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说课稿

合集下载

2024年《阿房宫赋》第一课时说课标准教案

2024年《阿房宫赋》第一课时说课标准教案

2024年《房宫赋》第一课时说课标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涉及《房宫赋》第一课时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整体感知,重点词汇解析,课文第一、二段详细解读,以及对赋文结构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房宫赋》基本内容,理解其历史背景。

2. 学习并运用重点词汇,提高学生词汇积累和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理解能力,领略古代辞赋魅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第一、二段句式结构和词义理解。

2. 教学重点:重点词汇掌握和运用,以及对课文整体感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秦始皇和房宫历史图片,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兴趣。

a. 学生观察图片,解房宫历史背景。

b. 老师简要介绍秦始皇和房宫史实。

2. 课文整体感知:a. 学生自读课文,解大意。

b. 老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理解。

3. 重点词汇解析:a. 学生预习词汇,查找词义。

b. 老师讲解词汇,引导学生运用。

4. 课文第一、二段详细解读:a. 学生细读课文,分析句式结构。

b. 老师讲解难点,帮助学生理解。

5. 随堂练习:a. 学生完成课内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b. 老师批改并反馈,指导学生改进。

6. 赋文结构分析: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课文第一、二段重点词汇。

2. 黑板右侧:课文结构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下列词汇:峥嵘、崔嵬、绵延、崇山。

b. 翻译课文第一、二段。

c. 分析《房宫赋》结构特点。

2. 答案:a. 峥嵘:高峻;崔嵬:高大;绵延:连绵不断;崇山:高山。

b. (学生自行翻译,老师课后批改)c. 《房宫赋》结构特点:起兴描述议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重点词汇和课文结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历史赋文,如《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阿房宫赋》 说课稿

《阿房宫赋》 说课稿

《阿房宫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阿房宫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赋文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其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从单元编排来看,这篇文章所在的单元以古代散文为主,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散文在叙事、抒情、议论等方面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在教材中的地位上,《阿房宫赋》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语言优美、结构严谨,而且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对于较为复杂的文言文篇章,在理解和欣赏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学生对于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秦朝的兴衰可能认识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补充。

此外,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教学中可以引导他们对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文章铺陈夸张的描写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理解文意。

(2)学习文章的描写手法和结构特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阿房宫赋》教案(5篇)

《阿房宫赋》教案(5篇)

《阿房宫赋》教案(5篇)《阿房宫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借古讽喻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教学课时两课时预习学案1.了解与写作背景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晚唐杰出的诗人。

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之“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以别于“李杜”)。

著作有《樊川文集》(因其别墅在樊川(长安县),故名)。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

唐敬宗荒淫失法,自即位以来大兴土木,广征声色。

文章借秦建阿房宫为题,借古讽今,意在讽喻皇帝借鉴秦亡的历史教训,否则将重蹈其覆辙。

2、了解文体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详细地叙述)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谕之意。

二、赏析学案1、文章题为“阿房宫赋”,都铺陈夸张地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这样写的用意何在?在写作上起何作用?回答提示:第一段:极力描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第二段:极力描写阿房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阿房宫这样的建筑、生活说明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因而残酷剥削、横征暴敛——导致灭亡,就以意在借古讽今,并为下文的议论做好了铺垫。

2、为议论的两段概括主旨,注意体会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回答提示:第三段:秦搜刮虐待百姓导致灭亡(不恤民力导致灭亡)。

第四段:讽喻唐统治者要爱护人民不要重蹈秦的覆辙。

3、课文末出现了四个“后人”,都分别说的是什么人?回答提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后人”暗指唐统治者。

其余第一个“后人”指秦以后的统治者;第二个暗指唐统治者(敬宗李湛);第三个暗指敬宗以后的统治者;第四个暗指唐统治者(敬宗之类)。

4、文末一段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根据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来(二条)。

《阿房宫赋》说课稿(范文模版)

《阿房宫赋》说课稿(范文模版)

《阿房宫赋》说课稿(范文模版)第一篇:《阿房宫赋》说课稿(范文模版)必修二·历史的回声·后人之鉴《阿房宫赋》说课稿一、说教材《阿房宫赋》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第一板块“后人之鉴”的第一篇文章。

