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挤沉淀实验

合集下载

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拥挤沉淀,压缩沉淀

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拥挤沉淀,压缩沉淀

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拥挤沉淀,压缩沉淀
沉淀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在重要的生态意义和工业利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就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拥挤沉淀以及压缩沉淀等四种沉淀进行讨论。

首先,自由沉淀,即污水中悬浮物在自由状态下因重力而沉淀;自由沉淀作为一种简单而高效的净水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用水、污水处理等领域。

由于自由沉淀的折射率越低,|沉淀效率越高。

其次,絮凝沉淀,也称“胶凝沉淀”,是指添加一定浓度的絮凝剂,利用絮凝剂与悬浮物结合形成絮凝物,并且利用重力使絮凝物沉淀。

自由沉淀结合絮凝后,称为絮凝沉淀法,具有更高的沉淀效率。

絮凝沉淀可以有效减少污水中悬浮物的浓度,因此被广泛用于污水处理等领域。

再次,拥挤沉淀,也称“库仑沉淀”,是指带电颗粒悬浮在液体中,由于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封闭的库仑排斥层,阻止了悬浮物移动,从而使悬浮物形成拥挤状态,从而产生沉淀现象。

拥挤沉淀可以达到较高的净化效果,有效减少污水中悬浮颗粒的浓度,因此被广泛用于污水处理等领域。

最后,压缩沉淀,也称“压挤沉淀”,是指将悬浮物在液体中压缩,使其凝聚成团,最终形成沉淀;压缩沉淀可以使污水中的悬浮物大为减少,并且能够提高污水的净化效果。

因此,压缩沉淀也被用于污水处理等领域。

以上就是有关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拥挤沉淀以及压缩沉淀四种沉淀的简单介绍。

这些技术都可以有效地减少污水中悬浮物的浓度,从而有效地改善水质,从而实现污水处理等目的。

Co-IP(免疫共沉淀)实验对照设计及结果分析介绍

Co-IP(免疫共沉淀)实验对照设计及结果分析介绍

Co-IP(免疫共沉淀)实验对照设计及结果分析介绍Co-IP是以抗体和抗原之间的专一性作用为基础的用于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经典方法,可以确定在生理状态下细胞内相互作用的蛋白质。

在蛋白复合物的研究中,不仅可以用于验证其存在,还可以发现新的蛋白符合物。

Co-IP的原理及操作当细胞在非变性条件下被裂解时,完整细胞内存在的许多蛋白质-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被保留了下来。

假如细胞内存在XY蛋白复合物,用X的抗体免疫沉淀X,那么与X在体内结合的蛋白质Y也被沉淀下来。

沉淀经多次洗涤后,重悬于电泳上样缓冲液,煮沸后离心收集上清,对上清进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Y蛋白的存在,如果Y出现,则说明蛋白X与蛋白Y存在相互作用。

如果Co-IP实验的目的为验证两个已知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则也可以分别给两个已知蛋白融合特定的标签,利用标签抗体实现蛋白的沉淀及沉淀复合物中目的蛋白的检测。

例如,分别使蛋白X及蛋白Y融合HA、c-Myc标签,利用HA标签的特异性抗体沉淀HA-X融合蛋白,随后利用c-Myc标签的特异性抗体对沉淀下来的复合物进行c-Myc标签的检测,如果存在c-Myc标签,则说明蛋白X与蛋白Y存在相互作用。

Co-IP实验对照设置为了确保最终得到的结果是天然状态下的相互作用,而不是由于某些方面造成的人工相互作用(也就是“假阳性”),在Co-IP的实验设计过程中,需要设置正确的对照。

假设Co-IP实验的实验组为“磁珠+抗X抗体+靶蛋白X+目的蛋白Y”,则可能出现的“假阳性”及对应需要设置的实验对照如下表所示:可能出现的“假阳性”需要设置的对照实验磁珠与蛋白X非特异性结合“磁珠+抗体X+抗体Y”磁珠与蛋白Y非特异性结合“磁珠+蛋白Y”抗X抗体和Y非特异性结合“磁珠+抗体X+蛋白Y”抗X抗体(或磁珠)会和细胞裂解液内其它蛋白结合“磁珠+抗体X+未转染质粒的宿主细胞裂解液”抗体的非特异性结合“normal IgG+蛋白X+蛋白Y”上述为了避免出现“假阳性”的对照称为阴性对照,除此之外Co-IP实验还会设置一个阳性对照组(Input组),Input组为直接利用抗体X(抗体Y)对细胞裂解液进行WB检测,验证细胞裂解液中存在蛋白X(抗体Y)。

