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主要参数测量

合集下载

汽车的主要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

汽车的主要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

汽车的主要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一、汽车的主要技术参数1、尺寸参数长,宽,高,轴距,轮距,前悬,后悬,最小离地间隙,接近角,离去角,转弯直径,通道圆与外摆值。

《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GB1589-2004)和《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2004)均对我国道路车辆的极限尺寸作了规定:货车、乘用车及二轴客车的长度不大于12米,宽度不大于2.5米,高度不大于4米。

2、质量参数1)轴荷轴荷是指汽车满载时各车轴对地面的垂直载荷。

国家标准《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GB1589—2004),以及国家标准《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2004)均规定:二轴货车的最大允许轴荷不得超过101;客车及三轴以上(含三轴)货车的最大允许轴荷不得超过101。

2)汽车总质量汽车总质量是指装备齐全时的汽车自身质量与按规定装满客(包括驾驶员)、货时的载质量之和,也称满载质量。

即:总质量=自身质量(整备质量)+载质量3)载质量汽车载质量是指在硬质良好路面上行驶时所允许的额定载质量。

当汽车在碎石路面上行驶时,载质量应有所减少(约为好路的75%〜80%)。

越野汽车的载质量是指越野行驶或土路上行驶的载质量。

轿车的装载量是以座位数表示。

城市公共汽车的装载量等于座位数并包括站立乘客数(一般按每人不小于0.125m2面积计),其他城市客车按每人不小于0.15m2面积计。

长途客车和旅游客车的装载质量等于座位数。

二、汽车的主要性能指标1、动力性汽车的动力性可用最高车速、加速能力、爬度能力三个指标来评定。

(1)汽车的最高车速——是指汽车满载时,在平直良好的路面上(水泥路面和沥青路面)所能达到的最高行驶速度。

(2)汽车的加速能力一一是指汽车在行驶中迅速增加行驶速度的能力。

汽车的加速能力常用汽车的原地起步加速性和超车加速性来评价。

(3)汽车的爬坡能力一一是指汽车满载时,在良好的路面上以最低前进档所能爬行的最大坡度(货车为30%,即16.50。

汽车尺寸参数

汽车尺寸参数

汽车尺寸参数1、外形尺寸外形尺寸包括车长、车宽和车高三方面尺寸。

车长即沿汽车长度方向前后两极端之间的距离(mm);车宽即沿汽车宽度方向两侧极端之间的距离(mm);车高是指汽车最高点至地面间的距离(mm),如图中的b、g、h所示。

汽车尺寸参数示意图a-轴距;b-车长;c-前悬;d-后悬;e-前轮距;f-后轮距;g-车宽;h-车高;j-离地间隙。

2、轴距轴距是指汽车两轴中心线之间的距离(mm),如上图中的a。

对多轴汽车,轴距应从前至后分别注明相邻两轴间距离,总轴距为各轴距之和。

3、轮距轮距是指汽车同一轴上左右两轮中心面之间的距离(mm),如上图中的e、f。

若为双轮胎时,则为同一轴左右双轮中心面之间的距离。

4、前后悬前悬是指汽车最前端至通过前轴轴线的垂面间的距离(mm),如上图中c;后悬是指汽车最后端至通过后轴轴线的垂面间的距离(mm),如上图中d。

5、最小离地间隙最小离地间隙是指汽车满载时,汽车最低点至地面的距离(mm),如上图中j。

轴距:前后桥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

轮距:同一桥左右车轮与地面接触面中心的距离。

多个车轮的轮距按中心点处测定。

汽车的载重量与轴距和轮距有密切的关系,基本上载重量越大,轴距和轮距就越大,可见,测量时的误差要小些!1、水平对置的发动机有什么优缺点?2、汽车轮距有的是前轮距大于后轮距,有的是后轮距大于前轮距,请问它们各有什么优缺点?答复:1、水平对置发动机的优点是能将发动机的重心降低,也就是说,普通发动机是立着的,而水平发动机是躺着的。

还有就是水平四缸的发动机震动较小,而且还不需要平衡轴。

另外就是水平发动机还可尽量把很多部件布置在车子的中央的直线上,有利于平衡左右的重量,但水平对置发动机比较宽,发动机舱不容易布置。

缺点就是成本较高。

2、汽车的轮距有三种情况,一是前轮距大于后轮距,二是前后轮距相同,三是后轮距大于前轮距。

增加轮距可以减少转弯时车子倾侧(ROLL)的量,简单地说就是减少“重量转移的幅度”,轮距越大,转移到外侧车轮上的重量就越小,因此在转弯时也就越能平衡左右两边轮胎上的负荷。

汽车主要参数测量实训报告

汽车主要参数测量实训报告

汽车主要参数测量实训报告一、引言汽车作为现代社会交通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参数的准确测量对于车辆的设计、生产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测量汽车主要参数,加深对汽车性能的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测量方法和技术。

二、车速测量车速是衡量汽车动力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测量车速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其中常用的方法有GPS测速、车速表测速和里程表测速。

