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板沉淀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斜板沉淀及其设计

斜板沉淀及其设计

斜板沉淀及其设计1.概述 (2)2.斜板设计 (3)2.1 斜板计算 (3)2.2 颗粒沉降速度 (5)2.3 板内流速v (6)2.3.1 雷诺数Re (6)2.3.2 弗罗德数Fr (7)3.模块设计 (8)4.斜板池模块排列及排泥方式 (10)斜板沉淀池是应用“浅层沉淀”的理论而发展起来的水处理构筑物。

按照“表面负荷率”的概念,在给定的平面沉淀面积的前提下,由于架设了斜板,增加了沉淀面积、缩短了沉淀距离,从而提高了沉淀效率。

其提高的效率倍数,理论上应为斜板水平投影总面积与原先沉淀面积的比值。

但由于受到进、出水的影响、板内流态、积泥等因素的干扰,实际提高的沉淀倍率的有效系数一般在0.7~0.8左右。

2.1斜板计算上向流平行斜板设计需要根据污泥的颗粒沉降速度和板内水流速度在一定的倾角前提下,确定斜板间距与斜板长度之间的关系,可按下式进行计算:θθcos sin 0s s v v v d l -= (1) 式中: s v —— 污泥颗粒沉降速度 (m/s )0v —— 斜板内平均水流速度 (m/s )θ —— 斜板倾角 (度)l —— 斜板长度 (m )d —— 斜板间距 (m )斜板倾角一般采用60°,斜板间距在50~150mm 之间,多数采用80~100mm 。

根据式(1)绘制的计算曲线示于图1、图2。

为了使斜板内的水流从进口端的紊流过渡到层流,需要有一个过渡段。

该过渡段事实上是进水端中进水和沉泥上下交替的过程。

计算公式为:Vd v l 20058.0'= (2)式中: 'l —— 过渡段 (cm ) V —— 水的运动粘滞系数 (cm 2/s )0v —— 板内平均流速 (cm/s )d —— 斜板间距 (cm )式(2)是从直管进水的稳定流试验中得出的。

与上向流斜板中的泥水交替情况不同。

从斜管(板)实际沉淀观察,该段长度约在20cm 左右。

设计时,可将计算所得的斜板长度另加20~25cm 过渡段,作为实际要求的总长度。

斜管(板)沉淀池总结

斜管(板)沉淀池总结

斜板、斜管沉淀池总结
1、斜板、斜管沉淀原理
“浅池理论”:按照理想沉淀池理论,在保持截留沉速u0和水平流速v都不变的条件下,减少沉淀池的深度,就能相应地减少沉淀时间和沉淀池的长度。

斜板沉淀池1950年前后出现在瑞典,1960左右出现在其他地方,斜管沉淀池1960年前后在美国出现。

它具有沉淀效率高、停留时间短、占地少等优点,水流形式多样,有上向流、下向流和水平流。

2、影响斜板、斜管沉淀效果的因素
1)斜板、斜管中部为层流,进口段和出口段受进出、水影响,存在干扰;2)斜板、斜管中水流稳定性较好,有利于提高沉淀效果;
3)由于沉淀距离和沉淀时间都很短,要求进入沉淀池前有充分的絮凝;
4)浑水异重流对上向流的影响最小,上向流适用于高浊度水、下向流适用于很低浊度水。

3、设计要点
1)适用水质:浊度<1000度
2)沉淀区液面负荷:9.0~11.0m3/m2·h
3)斜管管径25~35mm(正六角形),斜长1.0m,倾角60o,材质:厚约0.4~0.5mm 的无毒聚丙烯。

4)清水区高度>1.0m,底部配水区高度>1.5m,絮凝池出口一般应考虑整流措施。

5)在池壁与斜板的间隙处应装设阻流板,以防止水流短路。

斜板上缘宜向池子进水端倾斜安装。

6)进水方式一般采用穿孔墙整流布水,出水方式一般采用多槽出水,在池面上增设几条平行的出水堰和集水槽,以改善出水水质,加大出水量。

7)斜板(管)沉淀池一般采用重力排泥。

每日排泥次数至少1~2次,或连续排泥。

8)斜板(管)沉淀池应设斜板(管)冲洗设施。

沉淀实验报告

沉淀实验报告

沉淀实验报告引言在科学实验中,沉淀实验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实验方法。

通过此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溶液中所产生的沉淀物,并对其特性进行分析和研究。

本文将介绍我所进行的一次沉淀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以及分析讨论等方面。

实验目的本次沉淀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条件下溶液中沉淀形成的原因,并对其进行初步的特性分析。

