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唑醚菌酯与乙蒜素混配对黄瓜霜霉病菌的室内配方筛选及田间药效试验研究

合集下载

黄瓜霜霉病田间防治药效试验

黄瓜霜霉病田间防治药效试验

黄瓜霜霉病田间防治药效试验董根中,杜丽丽,卢浩坡,徐明磊(洛阳市汝阳工业区农业服务中心471200)黄瓜具有高营养、美容等效果,是我们常见的很受欢迎的蔬菜之一。

黄瓜霜霉病是黄瓜的常见病,严重危害黄瓜的品质和产量。

为有效防治黄瓜霜霉病,提高黄瓜的品质和产量,我们采用50%福美双·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对防治黄瓜的霜霉病进行了实验研究。

1.材料与方法试验以中农12黄瓜品种为研究对象。

试验场地安排在汝阳县上店镇西街村,试验田地势平坦,土质为砂壤土,灌溉便利。

土壤肥力中上等,有机质含量2.0%。

于2008年2月27日育苗,3月31日移栽,种植密度为4200株/亩,采用小拱棚覆盖,4月29日揭膜。

试验前近期未使用其他杀菌剂,试验时黄瓜处于开花结瓜期、霜霉病开始发生。

试验药剂分别为50%福美双·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山东青岛金尔农化研制开发有限公司)、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安徽丰乐农化有限责任公司)、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天津市捷康化学品有限公司)。

具体田间试验设计见表1。

表1.供试药剂试验设计注.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20 m2,重复4次。

试验分别于2008年5月2日、5月9日、5月16日上午9时施药,共用药3次。

使用工农-16型手动喷雾器,喷头孔径1.0mm,亩喷药液40公斤。

2008年5月2日药前调查小区病情基数,2008年5月23日调查施药后防治效果。

调查方法为每小区随机取4点,每点2株,调查其全部叶片,记录总叶数、各级病叶数并标记并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病叶分级标准和病情指数、防治效果计算公式如下:0级:无病斑;1级: 病斑面积占全叶面积的5%以下;3级: 病斑面积占全叶面积的6%~10%; 5级: 病斑面积占全叶面积的11%~25%; 7级: 病斑面积占全叶面积的26%~50%; 9级: 病斑面积占全叶面积的50%以上。

药效计算方法为:5.结果与分析经过田间观察和记录,我们对50%福美双·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防治黄瓜霜霉病的效果进行显著性分析,如下表2:表2.50%福美双·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防治黄瓜霜霉病试验结果注:①各处理的防效分别为四次重复的平均值;②差异显著性测定采用“DMRT ”法进行;③差异显著性比较采用字母表示法,凡相同字母者表示在同一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吡唑醚菌酯防治草莓、苦瓜及黄瓜炭疽病田间试验

吡唑醚菌酯防治草莓、苦瓜及黄瓜炭疽病田间试验

唑 醚茵酯 防治炭疽病 效果 良好 、持 效期 长,是 防 治草 莓、苦瓜 、黄瓜 炭疽 病的理 想药剂。生产 上建议 的使 用剂量
为 3 3 7 . 5~ 4 5 0 m l / h m 。
关 键 词 :吡 唑 醚 茵酯 ; 炭疽 病 ; 草 莓 ;苦 瓜 ;黄 瓜 ; 防 效
炭疽 病是 草 莓苗 期 、苦 瓜 及黄 瓜上 的 一种 重要 病 害 , 分布 广泛 ,发生普 遍 ,幼苗 、成 株期 叶片 、茎、瓜 均可发 病 ,发 病严 重 时 ,病部 扩 展 ,可 引起叶 片及 瓜果 腐 烂 , 在 经济作 物的生 产和储 运过程 中极 易造成 损失 。草 莓炭疽 病是 制约草莓生产 发展的一种重要 病害 ,自 1 9 3 1 年首次报
道 以来 ,该病 已在 多 国发 生 ,其 危害 被广 泛关注 。苦瓜
1 材料与方法
1 . 1 供试 药剂
2 5 %吡 唑 醚 菌酯 EC ( 巴斯 夫 公 司生产 ) ;2 5 %咪 鲜 胺 EC ( 江 苏辉 丰 农 化股 份 有 限公 司生 产 ) ;3 7 %苯 醚 甲环 唑
WG ( 先 正达公司生产 ) 。
行第 2 、3 次调 查 ,共计调查 3次。计算病情 指数和 防治效
果 ,叶 片按病斑大小 、数量分 0~ 4级 ” 。 0级 :全株无病 ; 1 级 :全株 1 / 4以下的叶片有少数病斑 ;
种线粒 体呼吸抑制剂 ,它通过阻止细 胞色素 b和 c 1间电
子传递 而抑 制线粒 体呼 吸作用 ,从 而抑制 真 菌孢子萌 发或 菌丝 生长 ” ,使线粒 体不能 产生和提 供细 胞正常代 谢所需 要的 能量 ,最终 导致 细胞死 亡 [ 1 2 ] o可用于 小麦 、花 生 、水

