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沪教版第三章第一节教案

合集下载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微粒说课课件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微粒说课课件

自主探究环节三,先质疑:一加一 一定等于二吗?利用教师提供的器材和 药品,先将长玻璃管里注入半管滴有红 墨水的水,再注入半管酒精,堵住开口 一端,颠倒数次,观察到液体的总体积 变少,从而验证出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 空隙。
表达交流,总结归纳环节,各组分
别从三个方面交流实验感受。(1)探 究的问题是什么?(2)如何验证的? (3)结论是什么?
导入目标环节,建立 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是 本节课的难点。通过让学 生观看视频《从夸克到整 个宇宙》,导入物质是由 微粒构成的,构成物质的 微粒在不断地运动,构成 物质的微粒间有空隙。化 抽象为形象,用视频动画 来演示微粒是如何聚集成 物质的,从而突破难点。
自主探究环节一,利用教师提供的 器材和药品,先将少量高锰酸钾固体溶 解少量水里,再加入大量水中观察其颜 色变浅,结合推理,若把这半烧杯高锰 酸钾溶液倒入大海里,构成高锰酸钾的 微粒还有吗?从而验证出物质是由极小 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教师提示: 实验时要注意控制高锰酸钾的用量,在 实验过程中,要相互协作,搞好配合。
返回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 成,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空 隙是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培养学生 运用有关物质的微粒知识进行想像 和推理,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是本节课的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的 探究实验,培养同学间交流合作、 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是本节课的情 感目标 .
返回
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实验探究能力是我设计这节课的重点。 利用探究实验让学生大胆猜想 ,使每 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引导学 生对提出的猜想加以总结 ,分别进行 探究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在探究中掌 握本节课重点。
象,提出问题,观察思考,动手实验, 交流论证,归纳总结, 这节课的教学目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三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2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三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2

原子的构造教课方案教材剖析与设计思想:物质组成的神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此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根基与必不行少的工具。

而原子的组成又是学习物质构造理论和理解元素的根基。

因此,原子的组成是本单元以致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要点。

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看法的根基上深入研究原子的内部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由,并介绍相对原子质量。

为了对学生推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优秀奉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

学生在前面三个单元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累积的感性知识不充足,而原子的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表达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课的难点。

为了突出要点、打破难点,本设计将联合教材图表,以人类理解原子内部构造的历史过程为主线,指引学生睁开研究性学习活动,在详细设计时侧重侧重以下两点:1、充足利用图、表、多媒体动画、科学史料来创建情形,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研究的欲念。

2、创建条件,指引学生经过阅读教材、察看图表与动画、议论沟通等方式自主学习、研究,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联合科学推理与史料的旁证理解原子的组成。

教课目的:1、经过对史料、教材图表的察看剖析,认识原子的组成。

初步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会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2、学习从图表、动画、史猜中剖析、概括获守信息,并对获得的信息推行加工办理,主动与别人沟通议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推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心主义看法教育。

经过阅读张青莲教授的资料,加强民族自尊心和骄傲感。

教课要点与难点:教课要点:原子的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课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看法的形成。

教课方法:讲解+议论教课课时:一课时教课过程:一、引入1、知识回想〔分子、原子的含义〕2、导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同样。

那么原子能不可以再分?原子又是如何组成的?二、新授内容〔一〕、原子的理解:师:课件出示原子构造理解睁开历程;生:经过课件展现,阅读教材理解原子构造理解睁开历程。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三章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分子》_6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三章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分子》_6

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课题1 微粒的基本性质【教材分析】本课题的内容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的一级主题“科学探究和物质构成的奥秘”;本课题在学生已学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理解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所以,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微粒中的分子、原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但是,微粒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因为微粒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微粒的性质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实行探究式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理解物质的微粒性;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3、独立完成能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过程与方法: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实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2、体验实验过程的乐趣,学会实验的过程、方法等。

3、学会用科学探究、类比、想象、推理、比较的方法学习物质的微粒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对物质的微观构成的探究欲,初步体验科学的物质观,物质的微粒观;2、逐步提升学生实验操作水平、抽象思维水平、想象力和分析、推理水平以及自主学习的水平。

教法: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实行探究式教学。

学法:对比分析、联想推理、合作探究【教学重点】:1、理解物质的微粒性;体验实验过程的乐趣,学会实验的过程、方法等。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教学难点】:理解物质的微粒性。