1. GPS测速GPS测速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来测量车辆的速度。

通过接收卫星信号,计算车辆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从而得到车速。

GPS 测速准确度高,适用于各种道路条件和车速范围。

2. 车速表测速车速表是一种安装在汽车仪表盘上的仪器,用于显示车辆的速度。

车速表测速是通过车速表上的传感器获取车轮的转速,然后根据车辆的轮胎直径计算车速。

车速表测速简单方便,但准确度相对较低。

3. 里程表测速里程表是记录车辆行驶里程的仪表,其测速原理是利用车轮的转速和车辆的轮胎直径计算车速。

里程表测速可通过与车速表测速相结合,提高测速的准确度。

三、加速度测量加速度是衡量汽车动力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测量汽车加速度可以通过测量加速时间和测量加速距离两种方法。

1. 测量加速时间测量加速时间是指在给定的起点和终点,测量车辆从静止状态加速到目标速度所用的时间。

测量加速时间可以通过计时器或者专用的测速仪器进行。

2. 测量加速距离测量加速距离是指在给定的起点和终点,测量车辆从静止状态加速到目标速度所经过的距离。

测量加速距离可以通过测量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距离,并结合车辆速度的变化来计算。

四、刹车距离测量刹车距离是衡量汽车制动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测量刹车距离可以通过测量刹车时间和测量刹车距离两种方法。

1. 测量刹车时间测量刹车时间是指从检测到需要刹车的信号到车辆完全停下所用的时间。

测量刹车时间可以通过计时器或者专用的测速仪器进行。

2. 测量刹车距离测量刹车距离是指从检测到需要刹车的信号到车辆完全停下所经过的距离。

汽车主要参数图示

汽车主要参数图示

汽车参数图示汽车作为一种现代交通工具,已经于当今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随着汽车在日常生活中的日益普及化,人们对了解汽车各项相关专业知识的渴望也日益迫切。

今天,我们就以大家能够易懂的解释开始下面汽车的车身参数介绍。

•长X宽X高顾名思义,所谓的长宽高就是一部汽车的外型尺寸,通常使用的单位是毫米(mm ),具体的测量方法是这样的:车身长度定义为:汽车长度方向两个极端点间的距离,即从车前保险杆最凸出的位置量起,到车后保险杆最凸出的位置,这两点间的距离。

峯低--------------------------------------- *车身宽度定义为:汽车宽度方向两个极端点间的距离,也就是车身左、右最凸出位置之间的距离。

根据业界通用的规则,车身宽度是不包含左、右后视镜伸出的宽度,即后视镜折叠后的宽度的车身高度定义为:从地面算起,到汽车最高点的距离。

而所谓最高点,也就是车身顶部最高的位置,但不包括车顶天线的长度。

•轴距简单地说,汽车的轴距是同侧相邻前后两个车轮的中心点间的距离,即:从前轮中心点到后轮中心点之间的距离,就是前轮轴与后轮轴之间的距离,简称轴距,单位为毫米(mm )♦根据轴距对汽车进行分类轴距是反应一部汽车内部空间最重要的参数,根据轴距的大小,国际通用的把轿车分为如下几类:微型车:通常指轴距在2400mm以下的车型称为微型车,例如:奇瑞QQ3、长安奔奔、吉利熊猫等,这些车的轴距都是2340mm左右,更小的有SMARTFORTWO,轴距只有1867mm。

通常指轴距在2400-2550mm 之间的车型称为小型车,例如:本田飞度、丰田威驰、福特嘉年华等。

紧凑型车:通常指轴距在2550-2700mm 之间的车型称为紧凑型车,这个级别车型是家用轿车的主流车型,例如:大众速腾、丰田卡罗拉、福特福克斯、本田思域等。

中型车:通常指轴距在2700-2850mm 之间的车型称为中型车,这个级别车型通常是家用和商务兼用的车型,例如:本田雅阁、丰田凯美瑞、大众迈腾、马自达6 睿翼等。

汽车理论实验指导书

汽车理论实验指导书
1)汽车结构参数测量结果
表1-1 汽车外部宽度参数测量结果
2)测量结果分析
表1-2 汽车外部高度参数测量结果
表1-3 汽车通过性参数测量结果
表1-2 汽车外部高度参数测量结果 单位:mm
表1-3 汽车通过性参数测量结果
2.汽车质量参数及转弯直径测量 测量日期: 测量地点: 实验车型号: 制造厂名: 轴数: 天气: 测量仪器和设备: 实验指导: 驾 驶 员:
2)轴载质量修正值 当轴载质量之和不等于整车质量时,以整车质量G0为基准,用各轴轴载பைடு நூலகம்量之比例 分配整车质量G0,即:
(1-3)
式中:
——第i轴轴载质量修正值,kg。
3.汽车最小转弯直径测量结果填入实验报告中的表1-6,并判断所测参数是否 合格,如不合格分析其原因。
2.汽车质量参数测量注意事项 1)实验车必须清洁; 2)无特殊规定时,一般只测量空车及满载质量; 3)测量时,汽车应停稳,发动机熄火,变速器置于空档,制动器放松。
3.汽车最小转弯直径测量注意事项 1)测量场地为平坦、硬实、清洁的水泥或沥青地面,其大小应允许汽车作全圆 周行驶; 2)汽车的前轮最大转角应符合该车技术条件规定; 3)保证汽车全部车轮着地。 七、结果整理与分析 1.汽车结构参数测量结果应填入实验报告中的表1-1~表1-4,与该车的技术条件进行比较,判断所测参数是否合格,对不合格参数分析其产生原因。 2.计算汽车质量参数测量结果,并填入实验报告中的表1-5。 1)采用车轮负荷计法一次显示值不必计算,地秤法计算如下: (1)整车质量
3.汽车最小转弯直径测量步骤 1)在前外轮和后内轮胎面中心线的上方,在车体离转向中心最远点和最近点 的垂直地面方向分别安装行驶轨迹显示装置。 2)汽车以低速行驶,方向盘转到极限位置、保持不动、待车速稳定后,起动 显示装置,使测点分别在地面上显示封闭的运动轨迹之后,将车开出轨迹 外。 3)用钢卷尺测量各测点在地面上形成的轨迹圆直径,应在互相垂直的两个方 向测量,取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汽车向左转和向右转各测量一次。 前外轮、后内轮、最远点和最近点最小转弯直径分别以d1 、d2 、d3 、d4 表 示,见图1-1。

