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谷运歙砚石

合集下载

歙石

歙石

有时候,我的声音,其内在质地又 如美玉那样的温润。
纹:砚石中的天然纹理。龙尾石绝大多数都 有内在的天然纹理,且纹理形态多样,美妙异常, 主要有金星、金晕、罗纹、眉纹、玉带、鱼子等
多个品种。
色:砚石固有的色。龙尾石的色彩为青黑色, 乃歙砚色彩的主调。歙砚石质与鉴定歙砚的名贵, 除了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外,起决定作用的是它 那稀世的石质。歙石的形成,有它自身的特定条
中国古代四大著名砚石之一,歙石的平均硬 度,为四度左右,源于今安徽南部的古歙州,故 名。歙石资源主要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三省 交界处的黄山与天目山、白际山山脉之间,其中 以婺源泉县的龙尾石质量最优、历史悠久、最为 有名。具有千姿百态的天然花纹,且多有美纹象
征:眉子、罗纹、刷丝、水浪、犀角、鱼子、玉 带、金晕等。颜色以黝黑色为主,若以水浸之则 显青黑色。一般情况下光泽暗淡,当云母、绿泥 石等矿物含量较多,且其颗粒较大时,则显示出 强弱不一的珍珠光泽。少数呈绿或青绿色。石质 细密、细腻、坚韧、温润。磨墨无声,发墨如油,
有孩儿面,美人肤之称,历代文人和书画家如柳 公权、欧阳修、苏东坡、米芾、蔡襄、黄庭坚、 唐寅等无不视歙砚为至宝,赞美歙砚的诗人甚 多。
相关
上传相关 0
0c18f5cc 易博亚洲
有时候,我们经常会认为自己能够迅速的到达每一处
贮墨久不干涸。
有时候,我们经常会认为自己能够迅速的到达每一处
歙石在质地上的主要特色是坚老,一般皆用 坚润二字概据之。
歙石品质优良。体现在其质,纹,色。其质: 砚石的内在质量。龙尾石结构坚密,纹理缜密、
石肤滋润,故有坚润之说,对此宋代苏轼曾有涩 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彀理,玉德金声之美誉, 涩不留笔是指龙尾石有细微的锋芒,既发墨,又 不损伤笔毫,滑不拒墨是指龙尾石既细坚光洁, 又易于墨,瓜肤彀理指的是龙尾石的手感如瓜肤 般的细嫩,其纹理又如丝绸一样柔美,玉德金声

说歙砚——精选推荐

说歙砚——精选推荐

说歙砚歙砚的知名度和传世数量应该是仅次于端砚。

歙砚产于古歙州( 今江西婺源, 安徽省歙县、黟县、休宁等地),其中以婺源的龙尾砚为优。

笔者常常将端、歙两类砚⽯与寿⼭、青⽥两类印章⽯料相提并论。

端砚类寿⼭,种类繁多,从普通寿⼭到⽥黄、⽩芙蓉,优劣差距巨⼤,适合收藏品鉴;歙砚似青⽥,种类相对⽐较单纯,质量也相对均衡,适和书画⽤。

当然,这都是相对⽽⾔,个⼈喜好乃⾄地⽅意识则在论外。

因此,普遍情况来看,藏砚家、藏⽯家多青睐端砚、寿⼭⽯,⽽使⽤者往往喜爱歙砚和青⽥⽯。

歙砚与端砚⼀样,始于唐代。

宋唐积《歙州砚谱》记载:“婺源砚。

在唐开元中,猎⼈叶⽒逐兽⾄长城⾥,见叠⽯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之归,刊出成砚,温润⼤过端溪。

