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中秋习俗(中秋节古代)

合集下载

古代过中秋节的习俗是什么

古代过中秋节的习俗是什么

古代过中秋节的习俗是什么 现代⼈过中秋节⼀般是吃⽉饼、赏⽉,你知道古代过中秋节的习俗吗?下⾯店铺精⼼整理了古代过中秋节的习俗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古代过中秋节的习俗 1、赏⽉ 在中秋节,我国⾃古就有赏⽉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即祭拜⽉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迎寒和祭⽉。

设⼤⾹案,摆上⽉饼、西⽠、苹果、李⼦、葡萄等时令⽔果,其中⽉饼和西⽠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玩⽉颇为盛⾏。

在宋代,中秋赏⽉之风更盛。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风俗依旧,许多地⽅形成了烧⽃⾹、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亮、舞⽕龙等特殊风俗。

2、偷菜 在古代,许多地⽅流传着中秋夜“做贼”的习俗。

皓⽉当空,夜深⼈静的时候,未婚少⼥们偷偷地出动了,她们蹑⼿蹑脚,借着⽉⾊摸到别⼈家的菜地上偷菜。

相传,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她将来会遇到⼀个如意郎君。

台湾有句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习俗。

3、观潮 “定知⽟兔⼗分圆,已作霜风九⽉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中看。

”这是宋代⼤诗⼈苏轼写的《⼋⽉⼗五⽇看潮》诗。

除中秋赏⽉外,观潮可谓是⼜⼀中秋盛事。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赋名篇《七发》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各民族中秋节习俗 蒙古族“追⽉” 中秋之夜,蒙古族⼈爱做“追⽉”的游戏。

⼈们跨上骏马,在银⽩⾊⽉光下,奔驰在草原上。

他们朝西放马奔驰,⽉亮由东⽅升起,坠落天西⽅。

执着的蒙古骑⼿,不到⽉亮西下,“追⽉”不⽌。

藏族“寻⽉” 西藏⼀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

是⽇夜晚,男⼥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中的明⽉,把周围河塘中的⽉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饼。

赫哲族“祭⽉” 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们要采葡萄、祭⽉。

相传是为了纪念⼀个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媳妇。

中国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

中国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

中国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中秋节,自唐代以来已经逐渐发展成了最受关注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在人们心中也就意味着团圆美好。

下面店铺就告诉你中国中秋节的习俗,一起看看吧!中国中秋节的习俗1: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

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

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中国中秋节的习俗2:中秋宴俗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

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

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

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

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

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

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

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

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

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中国中秋节的习俗3:文人赏月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

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

宋朝中秋节风俗

宋朝中秋节风俗

宋朝中秋节风俗宋朝时期,中秋节是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通常在这一天会进行各种活动和风俗。

1. 赏月:中秋节赏月是宋代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人们在这一晚会点燃灯笼,挂在家门口,同时在宝塔山和城墙上也会点燃灯笼,形成一片灯海。

