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黄湾地区工程地质测绘报告

合集下载

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峨眉山工程地质报告

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峨眉山工程地质报告

水利工程地质实习报告目录1工程任务及工区自然地理概况 (1)1.1自然地理位置 (1)1.2自然地理概况 (1)2工程区地形地貌、地质概况 (2)2.1坝区地形地貌 (2)2.2坝区地层岩性 (2)2.21峨眉山总体地层岩性 (2)2.22龙门硐坝址区地层岩性 (4)2.3坝区地质构造 (4)2.31峨眉山断层 (4)2.32牛背山断层 (4)2.33观心庵断层 (5)2.34回龙山断层 (5)2.35峨眉山背斜 (5)2.36牛背山背斜 (5)2.37桂花场向斜 (5)3工程部位岩体结构特征概况 (6)3.1主要结构面成因及类型 (6)3.2主要结构面产状、性质简述 (6)3.3坝址区岩体结构类型 (7)4专题分析 (7)4.1坝基的稳定性分析 (7)4.2坝址区边坡稳定分析 (7)4.21坝址边坡稳定地质条件分析 (7)4.22拟建坝区岸坡稳定工程措施及建议 (8)4.3坝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9)4.4坝区渗漏问题分析 (10)4.41坝区渗漏问题地质条件分析 (10)4.42坝区渗漏防治措施及建议 (10)5工区建筑材料情况及施工场条件调查 (11)5.1坝址区建筑材料概况 (11)5.2坝址区坝型选择 (12)6最佳坝型选择 (14)7结论和建议 (14)7.1结论 (14)7.2建议 (15)拟建龙门硐水库坝型论证1工程任务及工程区自然地理概况1.1 自然地理位置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南隅,地处四川省峨眉山市,地处长江上游,屹立于大渡河与青衣江之间,在峨眉山市西南7公里,东距乐山市37公里,是著名的佛教名山和旅游胜地,有“峨眉天下秀”之称,是一个集佛教文化与自然风光为一体的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区。

1.2 自然地理概况峨眉山最大相对高差达2600m。

按其高程与高差,大峨山应属于强烈切割中山;龙门硐一代属于中等切割中山;山麓地带的龙马山、红珠山等则是具有残丘特征的低山,峨眉平原以西南高、东北低为特点。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地质实习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地质实习

(200 ~200 学年第学期)实习名称:工程地质实习专业:土木工程系铁道工程学号:姓名:实习地点:黄湾——龙门洞实习时间:7月17 日~7 月27 日实习成绩:指导教师(签字):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2011年7 月25 日一、实习目的和要求1.实习目的:为进一步加强和巩固我校土木系学生对土木工程地质课程理论知识学习和提高学生对地质现象的认识和分析能力,初步掌握土木工程地质勘测工作的基本内容及方法。

2.实习要求:(1).对实习区内比较直观的、典型的地质现象进行描述和初步分析。

(2).掌握相关仪器的操作。

(3).加深对各观测点所对应岩性的理解。

(4).绘制黄湾——龙门洞地质平面图及详细剖面图。

(5).完成实习报告及实习日志。

二、实习内容实习区各观测点及点性观测点点性NO---1 玄武岩的柱状节理NO---2 断层岩性观察点,地层分界点NO---3 岩层观测点NO---4 断层岩性观测点NO---5 断层观测区NO---6 岩性观测点NO---7 岩性观测点NO---8 二叠系和三叠系地层分界点NO---9 岩性观测点NO---10 坡积层观测区、地形观察、岩性观察NO---11 岩性观测点NO---12 岩性观测点NO---13 地层标识层NO---14 水文地质观测点,下降泉NO---15 岩性观测点NO---16 岩性观测点NO---17 岩性观测点NO---18 岩性观测点、地层分界线NO---20 坡积层观测区NO---21 落石观测点NO---22 阶地观测区NO---23 二级阶地观测区1.自然环境:在黄湾——龙门洞实习区内,主要以沿峨眉河的主要地貌特征,该区属山地地区,地貌特征有:山坡、斜坡、河漫滩等;地层特征有:二叠层、三叠层等;实习区内有各种岩类、泥类,该区域是天然的地质博物馆。

