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国教授《教育新理念》

合集下载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1根据教育局举行的“教育思想大讨论、专业知识大学习、专业技能大练兵”三大活动要求,暑假我自学了《教育新理念》一书。

《教育新理念》思想敏锐,视野开阔,关注现实,在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的名家名篇名言及其他领域中相关信息的分析对比综合上,从课堂教学、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

从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以及教与学的理念上为我们作了详尽的阐述,使我们认识到任何教育行为都应以教育理念为指导。

有了新的理念,就可以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不断自我更新,及时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

袁振国先生文中的事例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剖析了当前教育界所面临的问题与困惑,他文笔简洁流畅,全无枯燥、沉重之感,而富联想、启发性,可读性很强。

如: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中国学生屡屡获金夺银,却没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学生基础扎实,却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中国学生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却少有原创意义上的知识科技创新,以致于在最近的世界科技实力总评价中,美国得了100分,日本得了72分,德国得了54分,俄罗斯得了25分,中国仅得了20分。

……中国的孩子放学回家以后,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从黑龙江到海南岛,差不多是一样的;“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家长们关心的是学校既定的任务完成了没有。

世界上还有一个民族也特别关心下一代的教育,那就是以色列民族。

当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家长们问他们的第一句话差不多也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了吗?”如果孩子得意地说:“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那家长会像孩子一样的得意,会喜形于色。

可是如果中国的孩子回来对家长说他提了一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绝大多数家长会感到尴尬和为难,甚至会斥责孩子:“你逞什么能!”……这些事例在阅读的过程中,很能引起我的共鸣。

教育新理念心得体会(精选8篇)

教育新理念心得体会(精选8篇)

教育新理念心得体会(精选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学心得体会、工作心得体会、学生心得体会、综合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培训心得体会、军警心得体会、观后感、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teaching experience, work experience, student experience, comprehensive experience, party member experience, training experience, military and police experience, observation and feedback, essay collection,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教育新理念心得体会(精选8篇)【导语】教育新理念心得体会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8篇优秀的新理念教育心得体会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

《教育新理念》教育教学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教育新理念》教育教学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教育新理念》教育教学读书笔记(精选多篇)第一篇:教育新理念读书笔记读书札记新时期新理念——读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有感观台学区西艾口学校王志江新时期新理念——读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有感“读书是一种乐趣,一种情趣;一种向全世界古往今来的伟人和名人求教的方法;一种和他们展开讨论的方式;一封出席各种聚会,体验各种人物的邀请信;一张迈进科学宫殿和未来世界的入场券;一股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强大力量??”这是中科院院士、数学家王梓坤对读书的赞美。

前些日子我认真阅读了袁振国先生所著的《教育新理念》一书,书中幽默、风趣的语言,浅显易懂的案例,深深的吸引了我,这本书没有那种高深的理论,而是关注现实,在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教学若干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

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期的教师,需要以一种怎样的姿态迎接这一转变呢?我个人认为应具有以下理念:一、修身养性,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良好人格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是形成学生人格的重要条件。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

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多么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人格。

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 我教过一年的一年级学生,发现老师的一切都成了学生的学习对象,你怎么说话,做事??甚至有几个顽皮的孩子学你走路。

这两年一直都在教毕业班,特别明显感觉到教师师德的重要性,每一个班的学生的为人处事可以说与班主任有很大的相似。

二、热爱学生,做到对学生尊重与宽容“教育是人学”。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的人。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第十一章 当代教育的新理念