教学步骤、内容学生活动【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投影“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设问】从字面理解是什么意思?【追问】那么同学们想象一下,这样持续的分割下去,到最后留下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呢?让同学们来撕一张纸的一半的一半,来体会它的含义。

沪教版初中化学教学设计——第三章

沪教版初中化学教学设计——第三章

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世界(教案)张伦兵创设问题情景1.介绍趣味实验:将两支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但不接触),现象:产生白烟。

为什么?2.生活中同学们都非常熟悉下列现象:讲述:化学是研究物质的,那么,物质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从化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

学生演示思考、讨论、作答①当我们走到花园或餐馆附近,就会闻到扑鼻的花香或诱人的酒香味,你知道为什么吗?②湿衣服能晒干或晾干,又是为何?③一块糖放入水中,一会儿就不见了,而整杯水都变甜了,怎样解释?④……由趣味实验及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和已有经验,激发学生探究物质的兴趣。

探索实践活动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1.投影:P58 图3-1绚丽多姿的物质2.实验探究(一):高锰酸钾溶于水(P59 图3-2)取一粒高锰酸钾颗粒,问:(1)高锰酸钾颗粒是否可以再分?(2)研磨得很细小的粉末状高锰酸钾颗粒,是否可以再分?你由有什么方法将它分得更小?现象:整杯水逐渐变红,说明什么?讲述:许多实验表明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3.你还能用什么实验说明上述结论?介绍:1.一尺古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庄子●天下》2.硅及硅原子表面图3.螺旋状纳米碳管TEM形貌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实验探究(二):氨水使酚酞试液变红(1)如图:观察、体验物质的绚丽多姿猜想、讨论、交流实验:用研钵研磨高锰酸钾颗粒,成很细小的粉末状实验:高锰酸钾溶于试管的10mL水中实验:再倒入盛有50mL水的烧杯中结论:高锰酸钾溶于水被分割成了很多更细小的颗粒;高锰酸钾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举例:糖溶于水,整杯水都变甜观察、猜想、讨论、交流猜想:探究物质的可分性我国古代成就科技发展探究微粒的运动石蕊试液(提示:石蕊试液遇盐酸变红)巩 固 提 高 1.试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下列现象: ①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更容易干。

②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三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2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三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2

第三章第一节组成物质的根本微粒第一课时微粒的性质〔教课方案〕讲课时间:2021年4月17一、教材剖析:本节是第三章的第一节,第一让学生从简单的生活现象下手,借助想象进入微观世界,成立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根本看法,而后经过实验逐渐研究微粒的性质。

本节课的教课内容对学生认识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水平至关重要。

二、学情剖析:学生在物理中已经对宏观世界是由微粒组成的有了初步的认识,可是关于如何用微粒的看法解说生活中常有的现象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课中应联合学生熟习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创建生动直观的情形,指引学生从宏观世界走入微观世界。

三、教课方法:实验研究法、沟通议论法互相贯串,让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经过小组间的实验与沟通议论,自然地得出实验结论,打破教课要点。

借助多媒体和实例把微粒形象化,进而打破学生难以成立微粒表象的教课难点。

为了检测本课题教课目的能否达标,还设计了一些拥有针对性和启迪性的习题。

四、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知道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

理解微粒的根天性质,并能解说一些平时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经过实验研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的乐趣,培养学生研究水平易推理水平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加强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研究欲,激发学习化学兴趣。

在实验中培育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五、教课要点理解微粒的根天性质,并能解说一些平时生活现象。

六、教课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看法及对微粒运动现象表像的成立。

七、教课过程【板书课题】第三章第一节组成物质的根本微粒第一课时微粒的性质【问题引入】在生活中我们会碰到这类状况,桌面上有一滴水,过一会儿会发现什么状况啊?〔水不见了〕是谁偷走了水,你向来盯着看,它能否是一下子不见的?水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那正午闻到食堂饭菜的香味,可是你看见饭菜了吗?物质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它究竟又有些什么性质?这个章,我们就是对物质组成的神秘推行研究。

进入一个微粒的世界。

指引学生得出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三章第1节构成物质基本微粒原子》1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三章第1节构成物质基本微粒原子》1

原子的构造?第1课时教课方案一、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知道原子的组成,认识原子中各粒子的关系。