第二讲沉淀理论和沉淀试验

第二讲沉淀理论和沉淀试验

第二讲 沉淀理论和沉淀试验李春杰物理处理法 格栅 沉淀 离心 过滤沉淀的类型自由沉淀• • • • • • • • • • • • • 悬浮固体浓度不高 悬浮固体之间互不干扰 颗粒各自单独进行沉淀 颗粒的沉淀轨迹成直线 颗粒的物理性质,如形状、大小及比重等不发生变化 自由沉淀可用牛顿定律及斯托克斯公式描述。

悬浮颗粒浓度不高(约为50~500mg/L) 悬浮颗粒之间相互碰撞产生絮凝作用 颗粒的粒径与质量逐渐加大 沉降速度不断加快 沉淀的轨迹呈直线 实际的沉速很难用理论公式计算,需通过试验测定 化学混凝沉淀,活性污泥在二次沉淀池中的沉淀。

絮凝沉淀(也称干涉沉淀)沉淀的类型 区域沉淀(或成层沉淀,拥挤沉淀)• 悬浮物颗粒浓度较高(大于500mg/l) • 颗粒的沉降受到周围其它颗粒的影响,沉速大的颗粒也无 法超越沉速小的颗粒,颗粒间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形成一 个整体共同下沉,与澄清水之间有清晰的泥水界面。

• 二沉池下部的沉淀过程和污泥浓缩池开始阶段。

压缩沉淀• 区域沉淀的继续,即形成压缩。

• 发生在高浓度悬浮颗粒的沉降过程中,由于悬浮颗粒浓度 很高,颗粒间已挤集成团块结构,相互接触、互相支承, 下层颗粒间的水在上层颗粒的重力作用下被挤出,使污泥 得到浓缩。

• 二沉池泥斗中的浓缩过程以及在浓缩池中污泥的浓缩过程。

单独颗粒的沉降规律2 ⎛ ρ u L s Fd = λ' A⎜ ⎜ 2 ⎝⎞ ⎟ ⎟ ⎠Ff = ρl ⋅V ⋅ gFg = mg = ρ s ⋅ V ⋅ g式中:As——运动方向的面积 λ’——牛顿无因次阻力系数: λ’=f(Re)us——颗粒沉降速度当受力平衡时,沉速变为us (最终沉降速度)对于球形颗粒:⎡ 2 g ( ρ s − ρ L ) ⎛ Vs ⎞⎤ us = ⎢ ⎜ ⎟⎥ ' λ ρL ⎝ A ⎠⎦ ⎣1/ 21 V = πd 3 61 A = πd 2 4⎡ 4 g ( ρ s − ρ L )d ⎤ us = ⎢ ⎥ ' 3 λ ρ L ⎣ ⎦1/ 2λ ='K RenRe =du s ρ Lμ① 层流区(stokes区): ② 过渡流区(艾伦区) ③ 紊流区(牛顿区)λ’=24/Reus =1 ρs − ρL gd 2 18 μ1/ 3λ = 10 / Re'0.5⎡ ( ρ s − ρ L )2 g 2 ⎤ u s = 0.26 ⎢ ⎥ μρ ⎥ ⎢ L ⎣ ⎦dλ = 0 .4'⎡ ( ρ − ρ L )g ⎤ u s = 1.82 ⎢ s ⎥ ρ L ⎣ ⎦1/ 2d 1/ 2当ρs> ρL 时,颗粒以us下沉;当ρs= ρL时, us = 0,颗粒在水中呈悬浮状态,不能用沉淀法去除;当 ρs< ρL时,us为负值,颗粒上浮,可用浮上法去除。

成层沉淀实验报告

成层沉淀实验报告

成层沉淀实验报告篇一:成层沉淀实验5.10成层沉淀实验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成层沉淀的特点,基本概念及沉淀规律的理解。

