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作业

合集下载

北语22秋《文学概论》作业1-学习答案

北语22秋《文学概论》作业1-学习答案

北语22秋《文学概论》作业1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3 道试题,共 15 分)
1.文学欣赏过程中,欣赏主体多种心理机能里最活跃的因素是___
[A.选项]想象
[B.选项]思维
[C.选项]情感
[D.选项]理智
本题参考选择是:A
2.叙事的三个层面是()
[A.选项]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和叙述动作
[B.选项]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和叙述标记
[C.选项]故事、人物和结构
[D.选项]事件、情节和情景
本题参考选择是:A
3.现代派艺术中大量出现荒诞、丑怪的艺术形象,这表明()
[A.选项]文学形象不必具备美的属性
[B.选项]现代派艺术不再体现美的理想
[C.选项]“丑”可以直接进入艺术作品
[D.选项]“丑”经过艺术家的审美评判和改造可以转化为艺术美
本题参考选择是:D
二、多选题 (共 3 道试题,共 15 分)
4.艺术概括作为一个对所选定的材料的加工提炼过程,包括以下两种方式( )。

[A.选项]艺术综合
[B.选项]艺术传达
[C.选项]艺术显现
[D.选项]艺术简化
本题参考选择是:AD
5.属于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的是___
[A.选项]象征主义
[B.选项]田园诗歌
[C.选项]古典主义
[D.选项]荒诞派戏剧
本题参考选择是:AD
6.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体现为两种修辞形态()。

[A.选项]含蓄
[B.选项]反讽
[C.选项]形象
[D.选项]含混。

文学概论作业答案

文学概论作业答案

文学概论作业答案作业1- w9 V) t+ p1 g7 o1 d6 {! ~' z, B R2 H1 I4 A1、童庆炳编著的《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一书,是运用审美学的方法对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作了深人探讨,揭示了大学的审美本质、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和文学接受的艺术规律。

' e6 K/ \, m- s( @# A6 E% }6 B }% ?8 [2 B* v(1)在《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中,文学本质论的历史回顾、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方面对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 y, {! ?8 J+ x. Y) g- I谈到文学的本质,文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使一种艺术生产过程,在文学的外壳形式下展现着内在的作为主体的“人”的情趣和意志。

我认为文学的本质如果泛化的讲是一切文明的本质,再细化精确那么就是人的力量的一种确认。

% k/ `$ s; K) z1 g$ R 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对于规律而言是一切作品的共有的一个特性,对于文学我们通过表现手法、写作手法、体裁样式,以及题材的选择构成了一类作品的本质,掌握这些本质的东西对于我们的感知、阅读是一种促进。

对于我们的创作也是一种无形的提升。

" J$ a! D! J6 y1 A5 p/ Q: m# Q$ r( p+ Q4 V, n. ^3 S o9 v论及文学的结构,在结构主义认为,结构就是自足,结构一旦独立存在就可以给我们造成一种内在的、不变的阅读效果。

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文学的表层结构和文学的深层结构。

对于表层结构我认为应该是我们平常视野(视角)的一种对于文章的结构安排发展,而对于深层结构我们应该看到它的内在因素的联系和导致这一个结构的深层次的文化底蕴。

! O+ J) ^6 W! G9 j$ o2 b(2)在书中涉及的众多文学作品当中,对于《巴黎圣母院》的印象最为深刻。

( K4 j+ S3 C% B- N; I! \7 w#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和美丑对比原则的美学主张得到极大发挥的代表之作。

文学概论习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习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思考与练习及答案(上)《文学概论》试题(第一到八章)第一章一、填空(10分,每一空1分。

)1、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文艺家是。

2、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分为、、。

3、面对创作—作品-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艺术消费这统一的文学活动系统,把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视角和方法融合在一起的理论是。

4、在西方文论中,有名的“直觉”说是由意大利美学家提出的。

5、美国著名学者、在《文学理论》一书中,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者进行了区别。

6、诞生于马克思主义为文艺学开辟了新篇章。

7、文学社会学在中国可以上溯到孟子的说。

二、名词解释(30分,每一题6分。

)1、文艺学2、文学理论3、文学批评4、文学史5、文学社会学三、判断(10分,每一题5分。

)1、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科学,它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有文学活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四、论述题(50分,每一题25分。