2、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能推行相对证量、实质质量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1、经过阅读剖析、比较概括的方法来学习有关知识,培育学生察看水平、剖析综合水平易抽象思想水平。

2、经过多媒体教课手段及直观的语言,引发学生的想像力,增添学生对微观粒子的感性理解。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对原子构造及粒子间关系的学习,推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等辨证唯心主义看法教育。

2、认识相对原子质量,认识为相对原子质量测定做出优秀奉献的张青莲教授事迹,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教课要点:原子的组成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教课难点:组成原子的各微粒的性质。

三、教课方法:以图表信息剖析,史料介绍为媒介,经过视频、动画、微课,察看、议论与沟通、意会等系列集体研究方式来逐渐完美对原子构造的理解。

经过对详细原子质量的实质数据展现的察看,感觉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学习查阅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

四、教课过程环节一、创建情境,引入新课【知识回想】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组成,如水由水分子组成,铁由铁原子组成。

2、分子由原子组成。

如1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组成。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行分。

聆听,思虑、回复。

展现导教案中的知识链接,回想旧知,引入新课【情形激活】原子还可以再分吗?原子的内部终究是什么样子呢?今日,我们就来畅游原子的世界!环节二、循着历史的踪迹,探访原子构造模型的变迁,理解科学的展开史【叙述】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没有人能将原子再分的论断。

他说,原子是实心体。

聆听,认识历史上“实心球模型〞的成立。

认识历史上最早的原子构造模型。

【讲堂练习】请依据氧原子的信息,剖析氧原子的组成,并说明氧原子不带电的原因是什么?思虑,沟通表达。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全国版)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全国版)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案

§3.1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授课人:徐州三十一中常鸣[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及实验探究,让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让学生积极的交流讨论,并充分调动其想像能力,构建其微粒的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微粒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及推理能力[学习重难点]树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观点;能用微观理论解释实际问题[教学设计]§3.1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随堂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实验可以证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客观存在的是() ①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构成物质的微粒图象 ②把蔗糖溶于水,其溶液具有甜味 ③把高锰酸钾溶于水,其溶液呈紫红色 ④煎过中药的厨房中充满了浓重的草药味 A 、仅①②③B 、仅①②④C 、仅①③④D 、全部2.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微粒运动论解释的是( )A 、把两块表面平滑干净的铅压紧,就不容易将它们拉开B 、等质量的水夏天比冬天蒸发的快C 、双氧水分解生成水和氧气D 、化工厂附近气味难闻3.下列不能说明微粒间有空隙的是 ()A 、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B 、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C 、温度计中的水银热胀冷缩D 、海绵能吸水4.选择左栏的“实验现象”和右栏“解释”之间相关的项填在答案栏中。

5.氧气变为液态氧是因为()(4)( )D.微粒本身发生了变化4)白糖在热水比在冷水中溶解更快 (3)( )C.微粒运动速率受温度影响 (3)一滴水中含有1.67×1027个水的微粒 (2)( ) B.微粒之间有间隙 (2)水通电分解 (1)( ) A.微粒很小 (1)50mL 水和50mL 酒精混合体积小于100mL 答 案解 释实 验 现 象A、构成氧气的微粒大小B、构成氧气的微粒间的空隙变了C、构成氧气的微粒的化学性质变D、构成氧气的微粒本身变了6.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微粒运动的是()A、八月桂花香B、酒香不怕巷子深C、湿衣服凉干D、北京地区发生的沙尘暴7.已知,碘单质和淀粉反应会变蓝。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三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4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三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4

第二节组成物质的根本微粒〔第二课时〕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2、原子和离子经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变。

3、离子也是组成物质的一种根本微粒。

过程与方法:1、踊跃主动与别人推行沟通、议论,清楚表达自己的看法。

2、提出与问题有关的猜想,推行初步的研究。

3、对获取的信息推行剖析、推理。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研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念。

2、培育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1、知道原子的组成。

2、知道原子得失电子可以转变为离子。

学习重难点:初步成立原子构造模型。

课前准备教师:原子构造的研究历程学生:原子、分子间的转变。

教课过程:教课环节教师调控学生活动设计企图问题怀疑引入新课:原子还可以分出更小的微粒吗?提出问题。

思虑、猜想。

这样的引课比较简单激发学生的研究欲念,明确探究任务,同时也起一种教课定向作原子构造研究:史料介绍;英国科观看史料介绍原子中有带负电学家汤姆生发现荷的电子。

电子。

大屏幕演示: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发现原子核。

原子中有带正电创建问题情形:思虑、沟通议论,荷的原子核〔1〕为何很少理解原子组成的数的α粒子能穿事实。

透金箔,并且不改变本来行进方向?〔2〕为何一小局部α粒子改变本来的运动路径?〔3〕为何很少数α粒子恰似碰到坚硬的质点而被弹回来?用。

使学生认识科学家在研究原子构造上作出的巨大奉献,认识科学家谨慎务实的科学态度,培育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建立社会责任感。