新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

新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

新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灰霉病菌属典型的"高风险病原",极易对防治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目前,苯并咪唑类、二甲酰亚胺类和苯胺基嘧啶类等常规杀菌剂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均因灰霉病菌抗药性的产生而大大降低;而番茄又缺乏抗性品种,生产上急需筛选新的活性高、毒性低、安全性高的杀菌剂来快速、有效地防治番茄灰霉病以保证番茄生产的产量及品质。

本研究于室内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和黄瓜子叶法3种不同生测方法测定了新杀菌剂咯菌腈(fludioxonil)、抑霉唑(imazalil)、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福美双(thiram)和嘧霉胺(pyrimethanil)等5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室内毒力;在田间对咯菌腈、啶酰菌胺(boscalid)和嘧霉胺(pyrimethanil)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咯菌腈、抑霉唑、福美双、吡唑醚菌酯和嘧霉胺抑制菌丝生长的有效抑制中浓度分别为0.0052μg/ml、 2.6645μg/ml、17.7915μg/ml、41.5051μg/ml和78.8617μg/ml,咯菌腈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孢子萌发法测定咯菌腈、抑霉唑、福美双、吡唑醚菌酯和嘧霉胺抑制孢子萌发的有效抑制中浓度结果分别为0.0876μg/ml、1.0738μg/ml、0.5690μg/ml、0.1358μg/ml和5.4186μg/ml,咯菌腈对番茄灰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强;黄瓜子叶法测定咯菌腈、抑霉唑、福美双、吡唑醚菌酯和嘧霉胺抑制侵染黄瓜子叶的有效抑制中浓度结果分别为1.2740μg/ml、0.6753μg/ml、0.6894μg/ml、198.76μg/ml和235.88μg/ml,抑霉唑对番茄灰霉病菌侵染黄瓜子叶的抑制作用最强,咯菌腈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吡唑醚菌酯防治草莓、苦瓜及黄瓜炭疽病田间试验

吡唑醚菌酯防治草莓、苦瓜及黄瓜炭疽病田间试验

吡唑醚菌酯防治草莓、苦瓜及黄瓜炭疽病田间试验汪建国;赵帅锋;徐云红;胡选祥;柯汉云;洪智慧【期刊名称】《中国园艺文摘》【年(卷),期】2014(000)005【摘要】为了筛选高效、安全的炭疽病新药剂,通过田间药效试验进行新药剂筛选。

