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地球上的水循环
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

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地球上的水体分布极不均匀。
尽管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但至少97%的水是盐水,而且大部分的淡水储备都是冻结的,不能立即使用。
因此,理解水循环至关重要,因为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管理、保护和分配这种有限可再生资源。
下面,本文将从水循环的定义、过程和影响等方面,深入探讨地球上的水循环。
水循环的定义水循环指的是地球上水体的持续运动和流动。
在全球尺度上,水循环是影响生态系统、陆地和大气中水分变化和分布的重要因素。
它是由太阳能引起的大气水汽的蒸发和大气降水的再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水循环的过程分为几个步骤:蒸发、凝结和降水。
首先,蒸发是指地球表面上的水体变成水汽,从而进入大气层中。
这个过程最容易发生在海洋、湖泊和河流这些大水体表面,但还包括植被、土壤和其他表面水体的蒸发。
接下来,凝结是指水汽被凝结成云,长时间漂浮在大气层中。
水蒸气会因为温度和压力的差异的改变,最终形成水滴或冰晶,从而形成云。
降水是指形成的云逐渐变得足够重,从而在地球表面降落。
降水形式有雨、雪、冰雹和霜。
在极端天气条件下,降水可能会产生洪水、干旱和飓风等自然灾害。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水循环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许多因素都会影响它的过程和结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因素:1. 气候条件:气温和降雨量是决定蒸发和降水率的两个重要因素。
高温和低湿度通常使蒸发更加快速,而增加降雨通常会使水循环更加活跃。
2. 地形:山脉、河流和湖泊等地形特征会影响水循环的速度和方向。
例如,雨水可能在山上蒸发或被吸收,而在山脚下环流进入河流和湖泊。
3. 地表覆盖:草原、森林、冰川和城市等地表覆盖特征会影响蒸发和水分的含量。
不同地表覆盖特征的蒸发量和降水量差异大,因此会直接影响水循环的过程。
4. 人类活动:灌溉、污染、水库、水坝、排放和工业化等人类活动都会影响水循环。
例如,人类活动可能会改变土地使用方式和水旋转,导致水循环的变化。
总结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是一项重要的地球科学。
地理教案:学习地球上的水循环和水资源分布 (2)

地理教案:学习地球上的水循环和水资源分布学习地球上的水循环和水资源分布地球是一个蓝色星球,大部分的表面都覆盖着广阔的海洋。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也是维持生命运转所必需的。
通过学习地球上的水循环和水资源分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这一珍贵的资源。
一、地球上的水循环1. 水循环概述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式的水(如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在不断循环中转化为气态、液态和固态形式,并通过降雨、蒸发和融化等过程重新进入大气层或其他水体。
这种循环使得水可以不断被利用和再生。
2. 水蒸发和凝结过程水蒸发是指液体水由于受热而变成气体形式,进入大气层中。
凝结则是指由于气体中含有足够多的湿度,使得其中的水蒸气凝聚成小颗粒从而形成云朵。
3. 降雨和径流过程当大气层中云朵中的水凝结成足够大的水滴时,就会形成降雨。
降雨可以落到地面上形成地表水,也可以渗入土壤中形成地下水。
地下水和地表水都可以通过径流进入河流、湖泊或海洋。
4. 冰川和融化过程冰川是由积雪长期压实而形成的巨大冻结水体。
当气温升高时,冰川开始融化并释放出其中储存的淡水。
5. 水循环的重要性水循环是维持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运转的基础。
它不仅为动物、植物和人类提供了饮用水,还起着调节气候和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二、水资源分布1. 地表水资源地表水主要集中在河流、湖泊和湿地等自然水体中。
世界上一些大型河流如尼罗河、亚马逊河和黄河等为周边国家提供了丰富的淡水资源。
2. 地下水资源地下水位于地质层中,在岩石裂隙或孔隙中储存。
地下水资源丰富,对于许多地区来说是主要的饮用水和农业用水来源。
3. 冰川和冻土融化极地和高山地区的冰川储量很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淡水资源。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开始融化,这可能导致未来淡水资源供应的不稳定。
4.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并减少对于非可再生水源(如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地球上的水循环

• 普遍接受的,水的起源学说:
– 地球表层的水是在原始地壳形成后,在整个 地质时期内从地球内部不断逸出形成的。
地球上的水(续1)