第十一章  当代教育的新理念

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概述
问题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陶行知也言:“发明千千,起点一问。”
老师在回答学生的问题过程中,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 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老师的回答使学生产生更加多的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种教学方 法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 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 法,特别是形成自己的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
案例
孩子们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候,他们请教老师。老师并没有简单的 回答他们这是真是假,也没有解释什么叫文学,什么叫童话。老师笑眯眯地把大 家都表扬了:大家都说得很好。你们能对课本产生怀疑这样的精神非常可贵。刚 才老师认真地听了你们的话,你们都努力想办法说服对方,有的同学还用了别的 故事或者是自己从别的地方学到的知识来证明,这就叫辩论。发言的同学都可以 得到一个辩论奖。在刚才的辩论当中,你们都动了脑筋,其实你们已经学到了比 课本里的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学习的方法。在学习的时候,自己动脑筋去思考, 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创造出更棒的东西来。
定模式,为教师的跨学科进修提供机会。
研究性教学
所谓研究,首先最重要的是要觉察到问题,然后形成某种假设, 然后或者通过实验、或者通过调查、或者通过文献整理,等等, 去验证或推翻假设,然后把研究的过程、得到的数据写成报告, 最后,如果有可能或需要的话,提出某种建议。在研究过程中, 同学们不仅学习了研究的方法,而且学会了协作,增强了主人的 意识。
“散点教学:是一种内容的编排方式,它不是把所有 重要的东西都选择好了给学生,而是选择部分重要的 东西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若干知识点间的联 系,补充他们自己认为需要补充的知识。“散点式教 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逐步培养自己探索知识的能力, 为能够使学生跳跃式发展成为可能,

教育新理念教师读书笔记

教育新理念教师读书笔记

教育新理念教师读书笔记《教育新理念》是一本由袁振国编写的书籍,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贴切的案例,深入浅出地阐发了从课堂到课程、从学科到学术观念更新的问题。

下面是关于教育新理念教师读书笔记的内容,欢迎阅读!有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足以长才。

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

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

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

寒假中,我有幸拜读了袁振国先生编写的(教育新理论)这本书。

这本书阐述了:作为教师究竟应该树立哪些新的教育理论,转换哪些旧观念。

在教育模式、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今天,我们在转换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方面应如何去做?在阅读中给我启发最深的是“开发数学教育”这一章,可能这与我任教的科目有关吧,书中阐述道: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现象本身客观规律的揭示,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的本质是发现,而数学是人们为建立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主人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的本质是发明,是主观建构。

数学中最基本的有理数、无理数是人自己设定的,几何学上的最基本的点、线、面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它完全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只不过为了帮助人们理解这种概念才做出有形的点、线、面来,就是最基本的1+1=2也是人们设定的运算法则之一,这一法则只有在十进位制的系统中才有意义,在二进位、八进位系统中就毫无意义了。

有时候,数学是通过“无”与“无”的运算,算出“有”来。

夸张一点说,数学有时就是“无中生有”。

而这种无中生有是非常重要,甚至是数学的本质。

书中例举了一个事例,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有一次举行小学数学教学的公开课,教学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从连加向乘法的过渡。

他出了一道题目:7+7+7+7+7+7+3=?赞可夫的意思是引导学生得出7*6+3的方法。

但出乎意料的是一开始一个同学就说:“我可以用7*7——4的方法来计算。

”在(教学与发展)这本书中,赞可夫回忆到:当我听到这一方法的时候,我非常的激动,这个孩子非常了不起,她看到了一个不存在的7,她发现了数学的本质。

我的教育理念

我的教育理念

我的教育理念小学数学2班李文斌学了四年的教育学,在教育行业也工作了三年,我的教育理念是什么?这是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何谓教育理念。

袁振国的《教育新理念》前言第一句就是: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

简单明了的定义。

袁振国接着说:只要有教育行为发生,就一定有教育理念在起作用,只不过有些人对此比较明确,有些人则比较模糊。

我是属于比较模糊的那些人。

“对于在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系统中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来说,具有明确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

”看来我连基本的素质要求都没具备。

既然如此,为了成为一名具备基本素质的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我应该好好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支撑、指导我的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

小时候,大人问我的理想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老师。

老师在我心目中是一个伟大崇高的形象,是辛勤的园丁、无私奉献的蜡烛,受人尊敬的职业。

于是小时候的我也装模作样地学起老师的样子,教小弟弟、小妹妹那些我知道而他们不知道的“知识”。

很幸运,我进入了培养老师的最好的大学学习教育。

教育学、课程论、教学论、外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我接触了全面系统的纯教育理论。

