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大赛心得体会
诗词楹联工作总结

诗词楹联工作总结
一年一度的工作总结会,就如同一场盛大的文学盛宴,每位员工都在用诗词楹
联的形式来总结自己的工作成果和心得体会。
在这个独特的形式下,我们不仅能够展现自己的文学才华,更能够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工作心得和收获。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用心用力,用诗词楹联的形式来总结工作,让每一个字
句都充满了深意和情感。
我们用“春风得意”来形容工作中的成就,用“秋水共长天一色”来表达对团队合作的赞美,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来强调竞争中的智慧。
每一句诗词楹联都是我们心血的结晶,也是我们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的表达。
在这个特殊的形式下,我们不仅仅是在总结工作,更是在展现自己的文学修养
和思维能力。
我们用诗词楹联来概括工作中的点点滴滴,用简练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这种形式不仅让总结会更加生动有趣,也让我们更加有深度地思考和总结工作。
诗词楹联工作总结,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态度。
我们用诗词楹联来总结
工作,是在向传统文化致敬,更是在展现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总结了工作,更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总结会结束了,诗词楹联工作总结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每一句诗词楹联
都是我们对工作的真情流露,也是我们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让我们用诗词楹联的形式,继续书写工作的篇章,继续展现自己的文学魅力,也让工作更加充满诗意和情趣。
楹联文化心得

楹联文化心得楹联文化心得篇1楹联,又称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广泛应用于建筑、文学、艺术等领域。
它通过字数相等、结构对称、语义互文的形式展现出来,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楹联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和追求。
我曾经参观过一座古色古香的园林,其中有一副楹联深深地吸引了我。
那是一副关于春天的楹联:“春风拂面百花新,绿柳如丝绘长天。
”这副楹联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美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我深深地被这副楹联所表达的情感所感染,感受到了楹联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参观园林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楹联文化的独特魅力。
楹联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通过字数相等、结构对称、语义互文的形式展现出来,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楹联文化的精髓和价值,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楹联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这次参观,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楹联文化的独特魅力。
楹联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它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和追求。
这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楹联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也让我更加热爱楹联文化,愿意为传承和发扬这种传统文化形式贡献自己的力量。
楹联文化心得篇2楹联,又称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广泛应用于建筑、文学、艺术等领域。
它通过字数相等、语义对称、音韵协调等形式表现出来,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将介绍我对楹联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在对楹联的欣赏和研究中,我首先感受到的是楹联的独特魅力。
楹联的字数相对固定,有严格的对仗和语义对称的要求,同时又要求音韵协调、平仄对应。
这种形式上的限制,使得楹联在表达上更为精炼、集中,更具有表现力。
通过楹联,我可以更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生活体验,并与其他人分享。
其次,楹联在内容上也非常丰富。
它可以赞美自然风光、山水之美,也可以抒发对亲情、友情的真挚情感,还可以表达对生活、人生的感悟和理解。
楹联文化心得

楹联文化心得楹联文化心得(优秀5篇)楹联文化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楹联文化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楹联文化心得篇1楹联,又称对联或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其特点在于对仗工整、平仄相协,通过精炼的文字和丰富的内涵表达出一种意境和情感。
我深受楹联文化的吸引,并在此分享我的一些心得。
首先,楹联的构造讲究对仗和工整。
一副好的楹联,上下联需要做到词性相对、结构相应、意义相衬,这既体现了楹联的对称美,又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
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彼此种豆弦。
”,这一联不仅在词性上对应得当,而且在含义上也富有诗情画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楹联的表达形式丰富多样。
它可以用来抒发情感、寄托希望,也可以描绘风景、赞美人物。
例如,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用简洁的文字描绘了壮丽的风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又如毛泽东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则抒发了作者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心,充满了豪迈的气概。
最后,楹联的文化内涵深厚。
它既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乡之情”和“家园情怀”。
总之,楹联文化是一种深具魅力和内涵的艺术形式。
它通过精炼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对称美、对仗美和内涵美。
我深感其艺术价值之高,并愿意继续学习和探索楹联文化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楹联文化心得篇2楹联,又称对联或对子,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
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练、寓意深远的特点,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我对楹联文化的几点心得:一、注重形式美感楹联的形式美感是其最鲜明的特点。
对联的上下联字数相同,平仄相对,让人感受到一种音乐般的韵律。
楹联心得体会

楹联心得体会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由两句对仗的诗句组成的,通常用于装饰建筑物或庆祝节日。
