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之文献综述

教师专业发展之文献综述
教师专业发展之文献综述

国际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卢乃桂钟亚妮

[摘要] 教师专业发展在当前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介绍西方国家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最新进展,并探讨教育政策环境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文章阐述教师专业发展的界定、目的、功能、影响因素及其评价,指出教师学习和学习社群在西方学术讨论中已经成为探讨焦点。国家和市场对西方国家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变革教师学习国家市场

20世纪中叶以来,战后的经济扩张、冷战、民主权利运动以及史无前例的科学与技术革命——从空间探索到计算机时代的崛起——皆深深影响着教育研究、教育理论和实践(Lieberman, 1998)。[1]随着以综合国力竞争为主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教育质量便成为国际竞争中致胜的关键。世界各国纷纷推行教育改革。在众多教育改革的政策与实践中,教师和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旨在提高所有学生学习成就的教育改革和学校改进的关键(Fullan & Hargreaves, 1996)。[2]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面临着许多重大变化。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在2005年度教师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从教育外部来看,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对我国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教育内部来看,我国教育的改革发展,对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我国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在理念、制度、政策和实施等层面上,都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袁贵仁,2005)。[3]

综观当前竞争激烈的国际形势及我国自身的发展需要,西方国家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和实践对中国的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介绍西方国家教师专业发展的最新进展,并讨论政策环境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文章阐述教师专业发展的界定、目的、功能、影响因素及其评价,指出教师学习和学习社群在西方学术讨论中已经成为探讨焦点。国家和市场对西方国家的教师专业发展有重要影响。

一、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变革

二战以来,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世界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和后工业时代。全球社会日趋复杂,这需要人们不断学习以应对各种挑战,同时也对教育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世界各国纷纷推行教育改革,希望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建立本国或者本地区潜在的、庞大的人才库,从而提高综合国力,维持或增强其在全球化市场中的竞争力(卢乃桂,2000)。[4]80年代以来,美国先后进行了三波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第一股浪潮旨在通过国家指令性课程和考试提高成绩和成就;第二股浪潮旨在改进教学和教师教育;第三股浪潮在重构学校的同时,为学习设定更加富有挑战性的标准,以达至更好的结果(Speck & Knipe, 2001)。[5] 在上述诸多教育改革的政策与实践中,各地学者都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在改进教育的各种努力中的重要性。如果要使学生取得更大进步,教师专业必须得到持续、高质量的发展。人们希望教师通过专业发展提升自身素质,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准备高质素的教师、进而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在所有教育改革策略中居于中心地位,是所有学校改进计划的中心

作者简介:卢乃桂(1949-),男,广东新会人,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学讲座教授、香港教育研究所所长;钟亚妮(1976-),女,湖南澧县人,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博士生。

(Adey,2004),[6]

Day, 1999)。[7]教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性质、实践与评价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界定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界定,学者有不同的论述。Hargreaves & Fullan(1992) 指出,教师发展可以从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自我理解和生态改变三个方面来理解。[8]Evans(2002)提出教师发展最基本的是态度上和功能上的发展。前者是教师在态度上的改善过程,后者是专业表现改善的过程。其中态度上的发展包含智识性发展和动机性发展;功能上的发展体现为程序性发展和生产性发展。[9]Hargreaves(1995)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应包括知识、技能等技术性维度,还应该广泛考虑道德、政治和情感的维度。[10]

Day(1999)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提出一个颇具包容性的界定:教师专业发展包涵所有自然的学习经验和有意识组织的各种活动,这些经验和活动直接或者间接地让个体、团体或学校得益,进而提高课堂的教育质量。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过程。在该过程中,具有变革力量的教师独自或与人一起检视、更新和拓展教学的道德目的;在与儿童、年轻人和同事共同渡过的教学生活的每一阶段中,教师不断学习和发展优质的专业思想、计划与实践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智能。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是具批判性的,因为教师不只是知识和技能的受容器。[11]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教师专业发展理解为教师不断成长、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它包含教师在生涯过程中提升其工作的所有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和探究来拓宽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至专业成熟的境界。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的终身学习和终身成长,是职前培养、新任教师培养和在职培训、直至结束教职为止的整个过程。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包括教师个体生涯中知识、技能的获得与情感的发展,还涉及与学校、社会等更广阔情境的道德与政治因素。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功能与影响因素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与功能,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Grundy和Robison(2004)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有三个基本目的与功能:1)拓展:指教师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引介和增加新的知识与技能;2)更新:指用最新成果取代过时的内容,是对原有知识与实践的转换与变革;3)成长:指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程度的提升。他们认为,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生涯的内在组成部分,教师知识技能与判断力的不断拓展、更新和成长有助于改进教学实践。[12] Day 和Sachs(2004)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功能包括三个方面:通过改善实践促进教育政策的推行;通过改进教师表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提升教学专业的身份与地位。[13]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十分复杂,包括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能力、个人和专业经历、情感和心理因素等个人因素。此外,学校等环境因素也会对之产生影响。Grundy和Robison

(2004)提出:教师专业发展有两个推动力:一是来自系统的推动力,包括学校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二是个体自身的推动力,受到教师生涯发展阶段和生活经验的影响。[14]

Kelchtermans(2004)认为:虽然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高度个体化的学习过程,但它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而是个体教师与情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种情境可以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来考虑。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情境是指教师工作于其中的社会、组织和文化环境。教师工作情境由不同层面构成,例如:教师与同事、家长、校长等人员形成的多重社会交往;学校中特有的文化,包括规范、价值、习惯与传统等;学校政治与组织架构等等。同僚关系与协作是学校发展、成功实施革新以及教师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冲突也是社群的中心。因此,对教师发展有影响的工作情境不能视为单一线性的因果性影响,而是一个充满阐释与意义的相互交往的过程,通过意义建构的过程进行调控。[15]

Kelchtermans(2004)提出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时间情境由教师个人生活经历和教学生涯构成。教师在某一时段的学习有其先前的经历,也有对未来的期望。过去、当下和未来构成了教师的工作时间。不少学者通过叙事—传记的方法对教师经验进行记述、对教师专业生活和教师生涯阶段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展现的不只是一系列事件的时间线索,而是有意义的叙事建构;通过反思,教师将其体验建构为有意义的故事,同时也不断地建立和再建立教师身份以及教学理论。[16]Goodson(1992)还认为,教师的“生活故事”应该放到更广阔的社会历史情境中去理解,从而建构其“生活史”。[17]

综上所述,教师专业发展受到特定情境(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个体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可能影响学校的变革。由于专业发展的内容和目标涉及教师和学校,个体的专业发展和组织的发展需要综合起来进行考虑(Day,1999)。[18]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与评价

1.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

自20世纪40年代早期以来,学者们根据各自的视角、目的和需要而采用多样的方法和途径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大量而丰富的研究。90年代至今,教育界日益清晰地认识到专业发展在学校发展和教育变革中的中心地位。教师专业发展逐渐走向以学校为本,逐渐融入教师和学校的生活,也日趋系统化。Speck(2001)在Sparks & Hirsh (1997) 观点的基础之上对60年

[19]

表1:Developed by Speck,2001;Sparks & Hirsh,1997: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aradigm Shift:1960s to 1990s.