通过此实验,我希望能够加深对溶液中物质相互作用以及沉淀形成机制的理解。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和设备:包括试剂、容器、搅拌棒、移液管等。

2. 制备溶液:按照实验要求,将试剂加入容器中,并加入适量的溶剂进行溶解,直至完全溶解。

3. 加入沉淀生成剂:将特定的沉淀生成剂逐滴加入溶液中,同时边搅拌边观察。

4. 观察沉淀形成:根据实验步骤3的加入情况,观察溶液中是否产生沉淀,以及沉淀的颜色、形状等特征。

5. 分析和记录结果:将观察到的沉淀特征记录下来,并对其进行初步的化学分析和物理特性研究。

实验结果在本次实验过程中,我选择了铁离子与硫化氢作用生成沉淀物的实验。

经过实验操作后,观察到溶液中出现了黑色的沉淀物。

沉淀物颗粒细小,呈现均匀分布,且具有一定的黏稠度。

分析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在铁离子与硫化氢的反应中,黑色的硫化铁沉淀物会形成。

这是由于硫化氢与铁离子之间的化学反应产生了沉淀。

此外,沉淀物的颜色和黏稠度也是由硫化铁的特性所决定的。

通过进一步的化学分析和物理特性研究,我们还可以探讨沉淀物的晶体结构、颗粒大小以及是否具有吸湿性等方面的特性。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沉淀形成的机制以及沉淀物的性质,并为未来的科学研究提供参考基础。

结论通过本次沉淀实验,我成功观察到了铁离子与硫化氢反应产生的黑色硫化铁沉淀物,并初步分析了其特性和性质。

这一实验为我们理解溶液中物质相互作用以及沉淀形成机制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分析,我们将可以深入探讨沉淀物的结构和特性,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浅池理论分析斜管沉淀池的沉淀原理》

《浅池理论分析斜管沉淀池的沉淀原理》

浅池理论分析斜管沉淀池的沉淀原理.引言近几年来城市给水事业蓬勃发展,由浅池理论原理发展形成的斜管沉淀池也获得较为广泛的应用。

我国在1965年开始进行澄清池分离区加斜板的实验,1968年又在福州水厂做了斜管除沙的试验,1972年第一座生产性的上向流斜管沉淀池正式投入使用。

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生产实践的不断总结积累,斜管沉淀技术正在不断发展。

1. 浅池理论原理设斜管沉淀池池长为L,池中水平流速为V,颗粒沉速为u0,在理想状态下,L/H=V/ u0。

可见L与V值不变时,池身越浅,可被去除的悬浮物颗粒越小。

若用水平隔板,将H分成3层,每层层深为H/3,在u0与v不变的条件下,只需L/3,就可以将u0的颗粒去除。

也即总容积可减少到原来的1/3。

如果池长不变,由于池深为H/3,则水平流速可正加的3v,仍能将沉速为u0的颗粒除去,也即处理能力提高倍。

同时将沉淀池分成n层就可以把处理能力提高n倍。

这就是20世纪初,哈真(Hazen)提出的浅池理论。

2. 斜管沉淀池设计原理为了创造理想的层流条件,提高去除率,需要控制雷偌数Re=,斜管由于湿周p长,故Re可控制在200以下。

远小于层流界限500。

又从佛劳德数Fr=可知,由于P长,W小,Fr数可达10-3-10-4。

异向流斜管沉淀池的水力计算可归纳为如下三种:2.1分离粒径法:可分离颗粒的粒径dp可表示为:若用可分离颗粒沉速us来表示,则:式中:Q—沉淀池流量A—斜管区水面面积Af—斜管总投影面积K—颗粒粒径与沉速的变换系数V—斜管中的水流速度L—颗粒沉降需要的长度d—斜管的垂直高度θ—斜管倾角2.2 特性系数法按照沉淀最不理的端面所求得的可分离沉速usc与us关系为:usc=us,s为一常数。

