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经典语录
最新王崧舟诗意语文的理想境界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理想境界《论语》开篇三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如果我以孔子自居,那么各位就是孔子的三千弟子。
(笑)先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从某种程度上讲,语文跟品茶一回事,我们一同到语文中“品道”。
“朋”指什么?古人“同党为比,同道为朋”,就是大家的志趣相同,一起来探求人生之道,处世之道,跟“朋”作交流。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难道“有朋自近处来”就不乐了吗?此话怎讲,何谓远方?孔子是山东鲁国人,今曲阜。
在古代,交通很不发达,如果从齐国到鲁国行程则需一个半月时间。
所以,古人一出门就称远游。
所以称“有朋自远方来”。
“乐”,就是为自己同道之朋而来而高兴,这样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为之感动,来,意味着主动来,来一起探讨哲理,当然件快乐的事情。
再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们都有学习的自觉的意识,一起学,一起习,学、习指什么?“学”,小篆的写法,“学”上部两只手,中间两个叉,底下是房子,下有小孩。
何讲?古时候,狩猎需要占卜,占卜就是解决性命之学,就是预测,“凡事预则立”,后来发展为《周易》。
古人要想生存下去就得学习,学得东西就是生存之道,但后来“学”异化了,但回到“原点”对我们审视问题有好处。
“习”,一说,上面是两根羽毛,下面是鸟窝,两个“羽”,一个是小鸟、大鸟,展开的翅膀准备飞翔。
二说,上面是羽毛,下面是米粒,鸟在啄米。
我个人比较倾向第一种说法。
学要转化为技术,还得时习之,但为什么“不亦说乎”?孔子对“说”有讲究,“乐”是外在的,“说”是内在的充实,是精神上的愉悦,逐渐修炼成生存的大道。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素质教育的源泉也在孔子的《论语》。
最后说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意思?就是不开心、生气。
君子在从事的学问,人家不知道他们,他们也不生气,这是“沉潜之学”,学习,不是为别人去学,能够沉下来,诸葛亮“淡泊而明志,宁静以致远”讲得也是这个道理。
王崧舟《诗意的语文》

王崧舟《诗意的语文》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摘自《古兰经》价值守望,是对诗意语文所作的本体论的思考,属于形而上的道;实践智慧,是对诗意语文所作的方法论的探索,属于形而下的术。
两者互参,则道术不二。
唯道术不二,才有望进入诗意语文的澄明之境。
一、审美与存在:诗意语文的价值守望价值转乾坤。
对诗意语文的探索,素来都不缺犁行于实践大地的方略和技术,缺的是行动之前的价值关怀、行动之后的价值皈依。
丢了价值的憬悟,就是丢了诗意语文的魂。
诗意语文的价值观,不妨从以下几个维度加以考量:1.从本体的角度看,诗意语文更强调汉语的诗性品质汉语的诗性品质,集中表现在它“以象见意的诗性特征”(辛国刚),它是中国诗性文化的终极表达,也是汉语有别于印欧语系的根性特征。
汉字是汉语诗性品质的基因。
象形是汉字诗性品质的基础表征,“每个汉字都像一张充满感情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脸”(诗人郑敏),用语言学家范诺洛萨的话说,汉字充满动感,不像拼音文字被语法、词类规则套死;汉字的结构保持了与生活之间的隐喻关系;汉字排除了拼音文字无生命的逻辑性,充满感性色彩。
汉语同样感性郁郁,在表达人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上比拼音文字要直接、自然。
汉语没有冠词,无位格、时态、语态等变化,不用或者少用连接词,在语法上比逻辑严密的拼音文字要灵活自由得多,王力先生认为:“西洋人做文章是把语言化零为整,中国人做文章几乎可以说是化整为零。
”汉语能“随物赋形”,重“意合”而轻“形合”,更接近人的瞬间体验而非理性思维。
诗意语文强调汉语的诗性品质,旨在更好的实现语文教育的民族化。
2.从方法的角度看,诗意语文更重视文本的审美解读文本解读从总体上看,大致存有三种方式,即:功利解读、科学解读和审美解读。
功利解读以了解和掌握文本提供的有用信息和知识为己任,科学解读,则以探寻和发现文本的客观规律为鹄的。
审美解读,与上述两种解读方式大异其趣,它以观照和体认文本的情感境界为旨趣,最终走向自我理解。
王崧舟老师课堂精彩过渡语摘录