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是多向度的。Day和Sachs (2004)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主要有三种策略:1)以学校为本的(school-based)教师专业发展,把学校视为教师探究和发展的场所。2)伙伴协作(partnerships):注重学校与大学和其他团体之间的协作,旨在通过平等、互惠的有效协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和改善教师实践。3)网络(networks):建立教师和学校之间的网络,借此减少教师的封闭与保守。网络可以分布于学校内部,也可延伸至地区甚至全国。网络把个体教师与教师社群中的学习机会联系起来,致力于课堂及学校改进。[20]当前教师专业发展领域中,教师学习和教师学习社群(teacher learning communities)的理念备受关注。不少学者都提出教师作为学习者(teacher as learner)的概念,意在强调: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学习过程,专业发展就意味着教师的学习。[21]教师学习既涉及个体特征,也涉及社会文化的特征。一方面,研究者集中关注个别教师的学习和发展。在优质专业发展活动中,个别教师通过有意义的学习,能够增进教学学科知识、加强对学生的理解,进而改进教学实践。Shulman 等(2004)提出教师发展和学习的特征包括愿景、动机、理解、实践和反思,教师学习应该致力于认知、性向、动机、表现和反思这五个范畴的发展。[22]另一方面,诸多研究考虑教师所处的工作情境,注重构建教师学习社群和网络,以此为教师发展提供支持性的环境。这类研究关注教师团队探询与改进实践时的协作交往,以及交往沟通规范和信任的建立与维持,并且表明:强有力的专业发展社群有助于改进教学和促进教育改革(Little, 2002)。

[23]在学习社群中,教师拥有言说和学习的机会,共同探讨学科知识、学生与教学,让教师在交流与对话中重新认识和理解实践、持续学习并改善实践。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的建构也能让学校成员产生信任感和归属感,有助于在学校中建立协作的文化、共享的愿景和价值。

总之,以个体为分析单元,探究个别教师的课堂实践与专业学习,以及以团队为分析单元,关注教师学习社群对教师学习的作用,这两种研究取向都为我们理解教师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颇有价值的洞见(Borko, 2004)。[24]

2.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

实施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政策和策略,其最终目的是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学习。一些研究者开始通过经验性研究评价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对教学或学生成就的影响。Guskey(2000)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提供了一个包容性的架构,以此了解专业发展活动的影响和有效性。他认为,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需要考虑组织的不同层面。专业发展受到内容、过程与情境的影响。这些因素决定了专业发展活动对参与者的知识与实践等方面产生的影响。Guskey(2000)指出:为了适当地评价专业发展的复杂过程,必须考虑五个关键层面:参与者的回应、参与者的学习、组织支持与变化、参与者应用新知识和技能的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结果。这个评价过程不仅能够让人们理解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影响,而且能够让人们从中学习进而改善随后的专业发展实践。[25]

有学者认为:在以上Guskey所提出的五个评价层面的基础上,还需要增加一个层面,即关注评价前的先在条件(Muijs, Day,Harris & Lindsay, 2004)。[26] 这些先在条件包括:专业发展活动背后的动机和原因,选择某一特定形式的原因,以及影响活动选择和发展的政策背景和其他因素。因此,评价教师专业发展活动首先需要考虑先在条件,随后对Guskey提出的五个层面进行评价。此外,从综合的角度来看,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评价还需要考虑成本和效益问题,但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甚少。[27]

三、西方国家教育政策环境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是个别教师在知识、技能与实践方面的学习和提升,它发生在变动不居的社会之中,受到各种情境因素的影响。本部分从国家和市场两个角度探讨教育政策环境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哈贝马斯(Habermas, 1987)在对社会系统层面的管理机制研究中提出:国家(state)是以权力为中介的行政管理系统,市场(market)则是以金钱为媒介的经济系统。系统通过金钱

和权力的机制达到。[28]教育处于社会系统之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同样受到国家和市场这两种力量的影响。

国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制定各种教师和教学的标准与规定。当前,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主要包括:以标准为导向的策略,其目的是为教师的专业表现确立目标;学校为本的策略,关注教学实践发生的学校和社群层面的变革;以发展为导向的策略,关注个体教师的能力发展与学习需求。这三种策略共同支持或促进教师学习与发展(Lieberman,McLaughlin,2000)。 [29] Little(2004)认为,美国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有两股推动力:1)植根于教学实践:认为教学改进源自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深入理解,教师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和向实践学习;2)倾向于对教学和教师教育进行更强的外部控制,认为教学改进来自于既定期望、制定标准性的政策并以此对实践进行控制。[30]Elliott(2004)提出:英国教育改革(包括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主要有两种模式:以标准为导向和以教育学为导向。[31]这些学者的共识在于:都认为“标准”的制定是教师专业发展领域中一个重要取向。美国州际初任教师评价与支持联合会(Interstate New Teacher Assessment and Support Consortium, INTASC)和全国教学专业标准委员会(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 NBPTS)制定的标准就是其中的代表。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能够为教学专业提供质量保证机制,有助于提高教师素质,进而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但与此同时,不少学者也注意到教师和教学标准存在的弊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制定的一系列教师和教学标准,使得国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日趋加强,以达到问责(accountability)和表现主义(performativity)的目的。[32] 标准与考试、问责和表现主义这样的政策环境给教师的专业身份和专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