本课为晚唐文赋,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

赋讲究铺陈和声韵,而本文不但有华美的语言、和谐的声律,还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古文中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韵文发展史上起到里程碑的作用。

本课在“历史的回声”这个专题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们学习本课应立足当代,寻找历史在当今的意义,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读懂了文本,读活了文本。

二、说学情学生对“赋”有一定的了解,但不深入,读文章也往往只是蜻蜓点水,很难读透文章。

本文无论是从语言本身还是结构意蕴上都有较典型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理解文本时,应让学生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领悟。

三、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①体会赋的特点,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虚词、句式。

②在诵读中抽丝剥茧,逐步把握文中“艺术形象”,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

③引导学生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通过诵读,逐步把握文中“形象”,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教法学法上主要采取诵读法、探究法、读写结合和联想想象法。

诵读法:旨在让学生能在读中再现阿房宫的显性和隐性形象,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由浅入深,逐步深入,读出文本内涵,培养阅读和思考能力。

学习课文内容主要采取“诵读法”,语言学习的规律是模仿,模仿很大成分上要背诵,实践证明背诵确实提高了语言学习的质量。

文言文学习必须强化背诵,这样做是事半功倍的。

背诵时还要指导学生运用意义记诵法,因为高中学生正处于由机械记忆向意义记忆转变的时期,记诵要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教师的示范朗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阿旁宫赋教案及说课稿

阿旁宫赋教案及说课稿

《阿房宫赋》教案及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阿房宫赋》;(2)理解《阿房宫赋》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思想;(3)分析《阿房宫赋》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阿房宫赋》;(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2)认识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阿房宫赋》的字词解释和诗句翻译;2. 分析《阿房宫赋》的艺术特色;3. 领悟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阿房宫赋》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句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 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阿房宫赋》的原文及其注释、译文;2. 相关背景资料,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唐代历史等;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思想;(2)阐述《阿房宫赋》的创作背景;(3)激发学生对《阿房宫赋》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阿房宫赋》,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句的意义;(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比兴手法和象征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阿房宫赋》的艺术特色;(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3)教师点评,总结《阿房宫赋》的艺术特色。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体会诗人的悲愤;(2)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杜甫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阿房宫赋》的艺术特色和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

16-1《阿房宫赋》说课稿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6-1《阿房宫赋》说课稿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古来之赋,此为第一——《阿房宫赋》说课稿说课人:xxx各位老师好,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唐朝杜牧的《阿房宫赋》。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特点及在本单元的地位《阿房宫赋》位于人教版老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人有别”主题。

《阿房宫赋》为晚唐文赋,赋讲究铺陈和声韵,而本文不但有华美的语言、和谐的声律,还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本文在本单元中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本文从文字、结构和意义等各方面来说都是非常值得我们来鉴赏的。

二、说学情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杜牧的诗作,对杜牧其人及其作品的讽谏风格已有初步了解。

然而本赋篇幅较长,学生阅读能力尚浅,难以深刻理解赋文“铺采摛文”的写作艺术。

通过诵读吟咏、教师点拨,把握本赋的语言风格。

二、说目标(一)教学目标1.了解赋的特点,学习文中形象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

2.培养学生疏理文章结构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

4.本文打算用3个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

(二)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2.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能动性来分析本文的结构层次,通过分析活动而提高布局谋篇的能力。

三、说方法(一)教法:主要采取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协助。

(二)学法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四、说设计生活就是这样,平淡而真实,虽然有时候觉得无聊,但仔细想想,也挺有意思的,不惧未来,珍惜当下,努力奋斗。

西安卫视正在策划一档电视节目——话说“阿房”。

旨在结合杜牧的《阿房宫赋》,从不同角度评价阿房宫,发掘其历史文化内涵与价值。

作为一个团体的学生,接到了相关任务,要求分组完成以下任务。

(把学生分为皇帝组、宫人农夫组、杜牧组、观众评价组和诵读组5个小组)生活就是这样,平淡而真实,虽然有时候觉得无聊,但仔细想想,也挺有意思的,不惧未来,珍惜当下,努力奋斗。