结果表明,在药后的7 d和14 d,吡唑醚菌酯对苦瓜炭疽病的防效最好。

与之相比,在草莓和黄瓜上的防效也达到80%以上。

研究表明,吡唑醚菌酯防治炭疽病效果良好、持效期长,是防治草莓、苦瓜、黄瓜炭疽病的理想药剂。

生产上建议的使用剂量为337.5~450 ml/hm2。

%The effective insecticides were selected to control strawberry, balsam pear and cucumber anthracnose through the field trial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yraclostrobin showed better, rapid and durable effect on balsam pear, in which the control effect was the highest after 7 d and 14 d. The control effect of pyraclostrobin to strawberry and cucumber anthracnose was above 80%. This study showed pyraclostrobin is a suitable insecticide to control strawberry, balsam pear and cucumber anthracnose. The suggested dosage is 337.5 ~ 450 ml/hm2 in the production.【总页数】3页(P56-58)【作者】汪建国;赵帅锋;徐云红;胡选祥;柯汉云;洪智慧【作者单位】建德市新安植保有限责任公司,浙江建德 311600;浙江省建德市植保站,浙江建德 311600;建德市新安植保有限责任公司,浙江建德 311600;浙江省建德市植保站,浙江建德 311600;浙江省建德市植保站,浙江建德 311600;浙江省建德市植保站,浙江建德 3116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吡唑醚菌酯防治葡萄霜霉病的田间试验 [J], 李士杰;李芳功2.蛋白研究新发现,有望防治草莓炭疽病——市农科院草莓炭疽病研究取得新突破[J], 方献平3.25%吡唑醚菌酯SC防治豇豆锈病田间试验浅析 [J], 莫辉4.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对核桃炭疽病菌的联合毒力及林间防治效果 [J], 贤小勇;韦爱娜;朱桂宁;林珊宇;韦小妹;黎柳锋;韦艺;韦名壮;苏方贵;黄明金5.草莓炭疽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及旁路氧化在胶孢炭疽菌对QoIs敏感性中的作用 [J], 林婷;时浩杰;戴德江;徐晓芳;王华弟;张传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试验word资料5页

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试验word资料5页

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试验黄瓜白粉病为由子囊菌亚门专性寄生真菌二孢白粉菌(Erysiphe cichoracearum)和瓜单囊壳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侵染所致,是保护地黄瓜易发病害之一。

黄瓜白粉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在我国以瓜单囊壳菌危害较为普遍,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目前,该病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

吡唑醚菌酯是兼具吡唑结构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以天然抗生素Strobilurin A为先导化合物,对多种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具有良好活性,并对作物具有促生长作用。

在国内,吡唑醚菌酯乳油广泛应用于黄瓜白粉病防治,但未见其悬浮剂在黄瓜白粉病上的应用报道。

为此,以黄瓜白粉病为靶标病害,以吡唑醚菌酯乳油为对照,研究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以期为药剂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1.1 防治对象供试黄瓜品种为“津优307”。

试验地为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谭庄冬暖式大棚,该棚历年白粉病发病严重,致病菌为瓜单囊壳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

1.2 供试药剂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SC,浙江中山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25%吡唑醚菌酯乳油(EC,德国巴斯夫公司生产)。

将上述两种药剂用无菌水配制成666 mg/L的母液后,采用二倍稀释法将25%吡唑醚菌酯SC稀释成333,222,111 mg/L共3个浓度,将25%吡唑醚菌酯EC稀释成222 mg/L,备用。

1.3 黄瓜白粉病综合防效(田间试验)1.3.1 试验设计施药于白粉病发病初期且只有叶片发病时进行。

25%吡唑醚菌酯SC的终浓度为111 ,222,333 mg/L;25%吡唑醚菌酯EC为阳性对照,终浓度为222 mg/L,以清水为空白对照。

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设15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30 m2,小区随机区组排列。

1.3.2 施药时间与方式于2016年4月2日进行第一次施药,4月9日进行第二次施药。

5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防治黄瓜霜霉病田间药效试验-4页文档资料

5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防治黄瓜霜霉病田间药效试验-4页文档资料

5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防治黄瓜霜霉病田间药效试验霜霉病是黄瓜生产上一种重要的病害,如何使用药剂防治霜霉病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已成为亟需研究的问题。

为此,笔者特进行了5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防治黄瓜霜霉病田间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概况试验地点设在山东省新泰市果都镇镇坡里村,地块面积600 m2,土壤类型为褐土,有机质含量1.55%。

供试黄瓜品种为津优35,防治对象为黄瓜霜霉病。

供试药剂为5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巴斯夫欧洲公司,登记证号,PD20080464)。

