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实验设计
高中生物遗传经典实验教案

高中生物遗传经典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果蝇的遗传规律,让学生了解基因的传递和表现。
实验材料:果蝇、果蝇布袋、显微镜、放大镜、培养皿、果蝇培养食物、果蝇培养箱等。
实验步骤:
1. 将果蝇放入培养箱中,保持温度恒定、通风良好。
2. 选择具有不同表型特征的果蝇进行交配,如红眼和白眼果蝇。
3. 观察果蝇的后代表型特征,记录下每代果蝇的表型。
4. 根据观察结果,总结果蝇的遗传规律,包括显性和隐性遗传等。
5. 尝试进行不同表型特征的果蝇杂交,观察其后代的表型,进一步加深对遗传规律的理解。
实验讨论:
1. 为什么果蝇具有不同的表型特征?
2. 遗传物质是如何在果蝇中传递和表现的?
3. 在实验中对果蝇的交配有何要求?交配结果出现了什么情况?
4. 遗传规律在人类中是否也存在,有何相似之处?
实验总结: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果蝇的遗传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深入了解了基因的传递和表现。
遗传规律是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对我们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机制有着重要意义。
在
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和应用遗传规律,加深对生物学的理解和认识。
遗传学实验报告

遗传学实验报告引言:遗传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基因在遗传传递中的作用以及对个体特征的影响。
本实验旨在通过分析果蝇的遗传实验,探讨基因的传递规律,并从实验中得出相关结论。
实验设计:本实验选取果蝇作为模型生物,利用果蝇的短世代时间和易于培养的特点,进行杂交实验。
我们选取具有不同表型的果蝇进行交配,观察其后代表型的分布情况,并进行相关分析。
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准备实验所需的果蝇品系、实验器材和培养基。
2. 交配组合设计:选取一对表型明显不同的果蝇品系,如白眼与红眼果蝇。
3. 建立交配繁殖群:将白眼果蝇与红眼果蝇分别放入两个培养瓶中,确保他们单独繁殖。
4. 杂交交配操作:利用显微镜和细管将白眼果蝇和红眼果蝇交叉配对。
交配后的果蝇置于培养基中繁殖。
5. 后代分析:观察并记录后代果蝇的表型特征,统计不同表型的数量,并绘制相关图表。
6. 数据分析: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在交配中,果蝇的表型特征以一定的比例遗传给后代。
例如,白眼果蝇与红眼果蝇杂交后的后代,表现出红眼与白眼的混合表型。
2. 遗传规律中可能存在显性和隐性基因的相互作用。
有些特征可能需要两个显性基因才能表现出来,而有些特征只需要一个显性基因。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交配后代中,会出现隐藏的表型。
讨论:本实验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解释了遗传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
对于基因的传递规律和表型特征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观察后代果蝇的表型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基因在遗传中的作用和表现方式。
此外,实验中的数据分析也提醒我们关注基因的变异和突变。
通过观察果蝇后代中的异常表型,可以了解到不同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突变对遗传特征的影响。
结论:遗传学实验通过果蝇杂交的方式,揭示了基因的传递规律和表型特征的形成机制。
通过实验的分析和讨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基因的表达和遗传传递原理。
人类遗传学的经典实验设计和案例分析

人类遗传学的经典实验设计和案例分析近年来,人类基因组的解析已经越来越成为了科技行业的热门话题。
与此同时,人类遗传学也逐渐成为了一门引人入胜的科学。
人类遗传学旨在研究遗传基因、基因突变、基因组和表现型之间的关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一些关于人类遗传学的经典实验设计和案例分析。
第一个经典实验设计是孟德尔的豌豆实验。
这个实验设计是在19世纪末期提出的,他的目的是研究遗传因素是如何传递给后代的。
孟德尔在他的实验中选择了豌豆来进行繁殖实验。
