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知识下册

合集下载

2024年高一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一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一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一、自然地理1. 地球的结构与内部运动: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地球的内部运动:地壳漂移、板块构造与地震、火山与火山地貌2. 气候与气象:气候要素与气候区划、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天气与天气预报、气象观测与预报技术3. 水文与地表水资源:地下水、河流与湖泊、地表水调度与管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4. 地貌与地貌发育:地貌类型与特征、风蚀与风沙地貌、冰蚀与冰川地貌、水蚀与河流地貌、岩溶与喀斯特地貌5. 生物地理:生物地理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生物地理区划与生物资源、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二、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人口与人口问题、城市化与城市问题、人口迁移与边界问题2. 农业与农村:农业区位选择与耕作方式、农业与农村经济、农村社会与农村规划3. 工业与工业化:工业区位选择与工业布局、工业化与工业问题、工业园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4. 交通与通讯:交通方式与运输网络、交通枢纽与交通瓶颈、通讯技术与信息网络5. 区域发展与规划: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城市规划与城市空间结构三、地理实践1. 航海与探险:航海与世界地理大发现、长征与中国革命纪念地、科考与南极考察2. 旅游与地方文化:旅游资源与旅游开发、旅游规划与旅游环境保护、地方文化与地方旅游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城市、生态旅游与环保知识四、地理思维方法1. 空间思维与地理思维:空间信息的获取与空间思维、地理问题分析与地理思维2. 地理调查与地理实证:地理调查方法与实地调查、地理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以上是____年高一下册地理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二下学期知识点地理

高二下学期知识点地理

高二下学期知识点地理地理是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研究地球的各种现象和规律。

高二下学期地理课程涉及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的介绍与总结。

一、自然地理1. 地球的结构和成分地球是由固态地壳、液态的地幔和外核、以及固态的内核组成的。

地球的表面被水和陆地所覆盖,并且分为七大洲和五大洋。

2. 大气圈与气候大气圈是地球上的气体包围层,由不同气体的组合构成。

气候是描述地球某地区长期气象变化的统计数据,包括气温、降水量、风向等。

3. 水圈与水资源水圈指的是地球上的水分布情况,包括海洋、湖泊、河流等。

水资源是指人类利用的自然水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4. 土壤与耕地土壤是植物生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地壳表面由岩石破碎后形成的,包含有机质和无机物质。

耕地是指适于农作物生长的土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

二、人文地理1. 人口与人口分布人口是指某一地区或国家现有的居民总数。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情况,包括城市人口、农村人口等。

2. 城市与城市化城市是指人口集聚、经济发达、社会功能较完善的区域。

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也是城市规模扩大的现象。

3. 城市功能与规划城市功能指城市为满足人们生活、工作和娱乐等需求所提供的各种服务。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规划。

4.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情况。

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经济条件等因素都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地理实践1. 地图与地图阅读地图是地理学中最常用的工具,用于表示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

地图阅读是指通过阅读地图来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

2. 地理学实验与野外考察地理学实验和野外考察是地理学中常用的实践方法,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来验证地理学理论和探索地球的现象。

3. 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整合地理数据以及进行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的技术工具。

地理高一下学期必背知识点

地理高一下学期必背知识点

地理高一下学期必背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学科,具有广泛的知识体系。

下面将介绍地理高一下学期必背的知识点,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的重要概念。

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和尺寸:地球是近似于一个椭球体,其赤道稍微偏大,两极稍微偏小。

2.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自转使得地球产生昼夜交替,公转导致季节变化。

3. 世界时区:地球被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1小时。

二、地球的内部结构1. 地球的层次结构: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2. 地球内部的地震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路径揭示了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三、地理坐标与地理位置1. 地理坐标系:经度和纬度确定了地球表面上的一个点的位置。

2. 国际日期变更线:位于太平洋上,经过该线以东进一天,以西倒退一天。

四、地形与地貌1. 地形要素: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河谷等。

2. 地貌类型:侵蚀地貌、沉积地貌、火山地貌、构造地貌等。

五、气候与气象1. 气候要素:温度、降水、湿度、气压、风向、风速等。

2. 气候类型: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季风气候等。

六、水资源与水循环1. 水资源的分布:河流、湖泊、地下水等。

2. 水循环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入渗等。

七、人口与城市1. 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分布不均衡,聚集在沿海地区和河流流域。

