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意识研究纲要_赵宗金

合集下载

中国海洋文化史

中国海洋文化史
政策史、军事史为主,“思想”研究较少
海洋意识和海权观念
海防思想史反映的海权观与海洋意识
陈尚胜《明初海防与郑和下西洋》-《南开学报》1985(5); 时平《元明时期的海权观念与郑和下西洋》-《郑和研究》1988年 (7); 王家俭《魏默深的海权思想》-《清史研究论薮》文史哲出版社, 1994年;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史》(戚其章)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 《清代前期海防:思想与制度》(王宏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2年; 《中国海疆通史》(张炜等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明朝中期的海防思想研究》(易泽阳)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 《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王宏斌)商务印书馆,2005年
南海神庙文献汇辑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广州出版社2008海疆文獻初編海疆文献初编沿海形势及海防编委会编知识产权出版社一二三辑共61册明姚虞岭海舆图清佚名清初海疆图说清陈伦炯天下沿海形势录清朱逢甲沿海形势论清严如煜沿海碉堡说清华世芳沿海形势论清华湛恩沿海形势考英国金约翰辑海道图说山东海疆图说明黄衷海语明佚名海道经清吕调元校东南洋针路清齐召南海道编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川渎海道清郭起元吴中江海形势说皇朝经世文编清朱正元福建沿海图说嘉靖海道经佚名海运则例附供祀记清龚柴中国海岛考略清姚棻虾夷纪略等等
时平
《郑和时代的中国海权》晨光出版社 , 2005; 《中国航海文化论坛》第1辑,海洋出版社 , 2011;(主编) 《中国民间海洋信仰与祭海文化研究》海洋出版 社 , 2011;(主编) 《中国民间海洋信仰研究》海洋出版社 , 2013; (主编)
中国海洋文化史
海洋意识 海权观念
南海神庙:广州市黄埔区庙头村(旧称扶胥村)
還有一座在西關大觀河德興橋附近(今廣州酒家北側)

舟山市海岛居民海洋意识现状调查——以蚂蚁岛、登步岛为例

舟山市海岛居民海洋意识现状调查——以蚂蚁岛、登步岛为例
洋成为我国积极发展的重要方向,提升国民海洋 意识是实现这一
2 海洋 意识调查统计结果
2 . 1 受访者基本信息统计结果
目 标的思想基础。 二是 从 样本区域来看 , 舟山市地处我 国东南沿海 ,
从表 1 可知 , 此次问卷调查的受访者中,年龄段 3 1—5 5 岁 之间居多,占全部样本的 5 1 . 4 1 %, 其次是 3 0 岁 以下和 5 6 岁 以上 分别占 全部样本 的 2 5 . 1 9 %、2 3 . 4 %。籍贯所在地一项 。本地人 口 占7 1 . 7 2 %,外来人 口占 2 8 . : z 8 %。直接 从事海洋相关 产业 占全部 样本的 3 5 . 9 9 %。从 中可以看出 , 此次受访者各年龄段分布较 为均 匀, 能较好地反 映各个层面的基本情况。在实际调查活动 中, 直
对海洋知识 的 了 解度 、对海 洋意识的认可度与参与度三方面展开调查 ,客观 阐述舟 山市海岛 居 民的海洋意识现 状 , 提 出以
政府 引导为激励 、以学校教 育为 支撑、以广泛 宣传为抓手 、以浓厚 文化 为依 托的提升策略 ,建构完善的海 洋意识培养体意识 ;培养体 系
信息这方面,直接从事涉海工作的人员 、本地人和 中青年的关注 程度高于其 它组 。主要原 因是现实需要和地域 因素影响差异 。 关 于所关 注 的海 洋信 息 内容 ,海 洋 环境 与资 源 问题 最受
[ 收稿 日期 ] 2 0 1 7 - 0 8 — 2 0 【 基金项 目 】 校级项 目:浙江海洋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项 目 ( x j 2 0 1 5 8 8) 。 【 作者简介 】 刘佳怡 ( 1 9 9 5 一 ),女 ,汉语言文学本科生 。 [ 通讯作者 】 华海坤 ( 1 9 8 l ~ ),男 ,副教授 ,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 、海洋 文化和海 洋意识教育。

