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新版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三、掌握说理方法,学会理性发声
1.假如你生活在北宋中期,你会站在王安石的立场赞同变法,还是 站在司马光的立场反对变法?检索相关资料,确定自己的立场,给王 安石或司马光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少于800字。
我查找的资料
1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2
河北人民出版社:《王安石变法》
3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两宋风云》
二、细品文章内容,感受说理之妙
(三)言必有法
示例二: 《 谏 太 宗 十 思 疏 》 中 的 对 比 论 证 让 我 印 象 深 刻 。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对比鲜明,魏徵以短短 两句十二字,对历代国君之施政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大部分国君 在开始施政时都能做到严格地约束自己,勤政爱民,但是能坚持 到最后的却寥寥无几。魏徵此言既是对历代君王的点评,同时也 是为了警醒唐太宗,要始终将天下安危放在首位,不可贪图一时 之安逸,放纵自己,更不可因一己之私欲,而损害国家之根本, 导致社会动荡,民生不安。
......
三、掌握说理方法,学会理性发声
我的写作提纲
北宋中期的社会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分析这个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针对王安石或司马光的一些观点,表明你的 看法 列出你的理由 拟采用的论证结构 拟采用的论证方法 拟采用的论证态度
三、掌握说理方法,学会理性发声
2.在学习小组内朗读、 交流自己的文章,依据本 课所学的说理艺术,互相 点评。
说理有明确的对象, 面对不同的对象,要使 用不同的说话态度、说 话方式、说话策略。面 对唐太宗和司马光,魏 征和王安石的说话方式 有何不同?
二、细品文章内容,感受说理之妙 (一)言必有人
篇目
《谏太 宗十思 疏》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答司马谏议书》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3)能够概括并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表达和阐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尊重。

(3)培养学生对诚信和忠诚的价值观念的认同。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分析并解读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3. 概括并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分析并解读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3. 概括并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包括课文内容、词汇解释、例句分析等。

2.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讨论。

3. 学生准备课文和相关注释,以便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司马光和司马谏议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学生合作讨论,解答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3. 内容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2)学生通过讨论,概括并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诚信和忠诚的短文,可以是故事、寓言或议论文。

5. 总结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内容分析和写作练习进行点评和反馈,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堂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7. 拓展阅读学生自行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欣赏。

8. 课程延伸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课堂延伸活动,如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展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王安石以及“王安石变法”的相关资料,掌握本文重要文言知识。

2.分析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罪状的反驳,体会王安石的说理艺术。

3.通过品读语言,感受作者改革的决心,并体会其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王安石对司马光指出的变法问题的回应。

难点:士人的担当精神。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四、教学过程与内容第一课时1.导入: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

针对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锐意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因变法过程中的一些措施引发众议,司马光先后给王安石写了三封信直言劝谏。

王安石遂于收到第二封信后作此信答复,针对司马光信中指出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项指责逐一反驳,并引用盘庚不避众议决定迁都的史实,表明自己不同俗媚众、坚持推动变法的决心。

2.解题:“答”,即“答复、回复”之意;“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书”,文体名,即是书信。

“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赋:古同“敷”,铺陈、分布的意思。

中国古典文学借用这个意思创造了一种文体叫“赋”,属于述说文,追求华丽的辞藻,多为骈句。

如《阿房宫赋》。

疏:也是说明文,是分条陈述的意见书,用于臣子向皇帝上奏的奏章,强调说理性、逻辑性,文学性在其次。

如《谏太宗十思疏》。

论: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

如《六国论》。

谏:意思是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一般用于下对上,是用语言纠正君主或尊长的过失。

3.作者介绍:王安石,出生于公元1021年,逝世于公元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仁宗庆历二年即公元1042年登进士第。

仁宗嘉祐三年即公元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答司马谏议书》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技巧进行有效的论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论证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2)培养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人观点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答司马谏议书》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运用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技巧进行有效的论证。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史记》相关内容,了解司马迁和司马光的背景。

(2)激发学生对《答司马谏议书》的兴趣,提问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期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文章的大意。

(2)鼓励学生查找文言文词汇的意思,解决阅读中的困难。

3.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

四、作业与评价1. 作业:(1)让学生翻译《答司马谏议书》,巩固对文言文的理解。

(2)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运用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技巧,论证一个自己选择的观点。

2. 评价:(1)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2)通过学生的短文,评价学生的论证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文言文词汇表。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论证例子。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以“责任与担当”为人文主题,设计了“倾听理性的声音”这一核心任务,选取了两组四篇古代思辨性文本。

