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历史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学案
第12课《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

第12课《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新课标要求:了解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学习目标:一、知识:“一国两制”构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二、方法:通过讨论归纳中国为什么能在上世纪收回香港、澳门。
三、情感:认识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缓和,有利于相互之间的往来交流,增进了民族感情,符合两岸人民的利益。
经过两岸人民的努力,祖国统一大业终将实现。
学习重点:祖国统一大业的不断推进学习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与作用教学过程:一、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一)“一国两制”构想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的构想。
2、含义:基本内涵就是在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保持原有的制度和长期不变。
3、意义:“一国两制”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伟大构想,是中国政府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按照这一构想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有利于、和澳门的稳定,有利于和民族振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1、香港回归:中英两国政府经过谈判,与年12月就香港问题达成协议,宣布中国政府于年月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2、澳门回归: 4月,中葡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将于年月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3、意义: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是构想的成功实践,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占领,洗雪了中华民族的耻辱,标志着祖国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
(三)统一大业必将实现1、两岸关系的变化:构想提出后,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缓和两岸关系的政策和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2、两岸的交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互补互利局面正在形成。
海峡两岸人员交往以及、、、等各个领域的交流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这种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为推动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教案教案名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教学目标:1.了解和认识中国的统一大业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和使命。
2.了解和认识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3.培养学生珍爱和维护祖国统一大业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中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3.珍爱和维护祖国统一大业的责任和使命。
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统一大业的宣传视频或者相关的音频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知识讲授(3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包括:中华民族是一个始终追求独立、自由、统一的伟大民族;中国共产党把祖国的统一视为神圣的事业,为此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中国统一的重要性和意义等。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包括: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统一是国家的根本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利益;统一是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等。
3.讨论(30分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1.你对中国统一大业有什么了解?2.你认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意义是什么?3.作为中华儿女,你有什么责任和使命来珍爱和维护祖国统一大业?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并进行梳理和总结。
4.小结(10分钟)教师对刚才的讨论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要珍爱和维护祖国统一大业的责任和使命。
5.拓展延伸(20分钟)让学生自由发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研究和展示,选题可以包括: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进程,推进祖国统一的措施和方法,个人如何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贡献等。
6.总结(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研究和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并再次强调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和使命。
教学资源:1.统一大业的宣传视频或音频。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5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5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5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祖国统一大业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决心。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祖国统一大业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对于祖国统一大业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等具体内容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这些内容,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祖国统一大业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包括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祖国统一大业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教学难点: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等具体内容。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制作PPT。
2.学生准备:预习课本,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对于祖国统一大业有一定的认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照片,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引出本课的主题——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等具体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等具体内容。
北师大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5课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优质课教学设计_0

《第15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动》教学设计1.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理解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水平目标:1. 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
2.回顾港澳台问题的由来,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论证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发展的必然。
3. 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行政区的不同,增强比较、分析问题的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材、设置疑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一国两制”的内容。
2.播放相关港澳回归的资料片,从感性上理解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通过表演短剧、演唱歌曲等方式,印证、认同历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港澳的顺利回归以及回归后持续、稳定的发展,从实践上印证了“一国两制”这个科学构想是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新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的表现,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
2.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为祖国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理解和平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简述港澳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以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等史实,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难点:概述“一国两制”这个基本国策的含义和作用,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占有绝对主体的地位。
四、教学板书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讲授新课课前,按照选择的主题内容分成三组坐好。
上课以后,给三分钟的时间,各小组内部实行交流。
1.回顾历史师:我们大家都知道,香港、澳门、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你们能不能用历史史实来说明这个问题呢?哪一个小组先来?好,有请香港组同学。
生A:介绍香港的自然地理状况及鸦片战争前的历史沿革情况。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5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教案

第15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教学设计一、教育理论指导本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及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下,港澳问题已经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台湾问题更是当代的一个热点问题,我们坚信台湾问题也必将得到圆满解决。
本课内容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它最大程度上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三维目标。
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一)教学内容课题:第15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涉及内容:1、“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
2.港澳回归。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这些知识,涉及到许多时政热点,既属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其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行径的绝好素材,又属于综合能力测试的热点。
(二)教学方法梳理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音乐欣赏法、视频观看体验情景法、指导学生阅读主动获取知识法、课堂交流谈论法、抢答问题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关注身边历史,有机结合起来。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独立意识日益增强,具有明显增强的自尊心和好奇心,在活动中,他们好胜心强,能努力去争取与维护集体荣誉,希望自己在集体活动中得到信任、尊重,特别喜欢表现自己的才能和成就。
因此,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主要靠课本获取历史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学资源,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图片、音乐、视频制造意境,制造浓厚的历史氛围,使学生产生亲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史实,理解其含义。
第12课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学案)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1. 掌握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过程及其内涵,知道“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 回顾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培养学生掌握历史发展基本进程的能力。
3. 了解香港、澳门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知道“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4.了解中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知道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祖国统一大业的不断推进难点:“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内涵和作用二.预习交流展示学案:同步训练册56页,自主整理三.课堂展示学案:(一)导入:用课本开头导入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中国历史进入新阶段,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尚未完全统一。
实现祖国的统一,是海内外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0世纪的最后20年,祖国统一大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二)小组交流展示:一、“一国两制”的构想1.目的:实现祖国的统一2.时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内容: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意义:⑴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⑵有利于台湾、香港和澳门的长期稳定。
⑶有利于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
⑷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可以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二、港澳回归1.中英两国于1984年12月签署联合声明。
2.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正式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3.中葡两国于1987年4月签署联合声明。
4.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行使主权,正式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5.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极大地推动了祖国统一的进程,为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背景: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引下,中央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
北师大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5课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优质课教学设计_1