我国海洋社会学研究的新进展——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海洋社会学论坛综述

我国海洋社会学研究的新进展——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海洋社会学论坛综述
委员会章 程》 草 案 ) 订 的情 况 和专 业 委员 会理 事 ( 修
推选 的原 则和 过程 。之后 , 据上述章 程 , 依 会员 代表 大会和理 事会议 提 出并 通过 了第一届海 洋社会 学专 业 委员会 人员 名单 。崔风教授 当选 为海洋社会 学专 业委员会第 一届 理 事 长 , 中央 财经 大 学杨 敏 教授 等 9位学者 当选 为第一届 副理事 长 。来 自中 央财经 大 学 、 门大 学 、 开大 学 、 厦 南 河海 大学 、 安徽 师范 大学 、
期 的到来 , 味着 中 国社会 学 理论 建 设 开始 跳 出西 意
方 社会学研 究 的范 式 , 因此 , 当记人 海洋社会 学发 应
展 的史册 。范英教 授 指 出 , 国 海洋 社会 学 专业 委 我
回顾 了 2 0 年 西 安 中国社 会 学 年会 以来 海洋 社 会 09
学专业委 员会 筹备 的情况 , 绍 了《 洋社会学 专业 介 海
第一届 海洋社 会学 论 坛 的主 题是 “ 海洋 开 发与
作 者简 介 : 宗 金 (99 )男 , 赵 17 一 , 山东 莒 南 人 , 师 , 事 海 洋社 会 学 研 究 。 讲 从

2 ・ 0
社会 变迁 ” 围绕该 主题共 收到论 文 2 , 5篇 , 有数 位 另
对 象 的主要层 次 。
的3 2位学 者 当选 为第一届理 事 。 科学 史 家库 恩指 出 , 术共 同体 的形成 是科 学 学 进 步的重要标 志 。海 洋社会 学 专 业 委员 会 的成立 , 标志着 海洋社会 学 领域 科学 共 同体 的形 成 , 因而 具
国 内开展 海 洋社 会学 研究 已有 近 l 0年 的时 间
了, 随着 对海洋 社会学 基本学科 属性认识 的深入 , 以 及对海洋 社会学 具 体 问题研 究 的广泛 开 展 , 海洋 社 会 学研究 的队伍也 日益 发展 和 壮大 。在 此 背景 下 。

海洋文化与海洋意识的关系研究

海洋文化与海洋意识的关系研究

学报社会科学版海洋文化与海洋意识的关系研究倡赵宗金(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山东青岛266100)摘 要:海洋意识是公众对海洋的自然规律、战略价值和作用的反映和认识,是特定历史时期人海关系观念的综合表现。

海洋文化是人类直接和间接地以海洋资源和环境为条件创造的文化。

这两个概念的背后,蕴含了当代的历史境况和时代精神的契合关系。

有效地把握两者的关系,既有助于推进海洋文化和海洋意识的研究,也有助于丰富海洋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

海洋世纪的时代状况构成了两者的共同背景,为海洋文化研究及海洋意识普及提供了依据。

对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分析,受概念理解多元化分歧的影响,也受当代海洋文化实践活动复杂性的影响。

总体上看,两者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作为人海关系认知的海洋意识够成了海洋文化的要素;基于民族文化传统构建的现代海洋意识是海洋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海洋价值观是海洋意识与海洋文化的共同核心。

关键词:海洋意识;海洋文化;海洋世纪中图分类号:C91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5X(2013)05‐0013‐05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海洋意识一词在日常语言和学术文献中使用的频率也越来越多,海洋文化的研究也日益成为海洋社会学科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海洋意识与海洋文化的研究存在诸多交叉,从事海洋文化研究的学者也大都论及海洋意识问题。

