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11章-温里剂教学讲义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临床中药学.第11章 温里药

第十一章 温里药
精选可编辑ppt
1
概述
一、含义 以温散里寒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里
寒证的药物,称温里药,又叫祛寒药。 二、功效与主治
1.共有功效主治
精选可编辑ppt
2
概述
本类药物因其主要归经的不同而有多种效用。
主入脾胃经者,能温中散寒止痛,可用治外寒入侵,直中脾胃或 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舌淡苔白等;
精选可编辑ppt
8
附子 《本经》
[来源]为毛茛 科植物乌头
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 的加工品。
精选可编辑ppt
9
附子 《本经》
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的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 地。6月下旬到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 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炮制为盐附子、 黑附片(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
精选可编辑ppt
12
附子 《本经》
【用法用量】 煎服,3~15g;本品有毒,宜先煎0.5~1
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使用注意】 孕妇及热证、阴虚阳亢者忌用。 反半夏、瓜篓、贝母、白蔹、白及。 生品可外用,内服须炮制。若内服过量,或
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
精选可编辑ppt
13
干姜 《本经》
精选可编辑ppt
20
肉桂 《本经》
【药性】辛、甘、大热。 归肾、脾、心、肝经。
【功效】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 温经通脉。
精选可编辑ppt
21
肉桂 《本经》
【应用】
1.阳虚诸证。辛甘大热,能补火助阳, 益阳消阴,作用温和持久,亦为补火助阳之 要药。
精选可编辑ppt
1
概述
一、含义 以温散里寒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里
寒证的药物,称温里药,又叫祛寒药。 二、功效与主治
1.共有功效主治
精选可编辑ppt
2
概述
本类药物因其主要归经的不同而有多种效用。
主入脾胃经者,能温中散寒止痛,可用治外寒入侵,直中脾胃或 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舌淡苔白等;
精选可编辑ppt
8
附子 《本经》
[来源]为毛茛 科植物乌头
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 的加工品。
精选可编辑ppt
9
附子 《本经》
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的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 地。6月下旬到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 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炮制为盐附子、 黑附片(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
精选可编辑ppt
12
附子 《本经》
【用法用量】 煎服,3~15g;本品有毒,宜先煎0.5~1
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使用注意】 孕妇及热证、阴虚阳亢者忌用。 反半夏、瓜篓、贝母、白蔹、白及。 生品可外用,内服须炮制。若内服过量,或