)1、阐述文学理论的性质。

2、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有哪些?划分依据是什么?第二章一、填空(10分,每一空1分。

)1、在《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一文中,首次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2、完整地提出并论述“审美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的是西方和东方信仰的学者。

3、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主体对于客体的的认识。

4、马克思主义认为,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

5、宣扬形式对内容的超越,往往用现代语言学来解释文学的本质的是。

6、人本主义的文论把作为文论研究的核心。

7、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以作为理论指南。

8、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要具有,体现时代精神。

9、马克思、恩格斯总结西方19世纪以前的文学实践,批判继承西方古典美学,特别是古典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文学理论。

10、20世纪被称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文学概论形考作业(精选五篇)

文学概论形考作业(精选五篇)

文学概论形考作业(精选五篇)第一篇:文学概论形考作业文学概论形考作业1 1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 40 分)1.试论文学风格的特征。

答:(1)、文学风格的独创性。

风格独创性是文学风格最突出的特征,它是与作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自觉的艺术追求密不可分。

(2)、文学风格的稳定性。

一个作家的风格形成后,往往在很长时间里保持不变,这与作家创作个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有关,但风格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3)、文学风格的多样性。

这是作家创作个性各不相同的反映。

表现对象的广阔无垠,受众审美的各异其趣,也是风格多样化的原因。

风格多样化也可能体现在同一个作家身上。

2.简述文学活动四要素的关系。

答:文学活动的四要素是指文学作品、创作它的作家、阅读它的读者以及作家和读者生活于其中并成为文学作品所反映所表现的大千世界。

文学活动四要素的关系:世界是文学的基础,作家和读者是文学活动的主体,作品是活动的产物。

3.简述文学的社会功能。

答:文学只有通过读者才能实现它的社会作用,而读者又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之中的。

无论他是否自觉,他的接受活动都会受其社会存在的制约。

因此,要正确认识文学的社会作用,就必须注意到人的社会存在是怎样从根本上规定他对文学作品的把握。

和一切社会意识形式一样,文学对社会生活的作用只能是一种反作用,是第二性的,要以社会存在对自身和读者的决定作用为前提。

就是说,社会存在不仅决定着某种文学艺术能否产生、存在,而且还决定这种文学艺术可能发生多大的社会影响。

当年,一些青年男女可以被汤显祖《牡丹亭》感动得死去活来,有人甚至因此伤心而死;可是今天的读者尽管还会欣赏这部古典名剧,却不会再达到那样的程度的。

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因为社会存在的条件已经完全不同了。

普列汉诺夫说过:“相似的社会原因,自然产生相似的精神结果。

”文学对社会生活的作用首先要受社会存在的制约。

强调这一点并不是否认文学自身的价值,文学作品一经作家创作出来,其美学价值便客观地存在于作品之中,是不依赖于文化环境的变迁的。

北语23春《文学概论》作业4-【辅导答案】

北语23春《文学概论》作业4-【辅导答案】

北语23春《文学概论》作业4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一、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100 分)1.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的关系在于()<A>项.它们是同一种活动的两种称谓<B>项.文学批评以文学鉴赏为基础<C>项.文学批评与文学鉴赏是无关联的<D>项.文学鉴赏以文学批评为前提<正确答案>:B2.在创作原则的问题上,浪漫主义特别倚重()。

<A>项.理性<B>项.情感<C>项.直觉<D>项.象征<正确答案>:B3.席勒将诗区分为()<A>项.素朴的诗与理想的诗<B>项.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C>项.古典的诗与感伤的诗<D>项.浪漫的诗与象征的诗<正确答案>:B4.中国古代典籍《礼记·乐记》把艺术生产的流程表述为()<A>项.物→心→乐<B>项.心→物→乐<C>项.物→乐→心<D>项.乐→心→物<正确答案>:A5.当代作家汪曾祺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