他从两个纯合子的豌豆植株中获得了不同的性状,例如花色、花形和种子形状。
然后将它们交叉,研究他们的第一代杂种的性状。
孟德尔的研究表明,遗传物质的不同方式是由遗传因子在每个后代中的不同分配决定的,而且这些遗传因子以稳定的遗传比率进行遗传。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第二个经典实验设计——克雷布斯实验。
这个实验是在20世纪初期提出的,它旨在研究自然选择如何塑造生物的适应性特征。
克雷布斯选择了20只老鼠,将它们放在一个没有外界光线的箱子里。
然后,他安置了一只水瓶,并在水瓶边上安置了一个按钮,这个按钮需要老鼠按下,才能给它们提供水。
在整个实验期间,克雷布斯不会给老鼠提供食物,他旨在研究老鼠如何适应没有食物的条件下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老鼠学会了按下按钮,并能获取水。
但是,一些老鼠并没有学会如何获取水,它们最终死亡。
这个实验向我们展示了适应性特征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
在遗传领域中,德瓦克实验也是非常经典的研究案例。
德瓦克实验旨在研究基因突变如何影响生物体的特征。
德瓦克使用肺癌细胞来开展这个实验。
他使细胞分裂并将其分为两半,以研究突变后在细胞遗传物质中出现的特定特征。
他最终成功地发现了多个关键的基因突变并证实了基因突变在生物体遗传中起重要作用的假说。
在人类遗传学领域中,托马斯·亨特·摩根(Thomas Hunt Morgan)是一位备受尊敬的遗传学家。
他的研究发现了苍蝇的染色体和遗传组成,这些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苍蝇序列的细节,也揭示了基因在生物体中起多大的作用。
初中生物遗传模拟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遗传模拟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了解遗传规律,并掌握基本的遗传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材料:
1. 黄豌豆种子
2. 红豌豆种子
3. 水
4. 透明玻璃容器
5. 棉花
实验步骤:
1. 将黄豌豆种子和红豌豆种子分别放入两个透明玻璃容器中,并加入适量水泡发。
2. 每天观察豌豆种子的生长情况,记录并比较两种豌豆的生长速度和形态特征。
3. 在豌豆生长过程中,观察红豌豆和黄豌豆颜色的表现。
4.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红豌豆和黄豌豆生长速度和颜色表现不同,引
导学生总结遗传规律。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了解到遗传规律会影响个体的生长发育和性状表现,为今
后进一步探讨遗传学知识打下基础。
拓展实验:
1. 使用不同颜色和形态的豌豆种子进行交配实验,观察后代的表现情况。
2. 根据植物的有性繁殖方式进行实验,探究遗传规律在不同繁殖方式下的表现。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个人安全,不得乱扔实验器材。
2. 实验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场地,保持教室整洁。
3.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及时记录实验数据。
遗传学综合实验

遗传学设计性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果蝇杂交实验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技术班级名称生技131学生姓名林玉学号1314300100任课教师汪珍春完成日期2015年12月5日教务处制1、前言实验目的:学会杂交实验设计的方法;初步理解遗传的三大定律;学会运用统计学和遗传学的理论分析实验现象;初步学会论文的撰写方法。
实验原理:遗传的三大定律2、实验材料品种: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品系2# × 6#工具及药品:显微镜、培养瓶、棉塞、量筒、麦片、玉米粉、蔗糖、琼脂粉、丙酸、乙醚等3、实验方法3.1、果蝇的饲养培养基的配制:70ml水+0.85g琼脂+7g蔗糖→煮开至琼脂溶化→加入麦片糊(30ml 冷水与8g麦片混匀)→煮开约3-5分钟,成粘稠的糊状→稍凉后加入1g酵母粉,0.4-0.5ml丙酸,混匀→分装,趁热塞上棉花塞。
生活周期:果蝇的生活周期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完全变态的发育阶段,从初生卵发育至新羽化的成虫为一个完整的发育周期,在25℃,60%相对湿度条件下,大约为10天。
培养条件:25°培养箱中培养。
