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二十四孝_忠孝双全
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图文版」古今必读!

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图文版」古今必读!《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
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
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
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
《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
一、孝感动天虞舜。
瞽搜之子。
性至孝。
父顽母嚣。
弟象傲。
舜耕于历山。
有象为之耕。
有鸟为之耘。
其孝感如此。
帝尧闻之。
事以九男。
妻以二女。
遂以天下让焉。
系诗颂之。
诗曰:对对耕春象。
纷纷耘草禽。
嗣尧登帝位。
孝感动天下。
二、亲尝汤药西汉文帝。
名恒。
高祖第三子。
初封代王。
生母薄太后。
帝奉养无担母尝病三年。
帝目不交睫。
衣不解带。
汤药非亲尝弗进。
仁孝闻于天下。
系诗颂之。
诗曰仁孝闻天下。
巍巍冠百王。
母后三载玻。
汤药必先尝。
三、啮指心痛周。
曾参。
字子舆。
事母至孝。
参曾采薪山中。
家有客至。
母无措参不还。
乃啮其指。
参忽心痛。
负薪以归。
跪问其母。
母曰。
有客忽至。
吾啮指以悟汝耳。
后人系诗颂之。
诗曰母指方缠啮。
儿心痛不禁。
负薪归未晚。
骨肉至情深。
四、单衣顺母周。
闵损。
字子骞。
早丧母。
父娶后母。
生二子。
衣以棉絮。
闵损。
衣以芦花。
一日。
父令损御车。
体寒失鞭。
父察知其故。
欲出后母。
损曰。
母在一子单。
母去三子寒。
后母闻之。
卒悔改。
系诗颂之。
诗曰闵氏有贤郎。
何曾怨后娘。
车前留母在。
三子免风霜。
五、负米养亲周仲由。
字子路。
家贫。
尝食黍薯之食。
为亲负米百里之外。
亲殁。
南游于楚。
从车百乘。
积粟万钟。
累褥而坐。
列鼎而食。
乃叹曰。
虽欲食黍薯之食。
为亲负百里之外。
不可得也。
有诗为颂。
诗曰负米供甘旨。
宁辞百里遥。
身荣亲已没。
犹念旧劬劳。
六、卖身葬父汉董永家贫。
父死。
卖身贷钱而葬。
及去偿工。
途遇一妇。
求为永妻。
俱至主家。
主令织布三百疋。
始得归。
妇织一月而成。
二十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

【导语】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有不少孝⼦的故事,其中流传甚⼴的是“⼆⼗四孝”。
下⾯是©⽆忧考⽹分享的⼆⼗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
欢迎阅读参考!1.⼆⼗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 1.孝感动天。
远古帝王舜年轻时,⽗亲、继母和异母之弟多次想害死他,但舜仍然对⽗母孝敬,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感动了天,于是就有⼤象和⼩鸟帮他耕种,后来帝尧还把帝位让给了他。
2.戏彩娱亲。
春秋楚国的⽼莱⼦为了让⽗母开⼼,70多岁时仍然穿着五⾊彩⾐,拿着拨浪⿎戏耍,就像⼩孩⼀样。
⼀次他跌了⼀跤,怕⽗母伤⼼,就躺在地上装哭,逗得⽗母很⾼兴。
3.⿅乳奉亲。
周朝郯⼦的⽗母年⽼时想吃⿅乳,郯⼦就⾝披⿅⽪,想混到⿅群中去取得⿅乳。
不料猎⼈把他当做了真⿅,要⽤⼸箭射杀他。
他连忙解释,猎⼈才知是⼈,对他⼤加赞扬。
4.为亲负⽶。
春秋鲁国⼈仲由,年轻时家贫,⾃⼰常吃野菜,却从百⾥之外负⽶回家侍奉双亲。
后来他做了⼤官,但是⽗母死了,他经常感叹:“现在我还想为⽗母亲去负⽶,却再不能了。
” 5.啮指⼼痛。
春秋鲁国⼈曾参少年时经常到⼭⾥去打柴。
⼀天家⾥忽然有客⼈造访,母亲不知如何接待,就⽤⽛咬⾃⼰的⼿指。
曾参忽然觉得⼼疼,明⽩是母亲在召唤,便赶快回家招待客⼈。
6.芦⾐顺母。
春秋鲁国的闵损常受继母虐待。
冬天继母的亲⽣⼦的棉⾐⾥是棉花,⽽他的棉⾐⾥是芦花。
后来⽗亲发觉后要休掉妻⼦,闵损反⽽为继母求情,继母从此对他⼗分疼爱。
7.亲尝汤药。
汉⽂帝⾝为⼀国之君,对母亲⾮常孝顺。
⼀次母亲病重,汉⽂帝⽇夜守护,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好后,他都要先尝⼀尝,觉得合适才端给母亲。
8.拾葚供亲。
汉代的蔡顺⽣活岔困,每⽇拾桑葚奉养母亲。
⼀天遇到军⼠,问他为什么把红桑葚和⿊桑葚分开装他说⿊桑葚让母亲吃,⽽红桑葚⾃⼰吃。
军⼠们就送给他⽶和⽜,让他孝敬母亲。
9.为母埋⼉。
晋代郭巨家道中落但妻⼦⽣了⼀个男孩,郭巨怕养孩⼦影响供养母亲,准备将⼉⼦埋掉。
挖坑时,突然挖到⼀坛上天所赐的黄⾦,于是既可孝敬母亲,⼜可抚养⼉⼦了. 10.卖⾝葬⽗。
《二十四孝》原文及译解知识讲解