”这句话是指( )。

<A>项.语言是小说的全部<B>项.语言是小说的本体<C>项.语言是小说的工具<D>项.语言是小说的源泉<正确答案>:B6.在叙事文学作品的题材三要素中,最重要的是()<A>项.素材<B>项.情节<C>项.人物<D>项.环境<正确答案>:C。

《文学概论》作业

《文学概论》作业

《文学概论》作业文学概论是一门探讨文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文学的发展历程、理解文学的内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文学的定义、文学流派和文学理论等内容,并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深入探讨文学与社会、人类生活的关系。

文学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是人们用语言高度艺术化地表达情感、思想和价值观的一种艺术形式。

文学作为一种表达方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口头传承时代的史诗、神话,到书面文字的出现和流传,再到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文学在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演变出多种流派和文体,如古代的诗歌、散文,以及现代的小说、戏剧等。

不同的文学流派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风格,代表了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文学形态和表达方式,丰富了人们的文化体验和审美享受。

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解释的学科,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文学理论包括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等众多学派和观点,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主题、风格等方面,揭示了文学作品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学习文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拓宽我们的思维视野,提高我们的文学欣赏能力。

通过学习文学概论,我对文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我明白了文学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是人类表达自己内心世界和探索外部世界的一种方式。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通过独特的叙事和描写方式,将人们的生活经验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了想象力和情感共鸣。

文学作品不仅是一种娱乐和消遣的载体,更是一种思考和反思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理解他人,拓宽我们的眼界和视野。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了文学与社会、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关系。

文学作为一种反映社会现象和人类命运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人们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体察人性与命运的抉择,感受到生活的美和哀愁。

文学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一种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现象的抒发和思考。

《文学概论》作业

《文学概论》作业

文学概论考试资料一.单项选择。

1.探索文学必须立足于文学活动的整体,当然相对稳定的是( D )A.世界B.文学阅读C.理论家D.文学作品2.“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的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这句话的作者是( D)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歌德3.一部文学作品的创作完成,是作家与( B ) 双重合力作用的结果A.世界B.读者C.理论家D.批评家4.运用散体语言来叙述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体裁是( C )A.戏曲B.歌剧C.小说D.词5.文学与政治观念、道德、宗教、哲学等精神领域的联系是( A )A.直接的B.间接的C.永恒的D.平衡的6.将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开放性表述为一种“召唤结构”理论家是( B )A.姚斯B.伊瑟尔C.马克思D.恩格斯7.文学意象是主观性和(D ) 性的统一A.自由B.集中C.条件D.客观8.整体文学创作完成的标志是(A )A. 文学作品诞生B. 文学阅读出现C. 文学批评出现D. 艺术构思完成9.文学作品最外显的层面是(B )A.形象层B.语言层C.内蕴层D.哲理层10.能使人获得美感的事物,都符合三个条件:特定的感性存在,超越现实功利和(C )A.激发生理本能B.体现世俗意味C.对人有肯定的意义D.否定一切11.音乐的媒介是(C )A.语言B.画面C.乐音D.形体12.文学属于人类社会的( D )A.经济基础B.生产力C.生产关系D.上层建筑13.文学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而且是上层建筑中距离经济基础( A ) 的部分A.较远的B.较近的C.较低的D.较紧的14.( B ) ,词的格律定型A.中唐B.晚唐C.元代D.汉代15.剧本外部结构的基本形式是(B )A.情节B.场次C.旁白D.独白16.读者建立在全部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之上的阅读心理定向反应机制被称为(A )A.期待视野B.召唤结构C.自然状态D.文本存在17.(A ) 初期,近体诗格律定型A.唐代B.宋代C.元代D.汉代18.“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文学概论》作业

《文学概论》作业

文学概论考试资料一.单项选择。

1.探索文学必须立足于文学活动的整体,当然相对稳定的是(D )A.世界B。

文学阅读C。

理论家D.文学作品2.“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的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这句话的作者是(D)A。

马克思B。

恩格斯C.列宁D.歌德3.一部文学作品的创作完成,是作家与( B )双重合力作用的结果A.世界B。

读者C。

理论家D。

批评家4.运用散体语言来叙述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体裁是( C )A.戏曲B。