事实上,这两个概念的背后,蕴含了当代的历史境况和时代精神的契合关系。

有效地把握两者的关系,一方面有助于推进海洋文化和海洋意识的研究,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进一步廓清海洋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对于自觉地进行现代海洋文化和海洋意识的建构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海洋文化与海洋意识的界定(一)关于海洋意识内涵的理解及其特征海洋意识是公众对海洋的自然规律、战略价值和作用的反映和认识,是特定历史时期人海关系观念的综合表现。

目前关于海洋意识的研究基本状况如下:第一,“海洋意识”出现的频率较高,研究内容较分散。

从资源的角度看日本的太平洋战争

从资源的角度看日本的太平洋战争

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2018年卷总第6期第 117 ~124 页©SSAP,2018从资源的角度看曰本的太平洋战争董学荣王书明赵宗金*摘要:太平洋战争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日本空袭美国珍 珠港,拉开了此次大战的序幕。

日本作为面积不大的岛国,在国内资源极 为短缺的情况下,发动了太平洋战争。

本文从资源的角度对日本为何发动 太平洋战争进行分析。

本人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受制于资源的不足,以滚雪 球的方式对外扩张,实施“以战养战”的策略来增加后备力量,也由于日 美关系的恶化以及对自身资源匮乏的忧患意识。

在战争期间实施“南进”战略,攻占了东南亚,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掠夺了当地的资源。

关键词:曰本太平洋战争资源环境日本于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时间)凌晨,空袭了美国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拉开了太平洋战争戏剧性的一幕。

在20世纪30年代初 期,日本的国土面积不及中国东北的1/3,人口不到7000万,国家资源也 很稀缺。

可是作为一个面积不大的岛国,日本为何冒“举国玉碎”之险,—“东方直布 在海上(海军)空袭珍珠港,在陆上(陆军)占领马来亚—罗陀”的新加坡,发动太平洋战争。

本文从资源及对环境影响的角度重新*董学荣,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2015级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社会学;王书 明,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社会学、海洋 社会学;赵宗金,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海洋社 会学与社会心理学。

118 |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2018年卷总第6期)解读这次战争的起因与影响。

一从资源的角度来分析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原因太平洋战争历时三年零八个月,涉及37个国家,波及15亿人口。

作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重要的一部分,直到1945年9月日本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厘清这一时期日本的资源状况与太平洋战争的关系,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一)曰本实施“以战养战”的策略单从日本自身国力来说,经不起这么长时间的资源消耗,毛泽东曾经 说过:“日本国度比较地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 长期的战争。