市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工商管理模式和管理主义(managerialism)等方面。随着“新右”公共部门的改革,欧美等国教育改革政策的核心变为授权代理、地方分权和市场化(Day & Sachs, 2004)。[33]这样的社会情境为教育领域中产生工商管理模式与管理主义提供了条件。公司管理模式强调效率、效能,以达到外界确定的目标并参与公共问责。管理主义则通过市场拓展等组织手段去监管公共服务。Sachs(2000,2001)指出:当前占优势地位的话语反映了强烈的管理主义思想,因而产生教师身份的“企业化”概念:教师被认为是理想教育服务和产品有效的、负责的提供者。这些产出必须有好的质量,必须满足顾客(消费者)的需求。政府对质量控制和评估的过程必须确保有效的表现以及产品质量。教师因此被视为执行他人制定的行动与计划的技术性实行者。[34] 管理主义实行以后,教师、学校讨论和关注的重点由教学转移到管理系统和教学成果的问责上。由此产生的后果是:在日常工作中,教师花在处理文件、撰写报告的时间比花在备课上的时间还多;教师制订课程和备课的责任变得愈来愈不重要,相反,在技术和管理工作上的负担却愈来愈重(Apple, 1990)。[35] 教育政策制订者耗费在管理系统上的投资十分庞大,但用在协助教师备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引发动机等方面则相对地较少(Darling-Hammond, 1998)。[36]管理主义的出现衍生了一连串与传统教师专业概念相互矛盾的问题,使教师专业性和专业发展形式都有所改变。

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的公共部门改革及其保证政策使社会日益成为一个核数社会(audit society),人们关切的是效率、效能和经济,通过公共问责使改革的实践和过程更加透明(Groundwater-Smith & Dadds, 2004)。[37]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中,国家和政府制定的标准和规则让教师感受到外界强加的监察与控制;而市场的运作机制在属于公共领域的教育活动中推行,难免产生不协调。因此,在西方国家,国家与市场这两种机制并不能解决教育政策实施中的一些问题,反而使教学专业、教师的专业身份和专业发展等方面产生不少冲突。教师专业发展日益满足的是标准制度和对政府的问责(Grundy & Robinson, 2004)。[38]

四、结语

当前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和知识背景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全球化的压力使各国政府纷纷进行教育改革,而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学校改进和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国家的教师专业发展发生了不少变化,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每位教师的必需。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注重个体教师的知识、态度和实践的提升和改进,还考虑教师工

作环境中的学校组织文化和结构。探究教师学习和专业学习社群在教师专业发展领域中已经成为焦点。

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和实践植根于社会和教育系统的特定情境之中。国家和市场是社会系统管理的两种基本机制,两者都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教育改革逐渐从地区转向中央集权与控制,同时与以标准为基础的问责相联系。一方面,西方国家提高了教学标准,制定教师标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干涉日趋加强,以达到问责和表现主义的目的。另一方面,在教育市场化的改革情境下,工商管理模式和管理主义在教育活动中出现。在国家与政府的监管与控制、市场与管理主义的双重影响之下,教师专业性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形式都有所改变。教师、教学专业应该做出怎样的回应,教师专业发展在其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些都是教育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Lieberman, A. (1998). The growth of educational change as a field of study: understanding its roots and branches. In A. Hargreaves et al.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change (pp. 13-20).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 Fullan, M. & Hargreaves, A. (1996). What's worth fighting for in your school?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3袁贵仁(2005). 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努力造就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在2005年度教师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https://www.360docs.net/doc/1a7121201.html,/edoas/website18/info10410.htm

4卢乃桂(2000). 信息社会的人才要求[J]. 教育研究, 11, 8-11.

5 Speck, M. & Knipe, C. (2001). Why can't we get it righ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our schools. Thousand Oaks, Calif.: Corwin Press.

6 Adey, P., Hewitt, G., Hewitt, J. & Landau, N. (2004).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practice and theory.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7 Hargreaves, A. (1994). Changing teachers, changing times: teachers' work and culture in the postmodern age. London: Cassell; Day, C. (1999). Developing teachers: the challenges of lifelong learning. London: Falmer.

8 Hargreaves, A. & Fullan, M. (Eds.) (1992). Understanding teacher development. London: Cassell ;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9 Evans, L. (2002). What is teacher development?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28(1), 123-137.

10 Hargreaves, A. (1995). Development and desire: a postmodern perspective. In R.Guskey & M. Huberman (Ed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new paradigms and practices (pp.9-34).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11 Day, C. (1999). Developing teachers: the challenges of lifelong learning. London: Falmer, 4.

12 Grundy, S. & Robinson, J. (2004).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mes and trends in the recent Australian experience. In C. Day & J. Sachs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the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pp. 146-166). Maidenhead: Open University Press.

13 Day, C. & Sachs, J. (2004). Professionalism, performativity and empowerment: discourses in the politics, policies and purposes of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C. Day & J. Sachs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the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pp. 3-32). Maidenhead: Open University Press.

14同12。Grundy, S. & Robinson, J. (2004).

15 Kelchtermans, G. (2004). CPD for professional renewal: moving beyond knowledge for practice. In C. Day & J. Sachs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the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pp. 217-237). Maidenhead: Open University Press.

16同15。Kelchtermans, G. (2004).

17 Goodson, I. F. (Ed.) (1992). Studying teachers' lives. London: Routledge.

18同11。Day, C. (1999). Developing teachers: the challenges of lifelong learning. London: Falmer.

19同5。Speck, M. & Knipe, C. (2001).

20同13。 Day, C. & Sachs, J. (2004).

21同15。Kelchtermans, G. (2004).

22 Shulman, L. S. & Shulman, J. H. (2004). How and what teacher learn: a shifting perspective.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36(2), 257-271.

23 Little, J. W. (2002). Locating learning in teachers'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Opening up problems of analysis in records of everyday practice.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8, 917-946.

24 Borko, H. (2004).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eacher learning: mapping the terrain.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3 (8), 3-15.

25 Guskey T. R. (2000). Evaluat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ousand Oaks, Calif.: Corwin Press, 82.

26 Muijs, D., Day, C., Harris, A. & Lindsay, G. (2004). Evaluating CPD: an overview. In C. Day & J. Sachs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the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Maidenhead: Open University Press, 301.

27同26, 302。Muijs, D., Day, C., Harris, A. & Lindsay, G. (2004).

28 Habermas, J. (1987).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London: Heinemann, 274.

29 Lieberman, A. & McLaughlin, M. (2000).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policies and

practices. Prospects, 30 (2), 225-236.

30 Little, J. W. (2004). ‘Looking at student work’ in the United States: a case of competing impulses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C. Day & J. Sachs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the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pp. 94-118). Maidenhead: Open University Press.

31 Elliott, J. (2004). Using research to improve practice: the notion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 In C. Day & J. Sachs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the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pp. 264-290). Maidenhead: Open University Press.