应该说我还算得上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上课不迟到早退,认真做笔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课后喜欢去英东一楼的教育图书馆阅览群书。

可是你要问我,学了这么多教育理论,那你自己的教育理念是什么呢?这还真是一个大问题。

现在回想一下,我只记得零星碎片了,比如有个我很喜欢的德育原理课的教授经常说的“以人为本”,虽然我没完全理解“以人为本”,但是这句话我一直记着,也相信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如果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以人为本,那还谈什么教育。

怀揣着伟大的理想,走上工作岗位,我开始实践。

三年的教育实践应该说时间不长,但也足够让我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行为。

我想当一名好老师、出色的老师。

第一年我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办公室,备课、批改学生作业、做课件、做学生思想工作。

读《教育新理念》有感

读《教育新理念》有感

继续教育
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其它教案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TOP↑
本站最佳分辨率:1024×768 版本:动易2005 设计:周建刚 维护:现代信息技术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05 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总校)
教师风采
|
教师论坛
|
教师教学首页
|
科研档案
|
教学设计
读《教育新理念》有感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85 更新时间:2007-1-31
有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英语
常识
艺术
综合
语文试题
书中一句句的论述,一个个事例生动地告诉我们,不同的教育观念,不同的思想方法会有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学生会有不同的发展结果。教学的开放首先需要思想的开放。为了培养学生更好地应对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我们需要更开放的数学教育。
教育法规
课题一览
实验报告
阶段小结
科研成果
现代教育技术
新课程专题
寒假中,我有幸拜读了袁振国先生编写的《教育新理论》这本书。这本书阐述了:作为教师究竟应该树立哪些新的教育理论,转换哪些旧观念。在教育模式、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今天,我们在转换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方面应如何去做?在阅读中给我启发最深的是“开发数学教育”这一章,可能这与我任教的科目有关吧,书中阐述道: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现象本身客观规律的揭示,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的本质是发现,而数学是人们为建立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主人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的本质是发明,是主观建构。数学中最基本的有理数、无理数是人自己设定的,几何学上的最基本的点、线、面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它完全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只不过为了帮助人们理解这种概念才做出有形的点、线、面来,就是最基本的1+1=2也是人们设定的运算法则之一,这一法则只有在十进位制的系统中才有意义,在二进位、八进位系统中就毫无意义了。有时候,数学是通过“无”与“无”的运算,算出“有”来。夸张一点说,数学有时就是“无中生有”。而这种无中生有是非常重要,甚至是数学的本质。书中例举了一个事例,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有一次举行小学数学教学的公开课,教学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从连加向乘法的过渡。他出了一道题目:7+7+7+7+7+7+3=?赞可夫的意思是引导学生得出7*6+3的方法。但出乎意料的是一开始一个同学就说:“我可以用7*7——4的方法来计算。”在《教学与发展》这本书中,赞可夫回忆到:当我听到这一方法的时候,我非常的激动,这个孩子非常了不起,她看到了一个不存在的7,她发现了数学的本质。既然孩子们已经具备了认识数学本质的能力,我们为什么还要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呢?如果我们忽视学生的发展水平,忽视学生发展的潜力,就等于是犯罪。于是他推翻了自己准备的教案,就从这个不存在的7讲起。这里既表现了赞可夫的教学机智,更表现了他对数学和数学教学本质的认识。当然,我们这里不是严格讨论数学的问题,而是想说明一个道理,人是数学的主人,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为我所用。

中学教师学习教育新理论读书笔记

中学教师学习教育新理论读书笔记

中学教师《教育新理论》念书笔录第一篇:念书笔录——《学前教育新方略》念书笔录——《学前教育新方略》 20xx-5-24 21:31:00念书笔录——《学前教育新方略》随手翻阅《学前教育新方略》这本书,殊不知感觉甚多。