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古代优秀士人面对国家社会问题时,以史为鉴,积极思考而发出的“理性的声音”。

倾听这些理性的声音,可以激发心怀天下、勇担责任、坚守道义的精神,培养关注现实、深入思考的意识,也可以从中学习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方式。

第一组课文围绕国家治理,选取了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和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两篇文章。

魏征和王安石均为封建时代名臣,一位以直言敢谏知名,一位以锐意革新著称,堪称古代士人的楷模,在他们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胸怀家国天下、勇于担当责任的文化精神和优良品格。

封建社会的政治,君臣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因而在古代的政治观念中,最注重君道和臣道。

《谏太宗十思疏》讲的是君道,《答司马谏议书》论的则是臣道。

《答司马谏议书》是名臣之间的辩难交锋。

针对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锐意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因变法过程中的一些措施引发众议,司马光先后给王安石写了三封信直言劝谏。

王安石遂于收到第二封信后作此信答复,针对司马光信中指出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项指责逐一反驳,并引用盘庚不避众议决定迁都的史实,表明自己不同俗媚众、坚持推动变法的决心。

围绕“倾听理性的声音”,教材设计了四个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学习,融会贯通,横向分析,提取有效信息,学会思辨性阅读和表达。

前三个任务的核心词是“倾听”,即理解和把握。

任务一,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作品体现的古代文人的责任担当精神;任务二,既引导学生把握各篇作品的主要观点,理解其现实合理性;又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理性表达的方法、策略,领略思辨表达的魅力;任务三,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领会古代开明君主对国家治理问题的理性思考,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最后一个任务的核心词是“言说”,即理性表达,旨在引导学生积极观察社会现象,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进行思辨表达。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答司马谏议书》全文。

(2)能够分析并欣赏曾巩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能够理解曾巩散文中的辞达、事信、意显、理通、情深等要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语言、修辞、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曾巩散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人格魅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答司马谏议书》的文意理解和背诵。

2. 曾巩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分析。

三、教学难点1. 对曾巩散文深层思想的把握。

2.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曾巩及其散文地位。

(2)介绍《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及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2)让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把握作者思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字词和句式。

(2)分析课文中的辞达、事信、意显、理通、情深等要素。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课文背诵练习。

(2)让学生进行课文分析练习。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答司马谏议书》。

2. 分析《答司马谏议书》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写一篇短文。

3. 深入阅读曾巩的其他散文作品,对比分析其写作特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畅地背诵《答司马谏议书》。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曾巩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学生能够理解并阐述曾巩散文中的辞达、事信、意显、理通、情深等要素。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体会曾巩散文的特点。

3. 采用讨论互动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一、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4——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二、课程标准解读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

三、教材分析必修课程学习要求:1.多读多想多写,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地增进语文积累。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

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多媒介获取信息,提高文化品位,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

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不低于150万字。

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和网络,检索所需的信息和资料。

学会以多种形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感受和思考。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中国古代作品,读懂文章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 阅读实用类文本,能准确、迅速地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

对文本所涉及的材料有自己的思考和评判。

阅读论述类文本,能准确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辨析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之间的联系。

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4.主写作,自由表达,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书面表达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进一步提高运用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和写作背景,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及句式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了解文本的论证思路,把握文本的论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及驳论的方法,文化传承与理解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体会王安石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教学重点难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把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及句式特点。

2、明确作者的论证思路,把握文本的中心论点。

3、学习本文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和驳论的方法。

5、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体会王安石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教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设计第一部分精读示范《谏太宗十思疏》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俗话说:伴君如伴虎。

臣子陪伴在帝王身边,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

所以,许多大臣在劝谏帝王时,设喻引证,往往委婉含蓄,唯恐批龙鳞,逆圣听,招来杀身之祸。

但是在唐代,有这样一位大臣,他的直言进谏不但没有给他带来杀身之祸,反而得到了唐太宗的赏识,他是谁呢?他就是唐朝有名的“铮臣”魏征。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看看他是如何向君王进谏的。

二、检查预习,了解文学常识1、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作家作品魏征(580一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

唐代政治家。

曾参加隋未农民起义。

唐太宗即位后,他多次向太宗陈谏,是历史上有名的敢谏之臣。

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理论,主张“薄赋敛”“轻租税”“宽仁治天下”,对太宗的行动及政策措施有极有益的影响。

魏征敢于犯颜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

魏征曾主持过《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绪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2、点名复述魏征写这篇奏疏的原因。