3.2、果蝇杂交的流程3.2.1、我(2#♀╳6#♂)和另一组员(2#♂╳6#♀)3.2.2、杂交前步骤:处女蝇的收集:果蝇雌性生殖器光具有受精囊,可保留交配所得的大量精子,能使大量的卵受精,因此作品系间杂交时,必须选用处女蝇,而雌蝇刚羽化后一般12h之后交配,因此在把培养瓶内的果蝇除去后,8h内所收集到的雌蝇必定为处女蝇。
当需要从亲本取出所需的果蝇材料时,转移至25℃温箱培养,并且当亲本培养瓶中出现第一个蛹后,除去所有成虫或转瓶培养,每隔8h观察一次,此时出现的果蝇进行性别判断,分离出来的雌蝇必然为处女蝇。
3.2.3.杂交准备:①首先每一培养瓶要贴好标签,注明品系、杂交情况、时间、班别及姓名。
②分别取黑腹果蝇原种2#和6#于两个培养瓶中,并培养7~8d,较多蛹或蛹变黑时除去原种。
遗传实验设计

遗传实验设计一、相对性状显隐关系确定的实验设计例1 科学家选用萌发的普通甜椒的种子搭载“神舟”飞船,应用在微重力和宇宙射线等各种因素作用下生物易发生基因突变的原理,在从太空返回后种植得到的植株中选择果实较大的个体,培育出大果实“太空甜椒”。
假设果实大小是一对相对性状,且由单基因控制的完全显性遗传,请你用原有的纯种小果实普通甜椒和大果实甜椒为实验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以鉴别太空甜椒大果实这一性状的基因型。
解析直接用纯种小果实与大果实杂交,观察后代的性状:1、如果后代全表现为小果实,则小果实为显性,大果实为隐性;2、如果后代全表现为大果实或大果实与小果实的比例为1∶1,则大果实为显性,小果实为隐性。
例2 马的毛色有栗色和白色两种。
正常情况下,一匹母马一次只能生一匹小马,假定毛色由基因B和b控制,此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现提供一个自由放养多年的农场马群为实验动物,在一个配种季节从该马群中随机抽取1头栗色公马和多头白色母马交配,⑴如果后代毛色均为栗色;⑵如果后代小马毛色有栗色的,也有白色的。
能否分别对⑴⑵结果判断控制马毛色基因的显隐性关系。
若能,说明理由;若不能,设计出合理的杂交实验。
解析这道题比较开放。
(1)能。
理由:如果栗色为隐性,则这匹公马的基因型为bb,白色母马的基因型为BB、Bb,那么后代小马的基因型为Bb和bb,即既有白色的也有栗色的。
如果栗色为显性,则这匹栗色公马的基因型为BB或Bb,多匹白色母马的基因型均为bb,那么后代小马的基因型为Bb,全为栗色;或后代小马的基因型为Bb和bb,栗色和白色均有。
综上所述,只有在栗色公马为显性纯合体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后代小马毛色全为栗色的杂交结果。
(2)不能。
杂交方案:从马群中随机选择多对栗色母马与这匹栗色公马杂交(栗色×栗色)。
如果后代出现白马。
则栗色为显性,白色为隐性;如果后代全部为栗色马,则白色为显性,栗色为隐性。
二、验证遗传定律的实验设计例3 用纯种有色饱满籽粒的玉米与无色皱缩籽粒的玉米杂交(实验条件满足实验要求),F1全部表现为有色饱满,F1自交后,F2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有色饱满73%,有色皱缩2%,无色饱满2%,无色皱缩23%。
(完整版)遗传实验设计及解题方法归纳(超实用)

遗传实验设计一、显、隐性性状判断二、纯合子和杂合子的判断三、基因位置的确定四、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的判断五、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的判断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判断一、显、隐性性状判断1、相同性状个体杂交:(使用条件:一个自然繁殖的种群中,显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相等)(1)实验设计:选多对相同性状的雌雄个体杂交(植物则自交)。
(2)结果预测及结论:①若子代中出现性状分离,则所选亲本性状为显性;②若子代只有一种表现型且与亲本表现型相同,则所选亲本性状为隐性。
例1、已知牛的有角与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与a控制。
在自由放养多年的一群牛中(无角的基因频率与有角的基因频率相等),随机选出1头无角公牛和6头有角母牛分别交配,每头母牛只产了1头小牛。
在6头小牛中,3头有角,3头无角。
(1)根据上述结果能否确定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请简要说明推断过程。
(2)为了确定有角与无角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用上述自由放养的牛群(假设无突变发生)为实验材料,再进行新的杂交实验,应该怎样进行?(简要写出杂交组合、预期结果并得出结论)例1;答案:(1)不能确定。
(2分)①假设无角为显性,则公牛的基因型为Aa,6头母牛的基因型都为aa,每个交配组合的后代或为有角或为无角,概率各占1/2,6个组合后代合计会出现3头无角小牛,3头有角小牛。