2.掌握成沉沉淀的实验方法,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绘制静沉曲线。

3.通过实验确定某污水曝气池混合液的静沉曲线,并为设计澄清浓缩池提供必要的设计参数。

二:实验原理进入沉淀池的混合液,在重力作用下进行泥水分离,污泥下沉,清水上升,最终经过等浓区后清水区出流。

因此,为了满足澄清的要求,即出流水不带走悬浮物,水流上升速度v一定要小于或等于等浓区污泥沉降u,即v=Q/A?u,在工程应用中,该式常写成A=aQ/u Q:处理水量,m/h u:等浓区污泥沉速,m/hA:沉淀池按沉清要求的平面面积,m1a:修正系数,a=1.05-1.2进入沉淀池后分离出来的污泥,从上至下逐渐浓缩,最后由池底排出,这一过程通过两种作用完成:一是重力作用下形成静沉固体通量GS,其值取决于每一段面处污泥浓度Ci及污泥沉速ui,即GS=Ciui;二是连续排泥造成污泥下降,形成排泥固体通量GB,其值取决于每一断面处污泥浓度Ci和由于排泥而造成的泥面下沉速度v GB?vci v?QR/A v:排泥时泥面下沉速度23QR:回流污泥量污泥在沉淀池内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下沉的污泥量,取决于污泥性能uici和运行条件vci,即固体通量G?GS?GB?uici?vci,极限固体通量,当进入沉淀池的进泥铜梁G0大于极限固体通量时,污泥在下沉到该断面时,多余污泥将于此断面处积累。

长此下去,回流污泥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浓度,池内泥面反而上升,最后随水流流出。

因此按浓度要求,沉淀池设计应满足G0?GLG0?Q(1?R)c0/A?GLG0:进泥通量2Q:处理水量,m/h R:回流比C0:曝气池混合液污泥质量浓度kg/m3 GL:极限固体通量,kg/(m2.h) A:沉淀池按弄所要求的平面面积,m澄清浓缩池在连续稳定运行中,池内可分为四区,5,1所示。

给水处理 沉淀和澄清

给水处理  沉淀和澄清

交界面以下的颗粒均处于拥挤沉淀状态,交界面下降的速度可理解 为颗粒在互相干扰时的平均速度,即平均拥挤沉速。
某一瞬时,沉淀管中按悬浮物浓度的分布情况,可分为四个区:清水 区A;浓度为C0的等浓度区B;过渡区C;浓缩区D。
絮凝过程
交界面等速下沉 下降速度 逐渐变小 B区消失
随时间增长,交 界面继续下降,直至 B、C两个区消失,只 剩A、D两个区,D区 高度也逐渐减小,设 压实时间 t→ ,最 后压实到H为止。
s ——颗粒的密度; d—颗粒直径; g—重力加速度。
1——水的密度。
(三)摩擦阻力
其值与颗粒在运动方向上的投影面积A及动压1/2vS2有关。
FD
CD A1
2 s
2
FD——颗粒在水中所受的阻力;
cD——阻力系数; 1—水的密度; A—颗粒在运动方向垂直面上的投影面积 d2/4;
有:
vS——流速(下沉速度)
沙粒粒径:d>0.1mm u >7.5mm/s
去除容易
d=0.01mm u =0.075mm/s
不易下沉去除
d=0.001mm 胶体,不能自行下沉 必须混凝去除
2.过渡区 1<Re<1000
此时取 cD
10 Re
代入公式,得阿兰公式:
1
u
(
4) 225
(s
1 )2 1
g2
3 d
这个公式适用于d≤2mm的砂粒。
3.紊流区 1000<Re<25000 此时cD=0.4,
( s 1 )dg 1
这个公式适用d>2mm的砂粒。
给水沉淀池中的泥沙颗粒的沉淀一般属于层流沉降状况。给水处理主要研究对象 是0.1mm以下的颗粒的去除问题。在实际应用上,常常以沉速代表某一特点颗粒而 无需求出颗粒的直径。

完整word版混凝沉淀试验

完整word版混凝沉淀试验

实验报告实验项目名称:混凝沉淀实验(所属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院系: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实验日期:实验地点:合作者:指导教师:本实验项目成绩:教师签字:日期:一、实验目的(1)观察混凝现象及过程,了解混凝的净水机理及影响混凝的重要因素。