“生活”过去我们只知道吃、喝、拉、撒就是生活。

看了此书以后,才理解生活的意义,理解什么是少儿生活的教育。

它是丰富多彩的,每日的生活都会储藏着很多生活教育的内容。

真的很值得人们去领会,去回味着。

过去学前教育重视“加强”的看法比较重,认为少儿就是一个信息的接受者。

其实,少儿不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一个能动发展着的人。

也就是《大纲》中重申的,要以少儿为本体。

一个人的生活很宽泛,少儿园生活、小学生活、中学生活、社会生活、人际生活等等。

还有最重要的也是家庭生活。

每个年纪有着不同的特点,而每个年纪也有着不同的生活。

小班少儿的生活经验少动作发展协调性差,语言表达力有限,议论的时间少一些,操作实践的多一些,也就是“玩”多。

而大班则相反。

小班少儿自进入少儿园后,一定先抓优异的生活卫生行为,培育他们最为基本的个人优异的行为。

俗语说的好:“三岁看到老”优异的行为形成将令人终生得益哦!此刻的少儿,大多是独生儿女,娇生惯养的生活使他们极缺少劳动生活的体验。

从小培育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从事小班教育后的经验。

在少儿生活教育中,让少儿学习擦抹玩具、桌椅、橱柜等。

不但能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技术,加强生活的能力并且还能够培育少儿爱洁净、讲卫生的习惯。

此刻的独生儿女,家长影响特别重要。

家庭的生活教育也是不行忽略的。

特别是节俭这一块,此刻的家长哪还有“俭”,个个一掷干金。

在现实生活中,合理花费、理财教育常常误导,认为这个大人们的事与孩子没关。

长大成人自然就会了,其实否则。

关于成长中的少儿相关的教育也是义不容辞的啊!这也是生活教育中的一部分。

我也深受领会,儿子的玩具坏了、搞丢了一点也无所谓,他人有的也必定要买,他们对父亲母亲赚钱的辛苦以及节约意识特别缺少的,所以我们仍是要从小浸透相关方面的教育,重视孩子的生活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振国教授《教育新理念》有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

”是的,一本好著作犹如心灵鸡汤,如醍醐灌顶,会让你茅塞顿开,清晰地看到隐藏现实背后的灰暗。

有幸拜读了袁振国先生的《教育新理念》,感想颇多,感受颇深。

本书思想敏锐,视野开阔,关注现实,在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的名家名篇名言及其他领域中相关信息的分析对比综合上,从课堂教学、学科教育、教学方式、素质交流、理想教育、校长的文化革命、教育家的诞生等七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

教育理念的更新是任何教育行为改进的先决条件,它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贴切的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对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有很高的阅读价值。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振聋发聩的话:当我们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才是教育。

如今,当我们重温此话时,是否该反思我们的当前教育上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呢?一、“无痕教育”你在吗袁振国教授在第五章《对理想教育的追求》第四节中指出:“最大的声音,听起来反而稀声,最大的形象,看起来反而无形。

”说得多么恰如其分啊!回想我们平常的教学场景,一些教师常常在公众场合对犯错误后的学生严厉呵斥,甚至动作粗暴,而学生低头挨训,一脸无奈。

难道我们的教育就是呵斥和责骂吗?真正的教育,应像春天的甘露,润物细无声。

“无痕教育”应是我们育人的追求,它能收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一味说教的力量往往是微弱的,原因是教师的教育意图太明显,导致学生腻烦心理,觉得教师是老生常谈、大话连篇,如此教育怎能走进学生心灵?有些老师对转化后进生常有这样的怨言:“我对他苦口婆心、语重心长地讲了那么多,他居然无动于衷!真不知该怎么办?”显然,你把教育意图写在脸上,你一张口学生就知道你要说什么,他怎会静心听你说教?淡化教育痕迹,隐藏教育意图,在充分理解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在教育过程中尽量不暴露自己的目的,改变学生总是以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教育的状态,淡化他们受教育的角色意识。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藏,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