S值被称为斜管的特性参数,虽断面形状而定。

2.3加速沉淀法考虑到颗粒沉淀过程中的絮凝因素,假设颗粒的沉速以等加速改变,并设起始沉速为零。

结合考虑管内的流速分部,则斜管长度为:-d*tgθ式中a为颗粒沉速变化的加速度,即a=du/dtxxx污水处理(三期)菌种培植试运行方案上诉三种方法,各有不足之处,在目前还没有更完善的斜管沉淀池计算方法之前,认为分离粒径可作为斜管沉淀计算的出发点。

沉淀反应实验报告

沉淀反应实验报告

沉淀反应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沉淀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类型。

2、掌握沉淀反应的实验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3、学会观察和分析沉淀反应的现象,并通过实验数据计算相关的化学量。

二、实验原理沉淀反应是指在溶液中,两种或多种离子结合形成难溶性化合物而沉淀下来的化学反应。

沉淀反应的发生取决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离子积以及溶度积常数(Ksp)。

当离子积大于溶度积常数时,沉淀就会生成。

常见的沉淀反应类型有:1、复分解反应型沉淀,如氯化钡(BaCl₂)溶液与硫酸钠(Na₂SO₄)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BaSO₄)沉淀。

2、氧化还原反应型沉淀,如碘化钾(KI)溶液与氯化汞(HgCl₂)溶液反应生成碘化汞(HgI₂)沉淀。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1、仪器试管、滴管、玻璃棒。

离心机。

托盘天平。

容量瓶。

2、试剂氯化钠(NaCl)溶液。

硝酸银(AgNO₃)溶液。

氯化钡(BaCl₂)溶液。

硫酸钠(Na₂SO₄)溶液。

氢氧化钠(NaOH)溶液。

硫酸铜(CuSO₄)溶液。

四、实验步骤1、硝酸银与氯化钠的沉淀反应取两支试管,分别标记为 A 和 B。

向 A 试管中加入 2 mL 01 mol/L 的氯化钠溶液,向 B 试管中加入 2 mL 01 mol/L 的硝酸银溶液。

用滴管将B 试管中的硝酸银溶液逐滴加入A 试管中,边加边振荡,观察现象。

待沉淀完全后,离心分离,弃去上清液,观察沉淀的颜色和状态。

2、氯化钡与硫酸钠的沉淀反应另取两支试管,分别标记为 C 和 D。

向 C 试管中加入 2 mL 01 mol/L 的氯化钡溶液,向 D 试管中加入 2 mL 01 mol/L 的硫酸钠溶液。

如同上述操作,将 D 试管中的硫酸钠溶液逐滴加入 C 试管中,边加边振荡,观察现象。

沉淀完全后,离心分离,弃去上清液,观察沉淀的颜色和状态。

3、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的沉淀反应再取两支试管,分别标记为 E 和 F。

向 E 试管中加入 2 mL 01 mol/L 的硫酸铜溶液,向 F 试管中加入 2 mL 01 mol/L 的氢氧化钠溶液。

沉淀实验实验报告

沉淀实验实验报告

沉淀实验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沉淀实验了解溶液中的沉淀反应,并学习如何正确地进行沉淀实验。

