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流变学检查的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血流变检查的临床意义及临床应用

血流变检查的临床意义及临床应用

12, 红细胞内粘度 13,卡森粘度 14,卡森屈服应力
15,红细胞聚集指数
• 聚集指数是由低切粘度比高切粘度计算而 来,聚集指数的代表符号是RE。 • RE=低切粘度/高切粘度 • 它是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及程度的一个粘滞综合症
1.定义
• 由某种血液粘滞因素的升高所造成,即血 浆粘度升高,红细胞内粘度与刚性升高等。 可能伴有全血粘度升高,但不一定。血液 高粘滞性的决定性套作用表现在微循环方 面, 血细胞刚性增加、微血栓与微栓子的 形成或其他凝血产物的出观所造成影响均 通过逆转现象而扩大。
血浆粘度
• 血浆粘度的特点是不随着切变率的变化而 变化,是一个常数,是 影响全血粘度的重 要因素之一,血浆粘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血浆蛋 白,尤其是纤维蛋白浓度
还原粘度
• 在血流变学中,还原粘度是一个标准化指 标,指全血粘度与血细胞容积浓度之比含 意是当细胞容积浓度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 这样使 血液粘度都校正到相同血细胞容积 浓度的基础上,以利于比较。
三、血流变的检测指标及 临床意义
• 牛顿流体定义:剪切变形率与切应力成线 性关系的流体 • 非牛顿流体定义:黏度系数在剪切速率变 化时不能保持为常数的流体
1,全血粘度
当切变率在200/s时的全血粘度为高 切粘度;当切变率在30/s时的全血粘 度称中切 粘度; 当切变率在3/s时 的全血粘度称低切粘度

• 在低切变率时,血液形成红细胞聚集体, 红细胞聚集体越多,红细胞聚集越强,血 液粘度越高,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值, 可以反映红细胞的聚集程度
• 高切变率下可反映红细胞的变形程度,高 切粘度高,红细胞变形性差; 高切粘度低, 红细胞变形性好。
• 中切粘度值为低切到高切粘 度变化的 过渡 点,其临床意义不十分明显。

血液流变学及其各项指标在临床上的应用

血液流变学及其各项指标在临床上的应用

血液流变学主要是研究血液的流动性和黏滞性 以及血液 中 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性和变形性等 。测定血液流变学各项指 标, 对于多种疾病 的病因研究 、 诊断、 鉴别诊断、 疾病 的发展和预
红细胞压积降低则表示 血液较薄 , 全血黏度也相应下 降, 意
味着机体有失血或贫血 , 见于正常孕妇 、 各种贫血患者以及应 用
集性增高 , 红细胞变形 能力 或弹性差 , 血管壁硬化 毛糙 。它的增
5 红细胞 聚集指 数
红细胞聚集性是 指当血液的切变力降低到一定 程度 ,红细
胞互相叠连形成所谓“ 缗钱状” 聚集物的能力。临床 上许 多疾病
高常见于下列疾病 , 如脑 血管病 、 红细胞增多 症 、 冠心病 、 糖尿 病、 高血压 、 慢性支气管炎 、 脉管炎 、 肺心病 、 结缔组织疾病 活动 期, 链状血红蛋 白症、 白血病等 。全血黏度减低见于各种贫血 、 大
往多于功能性疾病 , 恶性肿瘤多于 良性肿瘤 。所 以在临床上 , 如
稠性 。红细胞压积增高则表示血液浓而黏 , 于剧烈运动或情绪 见 激 动的正常人 , 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 , 如大量呕吐、 腹泻 、 大面 积烧伤后有大量创面渗出液等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时可高达
8% 0 左右。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系体 内氧供应不足引起 的代偿 反4 卷第 8 8 期
血液 学及 各 流变 其 项指标 床上的 用 在临 应
韦慧玲 蒋翠霞 师 勇 余秀瑾 (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河南郑州 4 00 ) 5 06
[ 摘要】目 前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应用广泛 , 现通过对 血液流变学及其各项指标临床应用进行 总结 , 以更好地 为临床各种疾
集性和变形性 及血浆黏度等 。根据切变率 的不 同 , 一般分为高、 中、 低切黏度 。 高切变率下 的全血黏度反映红细胞的变形性 , 低 切变率下的全 血黏度反 映红细胞 的聚集性 。 在血栓前状态和血 栓性疾病的诊断 、 治疗和预防 中起着重要作用 。全血黏度 受红 细胞压积 的改变而 改变 , 一般来说 红细胞压积 高的 , 全血黏度 高。全血黏度增高提示血细胞压积或血浆黏度增 高 , 细胞聚 红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主要研究的是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动性和变形性规律的科学它与临床多种疾病有关。

