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的芬芳》阅读练习及答案
(完整版)六年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小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一、问题探究。
留守儿童近半因父母外出打工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精神上和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为了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某校团委开展了“走近留守儿童”的主题活动,通过同学之间结对子的形式,帮助留守生走出心灵阴影,健康快乐成长。
请你参加本次活动,并完成下列任务。
⑴下面是学生拟写的活动主题词,作为主持人,你选用哪一个更贴切?请简要说明理由。
①让世界充满爱②明天更美好③手拉手,心连心选项:。
(只填序号)理由:。
⑵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某高校研究机构对我省留守儿童的情况调查表,请你从中提炼两则信息。
福建省留守儿童抑郁情绪调查表①②⑶为了开展好这次活动,请你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示例:给留守生集体过生日①②二、根据材料,完成练习:材料一微博是一种网络技术应用。
它篇幅短小,每条不超过l40个字,甚至可以三言两语。
它代表了个人最真实的即时言论,人们可以用微博发布信息、发表评论、讨论问题、转发跟帖。
无论是用电脑还是用手机,只要能上网,人们就可以像发短信一样发微博,非常方便。
材料二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向社会发布((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时,称2010年是中国的“微博元年”。
截止到2011年2月,腾讯、新浪两大门户网站微博注册用户均超过1亿。
在微博上“人人都有麦克风”,普通人用微博维权,用微博问政;政府也开通微博,了解民意。
微博正释放着它推进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变革的巨大潜能。
(1)从材料一中摘录出4个能概括“微博”主要特点的词语。
(2)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写出右边这幅画的寓意。
三、仔细观察右边的漫画,完成下列题目。
1. 说说它的含义:2.请设计一条广告语:四、阅读:公元 1613年5月19日,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徐霞客开始游历名山大川。
他从浙江宁海出发,以三十多年时间,东渡普陀,北历燕翼,南涉闽粤,西北直攀太华之巅,西南远达云贵边陲,足迹及于当时14省,写下了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第一单元1春知识积累1.zhǎng zhàng cáng zàng bó báo yùn yūn2.明朗郎中嫩芽漱口绵软锦绣眨眼贬低3.朱自清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阅读理解(一)1.写出了春草的生命力强,嫩绿、多、柔软的特点.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和感受在文中起烘托作用,进一步突出了春草的可爱.2.抓住了春花的品种多、花色艳、香气怡人的特点.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花写活了,有极强的动感.3.是通过人的触觉、嗅觉和听觉来写的.触觉,如“抚摸”;嗅觉,如“气息”;听觉,如“唱出”。
4.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细且密、细且亮、细且柔的特点.5.三个比喻句分别写出了春天新、美、健壮有力的特点.这三个比喻句的顺序不能颠倒.因为从“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形象地写出了春的成长过程.(二)6.在北方,春天的脚步快,来去匆匆;一般人看不懂春天从事的工作;春天惯于在幕后做推手.7.通过对比,突出北方春天不易被人觉察的特点,为后文揭示其默默工作、功成即退隐的可贵品质做铺垫.8.问题:改革本身带来的“泥泞和肮脏”问题;在改革中,出现了一些反对的意见. 作用:写这两个问题说明春天能正视改革自身存在的问题,不畏阻力,表现了其坚持改革的决心.9.“一寸高”,强调小草的矮小柔弱;“一米厚”,突出白雪的厚实强大,两者形成强烈对比,形象地写出春天与冬天的酷烈较量,鲜明有力地体现了春天不畏阻力、厉行改革的精神.10.(1)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思想意识;(2)具有说干就干、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3)不怕困难、坚持改革的决心;(4)具有坚信改革成功的乐观精神;(5)具有朴实无华、默默工作的品格;(6)具有不贪功劳、功成即退隐的豁达胸怀.表达应用表达应用1.B C A2.示例一:红梅傲雪白杏吐蕊绽放着生活的芬芳示例二:金风送爽白雪轻舞吟咏着生活的美好3.示例:不知不觉,春天来了,好一派莺歌燕舞的景象:青蛙呼朋引伴,在池塘中放声欢唱;燕子拍着翅膀,在屋檐下探头张望 ;各种花儿争奇斗艳,万紫千红 ,叫人眼花缭乱 .2济南的冬天知识积累1.huo jì zǎo chéng jīng 敞萍毯2.(1)晴朗无云. (2)储存,积聚.(3)灵活而不可捉摸. 3.C C 4.(1)比喻 (2)拟人5.老舍舒庆春舍予满族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阅读理解(一)1.没有风声、响晴、温晴.2.写山: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天上。