”五代末⾄宋初的陶秀实《清异录》记载:“萧颕⼠⽂爽兼⼈,⽽矜躁为甚。

尝⾄仓曹李韶家,见歙砚颇良,既退,语同⾏者:君识此砚乎?盖三灾⽯也。

同⾏不喻⽽问之,⽈:字札不奇,研⼀灾。

⽂辞美,研⼆灾。

窗⼏狼籍,研三灾。

同⾏者敛眉颔之。

”肖颖⼠为唐开元⼆⼗三年(735)进⼠,此可证明唐盛时,歙砚已经颇有显名。

⼜载:“开元⼆年,赐宰相张⽂蔚、杨涉、薛贻宝相枝各⼆⼗,龙鳞⽉砚各⼀。

宝相枝,斑⽵笔管也,花点匀密,纹如兔毫。

鳞,⽯纹似之;⽉砚,形象之,歙产也。

”据考证,这⾥说的“龙鳞⽉砚”,就是⾦星歙砚。

从出⼟、传世砚台实物看,唐代的歙砚不在少数。

南唐时期,歙砚⼤受宠爱,中主李景推重歙⽯,专门在歙州设置了砚务官,由砚⼯李少微任之。

后主李煜对歙砚更是推崇,歙砚、澄⼼堂纸、李廷珪墨⽂房三宝名传天下。

宋代⽂⼈墨客好砚台、爱⽂玩之风兴盛,这种背景下,歙砚有了较⼤的发展。

歙⽯开采规模扩⼤,从传世、出⼟的宋代歙砚考察,质地精美、雕刻⼯细、形式多样,为当时砚台之冠。

安徽1953 年于歙县⼩北门宋代窖藏出⼟了⼗七⽅歙砚(图⼀),可以佐证。

宋代书法家苏轼在《万⽯君罗⽂传》中,将“罗⽂君”(罗纹砚)与“⽑纯”(笔)、“墨卿”(墨)、“楮先⽣”(纸)称为“⽂苑四贵”,亦即⽂房四宝。

歙县西坑-大谷运地区地质、物化探异常特征及找矿方向

歙县西坑-大谷运地区地质、物化探异常特征及找矿方向
步显 示 为 压 扭性 特 征 ;晚期 则 形成 长 斑 岩 ,岩 石蚀 变 强 烈 ,主 要 为绢
( 1 ) 晋宁 ( 皖南 )期东西 向 褶皱 :为前震旦纪基底褶皱 ,组成 褶 皱 的地层 为 中元 古 界 牛屋 组 、大 谷运组和青 白口系镇头组的浅变质
岩 。褶皱 类 型 有 开 阔 圆筒 状 ( 含扇
上段 为一套完整的沉积岩系 , 般断裂。 1 . 3 . 1晋 宁期岩 体 :包括 许村 复 式岩 底 部 为 灰绿 色 中厚 层 岩 屑 砂 岩 、粉 (I )区 域 断裂 : 即许 村 一 旌 体 和 歙 县 岩 体 。 砂岩夹千枚状板岩 ;下部为青灰色 德 断 裂带 ,呈 北东 向展 布 ,沿 断 许村复式岩体为青 白口纪早期 中层砂 岩与黑色板 岩互层 ;中部为 裂 发育 有 晋 宁晚期 许村 岩墙 群 及 ( 晋 宁 期 )侵入 岩 ,平 面上呈 梨 深灰色薄层砂岩 、灰黑色板岩韵律 多 条平 行 、复合 、分叉 平移 正 断 形近南北 向展布 。侵入于 中元古代 互层夹青灰色中层砂岩或薄层韵律 层 和 多期构 造 角砾 岩 ,为长 期 活 地层 中,被南华纪休 宁组不整合覆 的砂 岩 、板 岩 ;上 部 为 浅灰 色 中厚 动 的 活 性 断 层 ,该 断 裂 带 同 时 也 盖 。其岩性特征为 :早期为灰色中 层 砂 岩 夹 薄层 深 灰 色 粉砂 质 板 岩 ; 是 区域 上重 要 的控 岩控 矿断 裂 。 细粒 黑 云母 花 岗闪长 岩 ,中期 为灰 顶部为黑色中层至薄层板岩 、星散 状 黄 铁 矿 的 板 岩 、条 纹 状 板 岩 夹 薄 一厚层砂岩 ,岩石中均不发育递 断 裂切 割 了前南 华 纪及 南华 纪 地 色 中细 粒 ( 似 斑状 )堇 青石 黑 云母 层 、晋 宁 期 许 村 复 式 岩 体 ,产 状 花 岗闪长 岩 ,晚期 为 灰 色细 粒似 斑 1 4 5 。~ 3 2 0 。 L8 0 。~ 9 0 o。断裂两 状 黑云母 花 岗闪长岩 。

