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比较阅读及答案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7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7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7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拭《记承天寺夜游》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月色人户(窗户)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参考答案:1.A2.D3.C《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2二、阅读(46分)(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10分)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4分)①月色入户()②但少闲人()③念无与为乐者()④相与步于中庭()7.翻译句子。

(4分)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分)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分)8.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试题(附答案)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试题(附答案)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试题(附答案)导语:下面是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试题,欢迎同学们过来练习,希望可以帮助同学们学好语文相关知识。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完成下面的题。

(计10分)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文: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1,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2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3,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4,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舍侄偕访仲和5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6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

【注】 1虎丘:苏州名胜 2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3钓月矶:位于虎丘山顶。

4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5无际、仲和:作者的朋友。

6两脚盘腿打坐。

小题1:解释下列文言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①念无与乐者( ) ②遂至承天寺( )③但少闲人( ) ④尝秋夜坐钓月矶(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B.相与步于中庭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治水必躬亲》)C.庭下如积水空明 /如好逸恶劳,计利而忘义(《治水必躬亲》)D.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治水必躬亲》)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2分)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小题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了什么景色?这样描写有怎样的妙处?(2分)小题5:承天寺的夜色和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点(2分)答案小题1:①想,思考②于是,就③只是④曾经(答对一个给0.5分) 小题2:B小题3:、(2分)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记承天寺夜游课内外对比阅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课内外对比阅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课内外对比阅读(含答案)记承天寺夜游》复专题本文以“月光”为线索,描绘了夏夜月光下的承天寺,创造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全文以记叙描写议论的方式呈现,分为三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次描绘了庭中月光的澄澈,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第三层次议论了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点出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在文中,“闲人”一词表现了作者豁达乐观的胸怀。

虽然遭贬谪,但作者仍然能够以赏月、漫步等方式排遣自己的孤独和苦闷,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同病相怜者的同情。

在描写月光和竹柏倒影的句子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作者称自己为“闲人”,体现了他在仕途失意的落寞和自我排遣的旷达。

这句话也表现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志同道合者的认同。

在作者的心中,只有和张怀民这样的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命运相同的人才能称得上“少闲人”。

9、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的妙处。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积水空明”形容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形容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通过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二、2006年山西省(实验区)甲]水调歌头苏轼在丙辰中秋大醉之后作了这首《水调歌头》,并兼怀念已故的友人子由。

他用“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

”的开篇,表达了对月亮的思念之情。

他不知道月亮在天上的宫阙,但希望今晚的月亮能够保佑他。

他又想乘风归去,但又担心琼楼玉宇高处寒冷。

最后他起舞弄清影,感叹人间的美好,与月亮相比,也不遑多让。

接着,他转到朱阁、绮户,照着无眠的人。

他认为月亮没有恨,只是在离合中圆缺,这是古今常情。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作者苏轼用了比喻的手法,传达了他的微妙的心境,是他对于人生的感慨之作。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

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二、字词积累1、生字无与乐(lè)者遂(suì) 藻(zǎo)荇(xìng)2、释词:解衣:脱。

月色入户:门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乐者:考虑,想到。

遂至承天寺:就。

亦未寝:也。

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练习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_ ,他才气纵横,文章明白畅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文中结尾的“闲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人;这里包含着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心境。

3.对“庭下如积水空明”的几种理解,你认为正确的是( )A、天空中月光明亮,房屋月光如水。

B、庭院中洒满阳光,像地上积满了水。

C、庭院中洒满阳光,像空中的明月倒映在水中。

D、庭院中的月光像是积聚在那里的一潭透明的清水。

4.作者在“中庭”欣赏到的美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文中的语句填空)5.作者把月光比作“如积水空明”,还有很多诗人喜欢把月光比作水,如“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瑕),“月光如水澡吾体”(宋?杨万里)。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的比较阅读一、比较阅读【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方山子传(节选)苏轼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⑥,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

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④宗:尊崇,敬仰。

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参考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分)(1)遂.至承天寺(2)相与..步于中庭(3)余告之故.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D.问余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至此者所以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全)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含答案

(全)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含答案《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一)【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2.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于"字用法相同一项是( )(2分)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万钟于我何加焉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答: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2分)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5.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2分)答:6.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答:(二)【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记承天寺夜游》与《游沙湖》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记承天寺夜游》与《游沙湖》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记承天寺夜游》与《游沙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①,得疾。

闻麻桥人庞安常②善医而聋,遂往求疗。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余)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③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④。

”是日,剧饮而归。

(苏轼《游沙湖》)【注】①相田:看田地的好坏。

②庞安常:宋代蕲水人,世代从医,颇有名气。

③王逸少: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

④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因为年老就唱起“黄鸡催晓”、朱颜已逝那种消极悲观的歌曲。

8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休.将白发唱黄鸡( )(4)而疑悟绝.人( )8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

A.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B.学而.时习之C.人不知而.不愠D.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8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86.散文家梁衡曾经在文章中写道:“在他(苏轼)的一生中,无论得意与失意,他都不愁眉苦脸,他总能从困苦中找到乐趣。

”请你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说说苏轼“从困苦中找到乐趣”的旷达在两段文字中分别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83.想到于是,就不要超过84.B 85.(1)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记承天寺夜游》与《游白水》阅读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与《游白水》阅读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与《游白水》阅读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与《游白水》阅读及答案【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2]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3],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

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4],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东坡翁。

【注释】[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

《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

[2] 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

[3]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4]馀甘:即橄榄。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划一处)(2分)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2.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2分)顾影颓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下面各项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浴于汤池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B. ①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②投以骨C. ①循山而东②而戍死者故十六七D. ①不得其所止②其如土石何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5.甲、乙两文都是苏轼的写景文,但表达感情却不同,请你说说甲乙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参考答案:1. 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2. 顾:回头看但;只3.A4.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5.甲、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

(或者表现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游兴不减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1]》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2]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3],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

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4],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东坡翁。

【注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

《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

[2] 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磓(zhu):当作缒,音同字误。

[3]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4]馀甘:即橄榄。

6.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划一处)(2分)
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7.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2分)
顾影颓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下面各项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浴于汤池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 ①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②投以骨
C. ①循山而东②而戍死者故十六七
D. ①不得其所止②其如土石何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10.甲、乙两文都是苏轼的写景文,但表达感情却不同,请你说说甲乙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语文网
6. 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7. 顾:回头看但;只
8.A
9.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10.甲、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

(或者表现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游兴不减的情感。

)评分意见:主要意思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