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
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
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
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
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
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范,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
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
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
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方言中有一些句式,似乎和普通话一样,比如广西方言说“我不比他好”,意思是“我没有他好”。
孤立地看,这句话没有语法错误,因为普通话中也有这样的句式。
但是普通话中“我不比他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没有他好”,二是“我和他一样”。
广西话“我不比他好”只能表达前一层意思,如果要表达的是后一层意思,这种说法就错了。
所以对于这一类句式,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判断出正误来。
一、词尾普通话和各方言都有一些词尾,最常见的如“子、儿、头”等,但这些词尾用在什么词语里,普通话和方言不所不同。
最常见的是“子”尾,但普通话说“虾”,不带“子”,江苏很多地方都说“虾子”。
与此相反,普通话中的“袜子”,在吴方言大都说“袜”或“洋袜”。
普通话的“鼻子”,吴方言说成“鼻头”。
江淮方言中名词的“子”尾特别多,儿化普遍比普通话少,甚至完全没有儿化。
普通话与方言的比较分析

大衣裹得越紧;最后,北风 件衫拉得越紧;后尾,北风
放弃了,请太阳出来,看看 唔玩了,叫太阳出嚟,睇睇
他的本事。太阳很快地发出 佢嘅本事。太阳好快咁发出
他所有的热力。不久,那旅 佢所有嘅势力。无耐,果个
人感受到太阳暖和的光线, 旅人觉得太阳暖粒粒,就将
便将衣服一件件脱下,最后,啲衫一件件咁剥落嚟,后尾,
2、词汇上,日常生活用语差异甚大;
3、汉语方言在语法方面的分歧也不小, 特别是最常用的虚词。
方言差异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2021/3/27
CHENLI
4
什么是普通话?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 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是现代汉民族各方 言区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也是我国各 民族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即我们国家 的通用语言。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 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广东歇后语长炭长叹无发无天无法无天烧云销魂一脚踢妻凉凄凉不用多盐言未够斤两311生虫拐杖4卖鱼佬洗身5黄皮树了哥6阿聋养鸡7秋蝉跌落地8牛皮灯笼9指住棺材叫捉贼10隔夜油炸鬼11单眼佬睇女婿12航空母舰13黄鱔上沙滩13深海石斑广东歇后语靠唔住不可靠冇心肝没良心忘恩负义唔听笛不理睬不听指挥冇晒声腥气没了希望唔熟唔食专拣熟人来骗无晒声作声不得点极都唔明怎样也不开窍冤枉死人冤枉极了冇厘火气没点阳刚气一眼睇晒一眼看清食水深赚得过分唔死一身潺不死也差不多了好瘀鱼很丢脸没面子32您好很好谢谢再见对不起请原谅请走好没关系没问题您找谁
「虾」表示「欺负」,「边」表示「哪」等等。这
都是「古越语」底层词的遗留。
2021/3/27
CHENLI
18
• 方言词语不同闹笑话
有一次,潮汕地区某官员以火 锅设宴,招待上面来的高级嘉宾, 他举起筷子在滚烫得冒烟的火锅里 一边搅拌,一边笑容可掬地说:"大 家别客气,滚了(煮开)就吃,吃 了再滚(煮开)。"
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区别范文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bai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du础的方言,以典范的zhi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dao民族共同语。
精心为大家整理了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区别,希望对你有帮助。
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区别
一、概念不bai同
1、普通话普通话是以北京语du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zhi(官话)为基础方言dao,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
2、方言中国人口中所称“方言”是一个政治学概念,实为“地方语言”,又称“白话”,指的是区别于标准语的某一地区的语言,这种叫法不考虑语言间的亲属关系。
二、法律地位
1、普通话清末已出现“普通话”一词,清廷1909年规定北京官话为“国语”,民国时期多次制定国语读音,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规定国家通用语言为普通话。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2、方言方言一般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不作为通用语言。
三、语法不同
1、普通话普通话中,动词后面带双宾语时,指人的宾语在前,指物的宾语在后面。
如“给我一本书。
”
2、方言一些方言有时(当动词表示“给予”的意义时)双宾语的语序与普通话相反。
如“给本书我。
”。
东北话与普通话的区别