• 地球上的水按分布深浅与所处状态分为:
– 浅部层圈水和深部层圈水 – 从大气圈到地壳上半部属浅部层圈水 – 分布在地壳下部到地幔的水属于深部层圈水
• 浅部层圈水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 生物体内的水和矿物结合水
广义的水圈应当包括地球各层圈中以及不同状态存在而 且相互转化的所有的水。
自然界的水循环
• 概念: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圈层中的水 构成一个系统,系统内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 化的过程,称为自然界的水循环。 • 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 水文循环:是指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 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时的气温称为露点。
水文循环的影响因素:气象因素(3)
• 主要气象要素(4)
– 蒸发:指在常温下水从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 气的过程。包括水面蒸发、陆面蒸发和叶面 蒸发,通常用水面蒸发表征一个地区蒸发的 强度。是水文循环的主要环节之一。 – 影响水面蒸发的因素有气温、气压、湿度和 风速等,但主要取决于气温和绝对湿度(即 饱和差),其次是风速(?)。
水文循环的影响因素:气象因素
• 水文循环与大气的物理状态密切相关,气象和气候(?) 对水资源的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 大气圈的结构
– 成分:氮气、氧气、CO2、臭氧、水汽等 – 结构:大气圈厚达2000-3000km,按大气的热力性质可分为: 对流层、平流层、中层、热层和外层共5层 – 对流层最接近地表,水汽主要分布在对流层下部,其物理状 态对水文循环起控制作用。其特点有: • 对流层厚度随纬度而变化 • 大气的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呈指数衰减 • 水汽的分布随纬度而变化,赤道位置大气中水汽含量最高 • 水汽在垂直方向上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下部
水文地质学基础--2.地球上的水循环

% 0 69.0 30.92 0.05 0.04 0.003 100
2.5%
97.5%
淡水 咸水
29.9% 0.9%
0.3%
冰和永久积雪
地表淡水
68.9%
地下淡水
土壤水、沼泽 水和永冻土
• 不同层圈其水分含量、分布及物理化学状态不同,可以区 分为浅部层圈水和深部层圈水。
• 浅部层圈水 分布于大气圈到地壳的上半部的水; 分布类型: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以及生物体中的水; 物理状态:气态水、液态水和固态水,以液态水为主。 化学状态:以自由水分子形式存在; 深部层圈水 分布于地壳的下部到下地幔之间的水; 物理状态:高温高压,压密的气水溶液; 化学状态:多以离子态或矿物结合水的形式存在。
2.2 地球中水的循环
从大气圈到地幔的各层圈的水分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它们之 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根据循环的途径、速度和深度等,分为地质循环和水文循环。
地质循环(Geological Cycle)
➢发生于大气圈到地幔之间的水分交换。 ➢一般属于间接循环,它与岩浆活动、岩 石重结晶、沉积成岩等地质活动有关,它 主要表现为伴随地球物质的运动、转移、 变化过程而产生的水分循环。 ➢具有循环途径长,速度缓慢(循环周期 长)的特点。 ➢研究水的地质循环,有助于分析地壳浅 表和深部各种地质作用,对于寻找矿产资 源、预测环境变化和深部地质灾害具有重 要意义。
水文循环(Hydrological Cycle)
定义:是大气水、地表水及地壳浅部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 之间的水分交换。 特点: 是一种直接循环,即浅部层圈中水分子的直接转换; 具有循环速度快,循环途径短,交替迅速的特点。 分类: 大循环:海洋—陆地之间,受控于全球气候条件的变化; 小循环:陆地—陆地,或海洋—海洋,受局部气候影响, 可调控。 水文循环的动力——太阳辐射和重力共同作用。 水文循环的意义 水质净化、水量更新再生;
地球的水循环

地球的水循环地球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以固定的方式循环流动的过程。
它通过蒸发、降水、融化、蒸发等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使得地球上的水源始终得到补充,同时也保持了水资源的平衡和可持续性利用。
地球的水循环对于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蒸发地球上的水主要存在于海洋、湖泊、河流和地下水中。
当太阳能照射到水面时,水中的分子会吸收太阳能并逐渐升温,达到一定温度后就会发生蒸发现象。
蒸发水汽会逐渐上升,形成云层。
2. 云的形成和降水当蒸发的水汽上升到高空时,由于温度的变化,水汽会逐渐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形成云。
云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卷云、积云和层云等。