王崧舟老师课堂精彩过渡语摘录精读环节1.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能从中读出几幅画来?2. 在你觉得值得回味的词句上做上标记或批注。
3.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好的读书习惯。
4.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要静心、专注地读书。
5. 理解后的朗读,确实能体现自己的思考。
6. 快乐的句子,不能放过,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乐。
7. 静下心来,争取把句子读正确。
8. 看来这句话比较难读,难句子,更要多练习。
9. 某某多高兴啊,高兴已经写在了你的脸上。
10. 听老师来读古诗,要字字入目,声声入耳。
11. 哪位同学能深情并茂地读一读。
12. 遇到含义深刻的课文,去寻自己对课文的直接感悟,去翻一翻,理一理,文章的脉络和内容自然就清晰了。
13. 我看到有不少的同学笔走如飞,说明在自读的时候,你们有了很多自己的思考。
还有些同学们眉头紧锁,或许是遇到了困难,接下来我们小组合作分享,把你的思考跟别人交流,别人的思考,也许会给你带来更多的启发。
概括段落大意1. 如果你会读书就能把厚书读成薄书,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
2. 千言万语一句话......丰富、补充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时:你还可以把薄书读成厚书,把短文读成长文,这又是一种阅读方法。
学生朗读后的评价1. 从你的朗读中听到了画面。
2. 你读得入情入境,很有韵味,真会阅读。
3. 这些画面真是充满诗情画意,让人百看不厌。
4. 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美的画面呀!5. 文字有温度,词语知冷暖。
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了情感。
6. 就这样,我们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在墨韵书香中,让朗读激荡心怀。
再读读课文里这段让你感怀的文字。
7. 多么生动的语言,多么富有哲理的语言呢!让我们再一次把它铭记在心里吧,一起读。
(适用于引导朗读前)8. 多了不起,通过这简洁的文字看到了这么多有意思的画面,让我们边读边想象着这样的画面。
9. 同学们在书中的空白处,写下了许多闪烁着智慧的文字,让我们交流读书的体会。
王崧舟:诗意语文语录

王崧舟:诗意语文语录在流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我为语文而来!是语文滋润我粗糙的感觉,是语文放飞我稚嫩的幻想,是语文点燃我喷涌的激情,是语文唤醒我沉醉的智慧。
我平庸的生命,因为语文而精彩!■儿童写诗,诗写儿童。
儿童是诗,诗是儿童。
儿童写下的,是诗一样的美好生活。
诗写下的,是比诗更美好的童年。
让儿童诗意的栖居,是语文老师的天职。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
■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
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
语文说到底是一种感性的存在。
■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为了儿童的,语文只有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
因此,语文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语文是折射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一滴水珠,应该从这滴水珠中,使学生体悟到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精深,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于国传承民族的精神。
■我们的母语重情性、重意会、重简约、重自悟,我们的语文教学理应重情性、重意会、重简约、重自悟。
■语文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语文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生活是语文唯一的源头活水。
■学生用情感领悟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熏染着学生的情感;学生用智慧解读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提升着学生的智慧;学生用心灵品味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雕琢着学生的心灵。
因此,母语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
■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关爱生命、着眼发展、以学定教、发扬民主、以读为本、以情感人、强化语感、引导质疑、敏于点拨、鼓励创见”。
■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
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
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情感派”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
王崧舟精彩语录