(5分)②假设有角为显性,则公牛的基因型为aa,6头母牛可能有两种基因型,即AA和Aa。
AA的后代均为有角。
Aa的后代或为无角或为有角,概率各占1/2,由于配子的随机结合及后代数量少,实际分离比例可能偏离1/2。
所以,只要母牛中具有Aa基因型的头数大于或等于3头,那么6个组合后代合计也会出现3头无角小牛,3头有角小牛。
(7分)综合上述分析,不能确定有角为显性,还是无角为显性。
(1分)(2)从牛群中选择多对有角牛与有角牛杂交(有角牛×有角牛)。
如果后代出现无角小牛,则有角为显性,无角为隐性;如果后代an h 2、根据亲代与子代出现的表现型及比例直接推测 (1)根据子代性状判断①已知亲本为纯合子:不同性状亲代杂交→后代出现的性状即为显性性状②未知亲本是否纯合:不同性状亲代杂交→后代只出现一种性状(量大)→该性状为显性性状→具有这一性状的亲本为显性纯合子相同性状亲本杂交→后代出现不同于亲本的性状→该性状为隐性性状→亲本都为杂合子(2)根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①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性状分离比为3:1→分离比为3的性状为显性性状②具有两对相对性状亲本杂交→子代性状分离比为9:3:3:1→分离比为9的两性状都为显性例2、经大量研究,探明了野生型拟南芥中乙烯的作用途径,简图如下。
《生物的遗传现象》作业设计方案

《生物的遗传现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背景:生物的遗传现象是生物学领域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遗传规律和遗传现象,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演化和多样性。
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遗传现象,巩固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设计目标:1.了解遗传现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2.掌握遗传现象的实验操作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设计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4.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三、设计内容:1.作业一: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若干种不同基因型的果蝇的外部表现,分析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关系,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
同时,要求学生设计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遗传实验,并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
2.作业二:基因的显性和隐性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本概念,通过分析家谱图和基因型数据,判断一组给定基因型的显性和隐性关系。
学生要求撰写分析报告,说明自己的判断依据,并展示家谱图和数据分析结果。
3.作业三:基因的互补作用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两个基因的互补作用现象,了解基因之间的互补关系。
学生需要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总结。
四、评价方式:1.作业一和作业三的报告评分标准包括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数据分析的准确性、结果总结的合理性等方面。
2.作业二的评分标准包括对显性和隐性关系的判断准确性、分析报告的逻辑性和清晰度等方面。
3.总评分标准包括作业报告的内容丰富性、表达清晰度、实验设计的独创性等方面。
五、总结: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生物的遗传现象,掌握基本的遗传实验操作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
同时,本次作业设计也将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取得满意的成绩。