当云中的水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降水现象,如雨、雪、冰雹等,将水带回到地面。
3. 地表径流和地下水降水在地面上形成径流,其中一部分径流直接流入河流、湖泊和海洋中,另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
地下水会通过渗透和地下水流的方式补充地表水,并逐渐与地表水相互交换和混合。
4. 冰雪消融和融化地球的水循环还与冰雪和冰川的消融和融化相关。
当气温升高时,冰雪会逐渐融化,形成水体,其中一部分水体会流入海洋、湖泊和河流中,一部分水体会渗入地下,在地下水系统中循环。
地球的水循环是一个复杂而持续的过程,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太阳能的辐射、大气层的状况和地球表面的地形等。
水循环的平衡与稳定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地球的水循环也直接影响着天气和气候的变化。
例如,当水蒸汽在大气中凝结成云和降水时,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导致气温下降,从而影响着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如大规模的森林砍伐、过度的水资源开采和污染等,地球的水循环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这些人类活动破坏了水循环的平衡,导致水资源的枯竭和环境问题的加剧。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推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回收利用,减少对地球水循环的干扰,以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地球上的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循环
蒸发
地球上70%的表面是水,其中97%是海水。
当太阳照射在水面上,水分子吸收太阳能量,并逐渐蒸发成水蒸气。
蒸发过程主要发生在海洋、湖泊、河流以及植物的叶片上。
降水
当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到冷空气时,水蒸气就会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并形成云。
云中的水滴会不断凝结和碰撞,最终足够重以至于从云中落下。
这就是降水,包括了雨、雪、冰雹等形式。
蓄水
降水后,水可以被地面、土壤、岩石和植被吸收。
这些水分会逐渐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
部分降水也会形成湖泊、河流、冰川等。
这些地表水和地下水一起构成了蓄水过程。
流动
蓄水后,水会通过地下河流、地表河流等方式向更低的地势流动,最终返回到海洋。
在流动过程中,水会携带着气候和岩石颗粒,对地表和地质结构产生影响。
地球上的水循环是一个连续而不断的过程,它决定了全球的气
候和环境。
这个循环使得地球上的水资源能够得以再利用,在维持
生命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 提示:请注意避免抄袭和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我们鼓励自
主创作和简明扼要的表述。
第二章地球上的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分循环 和水量平衡
一、水分循环
(一)水分循环及其成因
地表水、地下水和生物有机体内的水,不断蒸发和蒸 腾,化为水汽,上升至空中,冷却凝结成水滴或冰晶, 在一定的条件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球表面。降落于 地表的水又重新产生蒸发、凝结、降水和径流等变化。 水的这种不断地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运动过 程称为水分循环。
水循环
陆地上地表水总量约360000km3,生物水量约2000km3。 陆地上的大气降水与冰雪融水消耗于蒸发、生物吸收和 渗透到地下,另有约36000km3通过径流返回海洋。陆地 上水体的自然更新一次的时间长短不一,河流约需10-20 天,土壤水约需280天,淡水湖约需1-100年,盐湖和内 海约需10-1000年。
1.大循环
从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被气流带到大陆上空,在适 当的条件下,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面后,其中一部分蒸 发到空中,另一部分经过地表和地下径流又流到海洋,这 种海陆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称为大循环,也称海陆间循 环。它是由许多小循环组成的复杂的水分循环过程。
2.小循环
小循环是指水仅在局部地区(海洋或陆地)内完成 的循环过程。小循环可分为海洋小循环和陆地小循环。 海洋小循环就是从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在空中 凝结,以降水形式降落海洋上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