王崧舟精彩语录王崧舟精彩语录1、语文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语文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生活是语文唯一的源头活水。
2、儿童写诗,诗写儿童。
儿童是诗,诗是儿童。
儿童写下的,是诗一样的美好生活。
诗写下的,是比诗更美好的童年。
让儿童诗意的栖居,是语文老师的天职。
3、飘摇的语文教学呼唤中庸的语文哲学。
执其两端而用其中,应是语文哲学的大智慧、大圆融、大境界。
语文哲学的诸多范畴,如:工具与人文、学文与做人、继承与发展、基础与创新、感悟与理解、感性与理性、自主与引导、接受与发现、吸收与表达、文面与文里、诵读体验与默读精思、潜心会文与广泛涉猎、尊重文本与拓展资源、课内得法与课外得益等,都应归宗于中庸这一元智慧。
4、语文是折射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一滴水珠,应该从这滴水珠中,使学生体悟到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精深,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于国传承民族的精神。
5、我们的母语重情性、重意会、重简约、重自悟,我们的语文教学理应重情性、重意会、重简约、重自悟。
6、语文学习,是学生以原有的认知经验和人生体验为基础,对文本主动加工并重新建构的过程。
古人有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正所谓“一轮皓月当空照,千江有水千江月”。
7、谁都知道,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
文章不是无情物,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语文脱离了感情,语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
这样的语文,根本不可能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世界,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a/201504/229413.html8、阅读课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
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是靠读。
正如清人唐彪所言:“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这是一个再朴素不过的真理。
《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摘录和读后感

《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摘录和读后感常州市百草园小学严伟华一、向王崧舟学读书王崧舟说:教的是底蕴,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
P62王崧舟这样概括自己读书的状态:为己读书,天天读书,随性读书。
1、流行的书:于丹的《论语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国》、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
2、不流行的书:王荣祖的《史学九章》,钱穆的《晚学盲言》,杨成寅的《太极哲学》3、入世的书:傅佩荣的《哲学人生》,卡耐基的《积极的人生》,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4、出世的书:六祖慧能的《坛经》,南怀瑾的《如何修正佛法》,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书》。
5、教育类的书: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田正平《中国教育经典解读》,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6、非教育类的书:范曾《吟赏风雅》,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刘小枫《沉重的肉身》。
7、语文课程类的书:王尚文《语感论》,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8、非语文专业的书:兰色姆《新批评》,韦勒克《文学理论》,汪曾祺《人间草木》,史铁生《务虚笔记》。
9、学术类的书:朱光潜《诗论》,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
10、国学经典类的书:王阳明《传习录》,熊十力《体用论》,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
11、西方经典: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汉莫顿《思想的盛宴》。
12、儿童的书:《小王子》《爱的教育》《麦田里的守望者》。
13、显学的书:用于管理、用于治人的书:曾仕强《管理思维》、余世维《赢在执行》,曼狄诺《羊皮卷》。
14、潜学的书:《了凡四训》讲命运的改造。
胡兰成《禅是一枝花》《今生今世》,邵伟华《四柱预测学》算命的。
王崧舟说:一个人的心灵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读的书的结构;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从根本上说就是他的读书境界。
反思:我的读书。
1、为己读书。
有一点点,但大部分是功利的读书,为文凭而读书,为教学而读书,为写论文而读书。
王崧舟:好课三味

王崧舟:好课三味长话短说,开宗明义,我觉得好课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
第一味是“语文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
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
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
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
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
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
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
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
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
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第二味是“人情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得有“人情味”。
这里的“人情味”有着三层意味:一是指语文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语文课注定不受学生的欢迎,不受学生欢迎的课能称为好课吗?二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否则,语文课就会犯上“丧魂落魄症”,沦为“空心课”;三是指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要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第三味是“书卷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最好还能有点“书卷味”。
当然,这是我的一种个人偏好,或者说是我的一种风格追求。
有的语文课,初看时满目繁花、流光溢彩,但细细体会,则味同嚼蜡,整个感觉就是缺乏内涵、缺乏品位。
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初听时可能不觉得怎样,但往往越嚼越有味道。
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儒雅、从容、含蓄、纯正;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常常灵气勃发、灵光闪现,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
总之,有“书卷味”的语文课是大有嚼头的语文课。
评课就是嚼课,好课必能嚼出好味。
经典教育名家主张见解王崧舟语录