【题目】第十五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及特别行政区成立的基本史实,从而深刻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理解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水平以及归纳整合水平,培养从视频、图文等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水平,逐渐形成史论结合的理念。
主要采用分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料理解“一国两制”对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性。
课前将学生按兴趣分成香港、澳门和台湾三组,分别查找港澳台的历史沿革。
学习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和利用合适方式表述历史的方法等。
小组表演历史展望剧《团圆》,以加深对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个真理的感性理解。
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行政区的不同,增强比较、分析问题的水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同时通过对港澳回归的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进一步理解到只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中国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才可能真正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
从祖国大陆和台湾经济文化密切交往的史实中理解和平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1. 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及特别行政区成立的基本史实;2. “一国两制”的构想对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的原因;2. “一国两制”方针在台湾问题上的使用【教学方法】讨论法、情景再现法、分析综合法、讲授指导法、展示法【教学准备】PPT课件、学生课前收集的相关香港、澳门、台湾的资料【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播放《七子之歌——澳门》)大家知道老师刚刚播放的这首歌的歌名是什么吗?(七子之歌——澳门)词作者是谁?(闻一多)香港、九龙、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旅顺大连这些地方曾被殖民者侵占,闻一多为每一个地方分别写了一首诗,每首诗的末句都是深情呼唤“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七首诗合称《七子之歌》。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教学设计(优秀篇)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教学设计柳城县民族中学何勇联设计理念:“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实现,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才伟略,同时也证明了我们祖国在不断加强,我们用实力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与喝采,组我们炎黄子孙应用之国耻,放眼世界。
教学目标:1、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提出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历史意义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回顾台湾历史和分析海峡两岸关系的两半,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的能力。
教学重点:1、香港、澳门回归、台湾与祖国大陆关系的发展2、难点:“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教学方法:1、先学后教;2、情景教学课前导入播放歌曲一多先生《七子之歌》—澳门师: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歌名是什么?电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生:(诗人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远离母亲的孩子渴望回到母亲的怀抱)。
师:有哪位母亲不思念自己的孩子,当母亲强大后,激离在外的孩子,归来吧!导入新课。
展子课题: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一、“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学生课内预习4分钟)多媒体现出问题:1、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构想?2、什么叫“一国两制”它的核心是什么?3、实现祖国统一,有武力与和平两种方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提出和平统一的方针呢?4、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适应归纳,并突出难点“一国两制”)多媒体展示讨论题:为什么要用和平的方式而不付诸武力解决呢?(过渡)百年的沧桑,而今,妈妈呀,儿回来了!多媒体展示港澳回归场面,香港、澳门特别行政正区旗。
展示课题:港+澳回归(学生预习相关课文3分钟)展示问题:1、香港是什么时候通过哪些不平等条约被英国割占的?2、葡萄牙文是怎样一步步侵占澳门的?3、在“一国两制”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政府为解决港澳问题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怎样的成就?4、港澳回归有什么历史和现实意义?5、过去,港澳是英、葡两国的殖民地,而今,我们已成功收回,这给我们哪些启示?六、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学习预习3分钟)一、台湾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多媒体展示:祖国宝岛图片播放歌曲《阿里山姑娘》多媒体显示:1、台湾问题的产生;2、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3、“江辜会谈”的主要内容;4、1995年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重要讲话的主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课标内容]
(1)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回顾台湾的历史和分析海峡两岸的现状,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景体验,感知港澳回归的过程,认识“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加深对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的理解。
(2)运用讨论法,感知台湾两次被外国侵占又两次回归的史实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的现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圆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最佳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精神的具体体现。
(2)通过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决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香港、澳门的回归,台湾与祖国大陆关系的发展。
难点:怎样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课时] 1课时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
1、构想的提出
2、构想提出的历史意义
二、港澳回归
1、中英、中葡《联合声明》
2、香港、澳门回归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台湾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
2、台湾和祖国大陆最终必将统一
[小结]
师生共议:(1)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了怎样的构想?(2)“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是怎样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
[课后作业]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