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
精选可编辑ppt
13
干姜 《本经》
精选可编辑ppt
20
肉桂 《本经》
【药性】辛、甘、大热。 归肾、脾、心、肝经。
【功效】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 温经通脉。
精选可编辑ppt
21
肉桂 《本经》
【应用】
1.阳虚诸证。辛甘大热,能补火助阳, 益阳消阴,作用温和持久,亦为补火助阳之 要药。
最新中药药理学-第十一章-温里药PPT课件教学讲义PPT课件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
抗炎、镇痛
• 附子、乌头、干姜等具 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1
第二节 常用药物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2
附子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附子
抗寒冷、提高耐缺氧能力
附子可抑制寒冷引起的鸡 和大鼠的体温下降,延长生存 时间,减少死亡数。
• 1)对胃肠运动的影响 • 2)促消化作用 • 3)利胆、止吐、抗溃疡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16
(1)对胃肠运动的影响
• 大多具有增强胃肠功能,健胃驱风作
用。
• 干姜、肉桂、吴茱萸、丁香、胡椒等 性味辛热,含有挥发油,对胃肠道有 温和的刺激作用,能使肠管兴奋,增 强胃肠张力,促进蠕动,排出胃肠积 气。
中药药理学-第十一章-温里 药PPT课件
第十一章 温里药
• 1.了解温里药的含义、分类;掌握温 里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 2.掌握附子的主要有效成分、功效、 药理、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 3.熟悉肉桂、干姜的主要药理作用。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
第一节 概述
凡以温里祛寒为主要功效,治疗里 寒证的中药,称为温里药。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9
(2)对心率的影响
• 附子对异搏定所致小鼠缓慢
型心律失常,能改善房室传导, 恢复正常窦性心律;对甲醛所致 家兔窦房结功能低下,也有一定 的改善作用。 • 干姜也有加快心率作用,但吴 茱萸提取物能减慢心率。
《方剂学》温里剂课件

《方剂学》温里剂课件
【概述】
一、定义:
1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 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作用 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二、立法依据:
《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治寒以热”
1
2
适应证
1.素体阳虚,寒从中生 症见:但寒
里 2.外寒直中三阴,深入 不热,喜暖
寒 脏腑
倦卧,口淡
3.表寒治疗不当,寒邪 不渴,小便
• 组成:葱白四茎,干姜一两,生附子一枚 • 功用:破阴回阳,贯通上下。 • 主治:心肾阳虚,阴盛戴阳证。手足厥逆,
下利脉微,面赤者。若“利不止,厥逆无 脉,干呕,烦者”,加猪胆汁一合,人尿 五合,名白通加猪胆汁汤。
1
36
4、参附汤
• 组成:人参四钱 附子炮三钱,用水煎服, 阳气脱陷者,倍用之。
• 功用:益气回阳救脱。
寒肢凉,舌淡,苔白滑,脉弦细而迟。
1
24
• 随证加减: • 呕吐甚者加半夏、陈皮、砂仁。 • 头痛剧者加川芎。 • 虚寒重者加干姜、小茴。 • 使用注意:
• 胃热呕吐、阴虚呕吐以及肝阳上亢之头痛 均禁用。
1
25
第二节 回阳救逆
一、适应证:
阳气衰微,阴寒内盛,阴盛格阳,戴阳证。 症见四肢厥逆,精神萎靡,恶寒蜷卧,甚或冷 汗淋漓,脉微欲绝等。
●兼水饮呕逆 + 吴茱萸、生姜
●血虚寒凝之经期腹痛、寒疝、睾丸掣痛、 牵引少腹冷痛者 + 乌药、茴香、良姜、 香附等理气止痛
