导学生通过听音乐作品、观看相关演出视频等方式,感受巴赫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3.学生分组交流,回答以下问题:-你们选择的作品是巴赫的哪一部分?-作品中有哪些特色的音乐元素?-你们认为这首作品表达了什么情感?Step 3 学习宗教复调音乐的历程和特点(40分钟)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宗教复调音乐的历史演变和发展阶段,让学生了解宗教复调音乐的起源和演变。
2.引导学生分析宗教复调音乐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例如合唱、旋律层叠等。
3.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回答以下问题:-宗教复调音乐的特点是什么?-宗教复调音乐与其他类型音乐有何区别?-宗教复调音乐有哪些著名的作曲家?Step 4 音乐欣赏与感想写作(4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集中聆听巴赫的音乐作品,让学生通过音乐欣赏感受到宗教复调音乐的魅力。
2.学生个人撰写感想或者小组合作撰写评论,讲述对巴赫音乐的观点、感受和理解。
3.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展示自己对巴赫和宗教复调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Step 5 小结与巩固(10分钟)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2.引导学生思考,宗教复调音乐对于当代音乐的影响和意义是什么?五、教学延伸1.邀请音乐老师或者专业音乐人来学校进行讲座,详细介绍宗教复调音乐和巴赫的音乐作品。
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 - 江西教师

• 相关音乐知识:
• 1、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 • 2、十二平均律 • 3、巴罗克音乐 • 4、西方宗教音乐常识 (1)弥撒曲 (2)受难曲 (3)清唱剧 (4)康塔塔 (5)众赞歌
• 《马太受难曲》:创作于17241727年。取材于耶酥受难过程的叙 述。整部作品结构宏大,共有78首 分曲,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35分曲第二部分36-78分曲。巴赫 调动了一切音乐手段描绘耶酥一生 中最悲惨的经历,受难前最后几天 所遭遇的苦难屈辱和死亡。
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
欣赏:《马太受难曲》第1, 72,78分曲
• 作者简介:
•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 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笃信宗教,又 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使他的 宗教作品明显地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 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 主要作品有:200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 若干部《受难曲》等等…..
• 第1分曲:“来吧,锡安山的女儿们”
• 第72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主啊,此时不要离开我”
• 第78分曲:“在你的墓前,我在哭泣”
•观赏电影片段:
•
《耶酥受难记》
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

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第七单元《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市光明中学赵晓雯课标分析:本单元是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第7单元第14节,本节课主要探究的是欧洲的专业音乐创作,引导学生探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重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作品是关键性内容。
新课标指出“音乐的风格与流派是音乐家在进行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中自然形成的一种艺术想象,是人类音乐文化的最终体现。
因此,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对音乐中各种各样与流派的性质、特点及其形成、发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音乐鉴赏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它对音乐鉴赏教学以及整个高中音乐教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音乐的风格和流派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它既有多样性,又有统一性。
其多样性是由各种客观因素决定的。
如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主题的多样性、文化思潮的多样性以及表现方式的多样性等。
所谓统一性就是一定的时代、一定的民族在音乐创作中所呈现出来的主导风格。