人们围在一起赏月,吟诗作对,互相品茶。

2. 吃月饼:中秋节最有特色的美食就是月饼。

在宋代,月饼是用芝麻、豆沙、莲蓉等材料制成的。

人们在中秋节会互相送月饼,表示团圆和友谊。

3. 祭月:中秋节祭月是宋代人的一种传统活动。

人们会在庙宇、家中或公共场所供奉月神,祈求平安和团圆。

同时,也会点燃香烛,进行祈福仪式。

4. 赏菊:中秋节也是菊花盛开的时节,在宋代,赏菊也是很普遍的活动。

人们会在菊花展览会上观赏各种品种的菊花,并进行品评和颁奖。

5. 打香囊:中秋节时,一些地方会出现打香囊的游戏。

人们把香囊拴在自己的腰间,然后进行相互击打,也有人在香囊里放置一些驱邪的草药。

总的来说,宋代中秋节的风俗多种多样,但都强调了团圆、祈福和庆祝丰收。

此外,宋代中秋节的风俗还有以下几种:6. 拜月:人们在中秋节还会进行拜月的活动,有的地方会在庙宇中设立供台,还会放放烟花、焚香祭祀。

7. 赛龙舟:龙舟竞赛也是宋代中秋节的传统活动。

人们会在河流或湖泊上比赛,龙舟上装饰着五彩缤纷的彩旗,此外还伴有鼓乐和欢呼声,非常热闹。

8. 赛灯船:在广州等南方地区,中秋节还会举行赛灯船的活动。

人们用纸制成各种形状的灯船,放在河面上,赛场上点燃了灯船之后,船上的灯光竞相闪烁,非常热闹。

总的来说,宋代中秋节的风俗丰富多彩,不仅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至今,中秋节的这些传统活动在中国的很多地方仍然被保留和发扬光大。

中秋节的来历风俗和故事

中秋节的来历风俗和故事

中秋节的来历风俗和故事中秋节,又称月圆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中秋节的来历、风俗和故事,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美丽的节日。

一、来历:中秋节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月习俗。

相传古代人们为了祈求丰收和庇佑,于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向明亮的圆月祭祀。

后来,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了中秋节,成为了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二、风俗:1. 赏月:中秋节的最重要的风俗之一就是赏月。

当晚,家人团聚,一同赏月,传说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也常被讲述。

2. 吃月饼:中秋节的主食是月饼。

月饼通常是圆形的,象征着团圆。

人们相互赠送月饼,寓意着团圆和祝福。

3. 点灯笼:中秋节的另一个重要风俗是点灯笼。

人们会在家门口或花园里挂灯笼,营造出温馨的节日氛围。

特别是在公园或广场上还会举行灯笼展览,各种造型的灯笼争奇斗艳,壮观非常。

4. 赏桂花:中秋节正值桂花盛开季节,人们会在这时欣赏桂花的香气和美丽。

5. 祭拜家神:在中秋节这一天,人们会为家中的神像或祖先设立祭拜台,烧香祭拜,祈求平安和祝福。

三、故事:1. 嫦娥奔月:相传在很久以前,天上有十太阳,炎炎夏日使人们苦不堪言。

于是后羿英勇地射下九个太阳,挽救了人间。

但他的举动引起了太阳神的愤怒,太阳神降下久旱。

后羿为了挽救百姓,从王母娘娘那里得到了不死药。

但被嫉妒的弓箭手冯宣偷走,后羿只好把药丹交给妻子嫦娥保管。

嫦娥不忍看到百姓苦苦哀求,决定用这颗药丹消灭罪恶并拯救百姓。

她吞下了药丹后飞升至月宫,成为嫦娥仙子,并定居在月亮上守护着人间。

2. 后羿射日:相传,后羿为了救世人们,这天以力大无穷、箭术精湛的他开始实施了射日计划。

后羿利用自己超人的力量,用绣线一箭射往天空的九个太阳,成功拯救了人类,太阴隐去九个太阳,回到了正常的状态。

人们敬佩他的英勇事迹,将他的名字流传至今,中秋节也因之而更加庄重隆重。

以上是关于中秋节的来历、风俗和故事的简要介绍。

希望大家能在这个美丽的节日里与家人团聚,共度一个温馨美满的中秋节。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传说(精选4篇)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传说(精选4篇)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传说(精选4篇)1.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传说篇一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在廿四节气的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

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秋分祭月”而来。

祭月作为民间节日重要的祭礼之一,逐渐演化为赏月、颂月等活动。

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

“中秋”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世传为周公旦所著,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中说,先秦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

据记载,在汉代时,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的活动。

晋时亦有出现中秋赏月之举的文字记载,不过不太普遍,晋时期中秋节在我国北方地区还不流行。

唐代时中秋风俗在我国北方地区已流行。

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

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北宋时期,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

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

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明清时期,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

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古代中秋节有什么庆祝活动

古代中秋节有什么庆祝活动

古代中秋节有什么庆祝活动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一起被誉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源于古代中国的农耕文化,当时人们通过丰收祭祀和祈福来庆祝这一节日。