32同13。 Day, C. & Sachs, J. (2004).

33同13。 Day, C. & Sachs, J. (2004).

34 Sachs, J. (2000). The activist profess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hange, 1 (1), 77-95; Sachs, J. (2001). Teacher professional identity: competing, discourses, competing outcom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olicy, 16 (2), 149-61.

35 Apple, M. (1990). Is there a curriculum voice to reclaim? Phi Delta Kappan, 71(7), 526-30.

36 Darling-Hammond, L. (1998). The future of teach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6(3), 4-10.

37 Groundwater-Smith, S. & Dadds, M. (2004). Critical practitioner inquiry: towards responsible professional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In C. Day & J. Sachs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the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pp. 238-263). Maidenhead: Open University Press.

38同12。Grundy, S. & Robinson, J. (2004).

文献综述教师评语

文献综述教师评语 篇一:文献综述封面——(教师意见) 附件10: 重庆科技学院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连铸板坯中间包控流装置的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院(系)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冶金普20XX-01 学生姓名陈开宏学号20XX440245 指导教师(签字) 文献综述要求 1.文献综述是要求学生对所进行的课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综合分析而写出的一种学术论文。其特点“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 使材料更加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描述和评价。 2.文献综述中引用的中外文资料,内容必须与课题或专业方向紧密相关,理工类不得少于10篇,其它不少于12篇。 3.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其所附注释、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同正文。

文献综述的评阅 评阅要求:应根据学校“文献综述要求”,对学生的文献综述内容的相关性、阅读数量以及综述的文字表述情况等作具体的评价。 指导教师的评语: 该生通过大量搜集和查阅文献资料,对与板坯结晶器内钢液流场/连铸中间包控流装置相关的国内外前人工作较好地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并针对某一学者具体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和系统的描述与评价,语言简洁,层次清楚。达到了学校“文献综述要求”。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篇二:论文文献综述评价 论文文献综述评价 一、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在开题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综述的目的是反映某一课题的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从其历史到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都要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评论。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为选题和开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

国内外卓越教师计划文献综述

国外卓越教师内涵与培养文献综述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间的竞争总体上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说其实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最终要通过教育来实现,由此一来,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卓越人才呼吁卓越教师,20世纪80年代以来,“培养卓越教师”逐渐成为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共识,也成为各国政府、社会公众以及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广泛关注的焦点。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收集整理,旨在了解与该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分析当下该领域的研究现状。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笔者将目前的已有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国外各个国家有关卓越教师计划的建立与发展,这里主要介绍了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卓越教师计划的发展历程;第二,收集国外学者关于卓越教师的内涵理解与把握,旨在分析各个国家在国外卓越教师内涵理解上的异同点;第三,主要是分析国外各个国家对于卓越教师培养途径的选择。 一、国内外卓越教师计划 1999 年,澳大利亚政府创建《21 世纪教师》( Teachers for the 21st century) 计划,意在提高澳大利亚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努力追求教育的卓越及公平,使学生的学习成就得到提高。2001 年,新加坡出台《教师事业发展计划》( Teachers’ career development plan),旨在鼓励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也为新加坡教师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保证。2007 年,日本颁布《教育职员正法》 ( Staff education amendment act),以法律的形式对教师提出要求,旨在提高教师必要的资质和能力,使教师能够习得最新的知识及技能,做到自信、自豪地从教,从而赢得社会的尊敬和信赖。(李贵安,2016)2011 年,英国出台《培养我们下一代的卓越教师》( Training our next generation of outstanding teachers) 计划,规定中小学为优秀教师设置卓越教师岗位,并大力拓展卓越教师在校内发挥作用的空间。2012年,联邦德国实施了“卓越教师教育计划” ( Excellent teacher scheme),旨在激励大学教师改革教育方式,推动教师的州际流动,从而整体提高教师教育质量。2014 年,美国教育部启动“让所有人拥有优秀教育者”( Excellent educators for all initiative) 项

教师职业认同及学校影响因素研究综述_蒲阳

第38卷 第5期 宁 波 大 学 学 报 (教 育 科 学 版) V ol. 38 No.5 2016年9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 Sep. 2016 教师职业认同及学校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蒲 阳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 要:综述了国内外教师职业认同相关研究的内涵、结构及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对职业认同进行了概念界定。同时对已有研究中职业认同的学校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包括学校层面、课堂层面和同伴层面的影响因素。学校层面的影响因素主要从学校情境、管理风格加以探讨;课堂层面的影响因素包括:教学科目、课程内容和师生关系等;同伴层面的影响因素则体现在教师文化和同伴互动两方面。 关键词:职业认同;学校;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27(2016)05-0075-08 近30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教师职业认同做了大量研究,涉及教师职业认同的许多领域,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一定进展。本文总结了其中部分内容,主要涉及教师职业认同的概念、内涵、结构、以及教师职业认同的学校影响因素、其他影响因素等领域,以期对提升教师职业认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一、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 本研究的核心概念为职业认同,英文是 professional identity , 相近的概念还有 self identity 、 role identity 和 teachers’ identity 等。该类概念翻译成中文后,又有职业认同、专业认同、身份认同、自我认同、角色认同和教师认同等不同的名称。本部分首先对职业认同(professional identity )概念的内涵做一个梳理,并澄清以上相关概念的关系及彼此间的差异,进而对职业认同的结构、研究方法进行综述。 (一)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 如同职业认同概念在词语使用上的多样化,对该概念内涵的界定也众说纷纭。目前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类: 1. 教师职业认同是自我概念 收稿日期:2016-04-10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 “十二五”规划课题 “影响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学校因素研究”(DIB141175) 作者简介:蒲阳(1975-),女,贵州遵义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教师发展。E-mail: pu1yang2@https://www.360docs.net/doc/1a7121201.html, 持有该观点的研究者往往倾向于以个人对教师职业的感知与评价为研究重点,把职业认同与教师的观念或自我概念联系在一起,主要从对教师职业价值、行为的理解和接受角度对职业认同做出解释。该类研究明确指出教师是一种高度自我涉入的职业,教师的职业认同就是教师个人 对自己身为教师的概念。[1] 是教师在教学中的焦点关注、教学意义建构和教学决策制定等过程中 表现出来的自我概念。[2] 是教师个人对自己身为教师的概念,是教师知觉工作情境、赋予意义并 采取行动的核心。[3] 是教师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一种感知与评价,是对该职业的基本性质、价值及主要规范的认识。是教师自己对如何看待自身专业形象的整体性看法。[4] 2. 教师职业认同是角色认同 持该类观点的研究者往往强调将社会规定的角色标准作为模板,以此来考察教师职业发展中的状况或存在问题。 (1)把对职业认同的研究重点放在教师角色上。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学的个人维度和社会假定之间的张力,作为一名教师即是在他自己看来和在别人看来像一名教师,通过不断争论后 定义社会认为是正统的认同。[5] 是教师在面临外界环境变化的压力时,作为教师主体能否做出“投降于环境还是行动的一种理性抉择。”[6] (2)明确对教师角色类别进行了细分。Beijaard 等人指出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自己怎么看待他们作为学科专家教师(subject matter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文献综述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教育学院教育技术022班方平 指导老师:熊才平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地位日渐凸显.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者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指导者—信息技术教师则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提升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了文献综述. 关键字:教育信息化;课程改革;信息技术教师;教师专业化 一,前言 教师职业从经验化,随意化到专业化,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许多国家对教师"量"的急需逐渐被提高教师"质"的需求所代替,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1].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则形成了世界性的潮流. 90年代以来,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信息技术教育的地位日渐凸显.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者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指导者—信息技术教师则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主题 (一)研究背景分析 中国教师专业化的历史进程:1988年,由范宁编译的《霍姆斯协会报告:明天的教师(1986)》可能是国内最早引进的国外教师专业化专题研究的论文.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后,教师专业化问题陆续引起广泛关注.2001年,由教育部师范司组织编写,用以指导专业化实践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出版发行;同年,首都师范大学在国内开大学与中小学联姻之先河,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这两个从政府到学校,从理论到实践的重要行动,直接推动了国内教师专业化研究热潮的兴起.[2]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度发展,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将人类带入了绚烂而精彩的信息社会,身处这一时代,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信息技术的触角已经或正在延伸