《阿房宫赋》教案范文5篇

《阿房宫赋》教案范文5篇

《阿房宫赋》教案《阿房宫赋》教案范文5篇《阿房宫赋》教案篇1【教学目的】1.学习理解本文“文赋”的文体特点及所运用的“赋”的表现手法;2.学习借鉴本文借古讽今,叙议结合的构思和写作特点;3.积累掌握“一”“爱”“取”“毕”“辞”“独”“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4.背诵课文。

【探海导航】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学习时,可参照课文注解和查找资料,先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加深对这篇赋讽喻现实的思想意义的认识;通过对本文赋体特点的认识将这篇“赋”和本单元学过的其他三篇“古文”作一些比较,掌握赋在描写、叙事、议论等方面的铺陈排比、想象夸张、正反述说的特点,为熟读背诵打下基础。

本文在写作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如炼字的精当、详略的适宜、比拟的写法,用韵、不堆砌典故等,要结合字词的理解和句法的分析,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词语方面要重点辨析一、爱、取、族、霁、杳、妍、焉、而、夫等的意义和用法。

认真做一做后面的跟踪试题。

【思路结构】文章的主旨在于借古讽今。

作者要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秦王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的最高统治者发出警告。

因此,作者一开始先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极写阿房宫的非凡气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接着写阿房宫里的望皇帝幸临的美人和弃掷逶迤的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下文的议论设下埋伏。

作完了这些必要的叙述和描写后,再由描写转为议论,指出阿房宫兴建及秦人奢淫的生活与秦国灭亡的内在因果关系,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

最后再以慨叹作结,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朝统治者发生警告。

结构图:原因第一段(叙):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建筑第二段(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结果 ------第三段(议):失掉民心,迅速灭亡借鉴 ------ 第四段(议):爱民保国,免踏覆辙【疑难指津】本文在描写和议论中是如何运用“赋”的表现手法的?所谓赋的表现手法就是铺陈排比,言尽意致。

《阿房宫赋》第一课时说课稿

《阿房宫赋》第一课时说课稿

《阿房宫赋》第一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阿房宫赋》本课为晚唐文赋,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

赋讲究铺陈和声韵,而本文不但有华美的语言、和谐的声律,还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古文中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韵文发展史上起到里程碑的作用。

我们学习本课应立足当代,寻找历史在当今的意义,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读懂了文本,读活了文本。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及“三维目标”教学设计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1)了解赋的特点,学习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

(2)通过诵读、研讨,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的含义,词类活用及特殊文言句式;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学完课文后要求背诵全文。

(3)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以浪费为耻,引以自戒。

3.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文言字词句知识及背诵。

教学难点是:本文借古讽今的写法。

二、说教法、学法1.说教法在本课教学中,我准备主要运用引导法、点拨法。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背诵时指导学生运用意义记诵法,因为高中学生正处于由机械记忆向意义记忆转变的时期,记诵要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

在学生研讨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点拨。

2.说学法《阿房宫赋》是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发现法。

采用诵读法主要因为本文是篇韵文,同时要求背诵;用讨论法是为了培养学生探讨学问的好习惯,这是练习思维能力的最佳方式;用发现法是来训练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由秦始皇统一天下,成为千古一帝,而秦朝却只历经两代,迅速灭亡说起来探究秦朝速亡的原因,引出杜牧的文章。

2.介绍本文文体特点及古今赋的区别。

因为学生对“赋”这种文体初次接触,而“赋”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古今含义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房宫赋说课稿
济宁市实验中学顾广丽
一、教材分析
《阿房宫赋》是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四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

《阿房宫赋》是古文中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本单元中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教学中应更多的侧重于对课文的读和对文中形象的把握。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赋”有一定的了解,但不深入,读文章也往往只是蜻蜓点水,很难读透文章。

本文无论是从语言本身还是结构意蕴上都有较典型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理解文本时,应让学生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领悟。

三、教学目标
1、体会赋的特点,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虚词、句式。

2、在诵读中抽丝剥茧,逐步把握文中“艺术形象”,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

3、引导学生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逐步把握文中“形象”,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四、说教法
主要采取诵读法、探究法、读写结合和联想想象法。