【精品】七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综合题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解析

【精品】七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综合题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练习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语境完成后面的题目。
朦胧中一个个虚点,茸毛与脉络那样纤细,在春天的调色板上,飘落雨水________下的痕迹,枝头抽出第一片嫩叶芽,幼儿微弱的呼吸,它胆(qiè)地试探着世界,测量着空间的距离,风是它永恒的保姆,钢琴等待着森林交响曲,生命,哪怕是细小到一片叶子,也在(wán)强地展示着自己的力。
(选自刘湛秋《绿叶》)(1)划线字“调”在文中的正确读音是()A.diàoB.tiáo(2)填入文中“________”最恰当的一项是()A.流B.留(3)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qièwán胆________________强【答案】(1)B(2)B(3)怯;顽【解析】【分析】(1)“调色板”:画油画﹑水粉画﹑水彩画时用以调和颜色的平板形画具。
“调”:调和。
读“tiáo”。
注意据义定音。
所以选B。
(2)留下:把东西搁下;停留下来。
流下:水从上往下流。
这里支配的宾语是“痕迹”,自然选“留下”。
所以选B。
(3)“怯”“顽”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本题还可根据句意推断词语的字形。
故答案为:(1)B;(2)B;(3)怯;顽【点评】(1)本题考查对多音字读音的辨析能力。
多音字的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所以通过理解词语可以判断多音字的语境义,进一步确定多音字的具体读音即可。
(2)本题考查对同音字的理解辨析能力。
同音字读音相同,意思却不一样,所以可以在理解字义、词义的基础上选择正确的答案。
(3)本题考查对汉字的拼写能力。
先读一读音节,再读一读词语,看是什么意思,然后根据平时的积累就能先到字形是怎么写的。
注意形声字的偏旁与形声字的意义有关,可以据此辨析字形。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基础积累一、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空。
(10分)1.下列带点字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是()A.作.业作.坊B.鸟笼.笼.头C.乘.车一乘.轿子D.新鲜.朝鲜.2.“轻便、节省、悠闲”的反义词分别是()A.笨重浪费忙碌B.轻巧节约安闲C.笨重节约忙碌D.轻巧浪费安闲3.“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佳节”指的是()A.春节B.重阳节C.中秋节D.端午节4.下列人物中,改进造纸术的是()A.毕升B.李时珍C.纪昌D.蔡伦5.下列选项中对《清明上河图》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幅画的作者是北宋画家张择端。
B.这幅画描绘了八九百年前北宋都城汴京的风貌。
C.这幅画主要描绘了当时达官贵人的生活情景。
D.这幅画现在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二、读拼音,结合语境写词语。
(9分)明明的xiōnɡ zhǎnɡ()dú zì()在ōu zhōu()打拼。
这一次他精心shè jì()的桥梁惊艳了shè huì()上的各界人士,被称为wěi dà()的chuànɡ jǔ()。
这是他zhì huì()的结晶,也是他不断积累、总结jīnɡ yàn()的结果。
三、词语综合练习。
(11分)1.“闻”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听见;②听见的事情,消息;③出名,有名望;④用鼻子嗅气味。
在“世界闻名”一词中,“闻”的意思是。
“新闻”中的“闻”的意思是。
(填序号)(2分)2.按要求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语。
(6分)(1)在括号里填写含有“改”字的词语。
()伙食()缺点()工作(2)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AABB式的词语。
吃得()玩得()坐得()3.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3分)因为……所以……既……又……虽然……但是……(1)()《清明上河图》上的人都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精品文档】亲情的盛宴阅读答案-优秀word范文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亲情的盛宴阅读答案篇一:母亲的盛宴范泽木阅读答案篇一:母亲的盛宴范泽木阅读答案下午,我从县城回来的时候,沈阿姨已经在家里张罗开了。
