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
鲁迅先生的家庭背景

鲁迅先生的家庭背景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官宦家庭,他的家庭背景对他的成长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家族背景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是清朝末年的一个中级官员,因科举考试未能中式,后捐了个监生,曾任浙江山阴县教谕。
周伯宜属于绍兴士绅阶层,家族中历代都有人出仕或从事教育。
鲁迅的母亲鲁瑞,出身于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是一位受过教育的女性,但鲁迅年幼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
教育经历鲁迅自幼聪颖过人,少年时代在绍兴的私塾就读,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
1898年,他考入江南海军学堂,接受军事教育。
后转入江南师范学堂学习,期间开始接触西方思想。
1902年,他赴日本留学,最初学习医学,但后来受到戊戌变法失败和民间疾苦的触动,转而关注社会问题,并开始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鲁迅的文学创作始于1918年,他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
他的文学作品,如《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深刻揭示了社会矛盾,批判了旧社会的陋习和不合理现象,展现了底层人民的苦难与抗争。
思想影响鲁迅的思想深受启蒙和批判精神影响,他提倡文学要为“人生”而艺术,强调文学的现实意义和社会责任。
他主张作家要关注现实,揭示社会的黑暗面,以期唤起民众的觉醒。
鲁迅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支持和帮助了许多青年作家和革命者。
结语鲁迅先生的家庭背景,尤其是他的士绅家庭出身和早年的教育经历,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思考。
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生活的背景

鲁迅生活的背景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作品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界,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要了解鲁迅,就必须了解他的生活背景。
鲁迅生于中国清朝末期的一个封建社会,这个时代充斥着封建礼教、官僚腐败
和民不聊生的局面。
他的家庭并不富裕,但家教严谨,父亲是一位知识分子,母亲则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得鲁迅在早年就接触到了丰富的知识和文化,也培养了他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心。
在青年时期,鲁迅留学日本,这段经历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在日本
接触到了西方的现代思想和文学,也深刻地感受到了日本的近代化进程。
这段经历让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和危机,也激发了他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渴望。
鲁迅的生活背景,正是他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思想家的重要基础。
他深刻地理解
了中国社会的问题,也深刻地关怀着中国人民的疾苦。
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记》、《呐喊》等,正是对这个时代的深刻反思和呐喊,也是对人民的深情呼唤和关怀。
鲁迅的生活背景,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经历,更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通过了
解他的生活背景,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他的作品和思想,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社会的问题和挑战。
鲁迅的生活背景,正是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的重要基石,也是他作为一位爱国者和人民的呼声。
鲁迅生活年代背景

鲁迅生活年代背景鲁迅1881—1936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1.中日关系19世纪末70年代,日本侵犯台湾,后勒索中国白银50万两作为撤兵条件。
2.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战后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3.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国侵华。
4.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5.1913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从而揭开侵华序幕。
6.1932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7.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州国傀儡政权,使东三省成为其殖民地。
8.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同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9.1935年,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何梅协定》。
10.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五省自治。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风暴在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
1905年8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成立,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辛亥革命于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首先发动,占领了武汉三镇,组织了湖北军政府,定国号为“中华民国”,废除清朝的皇帝年号。
12月2 日,革命军占领南京。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2月12日,清帝溥仪宣告退位。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皇帝专制制度,沉重打击了中国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家庭背景鲁迅的家族是浙江绍兴会稽县的一个周氏大家族,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是清朝的官员,周家在周福清时代很好,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是周福清的大儿子,读书至秀才,但考试总是不中。
当时清朝的官场******成风,周福清疏通官场,让周伯宜去******,不料被告发,周伯宜在考场被拘留。
其时周福清在上海,听说儿子被抓就迅速回到绍兴,主动向回稽县衙自首。
鲁迅的时代背景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汝南县。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府城内东厂房口,汉族。
他幼年丧父,生活寒苦,就靠母亲和姐姐帮人洗衣服维持生计。
曾有过百来个笔名,而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他的《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许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译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语等多种文字,饮誉全球。
《鲁迅全集》是他留给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鲁迅1881—1936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中日关系19世纪末70年代,日本侵犯台湾,后勒索中国白银50万两作为撤兵条件。
2.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战后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3.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国侵华。
4.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5.1913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从而揭开侵华序幕。
6.1932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7.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州国傀儡政权,使东三省成为其殖民地。
8.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同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9.1935年,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何梅协定》。
10.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五省自治。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风暴在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
鲁迅所处时代背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等等,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
鲁迅1881-1936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中日关系:1.19世纪末70年代,日本侵犯台湾,后勒索中国白银50万两作为撤兵条件。
2.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战后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3.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国侵华。
4.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5.1913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从而揭开侵华序幕。
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资料

