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霜霉病发生及防治

合集下载

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

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

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黄瓜是一种热带蔬菜,营养丰富,口感鲜美,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然而,在黄瓜的种植过程中,常常会受到霉病的侵害,使得产量下降,品质下降甚至死亡。

本文将介绍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

1.气候因素影响。

高温多湿的夏季是黄瓜霜霉病的高发期。

此时空气中的湿度大,黄瓜叶片上的水分滞留时间长,加上高温,为霜霉病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2.种植条件不佳。

黄瓜生长环境的温度、湿度、通风等条件不良,使得植株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病菌的入侵。

3.土壤污染。

种植黄瓜的土壤中存在病原菌,会影响到黄瓜的生长发育,造成黄瓜霜霉病的发生。

4.不适当的施肥。

过度或适量过低的施肥,会使得黄瓜植株营养失衡,养分不均衡,导致免疫力下降,病害易于发生。

1.选择抗病品种。

在黄瓜的种植过程中,选择一些抗病品种,能够有效降低黄瓜霜霉病的发生率。

2.控制温度湿度。

在夏季高温多湿的时期,需要注意增强黄瓜植株的通风条件,保持适度温度、湿度,避免黄瓜叶片长时间处于湿润状态,从而防止霜霉病的发生。

3.清除病源。

对于发现病株,需要及时拔除并烧毁,以免病害在田间扩散。

4.注意施肥。

合理施肥是防治黄瓜霜霉病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施肥过程中,需要注意掌握施肥的时机、施肥量及肥料种类,避免产生养分不均衡的现象。

5.喷药防治。

在黄瓜生长期中,可以采用化学防治方式,利用杀菌剂进行喷药。

在正常的化学喷药过程中,需要注意化学杀菌剂的安全使用。

综上所述,针对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原因,可以采取一系列综合防治技术,有效降低黄瓜霜霉病的发生率。

同时,这些技术和措施的使用需要注意方法科学,避免产生不当使用的现象。

与此同时,还需要注意严格执行各种防治措施,确保果蔬卫生质量,并最大程度降低防治成本。

黄瓜霜霉病的症状与防治方法

黄瓜霜霉病的症状与防治方法

黄瓜霜霉病的症状与防治方法霜霉病是黄瓜最主要的病害,霜霉病为高温高湿型病害,由于发病迅速也叫跑马干,一般春季3~4月发病重,出现叶肉褪绿、受叶脉限制的多角形褐色病斑,叶背生灰黑(紫黑)色霉层。

造成叶子很快干枯脱落,直至植株死亡。

其防治方法如下:1、采用高温闷棚,它是大棚防治病害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用这种方法来防治霜霉病、白粉病、角斑病,灰霉病、黑星病等多种病害。

具体方法是在晴天中午前后,浇透水后将大棚密闭,使温度升高,当温度达45~46℃时维持1.5~2小时,之后缓慢通风,降低温度,注意闷棚时温度计水银球要和植株最高点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还可以闷棚前一天浇水,当闷棚结束后再浇水。

2、药剂防治,用66.8%霉多克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75%克抗灵1500倍液,另加300倍液的白糖和醋防治霜霉病;当混合发生角斑病时加入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400倍液。

近年的新型药剂如10%科佳悬浮剂,成分为氰霜唑,是一种新的进口药,用在黄瓜、甜瓜和葡萄的霜霉病的预防,一般在定植缓苗后喷2~3遍,用2000倍液,间隔7~10天。

也可以作为治疗剂,发病初期用1000~1500倍液,连用2~3次,间隔7~10天。

此药持效期为10~14天,施药后1小时降雨不影响药效,可于大多数杀虫剂、杀菌剂混用,如与53%金雷500倍液混合,增加内吸传导性。

另外近年推广的药剂还有42%三氯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也是防治蔬菜的霜霉病的新型铲除剂。

商品名为克菌净。

为广谱、内吸、治疗型杀菌剂。

黄瓜霜霉病喷雾用3000~4000倍液,还有0.5%氨基寡糖素水剂(施特灵)1000倍液,不但治病,还可提高植株的免疫力。

喷施药液时一定要喷匀喷透,使叶背着药,药后检查叶背病斑的霉层是否干死,一般应连用2~3次。

黄瓜霜霉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黄瓜霜霉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农村·农业·农民2020.11B 赵炜一、危害症状黄瓜霜霉病由古巴假霜霉菌引起,主要危害叶片,被害叶片呈不规则褪绿黄斑,随病情加重,叶片变黄发枯,湿度较大时叶片背面产生灰黑色霉层。