楹联的创作需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
在我学习楹联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楹联的魅力和意义。
楹联的魅力楹联的魅力在于它的语言艺术和文化内涵。
楹联的语言艺术体现在对仗、押韵、平仄、节奏等方面。
对仗是指两句诗句的语言结构相对称,如“山高水长”、“春风满面”等。
押韵是指两句诗句的末尾音节相同,如“山川迤逦,水波荡漾”、“春风得意,马蹄疾奔”等。
平仄是指诗句中的音节有高低之分,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等。
节奏是指诗句的韵律和节奏感,如“一片孤舟轻,万里落日红”、“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等。
这些语言艺术的运用,使得楹联具有了独特的韵律美和音乐美。
楹联的文化内涵则体现在它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楹联通常是由两句相对照的诗句组成的,它们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对比、对立或呼应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也反映了社会和历史的背景。
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楹联,表达了作者在困境中寻找希望的心情,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农村社会的生活和环境。
学习楹联的体会学习楹联需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文学素养包括对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的了解和欣赏能力,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楹联的语言艺术和文化内涵。
审美能力则是指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这有助于我们欣赏和创作高水平的楹联。
学习楹联还需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
楹联的创作和欣赏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历史的沉淀。
例如,“东篱菊千株,西园梅一树”这句楹联,需要了解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文化习惯和审美趣味,才能理解它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学习楹联还需要有一定的创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创作能力包括对语言艺术的运用和对文化内涵的把握,这有助于我们创作出高水平的楹联。
思维能力则是指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能力,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楹联的内涵和意义。
楹联比赛心得体会

楹联比赛心得体会楹联比赛是一项传统文化活动,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作为一名参赛者,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楹联比赛的意义和价值,也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楹联比赛的意义和价值楹联比赛是一项传统文化活动,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文化交流。
在楹联比赛中,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通过楹联的创作和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楹联比赛还可以激发人们的文化自信和创造力。
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它要求创作者在有限的空间内,用简洁、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感情。
这种要求不仅考验了创作者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最重要的是,楹联比赛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
通过参与楹联比赛,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我的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参赛者,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楹联比赛的意义和价值,也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为楹联比赛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底。
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它要求创作者在有限的空间内,用简洁、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感情。
这就要求参赛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底,才能更好地创作出优秀的楹联作品。
其次,我认为楹联比赛需要有一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楹联的创作不仅要求语言精练,更要求创作者有独特的思维和想象力,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思路出发,创作出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风格的楹联作品。
最后,我认为楹联比赛需要有一定的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
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
参赛者需要有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和文化魅力的楹联作品。
同时,参赛者也需要有创新精神,能够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和创新意义的楹联作品。
总结楹联比赛是一项传统文化活动,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文化交流。
楹联文化心得(通用5篇)

楹联文化心得(通用5篇)楹联文化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楹联文化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楹联文化心得(通用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楹联文化心得篇1楹联,又称对联或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
我对此深感兴趣,希望能够分享我的一些心得。
首先,楹联的创作有其独特的规则和技巧。
它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讲究平仄对称,意境相融。
这需要创作者对语言文字有深入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也需要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
我学习楹联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深入理解生活和传统文化的过程。
其次,楹联的魅力在于它的形式美和意境美。
形式上,楹联以短小精悍的文字,表达出深刻的含义;意境上,楹联常常借景抒情,以物喻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我曾经写过一副关于春天的楹联:“柳丝舞风,春色醉人;桃花笑靥,岁月如歌。