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就是描述血液各种流变性质的定量半定量参数这些指标的异常改变及其改变程度对疾病的病因诊断预防治疗疗效观察及病情监测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和药物研究及群体普查及亚健康检查。

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已成为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血液在人体内的流动状态是处于生理状态还是处于病理状态一、血液粘度测定血液粘度是血液最基本的流变特性是血液流变学研究的核心是反映血液“ 浓、粘、聚、凝” 的一项重要指标。

血液粘度的高与低能反映血液循环的优与劣或血液供应的多与少是血液流变学的基本参数。

测定血液粘度研究血液粘度的特点掌握血液粘度变化规律对于了解血液的流动性质和凝固性质尤其是对于揭示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血液粘度测定:包括全血粘度(η b )和血浆粘度(η p )测定。

测定全血、血浆粘度对了解血液的流动性及其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变化规律评价微循环障碍的原因诊断、防治血液粘度异常的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临床资料表明许多表现有明显微循环障碍的疾病都同时伴有全血、血浆粘度增高。

而且微循环障碍程度和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全血、血浆粘度增高是平行的。

微循环障碍同时伴有全血或血浆粘度的增高常见于多种疾病如脑中风、心肌梗塞、冠心病、肺心病等。

如果经过治疗随着临床症状和微循环障碍的改善血液粘度亦有所降低。

血液粘度的测定在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的鉴别诊断疗效观察予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血液流变性的改变与脑血管病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引起重视。

影响血液流变性的因素主要包括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血沉和纤维蛋白原等。

这些指标的变化直接影响血液的流动性粘滞性和凝固性其变化超出正常范围就可能引起脑血管病。

血流变的临床意义2

血流变的临床意义2

增强。若血沉快,K值大,血沉一定是快;血沉
快,K值正常,是由于红细胞比积低而引起血沉 增快。
红细胞压积
正常情况:男:0.40-0.50女:0.37-0.47
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比值。是影响血液粘
度的重要因素,血液粘度随红细胞压积的增加,而迅速增高,反之则
降低。
增高: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后
红细胞聚集指数
男4.12-14.04,女3.99-12.87 红细胞聚集性增高,多见于红细胞膜的性
质结构异常性疾病,可导致低切变率下血 液粘度增高。血液病、免疫球蛋白的异常、 急性心肌梗塞、恶性黑色素瘤等都可引起 聚集性增高。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 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红细胞聚集性也会升 高。
做血液流变性检测,及时及早发现在血液流变性异常的可 逆阶段,及时采取改善血液流变性的措施,可以逆转此过 程,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老年前期是血液粘滞性和凝固 性由正常转变为异常的重要时期,也是发生冠心病的重要 时期,延缓和防止心血管、血液系统的衰老是流变性检测,对预防或早期发现和早期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等。
红细胞电泳时间(S)
正常情况:男13.76-20.06s,女13.16-18.08s
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
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
高血压等。
减少: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见于血小
血流变的临床意义2
临床意义
很多研究表明,在多种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出现明显的临床 症状体征之前,往往已有一种或数种血液流变指标的异常(血液粘滞 因素升高),它标志着无症状的疾病病程已经开始,已经由健康人发 展为亚健康人。检测血液流变性的重要意义之一就在于它可以为某些 疾病提供一定的预报性资料。甚至在尚无症状之时,就可以在血液流 变参数方面反映出来,如闭塞性血管疾病,预定血液流变性就可以在 一定程度上说明血液流动异常、停滞与血栓形成等。在一定范围内, 血液流变学参数可作为诊断,甚至是早期诊断、疾病转归和疗效判断 的主要指标。