2.地形地貌:黄湾至龙门洞地区属于山地。

地形以观测点为标准,如下图所示:观测点地形观测点地形NO-1 山坡NO-13 斜坡NO-2 山坡NO-14 河谷斜坡底NO-3 斜坡NO-15 河谷斜坡NO-4 河漫滩NO-16 河谷斜坡NO-5 河漫滩NO-17 河谷斜坡NO-6 河谷斜坡NO-18 河谷斜坡NO-7 斜坡NO-19 河谷斜坡NO-8 斜坡NO-20 山坡NO-9 斜坡NO-21 斜坡NO-10 山坡NO-22 斜坡NO-11 河谷斜坡NO-23 二级阶地NO-12 河谷斜坡3.地层:二叠系分为上,下两个统下统主要为一套厚大的石灰岩,底部夹煤线的粘土岩,下统有茅口组。

峨眉山地质实习报告范本3篇

峨眉山地质实习报告范本3篇

峨眉山地质实习报告范本3篇峨眉山地质实习报告范本篇1今年开学初,我们资源勘查工程2004级的全体同学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实习。

整个实习过程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技能得到培养和训练的有效途径。

我们进行实习的具体地区是重庆市北碚区。

在这里,我们连续进行了为期四周的野外实习,平均每天走山路7公里,组织学生对观测路线上的各种典型地质现象和沉积相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

实习期间,我们指导教师对学生的野外记录进行了认真的检查,实习结束后,又对学生的所写的调查报告进行了批阅。

通过这次野外实习,同学们基本上学会了应该如何进行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对沉积相的研究;如何确定野外的地质观察点,在一个观察点上如何进行规范化的记录;如何写每天的调查总结,如何根据在一个地区的野外地质调查记录绘制该区的地形图和构造等值线图。

实习完全结束已经很长时间了,虽说实习报告里面已经写了很长的感想,但是这里还是想对这一次野外实习做一下总结,主要是经验和教训。

我们同学中有很多从一开始就没有很用心,这是第一个教训:即无论做什么,一旦做了就必须要认真对待,并且必须无条件高要求完成,不然就不做。

当然这其中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没有时间怎么办,次要的任务要不要放一放?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在任何时候只能全神贯注做一件事,选择主次,一件一件地来。

以前的经验证明同时做两件事,是达不到那样的水平。

有了第一个问题,后面的也就必然发生:在实习之前没有作任何的准备工作。

至少应该了解一下,地质实习应该注意些什么,实习过程中要记录一些什么,实习要求有哪些知识准备的要求(包括学过又已经忘记了的)。

还有就是有必要去图书馆查阅相关的资料,做到心中有数。

如果说前一个说明了预习的重要性,那么接下来就是提醒我们时刻记得复习。

每天实习之后,完全应该把一天的内容整理一下,写一个日志,以使以后的总结更方便一些。

我起初一直有这样的想法,可是一拖再拖,一天也就很快过去了,结果到最后对每天实习的内容没有一点印象,特别是在后期回校后整理资料,图也绘不出来。

峨眉山地质灾害评估报告

峨眉山地质灾害评估报告

峨眉⼭地质灾害评估报告峨眉⼭川主公路地质灾害评估报告1前⾔1.1 实习⽬的与任务地质灾害评估是道路沿线地质勘查的基本⼯作,本次在峨眉⼭黄湾地区进⾏的地质灾害评估是我们学完专业课程之后进⾏的⼀次野外实践。

⽬的:是为了巩固和消化我们在学校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培养学⽣初步观察和分析地质现象的能⼒;是学⽣对⼯程地质测绘⼯作的内容有初步了解。