2. 城市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化对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八、资源与经济1. 能源资源:石油、煤炭、天然气等。

2.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明显。

九、经济与环境1. 工业与环境:工业化带来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

2. 可持续发展:提倡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以上是地理高一下学期必背的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你将对地理有更深入的了解,为进一步学习地理提供坚实的基础。

努力学习,加油!。

高一地理第二册重点知识点

高一地理第二册重点知识点

高一地理第二册重点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与人类生活的学科,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可以加深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介绍高一地理第二册的重点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内容。

一、地球的结构与运动地球是一个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的行星。

其中,地壳是我们所居住的地球的最外层,地壳由陆地和海洋组成。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两种,自转使得地球产生昼夜变化,公转则决定了地球的季节变化和年份的长度。

二、地理坐标系统地理坐标系统是用来确定地球上任意点位置的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是经纬度坐标系统,经度指的是地球表面上点与本初子午线的夹角,范围从0°到180°东经或西经;纬度则是地球表面上点与赤道的夹角,范围从0°到90°北纬或南纬。

三、大气环流与气候大气环流是指地球上大气层内不同地区气候变化形成的大规模气流,主要包括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低气压带等。

气候是指长期时期内某一地区的天气状况,气候受地理位置、环流系统、地形和海洋等因素的影响,可以分为寒带气候、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等。

四、地球的天然资源地球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植被资源和动植物资源等。

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基础,主要分为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两大类。

水资源是维持生命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包括江河湖泊、地下水和冰雪等。

五、经济地理经济地理研究的是地球上人类经济活动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它包括资源配置、工业布局、农业布局、交通运输和城市规划等内容,帮助人们了解不同地区经济的特点和差异。

六、人口与城市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的总和。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主要受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城市是指人口较多、经济发达、社会功能较为复杂的居住地区,城市发展与人口增长、产业结构变化和交通网络等因素密切相关。

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是指对自然环境中各种资源和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管理,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地理高一下册第三章知识点

地理高一下册第三章知识点

地理高一下册第三章知识点第一节地球的结构和地壳运动地球的结构地球是由不同层次的物质组成,主要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厚度约为5-70千米,分为大陆壳和海洋壳。

大陆壳主要由硅铝酸盐岩石组成,海洋壳则由较重的硅镁铁质岩石构成。

地幔位于地壳下方,厚度约2900千米。

地幔主要由硅镁铁酸盐岩石构成,具有较高的温度和高压条件。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厚度约为3480千米。

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内核则为固态铁和镍。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主要指地球的构造变化和地壳的运动方式,包括构造运动和地震等。

构造运动是指地球地壳上岩层、岩石、地形、构造等发生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构造抬升、构造沉降、构造变形等现象。

地震是地球内部因构造活动导致的地壳震动。

地震的发生与构造运动密切相关,主要分布在地震带上。

第二节陆地与海洋陆地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约为29%,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大陆的形态各异,包括高山、平原、高原、丘陵等。

高山是陆地地形中海拔较高的部分,峰顶呈尖峰状,主要由地壳运动引起。

平原是指相对平坦的地带,海拔较低,地势平缓,常见于河流和海岸地区。

高原是介于高山和平原之间的地带,平均海拔较高,地势较为起伏。

丘陵是低于山地但高于平原的地带,起伏较小,常见于中低纬度地区。

海洋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约为71%,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等。

海洋的平均深度约为3800米。

海洋具有广阔的面积和深度,对气候、气象和生物等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海洋的动力因素有风力、海流、潮汐和海浪等,它们对海洋形态和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第三节气候与气象气候气候是指长期统计得出的大气条件的平均情况,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等要素,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

气候类型多样,包括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

每种气候类型都有其特定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

气象气象是短期的气候状况和天气现象的变化,包括温度、湿度、风速、降水等要素。

气象现象包括晴天、多云、雨、雪、霜冻等。

高二地理下册知识结构

高二地理下册知识结构

规 划 要
分城市化和非城市化地区两部分 采取轴向发展和综合组团相结合的布局形态 加强交通线路建设
点 建设花园式新城
发 展
兴建了大批基础设施骨干工程 合理进行城市功能分区,基本形成现代化城市新区的格局 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市面貌巨变,环境优美
谢谢
; / 笔趣阁 scv208uip