东北话与普通话的区别
普通话与东北话区别
东北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从语音体系上讲,就是普通话不过不够标准。
其差别虽然细微
,但也是成系统的,无论是语音上还是语感上,都有一定的特点。
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突出表现在
声、韵、调方面,尤以声母最为严重,其次是声调,韵母问题较小些。
大多数的差别富有规律性易于掌
握,个别的差异是因东北人的长期使用而固定下来的,没有一般的规律可以遵循,只能死记硬背
东北话的特点:
东北话尽管分属于三种不同的官话大方言区,不过内部有着较一致的特点,例如其声调(特别是阴平的调值)就有极其相似的一面。
因此,尽管沈阳话和大连话分属于东北官话和冀鲁官话,但外地人很
容易从中听出相同的“东北味”
来。
东北话中融入了众多的满语词汇,以及其他土著民族语言、朝、日和俄语词汇。
在汉语中,东北话与普通话是相对很接近的,如哈尔滨话就高度接近于普通话(老派北京话与普通话之间则有相当明显的差距,以至于交流有时会有些障碍)。
从东北北部的黑龙江省到南部的辽宁省,大致而言发音朝含糊、“东北味”重的方向发展。
到了沈阳,当地的方言就不太容易被普通话使用者所流畅理解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人认为是与东北不同地区汉族人到达东北的时间有所不同,语言的融合程度各异有关。
但与中国关内其他地区不同的是,生活在东北这一广大区域的人们之间几乎不存在语言交流的困难。
东北话富有亲和力,并且幽默,广泛使用在小品,相声,评书等艺术表演中。
中国大批喜剧演员用东北话作为表演语言。
本文作者:笑笑笑不停。
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区别

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区别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方言,以典zhi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dao汉民族共同语。
普通话不等于北方话或北京话,它也吸收了其他方言中的成分,比任何方言更丰富、更完善。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近几百年来白话文学和“官话”的传播,使其规范逐渐明确,影响日益扩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们交往的日益频繁,《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普通话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发展。
汉字不是表音文字,字形与读音的联系不很紧密。
因此,学说普通话必须注意正音。
语音的差别显而易见,不言而喻。
词汇上、语法上的差别也很大,如普通话说“赶集”,在广西方言中则说“赶圩”,前者说“你先走”,后者则说“你走先”。
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各有其特点。
现代汉语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和客家方言等。
它们都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演变而逐渐形成的,因而它们都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变体或地域分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往的频繁,方言的交际作用逐渐缩小。
但方言研究仍是一门学问。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汉语的历史面貌和演变过程。
比如,古代汉语有入声,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没有入声。
研究现代方言里入声的情况就可以了解入声逐步发展以至消失的过程。
方言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构成及其特点,更好地贯彻我国文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和汉语规范化的政策。
方言研究对于文献学、考古学、民俗学、民族史、文化史等科学的研究也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普通话是在北方方言这一基础方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全民族使用的交际工具,北方方言在诸方言中威信最高、流传最广、使用人口最多。
因此,普通话是方言的高级形式。
方言则是某一特定地区人们所使用的交际工具。
普通话对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都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从各方言中吸收营养,从而使其本身更丰富,更好地发挥交际工具的作用。
各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

各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一、方言音与普通话的调值区别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且地域宽泛,除了现在全国推广的普通话之外,各个地方不同的文字发音,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汉语方言,方言与普通话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调值,调值是普通话发音的核心,声调发的是否标准,会直接影响普通话发音的准确性;各地方言如下图:二、调值的由来“一声平,二声扬,三声转弯,四声降”用这种方式发声会出现错误。
在普通话中一二三四称为“阴阳上去”,这是来源于中国传统的说唱艺术“戏曲”。
五度标记法三、调值与声带的关系——看松紧1、阴平:阴平调值是55,发音时声带始终是拉紧,声音又高又平,阴平有为其它三个声调定高低的作用,如果阴平调值掌握不了,会影响其他声调的发音。
2、阳平:阳平调值是35,发音时声带由不松不紧,逐渐拉紧,声音由不高不低升到最高。
3、上声:上声调值是214,发音时声带由较送慢慢到最松,再很快地拉紧。
声音由较低慢慢到最低,再快速升高。
4、去声:调值是51,发音时声带先拉紧,后放松,声音从最高降到最低。
四、变调1、上声变调(1)上声音节在单念或处于句尾以及处于句子中语音停顿位置时,没有后续音节的影响,即可读原调214;(2)上声+上声,“上声+上声”→“阳平+上声”(35→214),如:保险;(3)上声+非上声,前面的变成半上211(日常当中经常发成这样)。
上声+阴平(211+55) 如:首都上声+阳平(211+35) 如:古人上声+去声(211+51) 如:本质上声+轻声如:奶奶(4)三个上声相连的变调。
如果后面没有其它音节和语气词,开头、当中的上声音节有两种变调,读的时候中间要停顿拆开来读。
2、去声变调(1)非去声前读本调;(2)去声前变53,如“秘(53)密(51)、暗(53)恋(51)、甚(53)至(51)”;3、“一”的变调(1)非去声音节前变去声(例:一起);(2)去声音节前变阳平(例:一切);(3)夹在重叠词中间念轻声(例:数一数、看一看);(4)“一”单念或在序数词中仍读本调—阴平;(5)例子:一(51)帆一(51)桨一(35)叶舟,一(35)个渔翁一(35)钓钩,一(51)俯一(51)仰一(35)顿笑,一(51)江明月一(51)江秋。
方言和普通话有什么区别