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教育教学质量的最终目标是体现在造就高素质的学生群体。教师专业化本质是个体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辛勤的教师,一个好的教师能让学生一生幸福,一个差的教师能让学生一生痛苦。所以说,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快又好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教师是关键。 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是教育好学生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前提。身处当今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时代,知识的积淀与更新已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资源。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呼唤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而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则来自于知识与经验的更新与提升。让教师重视专业化学习,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指导与相互促进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关键所在。让教师置身于不断的学习与反思,不断的实践与提升之中,真正体验丰富的知识结构是对自己当前工作的有力支持和帮助,对自己职业生涯和专业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呢? 一、科研促学习,提高教师理论素质。 教育科研活动是提高教师理论素质、不断优化教师教育思想的重要措施。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以教育思想素质的提高为前提的。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已远远超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主体模式,教师不再是无所不知的“圣人”,而是学生的领路人。因此,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理性思维将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科学的体系化。教师在教学中要用的是理性过程的思维方法和知识体系。如何思维、如何将所学知识再加工,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加工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发展方向。教育理论素养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础,为此,加强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性认识,即通过提高教育理论素养来优化教师的教育思想,就必须进行教育理论学习。 二、立全新的教育理念,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研究

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 1.前言 本文采用文献法,对国内近几年有关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定义和内容进行了回顾,然后比较得出了评论,并总结得出了自己的一点看法。在教育改革这一大的趋势下,国家开始重视教师综合素养的培养,特别是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然而笔者在检索相关信息时,发现2001 年至今这类文章只有28 篇而且都不是权威人士所写,发表在核心刊物上的更少,而且对教育技术素养的定义和内容没有统一的界定,所以笔者通过文献法,综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学者们对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定义以及相关内容。 2.主题 2.1对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回顾 (一)顾富民的观点 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情境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思想、方法和手段辅助教育、教学时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情意、美学等各方面素质的综合。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由理论素养、技能素养、情意素养和美学素养等四个基本要素组成。 第一,理论素养是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认识总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要求教师理清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脉络,从理性上认识各种常用媒体的功能和特点,以及使用的步骤、程式和运用的原则,如有关投影片制作的知识等。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理论主要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视听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等。 第二,技能素养是指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实践技能、教学实施技能。就技能素养而言,教师应了解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现代教育技术教材的制作以及在此基础上组成的教学设施,诸如电化教室、视听教室、语言实验室、微格教室、微机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闭路电视系统、有线(无线)广播系统以及投影、幻灯教材制作室、电视教材制作室、多媒体软件开发室、教学备课室等等的使用。实施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性、优越性得以体现的关键所在。教师应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掌握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掌握各种教学媒体的功能特性和使用技巧,学会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媒体进行选择与组合。掌握教学的原则、模式与组织形式,学会编写教学教案,实施教学,以期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效果,实现教育最优化。

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文献综述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文献综述摘要:教师专业化是当前国际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的重要领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日益受到关注,但我国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却不容乐观。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学者有关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内容主要涉及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概述,影响因素,基本阶段以及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途径和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概述 1.教师专业发展 刘湘溶在《简析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中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可以理解为“个人成为教学的专业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的一个转变过程”。[1] 周慧霞在《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探究》一文中提到:“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下教育改革实践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是适应当今时代潮流与改革潮流的。”[2] 2.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很多资料以及国内外的一些文献研究得出:就专业发展而言,语文教师应有什么不同数学教师之处,小学老师应有什么不同之于中学老师之处,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这方面可资利用的研究成果,而这样的分学科分学段的教师专业发展更有助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 周慧霞主要从语文教育要求的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来阐述小学语文的专业发展。她认为,语文教师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要真切地体会到语文学科所具有的深厚的人文魅力;再次语文教师要树立言语本位的教学观和语文教学的实践观。最后,要实现这些观念的转变,首先需要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扮演,努力在各个方面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周慧霞认为,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小学语文教师在一定的专业发展背景支持下,通过反思基本认同或形成新的小学语文教育理念,并不断扩充、更新原有专业结构,主动实现自我的专业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教师作为主体性因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但要实现如理论上所提倡的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现实的影响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人为的氛围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1.外部因素 周慧霞认为外部原因有以下几个:

有关微课程的文献综述

有关“微课程”的文献综述 随着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变得越来越快速、高效。微博、微信、微电影、微杂志等的“微软件”似乎向人们宣告,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微时代”。然而,纵观中国的“微市场”众多的“微”软件、“微”网站都只是单纯的满足于人们休闲娱乐等方面的生活,而随着推出的“微课程”就很好的填补了中国微时代中教育领域的空白。 一、“微课程”的发展 其实“微课程”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早在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案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就提出了“微课程”的理念,他将建构主义方法转化为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案内容,并在此后将“微课程”理念在该学院得以应用。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培训机构或网上学习资源里推出“提分微课程”该课程采用“题型精讲;方法传授;考点归纳”三位一体的教案模式,以重点常考题型为出发点,精讲解题方法及过程,将重点考点进行归纳,是一套真正符合现代学生学习特点的“学习时间短、学习见效快”的高清视频系列课程。微课程的出炉一般经过个过程:先寻找故事中的价值点,接着是梳理价值点,然后是提升价值点,最后是形成脚本,课程化开发。 二、国内外对于“微课程”的相关研究分析 在国内,微课程的概念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率先提出来的。在他看来,“‘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案实践要求,以教案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案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案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案资源有机组合”;“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案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案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案模式和学习方式”。 在国外,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有一位课程设计师如是说:利用这些连续的微课程进行网上教案,并配上任务和讨论,可以达到和传统课程一样的学习效果。圣胡安学院是在“职业安全”这门新的在线学位课程里开始利用微课程进行教案的,现在已经在很多科目中使用它,如阅读,部落管理和兽医等科目的学习。由于“职业安全”这门课使用微课程教案,所以在第二学期招生时,学生迅速的激增到人,这给圣湖安学院的管理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管理者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在线班级可以使用微课程。 微课程的长度一般是—分钟,主要介绍关键词和概念。比如一个阅读教师迈克尔介绍说:学生通过听一个秒的微课程来学习单词构造,这个课程介绍了单词的组成并解释它们代表什么意思。然后同学们利用在线词典去找出个前缀,后缀和字根,并写下他们的查找的结果再通过留言板进行讨论。 圣胡安学院的延伸教育学院的院长桑德拉特雷西最初很怀疑微课程的有效性——这些课程似乎没有足够长的时间。而且有些人认为像文学分析和求解复杂

教师专业化含义

教师专业化含义--摘自《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 1.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2.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3.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 4.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育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师专业化发展历程--摘自《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1955年,世界教师专业组织会议的召开率先研讨了教师专业问题,推动了教师专业组织的形成和发展; 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是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的说明,提出“应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30年后,这一原则在同名文件中再一次得到重申。 1989~199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相继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教师及教师专业化改革的报告,如《教师培训》《学校质量》《今日之教师》《教师质量》等;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以“加强在变化着的世界中的教师的作用之教育”为主题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 1998年,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明确“当前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 美国在1986年,卡内基小组、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明天的教师》两个重要报告,同时强调以确立教师专业性为教师改革和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卡内基基金组织的“美国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还专门编制了明确界定教师职业专业性的文件《教师专业标准大纲》。 日本在1971年就在中央教育审议会通过的文件《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与调整的基本措施》中指出“教师职业本来就需要极高的专门性”,强调应当确认和加强教师的专业化。1997年,日本再次强调对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认识。 英国在80年代末建立了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校本培训模式,1998年教育与就业部颁发了新

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教育创新的文献综述.

2009年4月号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教育创新的文献综述 中南民族大学姚付芳 [摘要]本文对我国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教育创新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比,提出了研究存在的问题,指出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教育创新研究的前景。 [关键词]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教育创新现状问题 一、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教育创新 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国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说:“当前,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更多更高的需求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是我国教育的基本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发展高质量的教育。”朱仁宝认为未来教育“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四大支柱”代表了一种新的教育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的实现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因此,“四大支柱”的基石是教师的高素质。我国社会的发展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提升国家的教育实力。 我国的教师教育提出比较晚,2000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以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有力地推动了教师教育的发展。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一次在政府文件中以“教师教育”替代了长期使用的“师范教育”的概念,我国开始进入教师教育的阶段。教师教育创新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则呼唤着教师教育的创新。我国完成了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转型,探讨这些问题的文章也纷纷出现。 二、研究现状 1.比较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分析教师教育的特点

黄葳的《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转型》,潘懋元、吴玫的《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刘开源的《教师培养制度的变革: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以及肖爱芝的《对新时期教师教育的思考》等探讨的都是这方面的问题。通过研究,他们认为我国的“教师教育”内涵丰富,在内容上包括人文科学教育、学科教育、 专业教育和教学实践,从顺序上来看有 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从层次上来看有 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教师教育” 包含教学职业的职前、试用和在职等层 次。他们普遍认为我国的教师教育具有 以下特点。 (1我国的教师教育强调的是教师 职业的专业性,教师教育要专业化。教 师的业务素质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教 师素质的主体。教师的业务素质包括科 学文化知识和能力素质两个方面。教师 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 业主体知识、专业前沿知识。这是教师 业务素质的基础内容,也是教师业务素 质的内在表现。教师的能力素质包括基 本能力和特殊能力,教师应具有的基本

老师作文之文献综述指导老师评语

文献综述指导老师评语 【篇一:文献综述封面——(教师意见)】 附件10: 重庆科技学院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连铸板坯中间包控流装置的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院(系)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冶金普2006-01 学生姓名陈开宏学号 2006440245 指导教师(签字) 文献综述要求 1.文献综述是要求学生对所进行的课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综合分 析而写出的一种学术论文。其特点“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 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加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 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 的描述和评价。 2.文献综述中引用的中外文资料,内容必须与课题或专业方向紧密 相关,理工类不得少于10篇,其它不少于12篇。 3.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其所附注释、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同正文。文献综述的评阅 评阅要求:应根据学校“文献综述要求”,对学生的文献综述内容的 相关性、阅读数量以及综述的文字表述情况等作具体的评价。 指导教师的评语: 该生通过大量搜集和查阅文献资料,对与板坯结晶器内钢液流场/连 铸中间包控流装置相关的国内外前人工作较好地进行了综合分析和 归纳整理,并针对某一学者具体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比较专门的、全 面的、深入的和系统的描述与评价,语言简洁,层次清楚。达到了 学校“文献综述要求”。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篇二: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评语及答辩教师评语集锦】