喷雾器械为HD400型背负式喷雾器(新加坡利农公司)。

1.2 试验设计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5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225.0 g/hm2(A)、337.5 g/hm2(B)、450.0 g/hm2(C),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600 g/hm2(D),以空白为对照(CK),小区面积为25 m2,4次重复。

1.3 试验实施试验前对喷雾器进行流量标定,在0.15 MPa下4次测量平均流量0.56 L/min。

黄瓜株距25 cm,宽行距80 cm,窄行距40 cm,种植密度66 660株/hm2,施药时处于结瓜期。

2013年5月14日黄瓜霜霉病开始发生时第1次用药,间隔7 d用1次药,共用3次。

使用方法为喷雾,用药液量750 L/hm2 [1-3]。

试验期间未使用任何防治其他病害的药剂。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药剂处理前、第1次药后7 d、第2次药后7 d、第3次施药后10 d 调查病指基数。

每小区随机取4点,每点调查2株的全部叶片,每片叶按病斑占叶面积的百分率分级记录。

数据分析用DPS系统将防效数据反正弦平方根转换后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显著性测定[4-6]。

分级方法[7]为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4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40%以上。

16737735_高效防治设施黄瓜主要病害的药剂筛选

16737735_高效防治设施黄瓜主要病害的药剂筛选

摘要:2015~2016年通过田间试验明确几种对黄瓜霜霉病、白粉病和灰霉病具有较好防效的药剂及使用技术,可为设施黄瓜主要病害的防治提供依据。

结果表明:在霜霉病发生初期,叶面喷施72%吡唑醚菌酯·代森联WG 540g a.i./hm 2、48%烯酰吗啉·吡唑醚菌酯WG 252~288g a.i./hm 2、50%烯酰吗啉·嘧菌酯WP 225~300g a.i./hm 2、50%吡唑醚菌酯WG 169~225g a.i./hm 2或60%霜脲氰·嘧菌酯WG 270~360g a.i./hm 2,防效均可达到85%以上;在白粉病发生初期,叶面喷施40%氟菌唑WP 90~120g a.i./hm 2、20%氟硅唑·嘧菌酯SC 135~165g a.i./hm 2或430g/L 戊唑醇SC 116.1~139.3g a.i./hm 2,防效均可达到85%以上;在灰霉病发生初期,可叶面喷施25亿芽孢/g 坚强芽孢杆菌WP 3.3~4.7g/hm 2、3亿CFU/g 木霉菌WG 5.6~11.1g/hm 2或60%丙硫菌唑·异菌脲WP 4.7g/hm 2,其中,2种生防菌剂的防效均可达到65%以上,60%丙硫菌唑·异菌脲WP 4.7g/hm 2的防效可达到82.0%。

以上药剂用药间隔期均为7~10d ,连续喷施3次。

在生产中,可以使用以上筛选到的高效药剂防治黄瓜霜霉病、白粉病和灰霉病。

关键词:黄瓜;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防治效果;药效试验中图分类号:S642.2;S436.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631(2018)02-0061-06收稿日期:2018-02-28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项目(2016YFD0201006)作者简介:路粉(1985-),女,河北邢台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杀菌剂应用研究。

E-mail :152****4930@126.com 。

不同防治药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不同防治药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设施农业2023-1047农业工程技术(设施农业)1.2 试验材料供试黄瓜品种为‘广良1618’。

1.3 试验设计试验于2023年2—5月进行,以喷施清水为对照(CK 处理),共设置5个施药处理,各处理具体施药情况分别见表1。

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18个小区,小区面积为111 m 2。

于3月9日首次施药,此时黄瓜处于挂果期,霜霉病处于发病初期,3月16日进行第2次施药。

在施药过程中,采用芝蒲背负式锂电喷雾器,各处理用水量均为900 kg/hm 2。

在喷药过程中,需保证黄瓜叶片正反两面均匀着药、湿润。

除施药外,各处理其余田间管理措施相同。

1.4 调查内容及方法1.4.1 药剂安全性在黄瓜生长过程中,仔细观察各处理黄瓜植株有无畸形、矮化及叶片皱缩等问题。

1.4.2 防治药效分别于施药前、第1次施药后7天、第2次施药后7天采用五点标记法调查黄瓜叶片霜霉病病情,并计算病情指数、防治效果黄瓜霜霉病严重程度分级标准、病情技术及防治效果的计算参照文献[3]。