方言和普通话有什么区别区别:1、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普通话在台湾及港澳地区称作华语。
2、方言,是某一地区的人们的语言,具有地域性是方言的一个重要特点普通话的标准口音:语音方面,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基准,普通话发音图谱而不是以京音为主、也兼顾其他方音,语音标准是就整体而言,并非北京话每个音都是规范和标准。
国语、普通话、华语三大系统内部还存在标准口音和非标准口音的区别。
从这个角度上说,汉语标准语构成了汉语的一种大类方言。
即使是标准,三地也有区别,如消息一词。
大陆息读轻声,台湾读二声,新马同台湾(如同休息的息字读音,音同席)。
国语的情况与之相似:老派国语、新派国语都是被视为标准的;华语的情况则有些不同。
学习普通话及口音的有无与出身地域与教育程度有相当关系。
不标准的普通话古称蓝青官话,蓝青即是暗指发音夹杂方言口音。
标准口音和非标准口音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以普通话为例:最严格定义的标准口音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发音。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中国绝大多数汉语使用者,包括许多播音员,其普通话都是带有口音的。
但事实上,许多人普通话的发音方式和口音用词上偶尔违反了中国国家语言文字标准。
明显受方言或其它语言影响的普通话,一般都会视为带有口音。
例如,声调系统与普通话声调系统差异过大,或有过多的字发音不准。
但台湾地区的取音不同与大陆地区,如垃圾、崖,中华民国国语文读乐色、ㄧㄞˊyai2,大陆普通话读拉机、牙。
方言的语言特征:①塞音和塞擦音声母大都有清声送气与清声不送气之分,而没有清声与浊声的对立,反映出清声母多而浊声母少的特点。
古全浊声母字在现代官话方言各支系中几乎都念为清声母字,很少例外。
一般古全浊平声念送气清声母,古全浊仄声念不送气清声母。
②韵母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辅音韵尾比较少。
③声调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调类的数目比较少。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
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
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
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
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方言中有一些句式,似乎和普通话一样,比如广西方言说“我不比他好”,意思是“我没有他好”。
孤立地看,这句话没有语法错误,因为普通话中也有这样的句式。
但是普通话中“我不比他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没有他好”,二是“我和他一样”。
广西话“我不比他好”只能表达前一层意思,如果要表达的是后一层意思,这种说法就错了。
所以对于这一类句式,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判断出正误来。
一、词尾普通话和各方言都有一些词尾,最常见的如“子、儿、头”等,但这些词尾用在什么词语里,普通话和方言不所不同。
最常见的是“子”尾,但普通话说“虾”,不带“子”,江苏很多地方都说“虾子”。
与此相反,普通话中的“袜子”,在吴方言大都说“袜”或“洋袜”。
普通话的“鼻子”,吴方言说成“鼻头”。
江淮方言中名词的“子”尾特别多,儿化普遍比普通话少,甚至完全没有儿化。
普通话中的“明年、麦穗儿、豆角儿、鸡、蝴蝶、脸盆、嘴唇、脚底板儿、肚脐眼儿、裤头儿、面条儿”等,在江淮方言中说成“明年子、麦穗子、豆角子、鸡子、蝴蝶子、脸盆子、嘴唇子、脚底板子、肚脐眼子、裤头子、面条子”。
“裤子”“帽子”,山西某些地区说成“帽的”“裤的”或“帽儿”“裤儿”,“狐狸”说成“狐的”“狐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
汉语普通话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是全国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的一种语言。
它基于北方的语言方言,主要以北京话为基础,并吸收了其他方言的一些特点。
各方言与普通话有以下差别:
1. 发音差异:各方言的发音方式有所不同。
例如,广东话较多地使用鼻音和塞音,而四川话则有独特的声调。
2. 词汇差异:各方言的词汇也有所不同。
例如,广东话中常用的“你”在普通话中是“你”,而在四川话中是“侬”。
3. 语法结构差异:各方言的语法结构也有差异。
例如,在普通话中,形容词一般放在名词前,而在四川话中,形容词通常放在名词后。
4. 语言习惯差异:各方言在使用习惯上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普通话中,常用的问候语是“你好”,而在广东话中,则是“早晨好”。
虽然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语言,但中国各地仍保留着丰富多样的方言。
这些方言在各地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使用,也体现了中国的多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