任务:是为了查明本区的地层、岩性、构造、地貌、区域地质、⽔⽂地质、⼯程地质条件,并作出评价。

详细查明对⼯程有潜在威胁的不良地质问题,特殊岩⼟体的类别、范围、性质,并评价其对⼯程的危害程度,为后续的公路养护⼯程提供必要的⼯程地质依据。

1.2 ⼯作区位置与交通条件测区位于四川省乐⼭市峨眉⼭市黄湾乡,位于峨眉⼭市北部。

南临罗⽬镇、东连峨⼭镇、北接川主乡、西临洪雅县⾼庙乡。

峨眉市距成都160公⾥,地处四川南部,⾪属于乐⼭市。

交通便捷,北抵成都,南⾄西昌,东到乐⼭,希达洪雅县⾼庙。

成昆铁路在⼭麓南北穿越,并设有峨眉站,往来⼗分⽅便,见图1-1(测区位置见⽅框)。

成绵乐客运专线在峨眉⼭境内设峨眉⼭站、天下名⼭站。

图1-1 峨眉⼭市交通位置图2 测区⾃然地理与⽔⽂⽓象环境2.1 ⾃然地理峨眉⼭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地处峨眉县西南。

位于北纬29.36东经103.29峨眉⼭地形复杂。

峨眉⼭⼭势⾼耸。

孤峰突起。

最⾼峰万佛顶海拔3097.9⽶。

相对海拔2658 ⽶。

⼭体坡度⼤,⼀般在40度以上,悬岩绝壁,峡⾕急流很多。

不同⽅向的断层纵横交错,褶皱被断层切断从⽽使峨眉⼭区显现典型的块断构造特征。

峨眉⼭区北东向的有峨眉⼭⼤断层,北西向的有挖断⼭断层,南北向的有报国寺断层,近东西向的有万年寺断层。

峨眉⼭⼤背斜被这些断层所交切错断。

境内有峨眉河经过,峨眉⼭毗邻岷江、⼤渡河和青⾐江。

2.2 ⽓候⽔⽂环境峨眉⼭⽓候垂直分异显著,见表2-1所⽰。

⼭麓平原地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候,冬暖夏热、四季分明,降⽔集中在夏季;中⼭地带为冬长夏暖的⼭地涅带⽓候;⼭顶为亚⾼⼭寒温带⽓候,冬季漫长寒冷,终年阴湿⽆夏。

峨眉山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峨眉山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2010~2011学年第2学期)实习名称:工程地质实习专业:tumu学号:2009XXXX姓名: XXX实习地点:黄湾——龙门洞实习时间:8月16日~9月25日实习成绩:指导教师(签字):2011年8 月23 日目录一、实习目的、任务、要求 (3)1、实习目的: (3)2、实习任务: (3)3、实习要求: (3)二、实习内容: (3)1、地貌部分 (3)1、堆积地貌 (3)2、侵蚀—堆积地貌 (4)3、侵蚀—构造地貌 (4)4、侵蚀—溶蚀地貌 (4)2、岩层: (4)3、地质构造: (6)(1)、断层 (6)(2)、节理 (7)(3)、褶皱 (7)4、地下水、不良地质现象 (7)5、水文条件: (9)6、工程地质问题: (9)1、隧道位置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9)2、桥基与地质构造以及选址的关系 (10)三、实习心得 (10)一、实习目的、任务、要求峨眉山野外土木工程地质实习即是一次认识性的实习,又带有生产实习的特点,是整个教学计划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1、实习目的:运用和巩固课堂所学的土木工程地质的理论知识,提高对各种地质现象的认识和分析能力,初步掌握土木工程地质勘测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2、实习任务:对实习区内比较直观、典型的地质现象进行观察描述和初步分析,对土木工程地质勘测工作的方法和技能进行初步训练。

3、实习要求: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进行观察、描述和记录,绘制黄湾—-龙门洞一线的工程地质平面图及详细工程地质纵坡面图,编写工程地质总说明书和各类建筑物工程地质说明书.二、实习内容:1、地貌部分峨眉山地貌可分为以下几种成因类型:1、堆积地貌峨眉平原在构造上是一断裂下陷带,由于峨眉断块山上升,侵蚀作用强烈,为峨眉平原的块积提供了物质来源。