愿大家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不断进步!第二课时一、课程背景生物的遗传现象是生物学中重要的一个知识点,通过学习遗传现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的遗传规律和进化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红:绿=1∶0 (2分)厚:薄=3∶1 (2分)(注:只有比例,没有性状不得分)
例题2:果蝇的灰身、黑身由常染色体上一对基因控制,但不清楚其显隐性关系。
现提供一自然果蝇种群,假设其中灰身、黑身性状个体各占一半,且雌雄各半。
要求用一代交配试验(即P→F1)来确定其显隐性关系。
(写出亲本的交配组合,并预测实验结果)
答案:方案一P:多对灰身×灰身
实验结果预测:①若F1中出现灰身与黑身,则灰身为显性
②若F1中只有灰身,则黑身为显性
方案二P:多对黑身×黑身
实验结果预测:①若F1中出现灰身与黑身,则黑身为显性
②若F1中只有黑身,则灰身为显性
方案三P:多对灰身×黑身
实验结果预测:①若F1中灰身数量大于黑身,则灰身为显性
②若F1中黑身数量大于灰身,则黑身为显性
3、确定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否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位于一对还是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基本思路:是否符合测交与自交的特殊比例、单倍体育种、花粉鉴定
结果结论:若符合,则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若不符合,则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例题:果蝇的长翅对残翅、正常肢对短肢、后胸正常对后胸变形、红眼对白眼分别为显性,控制这些性状的基因可能位于X、Ⅱ、Ⅲ这3对同源染色体上,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为:基因在染色体上呈排列。
(2)果蝇性状中的残翅、短肢、后胸变形、白眼是由于导致的。
(3)已知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请写出能根据后代眼色就识别出性别的亲本组合(基因型和表现型)。
(4)实验室内有各种已知基因性和表现性的雌雄果蝇若干,请任意选取两对性状的表现型和符合要求的基因型,用一次杂交确定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是否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用遗传图解表示推理过程)
答案:
4、确定显性性状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某一个体的基因型)
基本思路:6种杂交组合(如甲、乙为一对相对性状)
测交:甲×乙→全甲(纯合)甲×乙→有乙(杂合)
自交:甲→全甲(纯合)甲→有乙(杂合)
例题1:家兔的褐毛与黑毛是一对相对性状。
现有四只家兔:甲和乙为雌兔,丙和丁为雄兔:甲、乙、丙兔为黑毛,丁兔为褐毛。
已知,甲和丁的杂交后代全部为黑毛幼兔;乙和丁的杂交后代中有褐毛幼兔。
(1)用B-b表示控制毛色性状的等位基因,依次写出甲、乙、丁三只兔的基因型______。
(2)用上述四只兔通过一次交配实验来鉴别丙兔的基因型,应选用______兔与丙兔交配。
若后代表型______,证实丙为纯合体;若后代表型______,则证实丙兔为杂合体。
答案:(1)BB、Bb、bb (2)乙全黑色有褐色
例题2:猫的长尾和短尾是受常染色体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的。
一只短尾雌猫的父本也是短尾型,但它的母本和同胞中的雌雄个体却是长尾型。
(1)这只猫的父本基因型为______;母本基因型为______。
(2)这只短尾雌猫的基因型与其父本基因型______。
(3)若用回交法判断出尾型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你采用的交配组合为______。
如果回交后代有性状分离,______为显性;如果回交后代无性状分离,则______为显性。
答案:(1)dd或Dd Dd或dd (2)相同
(3)该短尾雌猫与父本回交短尾长尾
5、确定某变异性状是否为可遗传变异
基本思路:利用该性状的(多个)个体多次交配(自交或杂交)
结果结论:若后代仍有该变异性状,则为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遗传变异
若后代无该变异性状,则为环境引起的不可遗传变异
例题1:正常温度条件下(25℃左右)发育的果蝇,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这一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但即便是纯合长翅品种(VV)的果蝇幼虫,在35℃温度条件下培养,长成的成体果蝇却表现为残翅,这种现象叫“表型模拟”。
(1)这种模拟的表现性状能否遗传?为什么?