评语:1、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 目有一定难度,工作量一般。选题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2、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一般,能收集关于论文的资料,写作过程 中基本能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全面分析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一般。 3、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基本完整,层次结构安排一般,主要观点集中有一定的逻辑性,但缺乏个人见解。 4、文题基本相符,论点比较突出,论述能较好地服务于论点。 5、语言表达一般,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一定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一般;未见明显抄袭现象。 评语:本文研究了xxxx.对处理会计信息失真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提供了新的依据。作者思路清晰,论述过程严谨,分析合理,结果 于实际应用性较强。论文写作规范,语句通顺,达到了学校对学位 论文的各种要求。 评语:论文题与论文的内容基本相符,结构完整,语言比较流畅。 即或在初稿中除了分段过细外,也没有发现多少严重的语法或拼写 错误。作者试图从列夫?托尔斯泰和曹禺的作品中寻找其小说中某个 人物的关联。从内容看,作者对原著比较了解,也收集到了相关的 资料,如何通过分析资料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是论文写作应达到的目的,而恰恰在这一点上,作者下了苦功夫。 评语:论文结构完整,各部分基本符合xxxxx论文的写作规范。论 文的选题很好,有创意。为了写好这篇论文,作者作了一定研究, 特别是斯坦贝克的原著。从作者对原著的引用情况不难看出,作者 对原著的内容是相当熟悉的。语言也非常犀利,论文条理清晰、说 理充分,观点具有独创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失为一篇好文章。评语:论文选题有意义,在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自己 的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论述观点正确,材料比 较充实,叙述层次分明,有较强的逻辑性。文字通顺、流畅。行文 符合学术规范。今后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对音乐教育模式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把音乐教学教得更好。论文能按时交稿,经过认真修改, 已经达到本科论文的要求。评语:本论文选题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文献材料收集详实,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所得数据合理,结论正确,有创新见解。另外论文格式正确,书写规范,条理清晰,语言流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

加强教研组建设促教师专业化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在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无疑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顺利的主导力量,他们对教育改革的理解、认同和参与状况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效。然而,我国的教师长期处于管理性的应试教育的评价制度下,仅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缺少对学生适应现在社会的素质的关心,对教育改革的热情不高。于是,应试教育模式成为根深蒂固的模式教育。现行的教育机制,使教师片面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使教师的一切教学安排,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时数的分配,对学生发展评价等始终如一的围绕考试的指挥棒进行。于是,教师所关注的是如何积累考试资料,如何对这些考试资料进行科学而详尽的分析,如何使学生掌握与考试指挥棒相应的学科内容,如何使学生对考题做出灵活得应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技能。这种残缺不全的教育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难以生动活泼主动,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难以形成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也是教师自己无暇顾及本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无暇考虑教育教学科学方法的改进,即使有所改进,也是为了应试的目的,无暇顾及也无力开展真正的科学教研。目前中小学的教育教研并未取得突破性的突破和进展,有的甚至以教学科研之名大搞应试教育之实。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引导教师不从根本上思考自己的专业成长与发展,窒息了教师内在的专业程度的愿望,需求和动力,进而造成了整个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的迟缓和落后。 有的理论。最后一条途径尤为重要,课程研究和课程编制应该成为教师自己的事情,实践业己显示它是有前途的方式,当然也不得不承认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如果大多数教师而不只是少数人掌握了研究技巧,那么教师的自我形象和社会地位就会得到改善。 实际上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师专业化水平需要得到发展,教师综合素养需要大幅度提升,光靠一个人摸着石头过河已是一件不现实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借助于集体的力量,因此教研组建设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应该得到加强。可以说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新形势下对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拓展教学内涵的主要途径。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前提。或许还可以说教研组是教师继续教育的课堂,它能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学习现

教师素质文献综述

教师素质研究文献综述 海南师范大学作者:邵锐 前言 新世纪到来,时代的飞速发展,人类文明的高度进步,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应以怎样的素质面对教育的改革,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认真思考。不少国家在大力进行教改时,都不约而同地把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作为突破口,或视为决定性环节。“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教育的质量”。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他们胜任本职工作的基础,不大力提高,就不能适应教改发展的要求,教改也将是不可能的。未来学校和教育的质量、人才的质量,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对教师素质的研究,有关教育的未来发展,对搞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当前的许多关于教师素质研究的文献关于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存在许多的相似之处: 一、思想道德素质,包括“职业思想”和“职业道德”两部分。前者主要是从政治方向方面提出的要求,解决立场、理想、信仰等问题;后者主要是从精神、行为方面提出的要求,要求教师应具有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 二、文化科学素质,包括一般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基础知识主要指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也即是要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具性学科(如外语)知识;专业知识是指教师所教学科的知识,这是教师胜任其本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应具有的职业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三、职业能力素质,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组织能力。教育能力,能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育,侧重于心理教育,进行思想引导。教学能力,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收获知识,并且能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学习,提高学习兴趣。组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更为有效的管理学生,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 四、承担社会责任的素质。教师应关注人类命运,承担社会责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不仅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能力及活泼向上的心理状态。这是现今社会赋予教师的一种社会责任。这种胸襟,这种责任感,是教师思想素质的根本。 五、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教师应该有健康的身体在教师的职业病中,患病率排在前两位的为咽喉炎、脊椎病。其中患咽喉炎的人数占教师人群的40%,患脊椎病的也高达20%,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还有增加的趋势,“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群体的健康观念与现状,能否胜任其肩负的历史重任,无疑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只有教师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用更多的精力在教学上。心理素质,教师要坚韧、刚强、自信、自强,爱心,耐心。时代变化了,教师的职责也变化了,无疑地,给教师带来了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教师教育对象是有思想、有活力,并且担负着新世纪建设任务的独生子女,自然,其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教师只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要求,以平和的心态进行教学。 六、了解和掌握新科技的能力。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对科技的适应能力,要求教师了解新知识、新技术。新世纪是信息社会,教师与信息、培养人才息息相关。由于信息的迅速传播及电子技术的广泛使用,就使传统的教与学的内容不能适应今天—明天的需要。教师必须能够及时调整或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探求综合贯通新知识(或现代知识)学习新科学技术,适应