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对音乐风格的了解是对音乐作品鉴赏的先决条件,因为音乐的风格是通过音乐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而呈现出来的,它体现出独特的音乐美学特征。
如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内容标准,大多是建立在音乐的风格与流派之上的。
教材分析:一、巴赫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巴赫生于法国,祖辈都是音乐家,是延续了几百年的音乐家族中的第五代。
巴赫生前仅以管风琴演奏家著名,去世近百年后,他的作品才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
巴赫是虔诚的信徒,他把这种宗教思想当作自己的创作素材和音响构思的核心,但他也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
二、《马太受难曲》《马太受难曲》创作与1724-1727年,被誉为“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最受欢迎的古典音乐作品”之一。
“受难曲”是为纪念耶稣被钉十字架而写的大型套曲。
因主要用《圣经》中的《马太福音书》词句写成二得名。
整部作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35分曲,描述耶稣被门徒出卖和最终被捕的过程;第二部分36-78分曲,描绘了耶稣受审、被钉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场景。
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

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巴赫人物的介绍以及对于《马太受难曲》的欣赏和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巴赫对世界音乐所作的贡献和巴洛克时期宗教复调音乐的艺术风格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体验、比较、创作、探究等多样性活动,使学生了解主、复调音乐的区别并掌握其辨别技巧。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学会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并透过《马太受难曲》体味音乐所折射出的巴赫的精神世界,深刻了解这首作品之所以成为巴赫音乐从埋葬走向复活的转折点,是因为音乐中无不渗透出生命的真正涵义即以一种超我的状态坚定自身对理想和信仰不断的追求,永不放弃。
【重点难点】1、掌握主、复调音乐的辨别技巧并学会简单的创编。
2、鉴赏《马太受难曲》,了解其隐含的精神实质,并通过音乐加深对巴赫的认识。
【教学策略与手段】1、现代化教学手段——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2、通过对巴赫人物的分析以及对于作品生动形象的介绍,缩短学生与宗教音乐的距离感,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启发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创编的方法,获取新知识。
并运用“曲如其人”的方法找到音乐与人物的相通性。
【课前准备】由于本课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内容,涉及到许多新的概念和知识点,仅仅利用短短的45分钟时间将非常紧促。
同时也是对课堂教学一次极大的挑战。
因此在制作教学课件的同时,我还让学生多渠道地搜集一些关于巴赫和巴洛克音乐的知识,使他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导入部分学生进行3分钟的有关于本堂音乐课内容的演讲。
老师进行概括和补充。
老师: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风格直到现在都深深地影响着各个艺术门类,无论是服饰、美术、雕塑、以及建筑风格都给人以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们都知道每个时期的艺术都会有它的共同点,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对巴洛克这种风格的整体印象?学生回答:奇特、怪异等等(答案丰富多彩)概括和补充,充分激发其他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第七单元《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市光明中学赵晓雯课标分析:本单元是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第7单元第14节,本节课主要探究的是欧洲的专业音乐创作,引导学生探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重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作品是关键性内容。
新课标指出“音乐的风格与流派是音乐家在进行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中自然形成的一种艺术想象,是人类音乐文化的最终体现。
因此,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对音乐中各种各样与流派的性质、特点及其形成、发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音乐鉴赏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它对音乐鉴赏教学以及整个高中音乐教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音乐的风格和流派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它既有多样性,又有统一性。