高血压患者128例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及其临床意义

高血压患者128例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及其临床意义

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起着一定的作用。现将我院 18 2 例 全血 黏度 、 血浆 黏度 、 细胞 比容 均高 于对 照组 , 异具 血 差 高血压 患者和 10 正常对 照者 进行 血液 流变学 检测并 有显 著性 (P < .1 , 2例 0O ) 与文 献 报道 相 符 , 明血 压和 说 总结分析 , 以探讨高血压病 与血 液流变学 的关 系。 全血 黏度呈 正相 关 。 提示 高 血压 患者 的红 细 胞 变形 性
按 照 19 99年《中 国高 血压 指 南 》 18例 高 血 压 患 者 , 器 官 的血液灌 注 , 血管 狭窄 , 。 2 使 外周 阻力 增加 , 成血 压 造 男性 6 8例 , 性 6 女 0例 , 龄 4 年 5~7 1岁 , 均 年 龄 5 平 8 升高 。 因此 , 高血 压病 血压升 高不仅 与 心输 出量 和 血管 岁 。对 照组 为我 院体检 的健 康 成人 10例 , 2 男性 6 1例 , 阻抗有 关 , 而且 与血 液 黏 度 有关 。本组 结 果 也 显 示 : 高 女性 5 9例 , 年龄 4 6 3~ 9岁 , 均年 龄 5 平 6岁 。 血压病 在高 、 低 切 的全 血黏 度均 增 高 , 正 常对 照组 中、 较 1 2 方法 高血 压患者 均 于住 院次 日清晨 空腹 采取 静 . 有 非 常显著 性 差异 (P < . 1 , 明全 血 黏 度 增 高 是 0O )说 脉 血 5m 置 于肝素抗 凝试 管 中 , 格按 照 操作 规 程 4 h l 严 血 压增0 0型全 自动 血 液 流 变 红 细胞 压积是 影 响血 液 黏 度 的 主要 因素 之 一 。全 仪, 主要观察 全 血低切 黏度 , 全血 中切 黏度 , 全血 高切 黏 血 黏度 总是 随压 积 的增 高 而增 高 , 另外 , 浆 黏 度 的高 血 度 , 浆黏 度 。红细 胞沉 降率 采 用 魏 氏法 , 细 胞 比容 血 血 低亦影响全血的黏度 , 本组高血压患者红细胞压积及血

血液流变学检查

血液流变学检查

阻抗法
总结词
利用电学原理测量血液的电阻抗值,评估血液的流变特性。
详细描述
阻抗法是一种无创、无痛的检查方法,通过测量血液的电阻抗值,可以评估血液的黏稠度和流动性。这种方法具 有操作简便、快速等优点,适用于大规模筛查和临床常规检查。
03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临床应 用
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
评估高血压
血液流变学检查可以检测 到血液粘度、红细胞变形 能力等指标,有助于评估 高血压患者的风险。
预测冠心病
通过检测血液流变学参数, 可以预测冠心病的发生风 险,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依 据。
评估脑卒中风险
血液流变学异常与脑卒中 的发生有关,通过检查相 关指标,可以评估脑卒中 的风险。
诊断血栓性疾病
诊断深静脉血栓
血液流变学检查有助于诊断深静脉血 栓,通过检测血液的高凝状态和血流 变学参数。
诊断动脉血栓
仪器精度要求高
血液流变学检查对仪器的精度和稳定性 要求较高,否则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 性。 NhomakorabeaVS
操作人员素质要求高
血液流变学检查需要操作人员具备丰富的 专业知识和技能,以确保检测过程的规范 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06
未来展望
加强血液流变学研究
深入研究血液流变学机制
进一步探索血液流变学的生理和病理机制, 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概念
血液流变学主要探讨血液的流动 性、粘滞性、变形性及凝固性等 特性,以及这些特性与疾病之间 的关系。
血液流变学的研究意义
01
02
03
预测疾病风险
通过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 检测,可以预测某些疾病 的风险,如心脑血管疾病、 糖尿病等。
指导治疗