《二十四孝》原文及译解知识讲解《二十四孝》原文及译解《二十四孝》原文及译解一、孝感动天(虞舜)【原文】虞舜,瞽叟之子。
性至孝。
父顽母嚣。
弟象傲。
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有鸟为之耘。
其孝感如此。
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系诗颂之,诗曰:对对耕春象。
纷纷耘草禽。
嗣尧登帝位。
孝感动天下。
【译解】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二、亲尝汤药(西汉文帝刘恒)【原文】西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
初封代王。
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
母尝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亲尝弗进。
仁孝闻于天下。
系诗颂之,诗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
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译解】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放心后才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重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发达,与汉景帝所统治的时期并誉为“文景之治”。
三、啮指心痛(周朝曾参)【原文】周(朝)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
参曾采薪山中,家有客至。
母无措,参不还,乃啮其指。
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母。
母曰:“有客忽至。
吾啮指以悟汝耳。
”后人系诗颂之,诗曰:母指方缠啮,儿心痛不禁。
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译解】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
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古代二十四孝故事古代二十四孝故事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二十四孝》是古代宣传孝道的经典故事,对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二十四孝》,我们必须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辨证的历史的分析。
其中确实有值得继承和弘扬的内容,但也有糟粕,要予以批判的继承,吸取精华,摈弃糟粕,涤除《二十四孝》中封建性的污垢,发扬中华民族淳朴美好的敬老养亲的思想感情和传统美德,古为今用,使之符合现今的道德规范——尊老、敬老、爱老,这才是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学习《二十四孝》的真正目的。
一、涌泉跃鲤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
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
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
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
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
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
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
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二、闻雷泣墓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
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
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
"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三、乳姑不怠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
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
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
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200字

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200字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200字《二十四孝图》出自鲁迅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
下面请和小编一起来欣赏主要内容吧!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
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
主要包含?忠孝双全打虎救父鹿乳奉亲笼负母归弃官奉亲芦衣顺母卖身葬父亲尝汤药卧冰求鲤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
衣养亲哭竹生笋闻雷泣墓百里负米挨杖伤老跪父留母孝感继母劝姑孝祖孝感动天兄弟争孝啮指痛心老莱娱亲郭巨埋儿这24个故事。
扩展阅读:孝是什么?孝是宽容:宽容老人总也舍不得扔掉的"垃圾破烂";宽容老人的唠叨;宽容老人的口水和鼻涕。
孝是报答:是母亲节的一束康乃馨;是父亲生日时的一瓶好酒;是久病床前的送汤喂药。
孝是耐心的陪伴:耐心听取老人的话;耐心向老人解释做工作;耐心说服老人。
孝是善意的欺骗:百余元的衣服不妨告诉老人只花了几十元。
孝是常回家看看:回家给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
闲暇之余,翻阅朋友的空间时偶然看见《二十四孝图》这本书,看后感受颇深!《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合而成。
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
纵观《二十四孝图》这本书,孝子们有为父母舍利的,有为父母舍身的,有为父母舍妻子、儿女的,可以说无一不能舍!甚至自己的生命。
舍身、舍心,完全是无我的尽孝。
吴猛《恣蚊饱血》,王祥《卧冰求鲤》,杨香《扼虎救父》,丁兰《刻木事亲》,郭巨《埋儿奉母》……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是——对父母的敬爱和关心、发自内心的侍奉父母的精神。
二十四孝经——精选推荐