上饶歙砚故事

上饶歙砚故事

上饶歙砚故事
在唐朝开元年间,歙州有一个猎户叶氏,他进入山中打猎,遇到了一只不知名的野兽。

叶氏准备好弓箭,准备射杀这只野兽。

然而,这只野兽非常灵活,躲过了他的攻击,然后径直逃跑。

叶氏不愿放弃即将到手的猎物,于是紧追不舍。

他一路追踪到一个叫长城里的地方,突然,他被溪水所吸引,放弃了继续追踪野兽。

他走近一看,发现山溪里的叠石如城,莹洁可爱。

于是,叶氏带着这些石头回家,琢磨成了砚台。

他发现这种砚台温润大过端溪砚台,这就是歙砚的开始。

这个故事被记载在宋人洪景伯的《歙砚谱》一书中。

歙砚全称歙州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的洮砚、广东的端砚、黄河的澄泥砚齐名。

好的砚台需要以材质为基础,而制造歙砚所用的歙石是产自婺源与歙县交界处的龙尾山(又称罗纹山)下溪涧中的最优质材料,因此歙砚又称龙尾砚。

诚如苏东坡所评价的那样:“涩不留笔,滑不拒墨。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解读歙砚

解读歙砚

解读歙砚歙砚全称歙州砚,也称龙尾石砚,产自今江西省婺源县溪头乡的龙尾石山,中国四大名砚之一,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龙尾石山也称罗纹山,位于婺源县溪头乡(古万安乡)境内。

砚山村坐落在龙尾石山的中心位置。

历史上已开采的砚坑主要集中在砚山村周围,如眉子坑、罗纹坑,水舷坑、金星炕、水?r坑等。

名贵的眉纹、金星、金晕、罗纹等石品就出自以上砚坑。

龙尾石的优良材质和美妙的天然纹理,体现在砚石的质、纹、色上。

所谓质指砚石的内在质量,纹是砚石中的天然纹理,色为砚石的固有色。

龙尾石结构坚紧,纹理缜密,石肤温润,发墨如砥。

对此,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感触颇深,他在《孔毅夫龙尾石砚铭》中谓龙尾石“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彀理,金声而玉德”。

龙尾石绝大多数都有内在的天然纹理,且纹理形态多样,美妙异常。

古人对龙尾石的天然纹理十分看重,按纹理的特征一一赋名,根据史料和现存实物,两者对照,可将龙尾石的纹理分为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等五大类。

罗纹,纹理如丝绸般旖旎,眉纹,也称眉子,呈黑色,为条状,如人的眉毛,金星,色金黄,呈点状,分布在背黑色的砚石中,如夜空闪烁的星斗,十分耀眼;金晕,为金黄色,如太阳或月亮周围所形成的光圈;鱼子,指砚石中细小的黑点,分布均匀密集,如鱼卵状。

除了以上5种纹理的龙尾石,还有一些特殊的、少见的石品,如纹理为银晕、银星、玉带(玉带石中多有金星,也有金晕,因此又有玉带金星、玉带金晕之称)、龙鳞者等。

从开采出来的砚石看,龙尾石的色彩为青灰色,但经人工细磨(指砚石加工制成砚坯和制成砚台)后,石色变黑,为青黑色。

青黑色为龙尾石的主色调。

歙砚的造型颇多,总的可归纳为几何形、仿物形、随形和自然形四大类。

唐宋时,无论是砚石的开采还是砚的制作,都进入了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

这一时期,歙砚的采制业为官办,歙砚成为朝廷的贡品,深受皇室和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珍爱,体现出了较高的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宋代,歙砚以其造型丰富、雕饰精美而被砚坛瞩目。

歙砚

歙砚
歙砚石色如碧玉,又具有不吸水、不拒墨、不损毫、贮水不涸、易洗涤等特点,享有“孩儿面”、“美人肤” 之称,历代文人和书画家如柳公权、欧阳修、苏东坡、米芾、蔡襄、黄庭坚、唐寅等无不视歙砚为至宝,赞美歙 砚的诗人甚多。大书法家米芾在《砚史》中就盛赞歙砚“金星宋砚,其质坚丽,呵气生云,贮水不涸,墨水于纸, 鲜艳夺目,数十年后,光泽如初”。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也在《砚谱》中赞誉歙砚“龙尾远出端溪上”,认为歙砚 胜过端砚,宋代书法家蔡襄偶得一方歙砚后曾盛赞道:“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 肯耍秦人十五城。” 。
歙砚2.制坯:砚坯分为定型坯、自然形坯两大类。定型坯是按计划生产的规格型坯,如正方形、圆形、不规 则形等。自然形坯则是就砚石之自然形状加以修整,锯磨成坯。
3.设计:是制作砚台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关键性工序,要根据砚石的石质形态,认真考虑题材、立意、构图、 造型以及雕刻的刀法刀路。大自然赋予砚石一些特征,根据这些特点因材施艺,即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不同的 石品采用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因为歙砚石本身具备了自然的美,取其美之特点,合理地加以运用,要用得恰当, 用得协调才能突出美的艺术效果。
金晕:团团奕奕,如晚霞中的金云,吹之欲散,松如团絮,触之欲起。金晕大小了然不定,给人以一种独特 的朦胧美。品名有玉带金晕、眉纹金晕、金花金晕等。大多分布在水舷坑、金星坑、水蕨坑、碧里坑。
歙砚 罗纹:罗纹的纹理如丝绸般旖旎,给人一种晶莹、素雅之美。罗纹或形如春水皱起,荡漾在细美微风 之中;或形如罗裙绮丽,飘散不定。宋米芾《砚史》中记载:“今人以细罗纹无星为上。”赵希鹄在《洞天清禄 集》中写道:“歙砚纹理有罗纹刷丝、金、银刷丝三品。”罗纹的品名有水波罗纹、细雨罗纹、金星罗纹、刷丝 罗纹等。罗纹一般分布在水舷坑、水蕨坑、碧里坑、罗纹坑、罗纹里山等。

