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 初三物理总复习PPT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总复习》课件

《初中物理总复习》课件

3
牛顿第三定律
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对彼此有相等大小、 方向相反的两个力。
第二章:热学
热能
物体内部分子的运动导致的能量转化。
热传递
热能在物体间传递的过程,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
第三章:电学
电流
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的流动。
电压
电流在电路中的驱动力。
电阻
电流流过导体时所遇到的阻碍。
电功率
单位时间内电力的消耗或转换。
第四章:光学
1
折射定律
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经线面的偏折,并满足折射定律。
2
凸透镜
具有凸形、折射出光线后聚焦的透镜。
3
凹透镜
具有凹形、折射出光线后发散的透电子秤等设备进行 物理实验。
实验安全
正确使用实验设备以及遵守实验 室安全规定。
数据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提 取有用信息。
第六章:解题技巧与方法
1 理清思路
仔细阅读题目,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到解题思路。
2 列方程
将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并运用适当的物理公式。
3 简化问题
使用近似方法或合理假设简化复杂问题。
结语
通过这个总复习PPT,你已经掌握了初中物理的重要知识点。祝你在考试中取 得优异成绩!
《初中物理总复习》PPT 课件
这份PPT课件将帮助你全面复习初中物理知识,包括力学、热学、电学、光学、 物理实验技能以及解题技巧与方法。让我们一起开始吧!
第一章:力学
1
牛顿第一定律
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保持原状
牛顿第二定律
2
态直至受到其他力的作用。
物体加速度与所受合外力成正比,与物
体质量成反比。

中考物理力学综合复习 优秀课件(共38张PPT)

中考物理力学综合复习 优秀课件(共38张PPT)
中考物理力学综合复习 优秀课件(共38张PPT)
中考物理力学综合复习 优秀课件(共38张PPT)
力学中的5个“不一定”
5.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不一定等于容器内液体所受的重力
公式P=F/s,是计算压强的普遍适用的公式,而P=ρgh 是专门用来求液体产生压强的公式,由P=ρgh我们可 以看出,在液体的密度一定时,液体产生的压强仅与 液体的深度h有关,再根据F=Ps不难看出液体对容器 底产生的压力是由液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和容器的 底面积决定的。 容器内盛液体,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和液重G液的 关系是: 1、柱形容器:F=G液 2、非柱形容器:F≠G液 (广口式容器:F<G液; 缩口式容器:F>G液)。
横用滑轮组(克服摩擦力做有用功)
= W 有=F 摩l F摩
W 总
Fs
nF
10.斜面
中考物理力学综合复习 优秀课件(共38张PPT)
中考物理力学综合复习 优秀课件(共38张PPT)
力学部分:必记的常数及要了解的物理量
中考物理力学综合复习 优秀课件(共38张PPT)
中考物理力学综合复习 优秀课件(共38张PPT)
力学部分之浮力重要公式(4个)
中考物理力学综合复习 优秀课件(共38张PPT)
力学部分之重要公式(4个)
中考物理力学综合复习 优秀课件(共38张PPT)
【方法锦囊】 中考物理力学综合复习 优秀课件(共38张PPT)
1.记忆法:熟记常考的力学公式。
速度:v= ;密度:ρ= ;重力:G=mg;
压强:p= ,p液=ρ液gh; 浮力:F浮=G排=ρ液gV排,F浮=G-F, F浮=G物(漂浮、悬浮); 功:W=Fs;功率:P= ,P=Fv;
中考物理力学综合复习 优秀课件(共38张PPT)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复习课件精品课件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复习课件精品课件

区别
能的形式没有变 能的形式已经发生改变
三、比热容
物质的比热容跟密度相似,也是物质的特性 之一。
对某种确定的物质来讲,比热容是一个确 定的数值,跟物体质量的大小,温度改变的多 少,物体的形状、体积、位置等无关,它仅与 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
比热容表示物质吸热放热能力。
C水= 4.2×103J/(kg·℃)
小 D、以上都不是
12、把一玻璃板放入水中,取出之后, 玻璃板上会有一些水粘在上面,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D )
A、水蒸气在玻璃上液化成的小水滴
B、 快速取出玻璃就不会有水 C、 水扩散到了玻璃中 D、 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
13、用力压缩一个物体时,下列说法
正确的(C )
A、物体中的分子会被压得变小
10、 坐在客厅里的客人能闻到厨房里
做菜时的香味,这是因为( C)
A、客人觉得饿了 B、炒的菜是一种很特别的菜 C、物质的分子是不停地运动着的 D、只有气体的分子是运动的
11、 将两木板刨得很平,然后将它们紧 紧地贴在一起,拿开手后两木板仍不能
吸引在一起,原因是(C )
A、木板中的分子没有引力 B、木板之间有空气,分子停止运动 C、木板之间的分子间隔太大,作用力太
7、下列事例中,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
是( C)
A.在火上点燃火柴头,使火柴头温度升高
B.冬天人们围着火炉烤火身体感觉暖和
C.两手互相摩擦,手感觉暖和
D.在阳光照射下,水盆里的水温度升高
8、以下现象中,由内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
的现象是D( )
A.古代人“钻木取火” B.电炉通电后,电炉丝发红了 C.晒太阳时感到暖和 D.水壶中水沸腾时,水蒸气把壶盖顶起来

