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物中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谷物中赤霉烯酮毒素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研究

谷物中赤霉烯酮毒素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用于谷物中赤霉烯酮毒素的不确定度评定的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其有效性。
赤霉烯酮毒素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毒素,广泛存在于小麦、玉米、大麦等谷物中,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为了确保食品安全,需要对赤霉烯酮毒素的含量进行准确测定,并评估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本研究采用HPLC-MS分析方法对不同来源的谷物样品进行了赤霉烯酮毒素的检测和定量。
我们考虑了仪器误差、样品制备误差、分析方法误差、操作员误差和样品异质性等多个因素,计算得出了不确定度的估计值为±4.3%至±4.8%。
研究结果对于食品安全监管和谷物产品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确保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和健康。
关键字赤霉烯酮毒素、谷物、不确定度评定、HPLC-MS分析、食品安全监管。
一、引言赤霉烯酮毒素(Deoxynivalenol,DON)是一种由赤霉菌(Gibberella spp.)产生的真菌毒素,广泛存在于谷物和其制品中,如小麦、玉米、大麦等。
赤霉烯酮毒素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包括引发恶心、呕吐、腹泻等急性症状,以及长期暴露可能导致肝脏损害、免疫抑制和癌症等慢性健康问题。
对谷物中赤霉烯酮毒素的准确测定和风险评估至关重要。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普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器(HPLC-MS)等先进技术来检测赤霉烯酮毒素的含量。
这些分析方法不仅需要精密的仪器和高质量的试剂,还需要熟练的操作员来执行。
为了评估这些分析方法的可靠性,需要进行不确定度评定,以确保结果的可信度。
不确定度是一种用于衡量测量结果不确定程度的参数,它考虑了多种因素,包括仪器误差、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对于毒素分析,不确定度评定是食品安全监管的关键环节之一,因为它有助于确定食品中毒素的含量是否达到了法定限值,以及是否对消费者构成潜在危害。
二、方法样品制备赤霉烯酮提取与纯化赤霉烯酮分析不确定度评估1 样品采集与制备本研究采集了来自不同来源的谷物样品,包括小麦、玉米和大麦等常见谷物品种。
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快速定量检测方法的研究

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快速定量检测方法的研究王 雄 王 津 (北京中检维康技术有限公司)程宗佳 博士 (美国大豆协会北京办事处饲料技术主任)摘要:利用免疫亲和柱荧光光度法测定了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检测灵敏度为0.1mg/kg,检测范围为:0~5mg/kg,变异系数为3.3%~13.3%,在其检测范围内的回收率为97%~106%,分析1个样品的时间只需25min。
关键词:玉米赤霉烯酮;饲料;检测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又称F2毒素,是由禾谷镰刀菌等菌种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是一种雌激素真菌毒素,化学名为6-(10羟基-6氧基-1-炭稀基)β-雷琐酸-μ-内脂,是一种白色的结晶,分子式为C18H22O5,分子量为318;熔点为164~165℃;紫外线光谱最大吸收236nm、274nm和316nm;红外线光谱最大吸收为970nm。
纯的玉米赤霉烯酮不溶于水、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溶于碱性水溶液、乙醚、苯、氯仿、二氯甲烷、醋酸乙酯、乙腈和乙醇;微溶于石油醚(b.p.30~60℃),在紫外线照射下呈蓝绿色(刘继业,2001)。
米赤霉烯酮最初是从赤霉病玉米中分离出来的,有15种以上的衍生物,其主要存在于玉米和玉米制品中,小麦、大麦、高粱、大米中也有一定程度的分布,ZEN主要污染玉米、麦类、谷物等,在世界各地各种粮谷与饲料中均有存在。
玉米赤霉烯酮具有较强的生殖毒性和致畸作用,可引起动物发生雌激素亢进症,导致动物不孕或流产,对家禽、猪、牛和羊的影响较大,给畜牧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目前玉米赤霉烯酮的测定方法有薄层色谱法(Quiroga等,1994;杨曙明等,1994)、气相色谱法-质谱(Bennett等,1994)、酶联免疫吸附法(Bagnati 等,1991)等。
Fazekas等(2001)和Visconti等(1998)利用免疫亲和柱-HPLC法测定了玉米样品中的玉米赤霉烯酮,Scott等(1999)利用免疫亲和柱-荧光法和免疫亲和柱-HPLC法快速测定了玉米样品中的玉米赤霉烯酮。