在古代中秋节,有许多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下面将分别介绍。

一、祭月祭月是古代中秋节的重要庆祝活动之一。

在古代中国,人们将中秋节当作丰收的象征,认为月亮代表着丰饶与团圆。

因此,人们会在中秋节这一天晚上举行盛大的祭月仪式。

一般来说,人们会在户外的广场或庭院中摆放一张祭月台,然后在祭月台上供上水果、糕点、月饼等食物,并点上香烛,燃放烟花爆竹,表达对月亮的敬意和祝福。

二、品尝月饼中秋节的传统美食当属月饼。

古代的中秋节庆祝活动中,人们会举行品尝月饼的仪式。

当时的月饼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豆沙、红枣和莲蓉等做馅料的甜月饼,另一种是以煮熟的蛋黄、一些坚果和盐做馅料的咸月饼。

这些月饼外形精美,口感独特,人们会亲朋好友一起将月饼切开分享,象征团圆和和谐。

三、赏月中秋节也是赏月的好时候。

在古代,人们会卷起长卷,置于户外的庭院或广场上,与家人一起仰望明亮的月亮。

有的地方还会举行赏月的活动,赏月的时候,人们会奏乐、跳舞、吟诗,享受月下的宁静与美丽。

赏月的同时,人们互相祝福,表达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四、击鼓传花灯击鼓传花灯是古代中秋节的一项传统游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娱乐活动。

传统上,人们会制作花灯,花灯形状各异,有动物形象、花鸟图案和人物形象等。

当晚,人们手持花灯,循着一定的顺序和节奏,一边击鼓一边传递灯笼,形成热闹的游戏场景。

这项活动不仅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友谊,同时也营造了欢乐的节日氛围。

五、谜语游戏在古代的中秋节庆祝活动中,谜语游戏也是一项重要的仪式。

人们会在中秋节的晚上,写下简单或者复杂的谜语,将谜题贴在墙上或者隐藏在花灯、月饼等物品中。

然后,大家在猜谜人的领导下一起猜谜语,猜中的人会得到小礼品或者奖金。

这项活动不仅娱乐性十足,还能增加人们的智慧和团结合作的意识。

中秋节的十大传统习俗

中秋节的十大传统习俗

中秋节的十大传统习俗中秋节的十大传统习俗习俗一:赏月****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习俗二:吃月饼《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

这可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

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

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习俗三:祭月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习俗四:燃灯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

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

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习俗五:观潮“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

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巅峰。

古代中秋节主要习俗有什么

古代中秋节主要习俗有什么

古代中秋节主要习俗有什么中秋节(Midautumn Festival),是我国重要节日之一,历史悠久,时在农历八月十五。

那么,中秋节在古代有着什么样的习俗呢?下面是店铺为你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古代中秋节主要习俗有:一、拜月:妇女拜月。

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拜月亭》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拜月全家拜还是只有妇女拜。

《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

…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二、拜月老:求爱情,求偶,爱情如月满三、吉祥物兔爷(兔君):在老北京,每逢八月十五中秋节都有拜兔爷的习惯。

兔形玩具,穿人的衣服。

或用泥,或用面做。

《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

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

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

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

”四、焚香:焚以桂花香。

妇女用桂花油,桂花香粉五、团圆节:夫妻和美。

祭祖祭祀。

何家团圆饭,赏月六、赏月(玩月):文人月下吟诗对诗,赏月,喝酒,聊天。

民间月下踏歌,月下歌舞、月下七、荡秋千,喝酒,月下男男或女女结伴出走,又叫“踏月(采月,滨江采月)”在月下踏歌吴地有走月亮、走三桥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见顾禄《清嘉录卷八》)。

上海也有此俗(见玉鱿生《海陬冶游录》)。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朝中秋习俗(中秋节古代)
根据《东京梦华录》(序於一一四七年)卷八的记载,宋朝的街市,在中秋节的前几天,就已弥漫著浓厚的过节气氛。