人海关系与现代海洋意识建构

人海关系与现代海洋意识建构

人 海 关 系 与 现 代 海 洋 意 识 建 构
赵 宗金
( 国海洋大学 法政学 院, 中 山东 青 岛 2 6 0 ) 6 1 0
摘 要 : 海 关 系 是 海 洋 意 识 的核 心 , 洋 意 识是 人 们 对 人 海 关 系 的 自觉 意 识 , 人 在 社 会 活 动 中 涉 海 行 为 的 人 海 是 自我 反 映 。 当前 国 内外 关 于 人 海 关 系 与 现代 海 洋 意 识 的 理 论 建构 较 少 , 众 现代 海 洋 意 识 淡 漠 。 研 究 对 人 海 关 系 公 及 对 应 的海 洋 意 识 进 行 了历 史 梳 理 , 在 此 基 础 分 析 了人 海 关 系 的 几 种基 本 理 念 , 出新 生 态 伦 理 学 指 导 下 的 海 并 提
《 国海 洋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中 (
J OURNAI OF OCEA N NI U VERS TY I OF CHI NA ( ca ce c s Ed to So i lS i n e iin)
21 0 1年 第 1期
N0 .1 2O . l1
型 。人 海关 系也是 海岸 带可 持续 发展 的核 心 。从 更 为一 般 的人类 活动 方 式 进 行 分 析 , 海关 系 即人 类 人
与海 洋之 间 的关系 , 人 类活 动 与海洋 相互 作用 、 即 相 互影 响 的关系 , 以及 以 海 洋 为 背 景 的 人 与 人 之 间 的
关系。
从 人 类 活 动 的构 成方 式 进 行 的人 海 关 系 分析 ,
还可 以 区分 为几 个 层 次 , 宏 观 到微 观 或 者 说从 构 从
成 的 规 模 角 度 , 以 区 分 为 以下 几 个 类 型 : 可 l 人 的 活 动 与 海 洋 的 关 系 。 主 要 涉 及 人 类 活 动 、 与海洋 、 岸 带之 间 的相互 影 响 , 海 以及 这 种 影 响 的后 果 。人 类 活 动 对 海 洋 、 岸 带 的 影 响 主 要 包 括 海 洋 海 资 源 开 发 利 用 、 洋 污 染 和 环 境 破 坏 、 洋 与 海 岸 带 海 海

01章海洋防污染与环境保护

01章海洋防污染与环境保护
1.1环境、海洋环境、海洋污染 环境的定义:以人为主体,相对于人类其周围存在的一切 自然的、社会的事物及其变化和表征的整体。 解决环境的根本必须从产生环境的根源入手,即资源 的开发过程、技术、手段、方法、思想等方面和角度入 手。 人口、工业、发展、开发是否等于污染?
第一节、环境、海洋环境、海洋污染
森林砍伐或其他因素的毁林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世界热带雨林仅占据地球陆地面积的6%, 却至少拥有地球物种数的一半以上,估 计在500万~3000万种之间。 森林和林地还起着调节气候、水土保持 和资源蓄存的作用。 热带森林过去曾有15亿~16亿公顷,目 前只剩下约9亿公顷了。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有关网站和期刊 /zh/law/sea/(联合国与海洋) /soa/index.htm(国家海洋局) /(海洋信息网) /(国家海事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局) /(国际海事组织) /大连海事大学国际海事公约研究中心 /(中国海洋学会) /article.php?id=86(海洋出版社) 海洋环境科学 海洋通报 海洋学报 海洋科学
海洋防污染与环境保护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六、各种海洋环境灾害及海洋环境生态破坏现状
海洋气候灾害 海岸带地质灾害 海洋生态灾害 人为原因导致的海洋环境灾害 有机质和营养盐对海洋的污染及其危害、石油对海 洋污染及其危害、有机化合物对海洋的污染及其危害、重 金属对海洋的污染及其危害、放射性污染及其危害、热废 水对海洋的污染及其危害、固体废弃物 6.5 海洋环境生态破坏现状 生物资源的退化、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海洋 生物多样性的锐减、其它生态破坏 6.1 6.2 6.3 6.4
第一节、环境、海洋环境、海洋污染

海洋科学中的海洋环境和自然资源研究

海洋科学中的海洋环境和自然资源研究

海洋科学中的海洋环境和自然资源研究海洋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地理、气象、气候、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领域。

其中,海洋环境和自然资源研究是海洋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海洋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研究。

海洋环境的研究是海洋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环境是指海洋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所组成的综合体系,涵盖了海洋水文、气象、地质、生物等多个方面。

海洋环境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影响到海洋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因此,研究海洋环境的变化和规律是海洋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在海洋环境的研究中,海洋水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海洋水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海洋中的水体,包括海洋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属性。

其中,温度、盐度、密度等是海洋水文研究的重要参数。

通过对这些参数的观测和分析,可以了解海洋水体的变化和规律,进而研究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演化和变化规律。

同时,海洋水文研究也对海洋工程和航运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海洋水文,海洋气象也是海洋环境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海洋气象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海洋中的气象现象,包括风、波、云等。