谷物及制品中真菌毒素前处理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LGN18C200026);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编号:21SBYB08)作者简介:牛灿杰,女,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师,硕士。
通信作者:叶素丹(1979—),女,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博士。
E mail:64999606@qq.com收稿日期:2022 11 22 改回日期:2023 04 10犇犗犐:10.13652/犼.狊狆犼狓.1003.5788.2022.81087[文章编号]1003 5788(2023)05 0203 08谷物及制品中真菌毒素前处理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Researchprogressindetectiontechnologiesofmycotoxinsincerealsandcereal basedproducts牛灿杰犖犐犝犆犪狀 犼犻犲 叶素丹犢犈犛狌 犱犪狀 胡玉霞犎犝犢狌 狓犻犪 周晓红犣犎犗犝犡犻犪狅 犺狅狀犵(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12)(犣犺犲犼犻犪狀犵犐狀狊狋犻狋狌狋犲狅犳犈犮狅狀狅犿犻犮犪狀犱犜狉犪犱犲,犎犪狀犵狕犺狅狌,犣犺犲犼犻犪狀犵310012,犆犺犻狀犪)摘要:谷物及其制品在生产、贮藏、运输的各个环节均易受到真菌毒素的污染,且真菌毒素种类多、浓度低、毒性强、性质差异大,防治困难。
文章综述了谷物及其制品中真菌毒素的前处理技术(液液萃取技术、固相萃取技术、QuEChERS技术、免疫亲和层析技术)和检测技术(免疫层析技术、光谱技术、液相色谱技术、液质联用技术),并对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谷物;谷物制品;真菌毒素;前处理技术;检测技术犃犫狊狋狉犪犮狋:Cerealsandcereal basedproductsareeasilypollutedbymycotoxinsinallaspectsofproduction,storageandtransportation,andmycotoxinsaredifficulttopreventduetotheirvariety,lowconcentration,strongtoxicityandlargedifferenceinnature.Thispapersummarizesthenewdevelopmentofthepretreatmenttechnologies(liquid liquidextraction,solid phaseextraction,QuEChERS,immunoaffinitychromatography)anddetectiontechnologies(immunochromatographytechnology,opticalspectrumtechnology,liquidchromatographyandliquidchromatography massspectrometry)ofmycotoxinsincerealsandproducts.Thedevelopmenttrendofmycotoxindetectiontechnologieswasalsoprospected.犓犲狔狑狅狉犱狊:cereals;cereal basedproducts;mycotoxins;pretreatmenttechnologies;detectiontechnologies真菌毒素为曲霉菌、镰刀霉菌、青霉菌、麦角菌、链格孢霉菌等真菌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有300多种[1],且大部分具有较强的生物毒性,可致癌、致畸、致突变[2]。
玉米中三种真菌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

玉米中三种真菌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摘要:粮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粮食质量安全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近年来粮食质量检测工作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玉米中三种毒素检测方法进行研究,旨在为不断优化粮食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提高粮食质检工作效率,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玉米;真菌毒素;检测在真菌毒素中玉米赤霉烯酮、黄曲霉毒素B1、呕吐毒素,被称为玉米中三大真菌毒素,这三种真菌毒素对玉米造成的污染最为普遍,同时会对畜禽及人类健康造成一定程度侵扰。
基于此,为了使人们在日常生产与生活过程中,所接触的玉米优质安全,针对玉米中三种真菌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概述真菌毒素常见检测方法(一)生物学检测方法真菌毒素对水生物、微生物、家禽、人类等生物细胞新陈代谢产生消极影响,生物学检测通过细胞新陈代谢情况,找到真菌毒素特点并进行分类,达到真菌病毒检测目的。
介于生物学检测方法具有灵敏性相对较差、重复性与特异性等特点,因此在真菌毒素检测领域较为少见,主要用于探索发现新真菌毒素,针对急性毒性作用进行检测,通常情况下不用于定性且定量的真菌毒素检测[1]。
(二)物理化学检测方法因为不同的真菌毒素具有不同的物理与化学特质,通过检测所得出的化学结构与物理形态千差万别,可将真菌毒素从其他物质中区别出来达到检测目的。