当归四逆汤
1
47
【药理研究】
改善甲皱微循环作用
【现代运用】
雷诺氏病、冻疮、血栓闭塞性脉管 炎、风湿性关节炎、小儿麻痹等属于血 虚寒凝者,可用本方治之。
【概述】
一、定义:
1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 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作用 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二、立法依据:
《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治寒以热”
1
2
适应证
1.素体阳虚,寒从中生 症见:但寒
里 2.外寒直中三阴,深入 不热,喜暖
寒 脏腑
倦卧,口淡
3.表寒治疗不当,寒邪 不渴,小便
• 组成:葱白四茎,干姜一两,生附子一枚 • 功用:破阴回阳,贯通上下。 • 主治:心肾阳虚,阴盛戴阳证。手足厥逆,
下利脉微,面赤者。若“利不止,厥逆无 脉,干呕,烦者”,加猪胆汁一合,人尿 五合,名白通加猪胆汁汤。
1
36
4、参附汤
• 组成:人参四钱 附子炮三钱,用水煎服, 阳气脱陷者,倍用之。
• 功用:益气回阳救脱。
寒肢凉,舌淡,苔白滑,脉弦细而迟。
1
24
• 随证加减: • 呕吐甚者加半夏、陈皮、砂仁。 • 头痛剧者加川芎。 • 虚寒重者加干姜、小茴。 • 使用注意:
• 胃热呕吐、阴虚呕吐以及肝阳上亢之头痛 均禁用。
1
25
第二节 回阳救逆
一、适应证:
阳气衰微,阴寒内盛,阴盛格阳,戴阳证。 症见四肢厥逆,精神萎靡,恶寒蜷卧,甚或冷 汗淋漓,脉微欲绝等。
●兼水饮呕逆 + 吴茱萸、生姜
●血虚寒凝之经期腹痛、寒疝、睾丸掣痛、 牵引少腹冷痛者 + 乌药、茴香、良姜、 香附等理气止痛
当归四逆汤
1
47
【药理研究】
改善甲皱微循环作用
【现代运用】
雷诺氏病、冻疮、血栓闭塞性脉管 炎、风湿性关节炎、小儿麻痹等属于血 虚寒凝者,可用本方治之。
中药药剂学温里剂精品PPT教学课件

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
病机 阳气内郁 阳衰阴盛 血虚寒凝
主症 兼症
冷在肢端 冷过肘膝 手足厥寒
恶寒踡卧
身热、脉弦
神衰欲寐
腰、股、腿、 足、肩臂疼痛
2020/12/8
23
阳和汤
《外科证治全生集》
第一课件网
2020/12/8
24
主治
病机
素体阳虚 营血不足 寒凝痰滞
阴疽
治法
温阳补血 散寒通滞
2020/12/8
日期:
演讲者:蒝味的薇笑巨蟹
主治 肝
胃 虚 寒
浊 阴 上 逆
阳明寒呕 厥阴头痛 少阴吐利
2020/12/8
13
配伍
温胃止呕
温
吴茱萸 温肝散寒 君 温肾止利
中 补 虚
生 姜——温中止呕 臣
降
人 参——益气健脾 佐
逆
大 枣——补中调药
止 呕
2020/12/8
14
第一课件网
第二节 回阳救逆
2020/12/8
15
四逆汤
《伤寒论》
2020/12/8
20
主治 血虚寒厥
营血虚弱 病 机 寒凝经脉
血行不利
养血 温经 通脉
第一课件网
2020/12/8
21
配伍
当归 养血和血
君温
桂枝 温经散寒
经
细辛 温经散寒 白芍 养血和营
臣
散 寒
通草 通行经脉
佐
大枣 益气健脾养血
养 血 通
甘草 兼调药性
使脉
2020/12/8
22
方名 比较
四逆散
• 辨别病位 • 辨识真假 • 细审用量 • 考虑反佐 • 注意禁忌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温里剂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本方为素体血虚,寒凝经脉所致之证而设
【v 运辨证用要】点:四末不温,脉沉微细
v 临证加减:痛经加川芎、乌药、香附;兼血瘀加桃红 v 现代应用:多用于末梢循环障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
诺氏病等属血虚寒凝者
黄芪桂枝五物汤 《金匮要略》
【主证】表虚受风之血痹
气血不足
卫表不固
风吴茱萸汤 《伤寒论》来自【主证】 中焦虚寒之呕吐
食谷欲吐,胃脘疼痛,吞酸嘈杂,苔滑, 脉沉弦
【方解】
君:吴茱萸9g-- 温胃散寒,降逆下气 臣:生姜18g-- 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佐:人参9g-- 补中益气