歌剧C。

小说D.词5.文学与政治观念、道德、宗教、哲学等精神领域的联系是( A )A.直接的B。

间接的C.永恒的D.平衡的6.将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开放性表述为一种“召唤结构”理论家是( B )A.姚斯B.伊瑟尔C。

马克思D.恩格斯7.文学意象是主观性和(D )性的统一A.自由B。

集中C。

条件D.客观8.整体文学创作完成的标志是(A )A。

文学作品诞生B.文学阅读出现C。

文学批评出现D.艺术构思完成9.文学作品最外显的层面是(B )A.形象层B。

语言层C。

内蕴层D。

哲理层10.能使人获得美感的事物,都符合三个条件:特定的感性存在,超越现实功利和(C )A.激发生理本能B。

体现世俗意味C。

对人有肯定的意义D。

否定一切11.音乐的媒介是(C )A.语言B。

画面C。

乐音D。

形体12.文学属于人类社会的( D )A.经济基础B。

生产力C。

生产关系D。

上层建筑13.文学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而且是上层建筑中距离经济基础( A )的部分A。

较远的B.较近的C。

较低的D。

较紧的14.( B ),词的格律定型A.中唐B.晚唐C.元代D.汉代15.剧本外部结构的基本形式是(B )A。

情节B.场次C.旁白D.独白16.读者建立在全部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之上的阅读心理定向反应机制被称为(A )A.期待视野B。

召唤结构C.自然状态D。

文本存在17.(A )初期,近体诗格律定型A.唐代B.宋代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概论考试资料一.单项选择。