”“身教”是实现教育的主要方式。

回头想想我们的学生时代,给我们最大影响的是什么?是老师的人格。

作为一位教育幼苗茁壮成长的园丁,最重要的是一种人格的影响,习题和考试之类的只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些枝节而已。

为人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影响着正在发育的学生。

教师应该在自己周围制造一个“磁场”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善于把教育蕴于“随机”,在不着痕迹的情况下,给学生上一堂堂深刻的教育课。

因此,教师应该在各方面起表率作用,用实实在在的行为表现去替代苍白枯燥的说理。

注重在“小事”对学生的渗透。

陶行知曾语:“生活即教育。

”教育无小事,通过“小事”的渗透教育,往往是最富影响力的教育,而这种不露痕迹的教育又常常是最能入脑入心的教育。

如教育者善解人意的一个微笑,轻描淡写的一句鼓励,看似简单的一个爱抚,富有深情的一个眼神,感人肺腑的一段故事,不露迹象的一个暗示……都将在学生内心深处漾起涟漪。

“无痕教育”是一种成熟化的教育,是一种更富有教育效果的誉人技巧,它更好地体现了师生的民主平等和坦诚相见,我们何乐不为?借用温州大学赖学军教授讲课时的话,那是:无为教学,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

二、让爱化作宽容吧袁振国先生在第七章《教育家的诞生》第一节中赫然阐述,“教育是挚爱,这种爱,越是无私,越是深厚”,“没有‘捧着一颗心去,不带半根草回’的大爱……岂有大成就者?”诚然,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我想,如果您爱您的学生,那就先从宽容开始吧!传统教育中,学生上课不专心,老师当众厉声责骂,且拎出来站在墙角“思过”;上课看课外书,不问青红皂白地在脸上来座“五指山”,然后将书撕毁;作业没按时完成,罚抄数次至几十次;后进生因成绩上不去,用侮辱性的语言讽刺挖苦他;课堂上学生和老师顶撞,就将他痛骂一顿,尔后从位置上拖起“仍”出教室……这些现象可谓屡见不鲜了。

有些教师还把这些作为“治教法宝”,“代代相传”。

殊不知,所有这些已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甚至是违法行为,它只能不断在学生纯洁的心灵上抹上阴影。

学生缺乏自我主张、自我保护和分辨能力,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如不善于爱护、尊重学生,而是在施加不良教育、影响,那么我们教育出来的下一代要么是唯命是从,唯唯诺诺,毫无开拓创新精神的“奴才”,要么就是“阳奉阴违”、“见风使舵”的“小人”。

这一切造成的后果和教育的宗旨是南辕北辙罢了。

赖学军教授说:“爱,是人格素质教育的关键……理解,是人格素质教育的难点。

”确实,“我们宁要民主,不要专制;宁弃老师,不弃朋友。

”(赖学军教授语)我们教师要做好教育工作,首先应当尊重和宽容学生。

学生的童年生活与成人生活具有同样的价值,教育应该“尊重未成熟状态”。

实践证明,宽容似一缕希望曙光,能使每一个错误中的学生获得新生;宽容是一场深刻的爱的教育,它能润物细无声。

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

”亦是这个道理。

三、让幽默之花常开袁振国先生在第五章《对理想教育的追求》第四节中还提出:“保持孩子生活在一种快乐、冲动的氛围中,保持健康的开放心态,是保持旺盛创造力的心理条件。

”袁教授在众多论述中提倡的教师要创造快乐的氛围,和赖学军教授所言的“要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给学生以美感”是不谋而合的。

而教学幽默是使学生“乐学”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它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一定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来,其效果能愉悦身心,启迪心智,是人类智慧火花艺术的闪现。

准确地说,教学幽默是指用富有情趣、意味深长的表现手段进行教学,以对学生传授知识,发展能力,进行教育,培养幽默感和乐观主义人生观的教学艺术形式。

全国特级教师魏书生则明确地提出:“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夫甚至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中外教育的调查也显示,未来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类型中,富有幽默感成为教师不可或缺的必备素质之一。