温中补虚 一降胃气 一升脾气 升清降浊
佐使:大枣4枚-- ①调和脾胃 ②调药和中
【主证】
阳明寒呕 厥阴头痛 少阴吐利
不能温养四末:四肢厥逆,恶寒倦卧
阳气衰微 阴寒内盛
火不暖土:吐利,腹痛
阳气精则养神:神衰欲寐
舌苔白滑,脉沉细
2、太阳病汗多亡阳者
【方解】
君:附子9g--温肾祛寒,回阳救逆 臣:干姜9g--温里散寒,回阳通脉
干姜附子汤 “附子无姜不热”
二药大辛大热,相须为用,通达周身,壮阳散寒, 以救垂危之阳,助阳有利于散寒,散寒有利于助阳。
桂枝9g--温中散寒
酸甘化阴 缓急止痛
辛甘养阳 温建中阳
桂芍相配,益阴扶阳,调和阴阳 佐:生姜9g、大枣4枚-- ⑴在饴糖作用下,温中补虚
⑵在桂芍作用下,调和阴阳
使:甘草6g--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
v “辛甘化阳”和“酸甘化阴” v 于气血营卫不足取治于中,通过温建中气,资助营卫 化生,以养五脏,故名“建中”,甘温补中,调和阴阳
温里剂ppt课件

气短属气血阴阳失调者,均可使用。
3、现代用于胃十二肠球部溃疡,神经衰弱,再
障贫血,肝炎。
4、注意:阴虚火旺、呕家、吐蛔、中满均不可
使用。
·
17
吴茱萸汤
《伤寒论》
返回
·
18
一、方解:
吴茱萸 温胃止呕,温肝暖肾 温 祛寒
生姜 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降 止呕
人参 补中益气
补 扶正
大枣 益气补脾
二、功效:
·
9
二、治法
虚补
寒 温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恶湿 燥
三、方解:
干姜 温脾胃,祛里寒,扶阳气 温
人参 补脾胃,助运化,正升降 补
甘草 补中气,调诸药
白术 燥湿土,健脾胃
燥
·
10
辛热以去中焦之寒 清阳升而浊阴降
甘温以复中焦之虚
苦温以燥中焦之湿 运化健而中焦治
四、应用:
1、辨证要点:除见吐、利、冷、痛之主症外,应
子
益气固脱
亡阳兼气 脱
附子、干 姜甘草、 人参
回阳救逆 益气生津
阳虚液脱
重用附子、 回阳通脉 干姜、甘 草
阴盛格阳
四逆汤去 甘草,加 葱白
通阳破阴
戴阳证
加猪胆汁 通阳益阴 阴盛格阳
·(引阳入阴)
28
第三节 温经散寒剂
当归四逆汤
《伤寒论》
返回
·
29
一、组成: 桂枝汤去生姜,加当归、细辛、通草 而成。
·
26
3、加减: 顽固性风湿性关节炎加桂枝;阳虚水 肿加茯苓、泽泻。
4、四逆汤注射液具有强心、升压作用, 可用于心衰,休克,心肌梗塞。
5、注意:使用反佐法,热药冷服,或少 加猪胆汁;孕妇忌用;真热假寒禁用。
温里剂PPT课件

⑵寒滞经脉,血脉不利,血行不畅 --肢冷、肌肤紫黯 冻疮:加丹参、川芎、鸡血藤 紫斑肢寒(雷诺氏病):重用白芍,加丹 参、川芎、附子
病案举例
赵 XX ,男性, 30 余岁,滦县人。于 1946 年严冬之际, 天降大雪,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军队,以清乡为名,大肆搔 扰,当地居民被迫逃亡,流离失所,栖身无处,死亡甚多, 赵男奔至渤海滨芦丛中,风雪交加,冻扑于地,爬行数里, 偃卧于地而待毙,邻近人发现后,抬回村中,其状极危, 结合病情,以其手足厥逆,难以转侧,遂投与仲景当归四 逆汤:
损伤阳气
舌淡苔白
营 寒 血 血 凝 行
寒滞血脉→血行不畅 →痛证 阴血不足→无以盈脉→ 脉细欲绝 或沉细
虚 经 不 弱 脉 利
温 经 散 寒 养 血 通 脉
君
臣
当归— 补血活血 桂枝—温经散寒通脉
补而不滞
白芍—养血和营,与当归相合,补益营血;
与桂枝相伍,内和气血
细辛—外温经脉,内温脏腑,通达表里以散寒 佐 通草—苦寒,通经脉以畅血行 ,且防 桂、辛 燥热太过 使 甘草、大枣——益气健脾补血,调和诸药
• •
使用注意
1.若服药后出现呕吐拒药者,可将 药液置凉后服用。 • 2.本方纯用辛热之品,中病手足温 和即止,不可久服。 • 3.真热假寒者忌用。 • 4.方中附子有毒,应审慎其用量。
•
加减变化
阳虚阴盛 ↓ 阴盛格阳(格阳证) 发热、面赤 ↓ 通脉四逆汤
阴阳离诀 呼吸微弱,汗出如珠,脉微欲绝
加减变化
• 阳虚传导无力 便秘:大黄
• 阳虚寒凝,气机阻滞
脘腹胀满: 枳实、茯苓(枳实理
中汤)
• 出血
吐血、便血
+黄芪、当归、阿胶、艾叶(胶艾理中汤)
方剂学温里剂-PPT课件

小儿下肢麻痹。
三、方解: 干姜 人参 温脾胃,祛里寒,扶阳气 补脾胃,助运化,正升降 温 补