汽车主要性能参数和主要的技术参数概述

汽车主要性能参数和主要的技术参数概述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一节 汽车的主要技术参数
及发动机冷却水和装备(随车工具及备胎等)齐全后但未载人、 货时的质量。 (3)汽车的总质量ma
汽车的总质量是指已整备完好、装备齐全并按规定载满客、 货时的汽车质量。 (4)汽车的整备质量利用系数ηm0
载货汽车的ηm0是载货汽车的装载量mG与其整备质量m0之比。 (5)汽车的轴荷分配
第二章 汽车主要性能参数
第一节 汽车的主要技术参数 第二节 汽车的使用性能参数
第一节 汽车的主要技术参数
一、整车技术参数 1.汽车主要尺寸参数
汽车的主要尺寸参数包括轴距、轮距、总长、总宽、总高、 前悬、后悬、接近角、离去角、最小离地间隙等,如图2-1所示。 (1)轴距L
轴距L的选择要考虑它对整车其他尺寸参数、质量参数和使 用性能的影响。轴距短一些,汽车总长、质量、最小转弯半径 和纵向通过半径就小一些。 1)载货汽车的轴距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二节 汽车的使用性能参数
加速时间用汽车原地起步加速时间和超车加速时间来表示。 6.汽车的比功率和比转矩
这两个参数分别表示发动机最大功率和最大转矩与汽车总 质量之比。比功率是评价汽车动力性能如速度性能和加速性能 的综合指标,比转矩则反映了汽车的比牵引力或牵引能力。 二、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一节 汽车的主要技术参数
(1)汽车的装载质量mG 轿车的装载质量即载客量,是指其最多乘坐人数,并以座
位数表示。 载货汽车的装载质量系指该车在良好的硬路面上行驶时装
载货物量的最大限额,通常其单位以t表示。 (2)汽车的整备质量m0
汽车的整备质量就是汽车经整备后在完备状态下的自身质 量,即指汽车在加满燃料、润滑油、工作油液(例如制动液等)
在汽车结构方面,可以通过下述途径来改善燃油经济性。 (1)缩减轿车总尺寸和减轻质量 (2)发动机 1)提高现有汽油发动机的热效率与机械效率。 2)扩大柴油发动机的应用范围。