据地质考察证明,在沉积基底上堆积了第三纪以来各时代的河湖相地层达300余米.峨眉平原面积约200KM,海拔400~~490米。

大致以峨嵋河为界,北面主要由峨嵋河及其支流双福河、粗石河冲积而成近代冲积平原.以南则为不同时代的洪—冲积扇堆积,以及冰水堆积而成。

峨眉山地质灾害评估报告

峨眉山地质灾害评估报告

峨眉山川主公路地质灾害评估报告1前言1.1 实习目的与任务地质灾害评估是道路沿线地质勘查的基本工作,本次在峨眉山黄湾地区进行的地质灾害评估是我们学完专业课程之后进行的一次野外实践。

目的:是为了巩固和消化我们在学校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和分析地质现象的能力;是学生对工程地质测绘工作的内容有初步了解。

任务:是为了查明本区的地层、岩性、构造、地貌、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并作出评价。

详细查明对工程有潜在威胁的不良地质问题,特殊岩土体的类别、范围、性质,并评价其对工程的危害程度,为后续的公路养护工程提供必要的工程地质依据。

1.2 工作区位置与交通条件测区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黄湾乡,位于峨眉山市北部。

南临罗目镇、东连峨山镇、北接川主乡、西临洪雅县高庙乡。

峨眉市距成都160公里,地处四川南部,隶属于乐山市。

交通便捷,北抵成都,南至西昌,东到乐山,希达洪雅县高庙。

成昆铁路在山麓南北穿越,并设有峨眉站,往来十分方便,见图1-1(测区位置见方框)。

成绵乐客运专线在峨眉山境内设峨眉山站、天下名山站。

图1-1 峨眉山市交通位置图2 测区自然地理与水文气象环境2.1 自然地理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地处峨眉县西南。

位于北纬29.36东经103.29峨眉山地形复杂。

峨眉山山势高耸。

孤峰突起。

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7.9米。

相对海拔2658 米。

山体坡度大,一般在40度以上,悬岩绝壁,峡谷急流很多。

不同方向的断层纵横交错,褶皱被断层切断从而使峨眉山区显现典型的块断构造特征。

峨眉山区北东向的有峨眉山大断层,北西向的有挖断山断层,南北向的有报国寺断层,近东西向的有万年寺断层。

峨眉山大背斜被这些断层所交切错断。

境内有峨眉河经过,峨眉山毗邻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

2.2 气候水文环境峨眉山气候垂直分异显著,见表2-1所示。

山麓平原地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暖夏热、四季分明,降水集中在夏季;中山地带为冬长夏暖的山地涅带气候;山顶为亚高山寒温带气候,冬季漫长寒冷,终年阴湿无夏。

峨眉山地质实习工作报告7篇

峨眉山地质实习工作报告7篇

峨眉山地质实习工作报告7篇峨眉山地质实习报告1我是一名刚踏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2008年毕业于桂林工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专业,毕业后就职于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七一一总队地勘院物化探项目组。

到2009年7月工作已满一年,在这短暂的一年时间里我学到了许多学校里无法学到的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一、参加的工程在这一年之中,我参加了徐家沟南部铁矿磁法测量1平方公里,金子山对传湾铜矿、金洞子、红岩山激电测井5口,陶家沟金矿充电测量0.5平方公里(充电激发激化法已完成),也参加了雪花太坪铅锌矿以及徐家沟南部激电物探成果编写等工作。

二、对专业知识的提高我是学物探专业,也就是地球物理勘探。

在学校只学习了一些理论知识,实践的机会很少,工地是我学习和实践的好地方。

到工地后发现以前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太肤浅,实践起来十分困难,在工地我就向师傅虚心的请教,有不明白的地方我就问,经过一年的工作实践,增加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把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先后系统地学习了磁法、激电、充电、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虚心向老师傅学习,注重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吸收教训,很快就适应了工作,努力完成自己的工作。