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血浆粘度血浆粘度的特点是不随着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常数,是影响全血粘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血浆或血清之所以具有比水大得多的粘度,尤其是它们对血液粘度所以能给予明显的影响,主要原因在于血浆或血清中含有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等高分子化合物。

据观察血浆或血清粘度随纤维蛋白原、IgA、IgG、血清中各种蛋白成分,血脂(β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的增加而增加。

但这种依赖关系较少,而白蛋白以外的这些成分产生粘度的能力较大。

若纤维蛋白原、β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球蛋白等成分显著地增加时,则可使血浆或血清粘度相应增加,血浆粘度的增加,也是招致全血比粘度增加的原因之一。

各种生物大分子成份在相同毫克%浓度下产生比粘度的能力大小,按其由大至小的顺序为:胆固醇→纤维蛋白→甘油三酯→β脂蛋白→IgG和IgA→白蛋白。

从这一顺序可推测产生粘度能力大小与有关生物大分子的构型、大小、亲水性还是疏水性等性质有关。

如纤维蛋白原分子呈纤维状,容易弯曲和引起分子间的相互牵连,故产生粘度能力较大,相当于白蛋白的139倍,列于第二位;而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由于它们是非亲水性物质,在血浆或血清中往往以与其他物质结合的乳糜颗粒而存在,故产生粘度能力较大,分别为白蛋白的278和121倍,列于第一位和第三位;另三种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量顺序为β脂蛋白、Lg、白蛋白(6.9×10),其中β脂蛋白亲水性较差,分子量比Ig、或白蛋白高3.2倍,Ig的亲水性较脂蛋白好,分子量较脂蛋白低故产生粘度能力居中,即白蛋白的2.7倍,白蛋白因分子量最小,亲水性最强,产生粘度能力较弱,故在生理条件下白蛋白对粘度的影响可能较小。

临床意义增高最典型疾病有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高脂血症、球蛋白增多症、高血压等。

而在测出血浆粘度高的同时,测定血浆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又可从血浆粘度增高中进一步区分出巨球蛋白增多型(以巨球蛋白IgM增多为特征的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以及球蛋白IgG 或IgA增多的多发性骨髓瘤等);纤维蛋白原增多型(如中风、心肌梗塞、糖尿病等);血脂增多型(如高血脂等);球蛋白增多型(慢性肝炎、肝硬化、肺心病等)以及核酸增多型(急性白血病等)临床血浆粘度增高可见于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一些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巨球蛋白血症等。

血流变检测意义

血流变检测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其内部各种分子和颗粒之间以及血液与血管壁之间必然会产生内磨擦力,这种内磨擦力就是血液粘度产生的原因。

一旦粘度升高,血液流动减慢,大量脂质、脱落的细胞等易沉积在血管内膜上,血中纤维蛋白、血小板等乘机在异物上聚集,使血管腔狭窄,甚至形成血栓,阻碍血液正常流动,使血液粘度进一步升高,形成恶性循环。

1、高切变率下测定的全血粘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红细胞的变形性,也就是说某患者高切变率下粘度增高,说明该患者红细胞的变形性减低(不容易变形)。

2、低切变率下测定的全血粘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红细胞的聚集性,也就是说某患者低切变率下粘度增高,说明该患者红细胞的聚集性增高(容易聚集)。

血液流变学检查已作为一个基础性项目,广泛应用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老年病的管理中。