(1)解决上海市发展所面临的城市问题,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

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新 区 的 规 划 和 开 发
作 (2)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 用 经济的新飞跃
(3)新区与老城区连为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上海发展提 供了历史机遇
规划目标——多功能、外向型、国际化、现代化的浦东新区
洪水发生的原因
防洪
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
防洪效益——拦蓄上游的来水来沙
三 峡
目前在建的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工 程 建 设
发电
效益
缓解华中、华东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 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
清洁水电代替火电、保护环境

作 用
航运
从根本上改善川江的航运条件 促进东西部物资的流通
其他效益:供水、灌溉、调水、养殖、旅游等
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第四单元 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西北地区的范围、地貌
干旱:自然景观以草 原、荒漠为主
东:草原
↓↓ 西:荒漠
西北地区荒 漠化防治的 地理背景
荒 漠 化 的 发 展
历史时期荒漠化 的发生和发展 不同程度沙漠化 土地分布的现状
政治、军事活动
不合理开发利用
半干旱的旱农垦区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 内流河和山麓冲积扇 邻城镇、工矿区、交通线

高一下册的地理知识点

高一下册的地理知识点

高一下册的地理知识点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及其特征的学科,它涉及了广泛的知识领域。

而在高一下册的地理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到许多有关地理的重要知识点。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这些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内容。

1. 区域和社会发展在区域和社会发展的章节中,我们将学习到一些关于区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概念。

例如,我们将学习到不同的区域划分方式,例如经济区划、文化区划和政治区划等。

我们还将学习到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如自然环境、人口和技术等。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各个地区的差异和各个社会的发展过程。

2. 自然地理与人类活动在自然地理与人类活动的章节中,我们将学习到地球的自然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我们将了解到地球的四个圈层结构,即大气圈、地壳圈、水圈和生物圈,并探讨它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我们还将学习到一些重要的地理自然现象,如气候变化、地震和火山等,以及它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3. 人口与城市在人口与城市的章节中,我们将学习到人口变动和城市化的相关知识。

我们将了解到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迁移等与人口相关的概念和重要指标。

我们还将学习到城市化的过程和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关注人口和城市的发展与变化。

4. 农业与工业在农业与工业的章节中,我们将了解到农业和工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我们将学习到不同的农业类型,如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等,并了解它们在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影响。

同时,我们还将学习到工业发展的过程、分类、地域分布等相关知识。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农业和工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和贡献。

5. 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信息技术的章节中,我们将学习到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作用。

我们将了解到这些技术在地理研究、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具体运用,并了解到它们对地理学的重要意义。

高一下学期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下学期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下学期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人口1.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极低,人们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很差,人口增长极为缓慢。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仍然较高,人口增长迅速,多存在于农业社会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早期阶段。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主要出现在发达国家,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改变,社会福利制度完善,教育水平提高,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

2.人口迁移概念:人口迁移是指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影响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

例如,早期人类逐水草而居,干旱地区的人口向湿润地区迁移;因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引起的人口迁移等。

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如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促使人口从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等都会影响人口迁移。

社会因素:如政策(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战争(大量难民迁移)、宗教、文化等也会导致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有利方面,缓解人口压力,加强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不利方面,人才、劳动力流失。

对迁入地:有利方面,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不利方面,可能带来就业压力、住房紧张、社会治安等问题。

二、城市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功能分区商业区:多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从事商业活动,人口流量大,地价高,建筑物高大密集。

住宅区: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可分为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高级住宅区一般位于城市的外缘,环境优美;低级住宅区往往靠近工业区,环境较差。

工业区:多分布在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的地方,主要考虑减少对城市中心的污染。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主要通过地租水平影响城市功能分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知识与练习2第五部分:人口专题16 人口增长人口增长率,人口金字塔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

专题17 人口分布于人口迁移世界人口稠密区,我国人口分布(黑河-腾冲线),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第六部分:城市专题 19 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的基本特征,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同心圆结构图)。

专题 20 城市体系和城市群城市体系,世界城市群,我国四大城市群。

专题 21 城市化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点,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城市问题。

第七部分产业区位和分布专题 22 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区位条件,世界主要农业地区类型。

专题 23 工业区位与工业区工业区位条件,世界主要工业区。

专题 24 第三产业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特点,商业区位条件,海洋运输。

第八部分地域文化专题25 文化与环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阅读相关资料分析不同地域的建筑、服饰、习俗、饮食等特点及其地理背景。