伴随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物理化学检测方法种类繁多,为提升真菌毒素检测成效奠定基础,其中微柱检测技术、高效薄层层析、纸层析、柱层析、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等技术形式均是真菌毒素物理化学检测主要方法。
(三)免疫学检测方法免疫学检测方法始创于1959年,于我国7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麦基学检测技术,在80年代用于杂色曲菌检测,发展至今该技术包括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免疫层析法、荧光光度法、胶体金技术等,因免疫学检测方法具有反应快、经济、迅速、灵敏度高、简便易操作等优势,因此在真菌毒素检测过程中较为常见[2]。
2018—2019年洛阳市玉米制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监测结果分析

•调查研究•2018—2019年洛阳市玉米制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监测结果分析王苏楠,胡寅瑞,梁栗源洛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471023摘要:目的了解河南省洛阳市玉米制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状况,为食品安全监督部门提供依据。
方法2018—2019 年每年10月份在洛阳市6个产粮县采集新收玉米加工的玉米制品,采用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玉米赤霉烯酮,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2018—2019年共检测新收玉米加工的玉米制品160份,玉米赤霉烯酮的总检出率为22.50% (36/160)、超标率为2.50%( 4/160)。
其中玉米粒、玉米糁、玉米粉的检出率分别为18.丨8%( 8/44)、6.67%( 4/60)和42.86% (2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41,尸<0.05);玉米粉的超标率为7.14%,其余为0%,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5.466, P=0.019)。
6个县区中,检出率最高为57.14%(16/28),最低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65, P C0.05);伊川县的超 标率为16.67%(4/24),其余县未发现超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10.62, P=0.001); 2018年的检出率和超标率均高于 2019年,其中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6, •PCO.O〗)。
结论不同样本类别中以玉米粉的检出率与超标率最高,天气原因导致2018年的检出率与超标率高于2019年。
建议相关部门加强从田间地头到加工储藏等环节的监督,加强对市售 玉米制品的监管,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关键词:玉米赤霉烯酮;玉米制品;监测分析中图分类号:R15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58X(2021 )01-0042-02玉米富含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且含 有大量维生素E、植物留醇,营养丰富,己成为我 国尤其是北方居民日常的重要食物之一[1]。
玉米赤霉烯酮生物脱毒及关键酶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玉米赤霉烯酮;生物降解;作用机制 文章篇号:1 6 7 3 . 9 0 7 8 ( 2 0 1 3 ) 7 . 1 7 4 2 . 1 7 4 6
Re v i e w 0 n Bi o l o g i c a l De t o x i ic f a t i o n o f Ze a r a l e n o ne a nd M e c ha ni s m o f Ke y En z ym e s
现代食品科技
Mo d e r n F o o d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2 0 1 3 , V o 1 . 2 9 , N o . 7
玉米赤霉烯酮生物脱毒及关键酶作用机理 的研 究进展
唐 语谦 ,钟凤 ,陈艺 ,史成超 ,李丹 ,吴晖
d e t o x i f y i n g e ic f i e n c y nd a t o x i c i y t o f he t p r o d u c t s ,e s p e c i a l l y Ac i n e t o b a c t e r s p .S M0 4 ,Gl i o c l a d i u m r o s e u m I F O 7 0 6 3 ,T r i c h o s po r o n
(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广东广, k t - l 5 1 0 6 4 1 )
摘要:玉米赤霉烯酮 ( Z e a r a l e n o n e , Z E N ,Z E A) 是由 镰 刀菌属产生的一类具有 类雌激素生物活性的霉菌毒素,广泛存在 于玉
米、小麦等谷物及其制品中。本文综述 了 各类微生物降解 Z E N 的研究现状,重点比较其脱毒效率及产物毒性,尤以不动杆茵
玉米赤霉烯酮毒害作用研究进展

—
米 、小麦 、大麦 、 麦 、 谷 等具 有很 强 的污 染性 , 燕 稻