商店贩卖新酒,重新布置门前的彩楼。

市人争饮新有石榴、梨、栗、葡萄、弄色枨橘等等。

到了晚上,人家争登酒楼赏月,丝竹箫管并作。

里巷儿童通宵玩耍,夜市人马杂沓,至於天明。

吴自牧(约一二七○前後在世)的《梦梁录》卷四也记载,南宋人家多於此日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

即使是陋巷里的贫穷人家,也都会典当衣物去购买酒困,来欢度中秋。

金盈之(约一一二六前後在世)的《新编醉翁谈录》卷四则记载了当时人由赏月进而拜月的习俗:「京师赏月之会,异於他郡。

倾城人家,不以贫富,能自行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

登楼或於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

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

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


除了拜月之外,还有赏灯的风俗。

周密(一二三二─一三○八)的《武林旧事》卷三记载杭州中秋夜:「灯烛华灿,竟夕乃止」。

浙江也於中秋夜放一种羊皮小水灯「一点红」,江面上布满了数十万盏灯,有如天上繁星,十分引人注目。

据说水灯是为讨江神喜欢,并非纯粹为了观赏。

宋朝
宋朝在杭州另有一特殊的中秋景观,即钱塘观潮。

由於钱塘江口地形类似一漏斗,每当海潮涌至,受到渐进渐狭的地形影响,波浪便重重
叠叠堆积成一道水墙,声势极为壮观。

苏东坡在杭州任佑府时,曾作过一首《中秋夜观潮》,描述观潮人数之众多,及潮水汹涌之气势: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锁,夜潮留向月中看。

万人鼓噪慑吾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武林旧事》中的另一段文字则更具体的描述了潮水震撼天地的磅薄气势:「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直至今日,钱塘观潮仍是浙江省中秋节最具特色的观光据点。

元朝
元朝虽以异族入主中原,但所受汉化甚深。

节日习俗也大半沿袭汉人旧制。

到了明朝,赏月、祭月、吃月饼的风俗大盛。

田汝成(约一五四○前後在世)的《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记载明人多於中秋节以月饼相馈赠,取其圆形的「团圆」之义。

夜晚则设赏月之宴,或携带酒食至湖海之畔游赏。

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一六三五)卷之二则详细描述了中秋祭月的供品:月饼必须是圆,所供的瓜果则必须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

街市出售月光纸,上面绘有月偏照菩萨,下绘月轮桂殿,有一兔人立捣药於其中。

祭月後将月光纸焚烧,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一成员。

中秋节又是团圆节,所以纵使有归宁的女子,也必定於此日返其夫家团聚。

明朝
至於明人赏月的盛会,则有张岱(一五九七─一六七一?)以其生花妙笔,为我们作了下面这段极其风雅记述。

《陶庵梦忆》卷五的「虎邱中秋夜」:
虎邱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僮、走空之辈,无不麟集。

自生公台、千人石、鹤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毡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江上。

天暝,月上,鼓吹十百处,大吹大擂,渔阳参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

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

皆「锦帆开澄湖万顷」同场大曲,蹲踏和锣丝竹肉声,不辨拍煞。

更深,人渐散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席席徵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管弦迭奏,听者方辨字句,藻鉴随之。

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萧一缕,哀清绵,与肉目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

三鼓,月孤气肃,不杂蚊虻。

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

然此时雁比而坐者,犹存百十人焉。

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晚明文人的生活情趣,从这则「虎邸中秋夜」或能略窥一二。

清朝
明人拜月时用的「月光纸」,到了清朝,改了个名字叫「月光马儿」。

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

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
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

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

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

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清又流传著一句话:「男不拜月,女不窜」。

所以拜月就成了妇女的专利,家中的主妇忙著拜月,小孩子也不愁没事干。

中秋节前几天,街市上都会卖一种专供儿童月用的「兔儿爷」。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

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

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

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

也有扮成
12全文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