(2)确认某水样的最佳投药量及其相应的pH值。

(3)测定计算反应过程的G值和GT值,是否在适宜的范围内。

二、实验原理水中的胶体颗粒,主要是带负电的黏土颗粒。

胶体间的静电斥力,胶粒的布朗运动及胶粒表面的水化作用,使得胶粒具有分散稳定性,三者中以静电斥力影响最大。

因此,胶体颗粒靠自然沉淀是不能除去的。

向水中投加混凝剂能提供大量的正离子,压缩胶团的扩散层,使ξ电位降低,静电斥力减小。

此时,布朗运动由稳定因素转变为不稳定因素,也有利于胶粒的吸附凝聚、水化胶中的水分子与胶粒有固定联系,具有弹性和较高的黏度,把这些分子排挤除去需要克服特殊的阻力,阻碍胶粒直接接触。

有些水化膜的存在决定于双电层状态,投加混凝剂降低ξ电位,有可能是水化作用减弱,混凝剂水解后形成的高分子物质或直接加入水中的高分子物质一般具有链状结构,在胶粒与胶粒间起吸附架桥作用。

即使ξ电位没有降低或减低不多,胶粒不能相互接触,通过高分子连状物媳妇叫李,也能形成絮凝体。

投加了混凝剂的水中,胶体颗粒脱稳后相互聚结,逐渐变成大的絮凝体。

这时,水流速度梯度G值的大小起着主要的作用,具体计算见有关教材。

三、实验设备与试剂(1)无极调速六联搅拌机1台。

(4)秒表1块。

(5)1000mL量筒1个。

(6)1mL,2mL,5ml,10mL移液管各1支。

(7)200mL烧杯1个,吸耳球等。

(8)1000mL烧杯6个。

页共页第实验报告(9)10%Al(SO)溶液500mL。

342(10)实验用原水(配制)。

(11)注射针筒。

(12)10%的NaOH溶液和10%HCl溶液500mL各一瓶。

四、实验步骤(2)1000mL量筒量取6份水样至6个1000mL烧杯中,另量取200mL水样放在200mL的烧杯中。

沉淀实验实验报告

沉淀实验实验报告

沉淀实验实验报告篇一:自由沉淀实验报告六、实验数据记录与整理1、实验数据记录沉降柱直径水样来源柱高静置沉淀时间/min表面皿表面皿编号质量/g表面皿和悬浮物总质量/g水样中悬浮物质量/g水样体积/mL悬浮物沉降柱浓度/工作水(g/ml)深/mm颗粒沉沉淀效速/率/%(mm/s)残余颗粒百分比/%0 5 10 20 30 60 1200 1 2 3 4 5 679.0438 80.7412 1.6974 81.7603 83.2075 1.4472 64.1890 65.4972 1.3082 66.1162 67.3286 1.2124 73.7895 74.9385 1.1490 83.4782 84.6290 1.1508 75.0332 76.1573 1.124131.0 30.0 30.0 30.0 30.0 31.0 31.00.0548 0.0482 0.0436 0.0404 0.0383 0.0371 0.0363846.0 808.0 780.0 724.0 664.0 500.0 361.01.860 0.883 0.395 0.230 0.069 0.02111.40 20.44 26.28 30.11 32.30 33.76100 87.96 79.56 73.72 69.89 67.70 66.242、实验数据整理(2)绘制沉淀曲线:E-t 、E-u 、ui~pi曲线如下: 2-1、绘制去除率与沉淀时间的曲线如下:图2.2:沉淀时间t与沉淀效率E的关系曲线2-2、绘制去除率与沉淀速度的曲线如下:图2.2:颗粒沉速u与沉淀效率E的关系曲线2-3、绘制去除率与沉淀速度的曲线如下:图2.3:颗粒沉速u与残余颗粒百分比的关系曲线(1)选择t=60min 时刻:(大家注意哦!这部分手写的,不要直接打印!) 水样中悬浮物质量=表面皿和悬浮物总质量-表面皿质量,如表格所示。

原水悬浮物的浓度:C0?水样中悬浮物质量1.6974??0.0548g/ml水样体积31.0悬浮物的浓度:C5?水样中悬浮物质量1.1508??0.0371g/ml水样体积31.0沉淀速率:u?h?10(500-250)??0.069mm/sti?6060?60C0-C50.0548-0.0371?100%??100%?32.30 C00.0548C50.0371?100%??100%?67.70 C00.0548沉淀效率:E5?残余颗粒百分比P5?篇二:混凝沉淀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混凝沉淀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观察混凝现象、加深对混凝沉淀理论的理解;2、掌握确定最佳投药量的方法,选择和确定最佳混凝工艺条件;3、了解影响混凝条件的相关因数。