汽车整车试验方法标准

汽车整车试验方法标准

汽车整车试验方法标准第一部分试验方法通则仪表校正GB/T 12534-90 汽车道路试验方法通则JIS D 1010-82 汽车道路试验方法通则GB/T 12548-90 汽车速度表,里程表检验校正方法JIS D 1011-82 汽车速度表刻度检验方法SAE J 1059-84 车速里程表试验规程SAE J 966-66 测量轿车轮胎每英里转数试验方法SAE J 1025-73 测量载货汽车轮胎每英里转数试验规程第二部分整车基本参数测量GB/T 12673-90 汽车主要尺寸测量方法和测量汽车座椅适应性的装置ISO 4131-79 轿车尺寸标注方法JIS D 0302-82 汽车外廓尺寸测量方法SAE J 1100-84 汽车尺寸标注NF R 18-005 轿车尺寸标注方法DIN 70020/1 汽车和挂车一般尺寸4100-85 轿车客厢部尺寸测量方法JIS D 0301-82 汽车部尺寸测定方法3983-85 轿车行箱测量参考体积的方法ISO 3832-76 轿车行箱测量参考体积的方法JIS D 0303-82 轿车行箱标准容积的测量方法NF R 18-003 轿车行箱测量参考体积的方法DIN ISO 3832 轿车行箱测量参考体积的方法GB/T 12674-90 汽车质量(重量)参数测定方法GB/T 12538-90 汽车重心高度测定方法GB/T 12540-90 汽车最小转弯直径测定方法JIS D 1025-86 汽车最小转弯半径试验方法JASO C 702-71 最小转弯半径试验方法JASO Z 107-74 连结车最小转弯半径试验方法SAE J 695-84 汽车转向能力及转向偏移量测定SAE J 826-87 用于确定第三部分动力性GB/T 12544-90 汽车最高车速试验方法JIS D 1016-82 汽车最高车速试验方法DIN 70020/3 最高车速,加速度及其它术语定义和试验方法GB/T 12547-90 汽车最低稳定车速试验方法GB/T 12543-90 汽车加速性能试验方法JIS D 1014-82 汽车加速试验方法SAE J 1491-85 汽车加速度测量GB/T 12536-90 汽车滑行试验方法JIS D 1015-76 汽车滑行试验方法GB/T 12539-90 汽车爬陡坡试验方法JIS D 1017-82 汽车爬陡坡试验方法JIS D 1018-82 汽车爬长坡试验方法GB/T 12537-90 汽车牵引性能试验方法JIS D 1019-82 汽车牵引试验方法GB/T 12535-90 汽车起动性能试验方法JIS D 1021-82 汽车起动试验方法第四部分经济性GB/T 12545-90 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JIS D 1012-82 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SAE J 1082-80 汽车燃料经济性测量道路试验方法SAE J 1420-88 载货汽车和客车燃料经济性试验(工程型)的技术报告SAE J 1376-82 载货汽车和客车测定燃料经济性试验(工程型)NF R 11-502 轿车燃油常规消耗量的测定方法DIN 70030/1 汽车燃料消耗量的测定(轿车)DIN 70030/2 汽车燃料消耗量的测定(载货汽车和大客车)SAE J 1264-86 联合RCCC/SAE燃料消耗试验规程在用汽车短途试验I类型SAE J 1321-86 联合TMC/SAE燃料消耗试验规程II类型SAE J 1256-80 燃料经济性-道路试验规程-冷起动和暖机经济性第五部分视野除霜,除雾洗涤会车光束倾斜角随载荷变化的测量GB 11562-89 轿车驾驶员前方视野JASO Z 102-76 驾驶员视野试验方法SAE J 1050a-77 驾驶员视野的描述和测量ISO 4513-78 视野-驾驶员眼睛位置-眼椭圆确定方法JIS D 0021-84 汽车驾驶员眼围JSAO Z 008-76 轿车驾驶员眼围JSAO Z 011-78 载货汽车驾驶员眼围SAE J 941-85 汽车驾驶员眼睛围JASO Z 106-82 汽车间接视野试验方法SAE J 834a-67 轿车后视野GB/T 11563-89 汽车H点确定程序ISO 6549-80 道路车辆确定H点的程序JIS D 0024-85 汽车H点的确定方法JASO Z 009-82 H点和R点的确定方法NF R 10-102 汽车确定H点的程序3599-84 轿车风窗玻璃除霜系统试验方法ISO 3468-89 轿车风窗玻璃除霜系统试验方法SAE J 902-84 轿车风窗玻璃除霜系统SAE J 381-84 风窗玻璃除霜系统试验方法(载货车,客车及多用途车辆) ISO 5898-87 轿车后窗除霜系统试验方法NF ISO 5898 轿车后窗除霜系统试验方法3600-84 汽车风窗玻璃除雾装置试验方法ISO 3470-89 轿车风窗玻璃除雾系统试验方法ISO 5897-87 轿车后窗除雾系统试验方法SAE J 953-84 轿车后窗除雾系统NF ISO 5897 轿车后窗除雾系统试验方法GB 11565-89 轿车风窗玻璃刮水器刮刷面积SAE J 903c-73 轿车风窗玻璃雨刮系统SAE J 198-71 载货汽车,客车和多用途车辆风窗玻璃刮水器ISO 6255-87 轿车后窗清洗和擦拭系统试验方法3921.2-85 汽车风窗玻璃电动洗涤器试验方法ISO 3469-89 轿车风窗玻璃清洗系统试验方法SAE J 942b-72 轿车风窗玻璃洗涤系统NF R 14-503 轿车后窗清洗和擦拭装置试验方法ISO 4182-86 会车光束倾斜角随载荷变化的测量NF R 13-650 道路车辆会车光束倾斜角随载荷变化的测量第六部分制动性JIS D 0210-85 汽车制动试验方法通则JASO C 446-79 制动通则GB/T 12676-90 汽车制动性能试验方法ZB T 24007-89 汽车制动系结构,性能及试验方法ISO 6597-80 轿车制动系制动性能的测定方法JIS D 1013-82 汽车制动试验方法JASO C 402-79 轿车行车制动器实车试验方法JASO C 404-81 货车及客车行车制动器实车试验方法JASO C 501-77 连结车行车制动器实车试验方法JASO C 422-74 轿车,挂车连结时制动器实车试验方法SAE J 843-73 轿车与轻型载货汽车制动系统道路试验规程SAE J 880-80 制动系统额定功率试验规程(商用车辆)SAE J 134-79 轿车和轻型货车的汽车列车制动系统道路试验规程SAE J 786a-78 载货汽车,客车和汽车列车制动系统道路试验规程SAE J 299-80 制动距离试验规程JASO C 417-83 轿车行车制动器强度实车试验方法JASO C 420-77 货车,客车行车制器强度实车试验方法SAE J 229-80 轿车行车制动器结构完整性试验规程SAE J 294-78 额定总重超过10000磅(4500公斤)的车辆行车制动系统结构完整性试验规程JASO C 416-71 轿车行车制动器使用性能试验方法JASO C 445-80 行车制动器使用性能试验方法(货车,客车及连结车)SAE J 201-76 轿车和轻型载货汽车行车制动器使用性能试验规程SAE J 1250-82 总重超过4500公斤(10000磅)汽车行车制动器性能试验规程JASO C 430-75 空气制动器试验方法JASO C 432-75 空气及真空助力制动器试验方法SAE J 982-80 载货汽车,牵引车和挂车行车制动系统气压和时间指标试验规程ISO 3854-76 旅居挂车和轻型挂车真空制动反应时间的测量JASO C 438-76 行车制动器模拟下坡试验方法SAE J 1247-80 模拟山区制动性能的试验规程SAE J 1489-87 重型载货汽车和客车缓速器下坡制动试验规程JASO C 454-83 轿车直线前进制动时方向稳定性试验方法JASO C 455-83 排气缓速器实车试验方法SAE J 225-80 商用车辆制动系统扭矩平衡试验规程GB 