她把家里里外外打扫了一遍,她知道儿子怕脏,所以把灶头擦了又擦,直到所有瓷砖闪闪发光。
她把春天里晾晒起来的笋干浸在水桶里,把咸菜用清水洗净,又把腊肉从屋檐解下。
她知道儿子喜欢吃野菜,于是又拎着菜篮子到田野里挖野菜。
她一路哼着小曲,步履翩翩。
我知道她此刻的心情。
在每一个母亲的心里,儿子归来都是一件隆重的事。
她们要准备儿子喜欢吃的菜,做儿子喜欢吃的饭。
想起我每一次回家的情景,母亲总是在两天前就准备好我爱吃的菜。
我回家那天,母亲欣喜而忙碌。
她系着围裙在灶台前团团转。
她顺着记忆,寻找我喜欢的菜。
她知道我特别喜欢红烧鸡爪,所以每次我回家,餐桌上总是少不了这道菜。
她知道我喜欢吃油渣,所以总是在前一天就从菜场里买来板油,在头一天晚上就做好。
她知道我喜欢吃干饭,所以我回家的日子,她总是把饭煮得特别干。
有许多次,我看到她端着饭碗,细细地咀嚼着米饭。
我知道,坚硬的米饭,对她来说是一种折磨。
我说,以后把饭煮软一些。
她不听,她说你们年轻人吃不来这么软的饭,我只要自己往饭里冲点开水就好了。
所以我在家的日子,母亲差不多每天都吃着泡饭。
我在菜场里见到过无数的母亲,听她们买菜的时候笑盈盈地说,给我来点什么什么菜,我儿子要回来。
那一刻我总是特别感动。
我知道,每一个从外乡归来的孩子,总是特别喜欢吃母亲做的菜。
因为只有母亲知道自己孩子的喜好。
他们能从母亲的菜里吃到自己的过往,自己的性格,和自己的喜好。
我们在家里吃到的每一顿饭,都是母亲为我们精心炮制的盛宴。
18岁,流离却未失所 18岁的时候,宋月第一次见老沈。
是想和别人一样客客气气地称呼他...篇二:母亲的盛宴范泽木阅读答案扫了一遍,她知道儿子怕脏,所以把灶头擦了又擦,直到所有瓷砖闪闪发光。
最新六年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附参考答案(1)

小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一、问题探究。
留守儿童近半因父母外出打工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精神上和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为了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某校团委开展了“走近留守儿童”的主题活动,通过同学之间结对子的形式,帮助留守生走出心灵阴影,健康快乐成长。
请你参加本次活动,并完成下列任务。
⑴下面是学生拟写的活动主题词,作为主持人,你选用哪一个更贴切?请简要说明理由。
①让世界充满爱②明天更美好③手拉手,心连心选项:。
(只填序号)理由:。
⑵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某高校研究机构对我省留守儿童的情况调查表,请你从中提炼两则信息。
福建省留守儿童抑郁情绪调查表①②⑶为了开展好这次活动,请你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示例:给留守生集体过生日①②二、根据材料,完成练习:材料一微博是一种网络技术应用。
它篇幅短小,每条不超过l40个字,甚至可以三言两语。
它代表了个人最真实的即时言论,人们可以用微博发布信息、发表评论、讨论问题、转发跟帖。
无论是用电脑还是用手机,只要能上网,人们就可以像发短信一样发微博,非常方便。
材料二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向社会发布((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时,称2010年是中国的“微博元年”。
截止到2011年2月,腾讯、新浪两大门户网站微博注册用户均超过1亿。
在微博上“人人都有麦克风”,普通人用微博维权,用微博问政;政府也开通微博,了解民意。
微博正释放着它推进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变革的巨大潜能。
(1)从材料一中摘录出4个能概括“微博”主要特点的词语。
(2)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写出右边这幅画的寓意。
三、仔细观察右边的漫画,完成下列题目。
1. 说说它的含义:2.请设计一条广告语:四、阅读:公元 1613年5月19日,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徐霞客开始游历名山大川。
他从浙江宁海出发,以三十多年时间,东渡普陀,北历燕翼,南涉闽粤,西北直攀太华之巅,西南远达云贵边陲,足迹及于当时14省,写下了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
2023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结尾段落的作用

——记叙文阅读专题——结尾段落的作用试题类型①文章最一段在文中有哪些作用?②文章结尾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③结尾段能删掉吗?为什么?作用①内容上:总结全文或收束全文。
②主旨上:点明中心(暗示中心)、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③结构上:照应题目或开头,首尾呼应或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完整)。
④艺术效果上:令人深思,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更具艺术表现力。
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引人深思,意犹未尽。