石品图鉴五歙砚石品鉴赏之带状纹,纹理之美

石品图鉴五歙砚石品鉴赏之带状纹,纹理之美

石品图鉴五歙砚石品鉴赏之带状纹,纹理之美带状纹主要是指原石中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石品,且重复组合并以层状均匀分布,因取石方向的差异,而令砚石呈现出丰富的纹理变化。

如完全依层平行取石,则得到该层的单一石品;如依层斜间取石,则得到不同层面石品重复排列的条条带纹。

庙前红、庙前青、彩带、玉带、象牙带等都属此类。

一:庙前红:庙前红石色黑中泛红,石质温润,但结构紧密、硬度较高。

清代以前即被采用,后中断,20世纪90年代初,庙前红重新面世。

二:庙前青:庙前青石与庙前红石同出一处,常相互依存于一石之中。

色清莹洁净,质温润细腻。

三:彩带:主要有婺源县金星彩带坑与歙县岩源坑彩带两种,以金星坑彩带石为例来说明这种石品。

金星坑彩带主要是庙前青、庙前红两种石品的重复组合。

四:玉带:玉带石质如玉,颜色偏绿,上有间距宽窄不等的黑色条纹直线分割。

中间宽窄不等的偏绿色条纹就称玉带。

玉带常常伴有金星金晕出现,因此如细分,还有玉带金星、玉带金晕之称。

玉带与庙前青、庙前红同出一砚坑,因其在岩层的最深处,在那里,青色逐渐变绿,红色逐渐变黑。

五:玉底:与玉底石同出一坑,有玉底象牙带(玉底白玉带),翡翠豆斑(翡翠豆青)等。

石质优良者的确有玉石般的质地,粗糙质硬者不宜作为砚材。

歙砚石除以上介绍外,还有歙红、歙青、紫云玉斑等。

歙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受历代文人雅士的青睐和爱戴。

唐代李山甫有诗云:“追琢他山石,方圆一勺深,抱才唯守墨,求用每虚心,波浪因纹起,尘埃为废侵,凭君更研究,何啻值千金。

”唐代,歙砚声名日盛,被誉为“天下冠”,歙砚的身价也是扶摇直上。

“何啻值千金”名副其实!。

中国歙砚的民间传说——乌龙精挂纸

中国歙砚的民间传说——乌龙精挂纸

歙砚传奇之——斩尾龙问政祭母凌红军、张永鸿搜集整理徽州自古物华地丰,人杰地灵,是钟灵毓秀之境。

素有“东南邹鲁”之称。

而徽州府治所在地歙县,更是自隋唐以来,一直为是古徽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享有“文化之邦”的美誉。

是著名的“中国歙砚之乡”和“徽墨之都”。

这里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秦始置县,古称新安。

在民间也流传着许多传奇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

“千寻练带新安水,万仞花屏问政山。

”地处歙县城东的问政山,相传古代曾有皇帝来这里拜访智者,寻求问政于治国之道。

而后又因唐代歙州刺史于德晦为从兄于方外筑问政山房而得名。

山峰连绵起伏,层峦叠嶂,如翔鸾舞凤,风景十分秀丽。

宋代苏辙《题问政山岁寒亭》有诗云:“槛外甘棠锦绣屏,长松何者擅亭名?浮花过眼无多日,劲节凌寒尽此生。

”旧有一观二寺十三庵、聂真人炼丹池、半山亭等胜迹,蜚声远扬。

“问政祭母”的传奇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相传,问政山的道观里住着一老一少两道士。

有一天,老道士蒸煮了一个三千年长藤、三千年开花、三千年长茎块成了人形的何首乌,据说吃了可以成仙,小道士眼馋就偷吃了一点,老道士发觉后,心想干脆成全小道士,整个儿让他吃了。