”这副楹联将春天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
最后,楹联文化也是我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楹联,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魅力,体验古人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也能够从中汲取到更多的智慧和启示。
总的来说,学习楹联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提升和自我成长的过程。
我期待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通过楹联创作,更好地表达自我,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楹联文化心得篇2楹联,又称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广泛应用于建筑、文学、艺术等领域。
它通过字数相等、语义对称、节奏和谐、结构严谨的形式,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以下是我对楹联文化的几点心得。
1.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内涵。
通过对楹联的学习,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更加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2.艺术形式的独特性:楹联在字数、结构、节奏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需要同时满足对称和平衡的审美标准。
楹联文化心得

楹联文化心得楹联文化心得篇1楹联,又称对联或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人们喜爱。
我深感楹联的魅力,并在此分享我的一些心得。
首先,楹联的创作需要精巧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力。
一副好的楹联,既需要紧扣主题,又需要富有创意。
我曾见过一副以“风送秋叶飘零落,月照渔舟静泊”为上下联的楹联,将风、叶、月、舟等元素巧妙地结合,展现出一幅静谧、凄美的秋夜画面,让人叹为观止。
其次,楹联的格律要求严格,讲究平仄、对仗和字数。
楹联的平仄交替,既有声调的抑扬顿挫,又有情感的起伏变化。
在创作楹联时,我常常注重对仗,使上下联在字数、词性、意思等方面达成和谐统一。
最后,楹联的文化内涵丰富,既可抒发情感,又可寄托期望。
我曾见过一副以“海纳百川,壁立千仞”为上联的楹联,寓意着博大的胸怀和坚韧的意志,充满了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总之,楹联是一种集艺术性、文化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传统文化形式。
通过学习和创作楹联,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加热爱和尊重传统文化。
楹联文化心得篇2楹联,又称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广泛应用于建筑、文学、艺术等领域。
它通过字数相等、语义对称、韵脚和谐、结构严谨的对联,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以下是我对楹联文化的几点心得。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楹联起源于汉唐时期,随着宋明时期印刷术的发展,楹联逐渐普及并成为文学艺术形式。
楹联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和情感表达。
2.寓意丰富,内涵深远。
楹联的创作需要讲究平仄、对仗、押韵等规则,因此作者需要充分挖掘词语的内涵,并通过精巧的构思和修辞手法,将简单两句话变得富有内涵和意境。
楹联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如尊师重教、敬老爱幼、追求真理等等。
3.形式优美,结构严谨。
楹联的字体以楷书或行书为主,要求结构匀称、宽窄适度、重心稳定,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点。
楹联的句式以对仗为主,使楹联在形式上呈现出一种对称的美感,同时也使楹联的语义更加鲜明、集中。
楹联竞赛活动总结范文

一、活动背景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市民文化素养,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对楹联艺术的热爱,我单位于近日举办了以“墨舞华章,联韵流香”为主题的楹联竞赛活动。
本次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取得了圆满成功。
二、活动内容1. 征集阶段: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征集优秀楹联作品。
期间,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的楹联作品数千余件。
2. 评选阶段:成立由专家学者、文化名人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征集到的楹联作品进行严格评选。
评选标准包括创意独特、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符合楹联艺术规范等方面。
3. 展览展示阶段:将入选的楹联作品进行整理汇编,制作成精美的展览册,并在图书馆、文化中心等公共场所进行展览,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楹联艺术的魅力。
4. 颁奖阶段:举办隆重的颁奖仪式,对获奖作者进行表彰,并颁发证书和奖品。
三、活动成果1. 作品质量高:本次竞赛共评选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名,获奖作品质量上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2. 参与面广:活动吸引了众多楹联爱好者和专业人士参与,有效扩大了楹联艺术的影响力。
3. 社会反响好:本次竞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
四、活动意义1. 传承文化:通过举办楹联竞赛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楹联艺术,从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提升素养:活动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提升文化素养的平台,有助于培养市民的文化自信。
3. 促进交流:活动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为我国楹联艺术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总结与展望本次楹联竞赛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不仅为参赛者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也为广大市民带来了一场视觉和心灵的文化盛宴。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举办此类活动,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更多优秀楹联作品的涌现,期待楹联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楹联大赛心得体会
篇一:楹联大赛
318宿舍
横批芳馨庑门
上联朝饮木兰之坠露
下联夕餐秋菊之落英
319
断金三尺剑,折木五车书。
横批:书剑两成
320
横批扶摇直上
上联成风华可行事
下联及年岁未晏兮
介绍:夲联采用了楚辞的体裁,用六言来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堪称字字掷地有声。
趁青春正好,何不勇敢前行?