1.探索文学必须立足于文学活动的整体,当然相对稳定的是(D )A.世界B.文学阅读C.理论家D.文学作品2.“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的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这句话的作者是(D)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歌德3.一部文学作品的创作完成,是作家与( B )双重合力作用的结果A.世界B.读者C.理论家D.批评家4.运用散体语言来叙述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体裁是( C )A.戏曲B.歌剧C.小说D.词5.文学与政治观念、道德、宗教、哲学等精神领域的联系是( A )A.直接的B.间接的C.永恒的D.平衡的6.将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开放性表述为一种“召唤结构”理论家是( B )A.姚斯B.伊瑟尔C.马克思D.恩格斯7.文学意象是主观性和(D )性的统一A.自由B.集中C.条件D.客观8.整体文学创作完成的标志是(A )A.文学作品诞生B.文学阅读出现C.文学批评出现D.艺术构思完成9.文学作品最外显的层面是(B )A.形象层B.语言层C.内蕴层D.哲理层10.能使人获得美感的事物,都符合三个条件:特定的感性存在,超越现实功利和(C )A.激发生理本能B.体现世俗意味C.对人有肯定的意义D.否定一切11.音乐的媒介是(C )A.语言B.画面C.乐音D.形体12.文学属于人类社会的( D )A.经济基础B.生产力C.生产关系D.上层建筑13.文学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而且是上层建筑中距离经济基础( A )的部分A.较远的B.较近的C.较低的D.较紧的14.( B ),词的格律定型A.中唐B.晚唐C.元代D.汉代15.剧本外部结构的基本形式是(B )A.情节B.场次C.旁白D.独白16.读者建立在全部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之上的阅读心理定向反应机制被称为(A )A.期待视野B.召唤结构C.自然状态D.文本存在17.(A )初期,近体诗格律定型A.唐代B.宋代C.元代D.汉代18.“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属于(A )A.有我之境B.无我之境C.典型D.典型环境19.强调文学对现实的依赖,忽视文学有可能超越现实的学说是(A)A.模仿说B.表现说C.本能说D.形式说20.文学活动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和( B )的动态运作A.世界B.文学阅读C.理论家D.作者21.剧本中自言自语的倾诉被称为( A )A.独白B.旁白C.场记D.对白22.文学与经济基础的联系是( B )A.直接的B.间接的C.主观的D.平衡的23.影响20世纪现代主义作家的哲学思想主要是( C )A.辩证唯物主义B.心理分析C.存在主义D.唯美主义24.人类理性的最高形式是(C )A.政治B.宗教C.哲学D.文学25.从文学阅读的角度看,文学作品呈现为一种( C )A.确定存在B.不确定存在C.召唤结构D.自发状态26.文学的核心价值是( D )A.认识价值B.教育价值C.娱乐价值D.审美价值27.将意境分成“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学者是(D )A.苏东坡B.王国维C.梁启超D.陈廷焯28.典型主要孕育于(A )作品A.情节性B.抒情性C.浪漫性D.现代性29.文学阅读的审美享受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满足和灵魂提纯,最终体现为审美主体潜移默化的( D )A.理解力的提升B.感知力的增强C.情感的亢奋D.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升华30.“作品只在与他的能力相应的程度上存在,”这句话的作者是( A )A.萨特B.海明威C.司汤达D.巴尔扎克31.作家必须具有相应的审美创造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受力、审美想象力和(A )A.审美表现力B.论辩力C.信仰力D.审美冲动32.审美想象在短时间内空前活跃的特殊状态是( D )A.感知B.理解C.创造D.灵感3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属于(B )A.有我之境B.无我之境C.典型D.典型环境34.“诗外有诗,方是好诗;词外有词,方是好词,”作者是( D )A.苏东坡B.王国维C.梁启超D.陈廷焯35.文学作品的最深层次是(C )A.形象层B.语言层C.内蕴层D.哲理层36.典型的真谛是(C )A.个性B.共性C.个性与共性相统一D.现实性37.人类感性的最高形式是(D )A.政治B.宗教C.哲学D.文学38.( C ) 的存在,使典型形象更趋向于深刻,趋向于厚重A.个性B.特殊性C.共性D.现实性39.作家投身文学创作,其基本动力是(D )A.成名成家B.发财致富C.推进社会发展D.强烈的创作欲望40.文学中的审美情感呈现为个体性和( A )性的辩证统一A.人类B.自然C.特殊D.宗教41.文学作品的根本属性是(A )A.审美性B.认识性C.教育性D.娱乐性42.舞蹈的媒介是(D )A.语言B.画面C.乐音D.动作中的形体43.“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句话的作者是(B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44.雕塑的媒介是(D )A.语言B.画面C.乐音D.三维的实体45.节奏和(D )是诗歌韵律之美的两个主要构成要素A.抒情B.声调C.意境D.押韵46.“诗意地栖居,”这话的作者是(A )A.海德格尔B.亚里士多德C.柏拉图D.庄子47.文学阅读活动的主体是(D )A.作家B.翻译家C.理论家D.读者48.在叙述过程中没有任何限制,拥有最大的自由性和灵活性的叙事角度是(A )A.全能叙事角度B.第一人称C.第二人称D.第三人称49.美包括两种基本的形态:现实美和( D )A.自然美B.社会美C.宗教美D.艺术美50.文学作品将形式美与(D )交融为一,是艺术美的典范。

A.语言B.现实C.哲学D.审美理想二.名词解释。

1.审美表现运用语言来塑造文学形象的能力,是天赋和修养的合一。

2.艺术表现艺术表现即作家运用语言媒介将构思成熟的审美意象体系固定下来并表现出来,转化为文学作品文本形式的过程。

3.无我之境(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

(2)是作家以顺应自然的超然淡远心境,与外在景物在无意间实现了完美的契合,我与物之间的界限被最终超越。

其意境的神髓,全在于对4.典型环境(1)指充分体现了社会本质、时代特点、历史潮流的具体生活环境。

(2)典型环境也是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

一方面,它展示的物质环境和社会关系都是完全个别的、具体的、特殊的;另一方面,它又是整个社会和整个时代的缩影。

5.召唤结构文学作品在不同的层次预留着大量的未定点和空白,有待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加以个性化的填补和充实。

伊瑟尔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中将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开放性表述为一种“召唤结构”。