小道士吃下这支有着九千年修行的何首乌后,功力大增,成了一个神通广大的真人。

道士本姓许,人称许真人。

有一位名叫王荥的浙江淳安知县被派往徽州府升任为知府。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他便携带着他的夫人及眷属, 乘船沿新安江逆流而上,来歙县就职。

当船行至在新安江九里潭老龙矶水面时,知府夫人等人被清澈如镜的江水所吸引,出舱梳洗,泼水嬉戏。

突然,一阵怪风吹来,把知县夫人头上的金钗吹落掉入江中, 此时江水清浅见底, 金钗在水底卵石映衬的作用下,闪闪发光,。

恃才矜己的知县便跳入水中去捞, 这时江水突然变混, 天空乌云密布, 江面波涛汹涌,一片昏暗,知县夫人顿时不知所措。

一段时间后, 云清雾散, 知县从水中把金钗捞起来给夫人戴好, 夫人十分感动,可是她却不知眼前的这个知县已是江内的一条乌龙精所变, 乌龙精见知县夫人容貌迷人, 便起了歹心,设下了圈套, 吃了知县,霸占了知县夫人,并继续上徽州府衙赴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谷运歙砚石——柯仲运
作者:文房四宝发布于:2013-08-05 01:35:13 文字:【大】【中】【小】人们一提起歙石产地,往往只知龙尾山,对其它砚坑则不甚了解。

历史上有人称歙砚为“龙尾砚”,但龙尾石并不能代替所有歙石,而只是歙砚石中的一个品种,在歙砚石中质地优良的还有大谷运砚石。

大谷运地处歙县北端,位于江南台隆北侧,旌德大断裂与绩溪大断
裂之间的汪满田倒扇形背斜地质结构的附近,组成背斜的地层为前震旦
系牛屋组浅变质碎屑岩系,宽约7公里。

砚石矿层岩性为板岩、含粉砂
板岩和砂质板岩。

本区共有11层砚石矿层,长度一般50—60米不等,
厚度0.4—4米左右。

现已探明砚坑有10余处,分别为冰纹砚坑、龙潭
老砚坑、双河口一号坑、泥潭坞砚坑、双河口七号坑、紫荆湾一号坑、
冰纹及千层石坑、大谷运上坑、大谷运下坑等。

这些砚坑采出来的砚石
都统称为龙潭砚石,大谷运砚石实际所指也就是龙潭砚石。

这些采坑中
的岩性多为黑色板岩,黑色含粉砂板岩和灰黑色砂质板岩互层,顶底板
为黄绿色千枚岩及黑色板岩。

采坑中的砚石含鳞片状绢云母及隐晶质达
92%—95%,属优质砚石,硬度一般在摩氏计3—4度之间,这样的硬
大谷运龙潭石
度最适合用于砚台的制作。

硬度过大,雕刻困难;硬度过小,容易使墨
堂磨得凹凸不平,影响砚的寿命。

如果砚石的硬度低于墨的硬度,容易
将砚石研成粉末,混入墨中影响书写效果。

大谷运区域砚石矿层层数多,规模大,石质细润,粒度均匀,发墨益毫。

发墨益毫的原因主要是这一区域的砚石中含有6%—15%的粉砂和微粒石英,均匀分布在其中,并呈棱角状及次棱角状,恰似在砚石中嵌入“金刚砂”,所以发墨。

砚石中绢云母成分高,润滑细腻,所以不
损笔,益毫。

大谷运砚石质地坚硬、叩之金声,吸水性少。

吸水之所以
少主要是因为砚石矿物成分胶结紧,孔隙小,故贮水不涸。

千层石
大谷运砚石的天然纹饰繁多,有银星、金星、金花、金晕、水浪纹、罗纹、眉纹、雁湖眉子、牛毛纹、冰纹、雪花等,其中水浪纹较为普遍,金星石中含有少量黄金。

这样繁多的纹饰完全可以与龙尾砚石相媲美。

但总体来看,本区砚石变质程度比龙尾石浅,颜色偏黑,砚石表面暗淡,丝绢光泽不强。

大谷运石 金晕嫦娥孤栖 大谷运砚石虽有瑕疵,但其坚润的石质,繁多的纹饰是许多其它砚石产地无法与之相比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歙砚这支产业队伍将会不断壮大,但抑制这一产业发展的瓶颈是现如今歙砚石产量越来越少,供不应求。

尤其是龙尾石,由于国家的保护和限制开发,市场上的龙尾砚石是越来越少。

石料的紧缺将会影响歙砚产业的发展,然而大谷运歙砚石,储量多,规模大,质地好,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采坑都长时间停止了生产,如果能切实地解决好开采的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我相信,大谷运将会有许多精美的砚石涌向市场,将会为歙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