甘草
白术
补中气,调诸药
燥湿土,健脾胃 燥
辛热以去中焦之寒
清阳升而浊阴降
甘温以复中焦之虚
苦温以燥中焦之湿 运化健而中焦治
四、应用:
1、辨证要点:除见吐、利、冷、痛之主症外,应
以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为使用要点。
2、加减:阳虚失血干姜易为炮姜。湿盛白术易为 苍术。 3、服药时饮热稀粥。 4、现代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胃扩张,胃下垂。
第六章
温里剂
要求:
1、熟悉温里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
用注意事项。
2、掌握:理中丸、四逆汤、当归四逆汤
温里剂概述
一、定义: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
祛寒,回阳救逆,散寒通脉作用,用治里寒证的
方剂,称为温里剂,
1 、组成:四大热药如附子、干姜、吴茱萸、
肉桂。
2、功效:温里祛寒,回阳救逆,散寒通脉
二、治法:回阳救逆
三、方解:
附子
干姜中阳,祛阴寒 益中气,缓和姜、附之辛 热伤阴,回阳之中寓护 阴之旨。
四、应用:
1、辨证要点:四肢厥逆,神疲欲寐,
舌淡苔白,脉迟而微。
2、关于附子用法:附子当用熟附子、
制附子、炮附子,附子当先煎久
煎,只用汤剂,不入散剂,用量在
10~12克之间。
四、比较:
理中丸 温中补虚 吴茱萸汤 脾胃虚寒 小建中汤 祛寒燥湿力强,治中焦虚 寒泄泻。 温里降逆力强,治浊阴上 逆呕吐。 和里缓急力强,治虚劳里 急腹痛。
第二节
回阳救逆剂
四逆汤
《伤寒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机
中
焦
虚
寒
运 化 失 常
2. 症状分析: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气血不通则痛 →腹痛,喜温喜按(干 姜)。
(2)脾阳虚,
脾不升清,胃不降浊→霍乱 吐泻(白术)。
(3)脾阳虚,不能统摄→ 各种出血,色淡质稀(人 参)。
(4)脾阳虚,
土虚木乘→小儿慢惊风:小 儿面部肌肉抽动,嗜睡, 面色萎黄,四肢发凉,精 神疲倦。
《素问·藏气法时论》: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 之”。
臣药——
(1)桂枝:温中助阳,祛 虚寒。
(2)白芍:养血敛阴,柔 肝缓急止痛。
二者调和阴阳,化生气血。
佐药——
(1)生姜:温胃散寒。 (2)大枣:益脾滋液。 鼓舞脾胃升发之气,调和营
【用法】
为细末,蜜和为丸。 【功效】温中祛寒,补气
健脾。
【主治】1. 中焦虚寒证。
腹痛喜温,呕吐下利,腹满不 食,口淡不渴,舌淡苔白, 脉沉迟,霍乱等;
2. 阳虚失血; 3.小儿慢惊风、病后喜唾涎沫、
胸痹等由中焦虚寒所致者。
【制方原理】
1.病机:中焦脾胃阳虚有 寒,纳运无力,升降失 常,清浊相干→吐、利、 冷、痛。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 腹痛喜温喜按,吐利不渴,
舌淡苔白,脉沉迟。
2.临证加减:
(1)胃逆→生姜、半夏、 砂仁,和胃降逆。
(2)寒湿下注→茯苓、薏 米,健脾止泻。
3.现代运用:
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 溃疡、胃扩张、胃下垂、 慢性结肠炎等证属中焦虚 寒者。
4. 注意事项:
(1)阴虚内热者禁用→ 应该用大补阴丸;
3.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制方原理】
1. 病机:肝、胃、肾虚 寒,阴寒,浊阴上逆, 气津受损。
病机
阴寒浊阴 上逆
肝胃肾 虚寒
2. 症状分析:
(1)肝寒犯胃,胃气上逆 →食谷欲呕,吐涎沫(吴 茱萸)
(2)肝胃寒凝络脉,不通 则痛→胃痛,吞酸嘈杂 (生姜)。
(3)厥阴肝寒,
浊阴循经上逆→巅顶头痛。 (4)寒伤少阴,肾阳虚,不能
温煦脾阳,脾不升清,胃不 降浊→吐利,手足逆冷,烦 躁欲死(人参)。
3.治法:
温暖肝胃肾虚寒+降逆+ 补气生津
君药—— ★吴茱萸:
辛苦大热,入肝、脾胃、肾经。(1) 温胃止呕;(2)温肝降逆;(3) 温肾止吐利。吴茱萸碱
(Evodiamine, C19H17N3O)、吴 茱萸次碱C18H13N3O 总量≥0.05%;