教师抛出问题,有益于学生有目的的沟通、议论,在沟通中相互学习,相互辅助,充足发挥想象力,使不一样层次学生都有收获,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加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充足调换学生的踊跃性。

这些问题的议论有益于理解带正电荷的原子创建问题情形:你能说出你心中的原子构造吗?以“我想象的原子构造〞为题,说出自己心中的原子构造。

核在原子中占的体积很小。

提高学生的想象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失掉电子变为带正电荷的离子。

力,创新水平,这样简单建立原子展现原子构造模 观看, 构造模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问】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微粒是在不断地运动的
讨论并回答:湿衣服晾晒后变干了、我们可以闻到花的香味、久置的酒酒味淡了,等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
备注(个性化设计)
三、微粒之间有间隙
【演示】酒精和水混合体积变化
30cm长的玻璃管中先放一半水,然后再放一半酒精,充分混合后,观察液面变化。
观察现象:
水不易被压缩,而空气很容易被压缩
讨论并回答:
小结:
1、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2、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而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大
温度越低,运动速率越小
3、微粒间存在一定间隙
而且温度越高,间隙越大
温度越低,间隙越小
物体热胀冷缩就是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的间隙发生变化,而微粒本身的大小不变
从微粒的观点来看,
【演示】氨气微粒的运动
A:
B:
观察现象
酚酞变红
酚酞也变红
【提问】A中浓氨水滴入后溶液变红。为什么实验B中两杯溶液并没混合,而酚酞试液也变红?从这个实验说明了微粒具有什么特性?
讨论并回答:
浓氨水中微粒在不断运动,氨的微粒先运动到空气中,然后再从空气中运动到酚酞试液中,所以酚酞试液也变红。
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设问】盐放入水中,盐会看不见,水变咸了,为什么?
糖入入水中,糖也会看不见,水会变甜,为什么?
观察与思考】
1、展示一瓶高锰酸钾,取少量放在白纸上。
2、用研钵研碎高锰酸钾,放在纸上。
3、高锰酸钾溶于10mL水中,再倒入50mL水中。
提问:高锰酸钾颗粒是否可以再分?
已成粉状的高锰酸钾是否还可以再分?
为什么烧杯中的全部液体最后全部呈紫红色?
讨论:通过上述实验,你有哪些想法?
小结:
从上述实验可以看出,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讨论:
请你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能说明物质由微粒构成的例子。
学生思考回答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
备注(个性化设计)
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设问】物质由微粒构成的,那么微粒有什么特性呢?
教学内容
§3-1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2、激发学生探究物质构成奥秘的欲望。
3、能力培养: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重点
建立微观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微观概念。
教学设计
情景引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习新知识。
重、难点解决措施教学借助多媒体和实验,生活动
备注(个性化设计)
【引言】物质之间可以发生许多化学反应,为什么物质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呢?物质具有不同性质的原因是什么呢?
【设问】1、水和二氧化碳具有不同的性质,为什么?
2、水和双氧水为什么性质不同?
3、金刚石和石墨为什么性质差异很大?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所有了解。这一章,我们就是对物质构成的奥秘进行探索。进入一个微粒的世界。
【提问】为什么混合后的体积小于两者之和? 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一定的间隙。
观察现象:
混合后的体积小于两者之和。
思考:
【演示】用注射器压缩水和空气。
【提问】为什么水不易被压缩,而空气很容易被压缩
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一定的间隙。固体、液体微粒间的间隙较小,而液体微粒间的间隙较大,所以,空气易被压缩,在而水不易被压缩。
纯净物是构成的物质。
混合物是构成的物质。
作业:课本第61页1,2,3,4,5,6
板书设计
1、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2、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而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大
温度越低,运动速率越小
3、微粒间存在一定间隙 而且温度越高,间隙越大
温度越低,间隙越小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