答题格式内容概括结尾段写了……的内容。
人物表现了人物……的品质特点。
主题点明、突显、深化、升华……主题。
结构总结全文,前后呼应。
艺术效果令人深思,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更具艺术表现力。
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引人深思,意犹未尽。
【中考真题链接㈠】滴水之恩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得暗黑。
我握着桑木棍,孤单地走在山路上。
我是搭赶集的车来到这个地方的,去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古塔。
当我在陌生的乡间找到青麦田里残存的白色古塔,再回到先前下车的小街时,集市早已散了。
街角凉粉摊前头裹苗帕的老妇人的回答叫我失望:“公交车下午一点以后就没有了,要是你早些到,还可以搭摆摊的货车。
”这会儿,什么车也没有了。
“在那里住一晚,明早再搭车走嘛。
”老妇人指指对面一家写着“迎宾旅馆”的木楼对我说。
但我无论如何也得赶回去,明早还有事呢。
走三十多里路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根本不认得返回的路。
老妇人指点我沿这条路一直朝东走,别走岔路就可以走回去了。
“小心哟,这个季节山里有蛇。
”她顺手砍下一截桑木枝递给我。
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把天边的乌云撕开一道耀眼的裂缝。
我一边走一边看有没有经过的车可搭。
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我拼命挥手,车从我身边呼地开了过去。
山下沟坳里,几户人家的窗格透出昏黄的灯光来。
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
我只得加紧步子,同时担心蛇会突然从路边草丛中钻出。
亲情阅读题答案(最新版)

亲情阅读题答案亲情阅读题答案亲情阅读题答案段中说这帮过于富有人情味的人此时变得沉默了。
过于富有人情味的行为指什么?____一日清晨,一个小和尚起来洒扫庭院,见古榕树下落叶满地,不禁忧从中来,望树兴叹。
忧至极处,便丢下笤把奔至师父的堂前,叩门求见。
师父闻声开门,见徒弟愁容满面,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急忙询问:“徒儿,大清早为何事如此忧愁?”小徒弟满腹疑惑地诉说:“师父,你日夜劝导我们要勤于修身悟道,可是,即使我学得再好,人难免有死亡的一天。
到那时候,所谓的我,所谓的道,不正如着秋天的落叶、冬天的枯枝一样,被一堆黄土所埋没吗?”老和尚听后,指着古榕树对小和尚说:“徒儿,不必为此忧虑。
其实,秋天的落叶和冬天的枯枝,在秋风刮得最急的时候,在冬雪落得最密的时候,它们都悄悄地爬回了树上,开成了春天的花,长成了夏天的叶。
”篇三:《初中现代文阅读训练题—亲情的答案》【答案】17.仰望着父亲的身影;仰望父亲的孝行;仰望父亲的教行;仰望父亲的力行。
(答出任三点即可)18.(1)写出了父亲对我的一生影响之大(1分),(2)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怀念、景仰之情。
(2分)20.不同,因为(1)父亲粗糙的双脚折射出父亲艰难坎坷、勤苦力行的一生,这正是父亲值得仰望的伟大之处。
(2)同时父亲的双脚也使我愈加明白:“人生的路是走出来的,再好的梦想也需要行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脚下功夫深,生活行程远;脚下行程远,人生境界高。
”的人生哲理。
(写全两点的3分,写出其中任意一点的2分) 21.准确写出仰望的人和所出名著(1分,对应得分)写仰望的原因时要能写出人物闪光的精神品质和相应的情节。
(2分)五、15.示例:①看景物②看儿孙(看家人)③盼儿孙归享受亲情(盼家人归享受亲情)④引发回忆享受快乐(共4分。
每空1分)16.示例:第一个“才明白”指五年里,母亲每天站在窗前是对我们的期盼和牵挂,让我感到珍贵和温馨。
“第二个“才明白”指母亲站在窗前,能引发母亲对农村生活的回忆;明白了窗前也有我们对母亲在世时那温馨画面的回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情的芬芳
在一台省级卫视举办的家庭娱乐节目中,来自五个家庭的五对志愿者做了一个游戏——摸手认父。
五位孩子被黑纱蒙住眼睛,面前是一个屏风,上面有五个恰好能穿过手的洞。
五位父亲分别从屏风后面伸出一只手。
节目充满了欢乐,在主持人“你确定吗?”的迷惑中,前四个孩子无所适从,换来换去,笑话百出。
唯独最后一个小女孩,摸到第二只手就毫不犹豫地
指定这是他的父亲。
主持人试图误导她:“还是把五双手摸过一遍再下结论吧”。
小女孩自信
地摇摇头,黑纱摘下,父女拥抱在一起幸福地对视。
为搞清楚小女孩是不是侥幸获胜,女主持人又进行了三次测试。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小女
孩居然每次都准确无误地找到了父亲。
那位父亲举起手,翻来覆去让大家仔细观看。
大家失望了,那是一双平凡的手,与普通人一样,没有一丝一毫特别之处。
主持人证实小女孩的手
在每只手上停留的时间不超过两秒钟,所以小女孩与父亲的手接触时也没有作弊的可能。
一位观众戴上小女孩蒙眼的黑纱试了试,结果什么也看不到。
那么,小女孩为什么能准确的找到她的父亲呢?她的回答出人意料:“我不知道哪只手是爸爸的,但是我知道哪种气味来自爸爸”。
真是太神奇了,隔着一道屏风,还能分辨出不同
人的体味,莫非小女孩有特异功能?在主持人连声追问下,小女孩才揭开了谜底,原来他爸爸喜欢抽烟,手上和身上总带着烟味,一闻到那股熟悉的烟味,她就知道哪位是爸爸。
