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深刻的问题。
《教育的目的》这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了这个问题,引发了我对教育的深刻思考。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教育的目的。
他首先讨论了教育的本质,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道德、体育等方面。
其次,作者还探讨了教育的社会功能,认为教育不仅是培养个人能力,还要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作者还提出了教育的价值观,认为教育应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的目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认为,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只注重学习知识,而忽视了道德、体育等方面的培养。
因此,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健康的人。
其次,教育的目的还包括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现代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而教育就是培养这些人才的重要途径。
因此,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让他们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教育的目的还包括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只注重物质的追求,而忽视了精神的追求。
因此,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通过阅读《教育的目的》,我对教育的目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够更加注重这些方面,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健康的人,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读书笔记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读书笔记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读书笔记: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作为一名教师,读书不仅是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有益补充。
在阅读的过程中,摘抄精彩的语句和段落,并记录下自己的感悟,能够更好地吸收书中的精华,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智慧。
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一、《教育的目的》(怀特海)摘抄:“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
”感悟:这句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不应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应关注他们的个性和全面发展,为他们创造一个能够自由探索和成长的环境。
摘抄:“我们要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
专业知识为他们奠定起步的基础,而文化则像哲学和艺术一样将他们引向深奥高远之境。
”感悟:这让我反思在教学中如何平衡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素养的培养。
不能只注重学科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只有两者兼具,学生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高。
二、《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摘抄:“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感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和特点。
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和方法来对待所有的学生,而应该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摘抄:“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 24 小时。
”感悟:这让我意识到,要想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教学和自我提升,就必须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例如,精心备课,避免课堂上的无效时间;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和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育理念。
三、《爱弥儿》(卢梭)摘抄:“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感悟:这句话让我思考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影响。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尊重他们的天性,遵循自然规律,不过多干预和扭曲他们的发展。
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摘抄

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摘抄Education serves various purposes in society, shaping individuals into knowledgeable and well-rounded members of the community. Education enables individuals to cultivate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fostering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t empowers individuals to make informed decisions and contribute meaningfully to society. 教育在社会中具有多种目的,塑造个体成为知识渊博、全面发展的社区成员。
教育使个人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促进创造力和创新。
它赋予个人做出明智决策和有意义地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力。
Moreover, educa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transmission of culture and values from one generation to the next. By imparting knowledge about history, literature, and the arts, education helps individuals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ir cultural heritage. It instills values such as respect, empathy, and tolerance, fostering a sense of unity and harmony within the community. 此外,教育在将文化和价值观从一代传承到另一代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

怀特海《教育的⽬的》读书笔记☆ [英]怀特海著.庄莲平王⽴中译著.教育的⽬的[M].上海:⽂匯出版社.2012年版茅于轼在该书的序⾔中说道:“思考教育的⽬的,事关我们下⼀代的成功与失败,他们将如何塑造我们这个世界。
这绝不是⼩事。
”“这本由⼀个英国⼈怀特海写的书,讨论教育的⽬的。
读了之后,感到它简直就是专门为当前的中国⼈写的。
书中讨论当然问题对中国⼈⾮常有针对性。
”“我们不能不佩服,怀特海在英国这块⼟地上思考的结果,还能适⽤于千万公⾥之外的中国。
可见世界的历史有其共同性。
”“我国从初等教育到⾼等教育普遍的问题是把⼈当成⼯具来培养,要把⼈塑造成建设社会主义的⼈才。
⼈是为建设服务的,只不过是⼀种⼯具⽽已。
”怀特海在前⾔中说道:“学⽣是有⾎有⾁的⼈,教育的⽬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我发展之路。
”“⽼师也必须有活跃的思想”。
“断然反对灌输⽣硬的知识,反对没有⽕花的使⼈呆滞的思想”。
1⽂化是思想的活动,是对美和⼈类情感的感受。
1零零碎碎的信息或知识对⽂化毫⽆帮助。
如果⼀个⼈仅仅是见多识⼴,那么他在上帝的世界⾥是最⽆⽤且⽆趣的。
1⾃我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智⼒发展。
2怀特海反对训练⼉童思维活动时被“呆滞的思想”(inert idea)所束缚,即“那些仅仅被⼤脑所接受却没有经过实践或验证,或与其他东西进⾏融会贯通的知识”。
因为,“就教育⽽⾔,填鸭式灌输的知识、呆滞的思想不仅没有什么意义,往往极其有害——最⼤的悲哀莫过于最美好的东西遭到了侵蚀。
”“每⼀次对⼈类社会进步举⾜轻重的知识⾰命,都是⼀次对陈腐呆滞思想的⼀种反抗。
但是,由于对⼈类⼼理的可悲的忽视,某些所谓的教育制度⼜重新⽤呆滞的思想来蒙蔽⼈们的眼睛。
”3如果要避免思想上的僵化,就要特别注意两条戒律:(⼀)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科⽬;(⼆)如果要教,就⼀定要教得透彻。
3教授⼤量的科⽬,却只是蜻蜓点⽔地教授⼀点⽪⽑,只会造成⼀些毫不相⼲的知识的被动接受,不能激起任何思想的⽕花。
《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风格与力量,业余与专业