初三物理总复习第六单元力、力与运动ppt 人教版优质课件优质课件

初三物理总复习第六单元力、力与运动ppt 人教版优质课件优质课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F1 > F2 B. F1 = F2
F1 P F2
C. F1 < F2 D. 以上答案都有可能
10.有一种黑板,教师将一张挂图平展后,在上面
放上一个金属钮扣,挂图都能静止在黑板上,供学生 阅览。
(1) 请分析黑板为什么有这样的功能? (2)如图请分析放在黑板上金属钮扣的受力情况。 答案:
中,木块漂浮(水不溢出), 天平将
( A)
√ A.天平仍平衡
? B.天平不平衡,左边下沉
? C.天平不平Biblioteka ,右边下沉? D.无法判断天平是否平衡
7.一个物体重为50N,将它浸没在水中物体
所受合力为20N, 则物体所受浮力大小及它的
浮沉情况可能是
( D)
? A.20N,下沉
? B.50N,下沉
? C.30N,上浮
③物体漂浮条件: F浮=G物
(V排<V物)
(5)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①密度计: a)用途: 测液体的密度;
b)测量原理: F浮=G物 c)刻度特点: 上小下大; d)刻度值: 是比值,无单位。
②潜水艇: 它是靠改变自重达到浮沉的目的 的。
③气球和飞艇: 是靠空气的浮力升空的。
④ 轮船: a)使用原理: b)排水量: 是轮船排开水的总质量;
D.70N,下沉
二.指要拓展随笔:
1.对重力的理解:
(1)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但不能理解 成质量跟重力成正比;
(2)在生产实际中常用重力方向检查 墙壁是否竖直,如建筑工地上使用的重 锤线。
2.对惯性和惯性定律的理解: (1).惯 性 实 质 上 是 物 体 保 持 原 来 状态
“习惯性 ” 或 “惰性 ” ;它是物体反 抗运动状态改变的一种性质,不论物体处于什 么状这态种, 性质总是存在的 。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复习演示优质课件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复习演示优质课件

一、教学内容1. 第四章《电学基础》: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欧姆定律及其应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计算。

2. 第六章《电磁学》:磁场、磁感应强度、磁通量的概念;安培定则及其应用;电磁感应现象及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电学基础知识和电磁学基本原理。

2. 能够运用欧姆定律和安培定则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串并联电路的计算;安培定则的应用;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欧姆定律、安培定则;磁场、磁感应强度、磁通量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电源、导线、磁铁、电流计、线圈。

2. 学具:实验报告册、计算器、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路,引导学生回顾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

(2)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2. 例题讲解:(1)讲解欧姆定律的应用,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2)讲解安培定则的应用,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串并联电路的计算题。

(2)让学生独立完成安培定则的应用题。

(2)让学生回顾磁场、磁感应强度、磁通量的概念。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欧姆定律、安培定则公式。

2. 串并联电路图、磁场分布图。

3. 重点知识点罗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串并联电路的计算。

(2)应用题:安培定则的应用。

2. 答案:(1)计算题答案:根据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进行计算。

(2)应用题答案:根据安培定则进行判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电磁学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2)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深入研究电磁感应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3.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详细程度;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中考物理总复习(全部)精品PPT课件