海洋气象的研究对于海洋环境和航运安全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例如,研究海洋风场和波浪特征可以为渔业、航运等提供准确的气象预报数据,降低风险和损失。

海洋自然资源是海洋科学中另一个关键的研究领域。

海洋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海洋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

海洋自然资源的研究对于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涉及到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等方面。

在海洋生物资源方面,海洋中生物的种类非常丰富,包括各种鱼类、无脊椎动物、海草、珊瑚等。

这些生物资源不仅可以作为食品和药物,还可以用于化妆品、生物燃料等领域。

因此,研究海洋生物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是海洋科学中非常重要的方向。

在矿产和能源资源方面,海洋中也存在着许多宝贵的资源,如油气、硫化物、锰结核等。

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中国海洋大学学报6(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OCE AN U NIVE RSIT Y OF CH INA(Social Sciences E dition)2011年第5期N O.5.2011海洋环境意识研究纲要*赵宗金(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山东青岛266100)摘要:海洋环境意识是环境意识在海洋空间领域的表征,是人类对海洋空间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意识;既包括人类对海洋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态度,也包括人类对海洋社会环境的自我觉知状态。

海洋环境意识研究是当代环境意识研究分化和海洋意识研究变迁两者汇流的结果。

海洋环境意识存在特定的结构,包括海洋环境经验、海洋环境感知、海洋环境情感、海洋环境意向等部分;还存在一般海洋环境意识和特殊海洋环境意识的区别;并且表现在个体海洋环境意识、公众海洋环境意识和组织海洋环境意识三种主体形式。

海洋环境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离出客体特征和主体特征的影响。

可以从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两个角度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公众海洋环境意识。

关键词:环境意识;海洋意识;海洋环境意识中图分类号:P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5X(2011)05-0001-05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活动能力的增强,占据地球大部分表面积的海洋既构成了自然环境的主要部分,也日益成为社会环境的重要内容。

海洋社会概念的提出,[1](P133-136)以及海洋社会学研究的兴起[2](P1-3)表明人们在海洋空间日益成为人类活动领域的自我认知,客观上也表明了海洋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讲,海洋环境意识就是指人类对海洋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人类对自身与海洋关系的认识和态度;也就是人类对自然海洋和海洋社会的自我觉知状态。

海洋环境意识研究有两个直接来源,一是环境意识研究的范围扩展,一是传统海洋意识观念的现代变迁。

随着各国海洋开发战略的实施,两个研究领域在海洋领域的环境问题研究上实现了汇流。

一、环境意识研究的分化环境意识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空间和生存条件的自我觉知。

人类的环境意识具有多层次的结构特征。

其构成要素大体包括环境认识观、环境价值观、环境伦理观、环境法制观和环境保护行为等方面,[3](P545-548)分别考察环境存在、环境价值、人地关系、社会秩序和环境实践等问题。

从环境意识动态分析部分则主要考察个体、群体、组织中的环境意识差异和变迁。

在环境运动方兴未艾的时代背景下,在城市知识分子的环境启蒙、环境非政府组织的环境保护行动以及基层民众的申诉和抗议行动的影响下,公众与各类社会组织的环境意识水平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4](P24-29)环境意识所指涉的环境范围也日益扩大和细致。

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就是人类海洋环境意识水平的提高。

近几年来,人们对海洋问题开始普遍地关注,对海洋环境事件和海洋环境问题的认知水平发生着巨变。

已经由原来的自发的环境意识水平逐渐向自觉地环境意识水平过渡。

从观念变迁的角度看,海洋环境意识作为主导的环境意识类别,远远落后于陆地环境意识,这与人类认知和改造自然的历史进程是相匹配的。

大部分沿海国家及其公众与社会组织对环境问题的关注都是从陆地环境问题起步的。

从整个海洋文明发展的历史阶段看,海洋文明的发展也滞后于陆地文明的发展。

现代海洋环境意识和海洋文明观念起始于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革命,起始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海洋开发和利用技术的进步。