病机 中焦虚寒
化源不足
阴阳气血不足
2.症状分析:
(1)《诸病源候论》虚劳: ①五劳→ 肝劳、心劳、脾劳、
肺劳、肾劳 ②六极→ 气极、血极、筋极、
骨极、肌极、精极
③ 七伤:
A. 大饱伤脾 B. 大怒气逆伤肝 C. 形寒饮冷伤肺 D. 忧愁思虑伤心
E. 风雨寒暑伤形
F. 大恐惧不节伤志 G. 强力举重,久坐湿地
小建中汤 白芍加倍
★ 【用法】
先煮桂枝汤,去滓,加饴 糖烊化。
【功效】温中补虚,和里 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
腹痛挛急,时痛时止,喜温按 揉,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 或虚劳心中悸动,虚烦不宁, 面色无华;或虚劳发热,四 肢酸楚,咽干口燥。
【制方原理】
1.病机:中焦虚寒,筋脉失 养,营卫失和,气血虚损; 阴阳两虚,寒热错杂。
(1)胃气不降→半夏、砂 仁,降逆止呕。
(2)胃脘疼痛→高良姜、 香附,行气止痛。
3. 现代运用:
慢性胃炎、神经性头痛、 梅尼尔氏病、妊娠呕吐 等证属肝胃虚寒者。
4. 注意事项:
(1)肝胃郁热的吞酸吐 苦者忌用→应该用左金 丸。
三、小建中汤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饴糖+桂枝汤 【趣记】饴糖加桂枝汤
君药——★干姜:
大辛大热,直入脾胃,
温中祛寒,振奋脾阳。6-姜辣 素C17H26O4≥0.05%;强心,
增加心肌收缩力,抗炎,镇 痛,抗血栓,抗病原微生物。
臣药——人参:
甘温,大补元气,气旺阳 亦旺。
佐药——白术:
苦温,健脾燥湿。
使药——炙甘草:
补脾益气,缓急止痛。
配伍特点
温补并用,以温为主。
(1)经络→温经散寒 (2)脾胃→温中散寒 (3)心肾→回阳救逆
3. 辨清寒热的真假:
(1)真寒假热→ 温里 (2)真热假寒→ 清热→
若误用温里剂,则如火 上浇油。
4. 注意“反佐”:
(1)用药上反佐→ 热药 加猪胆汁。
(2)服法上反佐→ 热药 凉服。
第一节 温中散寒
一、理中丸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姜参术草理中 【趣记】将身住草里中
柠檬苦素C26H30O8 ≥1%;镇痛,降 压,抑制皮肤真菌。
臣药——重用生姜:
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佐药—— 人参:
补脾气,生胃津。
使药——大枣:
益气滋脾,甘缓和中。
配伍特点
温降并用 兼以补益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 食谷欲呕,或巅顶疼痛,
口淡不渴,舌苔白滑, 脉沉弦或沉迟。
2.临证加减:
(2)阳虚失血而阴血亏 损者慎用→应该用黄土 汤。
二、 吴茱萸汤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吴茱萸汤姜参枣 【趣记】吴茱萸汤将深造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肝暖胃, 降逆止呕。
【主治】1.肝寒犯胃证或中虚胃寒。
食谷欲呕,胸膈满闷,胃脘疼痛, 吞酸嘈杂,苔滑,脉沉弦;
2.厥阴肝寒头痛,痛在巅顶,干呕 吐涎沫;
第11章-温里剂
二、立法依据:
《素问 ·阴阳应象大 论》:“寒者热之”。
三、 适应证:里寒证
1. 表寒→外寒 (1)伤寒→寒伤肌表卫
阳→恶寒→ 麻黄汤;
五、温里剂应用注意事项:
1. 补阳气的重要性 2. 《素问·生气通天论》:
“阳气者,若天与日, 失其所,则折寿而不 彰”。
2. 辨清寒证所在的病位:
(5)大病久病之后,脾胃阳
气没有恢复→喜唾涎沫。 《杂病源流犀烛》:“唾为
肾液,而肾为胃关,故肾 家之唾为病,必见于胃也”
(6)胸痹——本虚标实
①气滞→ 胀痛→柴胡疏肝散 ② 血瘀→刺痛 →血府逐瘀汤 ③ 寒凝→绞痛 →★理中丸 ④ 痰浊→闷痛 →瓜蒌3;补脾气+燥湿
伤肾
(2)虚劳“阴阳两虚,寒热错杂”
① 阳虚生寒,凝滞不通 则痛→里急、腹痛(桂 枝)。
② 阴虚生内热→手足烦 热(白芍)。
③ 气血虚衰,
不能营养四肢,不荣 则痛→手足虚烦不宁, 四肢酸楚疼痛(饴 糖)。
3.治法:
温中补虚(温胃益脾) +温阳+敛阴
君药——★饴糖:
甘温质润,温中补虚,养阴 润燥,缓急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