Z 、 - OL OL Z 以及 Q- AL — AL 。其 中, Z 、 Z …J 它 具有类 雌激 素作 用 , 对人 和动 物产 生很 大 的危 研 究 最 多 的是 Q- OL - O 会 Z 、 Z L。
维普资讯
20 年第 8 ( 08 期 总第 19 ) 3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献 综述
玉米 赤霉烯酮毒 害作 用研 究进展
赵建华 ( 东 照市 山 省日 岚山区巨 峰镇兽医 261) 邹 杨 姜淑 贞 ( 农业大学 站 78 2 山东 动物科技学院)
摘要 玉米赤霉烯酮是真 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 广泛存在于饲料及饲料原料 中。 作为一种 内酯类化
l 玉米 赤霉 烯酮 的理 化性 质
3 玉米 赤霉 烯酮 的检 验 方法 玉米 赤霉 烯 酮 的定性 检测 技术 相对 已经 成 熟 ,
玉米 赤霉 烯酮 (erlnn ,E 是 在 16 年最 可 以通 过 较简 单 易行 的方 法测 定 Z A的存 在 。E zaa o e A) e Z 2 9 E ZA 早 由So 等 从 污 染 了禾 谷 镰 刀 菌 的 发 霉 玉 米 中分 的理化 检 验 主要有 薄 层色 谱法 、高 效液 相色 谱法 、 tb 离得 到 的[。其 主要产 毒 菌株 为 禾谷镰 刀 菌和 大豆 气 一质 联 用法 、 联免 疫吸 附测 定法 等方 法[l 薄 3 l 酶 1。 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玉米赤霉烯酮的方法

中应用。
取过程更加简单,检测效率高,最低检出限要明显低
1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玉米赤霉烯酮的 操作方法
(1)试验仪器与试剂。型号为 HP1100 的液相色
于国家的限量标准,且成本低、稳定性高、灵敏度强, 值得在 ZEN 检测中应用。
3 结语
谱仪(美国惠普);ZEN 标准液;质量为 1.0 mg、浓
谷物是人、动物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其
工程技术 Modern Food
doi:10.16736/j.cnki.cn41-1434/ts.2016.20.036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玉米赤霉烯酮的方法
HPLC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Corn Gibberellic Ketene Profiling
◎ 林有裕 (福建省粮油科学技术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2)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
Abstract:At present, food safety issues is highlighted, the corn gibberellic ketene is often detected in grain which would pose serious health threat to people and animals. To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of malignant events, the detection of corn gibberellic ketene should strengthen. This paper us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method, good control indicators, to meet the testing requirements. In this paper, th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method was develop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corn gibberellic ketene analysi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懿,李智瑾
收稿日期:2016年1月16日;录用日期:2016年2月1日;发布日期:2016年2月5日
摘要
玉米赤霉烯酮是镰刀霉毒素的代表,广泛存在于霉变的玉米、高粱、小麦、燕麦、大麦等谷物及其制品 中。玉米赤霉烯酮污染食品和饲料后,将会带来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威胁人类健康。近年来发展了很 多分析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方法,主要有薄层色谱法、(超)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法、气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和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 本文概述了这些检测方法的特点及应用,并分析了现有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etermination Methods of Zearalenone in Grain
Yi Bao1*, Zhijin Li2 1Jilin Institute for Food Control, Changchun Jilin 2Chifeng Entry-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Bureau, Chifeng Inner Mongolia