中考物理总复习(全部)精品PPT课件
目录
第一部分 考点扫描精讲练
●第一讲 机械运动 ●第二讲 声现象 ●第三讲 物态变化 ●第四讲 光现象 ●第五讲 透镜及其应用 ●第六讲 从粒子到宇宙 ●第七讲 质量与密度 ●第八讲 力 运动与力 ●第九讲 压 强 ●第十讲 浮 力
●第十一讲 简单机械 ●第十二讲 功 功率 机械效率 ●第十三讲 机械能及其转化 ●第十四讲 内能与热机 ●第十五讲 电流和电路 电压 电阻 ●第十六讲 欧姆定律 ●第十七讲 电功率 ●第十八讲 生活用电 ●第十九讲 电与磁 信息的传递 ●第二十讲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方法点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白刻度尺的读数规则 和秒表大、小表盘的意义.第一问有两个地方容易出错: 一是起始刻度不是0刻度,被测物体的长度应该为两端所 对的刻度值之差;二是在进行精确测量时,一定要估读到 分度值的下一位.第二问在读秒表的示数时,首先要清楚 小表盘表示分,大表盘表示秒.接着要知道大表盘和小表 盘的分度值,然后看指针在什么位置,从而得出示数.
[帮你归纳]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 1.累积法: 用累积法测微小长度,如细铜丝直经、纸张厚度.2. 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板组合,可测出圆形或球体 的直径.3.化曲为直法:用化曲为直法测量地图上的 铁路长度、圆的周长.4.滚动法:用滚动法可以测量 操场的跑道长度.
[易错警示]①不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度 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对齐物体时,切莫忘记实 际长度为最后读数减去这一整数刻度值.②刻度尺 较厚时,刻度线应紧贴被测物体.
间内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甲车的速度.由图得出甲车追上
乙车的时间(20 s),再行驶30 s两车行驶的路程,求出两车距
离。
学生随堂巩固
1.下列估测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A) A.课桌高度约为80 cm B.考场内的气温约为50 ℃ C.一份理化试卷的质量约为80 g D.初中生跑50 m所需时间约为3 s

九年级物理中考总复习课件(全)

九年级物理中考总复习课件(全)

发声体的材料 、结构等
第1课时┃ 考点聚焦
日常 描述
①俗称声音 的“粗”、“细”; ②同一音阶中的1、2、3、4 、5、6、7音调逐个升高
①俗称音量 的“大”、 “小”; ②“震耳欲 聋”、“引吭 高歌”、“声 音洪亮”均指 响度大
“闻其声知 其人”、“区 分乐器”都是 利用音色这一 特性
相关 说明
第1课时┃ 考点聚焦
[拓展] 乐器的三种主要类型:
①打击乐器:以鼓为例,鼓皮绷得越紧,振动越快, 音调越高;击鼓力量越大,鼓皮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②弦乐器:长而粗的弦振动较慢,音调低;短而细 的弦振动较快,音调高。绷紧的弦音调高,松弛的弦音 调低。弦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③管乐器:管乐器内都包含一段空气柱,吹奏时空 气柱振动产生声音。长的空气柱振动较慢,音调低;短 的空气柱振动较快,音调高。
控制 途径
第1课时┃ 考点聚焦
考点5 声的利用
信息 。 1.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_ 应用:回声测距、B超检查、双耳效应等。 能量 。 2.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_ 应用:声波洗涤、超声碎石等。
第1课时┃ 考点聚焦
知识纵横
声与光传播过程对比 传播条件 声 需要介质,不能 在真空中传播 不需要介质,可以 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速度 15℃空气中: 340 m/s 真空中: 3×108 m/s 传播特点
第1课时┃ 考点聚焦
等级 划分
分贝 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符号 人们以________ dB 是________ 。0 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30-40 ________dB 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证休息和睡 50 眠,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_dB ;为了保证工作学习,声 音不能超过 ________dB;长期生活在 ________dB以上的 70 90 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声源 处防止噪声的产生,如排气管上加消 ①在________ 声器; 传播 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如加隔音设备 ②在________ 以及设立屏障或植树造林; 人耳 处防止噪声进入人耳朵,如戴耳塞 ③在_______