成株期发病,大多在植物开花结瓜后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

发病初期,叶背面出现水渍状病斑,后病斑扩大呈黄绿色,逐渐变为黄色至褐色,受叶脉限制病斑呈多角形。

湿度大时,病斑背面产生灰黑色至紫黑色霉层,发病较重时常多个病斑连片使叶片变黄干枯。

二、发病条件黄瓜霜霉病的发生流行与温度、湿度有关。

在温室黄瓜生长期间,温度一般能够达到发病条件,因此决定发病流行与否的关键因素是湿度。

多雨、多雾天气发病重,灌溉频繁、地势低洼的地块发病较重,昼夜温差大、阴晴交替也易造成病害发生。

温室小气候也是决定病害是否流行的关键因素之一,温室通风排湿不良或温湿度控制不好,会造成病害流行成灾。

黄瓜霜霉病的发病条件一般在气温10℃以上时即开始发病,20℃~24℃有利于发病。

当平均气温稳定在30℃以上,即使湿度适宜,病害发展也呈渐缓趋势。

三、发病原因(一)温湿度适宜温室温度在15℃~30℃,雨水充足,棚室地表相对湿度较高,满足发病条件。

在多雨或多露、多雾的月份病害会迅速扩展,短期内可流行成灾。

(二)肥料不足种植者往往对温室黄瓜栽培管理技术掌握不足,在黄瓜生长阶段没有抓住关键时期,有的菜农重施化肥,基肥轻施或者不施。

肥料的不合理利用,加上部分菜农过度密植,易造成植株的抗病能力下降。

(三)栽培管理措施不当部分菜农没有精细整地、高温闷棚或不合理施用磷肥、钾肥,在去除病株病叶后没有及时带出棚室外集中销毁,浇水时病菌会随着水流传播给其他植株。

四、综合防治措施(一)选用抗病品种选用优质抗病的黄瓜品种,如津春3号、津春4号。

(二)加强检疫不在霜霉病发生区繁殖种子或调种。

采用冰冻滤纸法检验种子是否带菌,带菌种子要及时消毒。

可采用温汤浸种法,在50℃温水中浸种30秒,取出晾干至室温后催芽播种。

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

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

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
植物病害是农作物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其中黄瓜霜霉病是黄瓜的主要病害之一。

本文将探讨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原因以及综合防治技术。

发生原因:
1. 气候因素。

黄瓜霜霉病的发生与湿度、温度密切相关。

湿度大、温度适宜时易导致霜霉病的发生。

2. 病原菌。

霜霉病的病原菌是霜霉不动孢菌,这种菌在植物残体、土壤中很容易存活,并且非常容易在适宜的环境下形成病斑。

3. 营养不良。

因为营养不良导致的黄瓜生长不佳,会导致黄瓜被霜霉病侵袭的几率变高。

综合防治技术:
1. 病害预防。

在黄瓜生长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措施预防病害的发生,如适时施肥、及时清除植物残体、加强通风等。

2. 药物防治。

如果黄瓜已经感染了霜霉病,可以使用有效的药剂进行防治。

常用的药剂有磷溴铵、硫酸铜等。

3. 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微生物对霜霉病进行防治。

例如将夜壶菌发酵液喷洒在黄瓜上,利用夜壶菌可分解植物的堆积,增强植物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防治霜霉病的目的。

4. 综合防治。

在病害要素分析和病情监测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手段综合防治。

同时强调生态、生物防治措施的综合使用,达到长期治愈的目的。

总之,黄瓜霜霉病的防治需要从防治原因、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入手,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防治霜霉病的发生,保证黄瓜生产的健康和增长。

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

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

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黄瓜霜霉病是黄瓜种植中常见的一种病害,其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天气条件:高温多湿的气候是黄瓜霜霉病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

在夏季或雨季,温度高、湿度大,有利于霜霉菌的繁殖和传播。

雨水和水分过多也容易造成病原菌在黄瓜叶面上生长孳生。

2. 黄瓜品种:不同黄瓜品种对霜霉病的抵抗能力存在差异,一些品种对霜霉病的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病害侵袭。