321宿舍
横批有关部门
上联杨纲陈逸胡续烨下联为晨雨龙郭伟达
篇二:写对联总结
“弘扬传统文化春联大赛”
十八里河镇八郎寨小学六中队
春联作为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合体。
不仅在中国灿烂的文化艺术里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殿堂里也放射着奇异的光彩。
春联是由“桃符”演化而来,时至今日,对联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仍然焕发艺术的青春,受到人们的喜爱,对联之所以历千年而不衰,主要原因是它既有使用价值,又有雅俗共赏的艺术性。
为陶冶学生传统文化情操,我们六中队寒假前布置开展“弘扬传统文化春联大赛”。
假期期间队员们仿写对联,收集对联。
二月八日上午开学的第二天我们中队进行了展示评比活动。
此次活动主要在于宏扬传统文化,学生对春联有了一定的了解,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篇三:第四届七彩语文小语教师素养大赛心得体会
七彩语文精彩教师
陶湖中心校葛晓虎
3月26日—3月29日,第四届“七彩语文杯”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观摩活动在六朝古都南京举行。
这是一次小语界隆重而热烈的聚会,这是一场激情与智慧碰撞的饕餮盛宴!我有幸与七千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小语人一起,置身于火热的比赛现场中,徜徉在美轮美奂的语文世界里??“七彩语文”杯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是由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办,南京市教育局承办,大赛每年一次,今年已是第四届。
本届大赛,一共有来自全国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0名选手参赛。
比赛分两组进行,设有金陵河西及南京林业大学两个会场。
我们(合肥代表团,合肥市教研室刘学山老师,六
安路小学张主任,双墩中心校董飞虹老师,)所观摩的是金陵河西分会场比赛盛况。
台上,选手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台下,专家妙语连珠,轻松点评,令人如沐春风,眼界大开。
短短三天的观摩活动,我看着、听着、思考着、收获着,感到精神十分富足,不虚此行!
序幕
活动伊始,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教学处处长付宜红女士致开幕辞,她高度肯定了举办素养大赛的意义所在,即用实际行动诠释和解读素质教育的精神,通过提升教师的素养实现对素质教育的有力推进。
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周文海致欢迎辞,向大赛表示热烈祝贺,向到场来宾表示欢迎。
原国家督学柳斌先生在开幕式上发表了
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我认为,有了小学语文教师语文素养的提高,而后才有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了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而后才有国民整体的语文素养的提高,而后才有健全的国民??”这番话让我们感受到语文教学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单一的知识,更负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肩上的担子是沉甸甸的。
他还呼吁:“语文教学应当重视诵读,语文课要返璞归真,要让语文课回归朴素,回归朴实,回归本真??”是啊,语文课姓“语”,所有语文老师都应该记住这一点。
我们必须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用语文的方法去触摸语文,让学生沉浸在字词句篇的语文世界品味快乐,使听说读写能力在积累中提高,在提高中积累,最终形成语文素养。
诵读——生动悦耳
参赛选手的诵读内容选自现行小学语文各版本教材,选手依次展示了他们精湛的朗读技巧,《田忌赛马》、《金子》、《新年的礼物》、《天安门广场》、《寓言三则》、《推敲》、《晏子使楚》、《秘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匆匆》、《一路花香》、《放风筝》、《观潮》、《师恩难忘》、《北京的春节》这十五篇作品题材不同,风格各异,但选手们用充沛的感情、悦耳的声音、抑扬的语调,带给听众美的享受。
他们有的表情自然,仪态大方,动作协调舒展;有的吐词清晰,字正腔圆,表达流畅,神采飞扬;有的从容自然,舒缓有致,娓娓道来;有的语音纯正,声音甜美,活泼俏皮......他们鲜活了人物,立体了景物,深刻了道理,浓厚了真情,感动着自己,也感染着他人。