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资料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本文将通过对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来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的创作和思想。
一、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鲁迅先生生于1881年,逝于1936年,他的生命跨越了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两个时代。
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可以概括为中国近代史的变革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1.清朝末期的社会背景清朝末期,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动荡的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社会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这个时期的主要事件包括:(1)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的封闭时代结束,中国开始走向现代化。
然而,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这让中国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状态,国家的尊严和独立受到了严重的侵犯。
(2)太平天国运动和戊戌变法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它的领袖洪秀全提出了“天朝上国”的口号,试图推翻清朝政权,建立一个以基督教为信仰的新政权。
虽然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了,但它对于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戊戌变法是清朝末年的一次政治改革,它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清朝政权的危机。
然而,戊戌变法的改革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推进,清朝政权的崩溃也成为了近在眼前的事实。
2.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民国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更加动荡的时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挑战。
这个时期的主要事件包括:(1)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是中国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高峰,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试图通过文化的变革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2)北伐战争和国共内战北伐战争是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一次军事行动,它试图消灭北方军阀,统一中国。
虽然北伐战争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国共内战的爆发使得中国陷入了长期的动荡和战乱。
鲁迅的历史背景

鲁迅的历史背景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山,号伏案,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的作品以揭示社会现实和批判封建文化为主题,对中国文学和社会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的创作和思想背景受到了当时中国历史的巨大冲击和变革的影响。
晚清时期的动荡与挑战鲁迅出生于晚清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的时期。
中国社会面临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封建统治,人民生活困苦,民众普遍贫困。
这种社会背景下,鲁迅对社会不公平和人民苦难的认识逐渐形成,成为他后来创作的重要动力。
对西方文化的接触与启发在晚清时期,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文化,西方的科学、哲学和文学思想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也在这个时期深入研究了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现代文学。
他受到了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和俄国文学的影响,从中汲取了批判现实和关注人性的创作灵感。
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个革命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为鲁迅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背景。
辛亥革命后,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呼吁革新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鲁迅积极参与了新文化运动,他的一系列杂文和小说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封建文化的腐朽,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讨论。
鲁迅的历史背景对创作的影响鲁迅生活在一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代,这种历史背景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深刻认识到中国社会的问题和人民的苦难,通过作品揭示社会现实,批判封建文化,呼吁社会变革和人民解放。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对人性的关注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鲁迅的历史背景也使他对西方文化有独到的理解和吸收,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表现手法。
同时,他参与了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与当时的社会运动和思潮相结合,使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社会意义。
总之,鲁迅的历史背景是他创作的重要基础和动力,这种背景使他深入了解社会现实,对封建文化进行批判,同时受到西方文化和社会运动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

