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的探讨

合集下载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快速检测谷物中的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快速检测谷物中的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

挪I分析与检测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快速检测谷物中的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贺丽丽拜发分析系统销售(北京)有限公司1971 年,Faulk 和 Taylor 首次将胶体金引入免疫化学领域,建立了 以胶体金标记抗原(或抗体)检测相 应抗体(或抗原)的免疫学新方法。

自此,胶体金标记技术成为继荧光标 记、酶标记和放射性免疫标记之后的 又一新型免疫标记技术〇经过近50年的 发展,免疫胶体金标记技术已较为成 熟,并被广泛应用于电镜水平研究、光显微细胞化学、免疫沉淀及蛋白质 染色技术中。

此外,这一技术还被引 进免疫诊断/检测领域,并在医学检验、植物学诊断、刑侦、食品安全检测方面应用广泛。

德国拜发生产的 RIDA®QUICK系列就是利用胶体金免疫层析原理制备成胶体金免疫层析横流检测卡,结合德拜发集团独有的RIDA®SM ARTAPP读数仪,能对食品中存在的霉菌毒素进行准确定量检测。

本文通过实验对德国拜发集团生产的RIDA®QUICK霉菌毒素系列在谷物、花生及花生粗榨油中的检测应用进行客观评价。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RIDA®QUICK Aflatoxin RQSvRIDA®QUICK Zearalenon RQS、RIDA®QUICK DON 及 RIDA®SMART APP读数仪,均由德国拜发集团提供;用于添加回收实验的标准品为Trilogy®标准品,用于验证实验过程的参考物质为Tri丨ogy®参考物质;用于配合HPLC高效液相色谱使用并进行比对试验的霉菌毒素免疫亲和柱为EASI-EXTRACT®A F L A T O X IN、E A S I-E X T R A C T®ZEARALENONE、D0NPREP®。

以上所有材料均由德国拜发集团生产,购买自拜发分析系统销售(北京)有限公司。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粮食中6种真菌毒素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粮食中6种真菌毒素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粮食中6种真菌毒素高敬铭;范自营;张红云;高海军;刘莹;戴冠萍;彭星星;秦祎芳【摘要】为了克服现有粮食中真菌毒素检测方法存在检测时间长、效率低、成本较高的缺点,开发了一种成本相对较低,能够同时检测多种真菌毒素的方法.采用复合免疫亲和柱净化、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同时测定粮食中黄曲霉毒素B1(AFB1)、赭曲霉毒素A(OTA)、玉米赤霉烯酮(ZEN)、呕吐毒素(DON)、伏马毒素B1(FB1)、伏马毒素B2(FB2)6种真菌毒素的方法.选择V乙腈∶V乙酸∶V水=80∶1∶19和V 甲醇∶V水=80∶20的混合溶液对粮食中的真菌毒素进行两次提取,复合免疫亲和柱对提取液进行净化,去除提取液中的色素、脂类、蛋白等杂质,降低基质对毒素离子化效率的影响,用甲醇作为流动相A,0.1%甲酸和1 mmol/L乙酸铵的混合水溶液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20 min内液相色谱对6种毒素能够实现良好的分离.6种真菌毒素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 >0.995;6种毒素加标回收率为75.6%~102.6%.批内相对标准偏差为3.8%~9.6%,符合《GB/T 27404-2008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食品理化检测》要求.该方法定量准确、快速、灵敏度高,适用于大米、小麦等粮食中真菌毒素的测定.【期刊名称】《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039)003【总页数】5页(P83-87)【关键词】真菌毒素;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免疫亲和柱【作者】高敬铭;范自营;张红云;高海军;刘莹;戴冠萍;彭星星;秦祎芳【作者单位】河南省粮油饲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河南郑州450000;河南省粮油饲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河南郑州450000;河南省粮油饲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河南郑州450000;河南省粮油饲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河南郑州450000;河南省粮油饲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河南郑州450000;河南省粮油饲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河南郑州450000;河南省粮油饲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河南郑州450000;河南省粮油饲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河南郑州4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070 引言真菌毒素是某些霉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二次代谢有毒产物,目前人们已经确认化学结构的真菌毒素约有400多种,这些毒素被归类为比植物毒素、合成污染物或农药残留等更重要的食源性风险因子,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粮油作物中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粮油作物中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粮油作物中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研究进展,张晋欣,刘沙沙,马-(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119)摘要: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具有雌激素样活性的非4体类真菌毒素,主要通过被污染的谷物、肉及奶制品等进入人体,危害人体生殖系统的发育。