12594-92 汽车防抱制动系统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SAE J 46-84 车轮滑移制动控制系统道路试验规程ISO 7975-85 转向制动开环试验规程JASO C 425-75 轿车,挂车连结时曲线制动试验方法JASO C 506-71 连结车曲线制动试验方法DIN ISO 7975 道路车辆转向制动开环试验规程JASO C 424-74 行车制动器实车台架试验方法JASO C 439-76 应急制动器实车试验方法4020-85 汽车驻车制动试验方法JASO C 428-75 驻车制动器试验方法SAE J 360-71 机动车辆坡道驻车性能试验规程SAE J 1452-85 挂车坡道驻车性能试验规程JASO C 447-79 驻车制动器实车强度试验方法第七部分噪声排放电波干扰GB 1496-79 机动车辆噪声测量方法QC/T 58-93 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测量方法ISO 362-81 道路车辆汽车加速行驶噪声测量(工程法)JIS D 1024-82 汽车车外噪声试验方法JASO Z 101-83 车外噪声试验方法SAE J 1470-87 车辆加速行驶噪声测量SAE J 1030-87 轿车和轻型载货汽车最大噪声级SAE J 986-87 轿车和轻型载货汽车噪声级SAE J 366-87 重型载货汽车和公共汽车外部噪声级DIN ISO 362 道路车辆加速行驶噪声测量(工程法)QC/T 57-93 汽车匀速行驶车噪声测量方法ISO 5128-80 车噪声测量方法JASO Z 111-83 车噪声试验方法SAE J 1477-86 轻型汽车部噪声测量DIN ISO 5128 车噪声测量ISO 5130-82 道路车辆静止噪声测量方法JIS D 1026-87 汽车静止噪声试验方法SAE J 1169-87 轻型车静止状态下排气噪声的测量SAE J 1096-87 重型载货汽车静止外部噪声测量DIN ISO 5130 道路车辆静止噪声测量方法ISO 7188-85 轿车在城市运行条件下噪声的测量GB 3845-83 汽油车怠速污染物测量方法GB 3846-83 柴油车自由加速烟度测量方法GB 11642-89 轻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测试方法ISO 3929-76 汽车怠速时排气中一氧化碳浓度的测定JIS D 1028-83 汽车怠速排气中一氧化碳的测定方法NF R 10-108 怠速时排气中一氧化碳浓度的测定SAE J 171-82 用密闭仓技术测定轿车和轻型货车的汽油蒸发的有害气体JASO E 005 汽油车蒸发气体的测定方法SAE J 1045-75 测量车辆加注燃油排放物的仪器设备和方法3093-82 汽车无线电干扰允许值和测量方法GB 6279-86 车辆,机动船和火花点火发动机驱动装置无线电干扰特性的测量方法及允许值JASO D 002-84 汽车电波噪声的测量方法SAE J 551-85 车辆和器械电磁辐射的性能及测量方法(30-1000MHz) SAE J 1338-81 10KHz-18KHz电场开放场整车辐射敏感度ISO 6969-81 声响信号装置装车后的试验NF R 14-313 声响信号装置装车后的试验第八部分碰撞保护GB 11382-89 客车前保险杠效能试验方法正面固定式障壁碰撞试验SAE J 980a-71 轿车保险杠评价试验规程SAE J 978-67 汽车保险杠千斤顶举升试验规程GB 11553-89 汽车正面碰撞时对燃油泄漏的规定ISO 3437-75 撞车后燃油渗漏量的确定JIS D 1042-84 轿车碰撞时燃料泄漏的测定方法DIN ISO 3437 撞车后燃油渗漏量的确定NF R 10-210 撞车后燃油渗漏量的确定JASO B 301-84 轿车燃料系统安全性试验方法ISO 3560-75 正面固定式障壁碰撞试验方法JIS D 1060-82 轿车前面,后面碰撞试验方法JASO Z 103-83 轿车固定障壁前面碰撞试验方法SAE J 850-80 障壁碰撞试验DIN ISO 3560 正面固定式障壁碰撞试验方法NF R 10-201 正面固定式障壁碰撞试验方法GB/T 11557-89 防止汽车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的规定JIS D 1061-85 轿车转向操纵系统冲撞试验方法JASO C 714-84 轿车正面碰撞转向盘后移试验方法ISO 3984-82 轿车移动式障壁后部碰撞的试验方法JASO Z 105-83 轿车移动障壁后面碰撞试验方法SAE J 972-80 移动障壁碰撞试验DIN ISO 3984 轿车移动障壁后部碰撞试验方法ISO 3784-76 碰撞试验中碰撞速度的测量NF R 10-211 碰撞试验中碰撞速度的测量GB 11381-89 客车顶部静载试验方法JASO B 104-75 轿车车顶强度试验方法SAE J 374-80 轿车车顶强度试验规程SAE J 996-80 倒置汽车坠落试验规程JASO B 103-73 轿车侧门强度试验方法JASO Z 104-71 轿车倾翻试验方法DIN ISO 3208 对轿车部凸起物的评价ISO 2958-73 轿车的外部防护AE J 260-80 S车辆后下部防护试验规程GB 11566-89 汽车外部凸出物JASO B 004-84 轿车外部凸起物处理GB 11552-89 汽车部凸出物ISO 3208-74 对轿车部凸起物的评价JASO B 003-83 轿车部凸起物处理第九部分操纵稳定性行驶平顺性GB 6323-86 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JASO C 706-73 蛇形性能试验方法JASO C 709-76 轿车,轻型挂车连结时蛇形行驶性能试验方法ISO 7401-88 侧向瞬态响应试验方法ISO/TR 8725-88 道路车辆单周正弦输入时瞬态开环响应试验方法ISO/TR 8726-88 道路车辆伪随机转向输入时瞬态开环响应试验方法JASO Z 110-83 轿车脉冲输入瞬态响应试验方法JASO C 704-71 转向操舵力试验方法ISO 4138-82 道路车辆稳态圆周试验规程JASO C 703-71 轿车转向性能试验方法JASO C 708-76 轿车,轻型挂车连结时转向性能试验方法DIN ISO 4138 道路车辆稳态圆周试验规程JASO C 705-72 静态操舵力试验方法ISO/TR 3888-75 急剧移线行驶的试验规程JASO C 707-76 轿车,轻型挂车连结时移线性能试验方法JASO Z 108-76 轿车侧风稳定性试验方法GB 4970-85 汽车平顺性随机输入行驶试验方法GB 5902-86 汽车平顺性脉冲输入行驶试验方法SAE J 1490-87 载货汽车行驶平顺性测量和图示方法SAE J 1252-81 载货汽车和客车风洞试第十部分舒适性密封性通过性GB/T 12782-90 汽车采暖性能试验方法SAE J 638-82 机动车暖风装置试验规程GB/T 12546-90 汽车隔热通风试验方法GB/T 12781-91 汽车供油系气阻试验方法GB/T 12542-90 汽车发动机冷却系冷却能力道路试验方法SAE J 1393-84 公路用载货汽车冷却试验规程GB/T 12478-90 客车防尘密封性试验方法GB/T 12480-90 客车防雨密封性试验方法GB/T 12541-90 汽车地形通过性试验方法JIS D 1020-82 汽车砂地试验方法第十一部分可靠性使用性耐久性GB/T 12678-90 汽车可靠性行驶试验方法GB/T 12679-90 汽车耐久性行驶试验方法JIS D 1023-82 汽车解体检查方法GB/T 12677-90 汽车技术状况行驶检查方法JIS D 1022-82 汽车行驶试验方法SAE J 1143a-78 被牵引车/牵引车连接装置试验规程(轿车和轻型载货车)。