她还告诉大家,她妈妈下岗了,爸爸是位自由撰稿人,为了多赚些钱补贴家用,一天到晚坐在电脑面前,一边不停地敲啊敲啊,一边一支接一支地抽烟。
妈妈说烟吸多了会死人的,可爸爸
总是不听。
爸爸说他知道吸烟的危害,可是一旦戒烟,就要因为不能适应而好长一段时间写
不出文章。
虽然爸爸答应她写出一本畅销书以后就戒烟,但是她还是很害怕爸爸会突然死掉,
现在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帮助爸爸快点出书,快点戒烟……小女孩的话还没说完,他父亲
就一下把她抱在怀里。
娱乐节目现场忽然变得鸦雀无声,显然大家都在回味着小女孩的话。
良久,观众席中突然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亲情其实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大爱,然而,大爱无形,大味必淡,亲情的真味往
往不为人所察觉,但它确实就弥漫于生活的琐碎纹理之中,如暗夜幽兰一般,在我们身旁散发着淡淡的芬芳。
别以为只有曲折离奇的舍身救子、寒屋薄舍里的相依为命才是亲情,平平淡淡的生活里面也有亲情,对大多数人来说,也许那淡淡的芬芳才是亲情真正的气息,只是,不细心玩味,很多时候就会被忽视。
小女孩是幸福的,小小年纪竟然如此分明地闻到亲情淡
淡的芬芳,生命始于呼吸,还有什么比每时每刻呼吸着亲情的芬芳更幸福的事情呢?
(1)请概括本文所讲的故事。
(2)第③段结尾句“观众席中突然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请问“观众们”因何而鼓掌?(3)第③段“小女孩”“揭开了谜底”的话中还有很多关于她的家庭情况介绍的内容,试问这
是多余的吗?为什么?
(4)读了本文后,你对亲情有了怎样的认识?
(5)如果你是“前四个孩子”中的一个,听了“小女孩”的话后,你会对你的父亲说些什么?
【答案】(1)小女孩以“有无烟味”的办法在“摸手认父”游戏中找到了她的父亲。
(2)观众们被小女孩深爱父亲的真情所感动。
(3)不是多余的。
理由:这些内容足以体现小女孩对父亲的真爱,是小女孩之所以能以闻
烟味的办法在“摸手认父”游戏中找到父亲的根本原因。
(4)平平淡淡生活里的亲情容易让人忽视,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也许那淡淡的芬芳才是亲
情真正的气息。
每时每刻能够呼吸亲情芬芳的人,一定是最幸福的人。
(5)开放性试题,要结合文章内容,语言得体,符合情景,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记叙
顺序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
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可以概括为:小女孩以“有无烟味”的办法在“摸手认父”游戏中找到了她的父亲。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
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
观众们被小女孩深爱父亲的真情所感动,所以会鼓掌。
(3)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
插叙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充分,起到补充主要
事件、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为下文
做铺垫。
这些内容足以体现小女孩对父亲的真爱。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
用文本中的信息。
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结合实际谈自己的理解,亲情无处不在,但需要用心体会。
(5)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
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
语言通顺、有条理。
语言得体,符合情景,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小女孩以“有无烟味”的办法在“摸手认父”游戏中找到了她的父亲。
(2)观众们被小女孩深爱父亲的真情所感动。
(3)不是多余的。
理由:这些内容足以体现小女孩对父亲的真爱,是小女孩之所以能以闻
烟味的办法在“摸手认父”游戏中找到父亲的根本原因。
(4)平平淡淡生活里的亲情容易让人忽视,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也许那淡淡的芬芳才是亲
情真正的气息。
每时每刻能够呼吸亲情芬芳的人,一定是最幸福的人。
(5)开放性试题,要结合文章内容,语言得体,符合情景,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记叙文阅读答题包括文章体裁、文章内容、人称的作用、记叙线索及作用等,考生要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反复阅读选文,整体
感知文本,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内容来分析。
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
准“题眼”。
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
再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