二十四孝经知道二十四孝的人已经不多了知道二十四孝的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我们看教育的教字左孝右文教者孝之文也教育就是要从孝开始在中国传统当中孝的这个概念在教育当中既是一个始发点和出发点又是一个永恒的基础时代会变迁知识会更新但是传统中国更重视永恒的孝它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迁的是不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迁的它应该是作为人都应该掌握和理解的东西中国文化的基础就是这个孝字孝字上老下子也就是强调血缘关系的延续性每个人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环节你今天是小辈明天就是长辈你今天不孝敬你的长辈那么你怎么能指望当你变老的时候你的小辈来孝敬你呢如果没有这种孝敬之心人类的血缘之环又怎么能够一环一环地传接下去呢孝在今日社会似乎已是一个过气的词人老珠黄般逗不起众人的欲望了我们读《二十四孝》感觉那似乎是十分遥远的故事其实细细想来它好像又近在咫尺离我们并不远《二十四孝》影响中国社会600多年古人盛赞的这二十四孝有多少是我们今天可以做到的呢鹿乳奉亲可以勉强做到负米养亲亲尝汤药拾葚养亲行佣供母打虎救父弃官寻母等等也许可以勉强做到还有一些是我们绝对做不到的了如孝感动天埋儿得金怀橘遗亲哭竹生笋等等有些我们咬咬牙也许能做到但已是没有必要了如尝粪心忧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扇枕温衾闻雷泣墓卧冰求鲤恣蚊饱血亲涤溺器等等时代不同了古人能做的我们未必能做古人须做的我们未必必须做古人做得很好的我们未必做得到我们读《二十四孝》当以同情之心去了解古人他们也许并非看重这些形式要后人件件照办而是想通过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人世间还有孝之一字为什么要孝古人的解释也很简单孝就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回报叫做慈乌反哺父母给你生命所以你要善待父母之生命父母宁愿自己挨饿受冻也要让你吃饱穿暖所以你要照顾父母之温饱你在父母怀抱有三年时间完全不能自立完全依赖父母而生存所以父母死后你要守孝三年中国文化是很实际的现在又正是一个实际的社会我们这社会的孝心也该是很重的罢我们在几乎所有方面都讲究一个投资回报率可在孝上为什么不呢人只有回归自然释放本性才能真正做到孝也才能做好孝让我们唱起普通人的赞歌吧赞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躯中的铮铮傲骨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我们知道从古至今孝字占据着几乎全部人的思想意识不论年长年幼都遵循着孝古时候的孝便为顺孝顺永远连在一起最后终于成为专有词一家之中父亲为一家之主儿女必须言听计从不论对错一律服从这也是孝的一种体现而今孝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的改变从一味顺从深化到了求大同存小异从精神物质两方面来尽孝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每当周末一些老人的家里总是儿女满堂聚在一起对老人问寒问暖给老人买补品陪老人谈天孙子们也向老人汇报好成绩逗老人开心这是新时代孝的体现社会在一天天地进步从古时的一味顺从发展到今天的物质精神两方面尽孝无一不体现出中国人对孝的重视孝道是我们中国人最突出的美德转载此图文就是想提醒大家无论顺境逆境开心悲痛都莫忘了父母之恩枝叶繁盛的树木扎根于厚实的土地流水汤汤的江河溯源于雪岭山脉的蕴藏乌鸦孝亲反哺羔羊感恩跪乳动物尚且懂得回报于亲恩万物之灵的人类也从上代而来从己而出的血缘关系中将人性的真爱与善美发挥到极致推及宗族群我传承了代代的伦理之爱稳固了人类生活的秩序最近一段时间河北省沧州市育红小学的孩子们为教学楼走廊里新添的一幅幅图画所吸引原来学校为了在学生中开展行孝教育将古代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图贴进了校园对于学校的这种教育方式广大学生家长或褒或贬议论纷纷《燕赵都市报》5月10日久违的二十四孝图进入校园在当下语境中颇有些惊世骇俗的意味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二十四孝图无异于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天方夜谭莫说他们就是我们这些成年人又有多少人能描绘出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故事的梗概记得在我们上学时第一次听到二十四孝这个词好像是在读鲁迅作品的时候是从文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片段转述和课文注解中知晓其存在而不是直接独立阅读这些故事的原文郭巨埋儿这类极富冲击力的字眼从此在我们心中扎根我们甚至不知道那些故事的具体细节就不假思索地接受了二十四孝=罪恶的封建糟粕这样一个全等式的定论合上书本和我们一样大的孩子们立刻把它扔得远远的生怕沾染上封建糟粕的晦气自五四以来直至文革的破四旧延续百年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批判和摧毁旧世界的文明在我们眼中一团漆黑传统文化几乎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国民已不再需要独立的思考把持了话语权的新文化运动闯将们已为我们判定了一切对于一团漆黑的铁屋子刀劈斧砍彻底砸烂显得那么天经地义和顺理成章与其说我们在改造文明不如说我们在逃避文明我们不敢正视也不愿正视自己祖先创造的文化我们没有兴趣真正用心去鉴别它的精华与糟粕它的可爱与罪恶那些东西就是糟粕我们就是这样懒惰以为这样就能获得文化的安全感和新生的涅盘其实二十四孝图进校园这个细枝末节的问题本身并不重要学校具体怎样做才更加稳妥也可以商榷在这些细节上做浅层的基础的技术纠缠颇有些不得要领要害处在于它牵引出了一个真正重大的命题对于我们逃脱不了的文明脐带是正视还是逃避是企图全面扯断还是以敬重之心稳妥处理是蛮横地以历史的定论继续敷衍还是真正给予理性的审视和鉴别对于我们民族延续至今的文明对于先人创造的混杂了无数精华与糟粕的文化成果我们应该以一种怎样的态度来面对不论传统文化是怎样的珠玉与污泥混杂它注定是我们必须冷静面对的东西任何一个民族皆是如此祖先创造的东西好的坏的夺不走也赖不掉任何民族都必须立于先人创造的文化根基之上才真正谈得上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自新少数人判定全民不假思索地毁弃无异于文明的自虐对于自己文明的态度也是检验一个民族是否真正成熟的重要方面鼓起勇气冷静理性坦然地面对传统文化的一切从中鉴别汲取和扬弃重建这种已经丧失了的文明传承的理性态度和能力我们不妨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是的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另一版本的二十四孝故事"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二十四孝_忠孝双全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有诗颂曰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二十四孝_望云思亲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他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个同僚奉诏出使边疆之际母亲得了重病如果这样离去无法在身边侍候心中非常悲痛仁杰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后特此奏请皇上改派别人有一天仁杰出外巡视途中经太行山他登上山顶向下看着云对他的随从说我的亲人就住在白云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没有离去禁不住流出了思亲之泪有诗颂曰朝夕思亲伤志神登山望母泪流频身居相国犹怀孝不愧奉臣不愧民二十四孝_上书救父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有诗颂曰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二十四孝_彩衣养亲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诗赞曰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二十四孝_哭竹生笋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有诗颂曰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二十四孝_打虎救父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有诗颂曰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二十四孝_鹿乳奉亲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顺他的父母年老的时候双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于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这样去取得鹿乳供奉双亲没想到被打猎的人发现正当猎人举起了弓箭要射杀他时他急忙喊道我为了取得鹿乳给患有眼疾的双亲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取鹿乳猎人知道原来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没有射他并且对他这种孝敬父母的行为赞叹不已有诗赞曰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二十四孝_笼负母归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后来战乱。
二十四孝文