实验三 混凝沉淀实验

实验三  混凝沉淀实验

实验三 混凝沉淀实验混凝沉淀实验是给水处理的基础实验之一,被广泛地用于科研.教学和生产中。

通过混凝沉淀实验,不仅可以选择投加药剂种类.数量,还可以确定其他混凝最佳条件。

一 原理:天然水中存在大量胶体颗粒,是使水产生浑浊的一个重要原因,胶体颗粒靠自然沉淀是不能去处的。

清除或降低胶体颗粒稳定因素的过程叫做脱稳。

脱稳后的胶粒,在一定的水利条件下,才能形成较大的絮凝体,俗称矾花。

直径较大且较密实的矾花容易下沉。

自投加混凝剂[342)(SO Al ]直至形成较大矾花的过程叫混凝。

从胶体颗粒变成较大的矾花是一连续的过程,为了研究的方便可划分为混合反应两个阶段,混合阶段要求浑水和混凝剂快速均匀混合,一般来说,该阶段只能产生用眼睛难以看见的微絮凝体;反应阶段则要求将微絮凝体形成较密实的大粒径矾花。

(配药)1、配1%的342)(SO Al 溶液.2、如果取10mg/l 的342)(SO Al100ml 烧杯中称取10mg 342)(SO Al =用移液管移取1ml 的1%342)(SO Al 溶液.二. 实验目的1.了解混凝的现象和过程,混合及反应的作用。

2.确定水样的混凝剂最佳投量及pH 值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三.仪器设备及药品混凝搅拌机一台,浊度仪一台,酸度/离子计一台,电子调速搅拌机一台,秒表(平表也可)一块,温度计,1000ml 烧杯,100ml 烧杯,移液管,吸耳球,1000ml 量筒,混凝剂(硫酸铝或碱式氯化铝),氢氧化钠,盐酸等。

四.实验组织实验分6小组,每组6人。

五.实验步骤1. 熟悉搅拌机操作步骤,选择适宜的混合搅拌转速(300转/分),混合时间30秒,反应搅拌转速100转/分,反应时间10分钟,慢速搅拌转速50转/分,反应时间10分钟。

2. 测定水样的温度,浊度及pH 值,将水样分为3桶,每2组用一桶,除1,2组外,其他四组分别用NaOH 或HCl 对水样的pH 进行调整(pH 约等于10,5.5,8.5)并记录调整后的pH 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量:是表示物质分子移动量的大小,指某种物质在每秒内通过每 平方厘米的假想平面的摩尔或毫尔数。
GS=uiCi
B.是连续污泥造成污泥下降,形成排泥固体通量 GB,其值取决于每一断面处污泥浓度和由于排泥而 造成的泥面下沉速度V(取经验值):
GB=VCi
V---排泥时泥面下沉速度
v=QR/A
QR----回流污泥