当然,也是对这种技术进步带来的海洋破坏、人海关系恶化的自我调适。

此外,随着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海洋环境相关的概念在日常语言和学术文献中使用的频率也越来1*收稿日期:2011-06-12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海洋意识及其建构研究0(11CS H034)作者简介:赵宗金(1979-),男,山东莒南人,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海洋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研究。

越高。

国家海洋战略的实施也极大地促进了海洋环境意识水平的提高。

与之对应的政策实施、舆论宣传、教育引导也为公众海洋环境意识水平的提高和实现公众认同提供了重要基础。

生态保护、陆源污染、海岸侵蚀、滩涂湿地丧失、物种多样性等词汇日渐由科学术语、政策用语、官方话语等转化为公众的常用词汇。

二、海洋意识研究的变迁海洋意识是个体、公众和各类社会组织对海洋的自然规律、战略价值和作用的反映和认识,是特定历史时期人海关系观念的综合表现。

[5](P25-30)近些年来,/海洋意识0一词的使用频率也开始大幅提高。

¹然而,其中大部分文章是以新闻形式在报纸上发布的,有关概念表述均为描述性定义。

而且从目前的公共政策和公众观念的构成看,关于海洋意识的直接表述大多与海洋认知及海权问题联系在一起,主要集中在海权与海洋国土观念问题上,包括海权与国家的关系,[6](P224-227)古代及当代的海洋国土观念[7](P89-94)以及海洋意识教育的问题与对策[8](P8-20)等。

当然,把海洋意识等同于海权意识和海洋国土观念有其深刻的背景。

1994年5联合国海洋法公约6生效之后,各个海洋国家的海洋国土观念都空前高涨,并大力圈海占域。

我国是一个海岸线较长的国家,有着广袤海洋国土,目前大面积的海域与相邻国家存在纠纷;面临着维护海洋权益的艰巨任务,尤其是在东海和南海两个海域斗争尤其引人瞩目。

[9](P51-55)在这种情况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优先发展海权成为我国海洋强国方略的基本原则,这种观念也成为公众和社会组织自发的或认同的海洋意识内容。

事实上,海洋意识不仅仅包括海洋权益观念,还包括海洋环境意识和海洋资源意识等。

º海洋权益意识强调的是国土观念基础上的海洋意识,海洋资源意识强调的是对海洋作为人类开发利用对象的特征的认识,海洋环境意识则更强调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强调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主动认知和调适过程。

所以,这种把海洋意识理解为海权意识和海洋国土观念的判断,其出发点是国家观念或政治观念,是海洋空间领域内特定政治意识的表现,虽然很重要,但它是一种狭义理解的海洋意识;其表达的是国家的理念和政治的诉求,是海洋意识一般定义的特例。

海洋环境意识是海洋意识的应有之义。

当前人们的海洋环境意识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并且从两个层面上形成了对海洋环境意识的理解。

一个是海洋环境保护意识,一个是海洋环境文明意识;两者迥然不同,但又存在密切的关系。

前者是对海洋环境事件的认知、情感和意向态度,后者则是对海洋空间、海洋社会的理想设定。

前者强调人类在现实生存条件恶化背景下的自我认知,后者则提供了自我认知基础上的调适标准和价值目标。

在海洋环境意识的构成中,两种理解同时存在,共同体现了人们对于海洋环境现状与未来的认知和思考。

三、海洋环境意识的构成海洋环境意识是环境意识在海洋空间领域的表征,是人类涉海行为的自我认知,是人类对海洋空间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意识。