快速、灵敏、准确的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是近年来新兴的检测手段$就目前国内外玉米赤酶烯酮的常用检测方法进行了概述和比较,重{阐述相关方法的检测原理及最新研究进展,并对玉米赤酶烯酮检测技术的发展提出展望。

关键词:玉米赤霉烯酮;真菌毒素;检测方法中图分类号:TS207.3+章编号:1673-1689(2021)05-0012-09DOI:10.3969/j.issn.1673-1689.2021.05.002 Progress in Detection Methods for Zearalenone in Grain and Oil CropsLIU Mei,ZHANG.Jinxin,LIU Shasha,MA Yue(College of Food Engineering&Nutritional Science,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710119,China)Abstract:Zearalenone(ZEN)is a nonsteroidal estrogenic mycotoxin.It significantly endangers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eproductive system,and enters the human body mainly through contaminated cereal crops,meat and dairy products.Rapid,sensitive and accurate detection of ZEN has become an emerging method in recent years.This article reviewed and compared the current detection methods of ZEN in China and abroad,mainly focused on the detection principles and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f related methods.The development of ZEN detection technology was also prospected.Keywords:zearalenone,fungus toxin,detection methods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又称F-2毒素,是由镰刀菌属真菌(禾谷镰刀菌)青枯病镰刀菌)赤霉病镰刀菌和半裂镰刀菌等)产生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即类雌激素真菌毒素叫玉米赤霉烯酮是Stob等I2〕于1962年从发霉玉米的真菌中:到的一种代谢产物(ZEN类雌激素,物,物生殖机能,还会产生免疫毒、细毒和毒性,、等,能导。

粮食真菌毒素的光谱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粮食真菌毒素的光谱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粮食真菌毒素的光谱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摘要:中国是世界上受真菌毒素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污染造成的粮食及粮油产品经济损失巨大,真菌毒素快速检测与防控迫在眉睫。

因此国家非常重视当今人们食用的粮食产品安全。

我国当今的粮食产品在进行生产与制造过程中,有些时候有可能会受到真菌毒素的感染,从而导致粮食产品自身质量并不达标,而且真菌毒素会危害动物和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本文将就粮食产品中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研究发展进行仔细分析。

关键词:粮食产品;真菌毒素检测;技术;发展一、真菌污染概述目前,我国的真菌毒素已经发现有300多种。

而在粮食当中,最主要的真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展青毒素、伏马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等。

这些毒素都会直接进入粮食细胞内部,长期在粮食内部进行发展。

而且以上这些毒素在食用过程中都具有自身的毒素特点。

人们如果长期食用真菌毒素,有可能会对肝脏、肾脏、心脏以及造血器官造成影响,更为重要的是,长期摄入真菌毒素会引发多种中毒症状,人们除了会出现幻觉,呕吐疑问还会发生皮炎,中枢神经系统会受损,最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出现死亡现象。

二、真菌毒素的近红外光谱检测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近红外光谱是分子振动光谱倍频和合频吸收谱,具有丰富的结构和组成信息,在粮食真菌毒素检测方面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实验研究。

美国农业部USDA-ARS的Dowell等率先开展了近红外光谱检测粮食中真菌毒素检测的实验室研究,建立了小麦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预测模型。

Pearson等建立了玉米黄曲霉毒素含量高中低三个类别的识别模型。

美国农业部拉塞尔农业研究中心Sohn等比较了近红外光谱和拉曼评价大米的蛋白质和直链淀粉的效果。

西班牙食品开发研究所Fernandez-Ibanz等利用两种近红外光谱仪分别建立玉米和小麦中黄曲霉毒素的预测模型。

美国农业部农业应用研究中心Tallada等利用近红外光谱和彩色图像分别识别玉米中真菌毒素。

意大利乌迪内大学DellaRic-ciaGiacomo等建立了玉米伏马毒素的近红外光谱定量预测模型。

玉米霉菌毒素标准

玉米霉菌毒素标准

玉米霉菌毒素标准1. 玉米中黄曲霉毒素的限量要求黄曲霉毒素是一种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在玉米中经常发现。