雾负离子模式进行质谱测定
样品经甲醇–氯化钠水溶液提取,减
压浓缩,提取液经弗罗里硅土层析柱 气相色谱 检出限为 50 ng,平均回收率大于 80%。该方法特点是灵敏、
4 净化,洗脱液浓缩蒸干,TBT 衍化,
法
高选择性、准确性和精确性,但标准曲线线性关系不佳、样 [20]
用气相色谱仪、毛细管柱、氢火焰检
Figure 1. The chemical structure of zearalenone 图 1. 玉米赤霉烯酮的化学结构式
Table 1. Determination methods of zearalenone in grain 表 1. 谷物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方法
序
样品前处理
检测方法
号
(超)高效 液相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出限为 0.5 µg/kg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检 出限可低至 5 pg),线性范围 5.0 µg/L~146 g/L,加标回收率
[8]
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法
在 80.0%~110.0%范围内。该方法特点是灵敏度高、定量准确、
结果稳定,但是所需仪器设备昂贵,不适合大批样品的筛选。
8
包懿,李智瑾
2.2. 危害 玉米赤霉烯酮是由禾谷镰刀菌和其他镰刀菌产生的一种雌激素类真菌毒素,广泛存在于玉米、小麦、
高粱等谷物及其制品中,具有很强的生殖发育毒性和致畸作用,导致家禽和牲畜的生长缓慢和免疫抑制 等,并能够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产生血液和免疫毒性,并且其具有致癌活性可导致肿瘤,对人类健康 带来巨大危害[33]-[35]。因此,开发有效快速的分析检测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样品经乙腈–水提取,多功能净化柱
净化,以甲醇–乙酸铵水溶液为流动 高效液相 检出限为 0.08 µg/kg,加标平均回收率为 85.4%~93.7%,定量
3 相梯度洗脱,用色谱柱分离,以电喷 色谱–质 限为 0.2 µg/kg。该方法特点是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准确可 [17]
谱联用法
靠、定性定量兼顾和多组分同时检测等优点。
2. 玉米赤霉烯酮的理化性质和危害
2.1. 理化性质 玉米赤霉烯酮,又称 F-2 毒素,白色晶体,是 1962 年由 Stob 等首次从霉变的玉米中分离得到的,
1966 年 Urry 首次阐明其结构,为一种酚的二羟基苯甲酸的内酯结构,化学名称为 6-(10-羟基-6-氧基-十 一碳烯基)β-雷锁酸内酯,英文名称为 Zearalenone 或[S-(E)]-3,4,5,6,9,10-Hexahydro-14,16-dihydroxy-3methyl-1H-2-benzoxacyclotetradecin-1,7(8H)-dione,分子式为 C18H22O5,结构式如图 1 所示,其耐热性较 强,110℃下处理 1 小时以上才能被完全破坏。由于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内酯的结构,因此在碱性环境的 条件下可以将酯键打开,当碱的浓度下降时酯键可恢复。其熔点为 164℃~165℃,闪点 6℃,不溶于水、 二硫化碳和四氧化碳,溶于碱性水溶液、乙醚、苯、氯仿、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和酸类,微溶于石油醚, 在紫外光照射下其甲醇溶液呈现明亮的蓝绿色荧光。
品进样的滞留、记忆效应以及基质干扰等。
测器分析
样品经甲醇–氯化钠水溶液提取,
毛细管电 检出限为 8.4 mg/mL,加标回收率为 77.9%~103.1%。该方法
5 C18 小柱净化后,甲醇洗脱,利用胶
泳法
快速、灵敏、需样量少,但稳定性和重现性不佳。
[22]
束电动毛细管电泳进行测定
酶联免疫 样品经粉碎、提取、振荡、离心,取
[31]
同竞争有限的抗 ZEN 单抗,用稀土
Eu3+离子标记羊抗鼠抗体进行失踪
分析法
稳定性均好于现有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9
包懿,李智瑾
3. 谷物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方法
3.1. 薄层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是最早建立的一种检测方法,特点是简便、成本低、对检测人员和仪器设备要求低,但 是其灵敏度也较低,适合定性或半定量检测 ZEN。原理是选择适合的提取溶剂对玉米赤霉烯酮等霉菌毒 素进行提取,经过柱层析净化,在薄层板上层析展开、分离,利用霉菌毒素的荧光特性,根据荧光强弱 与标准对比测定其含量。罗雪云等建立薄层色谱法于 2005 年被选作国标检测方法[6]。样品用乙酸乙酯等 提取,振荡 2 小时,然后用氢氧化钠液–液萃取净化,三氯甲烷–甲醇或甲苯–乙酸乙酯–甲酸为展开 剂,其检出限可降低到 50 ng/g 左右。此方法中提取过程比较复杂耗时,但简化了之前薄层色谱法,不需 要使用硅胶柱净化,并且灵敏度也比之前的薄层色谱法有所提高。
检测参数及特点
文献
样品用乙酸乙酯等提取,振荡 2 小
检出限为~50 ng/g,该方法的特点是简便、成本低、对检测人
时,然后用氢氧化钠液–液萃取净 薄层色谱
1
员和仪器设备要求低,但是其灵敏度也较低,适合定性或半 [6]
化,三氯甲烷–甲醇或甲苯–乙酸乙
法
定量检测。
酯–甲酸为展开剂
2
样品采用甲醇–水提取,C18 小柱净
关键词