(一)海洋环境意识的内容构成从意识内容构成的角度看,海洋环境意识存在特定的结构,包括海洋环境经验、海洋环境感知、海洋环境情感、海洋环境意向等部分。

海洋环境经验。

按照信息加工论对经验的理解,海洋环境经验应该包括对海洋环境事件、群体、组织、科学及有关问题的知识和记忆,通常以海洋知识的形式表现出来。

Steel(2005)通过研究美国人的海洋知识水平,分析了美国成人的海洋意识状况。

[10](P97-114)他的研究发现,生活在海岸带地区的居民对于海洋及海岸带政策有较高水平的意识水平,对于海洋和海岸带管理的有关术语更加熟悉,在关于海洋事件的测验中得分更高。

该研究清晰的表明了海洋意识问题上居住环境因素的影响,为海洋意识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海洋环境感知。

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是两个相互关联的心理过程,指的从环境刺激到形成认知表征的心理过程;或者说,指的是个体对环境刺激进行认知评价的过程。

海洋环境感知指的就是,个体或群体对于海洋环境刺激(海洋环境现象、事件和问题等)的认知表征过程。

按照感知对象的特征,海洋环境感知可以分为海洋自然环境的感知和海洋社会事件的感知。

Ang ela Falciato re(2000)等研究者曾分析了海藻进行的环境信号知觉,发现特定机体变量发生变化是海藻知觉环境刺激的方式。

[11](P2363-2366)2¹º近些年来,社会各界对于海洋意识的普遍关注开始出现,/海洋意识0一词的使用频率开始大幅提高。

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表明,截至2011年4月底以/海洋意识0为题名的论文共有100余篇。

有学者对公众的海洋意识体系进行了体系划分,认为海洋意识体系应该包括5个层面的主观意识和4个宏观层面的意识构建领域。

认为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指的是相对于陆地和空中资源,针对海洋环境中的资源意识和环境生态保护意识。

参见李珊等.中国公众海洋意识体系初探)))基于大连7#16油管爆炸事件网民意见的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91-94.该研究表明,人类可以通过观察海藻的机体变化来对环境进行知觉预测。

这是个典型的海洋自然环境感知的案例。

从感知的主体角度看,人类的海洋环境感知可以分为个体水平的和群体水平的海洋环境感知。

个体的海洋环境感知从信息的输入、过滤、编码到形成知觉,过程非常复杂涉及广泛的心理和生理系统。

群体的海洋环境感知则涉及更为广泛的社会心理机制。

海洋环境情感。

海洋环境情感主要涉及与海洋环境有关的情绪和情感体验过程。

Kaplan(1995)的研究表明,海洋环境能够提供距离感。

[12](P169-182)这使得海洋环境成为典型的复愈性环境(Restorativ e Enviro nm ent),»和大山、河流湖泊、森林、牧场这些安静惬意的自然场所一样,能够通过距离感,使得个体离开日常生活环境,避开需要使用定向注意的事物,使注意恢复成为可能。

除了环境复愈理论之外,亲环境行为、休闲行为等研究领域也都与海洋环境情感问题相关联。

海洋环境意向。

意向是指人们针对某一事物的内部活动,表现为人们的欲望、愿望、希望、谋虑等行为反应倾向。

所以,海洋环境意向指的是与海洋环境有关的行为参与倾向。

具体包括海洋环境上的志愿行为倾向、环境关心倾向等问题。

涉及到海洋环境问题的表达和沟通过程时,可以使用意向分析的技术[13](P113-117)对海洋环境意向沟通过程进行语言分析。

海洋环境感知、海洋环境情感和海洋环境意向共同构成了海洋环境态度的内容。

所以,简单的讲,海洋环境意识的内容结构包括海洋环境经验和海洋环境态度两个方面。

(二)海洋环境意识的其他分类从意识对象特征的角度看,海洋环境意识存在一般海洋环境意识和特殊海洋环境意识的区别。

一般海洋环境观念是对海洋环境的一般性认识,是无差别的人类共识,强调人们在对海洋环境现象和事件进行感知、注意、表象和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时的共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