3. 土壤条件:土壤湿度过大、排水不良、氮肥施用过量等都会导致病菌繁殖和病害爆发。

连作黄瓜也容易造成病原菌在土壤中积累。

综合防治技术包括预防和治理两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综合防治技术:1. 良好的田间管理: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种植,合理轮作,加强田间草地清理,及时清除田间茎叶等枯萎杂物,减少霜霉菌的存活源。

保持田间通风良好,控制湿度,避免病菌传播。

2. 病害监测:定期巡查田间,发现病害及时采取措施。

特别是在高温多湿的天气下,加强监测,提前发现病害,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措施。

3. 病害防治药物喷洒: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使用有效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喷洒,如苯酰甲基、氟吡呋星等。

但要注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剂量,严格按照标准操作,防止药害。

4. 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防治菌进行防治,如三唑酮霉菌、链霉菌等。

可以使用这些生物制剂进行喷洒,抑制霜霉病的发生。

生物制剂使用时应注意药剂保存时间和浓度。

5. 合理施肥: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调整氮、磷、钾的比例,避免氮肥过量,尽量减少病菌生长的环境。

6. 覆盖防治:使用农用地膜或覆膜进行掩护,减少霜霉病的侵染。

及时清除霜霉病叶片,减少侵染源。

7. 移栽时间调整:合理调整黄瓜的移栽时间,避免高温多湿的天气。

综合防治霜霉病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合适的防治措施,规范操作,坚持长期防治,可有效控制霜霉病的发生。

黄瓜霜霉病发生与防治

黄瓜霜霉病发生与防治

切寄主。
生 态 防 治
新 叶外 , 其 它 叶 片均 死 亡 , 病株 上 的果小 质 劣 。
2 管 理 。 增施 充 分 腐 熟 的 有机 肥 及磷 、 钾肥 , 推广配 方施肥 技术 , 提 倡 施 用 沼 渣 沼 液 。控 制湿 度 是 防治 霜 霉 病 的关 键 , 在生 长前 期 要 保温 、 提温 , 适 当控制浇水 , 以促 进 植 株 根 系 生 长 , 增 强 抗 病性 , 结 瓜 后 要 防止 大 水 漫 灌 。浇水 要 选 择
收 稿 日期 : 2 01 4 — 0 2 — 1 7
3 . 4
药 剂 防 治
1 ) 种 子 消 毒 。将 种 子 用 多 菌 灵 5 0 0倍 液 浸 泡
3 0分 钟 , 再 用 清 水 冲洗 干 净 , 以 消灭 种 子 上 所 带 的
2 0 l 4 . 0 3
地园艺
病虫 防治
则 的 多 角形 病 斑 , 受 叶柄 限制 。湿度 大 时 叶背 有 灰 黑 色 霉层 , 后 期 病 斑 连 片枯 死 , 病 斑不 穿 孔 、 不 危 害
块, 合理灌水 , 降低 湿 度 。 轮 作倒 茬 。 增施有机肥 , 注 意氮 磷 钾 及 其他 微 量 元 素 的合 理 搭 配 , 在底 肥 中增
2 ) 科学放风。 上 午 闭棚 升 温 , 升至 3 2℃时 开 始
通风 , 下 午温度降至 2 0 - 2 5℃时 闭棚 , 阴 雨 天 短 时
间通 风 。
3 . 3 物理 防治 选 晴 天 中 午 进 行 高 温 闷棚 ,使 黄
瓜 生 长 点 部位 温 度 上 升 至 4 4  ̄ 4 6℃ ( 注 意要 严 格 控
防治 黄 瓜 霜 霉病 要 树 立 “ 以 防为 主 , 防重于治” 的

黄瓜霜霉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

黄瓜霜霉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

黄瓜霜霉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黄瓜霜霉病是瓜类蔬菜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一旦发病,常在1~2周内使全田黄瓜枯萎,引起早衰。