教师教学能力文献综述

教师教学能力 相关概念鉴定: 1教学 学者赵风云[4] 赵风云. 英语师范生学科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英语研究所,2010:6.】认为教学可从两方面进行诠释:从微观层面上来说,教学是教师把各种策略和技术运用在课堂上,它是一种课堂行为,从整体上来说,教学是对整个教学环境加以考察,理解老师,理解学生和课堂的任务之间是怎样相互作用的。 2能力 《教育大辞典》说到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各心理学工作者对能力进行了诠释:如曹宇巍把能力看成是一个人在活动的情景中,以一定的知识与技术能力为基础,对活动目标起直接影响作用,且在影响活动目标达成以及成果效应的个性心理特征。[5]曹宇巍. 新课程背景下师范生物理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物理)系研究所,2009:13.康锦堂认为能力是对知识和技能具有驾驭能力,且能使活动能被顺利完成所必须具有的心理特征。学者杨华:[6] 杨华. 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以能力为目标[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研究所,2011:4.认为能力指人们在成功的做完某一活动或者任务时经常地,稳固地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一种整体的效应。 3教学能力 学者贺璐认为教师教学能力是指以教师个人智力为基础由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发展起来的完美结合。【【7]贺璐.浅析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J]. 改革与开放,2011(6):156-158. 学者周舒舒认为现代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能力,以及拓展能力,即自我完善和自主发展的能力[8]周舒舒. 北京体育大学排球专项本科生教学能力形成影响因素的分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学系研究所,2011:6. 二、教学能力研究的测量工具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关注越来越多,因此,研究工具较以前多样化和丰富化,问卷主要分为自编问卷和经典问卷。 如罗刚,黄如凤[9] 黄如凤. 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现状调查[J].教师成长,2011,56(11):56.依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及培训大纲、师范生选修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要求、教学实践中对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要求进行设计用以测定师范生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现状;赵风云[4] 赵风云. 英语师范生学科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英语研究所,2010:6.】在前人经典问卷的基础上自编关于英语师范生学科教学能力调查问卷以及借鉴Annelies Gilis, Mieke Clement, Lies Laga, Paul Pauwels和朱晓燕的英语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而制定的教学能力量表用以测定英语师范生学科教学能力结构框架、发展现状;学者蹇世琼,饶从满,回俊松[10] 蹇世琼,饶从满,回俊松.教育实习中实习生教学能力发展的调查研究———基于 D 师范大学的调查[J].教师教育研究,2012,24(1):74.自行设计了““关于

高中化学教学文献综述

高中化学教学文献综述 摘要: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可以采用兴趣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 探究性教学等教学策略实施有效教学. 本文阐述教育的人文性,人文教育的涵义,当前中学人文教育的现状,化学与人文两学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情感、利用学科交叉影响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加强指导使化学与人文自然渗透四方面讲述化学与人文的渗透。 中学化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但现如今化学教育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比如,知识信息量增长,知识技术的更新加快,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综合等。而我国化学教育现状却有些不尽人意:教育质量不如意、效益不高;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差;学生学习负担重、教师教学压力大……对于这些难题,我国有很多的化学教育工作者进行了探讨与研究,他们发表了很多关余化学教育有关的论文、期刊、专著等,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下面我们就具体探讨一下这些教育专家们是如何看待中学化学教学改革这个问题的。 许多专家学者们的著作都提出了很多的观点和看法。 像《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学说就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所以,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新课程的一项基本理念[5]。该文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四点是必须要做到的: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材和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二要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三要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四要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项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是: 1、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来

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意义

教师专业生长的实践意义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职能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研究教师专业成长实践已成为中小学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方面。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是“人本理念”体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是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关注教师专业成长,不应仅是知识学习,还有倾听、阅读、反思和询问他人等行为学习。通常教师的学习被狭隘地理解为举办在职研讨班或周末的培训,而类似的培训时常停留在字面上或表层,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接受与形成的,其主体精神没能在观念上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升。研究现状为只是研究所谓的教育教学培训和教育思想的理解上,没有过多研究教师专业的自我成长上。 其实对教育实践工作者来说,真正直接对教育实践起作用的正是“个人理论”,它既是接收外界信息的“过滤器”,又是决定教师行为的核心因素,尽管它在教师的教育实践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其局限性亦是显而易见的。所谓“个人理论”是教师在日常生活实践、教育教学实践与学习中通过思考、感悟或直觉逐步形成的,具有笼统、模糊、尚未充分细化、与具体的情境相联系的(有的甚至是缺乏逻辑和严密性的)特征。作为教师个体往往很少清晰地意识到“个人理论”的存在,更难对其进行深入反思和批判。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就必须实现“学术理论”—“个人理论”—“教育教学实践”的顺畅运转,构建科学的、合理的教师“个人理论”,其有效的途径则是教师个体不断“提升自我认识”,加强“反思”,与“同行合作”开

展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因此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践意义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师专业成长具有“实践性”“发展性”,突出“以人为本”理念。 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培养一个大写的“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一个灵与肉协调,情与理均衡,言与行统一的人。提倡以人为本,呼唤人性回归,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自由与民主精神。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教会学生做人,构建人的灵魂——人格精神。以人为本的教育,要创造宽松、民主、和谐、自由的育人环境,要尊重人、理解人,弘扬人文主义精神,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新,成为新型的高素质的人才。 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它能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内容,对教育理论有一个高度的认识,从而促使其对常规进行批判性的接受。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与发展,无论是其职前培养时期,还是在职培训时期,都应当在教育实践中进行,与学校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与身边的教学和生动活泼的学生的变化联系在一起。与教育实践的密切联系是教师发展的基本手段,而教育教学实践的变化,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健康成长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目的。 实践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和生命。我们说教师在实践中发展就是指教师在自身实践中经过不断的反思和建构推动实践前进。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体系的不断充实和进一步完善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步

核心素养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献综述

核心素养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摘要: 英语学科是初中课程中比较重要的学科。对于英语课程的学习,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有的学生不能适应英语学科中思维逻和语法句式的教学要求,导致了对英语学习中不顺利。也有的学生由于长时间的跟不上教师的进度直接就导致了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的丧失。本文在阅读了大量的近几年关于初中英语课程中阅读教学的核心素质培养的的文献,来针对初中英语课程中如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阅读教学核心素养实践研究 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听说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语法能力等都有着一定的要求。其中,阅读能力是检验学生词汇量、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手段。[1]付野认为:初中英语教学对整个英语基础教育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是沟通小学英语和高中英语的桥梁。英语阅读能力是英语四项基本技能之一,它既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手段,又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容,一直都是英语教学的重点,阅读不管在积累词汇还是在熟悉语法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拥有良好英语学习素养对整个英语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新课改以来,八年级的英语阅读课文大量增加。面对英语阅读教学的比重在不断的增加的现状,我们要积极的采用措施来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核心素养,提高阅读教育效果,为整个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实际性的问题是阻碍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原因,影响着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养成。[1]付野在教育实习期间,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发现了现阶段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教师方面,表现在对教学目标的不明确、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师缺少对学生阅读策略的指导,教学模式固化、教学评价主体一元化和教学反思不足这七个方面;学生方面,学生缺乏对英语教材的阅读兴趣并且在课堂上对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