三、参加工作的体会以前听说物化探干活累,工人十分辛苦,来到地勘院后感受到了工人们的辛苦,物化探师傅们就用四个特别来形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干活、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

前辈们一年四季在外施工,照顾不了自己的父母、妻子和孩子,他们任劳任怨地工作,从来没有一句怨言,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必须学习的。

在和前辈的交流中我学会了怎样面对困难,怎样做人,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一年的工作和学习我感到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必须要细心、认真,作好每一步工作,对野外数据采集以及处理等流程要熟悉,对图纸要熟悉,对规范更要熟悉,还要继续学习和工程相关、和专业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

峨眉山黄湾至龙门洞地质实习报告

峨眉山黄湾至龙门洞地质实习报告

峨眉山黄湾至龙门洞地址实习报告<一> 实习简介实习时间:2008年5月8日~5月10日。

实习地点:峨眉山黄湾至龙门洞。

实习人员:实习分工:实习目的:了解黄湾至龙门洞沿线的地质情况。

<二> 地形地貌<三> 地质岩性峨眉山区地层出露较全,在全世界出露的13个系的地层中,除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外,其余10个系均有出露。

总厚度达7490.32米。

其中,震旦系上统—三叠系中统主要维海相沉积;三叠系上统维海陆过渡相;侏罗纪—下第三系维湖泊相;上第三系-第四系为冲沉积,洪积层及冰川沉积。

以下为观测点的地层年代表,如下图所示:峨眉山区地域地层简表二叠系分布于挖断山于下伏奥陶系呈假整合接触,分为上,下两个统。

下统主要为一套厚大的石灰岩,底部夹煤线的粘土岩,下统有茅口组。

上统为一套陆相火上岩沉积物和陆相河湖沉积物宣威组。

) 厚144~290米。

深灰色厚层含燧石结核灰岩,下部夹浅(1)茅口组(P1m灰色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纹层,其中在NO-2,NO-3,NO-4,NO-5观测点都能观察到并且发育完全。

)厚7~39米。

灰黄色玄武岩、灰黑色灰岩、褐灰色薄层(2)宣威组(P2X状细粒紫红色砂岩、杂色粘土状泥岩、杂色粘土岩夹炭质页岩及煤线。

包含观测点有:NO~1----NO~8。

三叠系分布于龙门洞地区,其沉积构造,层面构造非常典型,发育完全。

下统分为两组,飞仙观组和嘉陵江组。

下统主要为一套红色陆相碎屑岩。

即岩屑砂岩,粉砂岩,含粘土矿物的灰岩,玛瑙砾岩,灰白色薄层灰岩,泥质白云岩,水云母粘土岩,褐色页岩等。

中统也只有一组为雷口坡组。

其岩性主要为泥质白云岩,泥质灰岩,夹煤灰岩。

底部为水云母粘土岩。

上统只有一组,即须家河组。

其岩性主要为黑色页岩和煤线。

)厚183~244米。

紫红色薄层细粒岩屑砂岩,硬度不(1)飞仙观组(T1f高。

夹煤砂岩,具有大型斜层理,泥裂等。

这些岩层表面风化严重。

)厚181~274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峨眉山市黄湾地区综合工程地质测绘报告1.前言1.1实习目的和任务通过峨眉山市黄湾地区的综合工程地质测绘的野外实习,线路踏勘和室内资料的综合分析,基本掌握从事工程地质测绘的基本方法、技能和工作流程,以及室内资料整理、报告编写的的工作方法。

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有:(1)1:25000峨眉山市地形图实习路线填图;(2)1:10000黄湾地区的工程地质测绘;(3)黄湾五级阶段的测绘。