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目录概述忠孝双全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养亲哭竹生笋打虎救父鹿乳奉亲笼负母归弃官奉亲芦衣顺母卖身葬父亲尝汤药卧冰求鲤闻雷泣墓百里负米挨杖伤老跪父留母孝感继母劝姑孝祖孝感动天兄弟争孝啮指痛心老莱娱亲郭巨埋儿概述《二十四孝图》是现代著名作家鲁迅所写,出自鲁迅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
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孝道”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
新《二十四孝图》,乃陈少梅先生41岁时盛年之杰作,其题材不多见,笔墨工雅,设色清丽,非同寻常,故堪称国之重宝。
忠孝双全明朝湖南道州守将沈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
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
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
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
”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
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
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
朝廷下令追封沈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
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
有诗颂曰:望云思亲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
他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
他的一个同僚,奉诏出使边疆之际,母亲得了重病,如果这样离去,无法在身边侍候,心中非常悲痛。
狄仁杰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后,特此奏请皇上改派别人。
二十四孝图古诗文

14 拾葚异器
黑葚奉萱闱,啼饥泪满衣。赤眉 知孝顺,牛米赠君归。
汉蔡顺,少孤,事母至孝。 遭王莽乱,岁荒不给,拾桑 葚,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 而问之。顺曰:“黑者奉母, 赤者自食。”贼悯其孝,以 白米二斗牛蹄一只与之。
03 啮指痛心
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负薪 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 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 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 指。参忽心痛,负薪而归, 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 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04 百里负米
负米供旨甘,宁辞百里 遥。身荣亲已殁,犹念 旧劬(qú)劳。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lí huò)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 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 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15 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 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 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 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 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 江边了。舍侧甘泉出,一朝双鲤鱼。子能事其母,妇更孝于姑。
免使入亲帏。
20 扼虎救父
晋杨香,年十四岁,尝随父 丰往田获杰粟,父为虎拽去。 时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 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扼持 虎颈,虎亦靡然而逝,父子 得免于害。深山逢白虎,努 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 脱离馋口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二十四孝_忠孝双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
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
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
一死战。
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
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
很快解除
了包围,取得了胜利。
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
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
继续守卫道州府。
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
有诗颂曰: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