1.5 统计分析本试验所测定各试验数据采用Excel 和SPSS 软件进行处理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2.1 不同防治药剂对黄瓜的安全性在2次施药后分别观察黄瓜生长情况,发现各处理黄瓜植株均正常生长,无明显药害现象。

不同防治药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摘要:该文以‘广良1618’黄瓜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了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50%嘧菌·噻唑悬浮剂、70%烯酰·霜脲氰水分散粒剂以及100 g/L 氰霜唑悬浮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黄瓜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上述5种药剂对黄瓜霜霉病均具备一定的防治效果,相比较而言,70%烯酰·霜脲氰水分散粒剂、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两种药剂防治效果更佳,在第2次施药后7日防治效果超过了89%,产量较未施药处理提高了119.78%、115.5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吡唑醚菌酯与乙蒜素混配对黄瓜霜霉病菌的室内配方筛选及田
间药效试验研究
黄瓜霜霉病是黄瓜上既常见又危害严重的一种病害,当气候条件适宜,低温且空气湿度较大时很容易发生,成为严重威胁黄瓜产量的障碍因素。

本文采用盆栽法进行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测定吡唑醚菌酯与乙蒜素混配的不同配比组合对黄瓜霜霉病菌的抑制活性,筛选出的合理配比组合。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进行40%吡唑醚菌酯·乙蒜素乳油的田间安全性试验,确保对黄瓜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

并开展40%吡唑醚菌酯·乙蒜素乳油防治黄瓜霜霉病田间药效验证试验,试验结果如下:1、室内活性测定结果:吡唑醚菌酯原药对黄瓜霜霉病菌的抑制活性要高于乙蒜素原药。

其中:97.5%吡唑醚菌酯原药的EC<sub>50</sub>为16.56μg/m L、90%乙蒜素原药的EC<sub>50</sub>为79.32μg/m L。

二者的5个不同配比组合中,以20%吡唑醚菌酯+20%乙蒜素配比组合下的EC<sub>50</sub>最小,为16.80μg/m L,增效系数SR值最大,为1.63,其它4个不同配比组合也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加增效作用。

2、根据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将20%吡唑醚菌酯原药与20%乙蒜素原药组合进行制剂加工。

选择的制剂配方为20%吡唑醚菌酯原药、20%乙蒜素原药、15%环己酮、10%农药乳化剂602号(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4%农药乳化剂500号(十二烷基苯磺酸钙)、3%快速渗透剂T(顺丁烯二酸二异辛酯磺酸盐)、28%150号溶剂油(轻质芳香烃溶剂石脑油)。

经过质量检验后,40%吡唑醚菌酯·乙蒜素乳油各项性能指标合格。

3、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试验药剂40%吡唑醚菌酯·乙蒜素乳油在其使用剂量为30
克/亩、60克/亩、120克/亩时,对黄瓜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2)试验药剂40%吡唑醚菌酯·乙蒜素乳油在其使用剂量为20克/亩<sup>3</sup>0克/亩时对黄瓜霜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杨凌试验地上末次药后7天叶片上的防效达64%<sup>7</sup>5%左右,末次药后14天叶片上的防效达61%<sup>7</sup>3%左右;岐山试验地末次药后7天叶片上的防效达60%<sup>7</sup>2%左右,末次药后14天叶片上的防效达
57%<sup>6</sup>9%左右。

4、本研究表明40%吡唑醚菌酯·乙蒜素乳油对黄瓜霜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田间应用时,适宜使用剂量为20<sup>3</sup>0克/亩(有效成分用药量120克/公顷<sup>1</sup>80克/公顷),于黄瓜霜霉病初显病斑时采用植株茎叶均匀喷雾法进行施药,间隔为7<sup>1</sup>0天施药一次,连续施药2<sup>3</sup>次为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