除危害黄瓜外,还可危害丝瓜、南瓜、甜瓜、冬瓜等。

一、症状识别主要侵害叶片,在黄瓜生长出5~6片真叶时开始出现此病,由下往上蔓延发展。

发病初期叶背面出现水渍状淡绿色半透明小斑点,病斑逐渐扩大后受叶脉限制而形成淡褐色多角形病斑。

潮湿时叶片背面病斑处长出紫黑色霉层,湿度越大,霉层越厚,干燥时霉状物消失,病斑干枯易碎,在高温干燥条件下,可抑制病情发展。

病情严重时病斑连成大块,整个叶片黄褐干枯,甚至全株枯死。

露地黄瓜病斑较小。

二、综合防治1.抗病品种选用及消毒。

选用津杂3号,津研2号、4号,津春4号等,将种子用多菌灵500倍液浸种3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用0.5克增产菌可湿性粉剂拌种250~300克。

2.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地块种植,培育壮苗,采用小高畦或地膜覆盖栽培,深沟窄畦、高埂栽培,保持田间通风透光良好,与瓜类蔬菜3~5年轮作,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定植初期多中耕。

发现中心病株出现病斑时应立即摘除,采收后将病株集中烧毁。

3.将温湿度控制在适于黄瓜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范围内。

防止叶片结露,加强通风排湿管理。

生长前期适当控制浇水,结果后适当多浇水,不要大水漫灌,夜间、阴雨天不灌水。

4.增加营养。

补施二氧化碳气肥或生长后期叶面喷施0.1%尿素加0.3%磷酸二氢钾,或叶面用喷施宝。

还可用1∶1∶100尿素、葡萄糖水溶液喷洒4次。

5.植物杀菌。

用尖椒、生姜或紫皮大蒜各250倍液混合喷洒,3天1次,连喷2次。

6.烟雾熏蒸。

用45%百菌清烟熏剂每667平方米250克,于发病前傍晚将温室密闭,把烟熏剂均匀分成5~6处,用暗火点燃,烟熏一夜,每7天左右烟熏一次。

7.喷粉防治。

大棚内可用10%防霉灵粉剂或5%百菌清粉,每667平方米500克喷粉,喷后闭棚1小时后才可放风,7~10天1次,共喷5~6次。

黄瓜霜霉病防治技术

黄瓜霜霉病防治技术

选择对霜霉病具有较强抗性的黄瓜品种,从根本上提高抗病能 力。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黄瓜植株健壮生长 ,提高抗病性。
根据土壤湿度和天气情况合理浇水,避免浇水过多导致湿度过 高,诱发霜霉病。
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适时用药,按照农药使用说 明进行稀释和喷施,注意交替使用不同药剂,避免产生抗药性
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01
02
03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对霜霉病有较好抗性 的品种,这是最经济有效 的防治方法。
合理轮作
避免连作,实施轮作制度 ,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积 累。
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和 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 力;及时清理病残叶,保 持田园卫生。
化学防治
药剂预防
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保护性杀菌剂进行预防,如 代森锰锌、百菌清等。
药剂治疗
发现病情后,选用内吸性杀菌剂进行治疗,如甲 霜灵、烯酰吗啉等。
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时机施药,避免在高温和阴雨天气进行 ;严格控制药剂浓度和用量,防止产生药害。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
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如 瓢虫、草蛉等,控制霜霉 病的发生。
生物农药
使用生物农药,如井冈霉 素、农用链霉素等,对霜 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农业生态调控
通过合理密植、改善通风 等措施,创造有利于黄瓜 生长而不利于霜霉病发生 的农业生态环境。
03
黄瓜霜霉病的预防措施
建立无病留种田
建立无病留种田,选择远离老菜区、地势高、干燥、排水良好的地块,施足基肥 ,以有机肥为主,增施磷、钾肥。
选用抗病品种,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可用55℃温水浸种20分钟,或用40%甲 醛200倍液浸种1.5小时,或用2.5%咯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悬浮种衣剂10克加水100毫升,拌种 5-7.5公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瓜霜霉病发生及其防治
1、黄瓜霜霉病发生规律
黄瓜霜霉病是一种重要的黄瓜病害,在黄瓜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

其病原菌为古巴假霜霉,属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科。

该病菌在适宜发病条件下,流行速度快、发病重,给黄瓜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主要危害黄瓜叶片,春秋两季是发病的高峰期,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水浸状斑点,病斑受叶脉限制,逐步发展为不规则的多角形黄褐色病斑,湿度大时,叶背面的病斑上长出灰黑色霉层,后期病斑破裂,有时连接成片,叶缘卷缩干枯,以致整株枯萎,只有顶部几片新叶无病斑。