玉米赤霉烯酮,谷物,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 引言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ZEN)是污染粮食最广泛的真菌毒素之一,在谷物及其制品中都可检测到 ZEN 的存在[1]。ZEN 作为镰刀霉毒素的代表,不仅影响食物安全,而且通过食物链在人或动物体内富集, 危害机体。ZEN 不仅可直接污染谷类等作物,进而进入人或动物体内,还可通过被污染的肉、奶等动物 性食品进入人体,危害人和动物的健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ZEN 本身具有分布广、繁殖快、 耐热、代谢产物多、毒性大、残留时间长、难处理等问题,正在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各国都制定了谷物 或谷物制品中玉米赤霉烯酮含量严格的限量标准,澳大利亚规定黑麦中不得超过 0.06 mg/kg,意大利规 定谷物和谷物产品中不得超过 0.05 mg/kg,巴西规定玉米中不得超过 0.2 mg/kg,法国规定谷物和食用油 中不得超过 0.02 mg/kg [2],罗马尼亚规定所有食品中不得超过 0.02 mg/kg [3],我国规定人食用谷物中不 得超过 0.06 mg/kg [4],饲料中不得超过 5 mg/kg [5]。因此,对玉米赤霉烯酮的分析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献报道的检测方法主要有理化法和免疫法,包括薄层色谱法[6] [7]、(超)高效液相色谱法[8]-[15]、 高效液相色谱-联用质谱法[16]-[19]、气相色谱法[20] [21]、毛细管电泳法[22]、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23]-[27]、胶体金免疫层析法[28]-[31]和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32]。表 1 中汇总了以上主要检测方法 的实例。本文将对以上检测方法进行简要叙述。
Keywords
Zearalenone, Grain, Determination Methods, Research Progress
谷物中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包 懿1*,李智瑾2 1吉林省食品检验所,吉林 长春 2赤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内蒙古 赤峰
*通讯作者。
文章引用: 包懿, 李智瑾. 谷物中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 分析化学进展, 2016, 6(1): 7-13. /10.12677/aac.2016.61002
Advance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分析化学进展, 2016, 6(1), 7-13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16 in Hans. /journal/aac /10.12677/aac.2016.61002
Received: Jan. 16th, 2016; accepted: Feb. 1st, 2016; published: Feb. 5th,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
检测限为 41 µg/kg,加标回收率为 80%~100%。该方法前处
6
上清液并稀释
吸附测定 理简单、检测速度快结果准确性较高和特异性好,适合大批 [23]
法
量样品的快速检测,无需昂贵的大型仪器设备。
样品经粉碎、振荡提取、离心、取上 胶体金免 检出限为 60 µg/kg,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特
Abstract
Zearalenone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fusarium, which widely presents in moldy corn, sorghum, wheat, oats, barley and their products. The food and feed contaminated by zearalenone will lead to serious food security issues and threat to human health. In recent years, several determination methods of zearalenone have been developed, mainly including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coupled with mass spectrometry, gas chromatograph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enzymatic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colloidal gold immune chromatography and time-resolved fluorescence immunoassay. This article outlines the features and applications of these determination methods,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of the existing determination methods of zearale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