6审美体验(1)是审美者在想象中似乎切身进入审美对象内部并与审美对象交融为一的特殊心理状态,是一种“神”临其境或“心”临其境。

(2)标志着文学阅读的深化。

7.上层建筑人类社会犹如一座高大的建筑,物质生产活动是基础部分,而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学、艺术等是建构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8.艺术构思(1)艺术构思即作家在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展开艺术想象以创造文学作品意象体系的心理过程。

(2)艺术积淀是艺术构思的基础,创造意象体系是艺术构思的目的。

9.情节(1)文学作品中展示的社会生活事件演变发展的基本脉络就是情节。

情节以展示人物性格、突显人物形象为自身的根本使命。

(2)情节与人物往往交互作用,一方面,情节的展开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另一方面,情节的展开又必须与人物的性格保持一致的方向。

(3)情节有其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作用,不少小说和剧本的情节都存在或大或小的悬念。

10.意境(1)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以因实生虚的组合方式生成悠远艺术时空的形象体系。

(2)抒情性文学作品更适宜于创造意境。

在中国,有无意境,历来被视为判断一部文学作品是否达到了最高艺术境界的核心标准。

11.文学阅读(1)文学阅读是读者以文学作品为对象的具有在创造属性的审美活动。

(2) 在文学阅读的过程中,读者自身的内心世界与文学作品的美的世界接触、碰撞、沟通、融合,审美直觉、审美想象、审美体验、审美情感等心理要素高度活跃,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12. 旁白(1)剧本人物话语中的主要类别。

(2) 常用于自我表白或对其他人物作简短的讽刺性品评议论,以制造幽默效果,渲染喜剧气氛。

13.押韵(1)押韵一般指在诗歌不同诗行的末尾处交替使用声音相近的字词。

(2)汉语诗歌,主要是在句尾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

14节奏(1)是诗歌展开过程中语音的轻重、强弱、长短、缓急、抑扬、顿续等按照一定的规律交替更迭、回环往复。

(2)节奏体现的是变化中的应和、运动中的秩序。

汉语诗歌主要依据词义和音节情分音顿。

15.诗歌(1)诗歌是用韵文语言来传达深邃情感的文学体裁。

(2)是最古老的文学体裁。

16. 文学典型(1)指个性特征极为生动鲜明而同时有兼具普遍审美意义的文学形象,又称典型人物。

(2)典型主要孕育于情节性文学作品。

(3)拥有典型文学形象,是一部文学作品获得杰出艺术成就的突出标志。

17.剧本(1)剧本又称戏剧文学,是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话语来完成形象体系创造的文学体裁。

(2)剧本的主要特征和戏剧舞台演出的艺术要求直接相关。

18.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艺术家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虚构创造出来的与现实发展方向保持了内在一致的艺术世界。

19.审美想象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化合生成新表象的能力,需要审美理想的指引,需要审美情感的推动,以美的创造为皈依。

20.对白(1)剧本人物话语中的主要类别。

(2) 体现着不同人物之间的交流、呼应、互动、冲突,是剧本的基本形态。

21.期待视野(1)读者建立在全部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之上的阅读心理定向反应机制被称为期待视野。

(2)它决定着文学阅读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制约着读者与文学作品审美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3)读者的“期待视野”并非一成不变的,会在阅读中不断修正、拓宽和更新。

22.艺术积淀(1)艺术积淀是文学创作的必要准备,既包括艺术经验的积累,也包括人生经验的积累。

(2)真正的艺术积淀起始于作家与现实社会生活之间审美联系的确立。

作家对生活现象的记忆固然重要,但对生活底蕴的深层感悟更为重要。

对人生理解的深度,直接制约着作家的文学创在成就。

23.创作冲动(1)创作冲动是作家内心萌生的创作具体文学作品的主动心理要求,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2)其形成有时需要长期酝酿,有时则会受到某种契机的偶然触发。

三.简答题。

1.艺术构思中的审美想象有哪些特点?(1)整合性。

审美想象可以有效地对生活现象表象加以梳理、筛选、调整、化合,将其有序地纳入到艺术构思的既定轨道。

(2)创造性。

审美想象突出地凝聚了作家的艺术才华和艺术个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