由于其对动物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国际上对玉米中黄曲霉毒素的限量有明确规定。

一般来说,玉米中黄曲霉毒素的限量标准为不超过20微克/千克。

在评价玉米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时,常用的测量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免疫分析法和薄层色谱法等。

2. 玉米中伏马菌素的限量要求伏马菌素是另一种在玉米中常见的霉菌毒素,主要由串珠镰刀菌产生。

由于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国际上对玉米中伏马菌素的限量也有明确规定。

一般来说,玉米中伏马菌素的限量标准为不超过1毫克/千克。

在评价玉米中伏马菌素的含量时,常用的测量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免疫分析法和酶联免疫法等。

3. 玉米中呕吐毒素的限量要求呕吐毒素是主要由曲霉属真菌产生的霉菌毒素,在玉米中也比较常见。

由于其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危害,国际上对玉米中呕吐毒素的限量也有明确规定。

一般来说,玉米中呕吐毒素的限量标准为不超过1毫克/千克。

在评价玉米中呕吐毒素的含量时,常用的测量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免疫分析法和薄层色谱法等。

4. 玉米中T-2毒素的限量要求T-2毒素是一种由多种真菌产生的霉菌毒素,在玉米中也比较常见。

由于其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危害,国际上对玉米中T-2毒素的限量也有明确规定。

一般来说,玉米中T-2毒素的限量标准为不超过1毫克/千克。

在评价玉米中T-2毒素的含量时,常用的测量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免疫分析法和薄层色谱法等。

5. 玉米中玉米赤霉烯酮的限量要求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由多种真菌产生的霉菌毒素,在玉米中比较常见。

由于其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危害,国际上对玉米中玉米赤霉烯酮的限量也有明确规定。

一般来说,玉米中玉米赤霉烯酮的限量标准为不超过1毫克/千克。

在评价玉米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时,常用的测量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免疫分析法和薄层色谱法等。

综上所述,玉米中各种霉菌毒素的限量要求对保障人类和动物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玉米中三种真菌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

玉米中三种真菌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

玉米中三种真菌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摘要:粮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粮食质量安全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近年来粮食质量检测工作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玉米中三种毒素检测方法进行研究,旨在为不断优化粮食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提高粮食质检工作效率,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玉米;真菌毒素;检测在真菌毒素中玉米赤霉烯酮、黄曲霉毒素B1、呕吐毒素,被称为玉米中三大真菌毒素,这三种真菌毒素对玉米造成的污染最为普遍,同时会对畜禽及人类健康造成一定程度侵扰。

基于此,为了使人们在日常生产与生活过程中,所接触的玉米优质安全,针对玉米中三种真菌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概述真菌毒素常见检测方法(一)生物学检测方法真菌毒素对水生物、微生物、家禽、人类等生物细胞新陈代谢产生消极影响,生物学检测通过细胞新陈代谢情况,找到真菌毒素特点并进行分类,达到真菌病毒检测目的。

介于生物学检测方法具有灵敏性相对较差、重复性与特异性等特点,因此在真菌毒素检测领域较为少见,主要用于探索发现新真菌毒素,针对急性毒性作用进行检测,通常情况下不用于定性且定量的真菌毒素检测[1]。

(二)物理化学检测方法因为不同的真菌毒素具有不同的物理与化学特质,通过检测所得出的化学结构与物理形态千差万别,可将真菌毒素从其他物质中区别出来达到检测目的。

伴随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物理化学检测方法种类繁多,为提升真菌毒素检测成效奠定基础,其中微柱检测技术、高效薄层层析、纸层析、柱层析、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等技术形式均是真菌毒素物理化学检测主要方法。

(三)免疫学检测方法免疫学检测方法始创于1959年,于我国7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麦基学检测技术,在80年代用于杂色曲菌检测,发展至今该技术包括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免疫层析法、荧光光度法、胶体金技术等,因免疫学检测方法具有反应快、经济、迅速、灵敏度高、简便易操作等优势,因此在真菌毒素检测过程中较为常见[2]。