正常范围:
1、血沉方程K值:男:0~80 女:0~80;
2、红细胞聚集指数:男:3.79~6.04 女:3.19~5.33;
3、红细胞刚性指数:男:2.29~6.72 女:2.16~6.93;
4、红细胞变形指数:0.53~1.11;
5、血浆粘度测定:1.26~1.70;
6、全血粘度测定:
1(l/s)男:17.83~21.35 女:13.79~17.91;
5(l/s)男:8.31~9.95 女:6.81~8.53;
30(l/s)男:5.18~5.94 女:4.29~5.45;
200(l/s)男:3.53~4.65 女:3.36~4.32。

需要了解详细的信息请查阅兰卫临床项目指南,以上项目为部分检测项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11-14T13:48:54.4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5期供稿作者:李晶
[导读] 血液流变学检测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膜的微黏度、红细胞电泳,血液的触变性和黏弹性、血小板黏附性、血小板聚集力、体外血栓的长度及干重、血栓弹性图、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等。

李晶(黑龙江省医院南岗分院 150000)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5-0199-02
【摘要】血液流变学检测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膜的微黏度、红细胞电泳,血液的触变性和黏弹性、血小板黏附性、血小板聚集力、体外血栓的长度及干重、血栓弹性图、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等。

目的讨论血液流变学检查。

方法根据患者的检验结果进行诊断。

结论全血黏度测定可为临床许多疾病,特别为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全血黏度增高有非疾病因素和疾病因素两种情况。

【关键词】血液流变学检查
一、概述
(一)血液流变学的概念
1951年Coply首次把血液流变学从生物流变学中分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血液流变学主要是研究血液及其组成成分的流动性、变形性、聚集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在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作用的学科。

在许多病理或疾病状态下,血液的流变学特性都发生改变,尤其在血栓前状态及血栓的发生过程中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血液流变学检测
血液流变学检测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膜的微黏度、红细胞电泳,血液的触变性和黏弹性、血小板黏附性、血小板聚集力、体外血栓的长度及干重、血栓弹性图、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等。

临床上血液流变学检测主要应用血液黏度、红细胞变形性、血液聚集性三方面检查。

1.血液黏度测定血液黏度是描述血液作为液体的流动性的重要力学指标。

血液黏度的变化对于许多疾病的诊断有意义。

血液黏度分为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

(1)全血黏度:全血黏度的大小不是一个定值,而是与流场切变率有一定的关系。

全血黏度为血液流动时所受切变力与切变率的比值,主要受切变率的变化、血细胞的比容及变形性、红细胞的聚集性、机体温度以及血浆成分的影响。

全血黏度的检测主要用旋转式黏度计检测法,检测高200S-1中50S-1低5S-1三种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值。

其正常参考值如下(单位:mPa•s)。

200S-1 男:3.83~5.30;女:3.39~4.41
50S-1 男:4.94~6.99;女:4.16~5.62
5S-1 男:8.80~16.05;女:6.56~11.99
(2)血浆黏度:血浆黏度不受切变率的影响。

血浆黏度的检测主要用毛细管黏度计方法。

其正常参考值为男:l.60~1.80;女:1.65~1.95(单位:mPa•s)。

(3)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总体积占全血体积的百分比。

其正常参考值为男:44.23%~50.47%;女:37.86%~45.22%。

(4)血沉:红细胞沉降率的简称,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在血浆中的沉降速率。

其正常参考值为男:0~l0mm/h;女:0~15mm/h。

(5)血沉方程K值:血沉反映了血液的成分改变,同时又受红细胞压积的影响。

因此以方程的形式表达血沉与红细胞压积的关系,方程K值较单纯的血沉更能合适地反映细胞密集程度。

其正常参考值为男:0~62.69;女:5.83~72。

(6)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作为凝血过程中重要的凝血因子和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血液流变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作为血液流变学检查中的一个参数,对血液整体的液体流动性估计有重要作用。

纤维蛋白原正常参考值为200~400mg/dl。

2.红细胞变形性测定
红细胞变形性测定是近年来较受关注的检测项目,其改变对各种疾病影响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红细胞占血液中有形元素总体积99%以上,血液体积的40%~45%。