车辆特征参数检查的定义

车辆特征参数检查的定义

车辆特征参数检查的定义1. 引言车辆特征参数检查是指通过对车辆的各项特征参数进行检测和分析,来评估车辆的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的一项活动。

这些参数包括车辆的外观尺寸、重量、驱动方式、动力系统、制动系统、悬挂系统、转向系统等方面。

车辆特征参数检查不仅可以用于生产车辆前的质量控制,还可以用于车辆的定期检测、事故鉴定和二手车交易等方面。

2. 车辆特征参数检查的目的和意义车辆特征参数检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检测和评估车辆的各项特征参数,判断车辆的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车辆存在的问题,确保车辆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安全。

另外,车辆特征参数检查还可以为生产车辆提供参考依据,帮助厂家优化和改进车辆的设计和制造工艺,提高车辆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3. 车辆特征参数检查的内容3.1 外观尺寸外观尺寸是指车辆在长、宽、高等方向的尺寸参数,如车身长度、宽度、高度等。

外观尺寸的检查可以通过测量和对比车辆的实际尺寸与设计尺寸之间的差异,来评估车辆的制造精度和工艺水平。

3.2 重量车辆的重量是指车辆自身的重量,包括车身和车辆上的负载物的重量。

重量的检查可以通过称重设备或秤重装置来进行,以判断车辆的有效载荷和负载能力是否符合要求。

3.3 驱动方式驱动方式是指车辆的动力来源和传动方式,可以分为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等。