实验原理沉淀实验是通过加入沉淀试剂,使溶液中的离子生成沉淀,从而达到分离和检验物质的目的。

沉淀实验常用于确定未知物质或检验金属离子的存在。

一般来说,沉淀实验的原理包括以下几点:1.溶液中的离子可以通过加入特定的沉淀试剂生成相应的沉淀物。

2.沉淀的生成通常是因为沉淀试剂的阳离子与溶液中的阴离子或沉淀试剂的阴离子与溶液中的阳离子发生了化学反应。

3.沉淀实验可以通过观察沉淀物的形态、颜色、溶解性等来判断溶液中离子的存在。

实验材料与仪器•硝酸银溶液•氯化钠溶液•玻璃容器•火柴或蜡烛实验步骤1.准备两个玻璃容器,并在每个容器中分别倒入适量的硝酸银溶液和氯化钠溶液。

2.使用火柴或蜡烛点燃火焰,将火焰放置于硝酸银溶液中。

3.火焰将产生黑色的烟雾,代表硝酸银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沉淀物。

4.将氯化钠溶液滴加到硝酸银溶液中,观察是否会有沉淀生成。

5.如果有沉淀生成,记录下沉淀物的形态、颜色和溶解性等特征。

6.重复以上步骤,使用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进行实验,观察沉淀的生成情况。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沉淀实验后,观察到以下实验结果:1.当将火焰放置于硝酸银溶液中时,火焰会产生黑色的烟雾,说明硝酸银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沉淀物。

2.在滴加氯化钠溶液到硝酸银溶液中时,观察到沉淀的生成与氯化钠溶液的浓度有关。

–当氯化钠溶液浓度较低时,沉淀的生成较少。

–当氯化钠溶液浓度较高时,沉淀的生成较多。

3.沉淀物的形态为白色颗粒,颜色均匀。

4.实验中所观察到的沉淀物在加热时不溶解,表明该沉淀物为稳定的化合物。

结论通过本次沉淀实验,我们了解了沉淀反应的原理,并学会了正确地进行沉淀实验。

根据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硝酸银溶液和氯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了白色的氯化银沉淀物。

2.沉淀的生成与氯化钠溶液的浓度有关,浓度越高,沉淀生成越多。

斜管沉淀原理

斜管沉淀原理

斜管/斜板填料沉淀池的结构及特点一.斜管沉淀池的原理及特点根据浅池原理,在沉淀池有效容积一定的条件下。

沉淀池面积越大,沉淀池的沉淀效率就越高,与沉淀时间没有关系;沉淀池越浅,沉淀时间就越短。

斜管填料式淀池的沉淀区是由一系列平行的斜板或斜管把水流分隔成薄层,体现了浅池原理。

斜板斜管沉淀池的特点是:(1)利用了层流原理,水流在板间或管内流动,水力半径很小,所以雷诺数较低,一般情况下,雷诺数Re在200左右,水流呈现层流状态,对沉淀极为有利,斜管内水流的弗劳德数约在1*10^-3~1*10^-4之间,水流呈稳定状态。