1.2测区的位置及交通条件测绘地区位于峨眉山市黄湾乡和川主乡之间,面积8平方千米,测区北距成都170km,东距乐山市35km。

测区内交通便利,峨高公路、峨眉山至荷叶湾公路和机耕路,以及通往各个村组的乡村公路。

峨眉山市黄湾地区交通位置图和峨眉山市交通图如下。

图1 峨眉山市黄湾地区交通位置图图2 峨眉山市交通略图1.3工作量本次测绘历史9天,日程安排如下表:表1 测绘行程安排日期路线行程10月3日L1 清音电站---龙门硐----黄湾大桥10月4日L2 荷叶湾----赵河坝10月5日L3 赵河坝-----符文机砖厂10月6日L4 阴沟-----古木槽-----五叉沟10月7日L5 阴沟-----竹麻岩—--后田坝10月8日L6 后田坝---黄田坝10月9日L7 五叉沟----李洪槽---高山岗10月10日L8 梁坎----刘坪---高山岗—山王岗10月11日整理资料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2.1 自然地理条件2.1.1 交通位置工作区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黄湾乡和川主乡,包括10个行政村,人口约2万人。

经济状况以旅游经济,茶叶经济为主,2006年全乡实现生产总值1.48亿元,人均GDP970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448元,粮食总产量达582.3吨。

2.1.2气象及水文2.1.2.1 气象峨眉山山区云雾多,日照少,雨量充沛。

平原部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一月平均气温约6.9度,七月平均气温26.1度;因峨眉山海拔较高而坡度较大,气候带垂直分布明显,海拔1500米~2100米属暖温带气候;海拔2100米~2500米属中温带气候;海拔2500米以上属亚寒带气候。

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约有半年为冰雪覆盖,时间为10月到次年4月。

黄湾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降雨量集中在夏季,年降雨量1593.8mm,峨眉山气温与降水量如表2。

表2 峨眉山气温及降水量项目月均气温(℃)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mm)地带(海拔:m)一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金顶(3000)-5.9 0 6.1 12.0 8.0 -0.3 3.1 1958.8雷洞坪(2500)-3.7 2.7 10.9 15.5 11.3 2.3 6.0洗象池(2000)-1.0 5.1 13.6 18.2 14.0 5.0 9.0仙锋寺(1500) 1.7 8.1 16.3 20.9 16.7 7.7 12.0洪椿坪、万年寺(1000)4.4 10.8 19.0 23.6 19.4 10.4 14.0报国寺-城区(≤500)7.1 13.5 21.7 26.3 22.1 13.1 17.2 1593.82.1.2.2 地表水系本次测区内主要有两条较大河流龙门硐河和川主河)以及一个团结水库,测区范围内还有阴沟,五叉沟,后田坝,高山岗等沟谷小河流。

西东流向的龙门硐河将测区一分为二,并在河流两岸形成大量阶地,以黄湾阶地最为发育,使测区地形趋于中间低两边高地形地貌分布形式。

龙门硐河流经黄湾大桥侧蚀左岸的黄田坝形成铜车坝阶地,绕过罗坝之后在唐河坝凹岸附近,常年侧蚀右岸山体基岩,极大的影响了唐河坝滑坡的形成,最后在测区东北边界处于北东流向的川主河相汇于两河口。

川主河右岸一碗水处有基岩裂隙水出露。

团结水库位于测区南部,其水位高于龙门硐河大约30m,最终向东北部汇入龙门硐河。

峨眉山黄湾地区地表水系分布如图。

2.2 区域地质条件2.2.1区域地形地貌测绘区所处的峨眉山地区地处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斜坡”地带。

区内地形特点是西南高北东低,最高峰金顶海拔3099m,这一条件也造就了该地区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的格局。

峨眉山地区按照相对高程,从西向东可分为①强烈切割的大峨山褶皱断块高中山;②中等切割的二峨山侵蚀溶蚀中山;③脚盆坝-龙门洞河以北中等切割的褶皱中山;④马林岩、红珠山低山丘陵及由西南向北东倾斜的峨眉平原。