初三物理基础知识总复习-PPT

初三物理基础知识总复习-PPT

3
物态变化
•15 12
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异同点
(二)物质的三态及物态变化
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3
•16 13
复习目标 重点解读
(三)分子动理论、内能
❖ 1.通过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一些特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 2.了解内能和热量。 ❖ 3.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 4.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3
•19 16
复习目标 重点解读
(一)质量和密度
1.知道质量的含义;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会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
1、对同种物质来说,质量跟体积成正比。 2、对同种物质来说,质量跟体积之比不变,它跟质量和体积无关。 3、对不同的物质来说,质量跟体积之比一般不同。
3 ❖ 光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 不改变。
空气 水
法线 入射点O
•9 7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10
(四)透镜及其应用
重点解读
❖ 凸透镜 对平行于主光轴的平行光线有会聚作用;光路可逆 。
3❖ 凹透镜 对平行于主光轴的平行光线有发散的作用 ;光路可逆。
•11 8
•25
复习目标 重点解读
1.知道机械功和功率。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 2.知道动能、能和机械能。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3
(七)功和机械能
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 的物理量。做功的快慢与 做功的多少是不同的。
做的功多,做功不一 定快,即功率不一定大, 因为这个功可能在较长的 时间内完成;功率大,做 的功不一定多,因为做功 的时间可能很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次测量取 平均值减少误差
2013 . 3
预习自测
1.(1)0.3A (2)U1=1.5V U2= 4.5V 2. C 3. B
你做对了吗?为自己鼓掌吧!
台灯有哪些器件组成?
谁能画出可调光台灯的电路图? 最简单的电路图
亮度调节
从此电路谈起
3V
V
你能从这电 路图求出哪 些物理量?
X
A
0.2A
5V
V X A
若灯泡电阻为5Ω ,电源电压为3V,闭 合开关后求: ⑴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为多大 时,电压表的读数为2V?
V X A
Hale Waihona Puke 如果某同学不慎将两电表的位置对调了,则闭 合开关后 ( D) A、电流表、电压表均损坏; B、电流表损坏,电压表示数为零; C、电流表有示数,电压表示数为零; D、电流表示数几乎为零,电压表有示 数。
你会连接 吗?试试 看
V X A
U R= — I
知识结构
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及变形的应用
基础知识梳理
1.(1)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2)Ⅰ=U/R;U=ⅠR、R=U/Ⅰ 2.(1)电路上各点的电流强度相等 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个电阻之和 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个串联电阻电压之和 (2)干路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并联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倒数之和 干路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3.(1)电流表的电阻很小,认为电阻是零,相当于导线 (2)电压表的电阻很大很大,相当于断路。 4. 断路和短路
R滑=?
3V
V X A
解析:R滑变大
R总 =R灯+R滑变大 Ⅰ=U总 / R 总 变小
U灯=ⅠR 灯 因为Ⅰ变小,所以U变小 当滑动变阻器 滑片向左移动 时电压表和电 流表的示数如 何变化? 想一想: 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如 何变化? U滑 =ⅠR滑 可以吗?为什么?
U滑 = U 总- U
小试身手
A

解:根据公式Ⅰ=U/R =2V/5Ω=0.4A =1V/0.4A R滑 =U滑/Ⅰ =2.5Ω
R滑=?
3V
⑵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为多大时,电流表 的读数为0.2A?
V X 5Ω 0.2A A
R总=U总/Ⅰ总 =3V/0.2A =15Ω R滑=15Ω-5Ω=10Ω R滑=U滑/Ⅰ =2V/0.2A =10Ω
(2012.山东潍坊)在图示电路中,电源电压 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后,缓慢移动滑动变 阻器的滑片P,电流表A1的示数逐渐变小,这 一过程中( ) A. 滑片P是向左滑动的 B. 电压表V的示数逐渐变小 C. 电流表A的示数逐渐变小 D. 电流表A与A1的示数差逐渐变小
V X A
若灯泡发生断路,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如何变化? 变大 变小 若灯泡发生短路,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如何变化? 零 变大 若灯泡和滑动变阻器都发生断路,电压表和电流表会怎样? 零 零 若灯泡和滑动变阻器都发生短路呢? 电压表读数为零 电流表可能烧坏
欧 姆 定 律
动态分析
电路故障
达标检测
1.B 2.D 3.变小;变大;变小 4.(1)U=3V (2)I=0.15A
你做对了吗?还存在什么问题?
思考:利用右图你能
完成哪些实验
V
X
?
探究电流和电压的关系
A
探究电流和电阻的关系
伏安法测电阻
多次测量找规 探究性实验: 律,避免实验 的偶然性
测定性实验: 测小灯泡的电功率
2V V X
解:根据公式Ⅰ=U/R
=2V/5Ω=0.4A R滑 =U滑/Ⅰ =1V/0.4A
A

=2.5Ω R总=U总/Ⅰ总 =3V/0.4A =7.5Ω
R滑=?
3V
R滑=R总-R灯 =7.5Ω-5Ω
=2.5Ω
2V V X
R总=U总/Ⅰ总
=3V/0.4A =7.5Ω R滑=R总-R灯 =7.5Ω-5Ω =2.5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