全球水分循环中各主要贮水库的总水量以及各主要贮水库之间水 分交换通量,在地质历史时期曾发生过重大变化。如白垩纪中晚期 地球表面没有冰盖,没有冰雪的贮水。再如第四纪冰期鼎盛时期,
以距今18000年末次冰期鼎盛时期为例,当时的全球平均气温要比
现代低6-7℃,全球陆上冰体总量要比现代多约50.72×106km3, 世界海洋水位要比现代低约130m,海面蒸发量要比现代少约
第二章 地球上的水循环1

1 概述 2 水量平衡 3 蒸发 4 水汽扩散与输送 5 降水 6 下渗 7 径流
1
1 概述
1.1 水循环基本过程 1.2 水循环的类型与层次结构 1.3 水体的更替周期 1.4 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
2
1.1 水循环基本过程
水循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 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 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c.陆地水量平衡方程
(P外 P内) (E外 E内) R
如以 P陆 P外 P内 ; E陆 P外 E外代入上式,则有:
P陆 - E陆 R
各大洲水量收支
大洲
欧洲 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大洋洲 南极洲 全球陆地 内流区 外流区
面积 (×104km2)
1050 43475 3012 2420 1780
水汽分子的垂向扩散
垂
水
向 扩
汽
散
水平面
水
68
大气垂向对流运动
使蒸发 面水汽 不断送 入空中
水平面
水
上空的 干空气 下沉到 蒸发面
69
空气紊动扩散作用 影响蒸发面的蒸发速度
水平面
水平运动
涡
流
水
70
3.1 蒸发的物理机制——土壤蒸发
71
3.1 蒸发的物理机制——土壤蒸发
克服水分子的内聚力和土壤颗粒对水分子的吸附力 本质:土壤干化过程
36
第二章 地球上的水循环
1 概述 2 水量平衡 3 蒸发 4 水汽扩散与输送 5 降水 6 下渗 7 径流
39
2 水量平衡
2.1 概述 2.2 通用水量平衡方程式 2.3 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1.2 水循环的类型与层次结构
大(外)循环:发生于全球海洋与陆地之间
的水分交换过程
有效水汽输送 海洋上空向陆地输送的水汽 — 陆地上空向海洋回送的水汽
7
1.2 水循环的类型与层次结构
小(内部)循环:海洋与大气之间,或陆地
与大气之间。海洋小循环+陆地小循环
内流区小循环 + 外流区小循环
第二章 地球上的水循环
1 概述 2 水量平衡 3 蒸发 4 水汽扩散与输送 5 降水 6 下渗 7 径流
1
1 概述
1.1 水循环基本过程 1.2 水循环的类型与层次结构 1.3 水体的更替周期 1.4 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
2
1.1 水循环基本过程
水循环:各种形态的水体,在太阳辐射、地心引 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 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 复始运动的过程。
强度
108
it=s/tn
It,相应历时t的降水平
均强度(mm/h)
s, 暴雨参数(雨力),
相当于t=1小时的雨强 n,暴雨衰减指数
109
5.1 降水要素——降水特征表示方法
降水特征综合曲线
– 历时曲线 平均深度 – 面积曲线 雨深 – 面积 – 历时曲线
强度
1103.1 蒸发源自物理机制——土壤蒸发凋萎系数:植 田间持水量:重力
物无法从土壤
中吸收水而开 始凋萎枯死时
水排除后留下的可
供植物利用的含水 量
的土壤含水量
53
3.1 蒸发的物理机制——植物散发
根土渗透势:在根和土共存的系统中,由
于根系中溶液浓度和四周土壤中水的浓度 存在梯度差而产生的。
54
55
88
4.2 水汽输送——水汽通量散度
单位时间汇入单位体积或从该体积辐散出
的水汽量
水汽源:散度为正的地区,水汽自该地区
向四周辐散,降水较少。
水汽汇
89
4.2 水汽输送——影响因素
大气环流(流场、风速场)
地理纬度(温度、蒸发、水汽含量)
海陆分布 海拔高度与地形屏障作用
90
96
5.1 降水要素
降水强度(雨强):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
97
5.1 降水要素
降水面积:降水所笼罩的面积,km2
98
5.1 降水要素——降水特征表示方法
降水过程线
降水量在时 间上的变化 过程
99
100
101
5.1 降水要素——降水特征表示方法
降水过程线
102
5.1 降水要素——降水特征表示方法
太阳辐射
平流时的热量交换
68
散发量
太阳辐射
T<1.5℃ :极少 1.5℃<T<40 ℃:递增
T>40℃:大增
大地
69
平流时的热量交换
暖气团
冷气团
70
3.2 影响蒸发的因素——土壤特性和土壤含水量
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临界含水量
71
3.2 影响蒸发的因素——土壤特性和土壤含水量
对植物散发的影响 有效水=田间持水量 - 凋萎含水量
水汽分子的垂向扩散
水汽含量垂向梯度、水汽压梯度
大气垂向对流运动 大气中的水平运动和湍流扩散
64
水汽分子的垂向扩散 垂 向 扩 散
水 汽
水平面
水
65
大气垂向对流运动
使蒸发 面水汽 不断送 入空中 水平面
水
66
大气中的水平运动和湍流扩散 影响蒸发面的蒸发速度
水平运动 水平面
涡 流
水
67
3.2 影响蒸发的因素——动力学与热力学因素
与地球圈层构造
水圈主导地位
耦合
14
15km
1-3km
15