诵读法:旨在让学生能在读中再现阿房宫的显性和隐性形象,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由浅入深,逐步深入,读出文本内涵,培养阅读和思考能力。

读写结合:旨在让学生把读和写的过程中让阿房宫的形象更鲜明易见。

联想法:练习思维的发散,有助于学生开拓思维空间,为创造思维打下基础。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以胡曾的《咏史·阿房宫》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咏史·阿房宫
胡曾
新建阿房壁未干,沛公兵已入长安。

帝王苦竭生灵力,大业沙崩固不难。

2、检查学生预习
包括字音和重点字、词、句,对于本文的文言知识教学,不宜刻意强化,主要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掌握。

3、解文体
让学生结合《赤壁赋》谈谈对“赋”这种文体及其特点的理解。

明确:刘勰《文心雕龙》:“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旨在让学生掌握赋的特点,更好的结合该点理解、把握文本。

4、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根据赋“体物写志”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该文写了何物?如何写的?写了何志?如何一步步彰显主旨的?
明确:体物——阿房宫;写志——“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其它两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旨在让学生先做初步思考,在其它环节中进一步明确。

5、在诵读与探究中把握阿房宫的艺术形象
(1)反复诵读,体会赋文特征,初步感知阿房宫的形象。

让学生带着两个问题反复读课文:怎么读?要读出什么?体会文中铺叙、夸张、渲染等手法在形象表现上的语言效果和语意效果。

最后齐读全文,读出文字间阿房宫的特点,读出气势,读出赋文一路铺排的效果。

(2)把阿房宫读“大”
该环节重在让学生在读中想,在想中读。

结合文句,走进阿房宫,进行朗读竞赛,看谁能更生动形象地读出阿房宫的“大”——规模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奢华之极。

如:读“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六日”时就要体会到“覆压”“隔离”两组动词带给人的窒息和震撼感,充分想象数量词“三百余里”“六日”体现出的阿房宫的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广袤和遮天蔽日的高耸。

读“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时,想象其耀眼的光芒和金玉遍地、俯拾即是的奢侈场景,体会到面对此情此景内心的震颤和无形的不安。

(3)把阿房宫读“小”
该环节重在让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让学生读文中的精妙之处,有针对性的选取典型场景扩写语句然后阅读交流,从“小”处看阿房宫,以小见大,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小处尚且如此,整个宫殿更是不言而喻的了。

如:“渭流涨腻,弃脂水也”可以尝试从宫女们如何早早起来梳妆,怎样一遍遍画眉上妆,如何彼此比对,反复修改妆容,不厌其烦修饰打扮等方面入手,在扩写中看到阿房宫内生活的华贵奢侈。

(4)把阿房宫读“活”
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思考:这阿房宫的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让学生明确写宫殿实则是写人,阿房宫越是奢华,秦始皇就越显残暴,文章在写阿房宫,其实是在写一个大起宫殿、荒淫奢侈、鱼肉百姓的秦始皇的形象。

6、合作探究,明察文中之志
(1)读第三、四段,思考讨论:一个是奢华至极的阿房宫,一个是暴虐至极的秦始皇,最终结果又如何呢?从中又得到了怎样的教训呢?
学生课文,讨论交流后明确:
奢极(物)可怜焦土
惨极教训之沉痛
暴极(人)族灭
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结合背景,合作探究:如何理解最后一句中的“哀”和“鉴”字?
明确:这里的“哀”,不仅是悲哀更多的时哀叹,并不是指同情残暴的统治被灭亡,而是指本可以不灭亡,但由于不爱惜人民而遭到灭亡的历史教训令人沉痛。

“鉴”字是要统治者借古鉴今,避免重蹈覆辙。

(3)总结归纳,明察文中之志:借古讽今、借古鉴今
7、再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文章的魅力。

8、拓展延伸
联系现实,如哈药六厂的皇宫工厂,村官开会豪车云集,抽天价烟、戴天价表的领导,此起彼伏的豪华办公楼等等事件,让学生谈谈如何以史为鉴,惠政于民。

该环节旨在让文章散发出特有的时代气息,在现实背景中深化文章主旨。

板书设计:
阿房宫赋
杜牧
形象意义
阿房宫(物)借古讽今
秦始皇(人)借古鉴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