黄瓜霜霉病菌通过产生孢子囊、游动孢子或卵孢子进行繁殖,孢子囊呈卵圆或椭圆形,浅灰或紫红色,成熟的孢子囊从孢囊梗上脱落,随风或水滴飞溅传播。

孢子囊在寄主植物叶表面需水膜才能萌发,萌发通常是间接的:孢子囊在水中释放游动孢子,游动孢子游向气孔并定殖,失去鞭毛形成胞囊,然后从胞囊长出芽管,穿透气孔到达叶组织,在叶片气孔腔的菌丝上产生附着胞,这种气孔穿透是此
类病菌常见的穿透机制,直接穿透是罕见的。

2、防治措施
由于病菌繁殖速度较快,再侵染频繁,流行性强,一旦发生很难防治,生产中主要利用化学杀菌剂进行防治。

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取以化学防治和生态调控为主,其他防治方法为辅的防治措施。

2.1选育抗病品种
根据不同的栽培条件和季节选用不同的抗病品种,不仅能适当提高作物产量,还能改善果实品质、一定程度上减轻霜霉病的危害。

2.2 农业防治
一些好的农田管理措施对黄瓜霜霉病可起到一定的预防发病或延缓病情发展的效果。

采用药剂拌种等方法对种子进行消毒,将苗床消毒,培育无病的壮苗;及时清除收获后田间遗留的病残体,减少田间残留的病原体数量;提高耕作水平,将合适的作物进行轮作或间作套种;尽量选择地势高、排水好、通风好的地块种植,并适度调整作物的播种期以及降低植株的种植密度,这些措施均可相对降低叶片湿度,减轻病害发生;科学施肥,增强植株的抗病性等。

保护地种植的作物尽量根据外界温度和湿度进行通风,使棚内湿度降低,减少病害发生;也可“高温闷棚”,但要选择合适的外界条件,应避开连续阴雨天忽然转晴后的天气,苗期或植株生长较弱的大棚不宜采用,闷棚前一天或当天上午浇水,期间要不断观察棚温,以防灼伤植株,同时还要完善排水设施,确保棚内无积水。

2.3 化学防治
黄瓜霜霉病菌群成分比较复杂,化学防治为其主要防治手段。

铜制剂是最先用来控制黄瓜霜霉病的,它属于保护性杀菌剂,适用于发病之前,所以在应用上有着很大的局限。

新型内吸性的杀菌剂使用给黄瓜霜霉病防治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下面逐一介绍几类杀菌剂及其作用方式:
(一)非内吸杀菌剂
这类杀菌剂在植物体表面起到保护作用,对进入植物体内的病菌无效,杀菌谱较广,作用位点多样化,且病原菌对其不易产生抗性。

如代森锰锌、百菌清、氟啶胺和苯甲酰胺等。

氟啶胺:以破坏电子传递中形成的跨膜质子梯度影响磷酸化作用,抑制其ATP 产生,属于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剂。

苯甲酰胺:以与微管蛋白β-亚基结合和微管细胞骨架破裂的方式抑制菌核分裂,抑制芽管伸长,并阻止病原菌穿透寄主植物。

(二)内吸杀菌剂
这类杀菌剂被植物体吸收后,可在植物体内传导,具有保护和治疗双重作用,发病初期使用效果较好。

该药剂选择性强、防效较高、持效期相对较长,但杀菌谱较窄、易使病原菌
杀菌剂自应用以来,在防治植物病害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霜霉病的病原菌古巴假霜霉是具有很高的可能性会产生抗药性,若单一或者不合理使用某一种杀菌剂,会造成霜霉菌的抗性增高,药剂的使用效果下降的后果。

而且内吸性杀菌剂作用位点单一,杀菌谱较窄,药剂的使用次数较频繁,容易产生抗性。

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当限制使用次数和使用剂量,尽量选择在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关键时期用药,按药剂的推荐剂量及安全间隔期用药;防治病害时选择作用机制不同或多作用位点且与其无交互抗性的杀菌剂进行交替使用或混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