1.4 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
与全球气候:
大气系统能量的主要传输、储存和转化者(36%) 对地表太阳辐射能重新分配 影响天气、气候
16
17
1.4 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
与全球气候:
大气系统能量的主要传输、储存和转化者 对地表太阳辐射能重新分配 影响天气、气候(雨、雪、霜)
流出气柱 的水汽量
85
4.2 水汽输送
(W1+Ei)-(W2+Pi)=ΔW 对于长时段,ΔW→0,于是研究时段内气柱 的降水量可用下式表示:
Pi=W1- W2+Ei
86
4.2 水汽输送——水汽输送通量
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单位面积的水汽量。
水平、垂直
87
4.2 水汽输送——水汽输送通量
水平水汽输送方向与风向相同 纬向输送,向东为正;经向输送,向北为正 垂直,向上为正
作业2
1 已知P=800, R=300, E=500, 求ΔS(写出可 能的合理的解法)
2 具体说明一种影响蒸发的因素 3 说明水汽输送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的联系和 区别
91
第二章 地球上的水循环
1 概述 2 水量平衡 3 蒸发 4 水汽扩散与输送 5 降水 6 下渗 7 径流
92
5 降水
自然界中发生的雨、雪、露、霜、霰、雹等
克服水分子的内聚力和土壤颗粒
对水分子的吸附力
土壤干化过程
51
3.1 蒸发的物理机制——土壤蒸发
根据土壤供水条件的差别以及蒸发率的变化:
定常蒸发率阶段 :受气象条件的影响 蒸发率下降阶段 :决定于土壤含水量 蒸发率微弱阶段 :上下层水汽压梯度、水汽所通过 的路径长短和弯曲程度有关
52
I为水量收入项;Q为水量支出项;Δs为研究时 段内区域(或水体)变化量。
33
2.2 通用水量平衡方程式
P+E1+R表+R地下 + s1=E2+R′表+R′地下 + q + s2
P,降水量;
E1、E2,水汽凝结量和蒸发量; R表和R′表,地表流入与流出的水量;
R地下、R′地下,地下流入与流出的水量;
3
1.1 水循环基本过程
基本环节:
•水汽蒸发
•水汽输送 •凝结降水 •水分入渗 •地表、地下径流
4
1.1 水循环基本过程
5
1.1 水循环基本过程——水循环机理
服从质量守恒定律 基本动力是太阳辐射与重力作用
广及整个水圈,深入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全球是闭合系统,局部是开放系统 溶解并携带某些物质一起运动
40
2.3 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陆地
41
2.3 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
42
2.3 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
全球总水量不变,不等于各种水体之间相对数量 恒定不变
43
请列出一个城郊区、一块水田的水量平衡方程。
44
第二章 地球上的水循环
1 概述 2 水量平衡 3 蒸发 4 水汽扩散与输送 5 降水 6 下渗 7 径流
直接测定法
器测法、坑测法、棵枝称重法
分析计算法
水量平衡法、热量平衡法、散发模型
77
第二章 地球上的水循环
1 概述 2 水量平衡 3 蒸发 4 水汽扩散与输送 5 降水 6 下渗 7 径流
78
4 水汽扩散与输送
4.1 水汽扩散 4.2 水汽输送
79
4.1 水汽扩散
由于物质、粒子群
等的随机运动而扩 展于给定空间的一 种不可逆现象。
56
3.1 蒸发的物理机制——植物散发
散发拉力:由于植物散发作用而拉引根部水向上
传导的吸力。
57
3.1 蒸发的物理机制——植物散发
58
59
3.2 影响蒸发的因素
供水条件 动力学与热力学因素
土壤特性和土壤含水量
60
3.2 影响蒸发的因素——供水条件
充分供水:水面蒸发及含水量>田间持水量 不充分供水: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
30
2 水量平衡
2.1 概述
2.2 通用水量平衡方程式
2.3 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
31
2.1 概述
水量平衡: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 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差额必 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即 水在循环过程中,从总体上说收支平衡。
32
2.2 通用水量平衡方程式
72
3.3 蒸发量的计算
水面蒸发量的确定 土壤蒸发量的确定 植物散发量的确定
器测法
经验公式
理论公式
73
3.3 蒸发量的计算——水面
器测法
经验公式法(饱和水汽压、风速)
热量平衡法
74
75
3.3 蒸发量的计算——土壤
器测法 经验公式法
76
3.3 蒸发量的计算——植物
61
3.2 影响蒸发的因素——供水条件
蒸发能力(潜在蒸发量、最大可能蒸发
量):特定气象环境中,具有充分供水条 件的可能达到的最大蒸发量。
62
3.2 影响蒸发的因素——供水条件
对于某个特定的蒸发面而言,蒸发能力不是常数, 会随着太阳辐射、温度、水汽压差、风速等变化。
63
3.2 影响蒸发的因素——动力学与热力学因素
q,工农业及生活净用水量; s1、s2,始末蓄水量。
34
2.2 通用水量平衡方程式
令E = E2 - E1为时段内净蒸发量;Δs=s2-s1为时段内蓄水变 量,上式可改写为: (P + R表 + R地下)-(E+R′表+R′地下 + q)=Δs 即通用水量平衡方程式