驱动方式的检查主要是为了判断车辆的节能环保性能和动力系统的可靠性。

3.4 动力系统动力系统是指车辆的发动机、传动系统和驱动轴等组成部分。

动力系统的检查可以通过对发动机的功率、扭矩和油耗等性能参数的测试,来评估车辆的动力性能和经济性。

3.5 制动系统制动系统是指车辆的刹车装置,包括刹车盘、刹车片、刹车液和刹车泵等部件。

制动系统的检查可以通过刹车性能测试和制动系统的外观检查,来评估车辆的制动效果和安全性能。

3.6 悬挂系统悬挂系统是指车辆的悬挂装置,包括弹簧、避震器和悬挂支架等部件。

悬挂系统的检查可以通过对悬挂系统的弹性和减震性能进行测试,来评估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测量方法
(3)角度尺寸测量
• ③ 车门玻璃内倾角、风窗玻璃倾角及后窗玻璃倾角等 汽车在整备质量状态下,借助平板和铅锤,用角度尺 直接测量。
• ④ 货厢尺寸及内部尺寸 货厢尺寸可用钢卷尺直接测
量;内部尺寸的测量多数涉及到R点,最好使用三维 H点人体模型和三维坐标测量仪测量。若没有这两种
设备,则只能测量出一部分参数。
• ③ 前大灯、尾灯中心高度:汽车处于整备质量,最大 总质量状态下,分别用高度尺直接测量。
• ④ 前、后轮胎静力半径:在汽车满载状态下,使用高 度尺对准轴头油泥圆圈中心测量其至地面的距离,分 别得到前、后轮胎的静力半径。
• ⑤ 最小离地间隙:在汽车最大总质量状态下,用离地 间隙仪测量。
4.测量方法
线的中点上。
4.1.1 基本概念及尺寸编码
3.R点和H点
▫ 理论上,座椅的实际H点应与R点为一点。
▫ 由于制造、测量的误差影响,这两个点的位置往往 都出现偏差。
▫ 当测量的结果是座椅的实际H点处于以R点为对角
线交点,水平边长30mm,铅垂边长20mm,在座椅 纵向中心平面上的矩形内,则合格。
4.1.1 基本概念及尺寸编码
第4章 汽车主要参数测量
4.1 汽车几何参数测量 4.2 汽车质量参数测量
4.1 汽车几何参数测量
• 测量目的:
① 检验新试制或现生产汽车的结构是否符合设计要 求,从中发现设计、制造及装配中的问题。
② 测定未知参数的样车尺寸,为汽车设计师提供参 考数据。
③ 对进行可靠性、耐久性试验的汽车进行主要尺寸 参数的测定,评价其尺寸参数在试验过程中保持 原技术状态的能力,为进一步提高汽车的可靠性 和耐久性提供依据。
量驾驶员座椅靠背到后舱门内表面距离。
4.测量方法
厂定最大总质量是汽车制造厂根据该汽车的使用条 件,考虑制造材料的刚度、强度等多方面因素核定 出的质量。
GB/T 12534-1990中对各种车型的乘员质量、行李质 量及代替重物的分布等都做了明确规定。
3.测量步骤
① 清洗车辆,去除油污、泥土等。 ② 将各车轮分别支起并离开地面,在各车轮轴头处粘上一
2.测量前的准备工作
(1)将汽车调整到符合技术条件的状态
▫ 检查汽车各总成、零部件、备用轮胎及随车工具等 是否齐全,是否装配在规定的位置
▫ 燃油、润滑油及冷却液等是否加注足量
2.测量前的准备工作
(1)将汽车调整到符合技术条件的状态
▫ 座椅、各种操纵踏板的行程及前轮定位等; ▫ 后视镜等汽车外部可动的附件或附属装置所处的状
层油泥,而后依次在车轮轴头处地面上放置划针,旋转 车轮,使划针在轴头油泥表面上划出一尽量小的圆圈, 每两侧车轮上圆圈的圆心连线即为该车轴中心线。 ③ 落下汽车,并将其开上测量平台,而后用钢卷尺分别测 量两侧转向轮至参照点的距离,转动转向盘使两个距离 相等,此时汽车便以直线行驶状态停放在测量平台上。 再分别于汽车的前部和后部下压汽车,使之摇晃数次, 以消除悬架内部阻尼对车身位置的影响。
4.测量方法
(4)装货容积测算
② 旅行车容积V2
V 2 W 1 H 1 L 2 1 ( 9 0 m 3 )
▫ W1为后箱肩部空间,测量内饰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在通过 后R点的X平面内并在该点之上不小于254mm处测量;H1为货 箱高,在Y基准面和过后轴中心线的X平面上测量货箱底板上 表面到上盖内表面的距离;L2为前排座椅肩高处装货长,在 Y基准平面内,从肩高部位,水平测量从前排座靠背顶端后
距离,即货厢底板离地高度。
4.测量方法
(3)角度尺寸测量
• ① 接近角、离去角及纵向通过角:当汽车处于整备质 量和最大总质量状态下,分别用辅助平板和角度尺直 接测量这三个角度。
接近角