)专题26 世界地域文化世界地域文化专题27 中国地域文化中国地域文化第九部分地理信息技术专题28 地理信息技术三“S”技术一、 中国和印度既是两个发展中大国,又是两个人口大国。

读以下图表,回答:1.根据表中数据计算,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高或低)于世界平均值,印度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17 ‰,目前,印度每年新增的人口数约为 1850 万。

2.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根据表格中中、印两国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判断,目前中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基本属于 现代 型,印度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传统 型。

3.目前中国人口增长的状况是……………………………………………………………( ) A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B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C .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D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4.中印两国每年净增人口数量大,其共同原因是 两国人口基数大 。

从中、印两国人口年龄结构看,中国更突出的人口问题是 老龄化 ,其带来的社会问题是 劳动力短缺(社会赡养费用上升,财政压力增大,青少年负担加重等) ;与中国相比,印度人口增长压力更大的原因是 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少年儿童比例高) 。

二、读某地区人口分布示意图,回答16-18题:1、此图说明该地区 ( )A 、城市化水平很高B 、城市人口为2500万C 、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D 、人口密度大2、此人口分布状况,比较符合下列哪个国家 ( )A 、中国B 、印度C 、英国D 、新加坡3、形成这种人口分布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 )A 、国家政策影响的结果B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C 、农村人口大量过剩造成的D 、城市的地理位置优越三、长江三角洲(长三角)和珠江三角洲(珠三角)简称“双三角”,是我国最具活力的两大经济区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双三角与全国的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相一致的是第 一 产业。

(2)比较2001年-2005年长三角与珠三角GDP 总量,可知……………………………( ) A. 2005年与2001年相比,“长三角”GDP 总量翻了两番 B. 2005年与2001年相比,“珠三角”GDP 总量翻了两番C. 2004年—2005年间“长三角”GDP 总量增长速度快于“珠三角”D. 2004年—2005年间“珠三角”GDP 总量增长速度快于“长三角”(3)与长三角相比,珠三角单位GDP 能源消耗量较低。

从产业结构角度看其主要原因是:珠三角所占第二产业比重比长三角小 。

(4)2008年世界石油每桶突破100美元大关。

能源是制约双三角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下列哪些措施可缓解这两个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状况(2分)…………………( )A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寻找常规能源替代品B .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C .扩大能源进口渠道D .关闭大型耗能企业E .限制汽车流量F .加快建设两地区核电站四、近年来,上海市郊鲜花种植业的规模和品种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些外省市甚至国外的花卉也进入了上海。

导致这种局面的主导因素是( )。

A .劳动力素质的提高B .水热条件的改变C .市场需求的增加D .土地价格的上涨五、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经济外向度很高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既是挑战,也是优化产业结构的良机。

抓住这一良机的重点应该是提高( )。

A .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 B .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 c .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 D .资金密集型产业比重六、上海具备良好的地理位置,广阔的经济腹地和坚实的区域基础,目前已形成六大产业基地,读下图回答:1.为配合“世博会”场馆建设,上海船舶产业基地由黄浦江沿岸迁移到长兴岛南岸,其有利的区位条件是………………………………………………………………………( ) A .靠近长江主航道,有深水岸线B .能源及矿产供应充足上海嘉兴昆山乍浦慈溪宁波杭州湾 跨海大桥东海大桥杭州湾北仑港洋山港精品钢材基地汽车产业基地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基地基地微电子产业基地装备产业基地船舶产业基地内环线 外环线上海重点产业基地分布C .科研机构集中,技术力量强D .当地劳动力素质高2.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众多良港,近年在杭州湾建设的 洋山 深水港,是我国首个建设在海岛上的深水港,它的建成为上海建设成国际 航运 中心奠定了基础。

3.从气候角度分析,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工业在该地布局的合理性是 无论是冬季风还是夏季风,工业废气均不会造成对中心城区的影响 。

七、从自然环境到人类文明,黄土高原这片备受世人瞩目的地方,无不给人留下深深的印记。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问题。

1.我国黄土高原北起 长城 (人文景观),南至 秦岭 (中国地理南北界线)。

2.在 流水 的侵蚀作用下,黄土高原形成了黄土塬、黄土梁、黄土 峁 等黄土地貌。

3.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覆盖最厚分布最广的地区。

根据下列有关黄土高原黄土的几个事实和黄土形成过程示意图,分析黄土高原黄土的来源。

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相应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