2.2.2 区域地质构造中国地质史上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奠定了峨眉山地质构造的轮廓,新构造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及其伴随的青藏高原的抬升,造就了峨眉山。

峨眉山位于扬子地台西部边缘的峨眉山断拱和四川台拗的川西台陷。

区域内山势陡峻, 河谷深切,由一系列复背斜和复向斜组成,断裂纵横交错,其构造较复杂。

褶皱构造主要有峨眉山背斜、二峨山背斜、牛背山背斜和桂花场向斜。

断裂构造主要有峨眉山断层、观心庵断层、大峨寺断层、回龙山断层和挖断山断层等。

测区内主要有报国寺断层,善觉寺断层,镜泊山断层和凉水井断层。

峨眉山断层和褶皱具体位置见图3。

图三峨眉山断层和褶皱分布图2.2.2.1褶皱①峨眉山背斜峨眉山背斜是峨眉山地区规模最大的主干构造,轴向近南北。

核部位于张沟、洪椿坪一线,出露新元古界峨眉山花岗岩,两翼依次出露地层为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二叠系和三叠系。

两翼岩层产状正常、倾角较平缓。

东翼岩层倾角较陡,在新开寺及其以东,二叠系及三叠系渐变为倒转。

枢纽近水平,为一规模较大的斜歪倒转水平背斜。

②二峨山背斜位于二峨山主脉东南侧,轴向北东,向北东倾伏,两翼大体对称,倾角较陡。

核部为寒武系,两翼依次为奥陶系、二叠系、三叠系。

背斜在北西翼发育次级褶皱和断层。

③牛背山背斜牛背山背斜为峨眉山地区次级褶皱构造,风化严重;南起慧灯寺,北到尖尖石,中南段轴向北西,北段逐渐转为北东。

核部出露地层为二叠系中统茅口组,两翼出露地层为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

背斜轴向南倾。

该背斜为斜歪、倒转、倾伏。

北东翼受到地层破坏受到向下的牵引力导致产状凌乱,两翼是不对称背斜。

④桂花场向斜桂花场向斜是与牛背山伴生的向斜构造,南起纯阳殿,北达砚台山,轴向北西。

向斜北西段较宽,南东段较窄。

木鱼山一线核部出露地层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两翼分别为下三叠统东川组、上二叠统宣威组、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中二叠统茅口组。

南西翼倾角较缓,北东翼较陡。

枢纽分别向北西和南东倾伏,为一开阔的斜歪倾伏向斜。

2.2.2.2 断层①峨眉山断层峨眉山断层是峨眉山地区的主要的逆断层,对峨眉山区构造单元的划分和地貌现状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断层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北西。

南段斜切峨嵋山背斜,致使张沟一带的新元古界峨眉山花岗岩逆冲到二叠系、三叠系之上,最大地层断距达3500m;下层地层局部倒转。

断层向北东方向延伸至鞠槽附近淹没于第四系之下。

②观心庵断层观心庵断层南起新开寺,往北西延至喻田子附近消失。

断层走向北西-南东,长约15km。

断面倾向南西。

南西盘相对上升,为一逆断层。

该断层被晚期北东向、东西向断层切为数段。

③回龙山断层 回龙山断层发育在牛背山背斜南西翼近核部,走向为北西-南东,断层面倾向南西。

此断层上盘为二叠系中统茅口组,下盘为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

在回龙山南坡及龙门硐河谷底可清楚的看到断层面、断层破碎带、劈理、小型构造透镜体、地层不对称重复以及地层出露不全都断层证据。

其性质为逆断层。

④挖断山断层 挖断山断层发育在牛背山背斜核部,走向北西-南东。

南起麻柳湾,北至石店,全长9km 。

断面倾向南西,倾角较陡。

在挖断山垭口,二叠系中统茅口组灰岩覆盖于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之上,且玄武岩下部断失近百米。