比较几种吸附剂对3种霉菌毒素体外吸附脱毒效果的研究_王金全

比较几种吸附剂对3种霉菌毒素体外吸附脱毒效果的研究_王金全

收稿日期:2012-12-21课题来源:农业部2013年农业财政项目作者简介:王金全(1973-),男,蒙古族,内蒙古多伦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动物分子营养.E-mail :wangjinquan@ 通讯作者:吕春生(1970-),男,天津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饲料安全.E-mail :lvchunsheng@比较几种吸附剂对3种霉菌毒素体外吸附脱毒效果的研究王金全,丁建莉,娜仁花,吕春生(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北京海淀100081)中图分类号:S816.7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957(2013)01-0009-02摘要:霉菌毒素吸附剂是一种能有效去除饲料中霉菌毒素的物质。

本文研究了13种不同市售吸附剂对黄曲霉毒素B 1(AFB 1)、玉米赤霉烯酮(ZEN )和呕吐毒素(DON )体外吸附的效果,发现不同处理时间,吸附率有所不同。

某些硅铝酸盐吸附剂对黄曲霉毒素B 1有非常好的吸附效果,吸附率达到95%以上;某些吸附剂对玉米赤霉烯酮也有较好的吸附脱毒能力,但与处理时间关系密切;某些吸附剂对呕吐毒素的吸附率比较低,且处理时间变长,脱毒效果更差。

关键词:吸附剂;黄曲霉毒素B 1;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霉菌毒素是真菌的次生代谢物,广泛存在于粮食、饲料和土壤中。

霉菌毒素不仅造成了畜牧业生产的重大损失,而且通过饲料残留于畜产品中,继而进入人类食物链,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饲料中常见并对动物产生严重危害的霉菌毒素主要有: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 )、玉米赤霉烯酮(Zear -alenone,ZEN)、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N )、烟曲霉毒素(Fum )等[1-2]。

因此,如何消除霉菌毒素的潜在威胁成为当前饲料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目前处理霉变饲料最成熟有效的方式是吸附法,即通过在饲料中添加非营养性吸附剂,吸附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并与之紧密结合,使霉菌毒素在通过动物消化道时不被动物吸收,而直接排出体外,从而避免了霉菌毒素对动物的危害。

霉菌毒素种类及脱霉方法概述

霉菌毒素种类及脱霉方法概述

养殖与饲料2020年第05期霉菌毒素种类及脱霉方法概述朱春红山东省平邑县畜牧发展促进中心,山东平邑273300摘要由于各种原因,饲料会受到霉菌的污染,当养殖的畜禽摄入这些饲料后,会引起极大的危害,进而引发动物食品安全卫生问题,所以,认识、熟悉各类霉菌并掌握脱霉方法有着深远意义。

为此,本文介绍了霉菌毒素的种类(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伏马毒素、赭曲霉毒素)和脱霉方法(物理吸附法、化学脱毒法、生物脱毒法、复合脱毒法)以及脱霉剂的应用,力求给从业人员以理论性参考。

关键词霉菌毒素;种类;脱霉方法;脱霉剂应用收稿日期:2020-03-20朱春红,女,1973年生,兽医师。

霉菌毒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根据存储方式不同进行分类,可分为田间霉菌和仓储霉菌。

当饲料原料在存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滋生霉菌后,对饲养动物以及养殖场的健康运行有着极大危害[1]。

一旦畜禽摄入被霉菌污染的饲料后,霉菌毒素便会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对动物造成毒害,导致饲料利用率下降、免疫力降低、免疫抑制等,间接造成死亡率增加[2]。

另外,动物长期食用被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会使动物产品受到严重污染,导致肉类食品卫生安全问题[3]。

所以,认识、熟悉各类霉菌并掌握脱霉方法有深远意义。

1霉菌毒素的种类及其危害霉菌毒素是霉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动物饲养过程中常见的霉菌毒素有5种: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伏马毒素、赭曲毒素。

1.1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不是一种单一的化合物,它是由一类结构类似的化合物组成。

在有机溶剂中易溶解,但是很难溶解于水。

临床发现,黄曲霉毒素是最有毒性的一种毒素,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黄曲霉毒素B1,它的主要毒害对象是肝脏,摄入过量黄曲霉毒素后,会引发肝癌。