拥挤沉淀实验
目的: 1.加深对成层沉淀的特点,基本概念以及 沉淀规律的了解。 2.弄清迪克多筒测定法与肯奇单筒测定法绘 制拥挤沉淀C---u关系线的区别和各自的适 用性。 3.通过实验确定某种污水曝气池混合液的静 沉曲线,并为设计澄清浓缩池提供必要的 设计参数
澄清浓缩池在连续稳定运行中,池内可 分为四区,如图所示:
A迪克多筒测定法 B.肯奇单筒测定法
迪克多筒法:
取不同浓度混合液,从中在沉淀柱内进行拥挤沉淀,每筒 实验得出一个浑液面沉淀过程线,从中可以求出等浓区泥 面等速下沉速度与相应的污泥浓度,从而得出C----u关系 线,并以此为沉淀按澄清原理设计提供设计参数,在此基 础上,根据C—u曲线,求出GS,Ci一组数据,并绘出GS--C曲线,根据回流比公式求出GB—Ci线,利用叠加法,可 以求出GL值。 u 如图:
H `
HI
t
t
得出u—c 关系线,利用 C—u关系线,按前面的 方法绘出GS---C,GB—C 曲线,采用叠加法, 得出GL 值。
水分快速测定仪:
实验步骤:
1. 将取自处理厂活性污泥曝气池内正常运行的混合液, 放入水池,搅拌均匀,同时取样测定其浓度MLSS值。 2. 开启水泵阀门1,同时打开放空管,放掉管内存水。 3. 关闭放空管,打开1号沉淀柱进水,当水位上升到溢流 管处时,关闭水阀门,同时记录沉淀开始时的时间, 而后记录浑浊面出现时间。浑浊面沉淀初期,以下沉 10-20cm为一间距,或是前10Min内以1min为间隔;沉 淀后期,可以下沉2-5CM,或以5min为间隔,记录浑浊 面的沉淀位置。 4实验记录表,
H
C3 C2 C1 C0
t
c
肯奇单筒测定法: 取曝气池的混合液进行一次较长时间的拥挤沉淀, 得到一条浑液面沉淀过程线,利用肯奇公式: Ci=C0H0/Hi C0----实验时试样浓度 H0----实验时沉淀初始高度 Ci-----某沉淀断面i处的污泥浓度 Ui=Hi/ti Ui-----某沉淀断面i处的泥面沉速
固 体 通 量 G C iu
静沉通量`
静沉与排泥通量C iVFra bibliotek排泥通量
浓度C
固 体 通G 量 L
总固体通量
浓度C
最多 进 后余 泥 随的 通 出污 量 水泥 大 流将 于 出于 极 ,此 限 影断 固 响面 体 水处 通 质积 量 。累 时 ,, 。
G
故,实验目的就是为了确 定设计参数等速沉淀区U 和极限通量GL,
2.多筒测定与单筒测定的区别是什么? 由于采用迪克多筒测定法推求极限固体通量GL时 ,污泥在各断面出的沉淀固体通量值GS=CiUi中的 污泥沉速ui,均是取自同浓度污泥静沉曲线等速 段斜率,用它替代了实际沉淀池中沉淀污泥面的 沉速。这一做法没有考虑实际沉淀池的污泥浓度 变化的连续分布,没有考虑污泥的沉速不但和周 围污泥浓度有关,而且还受到下层沉速小于它的 污泥层的干扰,因而迪克法求的GL值偏大,与实 际值出入较大。单筒测定相对比较精确,但实验 时间较长。
沉淀时间 浑液面位置 浑液面高度
5.配置各种不同浓度之混合液,分别利用2号 ,3号,4号柱重复上述实验,最好有6次以 上。配制混合液浓度在1.5-10g/L之间。
思考题: 1.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拥挤沉淀,压缩沉淀之间 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区别: A.自由沉淀:指的是没有外界干扰的沉淀,例如 在初沉池。 B.絮凝沉淀:通过加絮凝剂等手段,形成絮凝团 沉 淀的手段。例如工业污水加铁盐,铝盐沉淀 C.拥挤沉淀: 就是沉淀物密度非常大,互相碰撞 发生沉淀,例如在二沉池。 D.压缩沉淀: 沉淀物靠外力压缩形成沉淀的方式 ,例如在污泥脱水机。 联系:很多沉淀都是相互作用,一起发生的。
水处理实验
拥挤沉淀实验
原理:又称分层沉淀。水中悬浮物颗粒浓 度较大时,颗粒间隙相应减少,在下沉过 程中将彼此干扰, 沉速大的颗粒无法超越 沉速小的颗粒快速下沉,所有的颗粒聚合 成一个整体,各自保持相对不变的位置, 共同下沉,并出现一个清晰的泥-水界面 ,此界面逐渐向下沉降移动。 • 活性污泥法曝气池混合液,浓集的化学污 泥,不论其颗粒性质如何,颗粒的下沉均 表现为混浊液面的整体下沉
于水 等流 速上 沉升 淀速 区度 的一 速定 度不 能 大
稳定运行沉淀池 内状况
池内污泥浓度沿池高分布
A
B C D
E
AB段加速段 BC段等速沉淀阶段 CD段过渡阶段 DE压缩阶段
进入沉淀池后分离出来的污泥,从上之下逐渐浓 缩,最后由池底排出,此过程在两个作用下完成: A.是重力作用下形成静沉固体通量GS,其值取决于 每一断面处污泥浓度Ci及污泥沉速ui,即
谢谢观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