《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风格与力量,业余与专业在《第一章教育的出发点》中,怀特海特别明确指出到风格——对风格的鉴赏。
1.“最后,我们培养所有精神品质中最难得的一点——对风格的鉴赏。
这是一种对风格的感知——一种审美感——对一个可被预见的结果的不由自主地、发自内心地赞美。
艺术的风格,文学的风格,科学的风格,逻辑的风格,实践的风格,文学的风格,科学的风格,逻辑的风格,实践的风格,就有同样的美学特质,即实现和约束。
”(第18页)【阅读感言】风格是什么?是“实现和约束”,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你的教学风格如何?它在努力“实现”什么?又在努力“约束”什么?2.接着,怀特海的论述又回到了教育的功用上来。
“风格,按其最美好的内涵,就是终究获得有教养获得的心智,风格是最有用的东西。
它无处不在。
有风格的管理人员讨厌浪费,有风格的工程师尽可能地减省矿石原料,有风格的工匠更喜欢塑造精美的作品。
风格是人类文明精神道德世界最后的道德归宿。
”(第18页)【阅读感言】这里的“风格”是否与克强总理所谓“工匠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3.但是怀特海又提醒我们不要止于风格。
“在风格之上,知识之上,还有一样模糊的东西,就像希腊众神之上的命运般捉摸不定的东西一样,那就是力量。
风格是力量的构成形式,是对力量的约束。
但是,恐怕达到预期最最目标的力量是最根本的。
首先要达到目标。
不要为你的风格所困扰,而是要去解决你的环境问题,……履行你的职责,或者去完成摆在你面前身边的任何其他任务。
”(第18页)【阅读感言】对于咱们一线教师而言,不要为了模式而模式,也千万别为了风格而风格,毕竟,达成目标才是第一位的。
4.“那么风格能够能够帮助你什么呢?有了风格,你可以避开细枝末节的东西,直达目标,长出而不会生出一些令人不快的插曲;有了风格,你可以达到你的本来面目,而不会是其他东西;有了风格,你实际效果就可以预见你的行为的效果,而远见是胆识神赐予人类的最后礼物;有了风格,你的力量得到强化,因为你的思想不会被一些不相干的事务所打扰,你就能更专心于你的目标。
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

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1这是比较实用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一章。
怀特海主要说的是教育是有周期的,要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方式和课程。
这个概念一定不能机械的去理解。
作者在最后也说“人的内在精神生活是很多串成的网,这些先不回按照统一的标准编织延伸。
”他将这种周期分为:浪漫阶段,广泛认识无序的素材,有所领悟,很兴奋;精确阶段,系统准确的用文法和规则将无序的素材进行分类,形成概念,解释分析出其他的不显而易见的事实;综合运用阶段,用文法和规则去认识更多的事物,与世界互动。
这个周期是不断地循环往复的,大部分时候针对不同的领域相互交织,但在16岁之前最密集发展,并且有一些规律可循。
但是作者又作了提醒:这三个阶段之间不是界限分明的,是相互孕育转化的。
幼儿期的周期是最早的最自然状态下的发展周期,这个周期的难度大大超过以后的一些发展周期,这也说明了教育不必由易到难,也说明了孩子智力的发展不是匀速向上前进的。
幼儿期第一个发展周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口语。
浪漫阶段他认识了解不同的物体和物体间的联系,精确阶段他开始用口语试着向他人描述他的观察,综合运用阶段他理解了语言所代表的事物,用这些简单的概念再去发现周边的世界,并与人进行交流,掌握他人所说的名称、概念、规则。
这个周期结束,孩子会说话,观念可以归类,感知能力更加敏锐了。
幼儿期智力发展中掌握口语的周期的任务是相当艰巨的,但也有着巨大的优势,在于高度的的专注集中,不像后面的周期要受到学校课程教育的碎片化影响。
而且这个周期孩子所取得的每一点成功都会得到充分的鼓励。
关于专注我的看法是,这个周期是孩子开始自主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在他专心的观察,专注地摆动那些在我们成人看来毫无意义的事物时,要尊重他的行为和想法,尽可能少一些打扰、打断,这对他今后的专注度也是有相关意义的。
在八岁以前,关于语言的学习任务和智力发展还会继续上述的循环,一直到八岁左右。
随后渐渐进入到“一种无与伦比的浪漫期,各种概念、事实、关系、故事、历史、可能性和艺术性,以语言声音形状颜色,涌入孩子的生活,激发他们的情感,刺激他们的鉴赏力,激励他们去活动。
《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3篇