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是一个动荡而变幻的时期。
该时期被称为中国的“民主革命时期”,从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历时五十余年。
这段历史时期,中国经历了战争、革命和社会动乱,犬牙交错,发生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重大变革。
而鲁迅正是这个时代出现的杰出文学家,他以独特的方式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为文学发展留下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在鲁迅生活的那个时代,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向近代国家的转型时期。
同欧美的近代化进程相比,中国的现代化势必要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
从鸦片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西方列强先后强行向中国开放了多个口岸和城市,并在中国的许多领域扩大了影响力,甚至出现了对中国进行领土侵略的情况。
此外,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体系等方面都面临着重大变革。
在这个时期,鲁迅生活的环境极其压抑和黑暗。
他在距离上海很近的绍兴出生并成长,所以亲身经历了许多中国社会动荡的场景。
在他年轻的时候,他目睹了农民起义、东北抗日、北洋政府的解体和南京淪陷等一系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民族主义有关的历史事件。
在这个时期,鲁迅的创作作品一直专注于探讨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民族命运。
他写了大量的小说、杂文和小品文,其中《狂人日记》、《阿Q正传》、《野草》等作品,以犀利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和民族危机。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鲁迅的文学作品才得以得到广泛的认可,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思想和精神对于中国人民独立自主、民族尊严和社会正义的追求,产生了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鲁迅的生活背景,鲁迅的生活环境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鲁迅的生活背景,鲁迅的生活环境2006-12-02 09:26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鲁迅的生活背景,鲁迅的生活环境,鲁迅的生活年代背景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规模的论战时,鲁迅站在革命派一边,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并同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等取一致步调,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妥协、投降倾向。
1918年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徬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在这一时期,鲁迅开始接触马列主义,阅读过《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著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
1927年1月来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
“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
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教育,彻底放弃了进化论思想。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学运动的主将。
这期间,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国民党反动派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动文人、反动文学进行不懈的斗争,逐步成为我国文化革命的旗手和无产阶级的伟大战士。
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
后十年的杂文,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地、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
这些作品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
鲁迅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介绍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中国的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艺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1938年出过《鲁迅全集》(二十卷),新中国成立后,鲁迅的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
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迁移重建了鲁迅墓。
毛泽东亲自为鲁迅墓题字,并多次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向鲁迅学习。
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作者简介之二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先驱。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
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
七岁入私塾“三味书屋”,读诗书经传,但他更喜欢野史、杂记,同时又喜欢美术和民间文艺。
十三岁时,祖父因科场案被捕入狱,父亲又患了重病,家庭由小康而坠入困顿。
十六岁那年,父亲去世,家里“几乎什么也没有了”。
家庭经济地位的变化,使鲁迅饱尝了世态炎凉的况味,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封建道德的虚伪。
鲁迅幼年及祖父下狱后常住外婆家,使他有机会接触农民的孩子,了解农民的痛苦生活和勤劳朴素的品质。
所有这些,对鲁迅后来的思想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1898年5月鲁迅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转入江南矿务铁路学堂。
在南京四年,鲁迅从维新派变法中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使他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相信“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1901年12月鲁迅从矿路学堂毕业,怀着“救国救民”的信念决定去日本留学。
次年1月入东京弘文书院学习。
为了表示与满清统治斗争到底、献身祖国解放事业的决心,鲁迅毅然剪掉象征种族压迫的辫子,并存照题诗,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庄严誓言。
1904年鲁迅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以为“日本维新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想借此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但严酷的现实使他醒悟到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精神尤为重要。
于是弃医从文,立志以文艺来唤起民众。
1906年6月,鲁迅回到东京,积极参加反清爱国的革命活动,翻译与介绍了具有反抗精神的外国小说。
1907年,他写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文章,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以进化论为主要武器,对形形色色的反动思潮进行猛烈的批判,提出改革中国社会的政治主张。
1909年夏,离日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教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鲁迅非常兴奋,热情地欢迎、支持这一革命。
1912年1月,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请,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部迁往北京,先后任社会教育司科长、佥事。
他亲眼看到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的丑剧,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
他在寂寞和苦闷的心情中抄写碑帖,整理古籍;同时考察中国的历史,思索中国的前途。
《唐宋传奇集》和《嵇康集》等大多是这个时期辑录整理的。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正在沉思、探索的鲁迅以强烈的震动,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
“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使鲁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奋。
从1918年起,鲁迅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这一年四月,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质,发出“救救孩子”和推翻这个社会的号召。
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此,鲁迅“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发表了《孔乙己》、《药》等优秀短篇小说和大量匕首投枪式的杂文,以彻底反封建的思想和犀利冷峻的艺术风格,显示文学革命的实绩。
1920年秋天开始,鲁迅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教中国古典文学,并坚持文学创作。
《中国小说史略》就是根据教课讲义整理成的文学史专著。
1921年12月鲁迅写成著名小说《阿Q正传》。
作品通过雇农阿Q这个典型,鞭挞封建制度对农民的残酷压迫和精神奴役,深刻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这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丰碑。
1923年和1926年相继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展示了辛亥革命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广阔的生活画面。
散文诗集《野草》也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1925年,围绕“女师大风潮”,鲁迅同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自由派进行尖锐的斗争。
1926年1月,在大革命高潮声中发表著名杂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提出“打落水狗”彻底革命的口号。
在“三·一八”惨案中,面对反动军阀的血腥暴行,鲁迅愤慨地指出:“血债必须用同物来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同年八月,因受反动军阀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执教,著有《汉文学史纲要》和优秀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五篇。
这些散文笔调优美、含蓄,感情深沉、激宕,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1927年1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发表了著名文章《庆祝沪宁克服的那一边》,热烈赞颂革命,发出“永远进击”的号召。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血腥屠杀共产党员和进步学生,鲁迅因营救中山大学学生无效,愤而辞去该校一切职务。
血的事实使鲁迅“轰毁”了进化论思想,认识到“青年必胜于老人”的偏颇,向共产主义的思想飞跃。
1927年9月底,鲁迅到上海定居。
从此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和文艺运动。
在1928年文学论争中,鲁迅比较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深刻地进行自我解剖,确信“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
长期阶级斗争的磨炼和艰苦的自我教育,使鲁迅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鲁迅最后的十年,在党的领导下,在新文学的战场上,冲锋陷阵,浴血奋战。
他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并先后参加了革命互济会、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
他还主编和与人合编过《语丝》、《奔流》、《前哨》等革命刊物,倡导过文艺大众化运动和新兴木刻运动,培养了不少革命作家。
他以杂文为武器,同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文人进行英勇、坚决的斗争,揭露他们充当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走狗的丑恶嘴脸。
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鲁迅怀着极大的喜悦,向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发了贺电,表达了对党和毛主席的崇敬和热爱。
鲁迅为革命为人民鞠躬尽瘁,积劳成疾,但谢绝到国外就医。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坚持在中国战斗到最后一息。
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终年五十六岁。
鲁迅的“治丧委员会”由毛泽东、蔡元培、宋庆龄、茅盾等人组成。
上海各界敬献的“民族魂”旗帜,覆盖着他的遗体。
中共中央从延安发来唁电,谨表哀悼。
当鲁迅遗体在虹桥公墓安葬时,成千上万的群众赶来送殡。
解放后,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主席亲书“鲁迅先生之墓”六个大字,出版了《鲁迅全集》二十卷,《鲁迅书信集》和《鲁迅日记》各两卷。
鲁迅著作已被译成五十多种文字广为传颂,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