此外,黄曲霉毒素在临床上还可以引起妊娠动物死胎、畸形以及明显的免疫抑制。

1.2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酚的内脂结构,极易溶解于碱性溶液中。

该毒素在临床也较常见,主要对母畜有毒害作用,主要的毒害器官为肝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的探讨摘要:文章探讨了玉米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含量与玉米生霉粒率的关系,并对采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法测定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的注意事项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玉米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酶联免疫试剂法生霉粒率
Abstract:The article discusses Corn Deoxynivalenol and Zearalenone content relationship with the rate of corn mildew.The precautions about Determination of Deoxynivalenol and Zearalenone using ELISA kits.
Key Words:Corn;Corn Deoxynivalenol;Zearalenone;ELISA kits;The rate of corn mildew
呕吐毒素也叫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酮与玉米赤霉烯酮同时存在于霉变玉米中,是最常见的污染粮食、饲料的毒素之一,其产生主要是感染赤霉病的谷类作物,由镰刀菌产生。

呕吐毒素、赤霉烯酮都是田间毒素,大多在低温、潮湿气候中产生,当水分含量为22%,湿度达85%左右,温度为20℃时,两种毒素大量产生,在收获后由于储存保管方式不当也会引起玉米霉变的加剧。

为了查清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的产生原因与玉米生霉粒之
间的关系,我们采集了15份玉米样品进行实验,先做玉米生霉粒检测,再进行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的测定,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的测定采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法。

1 实验原理
采用间接竞争ELISA方法,在酶标板微孔条上预包被的抗原竞争抗呕吐毒素抗体(抗试剂),同时抗呕吐毒素抗体与酶标二抗(酶标物)相结合,经TMB底物显色,样本吸光度值与其所含呕吐毒素量呈负相关,与标准曲线比较再乘以其对应的稀释倍数,得出样本中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

2 实验仪器设备
2.1 酶标仪
美国热电MK3型酶标仪。

2.2 试剂盒
北京华安麦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呕吐毒素及玉米赤霉烯酮试剂盒。

3 操作步骤
依据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步骤进行,主要操作步骤:采样→称样→样品准备(含溶液配制、稀释等操作)→ELISA检测(标准品校准、含加样、调温、计时等操作)→酶标仪读数→结果计算。

4 实验注意事项
(1)ELISA操作时,环境温度要求为20度~25度,试剂盒从冰箱中取出时,盒中所有试剂均需放置于室温,进行温度平衡。

操作后,将试剂及未用完板条密闭,置于4度冰箱保存。

(2)ELISA实验结果受操作影响很大,其中每个步骤:加样、洗板、温育、显色和读数须严格操作,否则会影响结果。

①洗板:洗板步骤对于ELISA的重复性和精密度至关重要。

手工洗板方法为:将洗涤液注满孔浸泡1分钟,随后甩去,在干净的吸水纸上拍干,重复此操作四次。

②温育:ELISA过程中,需保证温度的均一性。

恒温箱温育时,需放入湿盒内(在有盖容器内放置一块平整湿纱布)进行温育,板条不可叠加。

③显色:HRP酶被TMB底物催化后呈现蓝色。

加入底物显色液后
需避光放置于20度~25度恒温箱内,显色时间为15分钟~20分钟,若颜色较淡可适度延长时间。

④读数:显色终止后,轻振荡板条,使孔内液体混合均匀后,应立即置于酶标仪内450/630双波段下读数,放置时间过长,会使数据不准确。

玉米样品赤霉烯酮、呕吐毒素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依据上述检测结果可以看出玉米生霉粒率与真菌毒素含量具有一定相关性。

当生霉粒率超过2%时,呕吐毒素(≥1000ug/mL)超标率为60%,玉米赤霉烯酮(≥60ug/mL)超标率为80%,但生霉粒率与呕吐毒素及玉米赤霉烯酮含量不成正比,这主要是由于霉菌种类不同造成的,只有白色或红色的禾谷镰刀菌才会产生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同时玉米赤霉烯酮与呕吐毒素是伴生状况,即呕吐毒素超标的玉米赤霉烯酮大部分超标。

在进行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时,应先进行样品生霉粒的检测,选出生霉粒含量高的样品进行真菌毒素测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