黄土高原自西北向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

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成分与所堆积地方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的戈壁、沙漠矿物成分相同。

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

图中的“风向”是 西北 (方位)风,这种风盛行在 冬季(冬春) 季节。

根据上述材料:黄土高原的黄土成因主要是 西北荒漠地区吹扬过来的粉尘物质堆积而成的(来自中亚、蒙古等地的沙尘在风的吹拂下沉降形成) 。

4.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 生物圈组成的整体。

黄土高原景观正ABCD地貌景观示意图是在地貌、气候、土壤、生物、水文等要素统一变化过程中形成的。

5.黄土高原地区最为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根据该区域气温、降水图,从气候上分析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夏季多暴雨(夏季降水集中)。

6.该区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

文化历史名城古都西安在图中相应位置表示的字母是C。

从地域文化区而言为黄土高原文化。

7.需要查询、分析与处理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信息,可借助的现代信息技术是()A.RSB.GPSC.GISD.Internet8.对黄土研究作出重大贡献,被誉为“黄土之父”的我国科学家是()A.刘东生B.李四光C.竺可桢D.钱学森八、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经我国多个地域文化区,其民居、服饰、饮食、风俗等无不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1.黄河发源地所属的地域文化区名称是青藏高原文化区,这里的传统服饰是掉袖藏袍,它与当地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相适应。

2.黄河中游河段流经的地域文化区在图上的数码是 3,这里最有影响的地方戏剧种是秦腔。

3.河套平原所属的地域文化区名称是内蒙古草原文化区,这里的传统民居是蒙古包,它非常适合草原游牧生活。

4.下列各组文化事物中,在黄河流经的地域文化区依次出现的一组是。

(单项选择)A.酥油茶—“阿以旺”—吊脚楼—蒙古袍—四合院B.碉房—兰州拉面—马头琴—窑洞—评剧C.“阿以旺”—吊脚楼—蒙古袍—窑洞—京剧D.喇嘛寺庙—坎儿井—那达慕节庆—信天游—四合院5.以上文化景观连同我国其他地区的文化景观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大,空间上的变化表现为地域扩展。

2.图中甲、乙两条曲线中,表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是乙曲线。

2000年中国的人口总数是12.5亿,当年城市人口约为…………………………………………………………()A.2.5亿B.3.5亿C.4.5亿D.5.5亿3.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城市化水平较高的是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较快的是发展中国家。

十、2007年12月29日,上海轨道交通6、8、9号线和4号线环通段、1号线北北延伸段正式投入运营,至此上海轨道交通8线成网。

1.上海轨道交通多为高架桥或隧道内运行,其主要原因是………………………()A.丰富城市景观B.减少噪音污染C.节约土地资源D.施工难度较小2.上海建设轨道交通的目的是………………………………………………………()①缓解城市交通堵塞问题②加强市区与郊区的联系③减轻城市的大气污染④促进轨道沿线房价上升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十一、下列能有效缓解目前上海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的合理措施是( )A.鼓励使用私家车 B.大力发展公共交通C.将公共绿地改为交通用地 D.大幅度增加出租车数量十二、下列国际组织中,主要协调国际贸易争端的是( )A.世界贸易组织(WTO) B.欧盟(EU)C.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十三、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分析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海洋局近期公布,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9厘米,其中,天津沿岸上升最快,为20厘米,上海次之,为12厘米,辽宁、山东、浙江都超过了10厘米,福建、广东较低,为5到6厘米。

材料二:2007年12月17日,上海气象部门开始为市民提供臭氧浓度预报。

臭氧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之一,会危害人体健康。

当预报的臭氧浓度过高时,上海中心气象台还将发布黄色或橙色臭氧预警,市民应根据预警,适当关闭屋室门窗,减少户外活动尤其是剧烈运动,有关部门应采取措施适当降低交通流量。

1.人类活动导致大气成分变化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大气成分变化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又形成深刻的影响。

请将下列选项按照因果关系用字母代号把下图填写完整:A.全球海平面上升B.海洋表层出现的热膨胀C.极地冰雪融化D.沿海低地、良田、城市被淹E.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升高F.大量燃烧矿物化石燃料G.全球平均气温上升H.大量森林植被遭受破坏与砍伐2.臭氧主要集中在大气圈的平流层,目前臭氧洞问题最严重的是南极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