其多样性是由各种客观因素决定的。
如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主题的多样性、文化思潮的多样性以及表现方式的多样性等。
所谓统一性就是一定的时代、一定的民族在音乐创作中所呈现出来的主导风格。
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对音乐风格的了解是对音乐作品鉴赏的先决条件,因为音乐的风格是通过音乐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而呈现出来的,它体现出独特的音乐美学特征。
如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内容标准,大多是建立在音乐的风格与流派之上的。
教材分析:一、巴赫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巴赫生于法国,祖辈都是音乐家,是延续了几百年的音乐家族中的第五代。
巴赫生前仅以管风琴演奏家著名,去世近百年后,他的作品才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
巴赫是虔诚的信徒,他把这种宗教思想当作自己的创作素材和音响构思的核心,但他也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
二、《马太受难曲》《马太受难曲》创作与1724-1727年,被誉为“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最受欢迎的古典音乐作品”之一。
“受难曲”是为纪念耶稣被钉十字架而写的大型套曲。
因主要用《圣经》中的《马太福音书》词句写成二得名。
整部作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35分曲,描述耶稣被门徒出卖和最终被捕的过程;第二部分36-78分曲,描绘了耶稣受审、被钉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场景。
巴赫调动了一切音乐手段描绘耶稣一生中最悲惨的经历:受难前最后几天所遭遇的苦难、屈辱和死亡。
该曲演出需要两个大型合唱队、两个管弦乐队、两台管风琴及一群唱“固定旋律”的儿童合唱团,表现出一种立体式音乐音响。
《马太受难曲》第一分曲第一分曲是开场的双合唱曲,整部作品的序幕。
在管弦乐队伴奏下,气势磅礴的双合唱队一开始就把人们引入悲哀的气氛中,确立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调。
这段合唱共有两个主题交织进行,巴赫使用了复杂的双重对位法,还运用了合唱团中的低音部分为旋律伴唱,达到了相当明显的效果。
《马太受难曲》第七十二分曲第72分曲采用了一首著名的圣咏旋律,这首歌曲在《马太受难曲》中出现了5次,这次是在耶稣死后出现的,将这部宗教悲剧推向了高潮。
乐曲速度缓慢,旋律暗淡,音调低沉。
悲伤的音调营造了耶稣死后的悲痛气氛。
乐曲为混声四部合唱,主调在女高音声部,其余三个声部作为伴奏以陪衬或加强主旋律。
三、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1、复调音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曲调以对位法的法则结合在一起的多声部音乐。
主要特点在于各声部都有独立性。
2、主调音乐:是以一个曲调为主,其余声部陪衬或加强这一曲调的音乐作品。
虽然也是多声部音乐,但却以一个声部为主,其他声部只起到伴奏作用。
四、巴罗克风格与巴罗克音乐巴罗克音乐(baroque music)是17世纪初-18世纪中叶起源于意大利并流传于欧洲及拉丁美洲各国的一种音乐风格。
巴罗克愿意为“怪异的珍珠”或“荒谬的思想”,被18世纪末的文艺理论家用来贬称意大利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后成为这一时期艺术风格。
其特征是高贵庄严,气势雄伟,富有动力,常给人以紧迫感。
同时其音乐也具有这些特征,故称为巴罗克音乐。
巴赫是晚期巴罗克音乐的杰出代表,巴赫的去世标志着巴罗克音乐时期的终结。
教学建议分析:1、人音版第7单元,第14节《宗教复调音乐——巴赫》是一个独立的单元,专门介绍欧洲宗教音乐的经典——巴赫的《马太受难曲》的三个分曲。
在教学中我选择欣赏第1和第72分曲。
2、结合欣赏巴赫的《马太受难曲》的两个分曲介绍巴洛克音乐、欧洲宗教音乐、巴赫、马太受难曲、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等知识,比较而言,这堂课的重点我放在分辨主、复调音乐和感受体验巴洛克音乐的艺术风格两个方面,音乐知识的介绍尽可能少而精,不占去过多时间。
教学策略与手段:1、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2、引导学生通过划线条方式和学唱简短的两种形式的合唱曲区分主、复调音乐,既加深了学生对第72分曲音乐的印象,又以通俗易懂的方法区别了复调和主调音乐。
3、通过欣赏《马太受难曲》的两个分曲和巴罗克时期的建筑、绘画、雕刻艺术的介绍,结合美术知识促进学生对巴洛克音乐艺术风格的感知,同时拓展艺术视野和认识广度。
4、通过学生用不同形式表演巴赫器乐作品,以及观看《摇摆巴赫》音乐会片段拉近学生和巴赫音乐的距离,同时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人们对巴赫音乐的充分认可、喜爱和尊重。
一、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巴赫的《马太受难曲》第1、第72分曲,学生了解有关巴洛克音乐、欧洲宗教音乐、巴赫、马太受难曲、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等音乐知识。
2、通过对巴罗克时期的建筑、绘画、雕刻、音乐等的了解,知道巴罗克音乐的艺术风格及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欣赏、感受、体验巴洛1 克音乐的风格特征。