(2)增加了沉淀池的面积,使沉淀效率提高。

当然,由于斜板的具体布置、进出水的影响及板或管内流态的影响等,处理能力不可能达到理论倍数。

实际提高的沉淀效率与理论沉淀效率比称为有效系数。

(3)缩短了颗粒沉淀距离,使沉淀时间大大缩短。

(4)斜板或斜管填料内絮状颗粒的再凝聚,促进了颗粒进一步长大,提高了沉淀效率。

二、斜管填料沉淀池的结构斜管斜板式沉淀池的结构与一般沉淀池相同,是由进口、沉淀区、出口与集泥区四个部分组成,只是在沉淀区设置有许多斜管或斜板。

图3-16为斜管式沉淀池的典型结构。

在斜板斜管沉淀池中,按照水流流过斜板的方向,可分为上向流、下向流和平向流三种,如图3-17和图3-18所示。

水流由下向上通过斜管或斜板,沉淀物由上向下,它们的方向正好相反,这种形式称作上向流(也称异向流)。

水流向下通过斜管或斜板与沉淀物的流向相同,这种形式称作下向流(也称同向流)。

水流以水平方向流动的方式,称为平向流(也称横向流,仅适用于斜板)。

目前,电厂的水处理中多采用上向流,多以斜管作为组件组成斜管沉淀池。

1.进水区水流从水平方向进入沉淀池,进水区主要有穿孔墙,缝隙墙和下向流斜管进水等形式,使水流在池宽方向上布水均匀,其要求和设计布置与平流式沉淀池相同。

为了使上向流斜管均匀出水,需要在斜管以下保持一定的配水区高度,并使进口断面处的水流速度不大于0.02-0.05m/s。

翼片斜板沉淀半生产性实验研究

翼片斜板沉淀半生产性实验研究

翼片斜板沉淀半生产性实验研究摘要:本实验研究是考察新型沉淀装置――民办片斜板沉淀装置的沉淀规律。

这种装置的沉淀机理不同于传统的沉淀池,悬浮絮凝体在翼片斜板造成的环流作用下,加速沉淀。

通过实验发现,由翼片槽内流出的悬浮物质浓度随翼片格数增加呈指数衰减,同时发现去除悬浮物质的极限程度与悬浮絮体的絮凝特征有关。

关键词:翼片斜板沉淀The Experiment and Research of SedimentationTank with Wing Sheet Type Inclined PlatesAbstract The settling law of the new sedimentationfacility――a sedimentation tank with inclined plates—―is observed stndied in this test.The settling principle of the new sedimentation facility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raditional sedimentation facility.The precipitation of suspended flocs is accelerated by means of the circle――flow――action formed by declined plates.Having done the experiments,we found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suspended matter flowing out of the declined plates decreascs in a exponent form as the number of the declined plates increased.We also found that the removable limitation of the suspended matter closely related with floccul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ocs.KeyWords incline plates with wing sheet,water supply,sedimentation.横向流翼片斜板沉淀模型试验完成后,为探求对不同水质原水,不同絮凝情况下杂质的去除规律及同一斜板不同高度上杂质分布情况,如何确定沉淀装置的合理格数及翼片斜板的最佳结构,以及全年(春、夏、秋、冬)运行的可行性,为设计和生产提供必要的性能参数,我们又进行了横向流翼片斜板的半生产性(中间)实验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斜板沉淀实验报告
斜板沉淀实验报告
引言:
斜板沉淀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分离和纯化固体颗粒的实验方法,通过借助重力作
用和斜板的倾斜角度,可以有效地分离混合物中的固体颗粒。

本文将详细介绍
斜板沉淀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实验原理:
斜板沉淀实验基于固体颗粒在液体中的沉降速度与其密度、粒径以及液体的粘
度有关的原理。

当混合物中的固体颗粒与液体形成悬浮液时,通过倾斜的斜板,可以使得固体颗粒在斜板上沉淀下来。

沉淀速度与固体颗粒的特性有关,较大
的颗粒沉淀速度较快,较小的颗粒沉淀速度较慢。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所需材料:斜板、试管、悬浮液和计时器。

2. 将悬浮液倒入试管中,注意液面的高度要适中。

3. 将斜板倾斜放置于试管中,确保斜板与试管底部之间有足够的距离。

4. 开始计时,记录下固体颗粒开始沉淀的时间。

5. 观察固体颗粒在斜板上的沉降情况,记录下固体颗粒完全沉淀的时间。

6. 根据实验记录,计算出固体颗粒的沉降速度。

实验结果与分析:
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斜板沉淀实验后,我们得到了一组实验数据。

通过对实验数
据的分析和计算,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固体颗粒的沉降速度与其粒径大小有关,粒径较大的颗粒沉淀速度较快,而
粒径较小的颗粒沉淀速度较慢。

2. 固体颗粒的沉降速度与悬浮液的粘度有关,粘度较大的悬浮液会减慢固体颗粒的沉降速度。

3. 固体颗粒的沉降速度与悬浮液中的颗粒浓度有关,颗粒浓度较高的悬浮液会增加固体颗粒的沉降速度。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固体颗粒在液体中的沉降规律,从而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实验应用:
斜板沉淀实验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以下是一些实验应用的例子:1. 污水处理:通过斜板沉淀实验可以分离出废水中的悬浮物和固体颗粒,从而实现废水的净化和回收利用。

2. 矿产资源开发:斜板沉淀实验可以用于矿石中矿物的分离和提取,从而实现对矿产资源的高效利用。

3. 医药制造:在药物制造过程中,斜板沉淀实验可以用于分离和纯化药物中的固体颗粒,提高药物的纯度和质量。

结论:
通过本次斜板沉淀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固体颗粒在液体中的沉降规律,以及斜板沉淀实验的原理和应用。

斜板沉淀实验作为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对于分离和纯化固体颗粒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斜板沉淀实验来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