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影响血液流动性和黏滞性的最主要因素。

红细胞变形性是指红细胞能自由通过比其自身直径小的微血管的能力。

红细胞变形性降低会导致全血黏度,特别是高切变率下全血表观黏度升高,加大血流阻力。

红细胞变形能力由以下因素决定:①红细胞膜的黏弹性,它主要受脂双层的组成与结构、膜骨架结构及其动态调节的影响;②红细胞的几何特性,取决于细胞表面s与体积v之比(s/v);③红细胞胞浆黏度,主要受血红蛋白浓度影响。

红细胞变形性测定的方法主要有:微孔筛滤过法、激光衍射法、微吸管法等。

各实验室应建立各仪器的参考值,红细胞滤过指数为:
0.29±0.10。

二、常见疾病
(一)全血黏度升高常见原因
1.循环系统疾病有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周围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深静脉栓塞。

2.糖尿病。

3.脑血管病如脑卒中、脑血栓、脑血管硬化症等。

4.肿瘤类疾病较为常见的为肝脏、肺和乳腺肿瘤等。

5.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6.病毒性肝炎、肺心病、烧伤。

(二)全血黏度减低常见疾病
多见于各种贫血、大失血等。

三、临床思路
(一)全血黏度增高
全血黏度测定可为临床许多疾病,特别为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全血黏度增高有非疾病因素和
疾病因素两种情况。

1.非疾病因素是指排除实验技术原因,吸烟、饮酒及应激反应等原因导致的血液黏度增高。

2.病理原因
(1)血浆蛋白异常: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某些胶原疾病,血浆异常蛋白,红细胞聚集在低切变率下血黏度升高明显。

(2)红细胞数量增多:如原发,继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烧伤、严重脱水、高原缺氧等。

(3)血液病:如镰状细胞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症等。

(4)综合因素:目前许多疾病的病因与血液黏度的关系研究已经很深入。

在导致脑梗死的因素中,高血液黏度是发生脑梗死的重要因素。

有研究报道,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尤其是低切变率血液黏度升高,可发生在脑梗死发病之前。

血液黏度增高的峰值出现时间的迟早和程度的不同,与脑梗死的范围和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

有研究认为高血压患者的血流变学异常主要是损害冠状动脉储备高血压伴有高全血黏度时会增加脑卒中的相对危险,并认为高血压患者在红细胞硬度增加时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在另一项研究中认为低切变全血黏度的增高可作为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并独立于各种传统的危险因素之外;还认为低切变全血黏度较高切变全血黏度更能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

(二)全血黏度降低
贫血、出血性疾病、肝硬化、尿毒症、急性肝炎、妇女经期及妊娠期等。

(三)红细胞变形性降低
研究红细胞变形性对揭示某些心脑血管疾病(心肌梗死,脑卒中,高血压等)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临床价值。

1.红细胞变形性降低与脑损伤酸中毒损伤后由于缺血、缺氧,致大量乳酸堆积,红细胞内黏度升高,红细胞的脆性和聚集性增高。

缺氧和酸中毒时,高切率下血黏度(红细胞脆性增加)和低切率下血黏度(血流速缓慢)均增加,聚集增加,局部血流停滞,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和血液浓缩。

缺氧和酸中毒不仅能增加红细胞脆性,同时损伤维系细胞膜结构的脂质和蛋白质,使细胞膜的弹性丧失。

另外,它还使血红蛋白生成Heiz小体,影响循环中的红细胞,降低其变形能力,增加血黏度。

2.红细胞变形性与缺血性脑损伤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红细胞变形性明显降低,见于卒中急性期,也见于后遗症期。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红细胞变形性降低的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轻重相平行。

脑缺血本身的病理因素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后者又通过增加血黏度和毛细血管的逆转半径等影响缺血组织的血流灌注,二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加重脑组织的缺血缺氧,使脑缺血范围扩大。

因为红细胞变形性参与了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过程,并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情产生重要影响,改善红细胞变形性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牟凤云,权奇善.实验室血液流变学检测质量控制[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3年02期.
[2]孔祥华,张元德,曹永.血液流变学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J].滨州医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