教学幽默是教师教学机智与创新能力的展现,具体地说,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1.活跃课堂氛围。

课堂气氛是影响和增强教学艺术效果的一种非理性因素,是构成课堂教学艺术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商与情商的和谐”心理研究中表明,人们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境低沉和郁闷时,则思路阻塞,动作迟钝,无创造性可言。

2.调控课堂纪律。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尊重儿童所以才约束他们。

”面对班上部分学生上课出现走神、做小动作等现象,教师如能运用自己的智慧幽之默之,则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和谐师生关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教师不理解儿童,儿童也不理解教师。

”教育实践表明,师生情绪严重对立时,学生会拒绝接受来自教育者的一切要求,阻碍他们对正确认识的真正理解,即所谓“意义障碍”。

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适当地添加一点奇巧精辟的幽默,让学生处于愉快的情境中,可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人情之美和性格优点,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

4.开启学生心智的大门。

现代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常人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一件事上,而不被其他思想打扰的最长时间只有11秒。

教学幽默能把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

5.满足学生认知的需要。

德国学者海因兹·雷曼指出:“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

”学生犯了错误,直接严厉地指出,不能直接促进学生心灵的发展,只能刺激他们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如避免肉体的疲劳)和安全需要(如不使自己名誉受损),因此,只能收到短期效果。

要使学生根治这些错误,不妨适时来点幽默,采用明褒实贬的迂回批评法,以满足学生高层次的认知与自我实现的需要。

6.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

”而教学幽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7.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在概括了当今世界教育的基本教育特征和发展趋势后指出,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们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

教学幽默在个性健全上有其独特的作用。

首先因为教学幽默是教学审美化的较高表现,是理智感和道德感的自在流露,也是教师人格美的示范,得力于教师豁达的胸怀,乐观的态度和宽容的机智。

8.消除疲劳。

教学是一项身心高度紧张的活动,课堂中出现疲劳是正常现象,如果适当运用教学幽默,引起欢乐和愉悦,则能消除疲劳,使师生在整堂课中保持振奋的精神状态。

对此,“智商与情商的和谐”心理研究已经给予了科学的解释:娱乐会使大脑皮层出现一个新的兴奋灶,根据负诱导规律,紧张脑力劳动所引起的皮层兴奋区域得到了休息,起到了消除疲劳,调节神经活动的良好作用。

四、请还孩子以个性袁教授在第四章《素质教育——跨世纪的教育理想》第二节中强调,“每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欲望要求、不同的价值指向、不同的创作潜能,铸成了千差万别的每一个特征的学生。

”“应试教育强调统一性,不强调个别性,抹杀甚至扼杀个别性。

学生的个性发展自然也就难以实现。

缺乏个性对学生来说,是个人的不幸;对民族、对国家来说,缺乏丰富多样性,是民族、是国家的不幸。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当前老师们为了追求所谓的考试分数,过分强调统一性,从而严重挫伤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这是多么地不幸啊!现以作文教学为例,略作剖析,说明问题。

纵观当前的作文教学,老师们总喜欢把一些莫名其妙的“写作原则”、条条框框和自以为科学实际上臆想的“训练系列”,以及陈腐而又花哨的“写作技巧”灌输给学生,然后去束缚他们的手脚、嘴巴和大脑,从而使学生的作文失落了个性。

写小草必须默默无闻、自强不息;写母亲必定温柔贤淑、教子有方;写国庆就非得和“祖国的富强”联系起来不可;到动物园看到非洲河马就得说“没有祖国的强大,河马怎么会到中国呢”……更多的是,以司空见惯的“好人好事”、“五子登科”(抱孩子、推车子、让位子、提篮子、扶瞎子)来服从和服务于所谓的“光明主题”。

于是,学生写的文章千篇一律,他们对本应抒发情感的作文也散失了兴趣。

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因此高耗低效。

殊不知,作文本身就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他们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因而,作文教学的第一原则便是:想什么就能说什么,说什么就能写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