(2)现有一只残翅果蝇,如何判断它是否属于纯合残翅(vv)还是“表型模拟”?请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结果分析。
方法步骤:
结果分析
答案:(1)(4分)不能遗传,因为“表型模拟”是由于环境条件改变而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基因型)并没有改变
(2)方法步骤(5分):①让这只残翅果蝇与正常温度条件下发育的异性残翅(vv)果蝇交配;②使其后代在正常温度条件下发育;③观察后代翅的形态。
结果分析(4分):①若后代表现均为残翅果蝇,则这只果蝇为纯合残翅(vv);②若后代
表现有长翅果蝇,则这只果蝇为“表型模拟”。
例题2:(20分)某生物学兴趣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发现:饲养的实验小白鼠群体中,一对正常鼠的双亲鼠生了一只短尾的雄鼠。
怎样判断这只短尾的雄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还是由于它的双亲都是隐性短尾基因的携带者而造成的?若只考虑常染色体遗传,探究如下:
(一)提出假设:
假设(1):双亲都是隐性短尾基因的携带者。
假设(2):短尾的雄鼠为隐性突变。
假设(3):短尾的雄鼠为显性突变。
(二)设计实验:
将这对正常尾的双亲中雌鼠与短尾的雄鼠交配,观察其子代尾的表现型。
(三)实验结果:子代出现正常尾的鼠和短尾的鼠。
(四)结论:双亲都是隐性短尾基因的携带者。
你对此实验方案有何评价?若有缺陷,请你指出并改正或补充。
答案:该设计方案有缺陷,假设应有4种,即若为假设(1),即双亲都是隐性短尾基因的携带者,则Aa(正常尾)×aa(短尾)→ Aa(正常尾)+ aa(短尾),若为假设(2),即短尾的雄鼠为隐性突变,
则AA(正常尾) × aa(短尾)→Aa(正常尾);若为假设(3),即短尾的雄鼠为显性突变,且短尾的雄鼠为显性纯合子AA,
则aa(正常尾)×AA(短尾)→Aa(短尾);若为假设(4),即短尾的雄鼠为显性突变,且短尾的雄鼠为杂合子Aa,
则aa(正常尾)×Aa(短尾)→ Aa(短尾)+ aa(正常尾)。
可见,原实验方案不能区分假设(1)和假设(4)。
补充操作如下:将该短尾的雄鼠与短尾的雌鼠交配1.若子代全为短尾鼠;证明双亲都是隐性短尾基因的携带者。
2.若子代出现正常鼠及短尾鼠,证明为短尾的雄鼠为显性突变,且短尾的雄鼠为杂合子Aa。
6、确定某一性状是核遗传还是质遗传
基本思路:看正反交结果
结果结论:若结果相同,则为核遗传
若结果总与母本相同,则为质遗传
例题:有人发现某种花卉有红花和白花两种表现型。
(1)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探究花色的遗传是细胞质遗传还是细胞核遗传。
用图解和简洁语言回答。
(2)如果花色的遗传是细胞核遗传,请写出F2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
正交P 红花♀×白花♂反交P 白花♂×红花♀
F1 F1
答案:(1)若正交与反交产生的F1的性状表现都与母本相同,则该花色的遗传为细胞质遗传;
若正交与反交产生的F1的性状表现都与母本无关,表现为红花或白花的一种,则该花色的遗传为细胞核遗传。
(2)3红:1白或3白:1红
7、确定亲子代
基本思路:先做亲子假设,再作基因型和表现型分析
例题:果蝇的长翅对残翅是显性,有两管果蝇,甲管果蝇全部为长翅型,乙管果蝇既有长翅型又有残翅型。
这两管果蝇的关系可能是乙为亲本(P),甲为F l,或甲为F1,乙为F2。
(相关基因用F、f表示)。
(1)如乙管为P,则乙管果蝇基因型为:长翅残翅。
甲管(F1)长翔果蝇的基因型为。
(2)如果乙管中果蝇为F2,其长翅类型的基因型为,残翅类型的基因型是。
甲管(F1)中长翅类型的基因型为
(3)如果乙管中两种果蝇均有雌雄个体,则甲、乙两管果蝇的亲子关系是。
如果乙管内两种果蝇各为雌雄一方,则甲、乙两管果蝇的亲子关系是
(4)若采用一次交配实验来鉴别甲、乙两管的世代关系,最佳交配方式是,若,则乙为甲的亲本;若,则甲为乙的亲本。
答案:(1)FF ff Ff;(2)FF和Ff ff Ff;(3).乙管果蝇是甲管果蝇的子代乙管果蝇是甲管果蝇的亲代;
(4)让乙管果蝇中长翅与残翅交配后代全为长翔后代既有长翅,又有残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