王崧舟语录1、“诗意语文,我的朝圣路。
”2、“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
”3、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
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
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4、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
5、……有个学生屡读屡错的时候,当时其他学生都笑了,你知道这对站起来的孩子多么伤害,于是我说:孩子们,这时候,他最需要的不是你们的笑声,是你们的掌声。
6、一、针对学习状态的敞开。
(你是第一个举手的,冲着这一点,我就要大书特书的表扬你。
)二、针对学习方法的敞开。
(这个词你有意把它念得这么轻,我知道,你是在表达作者的思念之情啊。
)三、针对学习质量的敞开。
(那么长的一段话,你不但没念错一个地方,还读得这样通顺,这样字正腔圆,可见平时的基本功是相当扎实的。
)四、针对学习内容的敞开。
(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怀念,也听到了作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你真的读懂了。
)五、针对思维方式的敞开。
(你读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你的读,与张晓娴不同,与王健不同,你的读,思念中饱含着感激之情啊。
)六、针对情感体验的敞开。
(你把自己放进去了,你已经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你不是在读文字呀,你是在替作者,不,你就是作者,你在向自己的母亲倾诉啊。
)7、第一招,“案例鉴赏”法,对案例一定要学会鉴赏,你一定要看出案例背后的言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崧舟经典语录
王崧舟经典语录
■在流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我为语文而来!是语文滋润我粗糙的感觉,是语文放飞我稚嫩的幻想,是语文点燃我喷涌的激情,是语文唤醒我沉醉的智慧。
我平庸的生命,因为语文而精彩!
■儿童写诗,诗写儿童。
儿童是诗,诗是儿童。
儿童写下的,是诗一样的美好。
诗写下的,是比诗更美好的。
让儿童诗意的栖居,是语文老师的天职。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
■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
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
语文说到底是一种感性的存在。
■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为了儿童的,语文只有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
因此,语文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语文是折射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一滴水珠,应该从这滴水珠中,使学生体悟到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精深,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于国传承民族的精神。
■我们的母语重情性、重意会、重简约、重自悟,我们的语文教学理应重情性、重意会、重简约、重自悟。
■语文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语文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生活是语文唯一的源头活水。
■学生用情感领悟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熏染着学生的`情感;学生用智慧解读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提升着学生的智慧;学生用品味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雕琢着学生的心灵。
因此,母语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
■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关生命、着眼发展、以学定教、发扬民主、
以读为本、以情感人、强化语感、引导质疑、敏于点拨、鼓励创见”。
■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
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
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情感派”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
“以情带读”的“情”,是融合了思想、智慧、体验、、灵性的情,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是求真、向善、爱美的情。
以情带读,带出的是饱含深情的读、是全神贯注的读、是多元感悟的读、是个性飞扬的读、是融会贯通的读、是出神入化的读。
以情带读,还自然带出读的技巧、读的节奏、读的旨趣、读的韵味、读的神采。
■语文,是学生以原有的认知经验和人生体验为基础,对文本主动加工并重新建构的过程。
古人有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正所谓“一轮皓月当空照,千江有水千江月”。
■把课文读通,对多数学生来说并非易事。
朱熹有言:“凡读书,须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问题在于,这样读书,有人不屑一顾,有人不以为然,有人不了了之,也有人不知所措。
学生的读书水平普遍不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把功夫扎扎实实地化在读原文上,这是学好语文的金玉良言。
■阅读课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
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是靠读。
正如清人唐彪所言:“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这是一个再朴素不过的真理。
■谁都知道,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
文章不是无情物,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语文脱离了感情,语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
这样的语文,根本不可能植根于
学生的心灵世界,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王崧舟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