背景资料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骁勇善战,生活俭朴,颇有作为。

公元626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新版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积累文言文基本知识点;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谏太宗十思疏》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掌握魏征的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说话技艺;学习《答司马谏议书》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结构。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两篇文章的说理艺术;鉴赏文章的语言美和结构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体会王安石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教学重点诵读、领悟、背诵全文;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铿锵有力的词语的运用。

教学时数 4课时。

第一部分示范精读教学要点师生共同探究学习《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读:知人识体1.导入新课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2.作者简介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

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3.文体知识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奏疏、章表:古代官吏书写给君主的文书,皇帝用朱砂红笔亲手批谕后发还原奏人。

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书”,到了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文心雕龙》)章表分用以谢恩为“章”,用以陈述事实为“表”。

奏疏的内容有多个种类,包括言事、对策、请安等。

4.写作背景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

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二、听读:感概知貌1.听课文朗读注意停顿,并粗知句义。

2.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3.连读整体把握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三、细读:咬文嚼字1.小组合作探究每4个同学为一组,左边的同学探究第一段,中间的同学探究第二段,右边的同学探究第三段,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上台展示。

要求:1人朗诵,1人指出该段的重要词语,1人翻译,1人挑出该段的成语并解释。

2.小组展示探究成果(以下仅为预设)⑴第一段本段重要词语:●固:培土加固。

●根本:树的根。

●德义:德政与信义。

●明哲:明哲的圣人。

●不胜:不堪。

本段重要成语:●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

●戒奢以俭:防备奢侈,做到生活节俭。

⑵第二段本段重要词语:●景命:大命。

●殷忧:大忧。

●行路:路人。

●董:督责。

●苟免:苟且免罪。

●宜:应当。

本段重要成语:●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靡:无;初:开始;鲜:少;克:能。

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

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

形容办事认真)。

●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人心向背:向:归向,指拥护;背:背离,指反对。

指人民大众的拥护或反对。

⑶第三段本段重要词语:●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简能:选拔人才。

●垂拱:垂衣拱手。

本段重要词语:●谦谦君子:指谦虚谨慎、能严格要求自己、品格高尚的人。

●卑以自牧:谦卑并且自我约束。

●择善而从(之):挑选其中的好的,并进行采用。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

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事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长治久安:指社会秩序长期安定太平。

四、研读:寻章摘句1.魏征是唐代名臣,他心中治国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2.要实现“垂拱而治”,必须出现什么样的局面?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3.君王要怎样做才能才能出现这样的局面?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4.若要简而能任,择善而从,君王就必须怎样?要“十思”、宏“九德”。

5.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归纳为几戒?五戒:一戒贪心奢侈,二戒骄傲自满,三戒放纵懈怠,四戒壅蔽谗邪,五戒谬赏滥刑。

戒奢侈:思知足以自戒思知止以安人戒骄躁:思谦冲以自牧思江海而下百川戒放纵:思三驱以为度思慎始而敬终戒小人:思虚心以纳下思正身以黜恶戒赏罚不公:思无因喜以谬赏思无因怒而滥刑6.为什么君王要此十思五戒?因为治理百姓时,虽然“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百姓也“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人民之力,可“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7.为什么会出现人民“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的情况?因为“凡百元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而“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8.为什么君王会出现这种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就君王的身份而言,“承天景命”,自以为自承天命,而有恃无恐,“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

就普通人性而言,“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般人,能做到善始善终的不多,此人之常情。

9.作者反复提醒君王的目的是什么?为人君者“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从而“积其德义”,因为“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要“永保无疆之休”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就必须如此。

如果“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五、品读:郢匠挥斤1.全班齐读课文2.概括全文思路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3.论证方法(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

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4.语言特点“十思疏”是一篇骈文。

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

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

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六、拓读:寻旨悟理1.课文总结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

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2.“十思”的现实意义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

”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

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

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3.课堂结束语“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同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代明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处,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太宗虚心纳谏,创造历史有名的“贞观之治”。

若大家也虚心纳他人建议,虚怀若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定会树立起光辉俊洁的人格。

第二部分:自读探究教学要点学生自渎为主合作探究《答司马谏议书》;群文学习任务讨论。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读:知人识体1.导入新课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

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

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

2.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作品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3.文体知识“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

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4.写作背景《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身为参政知事(相当于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

第二年,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六百多字的长信,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

本文就是王安石的复信。

二、听读:感概知貌1.听课文朗读注意读音和停顿,并粗知句义。

2.读音检测怨谤(bàng)难壬人(nán)胥怨(xù)盘庚(gēng)会晤(wù)3.连读整体把握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三、细读:咬文嚼字1.小组合作探究每4个同学为一组,左边的同学探究第一、二段,右边的同学探究第三、四段,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上台展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