至北西两河口一带,茅口组灰岩被错段,岩石碎裂,节理、劈理、构造透镜体等现象明显,为逆断层。

2.2.3 区域地层岩性测区一共包含9套地层,分别为:第四系(Q )、凉水井组(f N 2)、名山组(m E 21-)、灌口组(g K 2)、夹关组(j K 1)、遂宁组(p sn J +3)、沙溪庙组(s J 2)、自流井组(z J 21-)、须家河组(x T 3)。

年代地层岩石地层代号 厚度 岩性组合新 生 界第四系 Q0~130 冲积、洪积、残积、坡积层、冰水堆积 新近系上新统凉水井组fN 2135 半胶结的砾石层、粉砂质粘土层。

产植物化石。

(河流相)古近系古新统名山组m E 21-150下部以砖红色中-厚层砂岩为主,夹薄层泥 岩;上部以砖红色泥岩为主,夹粉砂岩及细砂 岩。

产介形类及孢粉分石。

(半咸化湖泊沉积)中 生 界白垩系上统灌口组g K 2423 砖红、紫红色中-厚层状粉砂岩、泥岩,岩石中含大量石膏晶粒,膏盐晶洞。

具水平层理、 小型斜层理和微波状层理。

产介形类化石。

上 部夹少量灰岩、白云岩及薄层石膏(咸化湖泊沉积)下统 夹关组j K 1453 砖红色厚-巨厚层状砂岩夹少量粉砂岩及薄层泥岩,底部具底砾岩。

具大型交错层理、平 行层理、槽型层理、波痕、干裂及冲刷面构造。

产介形类、鱼类、恐龙足迹化石等。

(河流相)侏罗系 上统 遂宁组psn J +3370 以鲜艳的砖红色泥岩为主,夹少量砂岩砂粉砂,岩及薄层状泥灰岩。

干裂发育。

产介形类化石。

(河泛平原上的河漫湖沉积)中统 沙溪庙组s J 2576 紫灰、灰绿、紫红等色的砂岩、粉砂岩、泥岩的旋回层上,上部夹少量泥灰岩,底部为厚约 10m 的灰黄色厚层状砂岩。

具斜层理及楔状、平行层理等。

产双壳类、介形类、植物化石。

(河流相)下统自流井组zJ21 211 黄灰、灰绿,紫红色的砂岩、粉砂岩、泥岩的旋回层,中上部夹薄层状的泥灰岩,底部为厚0.25米的砾岩,与下覆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湖泊相)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xT3699 灰黄色的砂岩、粉砂岩、泥岩的旋回层,底部有0.5米的硅质胶结的细砾岩,夹有黑色的煤线。

2.4新构造运动和地震由于测区是位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接壤部分,早期的印支运动和近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造成该区域地形起伏大,沟谷和高山纵横。

区内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动较为频繁,新构造运动的抬升和河流的强烈下切作用形成了黄湾地区的五级阶地,阶地的宽度表现为构造的平稳期,阶坎的高度表现为构造的运动期,这些表面测区近期受到新构造运动的影响。

历史地震资料也表明,区内地壳稳定性相对较差,地震基本烈度VII度。

中国历史地震分布如图四。

图4 中国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3测区工程地质条件3.1测区地形地貌测区西起阴沟和龙门硐,东至马林岩和唐河坝,北至茅草山和李洪槽,南至团结水库和西南交大后门,地形西北高、南东低,最高处茅草山高程1037.3m,最低处两河口,高程459.5m,总面积8平方千米。

总体上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局部为中山地貌及平原地貌,按成因、高程自西向东可划分为:①构造侵蚀-溶蚀中低山地貌,主要发育在善觉寺断层以西,包括雷口坡地层,须家河地层和自流井地层;②构造侵蚀--低山丘陵地貌,主要发育于善觉寺断层与凉水井断层之间测区的大部分区域,包括沙溪庙,夹关,遂宁和灌口地层;③侵蚀阶地堆积地貌,发育于龙门洞河两岸,以黄湾阶地的II、IV级阶地最为发育,I 级阶地为堆积阶地,II-V级阶地为基座阶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