离去角



4.测量方法
(3)角度尺寸测量
• ② 驾驶室翻转角:汽车在整备质量状态下,用角度尺 直接测量驾驶室从原始位置翻转到极限位置时的角度。 还可以采用下述方法测量,自制画有角度刻度的纸板, 在角度顶点挂一铅锤,使铅锤线原始位置与0°刻度 线对齐,并将铅锤线粘贴在驾驶室外部,然后将驾驶 室前翻至极限位置,则铅锤线所对纸板角度即为驾驶 室翻转角。
▫ 轮胎气压是汽车尺寸测定中极为重要的条件,它 主要影响铅垂方向的汽车尺寸,对其应严格检查。
▫ 要求轮胎气压必须符合技术条件的规定,气压误 差不允许超过±10kPa。
2.测量前的准备工作
(2)将汽车载荷装载到规定的状态
① 整备质量状态:指汽车处于装备齐全,燃油、润 滑油及冷却水等加注足量,无载荷、无乘员时的 状态。
态是否正常,其中收音机天线应处于回收状态; ▫ 货箱栏板是否处于关闭状态; ▫ 车门、发动机罩、行李舱盖及通风孔盖等是否处于
全关闭状态; ▫ 汽车牌照架是否处于正常位置; ▫ 内饰件及车内附属设备是否符合本车型规定的标准。
2.测量前的准备工作
(1)将汽车调整到符合技术条件的状态
➢严格检查轮胎气压。
的轮距。
4.测量方法
(1)水平尺寸测量
• ③ 汽车前、后最外点的投影、用以测量汽车总长,并 与①的投影点相结合,测量汽车的前悬、后悬。
• ④ 汽车左、右侧最外点投影,用以测量汽车宽度。 • ⑤ 前、后车门开启时最外点投影,用以测量前、后车
门开启时的最大宽度。 • ⑥ 对开式尾部车门开启时两车门最外点投影,用以测
4.测量方法
(1)水平尺寸测量
• ⑩ 前翻转式驾驶室未翻转时前保险杠最前端投影及驾 驶室翻转最大位置对其前端的投影,用以测量分别过
这两个投影且垂直于Y基准平面两个铅垂面之间的距
离,即驾驶室翻转时前保险杆到驾驶室的距离。
• 以上①~⑩项尺寸测量均在整备质量状态下进行。
4.测量方法
(2)高度尺寸测量
4.测量方法
(4)装货容积测算
• ① 行李舱有效容积V1 • B、与客厢相通的行李舱的体积测量
▫ 对制造厂为获得最大装载体积而采取的专门设施应采用分别测量的 方法,即对处于正常乘坐位置的后座椅和靠背,体积测量的上限是
驾驶员座椅的R点上方400mm处的水平平面;对折叠或可卸的后座
椅和靠背,体积测量的前限是紧靠行李舱的座椅靠背的垂直平面。 行李舱内部装备按制造厂的设计布置。以最多数量的“单位模”填 满行李舱,填入行李舱中的“单位模”的体积总和,即为行李舱的 体积。
4.测量方法
(4)装货容积测算
① 行李舱有效容积V1 • A、与客厢不相通的封闭式行李舱的体积测量
▫ 行李舱的内部装备(备轮、千斤顶等)应根据制造厂的设计 布置。以最多数量的“单位模”(具有最大半径为10mm的 圆棱,体积为8dm3,长(400±4)mm,宽(200±2)mm, 高(100±l)mm的矩形平行六面体)填满行李舱,“单位模” 的堆叠应不影响行李舱的开启。填入行李舱中的“单位模” 的体积总和,即为行李舱的体积。
面到关闭后尾板或门的内表面最小距离。
4.测量方法
(4)装货容积测算
③ 后开舱门客车容积V3
V 3L 1 2L 2 W 1 H 2 1 ( 9 0m 3 )
▫ L1为装货长,在Y基准平面和过驾驶员座椅靠背顶面的Z平面 交线上,测量过驾驶员座椅靠背背面X平面到后舱门内侧的 水平距离;L2为装货长,在Y基准平面内,在货箱底板上测
▫ 可借助于高度尺、离地间隙仪、钢卷尺及铅锤等进行直接或 间接测量。
• ① 汽车总高:使用测量架或用平板抵靠在汽车最高固 定部位上,再辅以铅锤,用钢卷尺直接测量。
• ② 行李舱盖开启车辆总高:在汽车处于整备质量状态 下,将行李舱盖开启到最大位置,辅以铅锤,用钢卷 尺直接测量。
4.测量方法
(2)高度尺寸测量
▫ 它们通常由制造厂自行规定。 ▫ 基准平面在车体上是看不到的。
4.1.1 基本概念及尺寸编码
3.R点和H点
▫ R点是制造厂确定座椅位置的基准点。它是模拟人
体躯干和大腿胯关节中心位置,相对于所设计车结 构而建立的坐标点,也称为座位基准点。
▫ H点在三维H点人体模型上的位置,是躯干与大腿 的绞接中心点,它位于此模型两侧H点标记钮的连
车辆支承平面垂直的平面
▫ Z基准面:垂直于Y、X基准面
有的厂家以车架上表面作为Z基准面,有的以地平面 作为Z基准面,有的选过前后轴中心且垂直于Y、X基 准面的平面为Z基准面
4.1.1 基本概念及尺寸编码
2.基准点
▫ 为了明确基准平面的位置,通常在车体上明确标出 三个或多个实际点(压坑或孔),我们称其为基准 点。
② 设计载荷状态:指汽车在整备质量状态下乘坐乘 员后的状态,乘员质量及分布按GB/T 12534-1990 中的规定设计。
2.测量前的准备工作
(2)将汽车载荷装载到规定的状态
③ 满载状态:指厂定最大总质量状态,是指按规定 装载质量加载荷,驾驶室按规定人数乘坐,装备 齐全,燃油、润滑油及冷却液等加注足量的状态。
(2)高度尺寸测量
• ⑥ 前、后保险杠中心离地高度及宽度:在汽车整备质 量状态下用高度尺及钢卷尺直接测量。
• ⑦ 前、后拖钩铅锤测量。
• ⑧ 货厢底板离地高度:在汽车分别处于整备质量、最 大总质量状态下,将货厢板放下,用高度尺或钢卷尺、
铅锤在Y基准平面内测量货厢底板尾部到支承平面的
4.测量方法
(4)装货容积测算
• ① 行李舱有效容积V1 • A、与客厢不相通的封闭式行李舱的体积测量
▫ 行李舱的内部装备(备轮、千斤顶等)应根据制造厂的设计 布置。以最多数量的“单位模”(具有最大半径为10mm的 圆棱,体积为8dm3,长(400±4)mm,宽(200±2)mm, 高(100±l)mm的矩形平行六面体)填满行李舱,“单位模” 的堆叠应不影响行李舱的开启。填入行李舱中的“单位模” 的体积总和,即为行李舱的体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