2、掌握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教师教学环节学生活动活动教学设计意图导入分曲,72 聆听第问题:如果你是音乐编辑,你会把这段音乐安排在什么情境中做背景音乐?1 .用心聆听、体验。
2 表达听后的感受。
生答:教堂或葬礼中。
营造庄重、祥和、肃穆的气氛让音乐调动学生的感受力,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素材。
揭示课题《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
1、欣赏达芬奇《最后的晚餐》2、介绍宗教音乐3、介绍受难曲4、介绍《马太受难曲》听教师讲解从油画引向对欧洲宗教音乐和受难曲的理解。
聆听第1分曲1、介绍第1分曲2.让学生谈听完的感受(提示关注旋律、节奏、速度、音色等音乐要素)。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做总结,并介绍《马太受难曲》演出时的乐队编制。
学生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生答略。
从音乐要素的角度和听觉上赏析第1分曲聆听第72分曲并与第1分曲做比较问题:1、根据音乐的表现你认为第72分曲表现了耶稣受难的那个场景?2、通过哪些手法来表现这一场景和悲痛的气氛?3、师介绍此曲是整部作品中一首著名的赞美诗,这首歌曲在《马太受难曲》中先后出现过五次,这次是在耶稣死去后出现的,将这部宗教悲剧推向了高潮。
4、这两首分曲在音响效果上给你的直觉感受有什么不同?5、复听第1和第72分曲学生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生答略采用比较的方法对比欣赏两首分曲,促进学生对音乐本体的仔细关注,同时为讲解主调和复调音乐做铺垫。
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1.、讲解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的概念,并以线条的形式说明。
2、学唱第72分曲主题、365432-37171217663、先以重唱形式唱主题,再给主题设计简单的伴唱二声部, 1、学生学唱第72分曲主题2、在老师引导下用两种不同方式合唱主题,并回答主调与复调音乐在音响效果上的不同。
主、复调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从学唱第72分曲主题着手,并用简单的两种形式的合唱做练习,既加深了学生对第72分曲音乐的印象,又以通俗易懂的方法区别了复调和主调音乐。
介绍巴赫、《马太受难曲》对巴赫音乐的重要性和巴洛克时期1、教师播放介绍巴赫和巴洛克时期的视频资料2、介绍《马太受难曲》是巴赫音乐复活的转折点。
观看视频,了解巴赫和巴洛克时期的相关音乐知识,了解《马太受难曲》在巴赫作品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生动形象的介绍《马太受难曲》这部作品的传奇色彩和视听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巴赫和巴洛克时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这部作品的重视。
拓展与实践教师小结1、欣赏2000年纪念巴赫逝世250周年《摇摆巴赫》音乐会片段;2、让学生用歌唱和弹奏的方式演绎巴赫的器乐作品。
生聆听并参与实践1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巴赫音乐的重要性和人们对巴赫音乐的尊重和喜爱之情。
2学生的表演拉近了学生和巴赫音乐的距离,使他们对巴赫的音乐有亲切感和认同感。
教学后记由于本课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内容,涉及到许多新的概念和知识点,仅仅利用短短45分钟时间会非常紧促,同时也是对课堂教学一次极大的挑战,因此我认为安排好音乐听赏和讲解概念、知识点的时间和主次关系是本课成功与否的前提,所以在备课时我精心筛选教学内容、细心琢磨组织语言,在教学时既保证了足够的音乐听赏、体验时间,也确保了足够信息量的摄入和深度。
本节课强调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继而在课堂上不断的为学生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使学生在欣赏、演唱、比较、听辨等一系列的活动中获得掌握这节课的知识点,教学重点和难点也迎刃而解。
在教学方法上,善于设疑、提问,采用先简要讲述再欣赏、比较、以两种形式合唱主题、视听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本课中涉及到的音乐常识和分析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艺术风格,虽然这节课的专业知识比较多也难以理解,但是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学习起来饶有趣味,所以这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从整堂课的教学结构看,由课前的教学氛围的营造与渲染到各个教学环节都能做到承上启下,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整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效果良好。
总的来说上这样评比的公开课,对我的影响很大。
最大的感触就是:上一堂好课真难。
思考的越多越深入,越觉得没法把握,好像一下子什么也不会了。
突然觉得不会上课了。
觉得自己脑子里的库存太少,急需充电。
这给了自己许多动力,也多了无形中的压力。
要想上一堂真正的好课,必须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个环节,不能一味的求新求奇。
尤其是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就要稳打稳扎,在平凡中求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