朗诵结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主持人虹云老师做了精彩点评,她着重强调了两点:一是朗读的音乐性,也就是声音得有起有伏,有高有低;二是语言的形象性,也就是读的时候带着形象出来,面部要表情丰富些。
而且就普通话朗读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共性错误进行了示范和现场练习,随后,她为我们表演了中央电视台大型专题节目《话说长江》的部分解说词,激情澎湃,引得现场掌声雷动。
书写——功力深厚
书写展示考验了选手的粉笔字功底及心理素质,现场抽题、现场展示,高低立现。
伴着悠扬的乐声,参赛选手在3分钟之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自己扎实的粉笔字功底。
他们书写时笔法灵动,有起有落,字形优美舒展、工整有致,吸引了台下观众的凝神翘首。
粉笔字展示要求选手在三分钟内完成四个成语的书写,内容现场抽定。
书写的四条成
语是:“以身许国”、“碧血丹心”、“横眉冷对”、“浩气长存”。
选手们都沉着镇定,全神贯注,尽情挥洒手中的粉笔,一蹴而就。
江苏省书法协会主席王惠松先生为选手的书写点评,他们认为各位选手的书写基本做到了正确、流利、美观,但在章法上尚存在一些问题,还须继续努力。
雷实教授还就汉字书写美观的要诀,及汉字文化的传承作了阐述,最近教育部将发一个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
有技法的要求,也有文化的要求,到小学高年级要了解条幅,斗方,楹联等基础的书法作品,同时,了解五种书体,汉字的大致演变过程,热爱汉字,喜欢书法,到初中、高中有更高的要求。
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要达到高中毕业生的要求,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要胜任书法
课。
并对中小学的写字书法教育提出了美好的寄望。
的确,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就是一个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的底气,是语文教师的骄傲,也是学生的福气。
每一个语文老师上课时都要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板书,日积月累,才能精益求精。
才艺——异彩纷呈
才艺表演全方位展示了选手的个人风采。
激情的朗诵、灵动的舞姿、动听的歌声、精妙的书法、悠扬的笛声将每一位听课教师带进一个个多彩的世界。
令人赞叹的是本次大赛的参赛选手多数都展示了自身多面的特长。
有的将儿童广播剧、电影配音和纪录片解说结合起来展示自己的语言艺术;有的将演奏、演唱及书法串烧在一起,集中展示自己的综合素质;有的将话剧、演唱和书法结合在一起,展现自身的表演艺术......唱一首《中国心》激越起满怀豪情,诵一篇《九曲黄河》
感受到民族的血脉;抚古琴吟一曲李白的《将进酒》,舒玉臂跳一段曼妙的傣族舞蹈??最精彩的莫过于10号选手的书画《咏梅》了,她双手左右开弓,在黑板上再现了一株绝壁上的梅花,并附上柔润含刚的书法,作品一完成,评委们纷纷打出了满分,全场掌声雷动!才艺表演环节全方位地展示了参赛教师的个人素质。
精彩纷呈的表演“比春晚还热闹”!让全场观众不禁啧啧赞叹!掌声雷动!这哪里是小学老师的展示,说是艺术家们的表演也不为过!于是各自的才艺表演成为了之后各位选手的代名词。
当真是“艺多不压身”啊!教学——各具特色
课堂教学展示是本次大赛最精彩的环节,三十分钟,三十个学生,每一位参赛教师都展示了自己的教育特色和教学风格。
这一环节是选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知识储备、现场应对等综合素养得到全面展示的一个部分。
在这一环节中,各位选手倾力打造了各具魅力的课堂。
尽管面对的是素昧平生、未经磨合的学生,但是他们抓住教学切入点,设计匠心独运,在执教过程中诠释的理念和迸发的智慧也可圈可点,从细微处彰显了他们扎实的教学功底和良好的应变能力。
在这最真实的课堂上以生为本、鼓励探究等教学理念的实践,读写结合、注重感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们播种了一颗颗热爱语文的种子。
课堂教学展示是比赛最重要的环节,当然也是占分比重最大的环节。
15位选手都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广博的知识储备,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对教材理解准确深刻。
课后,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小语教育专家陆志平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