《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3篇《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1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宏大而又难解的问题。
身为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读完怀特海的作品后,不禁被深深地触动了。
之前并没有深思过的这个问题,也时常在脑海中盘旋。
所以,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被推行开来的今天,我们更要去考虑教育的目的。
韩愈的《师说》一文将教师的功能定位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几乎成为了我国关于教师的传统认识。
教师教育的目的就是传授圣人的学说,解答疑难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学者,教书往往是无组织的行为,他们对世界对知识的认识很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在传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也带着个性的烙印。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由为少数人服务的、高水准的职业演变成了为公众服务的机构。
教师的职责不再是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因材施教也因为条件的原因几乎得不到实现。
教育的目的是否就因此发生改变呢?怀特海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来促进发育,他更赞扬理智的卓越。
把教育看做生长,就是希望通过教育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地发展,而不是把知识等外在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
苏格拉底早就提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并用瞎子作比来嘲笑当时宣称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进去的所谓智者们。
这就是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去衡量教育。
然而,人们总是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例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出人头地等等,压着孩子朝这类目的努力,否则仿佛生长、教育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
这位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教育家,在看待教育上的两条戒律(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二,“所教科目务须透彻”)时,是抱有置疑的态度的。
他认为在众多的科目中选择一小部分进行教授,会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不连贯的思想概念,会没有任何生命的火花闪烁。
由此可见,教育的功利性是应该被淡化的,应更多地着眼于个体的发展,从人本化角度来考虑,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反对让“校外考试”扼杀了文化的精华。
教育是一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耐心地掌握细节的过程。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教育的目的》:对现代教育的深刻反思
阅读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一书,让我对现代教育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反思。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也让我对现代教育的问题和挑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怀特海在书中提出了“两条教育的戒律”,即“不可教太多的科目”和“所教科目务虚透彻”。
这两条戒律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哲学。
它反对传授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反对学习中刻板地接受而不予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知识概念。
这种思想在当今的教育实践中仍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现代教育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这种教育方式导致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怀特海的思想提醒我们,教育应该是一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创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和应试技能的训练。
此外,怀特海还反对灌输式教学,呼吁教师要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动地位。
他认为,学生的心智是一种永不休止的活动,灵敏、富于接受性、对刺激反应快。
因此,教育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在书中,怀特海还强调了消除学科同生活的隔离和消除学科之间互不联系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的中心应该是生活的一切方面,而不是孤立的学科知识。
这一思想在当今的课程改革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和运用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宏大而又难解的问题。
身为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读完怀特海的作品后,不禁被深深地触动了。
之前并没有深思过的这个问题,也时常在脑海中盘旋。
所以,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被推行开来的今天,我们更要去考虑教育的目的。
韩愈的《师说》一文将教师的功能定位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几乎成为了我国关于教师的传统认识。
教师教育的目的就是传授圣人的学说,解答疑难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学者,教书往往是无组织的行为,他们对世界对知识的认识很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在传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也带着个性的烙印。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由为少数人服务的、高水准的职业演变成了为公众服务的机构。
教师的职责不再是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因材施教也因为条件的原因几乎得不到实现。
教育的目的是否就因此发生改变呢?怀特海认为教育不仅仅是
来促进发育,他更赞扬理智的卓越。
把教育看做生长,就是希望通过教育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地发展,而不是把知识等外在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
苏格拉底早就提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并用瞎子作比来嘲笑当时宣称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进去的所谓智者们。
这就是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去衡量教育。
然而,人们总是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例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出人头地等等,压着孩子朝这类目的努力,否则仿佛生长、教育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
这位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
教育家,在看待教育上的两条戒律(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二,“所教科目务须透彻”)时,是抱有置疑的态度的。
他认为在众多的
科目中选择一小部分进行教授,会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不连贯的思想概念,会没有任何生命的火花闪烁。
由此可见,教育的功利性是应该被淡化的,应更多地着眼于个体的发展,从人本化角度来考虑,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反对让“校外考试”扼杀了文化的精华。
教育是一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耐心地
掌握细节的过程。
不存在一条由灿烂的概括铺成的空中过道通往学问的捷径。
教育的目的到底为何,需要我们在每次的教学过程中去思考;激活学生对一切的感悟和创造,需要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培养和引导。
这样,教学才不会陷入程序化、机械化的僵局,才能始终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